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爱的艺术与人生》课程教学资源(阅读资料)阿尔贝特史怀泽
阿尔贝特·史怀泽 阿尔贝特·史怀泽是二十世纪人道主义的巨擘,他的名字几乎已成了人类“爱”的代名词。他 那种浩然正气,贯彻始终的毅力,无私的爱是我们人类的骄傲。 史怀泽作为学识渊博的神学家,技艺娴熟的风琴演奏家和音乐家,他在年轻时候已经享有盛 名,出入上流社会,广交各界名流。然而28岁时,被非洲人民的苦难所震撼,受到上帝的 趋势,他毅然开始了长达8年的医学学习生涯。性格坚毅,内心温和的他,毕业后开始了他 长达一生怀泽天下的生涯。 史怀泽的内心充满了上帝的召唤,而显得博大和宽厚。正是这样一个充满了精神力量的人, 才能够耐得住寂寞,在非洲那样困苦的环境下,传播爱的力量,用医术救赎生命。促使他坚 持的是信仰的力量,是对人和生命的尊重,对人本质的深刻体悟。他在非洲从林义务为当地 居民治病达半个世纪之久,直至逝世。一个没有信仰的人,很难有足够强大的内心去面对那 些难以征服的困难。 1875年,史怀泽诞生于德、法边界阿尔萨斯省的小城凯泽尔贝格。 特殊的地理环境使他精通德、法两种语言,他先后获得哲学、神学和 医学三个博士学位,还是著名的管风琴演奏家和巴赫音乐研究专家。 1904年,在哲学、神学和音乐方面已经拥有巨大声望的他听到刚果 缺少医生的呼吁,决定到非洲行医。历经8年的学习,他在38岁的 时候获得了行医证和医学博士学位。史怀泽于1913年来到非洲,在 加蓬的兰巴雷内建立了丛林诊所,服务非洲直至逝世。他获得了1952 年的诺贝尔和平奖,被称为“非洲之子”。1957年,他的传奇经历曾 被拍成电影。 史怀泽的著作众多,横跨四大领域而且均具有极高的专业性。计有《康 德的宗教哲学》(1899)、《巴赫论》(1905法文版,1908德文版)、《耶 稣生平研究史》(1906)、《德法两国管风琴的制造与演奏风琴的技巧》 (1906)、《原始森林的边缘》(1921)、《文明的哲学》(1923)、《非洲 杂记》(1938)等,其生命伦理学方面的代表作则是《敬畏生命》。爱 因斯坦曾经称赞:“像史怀泽这样理想地集善和对美的渴望于一身的
阿尔贝特·史怀泽 阿尔贝特·史怀泽是二十世纪人道主义的巨擘,他的名字几乎已成了人类“爱”的代名词。他 那种浩然正气,贯彻始终的毅力,无私的爱是我们人类的骄傲。 史怀泽作为学识渊博的神学家,技艺娴熟的风琴演奏家和音乐家,他在年轻时候已经享有盛 名,出入上流社会,广交各界名流。然而 28 岁时,被非洲人民的苦难所震撼,受到上帝的 趋势,他毅然开始了长达 8 年的医学学习生涯。性格坚毅,内心温和的他,毕业后开始了他 长达一生怀泽天下的生涯。 史怀泽的内心充满了上帝的召唤,而显得博大和宽厚。正是这样一个充满了精神力量的人, 才能够耐得住寂寞,在非洲那样困苦的环境下,传播爱的力量,用医术救赎生命。促使他坚 持的是信仰的力量,是对人和生命的尊重,对人本质的深刻体悟。他在非洲丛林义务为当地 居民治病达半个世纪之久,直至逝世。一个没有信仰的人,很难有足够强大的内心去面对那 些难以征服的困难。 1875 年,史怀泽诞生于德、法边界阿尔萨斯省的小城凯泽尔贝格。 特殊的地理环境使他精通德、法两种语言,他先后获得哲学、神学和 医学三个博士学位,还是著名的管风琴演奏家和巴赫音乐研究专家。 1904 年,在哲学、神学和音乐方面已经拥有巨大声望的他听到刚果 缺少医生的呼吁,决定到非洲行医。历经 8 年的学习,他在 38 岁的 时候获得了行医证和医学博士学位。史怀泽于 1913 年来到非洲,在 加蓬的兰巴雷内建立了丛林诊所,服务非洲直至逝世。他获得了 1952 年的诺贝尔和平奖,被称为“非洲之子”。1957 年,他的传奇经历曾 被拍成电影。 史怀泽的著作众多,横跨四大领域而且均具有极高的专业性。计有《康 德的宗教哲学》(1899)、《巴赫论》(1905 法文版,1908 德文版)、《耶 稣生平研究史》(1906)、《德法两国管风琴的制造与演奏风琴的技巧》 (1906)、《原始森林的边缘》(1921)、《文明的哲学》(1923)、《非洲 杂记》(1938)等,其生命伦理学方面的代表作则是《敬畏生命》。爱 因斯坦曾经称赞:“像史怀泽这样理想地集善和对美的渴望于一身的
人,是我们人类的骄傲”。见爱因斯坦《质朴的伟大》。(爱因斯坦曾 经称赞:“像史怀泽这样理想地集善和对美的渴望于一身的人,我几 乎还没有发现过”。(《质朴的伟大》) 《质朴的伟大》是爱因斯坦为他的朋友阿尔贝特·史怀泽写的一篇短文。这么说吧,尽管人 类在过去的20世纪里犯下种种错误,甚至罪恶,但因为历史上存在过史怀泽这样的人,仍 然充满希望。 史怀泽热爱美,这种美不仅仅是艺术的美,它还包括心灵的美:而且,这种美并不需要任何 渠道,直接可以影响人的。可靠的直觉有助于他保持对生活的确信及和所有生命的直接联系。 他在一切领域内都避免了粗暴和冷酷的行为方式。只要史怀泽看到有人被这样对待,他就与 这种情况做斗争。史怀泽没有说教,也不幻想他的行为成为无数人的典范以及对他们的安慰。 他所做的一切,仅仅出于内在的天然使性及上帝的召唤。 史怀泽是“敬畏生命”(Reverence for Life)伦理哲学的创始人和积极倡导者,他认为“善是保 存和促进生命,恶是阻碍和毁灭生命。如果我们摆脱自己的偏见,抛弃我们对其他生命的疏 远性,与我们人类的生命休戚与共,那么我们就是道德的。”因此主张“人应该关心所有人和 生物的命运,给予需要他的人真正人道的帮助。” 1915年,置身非洲丛林与河水间勃发的生命世界,追念第一次世界大战蔑视生命的悲剧, 史怀泽提出了“敬畏生命”(Reverence for life)的理念,将伦理学的范围由人扩展 到所有生命,成为生命伦理学的奠基人。 敬畏一切生命是史怀泽生命伦理学的基石。史怀泽把伦理的范围扩展到一切动物和 植物,认为不仅对人的生命,而且对一切生物和动物的生命,都必须保持敬畏的态度。 “善是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的价值,恶则是毁灭生命、伤 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这是必然的、普遍的、绝对的伦理原则。”(《敬畏生命》) 只涉及人对人关系的伦理学是不完整的,从而也不可能具有充分的伦理动能。只有当人 类认为所有生命,包括人的生命和一切生物的生命都是神圣的时候,他才是伦理的。 为什么要敬畏一切生命?史怀泽认为这就是生命之间存在的普遍联系。人的存在不 是孤立的,它有赖于其他生命和整个世界的和谐。人类应该意识到,任何生命都有价值, 我们和它不可分割。“原始的伦理产生于人类与其前辈和后裔的天然关系。然而,只要 人一成为有思想的生命,他的‘亲属’范围就扩大了。”(同上)有思想的人体验到必 须像敬畏自己的生命意志一样敬畏所有的生命意志,他在自己的生命中体验到其他生 命。 史怀泽指出,对一切生命负责的根本理由是对自己负责,如果没有对所有生命的尊 重,人对自己的尊重也是没有保障的。任何生命都有自己的价值和存在的权力,谁习惯 于把随便哪种生命看做没有价值的,他就会陷于认为人的生命也是没有价值的危险之 中。对非人的生命的蔑视最终会导致对人自身的蔑视,世界大战的接连出现就是明证。 敬畏一切生命是美好的理念,但人的存在是现实的,人不可能对一切生命都同等对 待,为了人的生存,人常常要消灭一些生命。是否应区分生命的价值序列呢?史怀泽的 回答是否定的,他说:“敬畏生命的伦理否认高级和低级的、富有价值和缺少价值的生 命之间的区分。”(同上)在生活中,人们会不由自主地依据与人的关系确定不同生命
人,是我们人类的骄傲”。见爱因斯坦《质朴的伟大》。(爱因斯坦曾 经称赞:“像史怀泽这样理想地集善和对美的渴望于一身的人,我几 乎还没有发现过”。(《质朴的伟大》) 《质朴的伟大》是爱因斯坦为他的朋友阿尔贝特·史怀泽写的一篇短文。这么说吧,尽管人 类在过去的 20 世纪里犯下种种错误,甚至罪恶,但因为历史上存在过史怀泽这样的人,仍 然充满希望。 史怀泽热爱美,这种美不仅仅是艺术的美,它还包括心灵的美;而且,这种美并不需要任何 渠道,直接可以影响人的。可靠的直觉有助于他保持对生活的确信及和所有生命的直接联系。 他在一切领域内都避免了粗暴和冷酷的行为方式。只要史怀泽看到有人被这样对待,他就与 这种情况做斗争。史怀泽没有说教,也不幻想他的行为成为无数人的典范以及对他们的安慰。 他所做的一切,仅仅出于内在的天然使性及上帝的召唤。 史怀泽是“敬畏生命”(Reverence for Life)伦理哲学的创始人和积极倡导者,他认为“善是保 存和促进生命,恶是阻碍和毁灭生命。如果我们摆脱自己的偏见,抛弃我们对其他生命的疏 远性,与我们人类的生命休戚与共,那么我们就是道德的。”因此主张“人应该关心所有人和 生物的命运,给予需要他的人真正人道的帮助。” 1915 年,置身非洲丛林与河水间勃发的生命世界,追念第一次世界大战蔑视生命的悲剧, 史怀泽提出了“敬畏生命”(Reverence for life)的理念,将伦理学的范围由人扩展 到所有生命,成为生命伦理学的奠基人。 敬畏一切生命是史怀泽生命伦理学的基石。史怀泽把伦理的范围扩展到一切动物和 植物,认为不仅对人的生命,而且对一切生物和动物的生命,都必须保持敬畏的态度。 “善是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的价值,恶则是毁灭生命、伤 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这是必然的、普遍的、绝对的伦理原则。”(《敬畏生命》) 只涉及人对人关系的伦理学是不完整的,从而也不可能具有充分的伦理动能。只有当人 类认为所有生命,包括人的生命和一切生物的生命都是神圣的时候,他才是伦理的。 为什么要敬畏一切生命?史怀泽认为这就是生命之间存在的普遍联系。人的存在不 是孤立的,它有赖于其他生命和整个世界的和谐。人类应该意识到,任何生命都有价值, 我们和它不可分割。“原始的伦理产生于人类与其前辈和后裔的天然关系。然而,只要 人一成为有思想的生命,他的‘亲属’范围就扩大了。”(同上)有思想的人体验到必 须像敬畏自己的生命意志一样敬畏所有的生命意志,他在自己的生命中体验到其他生 命。 史怀泽指出,对一切生命负责的根本理由是对自己负责,如果没有对所有生命的尊 重,人对自己的尊重也是没有保障的。任何生命都有自己的价值和存在的权力,谁习惯 于把随便哪种生命看做没有价值的,他就会陷于认为人的生命也是没有价值的危险之 中。对非人的生命的蔑视最终会导致对人自身的蔑视,世界大战的接连出现就是明证。 敬畏一切生命是美好的理念,但人的存在是现实的,人不可能对一切生命都同等对 待,为了人的生存,人常常要消灭一些生命。是否应区分生命的价值序列呢?史怀泽的 回答是否定的,他说:“敬畏生命的伦理否认高级和低级的、富有价值和缺少价值的生 命之间的区分。”(同上)在生活中,人们会不由自主地依据与人的关系确定不同生命
的价值,这种区分尺度完全是主观的。依据这一思路,我们必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存 在着没有价值的生命,压迫以至完全毁灭某些生命是被允许的。史怀泽提出,依据这种 理论,在一定条件下,一个昆虫和一个原始部落可能都被看作是没有价值的。 然而在非洲,面对铺天盖地的蚂蚁和蚊子,人类出于生存需要必须要消灭一些生命。 史怀泽认为,尽管这不可避免,但人必须有“自责”的意识。如果人类认为自己有权力 毁灭别的生命,他总有一天会走到毁灭与自己类似的生命或自我毁灭的地步。这种“自 责”是对“敬畏一切生命”原则的妥协,同时是一种自觉。对生命尊重的根本目的,是 培养人的道德本性,这是人类完善的出发点。 史怀泽对近代欧洲的世界观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认为欧洲近代思想的根本错误是 肯定世界、人生和伦理,但并未真正理解其内在联系,使世界成为生命意志自我分裂的 残酷战场:一部分生命只有通过毁灭其他生命才能持续下来。这些思想对我们理解今天 的世界形势仍然有启发意义。 史怀泽对东方传统价值观予以崇高的评价。他说:“中国和印度的伦理学原则上确 定了人对动物的义务和责任。”(同上)他著有《印度思想家的世界观》一书,至为赞 叹印度思想所强调的人的伦理行为不仅与同类有关,而且与所有生命有关的原则。在的 笔记本上记录着一句佛教格言:“决不可以杀死、虐待、辱骂、折磨、迫害有灵魂的东 西、生命。” 生物的多样性和环境的和谐是人类存在的条件。在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和地球环 境恶化的背景下,史怀泽从生命的相互联系中,看到人不能再妄自尊大,提出了敬畏一 切生命的理念,契合了时机,这是他获得崇高声誉的社会背景。正如史怀泽所言,把爱 的原则扩展到动物,这对伦理学是一种革命,这是一次新的、比我们走出中世纪更加伟 大的文艺复兴,它将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与世界和平提供新的思想基础。 ●作者在西方世界家喻户晓,1952年凭借“敬畏生命”理论获诺贝尔和平奖 ●生态文学的创始人雷切尔·卡森和生态文学先驱、《沙乡年鉴》作者奥尔多·利奥 波德都从这部作品中深受启发,并对其理论进行了继承和发展 ●以作者名字命名的研究机构、学校、医院不胜枚举,所有生态思想、文化研究者都 将书中理论作为探索生态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思想基础之一
的价值,这种区分尺度完全是主观的。依据这一思路,我们必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存 在着没有价值的生命,压迫以至完全毁灭某些生命是被允许的。史怀泽提出,依据这种 理论,在一定条件下,一个昆虫和一个原始部落可能都被看作是没有价值的。 然而在非洲,面对铺天盖地的蚂蚁和蚊子,人类出于生存需要必须要消灭一些生命。 史怀泽认为,尽管这不可避免,但人必须有“自责”的意识。如果人类认为自己有权力 毁灭别的生命,他总有一天会走到毁灭与自己类似的生命或自我毁灭的地步。这种“自 责”是对“敬畏一切生命”原则的妥协,同时是一种自觉。对生命尊重的根本目的,是 培养人的道德本性,这是人类完善的出发点。 史怀泽对近代欧洲的世界观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认为欧洲近代思想的根本错误是 肯定世界、人生和伦理,但并未真正理解其内在联系,使世界成为生命意志自我分裂的 残酷战场:一部分生命只有通过毁灭其他生命才能持续下来。这些思想对我们理解今天 的世界形势仍然有启发意义。 史怀泽对东方传统价值观予以崇高的评价。他说:“中国和印度的伦理学原则上确 定了人对动物的义务和责任。”(同上)他著有《印度思想家的世界观》一书,至为赞 叹印度思想所强调的人的伦理行为不仅与同类有关,而且与所有生命有关的原则。在的 笔记本上记录着一句佛教格言:“决不可以杀死、虐待、辱骂、折磨、迫害有灵魂的东 西、生命。” 生物的多样性和环境的和谐是人类存在的条件。在 20 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和地球环 境恶化的背景下,史怀泽从生命的相互联系中,看到人不能再妄自尊大,提出了敬畏一 切生命的理念,契合了时机,这是他获得崇高声誉的社会背景。正如史怀泽所言,把爱 的原则扩展到动物,这对伦理学是一种革命,这是一次新的、比我们走出中世纪更加伟 大的文艺复兴,它将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与世界和平提供新的思想基础。 ●作者在西方世界家喻户晓,1952 年凭借“敬畏生命”理论 获诺贝尔和平奖 ●生态文学的创始人雷切尔·卡森和生态文学先驱、《沙乡年鉴》作者奥尔多·利奥 波德都从这部作品中深受启发,并对其理论进行了继承和发展 ●以作者名字命名的研究机构、学校、医院不胜枚举,所有生态思想、文化研究者都 将书中理论作为探索生态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思想基础之一
时行tH0卡A1有7HsTn 敬畏生命 十年的车论社 REV Marvin Meyer Kurt Bensel 1915年,著名思想家史怀泽(Albert Schweitzer,1875-1965)提出了“敬畏生命”(Reverence for1ife)的理念,1919年他第一次公开阐述这一理念,1923年他又在《文明的哲学:文化与伦理 学》一书中详细论述了“敬畏生命”的伦理思想。1952年因其“敬畏生命”理论,史怀泽获得诺贝 尔和平奖。尽管史怀泽在医学、音乐、圣经研究、哲学和神学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他却 把“敬畏生命”理论当做自己最主要和最希望流传后世的成果。1965年史怀泽逝世后,其好友贝尔 收集了他的主要论著和基本见解,出版《敬畏生命:50年来的基本论述》一书。这本书是当今世界 生态思潮的重要里程碑,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走向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行 TIME 对生命的敬畏 同尔具销·殊韦泽自速 EEiEN
1915 年,著名思想家史怀泽(Albert Schweitzer,1875-1965)提出了“敬畏生命”(Reverence for life)的理念,1919 年他第一次公开阐述这一理念,1923 年他又在《文明的哲学:文化与伦理 学》一书中详细论述了“敬畏生命”的伦理思想。1952 年因其“敬畏生命”理论,史怀泽获得诺贝 尔和平奖。尽管史怀泽在医学、音乐、圣经研究、哲学和神学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他却 把“敬畏生命”理论当做自己最主要和最希望流传后世的成果。1965 年史怀泽逝世后,其好友贝尔 收集了他的主要论著和基本见解,出版《敬畏生命:50 年来的基本论述》一书。这本书是当今世界 生态思潮的重要里程碑,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走向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划时代的理论贡献 《敬畏生命》对于人类的思想发展和文明进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敬畏生命理论把生 命整体性作为思想的逻辑起点,指出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有赖于其他生命和整个世界的和谐,否定 了生命的价值序列,进而将人类的伦理关怀从人扩展至所有生物和整个世界,倡导所有生命相互平等 和相互尊重,倡导人类建立与万物休戚与共、生死相依的密切关系。有学者在《图书馆杂志》月刊上 发表文章,盛赞史怀泽“搭建了珍视生命整体性和重视生物个体性之间的桥梁”。 敬畏生命理论指出:“善就是保存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的价 值。恶则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伦理“与人对所有存在于他的范围之内的生命 的行为有关。只有当人认为所有生命,包括人的生命和一切生物的生命都是神圣的时候,他才是伦理 的”。伦理即敬畏生命,或奉献给生命。 从当代生态思想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考察,《敬畏生命》的理论贡献不仅仅是伦理 学内涵和范围的扩大,更为重要的是它前瞻性地解构了几千年来占主导地位的人类中心主义,富于远 见地强调了整个生命支持系统一一生态整体的终极价值。这对于人类文明的生态转向,对于人类共同 努力建设以确保生态系统完整、平衡、可持续存在以及人类与整个自然和谐友好相处的生态文明,具 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巨大而深远的世界影响 《敬畏生命》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其核心理念的广泛普及。世界范围内有许多组织和机 构致力于推广“敬畏生命”的理念。其中较有名的是 国际阿尔伯特·史怀 泽协会、兰巴雷内国际史怀泽协会、史怀泽 之友、阿尔贝特·史怀泽研究会。世界各地高校的学者 对《敬畏生命》展开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查普曼大学和克尼皮尔克大学还设立了史怀泽研究所。在世 界各国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敬畏生命理论已经在当代思想界、文化界受到广泛的认同,所有生态思想 文化研究者都将这一理论作为探索生态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思想基础之一。 《敬畏生命》深刻影响了许多生态文学家和生态思想家。生态文学先驱、《沙乡年鉴》 的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在威斯康星大学任教时,从史怀泽的作品中受到启示,认为伦理的基础应该 是“敬畏生命”:而他所倡导的大地伦理和生态整体观,就是对史怀泽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杰出的生 态思想家、生态文学的创始人雷切尔·卡森将其著名的作品《寂静的春天》献给史怀泽。史怀泽的一 封信和肖像是卡森晚年最珍视的财产。卡森说,《敬畏生命》一书让我们走出自我,第一次意识到其
划时代的理论贡献 《敬畏生命》对于人类的思想发展和文明进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敬畏生命理论把生 命整体性作为思想的逻辑起点,指出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有赖于其他生命和整个世界的和谐,否定 了生命的价值序列,进而将人类的伦理关怀从人扩展至所有生物和整个世界,倡导所有生命相互平等 和相互尊重,倡导人类建立与万物休戚与共、生死相依的密切关系。有学者在《图书馆杂志》月刊上 发表文章,盛赞史怀泽“搭建了珍视生命整体性和重视生物个体性之间的桥梁”。 敬畏生命理论指出:“善就是保存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的价 值。恶则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伦理“与人对所有存在于他的范围之内的生命 的行为有关。只有当人认为所有生命,包括人的生命和一切生物的生命都是神圣的时候,他才是伦理 的”。伦理即敬畏生命,或奉献给生命。 从当代生态思想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考察,《敬畏生命》的理论贡献不仅仅是伦理 学内涵和范围的扩大,更为重要的是它前瞻性地解构了几千年来占主导地位的人类中心主义,富于远 见地强调了整个生命支持系统——生态整体的终极价值。这对于人类文明的生态转向,对于人类共同 努力建设以确保生态系统完整、平衡、可持续存在以及人类与整个自然和谐友好相处的生态文明,具 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巨大而深远的世界影响 《敬畏生命》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其核心理念的广泛普及。世界范围内有许多组织和机 构致力于推广“敬畏生命”的理念。其中较有名的是国际阿尔伯特·史怀 泽协会、兰巴雷内国际史怀泽协会、史怀泽 之友、阿尔贝特·史怀泽研究会。世界各地高校的学者 对《敬畏生命》展开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查普曼大学和克尼皮尔克大学还设立了史怀泽研究所。在世 界各国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敬畏生命理论已经在当代思想界、文化界受到广泛的认同,所有生态思想 文化研究者都将这一理论作为探索生态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思想基础之一。 《敬畏生命》深刻影响了许多生态文学家和生态思想家。生态文学先驱、《沙乡年鉴》 的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在威斯康星大学任教时,从史怀泽的作品中受到启示,认为伦理的基础应该 是“敬畏生命”;而他所倡导的大地伦理和生态整体观,就是对史怀泽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杰出的生 态思想家、生态文学的创始人雷切尔·卡森将其著名的作品《寂静的春天》献给史怀泽。史怀泽的一 封信和肖像是卡森晚年最珍视的财产。卡森说,《敬畏生命》一书让我们走出自我,第一次意识到其
他生命。卡森在为《动物机器》写的前言里提到,这本有关动物福利运动的先驱性作品正是对史怀泽 理论的最恰当的拥抱,是真正的“敬畏生命”。卡森一生获得了许多奖章,但她最看重的则是“史怀 泽奖章”,她坦言没有任何奖项可以与这枚刻有史怀泽名字的奖章相比。 在西方世界里,史怀泽几乎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的传奇经历在数十年间多次被 搬上电影屏幕,《时代》周刊以他的照片作为封面,并对其思想、人生和成就做了大篇幅的报道。在 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设有德国阿尔伯特·史怀泽中心,在魏玛市建有史怀泽博物馆,以史怀泽名字 命名的学校、医院、青年活动中心等不胜枚举,有关史怀泽的出版物,仅德语版就有数百种之多。 在亚洲,日本是世界上第一个出版《史怀泽全集》的国家。台湾学者钟肇政早在1957 年就编译了《史怀泽传》。20世纪90年代初,史怀泽走入了我国内陆学者、作家的视野。1992年陈 泽环将《散畏生命》译成中文,由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同年,刘湘溶在其《生态伦理学》中论 述了敬畏生命的伦理思想并对其理论缺失进行了分析。1995年陈泽环与宋林合作译出《天才博士与 非洲丛林一一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施韦泽》。 《敬畏生命》对非洲医疗事业的发展亦影响深远。国际阿尔伯特·史怀泽基金会致力 于继续史怀泽在非洲的医疗援助工作,许多志愿者都被史怀泽的博爱精神所打动,投身于非洲和其他 落后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阿尔贝特·史怀泽研究会长期支持兰巴雷内史怀泽医院的工作。从1979 年开始,在名誉主席马克·沃尔夫的倡导下,该研究会每年夏天都会选送美国著名大学医学院的高年 级学生到非洲进行为期3个月的无薪实习。实习期间他们与来自加蓬的国际工作人员以及其他外籍专 业人士一起,为加蓬各地的病患提供帮助。英国设有史怀泽博士医学基金,除支持兰巴雷内的医院外, 还为海地的阿尔伯特·史怀泽医院以及印度的医疗事业提供帮助。 如果说史怀泽拥有集善与美的渴望于一身的伟大人格,那么,《敬畏生命》就是他引 导世人聆听生命、分享生命、敬畏生命的绝唱。 后记:走进史怀泽的世界,我们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基督教信仰是道德修养的宝贵财富。 史怀泽家境良好,才华横溢,在自己的故土完全可以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为什么他却 撇弃这一切,走上一条艰苦异常的非洲行医、济世救人之路?不是别的,而是基督教信仰对 于他的生命的滋养。创建于两千年前的基督教,包含着大量宝贵的道德资源。如它教导人们 平等、宽厚待人,谦卑处世,把精神生活看得比物质生活更重要,消除怨恨,要肯吃苦,忍 耐,关心世界上穷苦的人,关怀弱者,爱人如己,在患难面前要坚强。尤其是 耶稣为 拯救世人不惜尝尽人世间诸般艰苦,乃至牺牲生命,更是展现出对于人类福祉的无限宽大的 同情心。这些,深深感染着许多基督徒。使他们在信仰上帝之时,也以真挚善良的心灵热爱
他生命。卡森在为《动物机器》写的前言里提到,这本有关动物福利运动的先驱性作品正是对史怀泽 理论的最恰当的拥抱,是真正的“敬畏生命”。卡森一生获得了许多奖章,但她最看重的则是“史怀 泽奖章”,她坦言没有任何奖项可以与这枚刻有史怀泽名字的奖章相比。 在西方世界里,史怀泽几乎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的传奇经历在数十年间多次被 搬上电影屏幕,《时代》周刊以他的照片作为封面,并对其思想、人生和成就做了大篇幅的报道。在 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设有德国阿尔伯特·史怀泽中心,在魏玛市建有史怀泽博物馆,以史怀泽名字 命名的学校、医院、青年活动中心等不胜枚举,有关史怀泽的出版物,仅德语版就有数百种之多。 在亚洲,日本是世界上第一个出版《史怀泽全集》的国家。台湾学者钟肇政早在 1957 年就编译了《史怀泽传》。20 世纪 90 年代初,史怀泽走入了我国内陆学者、作家的视野。1992 年陈 泽环将《敬畏生命》译成中文,由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同年,刘湘溶在其《生态伦理学》中论 述了敬畏生命的伦理思想并对其理论缺失进行了分析。1995 年陈泽环与宋林合作译出《天才博士与 非洲丛林——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施韦泽》。 《敬畏生命》对非洲医疗事业的发展亦影响深远。国际阿尔伯特·史怀泽基金会致力 于继续史怀泽在非洲的医疗援助工作,许多志愿者都被史怀泽的博爱精神所打动,投身于非洲和其他 落后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阿尔贝特·史怀泽研究会长期支持兰巴雷内史怀泽医院的工作。从 1979 年开始,在名誉主席马克·沃尔夫的倡导下,该研究会每年夏天都会选送美国著名大学医学院的高年 级学生到非洲进行为期 3 个月的无薪实习。实习期间他们与来自加蓬的国际工作人员以及其他外籍专 业人士一起,为加蓬各地的病患提供帮助。英国设有史怀泽博士医学基金,除支持兰巴雷内的医院外, 还为海地的阿尔伯特·史怀泽医院以及印度的医疗事业提供帮助。 如果说史怀泽拥有集善与美的渴望于一身的伟大人格,那么,《敬畏生命》就是他引 导世人聆听生命、分享生命、敬畏生命的绝唱。 后记:走进史怀泽的世界,我们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基督教信仰是道德修养的宝贵财富。 史怀泽家境良好,才华横溢,在自己的故土完全可以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为什么他却 撇弃这一切,走上一条艰苦异常的非洲行医、济世救人之路?不是别的,而是基督教信仰对 于他的生命的滋养。创建于两千年前的基督教,包含着大量宝贵的道德资源。如它教导人们 平等、宽厚待人,谦卑处世,把精神生活看得比物质生活更重要,消除怨恨,要肯吃苦,忍 耐,关心世界上穷苦的人,关怀弱者,爱人如己,在患难面前要坚强。尤其是耶稣为 拯救世人不惜尝尽人世间诸般艰苦,乃至牺牲生命,更是展现出对于人类福祉的无限宽大的 同情心。这些,深深感染着许多基督徒。使他们在信仰上帝之时,也以真挚善良的心灵热爱
人类,努力做增进他人福祉的事情。在史怀泽迈向人生道路的每一步,都有基督教信仰的向 导、鼓舞与鞭策。便是基督教教义中所固有的对人类的深刻热爱,及对苦难者命运的深切同 情。“奉献就是无上的幸福”。这种广阔的胸宇,恬静的心境,更是映照着基督耶稣人格的荣 光。 人的幸福离不开精神。良好社会秩序的建立离不开道德。史怀泽认为,文明的进步,原本是 为了使人类能过上更幸福的生活。但所谓幸福,不仅仅只是物质要求的满足,还应该有另一 个要素一精神。但近现代社会,物质文明的飞跃进步,眩惑了人类心智,人们只追求物质 的欲望,却忽视了道德的价值,结果给人类造成无数桩不幸。他忧心仲忡地指出,只重视物 质,而未同时以相应程度在精神方面发展文明,人类必将因失去控制而走向灾难。 爱因斯坦:我的世界观 我们这些总有一死的人的命运多么奇特!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只作一个短暂的逗留:目的何在, 却无从知道,尽管有时自以为对此若有所感。但是,不必深思,只要从日常生活就可以明白:人是为 别人而生存的一首先是为那样一些人,我们的幸福全部依赖于他们的喜悦和健康:其次是为许多我 们所不认识的人,他们的命运通过同情的纽带同我们密切结合在一起。我每天上百次的提醒自己:我 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是以别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劳动为基础的,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 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我强烈地向往着俭朴的生活,并且时常发觉自己占用了 同胞的过多劳动而难以忍受。我认为阶级的区分是不合理的,它最后所凭借的是以暴力为根据。我也 相信,简单淳朴的生活,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在精神上,对每个人都是有益的。 要追究一个人自己或一切生物生存的意义或目的,从客观的观点看来,我总觉得是愚蠢可笑的。可是 每个人都有一些理想,这些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就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 享乐看作生活目的本身一我把这种伦理基础叫做猪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是善、美和真。要是 没有志同道合者之间的亲切感情,要不是全神贯注于客观世界一那个在艺术和科学工作领域里永远 达不到的对象,那么在我看来,生活就会是空虚的。我总觉得,人们所努力追求的庙俗目标一财产、 虚荣、奢侈的生活一都是可鄙的。 我有强烈的社会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但我又明显地缺乏与别人和社会直接接触的要求,这两者总是 形成古怪的对照。我实在是一个“孤独的旅客”,我的政治理想是民主政体。让每一个人都作为个人 而受到尊重,而不让任何人成为被崇拜的偶像,在我看来,强迫的专制制度很快就会腐化堕落。因为 专制所招引来的总是一些品德低劣的人,而且我相信,统治者总是一些无赖,这是一条千古不易的规 律。 国家的政治制度中,为我所看重的是它为救济患病或贫困的人作出了可贵的广泛的规定。以及 给人们丰富多彩的自由生活,我觉得这才是真正可贵的。这样国家的人民,是有创造性的、有丰富感 情的,有人格的:他们才能创造出高尚的和卓越的东西
人类,努力做增进他人福祉的事情。在史怀泽迈向人生道路的每一步,都有基督教信仰的向 导、鼓舞与鞭策。便是基督教教义中所固有的对人类的深刻热爱,及对苦难者命运的深切同 情。“奉献就是无上的幸福”。这种广阔的胸宇,恬静的心境,更是映照着基督耶稣人格的荣 光。 人的幸福离不开精神。良好社会秩序的建立离不开道德。史怀泽认为,文明的进步,原本是 为了使人类能过上更幸福的生活。但所谓幸福,不仅仅只是物质要求的满足,还应该有另一 个要素——精神。但近现代社会,物质文明的飞跃进步,眩惑了人类心智,人们只追求物质 的欲望,却忽视了道德的价值,结果给人类造成无数桩不幸。他忧心忡忡地指出,只重视物 质,而未同时以相应程度在精神方面发展文明,人类必将因失去控制而走向灾难。 爱因斯坦:我的世界观 我们这些总有一死的人的命运多么奇特!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只作一个短暂的逗留;目的何在, 却无从知道,尽管有时自以为对此若有所感。但是,不必深思,只要从日常生活就可以明白:人是为 别人而生存的──首先是为那样一些人,我们的幸福全部依赖于他们的喜悦和健康;其次是为许多我 们所不认识的人,他们的命运通过同情的纽带同我们密切结合在一起。我每天上百次的提醒自己:我 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是以别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劳动为基础的,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 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我强烈地向往着俭朴的生活,并且时常发觉自己占用了 同胞的过多劳动而难以忍受。我认为阶级的区分是不合理的,它最后所凭借的是以暴力为根据。我也 相信,简单淳朴的生活,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在精神上,对每个人都是有益的。 要追究一个人自己或一切生物生存的意义或目的,从客观的观点看来,我总觉得是愚蠢可笑的。可是 每个人都有一些理想,这些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就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 享乐看作生活目的本身──我把这种伦理基础叫做猪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是善、美和真。要是 没有志同道合者之间的亲切感情,要不是全神贯注于客观世界──那个在艺术和科学工作领域里永远 达不到的对象,那么在我看来,生活就会是空虚的。我总觉得,人们所努力追求的庸俗目标──财产、 虚荣、奢侈的生活──都是可鄙的。 我有强烈的社会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但我又明显地缺乏与别人和社会直接接触的要求,这两者总是 形成古怪的对照。我实在是一个“孤独的旅客”,我的政治理想是民主政体。让每一个人都作为个人 而受到尊重,而不让任何人成为被崇拜的偶像,在我看来,强迫的专制制度很快就会腐化堕落。因为 专制所招引来的总是一些品德低劣的人,而且我相信,统治者总是一些无赖,这是一条千古不易的规 律。 国家的政治制度中,为我所看重的是它为救济患病或贫困的人作出了可贵的广泛的规定。以及 给人们丰富多彩的自由生活,我觉得这才是真正可贵的。这样国家的人民,是有创造性的、有丰富感 情的,有人格的;他们才能创造出高尚的和卓越的东西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上海交通大学:《爱的艺术与人生》课程教学资源(阅读资料)生命中除了爱,其它都是行李.docx
- 上海交通大学:《爱的艺术与人生》课程教学资源(阅读资料)琼尼的故事.docx
- 上海交通大学:《爱的艺术与人生》课程教学资源(阅读资料)爱情三角形的量度.doc
- 上海交通大学:《爱的艺术与人生》课程教学资源(阅读资料)爱心树.ppt
- 上海交通大学:《爱的艺术与人生》课程教学资源(阅读资料)爱城故事.doc
- 上海交通大学:《爱的艺术与人生》课程教学资源(阅读资料)有一天(亲子读物,母爱).docx
- 上海交通大学:《爱的艺术与人生》课程教学资源(阅读资料)摄影作品.docx
- 上海交通大学:《爱的艺术与人生》课程教学资源(阅读资料)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doc
- 上海交通大学:《爱的艺术与人生》课程教学资源(阅读资料)弗洛伊德与路易斯的终极之问.docx
- 上海交通大学:《爱的艺术与人生》课程教学资源(阅读资料)唯独有爱的人.docx
- 上海交通大学:《爱的艺术与人生》课程教学资源(阅读资料)乔布斯的临终遗言.doc
- 上海交通大学:《爱的艺术与人生》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情爱.pptx
- 上海交通大学:《爱的艺术与人生》课程教学资源(阅读资料)上帝写给女人的一封信.doc
- 上海交通大学:《爱的艺术与人生》课程教学资源(阅读资料)CS路易斯逝世50 years.docx
- 上海交通大学:《爱的艺术与人生》课程教学资源(阅读资料)96岁老兵寻子网友接力相助 父子分别72年再重逢.doc
- 上海交通大学:《爱的艺术与人生》课程教学资源(推荐读物)英国富豪卖家产来西安做慈善7年?给流浪汉发包子.doc
- 上海交通大学:《爱的艺术与人生》课程教学资源(推荐读物)爱和道歉的五种语言New.pptx
- 上海交通大学:《爱的艺术与人生》课程教学资源(推荐读物)欠彼此一个凝视.doc
- 上海交通大学:《爱的艺术与人生》课程教学资源(推荐读物)林肯的祈祷词.doc
- 上海交通大学:《爱的艺术与人生》课程教学资源(推荐读物)最完整意义上的人-史怀泽.doc
- 上海交通大学:《大学生健康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_关于辩论的价值和意义有一段不错的反馈.doc
- 上海交通大学:《大学生健康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讲稿)人际沟通单元(第一讲).ppt
- 上海交通大学:《大学生健康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讲稿)人际沟通单元(第二讲).ppt
- 上海交通大学:《大学生健康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_幸福之道.ppt
- 上海交通大学:《大学生健康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讲稿)爱的艺术——爱自己.ppt
- 上海交通大学:《大学生健康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讲稿)爱的艺术——爱家人、爱周围.ppt
- 上海交通大学:《大学生健康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讲稿)爱的艺术——爱他(她)、爱学习.ppt
- 上海交通大学:《大学生健康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讲稿)爱的艺术——爱自己.ppt
- 上海交通大学:《大学生健康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讲稿)选择的艺术——未来发展与个人心理成长.ppt
- 上海交通大学:《大学生健康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讲稿)培养你的抗挫力.ppt
- 上海交通大学:《大学生健康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讲稿)爱的艺术——运用冰山学习自我关爱.ppt
- 上海交通大学:《大学生健康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_人际关系之我见.docx
- 上海交通大学:《大学生健康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_选择的智慧(李开复演讲).ppt
- 上海交通大学:《大学生健康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_《爱的艺术》中经典句子.pdf
- 上海交通大学:《大学生健康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_先爱自己才懂爱情.docx
- 上海交通大学:《大学生健康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_选择的智慧(李开复演讲).ppt
- 上海交通大学:《心理学与生活》课程教学资源(教参资料)Stress Assessment questionnaire.pdf
- 上海交通大学:《心理学与生活》课程教学资源(教参资料)would you be happier if you were richer a focusing illusion.pdf
- 《心理学与生活》课程教学资源:从英语谚语看西方人的婚恋观(黄冈师范学院:蔡阳).pdf
- 《心理学与生活》课程教学资源: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