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佛学

佛学一门什么学说? 佛学是一门觉悟的学问说 佛(梵语佛陀的简称)译为觉者,是觉悟的人。 ·觉:觉察,对其事注意 觉悟,对其事了然 佛学是一门智慧的学问。佛,也译智者。 智慧(梵语为般若BO1RE3):明白事理,认识 事实,便称为智慧。 慧是明了,智是决断
佛学 一门什么学说? • 佛学是一门觉悟的学问说。 • 佛(梵语佛陀的简称)译为觉者,是觉悟的人。 • 觉:觉察,对其事注意 觉悟,对其事了然。 • 佛学是一门智慧的学问。佛,也译智者。 • 智慧(梵语为般若BO1 RE3):明白事理,认识 事实,便称为智慧。 • 慧是明了,智是决断

学佛的目的是什么? 去除无明,转识成智。 无明之识:喜怒哀乐爱恶欲等七情的无 明作用。 转识成智:按理智办事,不被无明之情 所困
学佛的目的 是什么? 去除无明,转识成智。 • 无明之识:喜怒哀乐爱恶欲等七情的无 明作用。 • 转识成智:按理智办事,不被无明之情 所困

人人都可成佛 众生本具“真如佛性” 不觉(如未磨之镜) 觉悟(如磨光之镜) 正觉(成佛):自觉,自我觉悟。 觉他,普渡众生
人人都可成佛 众生本具“真如佛性” • 不觉(如未磨之镜) • 觉悟(如磨光之镜) • 正觉(成佛):自觉,自我觉悟。 觉他,普渡众生

佛陀是人还是神? 乔达摩(姓)·悉达多(名)(约前 563—约前480或490),古印度迦毗 (P2)罗卫国,净饭王太子。 释迦:民族名牟尼:明珠、圣人 释迦牟尼:尊号,释迦族的圣人。不是 造物主,不是上帝之子,是人间的正觉 者,是伟大的哲人、圣人、导师
佛陀是人还是神? • 乔达摩(姓)·悉达多(名)(约前 563——约前480或490),古印度迦毗 (PI2)罗卫国,净饭王太子。 • 释迦:民族名 牟尼:明珠、圣人 • 释迦牟尼:尊号,释迦族的圣人。不是 造物主,不是上帝之子,是人间的正觉 者,是伟大的哲人、圣人、导师

六师外道 佛陀所处的印度时代,和我国的春秋战 国时代一样,也出现过百花齐放、百家 争吗的时代。其中,学术界和佛教界所 公认的对佛陀有影响的,有六个学派, 即所谓“六师外道”(佛教把自己视为 内”)
六师外道 • 佛陀所处的印度时代,和我国的春秋战 国时代一样,也出现过百花齐放、百家 争鸣的时代。其中,学术界和佛教界所 公认的对佛陀有影响的,有六个学派, 即所谓“六师外道”(佛教把自己视为 “内”)

轴心时代的思想家 印度:佛陀(约前563—约前480或490)) 中国:孔子(前551—前479) 希腊:苏格拉底(前469前399)
轴心时代的思想家 • 印度:佛陀(约前563—约前480或490)) • 中国:孔子(前551—前479) • 希腊:苏格拉底(前469—前399)

从太子(转轮王)到佛陀 16岁娶妻,19岁生子,29岁出家 苦修6年,在菩提树下参悟七天(一说七 七四十九天)得道(35岁) 佛陀最初向五比丘传道,即批评苦行, 认为苦行不是正道,不苦不乐的中道学 才是合理的。 以后45年间在恒河西岸传教,大比丘尼 500人,有称千二五百人
从太子(转轮王)到佛陀 • 16岁娶妻,19岁生子,29岁出家。 • 苦修6年,在菩提树下参悟七天(一说七 七四十九天)得道(35岁)。 • 佛陀最初向五比丘传道,即批评苦行, 认为苦行不是正道,不苦不乐的中道学 才是合理的。 • 以后45年间在恒河西岸传教,大比丘尼 500人,有称千二五百人

佛教是哲学还是宗教?
佛教是哲学还是宗教?

什么是宗教? 西方学者认为,宗教·东方学者认为,宗教 的本质是“人与神的的本质是在自然条件 结合”。佛教不承认的限制下,追求精神 有全能的绝对主宰的的满足和绝对的自由, 造物主的存在,也不甚至憧憬无限生命的 接受“人有永恒不变展开。佛教寻求人生 的灵魂”的观念。 乃至宇宙万物的真实 本质,目的是求得人 生的解脱
什么是宗教? • 西方学者认为,宗教 的本质是“人与神的 结合” 。佛教不承认 有全能的绝对主宰的 造物主的存在,也不 接受“人有永恒不变 的灵魂”的观念。 • 东方学者认为,宗教 的本质是在自然条件 的限制下,追求精神 的满足和绝对的自由, 甚至憧憬无限生命的 展开。佛教寻求人生 乃至宇宙万物的真实 本质,目的是求得人 生的解脱

佛教的特点 哲学:理性的探索,·宗教:虔诚的信仰, 智慧的追求。 独断的说教。 ·佛教以理性的方式满·既是哲学,又是宗教 足人们宗教的情感 既非哲学,又非宗教
佛教的特点 • 哲学:理性的探索, 智慧的追求。 • 佛教以理性的方式满 足人们宗教的情感。 • 宗教:虔诚的信仰, 独断的说教。 • 既是哲学,又是宗教。 既非哲学,又非宗教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儒道互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ppt
-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论语精选版(1/2).ppt
-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论语精选版(3/2).ppt
- 《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现代语法修辞教程》教材讲稿(WORD版讲义,分上下篇共十章).doc
-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古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汉字文化研究)诗词格律.ppt
-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古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汉字文化研究)试论美玉文化.ppt
-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古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汉字文化研究)汉字与中国历史.ppt
-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古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汉字文化研究)汉字与民俗文化.ppt
-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古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汉字文化研究)“贝”字货币文化蕴涵管窥.ppt
-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古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汉字文化研究)古代避讳之文化习俗及其在学术研究中的作用.ppt
-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古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汉字文化研究)汉字造字理论新说.ppt
-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古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汉字文化研究)汉字与婚姻文化.ppt
-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古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汉字文化研究)汉字与中国文学.ppt
-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古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汉字文化研究)汉字功过评说.ppt
-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古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汉字文化研究)第一章(1-5)古文标点.ppt
-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古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汉字文化研究)第一章(1-4)副词.ppt
-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古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汉字文化研究)第一章(1-3)连词.ppt
-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古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汉字文化研究)第一章(1-2)介词.ppt
-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古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汉字文化研究)第一章 绪论(主讲:梁光华).ppt
-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古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汉字文化研究)第三章(3-1)词类活用.ppt
-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论语精选版(2/2).ppt
-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道家文化——庄子.ppt
-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快乐的人(陈蔡绝粮).ppt
- 武汉理工大学:《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一讲 诗歌概述 讲授要点.ppt
- 武汉理工大学:《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三讲 屈原和《涉江》.ppt
- 武汉理工大学:《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四讲《春江花月夜》张若虚.ppt
- 武汉理工大学:《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二讲 古代诗歌—风骚传统.ppt
- 武汉理工大学:《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六讲 杜甫和他的诗歌.ppt
- 武汉理工大学:《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五讲 李白的诗歌.ppt
- 武汉理工大学:《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八讲 咏梅诗.ppt
- 武汉理工大学:《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九讲 苏轼定风波.ppt
- 武汉理工大学:《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七讲 白居易长恨歌.ppt
- 武汉理工大学:《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十讲 李清照.ppt
- 武汉理工大学:《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十一讲 徐志摩和他的诗.ppt
- 武汉理工大学:《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十二讲 戴望舒雨巷.ppt
- 武汉理工大学:《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十三讲 爱尔的灯光巴金.ppt
- 武汉理工大学:《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十四讲 渔父郑伯克段于鄢名论语谏逐客书.ppt
- 武汉理工大学:《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十五讲《论语》学而.ppt
- 武汉理工大学:《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十六讲《朋党论》(欧阳修).ppt
- 武汉理工大学:《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十七讲 余光中诗歌的回归情结.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