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性能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课件(讲义)第七章 数据链路层 第40讲 滑动窗口协议

第40讲滑动窗口协议
第40 讲滑动窗口协议

7.5数据链路层滑动窗口协议及顿传输效率分析7.5.1数据链路层滑动窗口协议的分类单慎停止等待协议拉国重发滑动窗口协设协议多恢连续发送协议选择重发协议
7.5数据链路层滑动窗口协议及帧传输效率分析 7.5.1数据链路层滑动窗口协议的分类 *

7.5.2单停止等待ARQ协议ARQ实现方法主要有两种单帧的停止等待方式·多帧连续发送方式单顿停止等待ARQ协议执行过程:22发送方1NAKACKACK22接收方1
7.5.2 单帧停止等待ARQ协议 ARQ实现方法主要有两种: • 单帧的停止等待方式 •多帧连续发送方式 单帧停止等待ARQ协议执行过程: *

单顿停止等待ARQ协议效率的分析·停止等待ARQ协议的帧传输过程发送方接收方开始发送01传播延时护0!杭数据赖发送延时t1发送总数抛恢处理延时t延时确认赖发送延时ACKItrM传播延时tp开始确认赖处理延时发送00202时间时间
单帧停止等待ARQ协议效率的分析 •停止等待ARQ协议的帧传输过程 *

传输总延时分析传播延时:,发送方将表示数据的电信号经过传输介质传播到接收方时需要的传播时间:·数值上等于传输介质的长度除电磁波传播速度:·计算中将传播延时记为tp;发送延时顿发送所需的时间,数值等于发送速率除顿长度如果发送速率不变,顿越长所需的发送延时越长
帧传输总延时分析 传播延时: • 发送方将表示数据的电信号经过传输介质传播到 接收方时需要的传播时间; •数值上等于传输介质的长度除电磁波传播速度; • 计算中将传播延时记为 tp; 发送延时 • 帧发送所需的时间,数值等于发送速率除帧长度 ; •如果发送速率不变,帧越长所需的发送延时越长 ; *

处理延时·当接收方接收到一个数据帧时,需要检查数据的头地址、校验字段,以确定顿传输是否正确;当接收方接收到一个确认顿,同样需要进行检查;·结点对数据顿处理的时间与对确认顿处理的时间称为处理延时;·为了简化计算,分析顿传输总延时忽略结点对数据顿处理时间与对确认顿处理时间的细微区别,统一将数据顿处理延时和确认顿处理延时记为 tpr
处理延时 •当接收方接收到一个数据帧时,需要检查数据 帧的帧头地址、校验字段,以确定帧传输是否 正确;当接收方接收到一个确认帧,同样需要 进行检查; •结点对数据帧处理的时间与对确认帧处理的时间称为 处理延时; •为了简化计算,分析帧传输总延时忽略结点 对数据帧处理时间与对确认帧处理时间的细 微区别,统一将数据帧处理延时和确认帧处 理延时记为 tpr。 *

理想状态下,顿传输总延时为:· tT=tp+tf+tpr+ta+tp+tpr=2tp+2tpr+tf+ta简化:·结点对帧的处理延时tpr小于帧发送延时tf与传播延时tp,tpr可以忽略;·确认顿通常很短,确认顿ACK的发送延时ta可以忽略;简化后的帧传输总延时为 tt~tf+ 2tp假设:α=传播延时/发送延时=tp / tf. U=1/1+ 2α
理想状态下,帧传输总延时为: • tT=tp+tf+tpr+ta+tp+tpr=2tp+2tpr+tf+ta 简化: • 结点对帧的处理延时tpr小于帧发送延时tf与 传播延时tp,tpr可以忽略; •确认帧通常很短,确认帧 ACK的发送延时ta 可以忽略; 简化后的帧传输总延时为: • tT≈tf+ 2tp 假设:α=传播延时/发送延时= tp/tf • U=1/1+ 2α *

讨论影响协议效率的因素·如果电磁波在有线传输介质中,例如电缆中传播速度约为空间电磁波的2/3,空间电磁波传播速度为为3×10°(m/s),则在电缆中传播速度约为2×10°(m/s)。如果连接收发双方的传输介质(s)长度为1000m,则传输延时tp约等于5.0×10·如果一个数据顿的长度为100bit,结点的发送速率为10Mbps,则发送延时tf等于8×10-5S;-5α1=tp / tf=5.0×1@9 6.9.50· U1=1 / (1+ 2×0/50×10
讨论 影响协议效率的因素 •如果电磁波在有线传输介质中,例如电缆中传 播速度约为空间电磁波的2/3,空间电磁波传播 速度为为 3×108 (m/s),则在电缆中传播速度约 为2×108 (m/s)。如果连接收发双方的传输介质 长度为1000m,则传输延时tp约等于5.0×10-6 (s) •如果一个数据帧的长度为100bit,结点的发送 速率为10Mbps,则发送延时tf等于8×10 s; • α1=tp/tf=5.0×10 • U1=1/(1+ 2×0. 50)= 0.50 -5 -6 -5 /1.0×10 =0.50 *

推论:·在保持tf+2tp时间内不出现差错的条件下,连续发送多个帧,可以提高ARQ协议的传输效率
推论: •在保持tf+ 2tp时间内不出现 差错的条件下,连续发送多 个帧,可以提高ARQ协议的 传输效率。 *

重传7.5.3多顿连续发送方3发送协议接收方230-ACKI,ACK3丢弃NAKACKOACK2(a)拉回方式重传发送方32523接收方25402会弃,ACK1ACK3ACK5ACK6NAKACK4ACK2ACKO(b)选择重发方式
7.5.3多帧连续 发送协议 *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高性能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课件(讲义)第七章 数据链路层 第41讲 PPP协议.doc
- 《高性能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课件(讲义)第七章 数据链路层 第38讲 数据链路层及差错控制.doc
- 《高性能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课件(讲义)第七章 数据链路层 第45讲 以太网组网与网桥.doc
- 《高性能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课件(讲义)第七章 数据链路层 第43讲 高速以太网.doc
- 《高性能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课件(讲义)第七章 数据链路层 第44讲 交换与虚拟局域网.doc
- 《高性能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课件(讲义)第七章 数据链路层 第42讲 以太网工作原理.doc
- 《高性能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课件(讲义)第六章 网络层 第26讲 IPv4协议演变与基本内容.doc
- 《高性能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课件(讲义)第六章 网络层 第28讲 CIDR、内部地址与NAT.doc
- 《高性能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课件(讲义)第六章 网络层 第29讲 路由选择基本概念与路由协议.doc
- 《高性能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课件(讲义)第六章 网络层 第27讲 IP地址与子网划分.doc
- 《高性能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课件(讲义)第六章 网络层 第33讲 多播IGMP与QoS.doc
- 《高性能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课件(讲义)第六章 网络层 第30讲 RIP、OSPF和BGP协议.doc
- 《高性能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课件(讲义)第六章 网络层 第31讲 三层交换技术.doc
- 《高性能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课件(讲义)第六章 网络层 第32讲 ICMP协议.doc
- 《高性能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课件(讲义)第六章 网络层 第35讲 ARP协议与移动IP.doc
- 《高性能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课件(讲义)第六章 网络层 第37讲 IPv6扩展报头与过渡方法.doc
- 《高性能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课件(讲义)第六章 网络层 第34讲 MPLS协议.doc
- 《高性能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课件(讲义)第六章 网络层 第36讲 IPv6基本概念与基本报头.doc
- 《高性能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课件(讲义)第五章 传输层协议 第21讲 传输层概念与特点.doc
- 《高性能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课件(讲义)第五章 传输层协议 第22讲 UDP协议与TCP协议特点.doc
- 《高性能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课件(讲义)第七章 数据链路层 第39讲 链路层协议BSC及HDLC.doc
- 《高性能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课件(讲义)第八章 物理层 第49讲 同步光纤网.doc
- 《高性能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课件(讲义)第八章 物理层 第46讲 物理层概念及编码.doc
- 《高性能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课件(讲义)第八章 物理层 第48讲 数据速率与多路复用.doc
- 《高性能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课件(讲义)第八章 物理层 第47讲 通信方式与传输介质.doc
- 《高性能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课件(讲义)第九章 无线网络 第51讲 无线城域网及个人区域网.doc
- 《高性能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课件(讲义)第九章 无线网络 第50讲 无线局域网与802.11协议.doc
- 《高性能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课件(讲义)第九章 无线网络 第52讲 Adhoc及WSN.doc
- 《高性能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课件(讲义)第九章 无线网络 第53讲 无线网状网.doc
- 《高性能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课件(讲义)第十章 大数据之Web典型应用 第57讲 Mahout数据挖掘平台.pdf
- 《高性能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课件(讲义)第十章 大数据之Web典型应用 第54讲 Web信息检索简介.pdf
- 《高性能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课件(讲义)第十章 大数据之Web典型应用 第55讲 Lucene信息检索平台.pdf
- 《高性能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课件(讲义)第十章 大数据之Web典型应用 第56讲 推荐系统简介.pdf
- 武汉理工大学:《模式识别》课程教学大纲 Pattern Recognition(研究生).pdf
- 武汉理工大学:《模式识别》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1章 绪论.pdf
- 武汉理工大学:《模式识别》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2章 贝叶斯决策理论.pdf
- 武汉理工大学:《模式识别》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3章 概率密度函数的参数估计.pdf
- 武汉理工大学:《模式识别》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4章 非参数判别分类方法.pdf
- 武汉理工大学:《模式识别》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5章 聚类分析.pdf
- 武汉理工大学:《模式识别》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6章 特征提取与选择.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