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学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章 大气环流(4.2)控制大气环流的基本因子与大气环流的基本模型

第二节控制大气环流的基本因子与大气环流的基本模型 太阳辐射作用 太阳辐射能是大气环流形成的基本能源。(P151图4.10) S-(1-An) ELTIELImTTT 9o 60 30N 60 9o s 北极 赤 南板 图4.10利用气象卫星测定的地球大气上界 辐射收支量南北分布的年平均值 实绲为大气-地球系统的日射吸收量 虚线为由大气上舁向宙之间放出的红外辐射量 坐标用纬度的正弦sin9分度)片山·1974)
一、太阳辐射作用 太阳辐射能是大气环流形成的基本能源。(P151 图4.10)

1、太阳辐射能在整个地球表面分布不均匀,随纬度 增大而减小。 (1)低纬度(40°N~40°S)是太阳辐射能净得区 (2)中高纬(40°N~北极、40°S~南极)是太阳能 净失区
1、太阳辐射能在整个地球表面分布不均匀,随纬度 增大而减小。 (1) 低纬度(40°N~40°S)是太阳辐射能净得区 (2) 中高纬(40°N~北极、40°S~南极)是太阳能 净失区

2、大气的平均温度特征(P152图4.11) (1)对流层中,低纬为暖中心,向极地温度逐渐递减 冬季南北温差大于夏季。 (2)平流层中,低纬为冷中心,夏季温度由赤道向极 地逐渐升高
2、大气的平均温度特征(P152 图4.11) (1) 对流层中,低纬为暖中心,向极地温度逐渐递减, 冬季南北温差大于夏季。 (2) 平流层中,低纬为冷中心,夏季温度由赤道向极 地逐渐升高

30 50 18 70 60 100 15 12 ……∷∷∷∷∷…………………」0 0D 500 -20 0 0 50 100102030405060 纬度 24 21 50 44 a 70 00 ER 15 r5q田 曲, 30 ∴ 4 00 一五4 5 22 00D 30 01020304050 纬度 图4.11由 ECMWF的分析资料算得的月平均纬向温度的分布 上为]月份,下为7月份,单位℃)

3、温度分布不均匀必然产生热力环流 假定:地球不旋转、地球表面性质一样 对流层中低纬暖,高纬冷,使空气在赤道上升,极地下 沉,在南北温差的作用下,高空为赤道吹向极地的南风;在 气压梯度力作用下,低层为极地吹向赤道北风—构成直接 热力环流圈
3、温度分布不均匀必然产生热力环流 假定:地球不旋转、地球表面性质一样 对流层中低纬暖,高纬冷,使空气在赤道上升,极地下 沉,在南北温差的作用下,高空为赤道吹向极地的南风;在 气压梯度力作用下,低层为极地吹向赤道北风——构成直接 热力环流圈

地球自转作用 地转偏向力,f随纬度变化(P154图4.12a、b) 1、北半球对流层大气环流模式 三圈经向环流:「极地环流圈 强 费雷尔环流圈——弱 哈德莱环流圈——强
二、地球自转作用 地转偏向力,f随纬度变化 (P154 图4.12a、b) 1、北半球对流层大气环流模式 三圈经向环流: 极地环流圈---强 费雷尔环流圈——弱 哈德莱环流圈——强

东 东 极锋 盛行西风带 东 副热带无风带 西 赤道 亦道无风带 图4.12a)罗斯卯( Rossby)的三圈径向环流模式图 极地 极越对流屡顶J 1015公里 图4.12(b)经向剖面上大气环流的慨略模式以及地面锋面和流线

2、低层三风四带 三风:「极地东风(东北风) 中纬西风(西南风) 低纬东风(东北信风) 四带:极地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赤道低压带
2、低层三风四带 三风: 极地东风(东北风) 中纬西风(西南风) 低纬东风(东北信风) 四带: 极地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赤道低压带

3、高空主要为西风带: 高纬西风带—极锋西风急流 中纬东风带——弱 低纬西风带——副热带西风急流 条行星锋区:极锋和副热带锋
3、高空主要为西风带: 高纬西风带——极锋西风急流 中纬东风带——弱 低纬西风带——副热带西风急流 二条行星锋区:极锋和副热带锋

、角动量交换 转动惯量与角速度乘积:Mw3=m M=Jw=mr w=mmr 单位质量的空气绕地轴旋转的绝对角动量 M=Qa+z)cos"o+ula+z cos p 地球角动量相对角动量 (一)地球大气系统中绝对角动量分布状态 a+2)c地球角动量,为西风角动量,其大小随 纬度增高减小,赤道最大,极地最小
三、角动量交换 转动惯量与角速度乘积 : 单位质量的空气绕地轴旋转的绝对角动量 地球角动量 相对角动量 (一)地球大气系统中绝对角动量分布状态 1、 地球角动量,为西风角动量,其大小随 纬度增高减小,赤道最大,极地最小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天气学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章 大气环流(4.1)大气平均流场特征和季节转换.ppt
- 《天气学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气旋和反气旋(3.4)温带气旋与反气旋.ppt
- 《天气学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气旋和反气旋(3.3)位势倾向方程ω和方程.ppt
- 《天气学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气旋和反气旋(3.2)涡度和涡度方程.ppt
- 《天气学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气旋和反气旋(3.1)气旋、反气旋的特征和分类.ppt
- 《天气学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章 气团与锋(2.4)锋生与锋消.ppt
- 《天气学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章 气团与锋(2.3)锋面附近气象要素场的特征.ppt
- 《天气学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章 气团与锋(2.2)锋的概念与锋面坡度.ppt
- 《天气学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章 气团与锋(2.1)气团.ppt
- 《天气学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章 影响大气运动的作用力(1.4)风场与气压场的关系.ppt
- 《天气学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章 影响大气运动的作用力(1.3)静力学方程、连续方程和热力学能量方程.ppt
- 《天气学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章 影响大气运动的作用力(1.2)大气运动方程.ppt
- 《天气学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章 影响大气运动的作用力(1.1)影响大气运动的作用力.ppt
- 合肥工业大学:《地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主讲:刘因).ppt
- 合肥工业大学:《地球科学概论》绪论.doc
- 《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习题集)习题五.doc
- 《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习题集)习题四.doc
- 《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习题集)习题三.doc
- 《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习题集)习题二.doc
- 《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习题集)习题一.doc
- 《天气学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章 大气环流(4.3)极地环流概况.ppt
- 《天气学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章 大气环流(4.4)西风带大型扰动.ppt
- 《天气学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章 大气环流(4.5)高空急流.ppt
- 《天气学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章 大气环流(4.6)东亚环流的基本特征.ppt
- 《天气学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五章 天气系统与天气形势的天气学预报方法(5.1)天气系统的外推预报法.ppt
- 《天气学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五章 天气系统与天气形势的天气学预报方法(5.2)天气系统的运动学预报法.ppt
- 《天气学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五章 天气系统与天气形势的天气学预报方法(5.3)高空天气形势预报方程.ppt
- 《天气学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五章 天气系统与天气形势的天气学预报方法(5.4)地面形势预报方程.ppt
- 《天气学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五章 天气系统与天气形势的天气学预报方法(5.5)地形和摩擦的影响.ppt
- 《天气学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五章 天气系统与天气形势的天气学预报方法(5.6)天气学预报的方法和思路.ppt
- 《天气学原理》课程:习题库.ppt
- 南京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第十四章 地表环境评估与区划.ppt
- 南京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第八章 大气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ppt
-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概论》课程PPT教学课件(英文版)Syllabus of Physical Geology.ppt
-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概论》课程PPT教学课件(英文版)Chapter 1-1 Meet Planet Earth.ppt
-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概论》课程PPT教学课件(英文版)Chapter 1-2 Meet Planet Earth.ppt
-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概论》课程PPT教学课件(英文版)Chapter 2:Global Tectonics Our Dynamic Planet.ppt
-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概论》课程PPT教学课件(英文版)Chapter 3:Atoms, Elements, Minerals, Rocks - Earth's Building Materials.ppt
-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概论》课程PPT教学课件(英文版)Chapter 4:Igneous rocks - Product of Earth's Internal Fire.ppt
-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概论》课程PPT教学课件(英文版)Chapter 5:Magma And Volcanoes.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