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DOCX
文档页数:23
文件大小:44.83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第六章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概述 五四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进入到新民主主义革命 时期。中国新闻事业也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个时期最重要的报刊是《新青年》。《新青年》打破军阀黑暗统治,它高举民主与 科学的旗帜,向封建专制、封建礼教展开了猛烈的攻击,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和大本 营,为新思想新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五四运动爆发后,在《新青年》的影响下,传播新思潮的报刊风行一时,以《湘江 评论》、《天津学生联合会报》为代表的学生报刊大量通现 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影响下爆发的五四运动,宜告我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承 担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新青年》改组、《共产党》月刊以及第一批工人报刊创办,标志 着一种新型报刊-无产阶级报刊诞生。 五四时期,是我国新闻报刊业务一个重要改革时期。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符号得以广 泛运用:副刊一改先前的消闲性质,成为介绍新文艺、新思想、新知识的园地:报刊政论的 内容与形式均有发展:新闻学术研究与新闻教有引起社会的重视,并出现一个好的开端。 第一节《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 一、《新青年》创刊 这场思想文化革命运动是以报刊为主要阵地进行的。1915年9月15日创刊于上海 的《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第2卷起改名《新青年》),由陈独秀主编,《新青年》是

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概 述 五四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进入到新民主主义革命 时期。中国新闻事业也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个时期最重要的报刊是《新青年》。《新青年》打破军阀黑暗统治,它高举民主与 科学的旗帜,向封建专制、封建礼教展开了猛烈的攻击,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和大本 营,为新思想新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五四运动爆发后,在《新青年》的影响下,传播新思潮的报刊风行一时,以《湘江 评论》、《天津学生联合会报》为代表的学生报刊大量涌现。 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影响下爆发的五四运动,宣告我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承 担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新青年》改组、《共产党》月刊以及第一批工人报刊创办,标志 着一种新型报刊-无产阶级报刊诞生。 五四时期,是我国新闻报刊业务一个重要改革时期。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符号得以广 泛运用;副刊一改先前的消闲性质,成为介绍新文艺、新思想、新知识的园地;报刊政论的 内容与形式均有发展;新闻学术研究与新闻教育引起社会的重视,并出现一个好的开端。 第一节 《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 一、《新青年》创刊 这场思想文化革命运动是以报刊为主要阵地进行的。1915 年 9 月 15 日创刊于上海 的《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第 2 卷起改名《新青年》),由陈独秀主编,《新青年》是

现代新闻史上一份最著名的杂志。是首先开展这一运动的最著名最有代表性的革命民主主义 刊物。它的创刊,是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它的创办,以民主和科学为两大旗舰,坚决反 对封建主义专制和封建礼教,它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做了思想的准备和舆论的酝酿。 《新青年》创刊,正是中国处于极端黑暗、内忧外志交困之时。政治上,袁世凯篡 夺了国家政权,辛亥革命建立起来的民主共和国名存实亡,实际上是封建军阀专政。为了复 辟帝制,袁世凯实行对外卖国、对内残酷镇压的独裁政策。思想上,封建统治阶级竭力提倡 封建道德,封建礼教,鼓吹复古主义,宜扬封建迷信,尊孔读经。封建遗老们大肆活动,主 张把“发扬国粹,维护国俗,定孔教为国教”写入宪法。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一批激进的民 主主义知识分子认识到辛亥革命并没有在中国建立起民主政治,要实现民主共和,必须开展 一场广泛的思想启蒙运动,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涤荡人们头脑中的封建主义观念,以唤 醒民众,深刻地“改造国民性”。这就是《新青年》创办的历史背景。 《新青年》由陈独秀创办并长期担任主编。《新青年》的巨大影响和历史功绩是与 陈独秀的名字分不开的。 陈独秀(1880-1942年),字仲甫,安徽怀宁人。青年时代受康梁维新变法思想影响, 抛弃仕宦旧途,追求西方新学,曾多次赴日本求学考察:在国内外组织团体,创办报刊书社, 宜传民主思想,反对君主专制。1903年8月,在上海与章士钊等创办《国民日报》,担任编 辑。1904年在芜湖与友人创办《安徽俗话报》,这是陈独秀主编的第一个报刊,深受读者欢 迎。后参加辛亥革命、参加反袁斗争。二次革命失败后,逃亡上海,后东渡日本,协助章士 钊编辑《甲寅》杂志。1915年回国。正值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大造舆论,袁失败后,又有张 勋复辟,中国政治日趋腐败黑暗。受现实的教有,陈认识到批判孔教、开展思想革命的重要 性。于是,创办《新青年》,揭开了新文化运动序幕。他在《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了《敬

现代新闻史上一份最著名的杂志。是首先开展这一运动的最著名最有代表性的革命民主主义 刊物。它的创刊,是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它的创办,以民主和科学为两大旗帜,坚决反 对封建主义专制和封建礼教,它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做了思想的准备和舆论的酝酿。 《新青年》创刊,正是中国处于极端黑暗、内忧外患交困之时。政治上,袁世凯篡 夺了国家政权,辛亥革命建立起来的民主共和国名存实亡,实际上是封建军阀专政。为了复 辟帝制,袁世凯实行对外卖国、对内残酷镇压的独裁政策。思想上,封建统治阶级竭力提倡 封建道德,封建礼教,鼓吹复古主义,宣扬封建迷信,尊孔读经。封建遗老们大肆活动,主 张把“发扬国粹,维护国俗,定孔教为国教”写入宪法。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一批激进的民 主主义知识分子认识到辛亥革命并没有在中国建立起民主政治,要实现民主共和,必须开展 一场广泛的思想启蒙运动,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涤荡人们头脑中的封建主义观念,以唤 醒民众,深刻地“改造国民性”。这就是《新青年》创办的历史背景。 《新青年》由陈独秀创办并长期担任主编。《新青年》的巨大影响和历史功绩是与 陈独秀的名字分不开的。 陈独秀(1880-1942 年),字仲甫,安徽怀宁人。青年时代受康梁维新变法思想影响, 抛弃仕宦旧途,追求西方新学,曾多次赴日本求学考察;在国内外组织团体,创办报刊书社, 宣传民主思想,反对君主专制。1903 年 8 月,在上海与章士钊等创办《国民日报》,担任编 辑。1904 年在芜湖与友人创办《安徽俗话报》,这是陈独秀主编的第一个报刊,深受读者欢 迎。后参加辛亥革命、参加反袁斗争。二次革命失败后,逃亡上海,后东渡日本,协助章士 钊编辑《甲寅》杂志。1915 年回国。正值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大造舆论,袁失败后,又有张 勋复辟,中国政治日趋腐败黑暗。受现实的教育,陈认识到批判孔教、开展思想革命的重要 性。于是,创办《新青年》,揭开了新文化运动序幕。他在《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了《敬

告青年》这篇具有发刊词性质的钢领性政论文章,向青年提出了6点希望:(一)自主的而 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在这里,陈独秀首先举起了民主与科 学的两面大旗,五四时代的“德赛二先生”已包涵在这6条主张之中。这篇纲领性的文章, 预示着《新青年》将以一个反封建主义的勇猛斗士形象出现在广大民众面前。 陈独秀长期主持《新青年》编务工作,从确定刊物宗旨原则,制定办刊方针,组织 编者、作者、读者队伍,到亲自撰写大量政论、专论、杂文,无不倾注心血。《新青年》成 为宣传新思想、新观念的主要阵地,成为五四时期最重要的杂志,与陈独秀的艰辛努力密不 可分。 二、《新青年》对新文化运动的杰出贡献 《新青年》1915年9月创刊,1922年7月出版到9卷6号终刊,总共出版9卷54 号。它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15.9191811),它是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 建主义的新文化运动的宣传奥论中心:第二阶段(1918.12-1920.8),它由民主主义刊物逐渐 向社会主义刊物过渡:第三阶段(1920.9-1922.7),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的社会主义刊 物和党成立后的理论刊物。 第一阶段的《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礼教,发起批孔 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是激进民主主义者倡导新文化运动的主要舆论阵地。《新青年》每月 1期,每6期为1卷。创刊之初。发行仅一千多份,影响有限。出满1卷后即暂告休刊。从 1916年9月第2卷起,主编陈独秀将“改造青年思想,辅导青年修养”的宗旨同现实社会 政治、青年思想实际结合起来,注意批评时政的方针,影响逐渐扩大。1917年初,应蔡元 培邀请,陈独秀担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随之迁到北京出版。李大钊、鲁迅、钱

告青年》这篇具有发刊词性质的纲领性政论文章,向青年提出了 6 点希望:(一)自主的而 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在这里,陈独秀首先举起了民主与科 学的两面大旗,五四时代的“德赛二先生”已包涵在这 6 条主张之中。这篇纲领性的文章, 预示着《新青年》将以一个反封建主义的勇猛斗士形象出现在广大民众面前。 陈独秀长期主持《新青年》编务工作,从确定刊物宗旨原则,制定办刊方针,组织 编者、作者、读者队伍,到亲自撰写大量政论、专论、杂文,无不倾注心血。《新青年》成 为宣传新思想、新观念的主要阵地,成为五四时期最重要的杂志,与陈独秀的艰辛努力密不 可分。 二、《新青年》对新文化运动的杰出贡献 《新青年》1915 年 9 月创刊,1922 年 7 月出版到 9 卷 6 号终刊,总共出版 9 卷 54 号。它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15. 9-1918.11),它是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 建主义的新文化运动的宣传舆论中心;第二阶段(1918.12-1920.8),它由民主主义刊物逐渐 向社会主义刊物过渡;第三阶段(1920.9-1922.7),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的社会主义刊 物和党成立后的理论刊物。 第一阶段的《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礼教,发起批孔 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是激进民主主义者倡导新文化运动的主要舆论阵地。《新青年》每月 1 期,每 6 期为 1 卷。创刊之初。发行仅一千多份,影响有限。出满 l 卷后即暂告休刊。从 1916 年 9 月第 2 卷起,主编陈独秀将“改造青年思想,辅导青年修养”的宗旨同现实社会 政治、青年思想实际结合起来,注意批评时政的方针,影响逐渐扩大。1917 年初,应蔡元 培邀请,陈独秀担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随之迁到北京出版。李大钊、鲁迅、钱

玄同、刘半农、沈尹默等一批进步教授、学者参加了编辑工作,编辑力量大大增强,销量急 增,达到一万五六千份。 《新青年》对新文化运动的杰出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提倡民主,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要求平等自由:在思想上反对封建旧礼 教、旧道德,反对尊孔复古,要求争取人权、个性解放。《新青年》从创刊起就提出了民主 与科学两大口号,向封建礼教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在第一卷创刊号里“民主”一词被称“人 权”:“自人权平等之说兴,奴求之名,非血气所能忍受。世称近世欧洲历史为‘解放历史'。 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放也。女 子参政运动,求女权之解放也。解放云者,脱离夫奴求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 也”。 《新青年》对封建主义思想观念展开了猛烈的抨击,它大张旗鼓地批判封建伦理道德, 指出封建伦理道德是君主专制制度的思想基础,尊孔必定导致复辟。同时,它大力宜扬西方 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观念,指出封建伦理道德是与共和民主政治水火不相容的。把反对封建 专制和反对封建礼教的斗争结合起来,是《新青年》进行民主思想宜传一个重要特点。 针对当时康有为电请北洋政府拜孔尊教以及定孔教为国教的谬论,陈独秀马上在 《新青年》上发表了《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宪法与孔教》、《再论孔教问题》等文章, 指出:“欲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组织西洋式之新社会,以求适今世之生存,则根本问题, 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所谓平等人权之新信仰,对于与此新社会新国家新 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否则下塞不流,不止不行。”这 段话反映了陈独秀崇尚西方民主自由、反对封建专制的坚决态度,也体现了初期新文化运动 的主导思想。 李大钊也积极投入了反封建思想的斗争。他在《新青年》上发表了《青春》、《新的

玄同、刘半农、沈尹默等一批进步教授、学者参加了编辑工作,编辑力量大大增强,销量急 增,达到一万五六千份。 《新青年》对新文化运动的杰出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提倡民主,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要求平等自由;在思想上反对封建旧礼 教、旧道德,反对尊孔复古,要求争取人权、个性解放。《新青年》从创刊起就提出了民主 与科学两大口号,向封建礼教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在第一卷创刊号里“民主”一词被称“人 权”:“自人权平等之说兴,奴隶之名,非血气所能忍受。世称近世欧洲历史为‘解放历史’。 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放也。女 子参政运动,求女权之解放也。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 也”。 《新青年》对封建主义思想观念展开了猛烈的抨击,它大张旗鼓地批判封建伦理道德, 指出封建伦理道德是君主专制制度的思想基础,尊孔必定导致复辟。同时,它大力宣扬西方 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观念,指出封建伦理道德是与共和民主政治水火不相容的。把反对封建 专制和反对封建礼教的斗争结合起来,是《新青年》进行民主思想宣传一个重要特点。 针对当时康有为电请北洋政府拜孔尊教以及定孔教为国教的谬论,陈独秀马上在 《新青年》上发表了《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宪法与孔教》、《再论孔教问题》等文章, 指出:“欲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组织西洋式之新社会,以求适今世之生存,则根本问题, 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所谓平等人权之新信仰,对于与此新社会新国家新 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否则下塞不流,不止不行。” 这 段话反映了陈独秀崇尚西方民主自由、反对封建专制的坚决态度,也体现了初期新文化运动 的主导思想。 李大钊也积极投入了反封建思想的斗争。他在《新青年》上发表了《青春》、《新的

旧的》、《今》等文章,反对颂古非今安于现状的人生态度,反对尊孔复古。他在《甲寅》上 发表《孔子与宪法》一文指出:孔教是数千年来的残骸枯骨,是历代帝王专制的护符,孔教 列入宪法,和民主自由的精神完全违背。 易白沙、吴虞等在《新青年》上也发表了一些批判孔教和旧礼教的文章,有较大影 响。吴虞被誉为“四川省只手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 (二)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愚昧和盲从,要求用科学法则和理性来判断一切。创刊号 上关于“科学”,它说:“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今且日新月异, 举凡一事之兴,一事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其效将使人间之思想云为, 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作之风息焉。国人而欲脱蒙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 起直追,当为科学与人权并重。士不知科学,故袭阴阳家符瑞五行之说,惑世诬民,地气风 水之谈,乞灵枯骨。农不知科学,故无择种去虫之术。工不知科学,故货弃于地,战斗生事 之所需,一一仰给于异国。商不知科学,故惟识罔取近利,未来之胜算,无容心焉。医不知 科学,既不解人身之构造,复不事药性之分析,菌毒传染,更无闻焉。” 创刊号文章形象地把民主与科学比作一辆战车的两轮,缺一不可。要求人们驾着民 主与科学这两轮战车,向封建礼教猛烈冲击。 在新思潮澎浒之际,一些复古派又企图以“鬼神之畏”来推行蒙味主义,反对科学。 上海“灵学会”出版的《灵学丛刊》宣扬“鬼神之说”,公然宣称“鬼神之说不张,国家之 命遂促”。《新青年》发表了不少介绍达尔文进化论、爱因斯坦相对论以及宣传唯物论和无神 论的文章,抨击封建迷信谬论。鲁迅主张用“科学”这一味药来诊治中国人在思想上迷信鬼 神的病。陈独秀认为一切事物的成败得失是客观规律在起作用,批判了神秘论和示教世界观。 (三)主张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反对把文

旧的》、《今》等文章,反对颂古非今安于现状的人生态度,反对尊孔复古。他在《甲寅》上 发表《孔子与宪法》一文指出:孔教是数千年来的残骸枯骨,是历代帝王专制的护符,孔教 列入宪法,和民主自由的精神完全违背。 易白沙、吴虞等在《新青年》上也发表了一些批判孔教和旧礼教的文章,有较大影 响。吴虞被誉为“四川省只手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 (二)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愚昧和盲从,要求用科学法则和理性来判断一切。创刊号 上关于“科学”,它说:“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今且日新月异, 举凡一事之兴,一事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其效将使人间之思想云为, 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作之风息焉。国人而欲脱蒙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 起直追,当为科学与人权并重。士不知科学,故袭阴阳家符瑞五行之说,惑世诬民,地气风 水之谈,乞灵枯骨。农不知科学,故无择种去虫之术。工不知科学,故货弃于地,战斗生事 之所需,一一仰给于异国。商不知科学,故惟识罔取近利,未来之胜算,无容心焉。医不知 科学,既不解人身之构造,复不事药性之分析,菌毒传染,更无闻焉。” 创刊号文章形象地把民主与科学比作一辆战车的两轮,缺一不可。要求人们驾着民 主与科学这两轮战车,向封建礼教猛烈冲击。 在新思潮澎湃之际,一些复古派又企图以“鬼神之畏”来推行蒙昧主义,反对科学。 上海“灵学会”出版的《灵学丛刊》宣扬“鬼神之说”,公然宣称“鬼神之说不张,国家之 命遂促”。《新青年》发表了不少介绍达尔文进化论、爱因斯坦相对论以及宣传唯物论和无神 论的文章,抨击封建迷信谬论。鲁迅主张用“科学”这一味药来诊治中国人在思想上迷信鬼 神的病。陈独秀认为一切事物的成败得失是客观规律在起作用,批判了神秘论和宗教世界观。 (三)主张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反对把文

学作为宣传封建主义思想的工具,提倡建立民主主义的国民文学、写实文学和社会文学。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新青年》又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其开始于1917年,这是新 文化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青年》是倡导文学革命的主要阵地。 这年1月,(新青年》第2卷第5期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打响了文学革命的第一 炮。这篇文章提出了“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不作无病之呻吟”等改革文学体裁和 形式的八点意见。同年2月,《新青年》又发表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以激进的态度提 出了“推倒贵族文学、古典文学、山林文学,建设国民文学、写实文学、社会文学”的文学 革命三大主义,从而将改良文学形式和革新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鲁迅于1918年参加了《新青年》编辑工作。他在五四时期的主要著作,绝大部分 发表在《新青年》上。他发表于《新青年)的小说《狂人日记》(鲁迅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以及《我之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等论文和许多随感录,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制度 的罪恶和封建礼教的荒谬,有力的抨击了封建复古派。1918年,《新青年》发表的鲁迅的《狂 人日记》,可以称得上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品的典型,使文学直接服务于当时的反封建主义斗 争,“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 作为文学草命重要内容的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的运动,也是由《新青年》首先倡 导的。它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加以提倡,并发表了一些用白话写作的文学作品,以后又逐渐成 为完全的白话文刊物。 《新青年》对封建专制和封建礼教的猛烈击,极大地震动了当时的思想舆论界, 也震惊了封建顾固势力,他们大肆诬蔑、攻击《新青年》。1919年《新青年》第6卷第1号 发表了陈独秀撰写的《本志罪案之答辩书》,理直气壮地宣称:为了民主与科学,“就是断头 流血,都不推辞。”这是坚持反对封建文化运动的战斗宣言,显示了《新青年》大无畏的气 概

学作为宣传封建主义思想的工具,提倡建立民主主义的国民文学、写实文学和社会文学。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新青年》又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其开始于 1917 年,这是新 文化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青年》是倡导文学革命的主要阵地。 这年 1 月,《新青年》第 2 卷第 5 期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打响了文学革命的第一 炮。这篇文章提出了“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不作无病之呻吟”等改革文学体裁和 形式的八点意见。同年 2 月,《新青年》又发表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以激进的态度提 出了“推倒贵族文学、古典文学、山林文学,建设国民文学、写实文学、社会文学”的文学 革命三大主义,从而将改良文学形式和革新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鲁迅于 1918 年参加了《新青年》编辑工作。他在五四时期的主要著作,绝大部分 发表在《新青年》上。他发表于《新青年》的小说《狂人日记》(鲁迅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以及《我之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等论文和许多随感录,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制度 的罪恶和封建礼教的荒谬,有力的抨击了封建复古派。1918 年,《新青年》发表的鲁迅的《狂 人日记》,可以称得上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品的典型,使文学直接服务于当时的反封建主义斗 争,“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 作为文学革命重要内容的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的运动,也是由《新青年》首先倡 导的。它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加以提倡,并发表了一些用白话写作的文学作品,以后又逐渐成 为完全的白话文刊物。 《新青年》对封建专制和封建礼教的猛烈抨击,极大地震动了当时的思想舆论界, 也震惊了封建顽固势力,他们大肆诬蔑、攻击《新青年》。1919 年《新青年》第 6 卷第 1 号 发表了陈独秀撰写的《本志罪案之答辩书》,理直气壮地宣称:为了民主与科学,“就是断头 流血,都不推辞。”这是坚持反对封建文化运动的战斗宣言,显示了《新青年》大无畏的气 概

早期《新青年》的历史功绩在于它大力宜传了民主与科学,严重地打击了封建主义,促 进了人们的思想觉悟,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心,在广大青年知识分子中掀起了追 求新思潮的热情,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打开了道路。 第一阶段的《新青年》对民主与科学的宜传,总体来说,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思 想的范畴,但它猛烈地打击了封建主义,促进了民众的思想觉醒,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为马 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了思想舆论准备,开辟了道路。 三、李大钊揭开《新青年》宜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页 中国的报刊介绍马克思的学说并不是从十月革命以后才开始早在19世纪末、20 世纪初,中国报刊上就出现过简略介绍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文字,但介绍者只是将其作为一 种学说对待,并没有意识到付诸社会革命实践,而且有的介绍还有所歪曲。十月革命的胜利, 给中国带来了马列主义。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从向西方资产阶级“文明”寻找出路,转向 研究和宜传马列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逐渐产生了-批赞成俄国革命和主张走俄国人道路的 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李大钊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是他揭开了我国报刊宣传 马列主义和十月革命的新页。 李大钊(1889-1927年),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也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卓越宣传家。1913年,在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学习时, 即参加编辑该校的学生刊物《言治》杂志。1913年在日本留学时,曾担任留日学生总会文 事委员会编辑主任,编辑该会出版的《民彝》杂志。回国后,曾积极参与《新青年》编撰工 作,主编《晨钟报》,编辑《甲寅》日刊,主编《少年中国》月刊。与陈独秀等创办《每周 评论》,并与五四时期许多进步学生刊物有联系

早期《新青年》的历史功绩在于它大力宣传了民主与科学,严重地打击了封建主义,促 进了人们的思想觉悟,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心,在广大青年知识分子中掀起了追 求新思潮的热情,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打开了道路。 第一阶段的《新青年》对民主与科学的宣传,总体来说,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思 想的范畴,但它猛烈地打击了封建主义,促进了民众的思想觉醒,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为马 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了思想舆论准备,开辟了道路。 三、李大钊揭开《新青年》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页 中国的报刊介绍马克思的学说并不是从十月革命以后才开始早在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中国报刊上就出现过简略介绍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文字,但介绍者只是将其作为一 种学说对待,并没有意识到付诸社会革命实践,而且有的介绍还有所歪曲。十月革命的胜利, 给中国带来了马列主义。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从向西方资产阶级“文明”寻找出路,转向 研究和宣传马列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逐渐产生了-批赞成俄国革命和主张走俄国人道路的 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李大钊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是他揭开了我国报刊宣传 马列主义和十月革命的新页。 李大钊(1889-1927 年),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也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卓越宣传家。1913 年,在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学习时, 即参加编辑该校的学生刊物《言治》杂志。1913 年在日本留学时,曾担任留日学生总会文 事委员会编辑主任,编辑该会出版的《民彝》杂志。回国后,曾积极参与《新青年》编撰工 作,主编《晨钟报》,编辑《甲寅》日刊,主编《少年中国》月刊。与陈独秀等创办《每周 评论》,并与五四时期许多进步学生刊物有联系

1918年11月,《新青年》第5卷第5号发表了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 主义的胜利》。这两篇文章成了中国最早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文献。它们的发表标志若《新青 年》开始了它发展历程的第二阶段,即由民主主义刊物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918.12-1920.8)。 在这两篇卓越的论文中,李大钊热烈地欢呼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歌颂十月革命的 胜利,指出:十月革命“是世界革命的新纪元,是人类觉醒的新纪元”俄国革命的胜利,就 是“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是世界劳工阶级的胜利”:我们“应该为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 光庆祝”,“应该为民主主义把帝制打倒,社会主义把军国主义打倒而庆祝”,“一九一七年的 俄国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犹如“使天下惊秋的一片桐叶”。“试看将来的 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在李大到的影响下,《新青年》的社会主义因素明显增长起来。五四运动前夕,李 大钊把他轮值主编的《新青年》第6卷第5号编成“马克思研究专号”。他写了著名的长篇 论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比较完整地向中国民众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 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基本原理,并指出阶级斗争学说“恰如一条金线把 这三大理论联络起来”。虽然这一专号中有不少文章是非马克思主义的,但是在著名的《新 青年》上作为一个专号集中介绍研究马克思主义,在当时的确非同寻常。 陈独秀到五四运动前夕才写文章表示同情十月革命。1919年1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 第7卷第1号上发表了一篇《本志宣言》,指出:“我们相信世界上的军国主义和金力主义已 造成了无穷罪恶,现在是应该抛弃的了。”宜言虽然在观念上还比较模糊,但它表明了《新 青年》基本否定了资本主义的方向,确定了社会主义的方向。它的发表是《新青年》转向马 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步骤。1920年初,陈独秀由北京到达己是新文化运动中心的上海,《新

1918 年 11 月,《新青年》第 5 卷第 5 号发表了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 主义的胜利》。这两篇文章成了中国最早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文献。它们的发表标志着《新青 年》开始了它发展历程的第二阶段,即由民主主义刊物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918.12-1920.8)。 在这两篇卓越的论文中,李大钊热烈地欢呼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歌颂十月革命的 胜利,指出:十月革命“是世界革命的新纪元,是人类觉醒的新纪元”俄国革命的胜利,就 是“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是世界劳工阶级的胜利”;我们“应该为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 光庆祝”,“应该为民主主义把帝制打倒,社会主义把军国主义打倒而庆祝”,“一九一七年的 俄国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犹如“使天下惊秋的一片桐叶”。“试看将来的 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在李大钊的影响下,《新青年》的社会主义因素明显增长起来。五四运动前夕,李 大钊把他轮值主编的《新青年》第 6 卷第 5 号编成“马克思研究专号”。他写了著名的长篇 论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比较完整地向中国民众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 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基本原理,并指出阶级斗争学说“恰如一条金线把 这三大理论联络起来”。虽然这一专号中有不少文章是非马克思主义的,但是在著名的《新 青年》上作为一个专号集中介绍研究马克思主义,在当时的确非同寻常。 陈独秀到五四运动前夕才写文章表示同情十月革命。1919 年 12 月,陈独秀在《新青年》 第 7 卷第 1 号上发表了一篇《本志宣言》,指出:“我们相信世界上的军国主义和金力主义已 造成了无穷罪恶,现在是应该抛弃的了。”宣言虽然在观念上还比较模糊,但它表明了《新 青年》基本否定了资本主义的方向,确定了社会主义的方向。它的发表是《新青年》转向马 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步骤。1920 年初,陈独秀由北京到达已是新文化运动中心的上海,《新

青年》从第7卷第6号起由他在上海主编出版。他在筹建中共上海发起组的过程中,把第7 卷第6号编成“劳动节纪念”专号。它发表了陈独秀的《劳动者的觉悟》和李大利的《My Dy运动史》以及大量的反映各地工人阶级状况的调查报告和统计材料。这个专号篇幅比平 时各期扩大一倍以上,达360多页。它的出版,是《新青年》宜传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 结合的重要起点,是其向社会主义刊物明显转变的标志,为其后期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的机关刊物奠定了基础。 第二节五四运动中的新闻界 一、《每周评论》的创办 十月革命的宜传,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进了民众思想觉悟的提高,他们日益关 注中国的命运,迫切需要报刊对当时急骤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作出及时的报道与评述。《新 青年》在反封建斗争中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但它是以思想理论斗争为主的大型月刊,不便于 及时配合政治斗争进行宜传鼓动。于是,《新青年》编辑部决定创办一份4开报纸型时事政 治性刊物《每周评论》。它与《新青年》相互配合,彼此补充。《新青年》“重在阐明学理”, 《每周评论》“重在批评事实”。两者共同“输入新思想”,“提倡新文学”,把思想理论斗争 和时事政治宣传紧密结合起来。 《每周评论》1918年12月22日在北京创刊,1919年8月31日被北洋军阀政府查 禁,共出版37期。它的发起者和编辑陈独秀和已经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李大钊。其经 常撰稿人有胡适、周作人、高一通、王光析、张申府等。《每周评论》的出版正处于五四运 动从酝酿、爆发到高淘的时期,其宣传直接反映了这一时期政治局势的发展变化

青年》从第 7 卷第 6 号起由他在上海主编出版。他在筹建中共上海发起组的过程中,把第 7 卷第 6 号编成“劳动节纪念”专号。它发表了陈独秀的《劳动者的觉悟》和李大利的《May Day 运动史》以及大量的反映各地工人阶级状况的调查报告和统计材料。这个专号篇幅比平 时各期扩大一倍以上,达 360 多页。它的出版,是《新青年》宣传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 结合的重要起点,是其向社会主义刊物明显转变的标志,为其后期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的机关刊物奠定了基础。 第二节 五四运动中的新闻界 一、《每周评论》的创办 十月革命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进了民众思想觉悟的提高,他们日益关 注中国的命运,迫切需要报刊对当时急骤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作出及时的报道与评述。《新 青年》在反封建斗争中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但它是以思想理论斗争为主的大型月刊,不便于 及时配合政治斗争进行宣传鼓动。于是,《新青年》编辑部决定创办一份 4 开报纸型时事政 治性刊物《每周评论》。它与《新青年》相互配合,彼此补充。《新青年》“重在阐明学理”, 《每周评论》“重在批评事实”。两者共同“输入新思想”,“提倡新文学”,把思想理论斗争 和时事政治宣传紧密结合起来。 《每周评论》1918 年 12 月 22 日在北京创刊,1919 年 8 月 31 日被北洋军阀政府查 禁,共出版 37 期。它的发起者和编辑陈独秀和已经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李大钊。其经 常撰稿人有胡适、周作人、高一涵、王光祈、张申府等。《每周评论》的出版正处于五四运 动从酝酿、爆发到高潮的时期,其宣传直接反映了这一时期政治局势的发展变化

《每周评论》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五四运动爆发之前,《每周评论》出版了20期。陈独秀在发刊词中提出以“主张公 理,反对强权”作为报纸的宗旨。由于编辑者思想倾向的复杂性,导致了《每周评论》前 20期的宣传在政治态度方面的不明确甚至自相矛盾。如它猛烈地鞭答封建军阀,主张“抛 弃军国主义,不许军阀把持政权”,铲除官像、政客、军阀这“三害”,指出军人是中国的第 一大苦,扩军 备战是中国民穷财尽的根本原因,但它却没有提出用什么样的政权来替代军阀统治,只 是不断地重复“裁兵”口号,似乎裁兵以后中国就不会再发生内乱:它指斥帝国主义是封建 军阀的后台老板,是“强权”,但又流露出对某些帝国主义国家的幻想,甚至还提出“希望 外国干涉”中国内政,帮助中国裁兵的荒唐主张:它发表了李大钊执笔的《新世纪》一文, 热烈歌颂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宜布“现在的时代是人类生活的新纪元”,但它又发表文章称 布尔什维克为过激党等。 前20期的《每周评论》全力支持《新青年》提倡新文学,反 对旧文学的斗争。1919年3月,桐城派遗老林舒在上海《新申报》发表了文言小说《荆生》。 小说杜撰了一个“伟丈夫”荆生殴打和责骂新文学鼓吹者的故事,以此攻击新文学运动。《每 周评论》第12期全文转载这篇小说,并加编者按指出:它是“想用强权压倒公理的表示” 是“想借武人政治的威权来禁压”新文学运动。同时,《每周评论》发表了李大钊的《新旧 思想之激战》一文,正告林纾等人:“真正觉醒的青年,断不怕你们那伟丈夫的摧残:你们 的伟丈夫,也断不能摧残这些青年的精神。”这一新旧思想的交锋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应, 北京和上海许多报纸纷纷发表评论,抨击压制进步思想的暴行。《每周评论》17、19两期各 出版“对于新旧思潮的舆论”特别附录1张,集中登载了各报的言论。 “五四运动”爆发以后,《每周评论》的编者和作者的思想倾向发生了深刻变化

《每周评论》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五四运动爆发之前,《每周评论》出版了 20 期。陈独秀在发刊词中提出以“主张公 理,反对强权”作为报纸的宗旨。由于编辑者思想倾向的复杂性,导致了《每周评论》前 20 期的宣传在政治态度方面的不明确甚至自相矛盾。如它猛烈地鞭笞封建军阀,主张“抛 弃军国主义,不许军阀把持政权”,铲除官僚、政客、军阀这“三害”,指出军人是中国的第 一大害,扩军 备战是中国民穷财尽的根本原因,但它却没有提出用什么样的政权来替代军阀统治,只 是不断地重复“裁兵”口号,似乎裁兵以后中国就不会再发生内乱;它指斥帝国主义是封建 军阀的后台老板,是“强权”,但又流露出对某些帝国主义国家的幻想,甚至还提出“希望 外国干涉”中国内政,帮助中国裁兵的荒唐主张;它发表了李大钊执笔的《新世纪》一文, 热烈歌颂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宣布“现在的时代是人类生活的新纪元”,但它又发表文章称 布尔什维克为过激党等。 前 20 期的《每周评论》全力支持《新青年》提倡新文学,反 对旧文学的斗争。1919 年 3 月,桐城派遗老林纾在上海《新申报》发表了文言小说《荆生》。 小说杜撰了一个“伟丈夫”荆生殴打和责骂新文学鼓吹者的故事,以此攻击新文学运动。《每 周评论》第 12 期全文转载这篇小说,并加编者按指出:它是“想用强权压倒公理的表示”, 是“想借武人政治的威权来禁压”新文学运动。同时,《每周评论》发表了李大钊的《新旧 思想之激战》一文,正告林纾等人:“真正觉醒的青年,断不怕你们那伟丈夫的摧残;你们 的伟丈夫,也断不能摧残这些青年的精神。”这一新旧思想的交锋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应, 北京和上海许多报纸纷纷发表评论,抨击压制进步思想的暴行。《每周评论》17、19 两期各 出版“对于新旧思潮的舆论”特别附录 1 张,集中登载了各报的言论。 “五四运动” 爆发以后,《每周评论》的编者和作者的思想倾向发生了深刻变化

共23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