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案讲义_第十五章 鲁迅(二)

第十五章鲁迅(二) 鲁迅杂文的重大意义 1)对鲁迅杂文的意义,可从两方面理解:一是作为一种报刊文体,及时对社会生活各 方面做出反应与评判,如鲁迅自己所说的,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也就可以作 为一个时代的忠实记录,是中国现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同时,因为对民俗、民魂、民性 民情有真实生动的描绘,又可看做是一部活的中国的“人史”。要知人论世,最好读鲁迅杂 文。其二,鲁迅杂文是未经规范的自由的文体,充分发挥了鲁迅不拘一格的创造力,是极具 个人性又有现代性特征的艺术品。 、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质 (2)此为本章重点。首先应理解鲁迅作为一个思想独立而深刻的战士,其人其文所具有 的反叛性与异质性。然后可以从五个方面概括鲁迅杂文思想与艺术的特征。第一点是批判性 否定性与攻击性,源于鲁迅对现代知识分子使命的理解,即不断揭示现实人生的弊病与思想 文化的困境,也源于鲁迅“不克厥敌,战则不止”,的不屈精神。第二是在“反常规”的“多 疑”思维烛照下的犀利与刻毒。批判锋芒常指向人们习以为常的病态心理,把国人的落后根 性看得太透彻了。而且思维也总是另辟蹊径,对读者的惯性思维构成挑战。第三是“贬锢弊 常取类型”,抓住本质勾勒社会相类型形象(共名)。第四是主观性,释愤抒情,无不是作者 的心灵歌哭。第五是无拘而极富创造力的杂文语言,常用“拗体”,突破语言对思想的束缚。 总之,只有深入了解社会实际,体会鲁迅的人格与精神,才能真正读懂鲁迅的杂文 三、《故事新编》:鲁迅最后的创新之作 (3)《故事新编》的形式有试验性与先锋性,比较难懂。应注意其“试验”的手法,并 由此理解作品的含义。首先是有意打破时空界限,采取“古今杂糅”,鲁迅自称是“油滑”, 其实目的在于用现代去“照亮”和重新观照古代,揭示古代人与事中一些被掩盖了的真相 要注意鲁迅常用杂文的眼光、手法与语言,将已经被神圣化或神秘化的人与事加以戏谑重现。 其次,应了解这些小说中常见的前后部分对立或翻转的模式,造成庄严与荒诞的两种色彩的 互补 与消解,应从诙谐的“游戏笔墨”中体会苦涩的幽默,从洒脱背后读出鲁迅心态的悲凉 学习中可结合具体作品着重评析《故事新编》艺术上的想象力与创新 [知识点]
第十五章 鲁迅(二) 一、鲁迅杂文的重大意义 (1)对鲁迅杂文的意义,可从两方面理解:一是作为一种报刊文体,及时对社会生活各 方面做出反应与评判,如鲁迅自己所说的,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也就可以作 为一个时代的忠实记录,是中国现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同时,因为对民俗、民魂、民性、 民情有真实生动的描绘,又可看做是一部活的中国的“人史”。要知人论世,最好读鲁迅杂 文。其二,鲁迅杂文是未经规范的自由的文体,充分发挥了鲁迅不拘一格的创造力,是极具 个人性又有现代性特征的艺术品。 二、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质 (2)此为本章重点。首先应理解鲁迅作为一个思想独立而深刻的战士,其人其文所具有 的反叛性与异质性。然后可以从五个方面概括鲁迅杂文思想与艺术的特征。第一点是批判性、 否定性与攻击性,源于鲁迅对现代知识分子使命的理解,即不断揭示现实人生的弊病与思想 文化的困境,也源于鲁迅“不克厥敌,战则不止”,的不屈精神。第二是在“反常规”的“多 疑”思维烛照下的犀利与刻毒。批判锋芒常指向人们习以为常的病态心理,把国人的落后根 性看得太透彻了。而且思维也总是另辟蹊径,对读者的惯性思维构成挑战。第三是“贬锢弊 常取类型”,抓住本质勾勒社会相类型形象(共名)。第四是主观性,释愤抒情,无不是作者 的心灵歌哭。第五是无拘而极富创造力的杂文语言,常用“拗体”,突破语言对思想的束缚。 总之,只有深入了解社会实际,体会鲁迅的人格与精神,才能真正读懂鲁迅的杂文。 三、《故事新编》:鲁迅最后的创新之作 (3)《故事新编》的形式有试验性与先锋性,比较难懂。应注意其“试验”的手法,并 由此理解作品的含义。首先是有意打破时空界限,采取“古今杂糅”,鲁迅自称是“油滑”, 其实目的在于用现代去“照亮”和重新观照古代,揭示古代人与事中一些被掩盖了的真相。 要注意鲁迅常用杂文的眼光、手法与语言,将已经被神圣化或神秘化的人与事加以戏谑重现。 其次,应了解这些小说中常见的前后部分对立或翻转的模式,造成庄严与荒诞的两种色彩的 互补 与消解,应从诙谐的“游戏笔墨”中体会苦涩的幽默,从洒脱背后读出鲁迅心态的悲凉。 学习中可结合具体作品着重评析《故事新编》艺术上的想象力与创新。 [知识点]

鲁迅十六部杂文集的书名与大致的内容
鲁迅十六部杂文集的书名与大致的内容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案讲义_第十三章 小说(二).pdf
- 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案讲义_第十二章 沈从文.pdf
- 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案讲义_第十一章 巴金.pdf
- 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案讲义_第十章 老舍.pdf
- 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案讲义_第九章 茅盾.pdf
- 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案讲义_第八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二).pdf
- 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案讲义_第七章 戏剧(一).pdf
- 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案讲义_第六章 散文(一).pdf
- 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案讲义_第五章 新诗(一).pdf
- 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案讲义_第四章 郭沫若.pdf
- 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案讲义_第三章 小说(一).pdf
- 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案讲义_第二章 鲁迅(一).pdf
- 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案讲义_第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一).pdf
- 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温儒敏).pdf
- 西南财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财经文秘方向)2017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pdf
- 2020 军队文职【汉语言文学】真题及答案(网络回忆版).pdf
- 海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本科培养方案.pdf
- 云南师范大学国际语言文化学院:《现代汉语》PPT课件_第四章 词汇.ppt
- 清华大学出版社:《口语表达技巧与声音训练》课程教材电子教案(PPT课件讲稿,共十章,主编:王洋).ppt
- 《史记》课程教学讲读(PPT电子教案).ppt
- 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案讲义_第十四章 新诗(二).pdf
- 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案讲义_第十六章 散文(二).pdf
- 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案讲义_第十七章 曹禺.pdf
- 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案讲义_第十八章 戏剧(二).pdf
- 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案讲义_第十九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三).pdf
- 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案讲义_第二十章 赵树理.pdf
- 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案讲义_第二十一章 小说(三).pdf
- 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案讲义_第二十二章 艾青.pdf
- 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案讲义_第二十三章 新诗(三).pdf
- 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案讲义_第二十四章 散文(三).pdf
- 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案讲义_第二十五章 戏剧(三).pdf
- 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案讲义_电子教案(共二十五章).pdf
- 北京大学:《中国当代文学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期末考试样题(样题).pdf
- 北京大学:《中国当代文学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期末考试样题(答案).pdf
- 北京大学:《中国当代文学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一编 十七年文学 第一章 文学的转折.pdf
- 北京大学:《中国当代文学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一编 十七年文学 第二章 诗歌创作.pdf
- 北京大学:《中国当代文学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一编 十七年文学 第三章 农村小说.pdf
- 北京大学:《中国当代文学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一编 十七年文学 第四章 革命历史小说.pdf
- 北京大学:《中国当代文学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一编 十七年文学 第五章 “通俗小说”的处理.pdf
- 北京大学:《中国当代文学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一编 十七年文学 第六章 散文创作.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