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学院:工厂供电无功补偿系统及其谐振特性分析虚拟仿真实验指导书

工厂供电无功补偿系统及其谐振特性分析虚拟仿真实验实验指导书泰州学院船舶与机电工程学院
工厂供电无功补偿系统及其谐振特性分析 虚拟仿真实验 实 验 指 导 书 泰州学院船舶与机电工程学院

目录实验一系统负荷分析与无功补偿实验11实验二无功补偿电容器合闸高频涌流分析与抑制实验实验三电容器无功补偿系统谐振特性分析与抑制实验..19
目 录 实验一 系统负荷分析与无功补偿实验.1 实验二 无功补偿电容器合闸高频涌流分析与抑制实验.11 实验三 电容器无功补偿系统谐振特性分析与抑制实验.19

实验一系统负荷分析与无功补偿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供配电系统的负荷、功率因数、损耗等相关计算方法。2.掌握无功补偿系统的关键设备、导体、并联电容器、一次系统电路等综合设计方法。3.理解无功补偿对于工厂供配电系统节能降耗的原理和意义。4.熟悉供配电系统的规范化操作流程。二、实验原理某机加工车间的变电所,10kV高压进线为2kmYJV223×25电缆,低压侧负荷拥有金属切削机床功率共920kW,通风机功率共56kW,吊车功率共76kW(额定负荷持续率8N=40%),电焊机功率共81kW(额定负荷持续率8N=60%),照明负荷功率共38.16kW(荧光灯,电子镇流器),低压线路额定电压380V(不计低压线路的功率损耗)。要求在配电变压器低压侧通过恰当的无功补偿系统配置,确保变压器高压侧功率因数不低于0.9。STQFWLAL=2km1.1 1.2] 1.3] 1.4 1.5]Ro=0.92/km10/0.4kVX=0.12 2/km车间电力负荷QR并联电容器二主图1-1工厂车间供电系统示意图1.车间各用电设备组的负荷计算方法(需要系数法)Pe1.i = KaPe1.izQci.i=Pc1.itanqSe1i = JPai + QziiSc1.iIei=3Un1Pe1.iz为该用电设备组设备容量之和(kW);tanp为该用电设备组的功率因数角的正切值;kd为该用电设备组的需要系数。2.无功补偿前车间的计算负荷和功率因数分析方法(1)变压器低压侧的计算负荷1
1 实验一 系统负荷分析与无功补偿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供配电系统的负荷、功率因数、损耗等相关计算方法。 2.掌握无功补偿系统的关键设备、导体、并联电容器、一次系统电路等综合设计方法。 3.理解无功补偿对于工厂供配电系统节能降耗的原理和意义。 4.熟悉供配电系统的规范化操作流程。 二、实验原理 某机加工车间的变电所,10kV 高压进线为 2km YJV22 3×25 电缆,低压侧负荷拥有 金属切削机床功率共 920kW,通风机功率共 56kW,吊车功率共 76kW(额定负荷持续 率 εN=40%),电焊机功率共 81kW(额定负荷持续率 εN=60%),照明负荷功率共 38.16kW (荧光灯,电子镇流器),低压线路额定电压 380V(不计低压线路的功率损耗)。要求在 配电变压器低压侧通过恰当的无功补偿系统配置,确保变压器高压侧功率因数不低于0.9。 图 1-1 工厂车间供电系统示意图 1.车间各用电设备组的负荷计算方法(需要系数法) 𝑃𝑃𝑐𝑐1.𝑖𝑖 = 𝐾𝐾𝑑𝑑𝑃𝑃𝑒𝑒1.𝑖𝑖Σ 𝑄𝑄𝑐𝑐1.𝑖𝑖 = 𝑃𝑃𝑐𝑐1.𝑖𝑖𝑡𝑡𝑡𝑡𝑡𝑡𝑡𝑡 𝑆𝑆𝑐𝑐1.𝑖𝑖 = �𝑃𝑃𝑐𝑐1.𝑖𝑖 2 + 𝑄𝑄𝑐𝑐1.𝑖𝑖 2 𝐼𝐼𝑐𝑐1.𝑖𝑖 = 𝑆𝑆𝑐𝑐1.𝑖𝑖 √3𝑈𝑈𝑁𝑁1 𝑃𝑃𝑒𝑒1.𝑖𝑖Σ为该用电设备组设备容量之和(kW);tanφ 为该用电设备组的功率因数角的正 切值;kd 为该用电设备组的需要系数。 2. 无功补偿前车间的计算负荷和功率因数分析方法 (1)变压器低压侧的计算负荷

5Pa = Ksp Pal台Qc2 = KzqZf=1 Qc1.iSc2=/P2 + Q2Se2Ic2=T3UN2Pe2cOSP2=Sc2无功补偿前,变压器低压侧的向量关系如图2所示。P0p2X02IRLQ图1-2无功补偿前的向量关系(2)变压器的功率损耗APr=0.015Sc2AQr = 0.06Sc2(3)变压器高压侧的计算负荷Pc3 = Pc2 + △PTQc3=Qc2+△QrSc3 = /P3 + Q23Se3Ic3T3UN3Pe3COS3=Sc3装设单台变压器时,其额定容量S应能满足全部用电设备的计算负荷,考虑负荷发展应留有一定的容量裕度,并考虑变压器的经济运行,即Sn ≥ (1.15~1.4)Sc3(4)高压线路的功率损耗2
2 𝑃𝑃𝑐𝑐2 = 𝐾𝐾Σp�𝑃𝑃𝑐𝑐1.𝑖𝑖 5 𝑖𝑖=1 𝑄𝑄𝑐𝑐2 = 𝐾𝐾Σq ∑ 𝑄𝑄𝑐𝑐1.𝑖𝑖 5 𝑖𝑖=1 𝑆𝑆𝑐𝑐2 = �𝑃𝑃𝑐𝑐2 2 + 𝑄𝑄𝑐𝑐2 2 𝐼𝐼𝑐𝑐2 = 𝑆𝑆𝑐𝑐2 √3𝑈𝑈𝑁𝑁2 𝑐𝑐𝑐𝑐𝑐𝑐 𝜑𝜑2 = 𝑃𝑃𝑐𝑐2 𝑆𝑆𝑐𝑐2 无功补偿前,变压器低压侧的向量关系如图 2 所示。 图 1-2 无功补偿前的向量关系 (2)变压器的功率损耗 ∆𝑃𝑃𝑇𝑇 = 0.015𝑆𝑆𝑐𝑐2 ∆𝑄𝑄𝑇𝑇 = 0.06𝑆𝑆𝑐𝑐2 (3)变压器高压侧的计算负荷 𝑃𝑃𝑐𝑐3 = 𝑃𝑃𝑐𝑐2 + ∆𝑃𝑃𝑇𝑇 𝑄𝑄𝑐𝑐3 = 𝑄𝑄𝑐𝑐2 + ∆𝑄𝑄𝑇𝑇 𝑆𝑆𝑐𝑐3 = �𝑃𝑃𝑐𝑐3 2 + 𝑄𝑄𝑐𝑐3 2 𝐼𝐼𝑐𝑐3 = 𝑆𝑆𝑐𝑐3 √3𝑈𝑈𝑁𝑁3 𝑐𝑐𝑐𝑐𝑐𝑐 𝜑𝜑3 = 𝑃𝑃𝑐𝑐3 𝑆𝑆𝑐𝑐3 装设单台变压器时,其额定容量 SN应能满足全部用电设备的计算负荷,考虑负荷发 展应留有一定的容量裕度,并考虑变压器的经济运行,即 𝑆𝑆𝑁𝑁 ≥ (1.15~1.4)𝑆𝑆𝑐𝑐3 (4)高压线路的功率损耗 U IRL · · P Q S

△PWL=3123RWL×10-3=312RoL×10-34QwL=3123XwL×10-3=312gXL×10-3其中,R.为线路单位长度电阻,X.为线路单位长度电抗。(5)高压进线侧的计算负荷Pc4= Pc3+△PwLQc4=Qc3+△QWLSc4=/P2+Q24Sc4Ic4=3UN4Pc4COS 04= Sc43.无功补偿电容器配置原则车间中由于有大量的感应电动机、电焊机及气体放电灯等感性负荷,从而使功率因数降低。如在充分发挥设备潜力、改善设备运行性能,提高其自然功率因数的情况下,尚达不到规定的功率因数要求时,根据GB50052-2009《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和GB3485-1998《评价企业合理用电技术导则》等规定,在采用上述提高自然功率因数的措施后仍达不到规定的功率因数要求时,应合理装设无功补偿设备,以人工补偿方式来提高功率因数。本实验无功补偿采用并联电力电容器在低压侧集中补偿的方式,考虑到变压器的无功损耗远大于有功损耗,初步设定低压侧补偿后的功率因数为0.92来计算需补偿的容量。(1)确定补偿容量Qc.c=Pc2(tan2-tanp2)(2)补偿电容器选型根据可选并联电容器参数,计及工作电压与额定电压的差异,确定单台电容器实际输出容量0.23(Uav.c)= 30 ×Q = QN.c(UN.C)0.25其中,Un.c为电容器额定电压,Qn.c为电容器额定输出容量,Uav.c为并联电容器的平均运行电压,取系统标称相电压0.22kV的1.05倍。需要电容器的数量为Qc.cn=Qc3
3 ∆𝑃𝑃𝑊𝑊𝑊𝑊 = 3𝐼𝐼𝑐𝑐3 2 𝑅𝑅𝑊𝑊𝑊𝑊 × 10−3 = 3𝐼𝐼𝑐𝑐3 2 𝑅𝑅0𝐿𝐿 × 10−3 ∆𝑄𝑄𝑊𝑊𝑊𝑊 = 3𝐼𝐼𝑐𝑐3 2 𝑋𝑋𝑊𝑊𝑊𝑊 × 10−3 = 3𝐼𝐼𝑐𝑐3 2 𝑋𝑋0𝐿𝐿 × 10−3 其中,𝑅𝑅0为线路单位长度电阻,𝑋𝑋0为线路单位长度电抗。 (5)高压进线侧的计算负荷 𝑃𝑃𝑐𝑐4 = 𝑃𝑃𝑐𝑐3 + ∆𝑃𝑃𝑊𝑊𝑊𝑊 𝑄𝑄𝑐𝑐4 = 𝑄𝑄𝑐𝑐3 + ∆𝑄𝑄𝑊𝑊𝑊𝑊 𝑆𝑆𝑐𝑐4 = �𝑃𝑃𝑐𝑐4 2 + 𝑄𝑄𝑐𝑐4 2 𝐼𝐼𝑐𝑐4 = 𝑆𝑆𝑐𝑐4 √3𝑈𝑈𝑁𝑁4 𝑐𝑐𝑐𝑐𝑐𝑐 𝜑𝜑4 = 𝑃𝑃𝑐𝑐4 𝑆𝑆𝑐𝑐4 3. 无功补偿电容器配置原则 车间中由于有大量的感应电动机、电焊机及气体放电灯等感性负荷,从而使功率因 数降低。如在充分发挥设备潜力、改善设备运行性能,提高其自然功率因数的情况下, 尚达不到规定的功率因数要求时,根据 GB50052-2009《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和 GB3485- 1998《评价企业合理用电技术导则》等规定,在采用上述提高自然功率因数的措施后仍 达不到规定的功率因数要求时,应合理装设无功补偿设备,以人工补偿方式来提高功率 因数。本实验无功补偿采用并联电力电容器在低压侧集中补偿的方式,考虑到变压器的 无功损耗远大于有功损耗,初步设定低压侧补偿后的功率因数为 0.92 来计算需补偿的 容量。 (1)确定补偿容量 𝑄𝑄𝑐𝑐.𝑐𝑐 = 𝑃𝑃𝑐𝑐2(𝑡𝑡𝑡𝑡𝑡𝑡𝜑𝜑2 − tanφ2 ′ ) (2)补偿电容器选型 根据可选并联电容器参数,计及工作电压与额定电压的差异,确定单台电容器实际 输出容量 𝑄𝑄𝑐𝑐 = 𝑄𝑄𝑁𝑁.𝐶𝐶 � 𝑈𝑈𝑎𝑎𝑎𝑎.𝐶𝐶 𝑈𝑈𝑁𝑁.𝐶𝐶 � 2 = 30 × � 0.23 0.25� 2 其中,𝑈𝑈𝑁𝑁.𝐶𝐶为电容器额定电压,𝑄𝑄𝑁𝑁.𝐶𝐶为电容器额定输出容量,𝑈𝑈𝑎𝑎𝑎𝑎.𝐶𝐶为并联电容器的 平均运行电压,取系统标称相电压 0.22kV 的 1.05 倍。 需要电容器的数量为 𝑛𝑛 = 𝑄𝑄𝑐𝑐.𝑐𝑐 𝑄𝑄𝑐𝑐

实际补偿容量Qc.c=nQc4.无功补偿后车间的计算负荷和功率因数分析方法计及实际补偿的无功功率,按照2的步骤再次分析各参数的变化。图1-3表示功率因数的提高与无功功率和视在功率变化的关系。假设功率因数由cosp提高到cosp,这时在负荷需要的有功功率P不变的条件下无功功率Q减小Qcc,相应地负荷电流I也得以减小,这将使系统的电能损耗和电压损耗相应降低,既节约了电能,文提高了电压质量,而且可选较小容量的供电设备和导线电缆,因此提高功率因数对配电系统大有好处。JISUIQc.cIRL图1-3无功补偿后的向量关系5.电容器柜电气设备选型原则(1)参照《并联电容器装置设计规范》、《低压电容器柜技术规范》技术参数。(2)设备类型包括隔离开关熔断器组、电流互感器、避雷器、熔断器、热继电器、交流接触器。6.电容器柜导体选型原则根据允许载流量选择导体的截面积,本实验设定为铜芯聚氯乙烯绝缘软导体(BVR)。(1)相导体的计算电流计算电流lc.o的选取:对电容器的引入线,考虑电容器充电时有较大的涌流,低压电容器的引入线取电容器电流的1.5倍。Ic.p = 1.50 × Ic.c通过相导体的计算电流Ic.o不超过其允许电流Ial,即4
4 实际补偿容量 𝑄𝑄𝑐𝑐.𝑐𝑐 = 𝑛𝑛𝑄𝑄𝑐𝑐 4. 无功补偿后车间的计算负荷和功率因数分析方法 计及实际补偿的无功功率,按照 2 的步骤再次分析各参数的变化。图 1-3 表示功率 因数的提高与无功功率和视在功率变化的关系。假设功率因数由 cosφ 提高到 cosφ’,这 时在负荷需要的有功功率 P 不变的条件下无功功率 Q 减小 Qcc,相应地负荷电流 I 也得 以减小,这将使系统的电能损耗和电压损耗相应降低,既节约了电能,又提高了电压质 量,而且可选较小容量的供电设备和导线电缆,因此提高功率因数对配电系统大有好处。 图 1-3 无功补偿后的向量关系 5. 电容器柜电气设备选型原则 (1)参照《并联电容器装置设计规范》、《低压电容器柜技术规范》技术参数。 (2)设备类型包括隔离开关熔断器组、电流互感器、避雷器、熔断器、热继电器、交 流接触器。 6. 电容器柜导体选型原则 根据允许载流量选择导体的截面积,本实验设定为铜芯聚氯乙烯绝缘软导体(BVR)。 (1)相导体的计算电流 计算电流𝐼𝐼𝑐𝑐.𝜑𝜑的选取:对电容器的引入线,考虑电容器充电时有较大的涌流,低压电 容器的引入线取电容器电流的 1.5 倍。 𝐼𝐼𝑐𝑐.𝜑𝜑 = 1.50 × 𝐼𝐼𝑐𝑐.𝐶𝐶 通过相导体的计算电流 𝐼𝐼𝑐𝑐.𝜑𝜑不超过其允许电流𝐼𝐼𝑎𝑎𝑎𝑎,即

Ic. ≤ lat根据Ic.,查表获得环境温度25℃、最高允许温度70℃的相近允许载流量lal,及其对应的导体截面积S。(2)温度校正实际环境温度与参考环境温度不一致时,允许载流量I。需乘上温度修正系数Ke,以求出实际的充许载流量Iat = Kglaleal - %Ke=Jeal - o式中a为导体正常发热最高允许温度,本实验取70℃;9为导体允许载流量的参考环境温度,本实验取25℃:为导体敷设处的实际环境温度,取当地最热月的日最高温度平均值本实验取取40℃。(3)根据实际充许载流量进行校验Ic.p≤ Iat如不满足则,重新选择更大的导体截面积Sp。(4)中性导体的截面S.选择当Sp≤16mm2,So=Sp;当S≥16mm2,So=0.5Ss7.送停电倒闸操作规程(1)如是固定式高压开关柜,停电时-一先断开高压断路器,再断开高压隔离开关,送电时一一顺序与此相反,严禁带负荷拉合隔离开关:如是手车式开关柜,停电时-一断开断路器,进入热备用状态,送电时一一合上断路器,进入运行状态。(2)变压器两侧断路器的操作顺序规定如下:送电时-一先投入电源侧断路器,后投入负荷侧断路器,停电时一一顺序与此相反。(即不能带负载切断电源)。(3)送电时必须先送负载,后送电容柜;停电时必须先停电容柜,后停负载。三、实验内容和步骤1.车间各用电设备组的计算负荷5
5 𝐼𝐼𝑐𝑐.𝜑𝜑 ≤ 𝐼𝐼𝑎𝑎𝑎𝑎 根据𝐼𝐼𝑐𝑐.𝜑𝜑 ,查表获得环境温度 25℃、最高允许温度 70℃的相近允许载流量𝐼𝐼𝑎𝑎𝑎𝑎,及其 对应的导体截面积𝑆𝑆𝜑𝜑。 (2)温度校正 实际环境温度与参考环境温度不一致时,允许载流量𝐼𝐼𝑎𝑎𝑎𝑎需乘上温度修正系数𝐾𝐾𝜃𝜃,以 求出实际的允许载流量 𝐼𝐼𝑎𝑎𝑎𝑎 ′ = 𝐾𝐾𝜃𝜃𝐼𝐼𝑎𝑎𝑎𝑎 𝐾𝐾𝜃𝜃 = �𝜃𝜃𝑎𝑎𝑎𝑎 − 𝜃𝜃0 ′ 𝜃𝜃𝑎𝑎𝑎𝑎 − 𝜃𝜃0 式中𝜃𝜃𝑎𝑎𝑎𝑎为导体正常发热最高允许温度,本实验取 70℃;𝜃𝜃0为导体允许载流量的参 考环境温度,本实验取 25℃;𝜃𝜃0 ′ 为导体敷设处的实际环境温度,取当地最热月的日最高 温度平均值本实验取取 40℃。 (3)根据实际允许载流量进行校验 𝐼𝐼𝑐𝑐.𝜑𝜑 ≤ 𝐼𝐼𝑎𝑎𝑎𝑎 ′ 如不满足则,重新选择更大的导体截面积𝑆𝑆𝜑𝜑。 (4)中性导体的截面𝑆𝑆0选择 当𝑆𝑆𝜑𝜑 ≤ 16𝑚𝑚𝑚𝑚2,𝑆𝑆0 = 𝑆𝑆𝜑𝜑; 当𝑆𝑆𝜑𝜑 ≥ 16𝑚𝑚𝑚𝑚2,𝑆𝑆0 = 0.5𝑆𝑆𝜑𝜑 7. 送停电倒闸操作规程 (1)如是固定式高压开关柜,停电时-先断开高压断路器,再断开高压隔离开关,送 电时-顺序与此相反,严禁带负荷拉合隔离开关;如是手车式开关柜,停电时-断开断 路器,进入热备用状态,送电时-合上断路器,进入运行状态。 (2)变压器两侧断路器的操作顺序规定如下:送电时-先投入电源侧断路器,后投入 负荷侧断路器,停电时-顺序与此相反。(即不能带负载切断电源)。 (3)送电时必须先送负载,后送电容柜;停电时必须先停电容柜,后停负载。 三、实验内容和步骤 1. 车间各用电设备组的计算负荷

表1-1车间各用电设备组计算负荷Pe设备容量QeSeIc设备名称KacOsOtanoPN (kW)(kW)(kVar)(kVA)(A)机床9200.200.501.73通风机560.800.750.80吊车760.250.501.73电焊机811.330.350.60照明0.9038.160.980.202.无功补偿前车间的计算负荷和功率因数分析(取同时系数Kzp=0.95,Kzg=0.97)表1-2无功补偿前的计算负荷和功率因数计算负荷项目cosP(kW)S.(kVA)I(A)Q(kVar)变压器低压侧计算负荷变压器功率1/-损耗变压器高压侧计算负荷高压线路功/1率损耗高压进线侧计算负荷3.无功补偿电容器配置现变压器低压侧最大负荷时功率因数只有0.58,要求变压器高压侧功率因数不低于0.9,采用低压集中补偿方式,考虑到变压器的无功损耗远大于有功损耗,初步设定低压侧补偿后的功率因数为0.92来计算需补偿的容量。(1)计算需补偿的容量(2)现有自愈式低电压并联电容器BZMJ0.25-30-4Yn、(星形连接,额定相电压0.25kV,额定总输出30kvar,额定单相电容509.3uf,额定单相电流40A),计算所需的电容器台数。(3)计算投入上述所需台数的电容器后的实际补偿容量4.无功补偿后车间的计算负荷和功率因数分析6
6 表 1-1 车间各用电设备组计算负荷 设备名称 设备容量 PN(kW) Kd cosφ tanφ Pc (kW) Qc (kVar) Sc (kVA) Ic (A) 机床 920 0.20 0.50 1.73 通风机 56 0.80 0.80 0.75 吊车 76 0.25 0.50 1.73 电焊机 81 0.35 0.60 1.33 照明 38.16 0.90 0.98 0.20 2. 无功补偿前车间的计算负荷和功率因数分析(取同时系数𝐾𝐾Σp = 0.95,𝐾𝐾Σq = 0.97) 表 1-2 无功补偿前的计算负荷和功率因数 项目 计算负荷 cosϕ Pc(kW) Qc(kVar) Sc(kVA) Ic(A) 变压器低压 侧计算负荷 变压器功率 损耗 / / / 变压器高压 侧计算负荷 高压线路功 率损耗 / / / 高压进线侧 计算负荷 3. 无功补偿电容器配置 现变压器低压侧最大负荷时功率因数只有 0.58,要求变压器高压侧功率因数不低于 0.9,采用低压集中补偿方式,考虑到变压器的无功损耗远大于有功损耗,初步设定低压 侧补偿后的功率因数为 0.92 来计算需补偿的容量。 (1)计算需补偿的容量 (2)现有自愈式低电压并联电容器 BZMJ0.25-30-4Yn (星形连接,额定相电压 0.25kV,额定总输出 30kvar,额定单相电容 509.3uf,额定单相电流 40A),计算所需的 电容器台数。 (3)计算投入上述所需台数的电容器后的实际补偿容量 4. 无功补偿后车间的计算负荷和功率因数分析

表1-3无功补偿后车间的计算负荷和功率因数计算负荷项目cosOP.(kW)Q.(kVar)S.(kVA)I.(A)变压器低压侧计算负荷变压器功率/1/损耗变压器高压侧计算负荷高压线路功///率损耗高压进线侧计算负荷5.电容器柜电气设备和导体选型表1-4电容器柜设备选型设备类型型号熔断器交流接触器热继电器隔离开关熔断器组电流互感器避雷器相导体6.电容器柜电气设备接线按照图1-4所示的电容柜电气主接线图,放置设备并进行接线。OR隔高开关控断器组中市TA科电洗互商器FU低压坨断器KM交洗装椎器FR能电器低电依年电常是工图1-4电容柜电气主接线图7
7 表 1-3 无功补偿后车间的计算负荷和功率因数 项目 计算负荷 cosϕ Pc(kW) Qc(kVar) Sc(kVA) Ic(A) 变压器低压 侧计算负荷 变压器功率 损耗 / / / 变压器高压 侧计算负荷 高压线路功 率损耗 / / / 高压进线侧 计算负荷 5. 电容器柜电气设备和导体选型 表 1-4 电容器柜设备选型 设备类型 型号 熔断器 交流接触器 热继电器 隔离开关熔断器组 电流互感器 避雷器 相导体 6. 电容器柜电气设备接线 按照图 1-4 所示的电容柜电气主接线图,放置设备并进行接线。 图 1-4 电容柜电气主接线图

7.送(停)电倒闸操作和相关参数测量童wa主供进线兼计量柜"H&I1#爽压器中入T>音福0T10k福<蛋高弯福1#低压进线总柜I段母线PTGXH&HH??DX》0EY01E3中1#电容口LLITOIHa日0$$商产供进线总oep日HHOX国己口epR+00.4kV临中我品A迎蛋#4WT&馈线柜D1888#10k4辅让主变木X》a<元?4K8全商福L4X》I书隆品我柜D2WTOHEO4X4?图1-5配电室电气主接线图8
8 7. 送(停)电倒闸操作和相关参数测量 图 1-5 配电室电气主接线图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电气控制与PLC》课程授课教案(课堂教学设计).pdf
- 《智能机器人技术》研究生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绪论——智能机器人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pdf
- 《智能机器人技术》研究生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三章 机器人运动与动力学模型.pdf
- 《智能机器人技术》研究生课程教学课件(讲稿)智能机器人视觉 3/3.pdf
- 《智能机器人技术》研究生课程教学课件(讲稿)智能机器人视觉 2/3.pdf
- 《智能机器人技术》研究生课程教学课件(讲稿)智能机器人视觉 1/3.pdf
- 《智能机器人技术》研究生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一章 机器人组成及机构.pdf
- 《智能机器人技术》研究生课程教学课件(讲稿)智能机器人技术(技术与实践).pdf
- 《智能机器人技术》研究生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六章 机器人控制技术.pdf
- 《智能机器人技术》研究生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五章 机器人动力学模型.pdf
- 《最优控制》研究生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变分法.pptx
- 《最优控制》研究生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连续系统最优控制.pptx
- 《最优控制》研究生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线性连续系统最优控制.pptx
- 《最优控制》研究生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离散系统最优控制.pptx
- 《最优控制》研究生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可化为规范形式的LQ问题、最优调节器的频率公式与性质、最优控制的反问题.doc
- 西安交通大学:《高电压绝缘专论》研究生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15 实验课3-绝缘放电等离子体特性诊断与应用.pdf
- 西安交通大学:《高电压绝缘专论》研究生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12 绝缘放电等离子体(基于Pockels效应的绝缘材料表面动态电荷测量).pdf
- 西安交通大学:《高电压绝缘专论》研究生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14 实验课2-绝缘沿面放电闪络特性测量与抑制.pdf
- 西安交通大学:《高电压绝缘专论》研究生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13 实验课1-复合绝缘老化检测与评估.pdf
- 西安交通大学:《高电压绝缘专论》研究生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11 绝缘放电等离子体(高电压绝缘放电与等离子体技术应用从电气工程到多学科交叉).pdf
- 南京邮电大学:重大工程结构损伤在线监测虚拟仿真实验(讲稿).pdf
- 《建筑供配电》课程授课教案(教学设计)供配电系统认识整体设计.pdf
- 《建筑供配电》课程授课教案(教学设计)二次系统整体设计.pdf
- 《建筑供配电》课程授课教案(教学设计)供配电系统设计.pdf
- 《建筑供配电》课程授课教案(教学设计)发电厂及电力系统简介.pdf
- 《建筑供配电》课程授课教案(教学设计)力系统额定电压和电能质量.pdf
- 《建筑供配电》课程授课教案(教学设计)电力系统中性点运行方式.pdf
- 《建筑供配电》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电气主接线方案的设计.pdf
- 《建筑供配电》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电气安全、接地与防雷设计.pdf
- 《建筑供配电》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短路故障和短路电流计算.pdf
- 《建筑供配电》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负荷计算.pdf
- 《建筑供配电》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供配电系统智能电气设备的选择与校验.pdf
- 《建筑供配电》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发电厂及电力系统简介.pdf
- 《建筑供配电》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电力系统额定电压和电能质量.pdf
- 《建筑供配电》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电力系统中性点运行方式.pdf
- 《建筑供配电》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一次设备与电气主接线(电力变压器).pdf
- 《建筑供配电》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一次设备与电气主接线(高低压断路器).pdf
- 《建筑供配电》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二次回路与操作电源.pdf
- 《建筑供配电》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高压断路器控制回路.pdf
- 《建筑供配电》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继电保护的基本知识.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