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性能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课件(讲义)第七章 数据链路层 第42讲 以太网工作原理

第42 讲以太网工作原理
第42 讲以太网工作原理

7.7.2Ethernet基本工作原理CSMA/CD的工作过程结点A结点B结点CEthernet结点D结点E
7.7.2 Ethernet基本工作原理 CSMA/CD的工作过程 *

CSMA/CD的发送流程要点·先听后发·边听边发·冲突停止·延迟重发
CSMA/CD的发送流程要点: •先听后发 • 边听边发 •冲突停止 •延迟重发 *

Ethernet发送航数据发送装配响流程+总线忙?N启动发送N冲夹吗?N冲央加盟发送完成?等待后退结束:冲央次数发送成功N+1+N延退时间N冲央次数计算后退过多?延返时间Y结束:冲央过多
Ethernet 数据发送 •流程 *

载波侦听过程总线电平跳变与总线忙闲状态的判断v(t)0总线忙总线空闲
载波侦听过程 •总线电平跳变与总线忙闲状态的判断 *

冲突检测方法冲突窗口的概念结点结点总线结点A结点B冲突发生T=D/V喷A慎B21A+B
冲突检测方法 •冲突窗口的概念 *

曼彻斯特编码信号的波形叠加VI()..I--1-1---.-.--品------::------.E--R..--.":.-:-:--.:V2(0)---1--5"8--I"-----II-""---:--IA--.a--.--I1---."-:--1-II---1ai-n-.-:I:-I.--..--..--...--.-"-.--4-.---TTT.-首I.---.-.--:.--:"----""----:VI(0)+V2(0)-.------:--1"----II1A.-.1.----I---:*------a品aYi.-...-W = F".--:!:.....*
曼彻斯特编码信号的波形叠加 • *

Ethernet协议标准规定的冲突窗口值·在Ethernet协议标准中,规定的冲突窗(collision window)长度为51.2μs;,Ethernet的数据传输速率为10Mbps,冲突窗口的51.2us可以发送512bit(64B)数据,64B是Ethernet的最短帧长度;当一个结点发送一个最短顿,或一个长顿的前64个字节数据时没有发现冲突则表示该结点已经独自获得总线发送权,并可以继续发送后续的字节
Ethernet协议标准规定的冲突窗口值 •在Ethernet协议标准中,规定的冲突窗 口(collision window)长度为51.2µs; • Ethernet的数据传输速率为10Mbps,冲 突窗口的51.2µs可以发送512bit(64B) 数据,64B是Ethernet的最短帧长度; •当一个结点发送一个最短帧,或一个长 帧的前64个字节数据时没有发现冲突, 则表示该结点已经独自获得总线发送 权,并可以继续发送后续的字节。 *

发现冲突、停止发送·如果在发送数据过程中检测出冲突,为了解决信道争用冲突,发送结点要进入停止发送数据、随机延迟后重发的流程·随机延迟重发的第一步是发送"冲突加强信号"。发送冲突加强信号的目的是确保有足够的冲突持续时间,使网中所有结点都能检测出冲突存在,立即丢弃冲突顿,减少由于冲突浪费的时间,提高信道利用率
发现冲突、停止发送 •如果在发送数据过程中检测出冲突,为了 解决信道争用冲突,发送结点要进入停止 发送数据、随机延迟后重发的流程; •随机延迟重发的第一步是发送“冲突加强信 号”。发送冲突加强信号的目的是确保有足 够的冲突持续时间,使网中所有结点都能 检测出冲突存在,立即丢弃冲突帧,减少 由于冲突浪费的时间,提高信道利用率。 *

随机延迟重发·Ethernet协议规定一个顿的最大重发次数为16CSMA/CD后退延迟算法是截止二进制指数后退延迟算法;该算法可以表示为:t=2×R×a。其中,t为重新发送所需的后退延迟时间,a为冲突窗口值,R为随机数。结点重发后退的延迟时间是冲突窗口值的整数倍,并与以冲突次数为二进制指数的幂值成正比
随机延迟重发 • Ethernet协议规定一个帧的最大重发次数为16 ; • CSMA/CD后退延迟算法是截止二进制指数后退 延迟算法; • 该算法可以表示为:τ=2 k ×R×a。其中,τ为重 新发送所需的后退延迟时间,a为冲突窗口值 ,R为随机数。 • 结点重发后退的延迟时间是冲突窗口值的整数 倍,并与以冲突次数为二进制指数的幂值成正 比。 *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高性能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课件(讲义)第六章 网络层 第26讲 IPv4协议演变与基本内容.doc
- 《高性能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课件(讲义)第六章 网络层 第28讲 CIDR、内部地址与NAT.doc
- 《高性能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课件(讲义)第六章 网络层 第29讲 路由选择基本概念与路由协议.doc
- 《高性能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课件(讲义)第六章 网络层 第27讲 IP地址与子网划分.doc
- 《高性能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课件(讲义)第六章 网络层 第33讲 多播IGMP与QoS.doc
- 《高性能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课件(讲义)第六章 网络层 第30讲 RIP、OSPF和BGP协议.doc
- 《高性能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课件(讲义)第六章 网络层 第31讲 三层交换技术.doc
- 《高性能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课件(讲义)第六章 网络层 第32讲 ICMP协议.doc
- 《高性能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课件(讲义)第六章 网络层 第35讲 ARP协议与移动IP.doc
- 《高性能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课件(讲义)第六章 网络层 第37讲 IPv6扩展报头与过渡方法.doc
- 《高性能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课件(讲义)第六章 网络层 第34讲 MPLS协议.doc
- 《高性能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课件(讲义)第六章 网络层 第36讲 IPv6基本概念与基本报头.doc
- 《高性能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课件(讲义)第五章 传输层协议 第21讲 传输层概念与特点.doc
- 《高性能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课件(讲义)第五章 传输层协议 第22讲 UDP协议与TCP协议特点.doc
- 《高性能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课件(讲义)第五章 传输层协议 第25讲 TCP窗口与UNIX通信方法.doc
- 《高性能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课件(讲义)第五章 传输层协议 第24讲 TCP流量控制.doc
- 《高性能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课件(讲义)第五章 传输层协议 第23讲 TCP报文格式与TCP连.doc
- 《高性能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课件(讲义)第四章 应用层协议 第14讲 网络应用与应用系统设计方法.doc
- 《高性能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课件(讲义)第四章 应用层协议 第15讲 域名系统DNS.doc
- 《高性能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课件(讲义)第四章 应用层协议 第16讲 DHCP与FTP.doc
- 《高性能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课件(讲义)第七章 数据链路层 第44讲 交换与虚拟局域网.doc
- 《高性能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课件(讲义)第七章 数据链路层 第43讲 高速以太网.doc
- 《高性能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课件(讲义)第七章 数据链路层 第45讲 以太网组网与网桥.doc
- 《高性能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课件(讲义)第七章 数据链路层 第38讲 数据链路层及差错控制.doc
- 《高性能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课件(讲义)第七章 数据链路层 第41讲 PPP协议.doc
- 《高性能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课件(讲义)第七章 数据链路层 第40讲 滑动窗口协议.doc
- 《高性能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课件(讲义)第七章 数据链路层 第39讲 链路层协议BSC及HDLC.doc
- 《高性能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课件(讲义)第八章 物理层 第49讲 同步光纤网.doc
- 《高性能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课件(讲义)第八章 物理层 第46讲 物理层概念及编码.doc
- 《高性能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课件(讲义)第八章 物理层 第48讲 数据速率与多路复用.doc
- 《高性能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课件(讲义)第八章 物理层 第47讲 通信方式与传输介质.doc
- 《高性能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课件(讲义)第九章 无线网络 第51讲 无线城域网及个人区域网.doc
- 《高性能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课件(讲义)第九章 无线网络 第50讲 无线局域网与802.11协议.doc
- 《高性能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课件(讲义)第九章 无线网络 第52讲 Adhoc及WSN.doc
- 《高性能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课件(讲义)第九章 无线网络 第53讲 无线网状网.doc
- 《高性能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课件(讲义)第十章 大数据之Web典型应用 第57讲 Mahout数据挖掘平台.pdf
- 《高性能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课件(讲义)第十章 大数据之Web典型应用 第54讲 Web信息检索简介.pdf
- 《高性能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课件(讲义)第十章 大数据之Web典型应用 第55讲 Lucene信息检索平台.pdf
- 《高性能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课件(讲义)第十章 大数据之Web典型应用 第56讲 推荐系统简介.pdf
- 武汉理工大学:《模式识别》课程教学大纲 Pattern Recognition(研究生).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