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七章 浅基础设计 7.2 浅基础类型

§7.2浅基础的类型 1按材料分类:砖基础;灰土基础:毛石基础:毛石砼基础:混凝土基础: 钢筋混凝土基础。 1.1砖基础(见图) (1)特点:传统地方材料,施工技术易掌握。实用、经济。 (2)断面形式砌成台阶式有两种断面形式:两皮一收: 两皮一收与一皮一收相间。 12灰土基础 )特点:历史悠久。经济、时间越久,强度越高。 (2)适用条件:地下水位较低的地带。 (3)施工要点分层夯实。每虚铺25cm,即夯实到15cm为一步。 (4)施工质量要求:粘土:就地过筛,d≤15mm石灰:熟(消)石灰,d≤5mm 消化1一2天立即使用。加水量:要掌握最佳含水量。 工地经验是:手捏成团、落地开花 1.3三合土基础 其体积比一般为1:3:6或1:2:4(石灰:砂子:骨料)。 (I)施工类似灰土施工方法 (2)其它要求基宽:b≥600垫层高度地下水位较低 1.4毛石基础 ()材质要求:选用未经风化的硬质岩石 (2)施工质量要点:石块厚度≥150mm:台阶高度≥400mm,每一阶梯宜用3排或 3排以上的毛石:每排悬挑长度≤200mm。 1.5砼、毛石砼基础 (1)适用条件:常用与地下水位比较高,结构荷载较大部位 (2)施工质量:C10砼强度:大体积砼可掺入20-30%的毛石,毛石尺寸不得大于 300mm,使用前冲洗干净:垫层厚度≥150。 2.按受力性能(刚度)分类 2.1刚性基础 概令】 即抗弯刚度大的基础 基础材料:脆性材料,基础只能承受压应力而不能承受弯曲应力:不允许有弯曲 形,设计时:限制宽高比,即刚性角bh≤tana见P1s6一一表7.3 2.2柔性基础 概念:相对于刚性基础而言:基础不仅有一定的抗压强度,而且具有一定的抗拉、 抗剪能力。体现在基础上允许产生一定的挠曲变形、开裂而不破坏 特点:两种材料(砼、钢筋)的力学性能互补! 2.3按基础构造分类 2.3.1独立基础(单独基础)是整个或局部结构物下的无筋或配筋的单个基础。 ()钢筋混凝土柱下单独基础:基础与柱连接方式:阶梯形:锥形:杯形。见图 (2)砌体柱下刚性基 (③)墙下单独基础:类型:基础支承过梁式、基础支承砖拱式。 适用条件:地基上层土质松散其下不远处有较好的土层。 (4)烟肉、水塔等特种结构独立基础: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圆板或圆环基础和素混
§7.2 浅基础的类型 1 按材料分类:砖基础;灰土基础;毛石基础;毛石砼基础;混凝土基础; 钢筋混凝土基础。 1.1 砖基础(见图) ⑴特点:传统地方材料,施工技术易掌握。实用、经济。 ⑵断面形式砌成台阶式有两种断面形式:两皮一收; 两皮一收与一皮一收相间。 1.2 灰土基础 ⑴特点:历史悠久。经济、时间越久,强度越高。 ⑵适用条件:地下水位较低的地带。 ⑶施工要点分层夯实。每虚铺 25cm ,即夯实到 15cm 为一步。 ⑷施工质量要求:粘土:就地过筛,d≤15mm 石灰:熟(消)石灰,d≤5mm, 消化 1~2 天立即使用。加水量:要掌握最佳含水量。 工地经验是:手捏成团、落地开花 1.3 三合土基础 其体积比一般为 1:3:6 或 1:2:4(石灰:砂子:骨料)。 ⑴施工类似灰土施工方法 ⑵其它要求基宽:b≥600 垫层高度地下水位较低 1.4 毛石基础 ⑴材质要求:选用未经风化的硬质岩石 ⑵施工质量要点:石块厚度≥150mm;台阶高度≥400mm,每一阶梯宜用 3 排或 3 排以上的毛石;每排悬挑长度≤200mm。 1.5 砼、毛石砼基础 ⑴适用条件:常用与地下水位比较高,结构荷载较大部位。 ⑵施工质量:C10 砼强度;大体积砼可掺入 20~30%的毛石,毛石尺寸不得大于 300mm,使用前冲洗干净;垫层厚度≥150。 2.按受力性能(刚度)分类 2.1 刚性基础 概念:即抗弯刚度大的基础。 基础材料:脆性材料,基础只能承受压应力而不能承受弯曲应力;不允许有弯曲 变形,设计时:限制宽高比,即刚性角 bi/hi≤tana 见 P156 ——表 7.3 2.2 柔性基础 概念:相对于刚性基础而言:基础不仅有一定的抗压强度,而且具有一定的抗拉、 抗剪能力。体现在基础上允许产生一定的挠曲变形、开裂而不破坏。 特点:两种材料(砼、钢筋)的力学性能互补! 2.3 按基础构造分类 2.3.1 独立基础(单独基础)是整个或局部结构物下的无筋或配筋的单个基础。 ⑴钢筋混凝土柱下单独基础:基础与柱连接方式:阶梯形;锥形;杯形。见图 ⑵砌体柱下刚性基础 ⑶墙下单独基础:类型:基础支承过梁式、基础支承砖拱式。 适用条件:地基上层土质松散其下不远处有较好的土层。 ⑷烟囱、水塔等特种结构独立基础;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圆板或圆环基础和素混

凝土实体基础。 2.3.2条形基础条形基础抗弯刚度较大,具有抵抗地基不均匀沉降的作用 概念:指基础的长度远远大于其宽度的 一种基础型式。 类型:按上部结构形式分为:墙下条形基础:柱下钢筋混凝士条形基础 ()墙下条形基础:柔性:刚性。 (2)柱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 A:概念 B,型式,截面,变截面 C:双柱联合基础当为 了满足地基土的强度要求,必须扩大基础平面尺寸,而扩 大结果与相邻的单个基础在平面上相接甚至重叠时,则可将它们连在一起成 为联合基础。 2.33十字交叉条形基础 概念:柱下交梁基础。这种基础在纵横两方向均具有一定的刚度。 特点:具有良好的调整不均匀沉降的能力。见图 2.3.4片筏基础(满堂红基础) 概念:基础连续成片 类型:平板式、梁板式。见图 特点:整体刚度相当大,能有效地调整基底的压力分布,对不均匀地基有较好的 活应性。 目的:①减少基底压力,以满足地基基础设计的强度条件: ②减少基础不均匀沉降,增加基础刚度:P=(N+G)A 2.3.5箱形基础 概念:由钢筋混凝土底板、顶板和纵横交叉的隔墙构成。 特点:箱形基础抗弯刚度较大,只能发生大致均匀的下沉或整体倾斜: 箱基内的空间替代了大量的回填土,减少了基底压力,可以增加建筑物的 层数: 箱形基础比较适宜于用作软弱地基上面积较小、平面形状简单的重型建筑 物基础 目的:P=(N+G)A-Yd埋深愈大,减轻P见图 2.3.6 壳体基础 概念:由正圆锥形及其组合型式构成。 特点:()充分利用基础材料的抗压性能: (2)节省材料,具有良好的经济效果,但施工难度较大。 用途:主要用于特种结构。见图 2.3.7岩层锚杆基础 适用条件:直接建在基岩上的柱基以及承受水平拉力或水平力较大的建筑物,构 筑物基础。见图 3刚性基础设计 3.1特点 受力特征:主要受压 剖面形状:大方脚或台阶式 材料:砖、灰土、三合土、毛石、素混凝土 应用范围:多用于墙下条形基础和荷载不大的独立基础
凝土实体基础。 2.3.2 条形基础 条形基础抗弯刚度较大,具有抵抗地基不均匀沉降的作用 概念:指基础的长度远远大于其宽度的一种基础型式。见图 类型:按上部结构形式分为:墙下条形基础;柱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 ⑴ 墙下条形基础:柔性;刚性。 ⑵柱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 A:概念 B:型式:等截面;变截面。 C:双柱联合基础当为了满足地基土的强度要求,必须扩大基础平面尺寸,而扩 大结果与相邻的单个基础在平面上相接甚至重叠时,则可将它们连在一起成 为联合基础。 2.3.3 十字交叉条形基础 概念:柱下交梁基础。这种基础在纵横两方向均具有一定的刚度。 特点:具有良好的调整不均匀沉降的能力。见图 2.3.4 片筏基础(满堂红基础) 概念:基础连续成片 。 类型:平板式、梁板式。见图 特点:整体刚度相当大,能有效地调整基底的压力分布,对不均匀地基有较好的 适应性。 目的:①减少基底压力,以满足地基基础设计的强度条件; ②减少基础不均匀沉降,增加基础刚度;P=(N+G)/A 2.3.5 箱形基础 概念:由钢筋混凝土底板、顶板和纵横交叉的隔墙构成。 特点:箱形基础抗弯刚度较大,只能发生大致均匀的下沉或整体倾斜; 箱基内的空间替代了大量的回填土,减少了基底压力,可以增加建筑物的 层数; 箱形基础比较适宜于用作软弱地基上面积较小、平面形状简单的重型建筑 物基础 目的:P=(N+G)/A-γod 埋深愈大,减轻 P 见图 2.3.6 壳体基础 概念:由正圆锥形及其组合型式构成。 特点:⑴充分利用基础材料的抗压性能; ⑵节省材料,具有良好的经济效果,但施工难度较大。 用途:主要用于特种结构。见图 2.3.7 岩层锚杆基础 适用条件:直接建在基岩上的柱基以及承受水平拉力或水平力较大的建筑物,构 筑物基础。见图 3 刚性基础设计 3.1 特点 受力特征:主要受压 剖面形状:大方脚或台阶式 材 料:砖、灰土、三合土、毛石、素混凝土 应用范围:多用于墙下条形基础和荷载不大的独立基础

《规范》规定可用于六层和六层以下的民用建筑和墙承重的厂房。 :基础高度受刚性角控制,刚性角bhi≤tana见PIs -表7.3 柱脚高度尺寸规定:h1>b1(300:20d) (I)基础剖面有关规定刚性角bihi≤tana 砖基础一般构造要求:二、一间隔大方脚剖面做法比等高式做法既节省材料, 又能满足高出的再求 垫层:100mm,设计时不作为基础结构部分考虑 b毛石基础:每一阶伸出宽度不宜大于200mm:台阶高度不宜小于400mm c灰士基础:垫层配合比要求3:7或2:8 (2)基础顶面与上部结构接触处的预留宽度:砖:6cm:砼:5cm 目的:增强建筑物的稳定性,避免基础顶面边角应力过大。 (3)基础底面宽度的确定 b (b0+2 ho tana) 根据基础剖面必须满足材料刚性角的要求 (④)基础由不同材料迭和而成时: 应对材料的接触部分作抗压验算:P=(N+G)b 3.3设计步骤 A选型 B确定d C确定承载力a D由持力层(和软弱下卧层)的强度条件确定b或A E由材料的允许宽高比确定剖面形式 验算接触面的抗压强度
《规范》规定可用于六层和六层以下的民用建筑和墙承重的厂房。 3.2 一般构造要求 基础高度:基础高度受刚性角控制,刚性角 bi/hi≤tana 见 P156 ——表 7.3 柱脚高度尺寸规定:h1>b1(300;20d) ⑴基础剖面有关规定 刚性角 bi/hi≤tana a 砖基础一般构造要求:二、一间隔大方脚剖面做法比等高式做法既节省材料, 又能满足宽高比的要求。 垫层:100mm,设计时不作为基础结构部分考虑 b 毛石基础:每一阶伸出宽度不宜大于 200mm;台阶高度不宜小于 400mm c 灰土基础:垫层配合比要求 3:7 或 2:8 ⑵基础顶面与上部结构接触处的预留宽度:砖:6cm;砼:5cm 目的:增强建筑物的稳定性,避免基础顶面边角应力过大。 ⑶基础底面宽度的确定 b ≤(b0+2h0 tana) 根据基础剖面必须满足材料刚性角的要求 ⑷基础由不同材料迭和而成时; 应对材料的接触部分作抗压验算:P=(N+G)/b 3.3 设计步骤 A 选型 B 确定 d C 确定承载力 fa D 由持力层(和软弱下卧层)的强度条件确定 b 或 A E 由材料的允许宽高比确定剖面形式 F 验算接触面的抗压强度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七章 浅基础设计 7.3 基础埋置深度的选择.doc
-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六章 土压力、地基承载力及土坡稳定性 6.8 地基的极限承载力.doc
-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六章 土压力、地基承载力及土坡稳定性 6.9 土坡和地基的稳定性分析.doc
-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六章 土压力、地基承载力及土坡稳定性 6.7地基破坏型式和地基承载力.doc
-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七章 浅基础设计 7.1 概述.doc
-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六章 土压力、地基承载力及土坡稳定性 6.5 挡土墙设计.doc
-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三章 土中应力计算 3.3 地基附加应力.doc
-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六章 土压力、地基承载力及土坡稳定性 6.3 朗金土压力理论.doc
-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六章 土压力、地基承载力及土坡稳定性 6.4 库仑土压力理论.doc
-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五章 土的抗剪强度 5.4 土的抗剪强度指标.doc
-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六章 土压力、地基承载力及土坡稳定性 6.2 作用在档土墙上的土压力.doc
-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六章 土压力、地基承载力及土坡稳定性 6.1 概述.doc
-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绪论.doc
-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五章 土的抗剪强度 5.1 概述.doc
-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五章 土的抗剪强度 5.2 抗剪强度的测定方法.doc
-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四章 土的变形性质及地基沉降计算 4.3 应力历史对地基沉降的影响.doc
-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四章 土的变形性质及地基沉降计算 4.4 地基变形与时间的关系.doc
-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四章 土的变形性质及地基沉降计算 4.2 地基的最终沉降量.doc
-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四章 土的变形性质及地基沉降计算 4.1 土的压缩性.doc
-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三章 土中应力计算 3.4 有效应力原理.doc
-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七章 浅基础设计 7.4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doc
-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七章 浅基础设计 7.6 地基变形验算.doc
-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七章 浅基础设计 7.7 扩展基础设计.doc
-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七章 浅基础设计 7.5 按地基承载力确定基础底面尺寸.doc
-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七章 浅基础设计 7.8 柱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设计.doc
-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八章 桩基础及其它深基础简介 8.1 概述.doc
-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八章 桩基础及其它深基础简介 8.2 桩和桩基的分类及质量检测.doc
-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八章 桩基础及其它深基础简介 8.3 竖向荷载下单桩的工作性能.doc
-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七章 浅基础设计 7.9 减轻不均匀沉降的措施.doc
-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八章 桩基础及其它深基础简介 8.5 桩的水平承载力和位移.doc
-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八章 桩基础及其它深基础简介 8.4 单桩竖向承载力的确定.doc
-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八章 桩基础及其它深基础简介 8.7 桩基础设计.doc
-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八章 桩基础及其它深基础简介 8.6 群桩基础计算.doc
- 内蒙古科技大学:《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绪论(负责人:冯玉芹).ppt
- 内蒙古科技大学:《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土的物理性质及工程分类.ppt
- 内蒙古科技大学:《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土的渗透性.ppt
- 内蒙古科技大学:《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土中应力计算.ppt
- 内蒙古科技大学:《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地基破坏型式及地基承载力.ppt
- 内蒙古科技大学:《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土坡稳定分析.ppt
- 内蒙古科技大学:《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土的变形性质及地基沉降计算.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