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案讲义_第八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二)

第八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二) 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 (1)应大致了解第二个十年,即通常所说的30年代文学发展的总体特征:一是文学思潮 的空前政治化,二是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在文坛上起决定性的作用,三是左翼文学与自由主义 及其他多种倾向的文学彼此对立竞争,又共同丰富这一时期的创作。此外,对本时期多种文 学思潮的兴发竞存情况,也要有知识性的了解 革命文学论争和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 (2)首先应了解1928年由创造社和太阳社倡导的“革命文学”基本主张,其所受苏联“拉 普”等外来思潮的影响,其对鲁迅等“五四”资深作家的批评,以及鲁迅等人对“革命文学” 倡导者“左”的思潮的反批评。应了解双方主要的观点,并结合历史状况做出评判。其次, 应了解“左联”的历史贡献及其在“左”倾机械论影响下的缺失。贡献方面包括译介马克思 主义文艺批评,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探讨创作方法,等等。对“左联”存在的缺失,一般 归纳为思想理论上的教条主义和组织上的宗派主义与关门主义,应放到大的历史背景下去评 (3)本节还涉及对前苏联传人的“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的评价,以及对“左联”批判 “文艺自由论”和“第三种文学论”的再思考,是重点与难点。应注意考察这些现象的历史 缘由,理清“左”倾机械论的影响,不作简单的褒贬。有关“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口号的传 人,也应作为重要的文学史现象来认识,因为这个口号和相关的创作方法对后来有过巨大的 影响。 三、自由主义作家文艺观及两大文艺思潮的对立 (4)先要对“两大文艺思潮”对立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潮在与自由 主义文艺思潮论争的过程中,在不断克服自身的左倾幼稚病的过程中,成为影响巨大的文学 主潮。而自由主义文艺思潮在理论和创作上也有不可忽视的实绩,并对主流派文学起到某种 补充和纠偏作用。可以把朱光潜的代表性观点作为重点评析对象,一方面看到其超离现实、 不合时代需求的缺失,另一方面又看到其毕竟比较重视艺术创作的某些规律。 (5)有关30年代两种文艺思潮的对立,还应了解左翼作家与新月派、《论语》派和“京 派”的论争。与新月派论争的焦点是人性论和天才论。应理解鲁迅对梁实秋批评的历史理由
第八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二) 一、30 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 (1)应大致了解第二个十年,即通常所说的 30 年代文学发展的总体特征:一是文学思潮 的空前政治化,二是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在文坛上起决定性的作用,三是左翼文学与自由主义 及其他多种倾向的文学彼此对立竞争,又共同丰富这一时期的创作。此外,对本时期多种文 学思潮的兴发竞存情况,也要有知识性的了解。 二、革命文学论争和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 (2)首先应了解 1928 年由创造社和太阳社倡导的“革命文学”基本主张,其所受苏联“拉 普”等外来思潮的影响,其对鲁迅等“五四”资深作家的批评,以及鲁迅等人对“革命文学” 倡导者“左”的思潮的反批评。应了解双方主要的观点,并结合历史状况做出评判。其次, 应了解“左联”的历史贡献及其在“左”倾机械论影响下的缺失。贡献方面包括译介马克思 主义文艺批评,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探讨创作方法,等等。对“左联”存在的缺失,一般 归纳为思想理论上的教条主义和组织上的宗派主义与关门主义,应放到大的历史背景下去评 价。 (3)本节还涉及对前苏联传人的“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的评价,以及对“左联”批判 “文艺自由论”和“第三种文学论”的再思考,是重点与难点。应注意考察这些现象的历史 缘由,理清“左”倾机械论的影响,不作简单的褒贬。有关“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口号的传 人,也应作为重要的文学史现象来认识,因为这个口号和相关的创作方法对后来有过巨大的 影响。 三、自由主义作家文艺观及两大文艺思潮的对立 (4)先要对“两大文艺思潮”对立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潮在与自由 主义文艺思潮论争的过程中,在不断克服自身的左倾幼稚病的过程中,成为影响巨大的文学 主潮。而自由主义文艺思潮在理论和创作上也有不可忽视的实绩,并对主流派文学起到某种 补充和纠偏作用。可以把朱光潜的代表性观点作为重点评析对象,一方面看到其超离现实、 不合时代需求的缺失,另一方面又看到其毕竟比较重视艺术创作的某些规律。 (5)有关 30 年代两种文艺思潮的对立,还应了解左翼作家与新月派、《论语》派和“京 派”的论争。与新月派论争的焦点是人性论和天才论。应理解鲁迅对梁实秋批评的历史理由

与着眼点,以及鲁迅是如何坚持与“左”右两种倾向做斗争的。同时,也要了解梁实秋对左 翼文坛的批评所包含的某些合理性。有关左翼对“京派”的批评,也应注意到其主要是在政 治层面进行的,未能从“不合时宜”的论说中剥离出某些合理成分。此外,对于马克思主义 文艺理论指导下的文学批评(如冯雪峰、茅盾的批评),与自由主义的文学批评(如刘西渭、 沈从文的批评)各自基本的立场与模式,也应有常识性的了解。 四、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6)把握这一时期整个文坛的趋向,应关注左翼、京派与海派三大派别(潮流)之间的对 峙与互相渗透。三派各有不同景观,却又可以找到共同的时代特征。这表现为三方面,即: 题材与表现角度的开拓,中长篇小说成为收获最丰的体裁,注重典型环境与典型性格的塑造 以及心理刻画的重视,等等。这里只要求对基本趋向有轮廓性的了解,而且尽可能将这种概 评与如下几章对具体作家作品的评析结合起来 [知识点] “革命文学”的倡导、普罗文学、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后期创造社、太阳社、左联、鲁 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左联的代表性刊物、文艺大众化运动、唯物辩证法创作方 法、拉普、文艺自由论及第三种文学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口号的传人、刘西渭的《咀华集》
与着眼点,以及鲁迅是如何坚持与“左”右两种倾向做斗争的。同时,也要了解梁实秋对左 翼文坛的批评所包含的某些合理性。有关左翼对“京派”的批评,也应注意到其主要是在政 治层面进行的,未能从“不合时宜”的论说中剥离出某些合理成分。此外,对于马克思主义 文艺理论指导下的文学批评(如冯雪峰、茅盾的批评),与自由主义的文学批评(如刘西渭、 沈从文的批评)各自基本的立场与模式,也应有常识性的了解。 四、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6)把握这一时期整个文坛的趋向,应关注左翼、京派与海派三大派别(潮流)之间的对 峙与互相渗透。三派各有不同景观,却又可以找到共同的时代特征。这表现为三方面,即: 题材与表现角度的开拓,中长篇小说成为收获最丰的体裁,注重典型环境与典型性格的塑造, 以及心理刻画的重视,等等。这里只要求对基本趋向有轮廓性的了解,而且尽可能将这种概 评与如下几章对具体作家作品的评析结合起来。 [知识点] “革命文学”的倡导、普罗文学、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后期创造社、太阳社、左联、鲁 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左联的代表性刊物、文艺大众化运动、唯物辩证法创作方 法、拉普、文艺自由论及第三种文学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口号的传人、刘西渭的《咀华集》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案讲义_第七章 戏剧(一).pdf
- 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案讲义_第六章 散文(一).pdf
- 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案讲义_第五章 新诗(一).pdf
- 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案讲义_第四章 郭沫若.pdf
- 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案讲义_第三章 小说(一).pdf
- 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案讲义_第二章 鲁迅(一).pdf
- 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案讲义_第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一).pdf
- 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温儒敏).pdf
- 西南财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财经文秘方向)2017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pdf
- 2020 军队文职【汉语言文学】真题及答案(网络回忆版).pdf
- 海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本科培养方案.pdf
- 云南师范大学国际语言文化学院:《现代汉语》PPT课件_第四章 词汇.ppt
- 清华大学出版社:《口语表达技巧与声音训练》课程教材电子教案(PPT课件讲稿,共十章,主编:王洋).ppt
- 《史记》课程教学讲读(PPT电子教案).ppt
- 《古代汉语与中国文化》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古代汉语与中国文化.ppt
- 《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四章 语法.ppt
- 大连外国语大学:《语言文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语言信息单位(主讲:刘宏).ppt
- 清华大学出版社:《新编大学语文》课程教材电子教案(PPT课件讲稿)课文阅读与应用文写作(主编:张晨辉).ppt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音羡余词与变音重叠词(PPT讲稿,主讲:江蓝生).ppt
- 东华大学出版社:《汉译英理论与实践教程》教材电子教案(PPT课件讲稿,简版,第1、2、3、4章,著:程永生).ppt
- 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案讲义_第九章 茅盾.pdf
- 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案讲义_第十章 老舍.pdf
- 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案讲义_第十一章 巴金.pdf
- 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案讲义_第十二章 沈从文.pdf
- 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案讲义_第十三章 小说(二).pdf
- 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案讲义_第十五章 鲁迅(二).pdf
- 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案讲义_第十四章 新诗(二).pdf
- 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案讲义_第十六章 散文(二).pdf
- 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案讲义_第十七章 曹禺.pdf
- 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案讲义_第十八章 戏剧(二).pdf
- 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案讲义_第十九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三).pdf
- 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案讲义_第二十章 赵树理.pdf
- 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案讲义_第二十一章 小说(三).pdf
- 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案讲义_第二十二章 艾青.pdf
- 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案讲义_第二十三章 新诗(三).pdf
- 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案讲义_第二十四章 散文(三).pdf
- 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案讲义_第二十五章 戏剧(三).pdf
- 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案讲义_电子教案(共二十五章).pdf
- 北京大学:《中国当代文学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期末考试样题(样题).pdf
- 北京大学:《中国当代文学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期末考试样题(答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