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哲学与人生》课程拓展资料(经典著述)《论语集注》PDF电子书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DF
文档页数:75
文件大小:330.49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哲学与人生》课程拓展资料(经典著述)《论语集注》PDF电子书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论语序说 史记世家曰:“孔子名丘,字仲尼。其先宋人。父叔梁纥,母颜氏。以 鲁襄公二十二年,庚戌之岁,十一月庚子,生孔子于鲁昌平乡陬邑。为儿嬉 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及长,为委吏,料量平;委吏,本作季氏史。索隐 本作委吏,与孟子合。”今从之。为司职吏,畜蕃息。职,见周礼牛 人,读为機,义与杙同,盖系养牺牲之所。此官即孟子所谓乘田。适周,问 礼于老子,既反,而弟子益进。昭公二十五年甲申,孔子年三十五,而昭公 奔齐,鲁乱。于是适齐,为高昭子家臣,以通乎景公。有闻韶、问政二事。 公欲封以尼溪之田,晏婴不可,公惑之。有季孟吾老之语。孔子遂行,反乎 鲁。定公元年壬辰,孔子年四十三,而季氏强僭,其臣阳虎作乱专政。故孔 子不仕,而退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九年庚子,孔子年五十一。公 山不狃以费畔季氏,召,孔子欲往,而卒不行。有答子路东周语。定公以孔 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则之,遂为司空,又为大司寇。十年辛丑,相定公 会齐侯于夹谷,齐人归鲁侵地。十二年癸卯,使仲由为季氏宰,堕三都,收 其甲兵。孟氏不肯堕成,围之不克。十四年乙巳,孔子年五十六,摄行相事, 诛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鲁国大治。齐人归女乐以沮之,季桓子受之。 郊又不致腼俎于大夫,孔子行。鲁世家以此以上皆为十二年事。适卫,主于 子路妻兄颜浊邹家。孟子作颜雠由。适陈,过匡,匡人以为阳虎而拘之。有 颜渊后及文王既没之语。既解,还卫,主蘧伯玉家,见南子。有矢子路及未 见好德之语。去适宋,司马桓魍欲杀之。有天生德语及微服过宋事。又去, 适陈,主司城贞子家。居三岁而反于卫,灵公不能用。有三年有成之语。晋 赵氏家臣佛肸以中牟畔,召孔子,孔子欲往,亦不果。有答子路坚白语及荷 蒉过门事。将西见赵简子,至河而反,又主蘧伯玉家。灵公问陈,不对而行, 复如陈。据论语则绝粮当在此时。季桓子卒,遗言谓康子必召孔子,其臣止 之,康子乃召冉求。史记以论语归与之叹为在此时,又以孟子所记叹辞为主 司城贞子时语,疑不然。盖语孟所记,本皆此一时语,而所记有异同耳。孔 子如蔡及叶。有叶公问答子路不对、沮溺耦耕、荷莜丈人等事。史记云:“于 是楚昭王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而陈蔡大夫发徒围之,故孔子绝粮于 陈蔡之间。”有愠见及告子贡一贯之语。按是时陈蔡臣服于楚,若楚王来聘 孔子,陈蔡大夫安敢围之。且据论语,绝粮当在去卫如陈之时。楚昭王将以 书社地封孔子,令尹子西不可,乃止。史记云“书社地七百里”,恐无此理 时则有接舆之歌。又反乎卫,时灵公已卒,卫君辄欲得孔子为政。有鲁卫兄 弟及答子贡夷齐、子路正名之语。而冉求为季氏将,与齐战有功,康子乃召 孔子,而孔子归鲁,实哀公之十一年丁巳,而孔子年六十八矣。有对哀公及 康子语。然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乃叙书传礼记。有杞宋、损益、 从周等语。删诗正乐,有语大师及乐正之语。序易彖、系、象、说卦、文言。 有假我数年之语。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弟子颜回最贤,蚤 死,后惟曾参得传孔子之道。十四年庚申,鲁西狩获麟,有莫我知之叹。孔 子作春秋。有知我罪我等语,论语请讨陈恒事,亦在是年。明年辛酉,子路 死于卫。十六年壬戌、四月己丑,孔子卒,年七十三,葬鲁城北泗上。弟子 皆服心丧三年而去,惟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孔子生鲤,字伯鱼,先卒

论语序说 史记世家曰:“孔子名丘,字仲尼。其先宋人。父叔梁纥,母颜氏。以 鲁襄公二十二年,庚戌之岁,十一月庚子,生孔子于鲁昌平乡陬邑。为儿嬉 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及长,为委吏,料量平;委吏,本作季氏史。索隐 云:“一本作委吏,与孟子合。”今从之。为司职吏,畜蕃息。职,见周礼牛 人,读为樴,义与杙同,盖系养牺牲之所。此官即孟子所谓乘田。适周,问 礼于老子,既反,而弟子益进。昭公二十五年甲申,孔子年三十五,而昭公 奔齐,鲁乱。于是适齐,为高昭子家臣,以通乎景公。有闻韶、问政二事。 公欲封以尼溪之田,晏婴不可,公惑之。有季孟吾老之语。孔子遂行,反乎 鲁。定公元年壬辰,孔子年四十三,而季氏强僭,其臣阳虎作乱专政。故孔 子不仕,而退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九年庚子,孔子年五十一。公 山不狃以费畔季氏,召,孔子欲往,而卒不行。有答子路东周语。定公以孔 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则之,遂为司空,又为大司寇。十年辛丑,相定公 会齐侯于夹谷,齐人归鲁侵地。十二年癸卯,使仲由为季氏宰,堕三都,收 其甲兵。孟氏不肯堕成,围之不克。十四年乙巳,孔子年五十六,摄行相事, 诛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鲁国大治。齐人归女乐以沮之,季桓子受之。 郊又不致膰俎于大夫,孔子行。鲁世家以此以上皆为十二年事。适卫,主于 子路妻兄颜浊邹家。孟子作颜雠由。适陈,过匡,匡人以为阳虎而拘之。有 颜渊后及文王既没之语。既解,还卫,主蘧伯玉家,见南子。有矢子路及未 见好德之语。去适宋,司马桓魋欲杀之。有天生德语及微服过宋事。又去, 适陈,主司城贞子家。居三岁而反于卫,灵公不能用。有三年有成之语。晋 赵氏家臣佛肸以中牟畔,召孔子,孔子欲往,亦不果。有答子路坚白语及荷 蒉过门事。将西见赵简子,至河而反,又主蘧伯玉家。灵公问陈,不对而行, 复如陈。据论语则绝粮当在此时。季桓子卒,遗言谓康子必召孔子,其臣止 之,康子乃召冉求。史记以论语归与之叹为在此时,又以孟子所记叹辞为主 司城贞子时语,疑不然。盖语孟所记,本皆此一时语,而所记有异同耳。孔 子如蔡及叶。有叶公问答子路不对、沮溺耦耕、荷莜丈人等事。史记云:“于 是楚昭王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而陈蔡大夫发徒围之,故孔子绝粮于 陈蔡之间。”有愠见及告子贡一贯之语。按是时陈蔡臣服于楚,若楚王来聘 孔子,陈蔡大夫安敢围之。且据论语,绝粮当在去卫如陈之时。楚昭王将以 书社地封孔子,令尹子西不可,乃止。史记云“书社地七百里”,恐无此理, 时则有接舆之歌。又反乎卫,时灵公已卒,卫君辄欲得孔子为政。有鲁卫兄 弟及答子贡夷齐、子路正名之语。而冉求为季氏将,与齐战有功,康子乃召 孔子,而孔子归鲁,实哀公之十一年丁巳,而孔子年六十八矣。有对哀公及 康子语。然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乃叙书传礼记。有杞宋、损益、 从周等语。删诗正乐,有语大师及乐正之语。序易彖、系、象、说卦、文言。 有假我数年之语。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弟子颜回最贤,蚤 死,后惟曾参得传孔子之道。十四年庚申,鲁西狩获麟,有莫我知之叹。孔 子作春秋。有知我罪我等语,论语请讨陈恒事,亦在是年。明年辛酉,子路 死于卫。十六年壬戌、四月己丑,孔子卒,年七十三,葬鲁城北泗上。弟子 皆服心丧三年而去,惟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孔子生鲤,字伯鱼,先卒

伯鱼生急,字子思,作中庸。”子思学于曾子,而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 何氏曰:“鲁论语二十篇。齐论语别有问王、知道,凡二十二篇,其二 十篇中章句,颇多于鲁论。古论出孔氏壁中,分尧曰下章子张问以为一篇, 有两子张,凡二十一篇,篇次不与齐鲁论同。”程子曰:“论语之书,成于有 子曾子之门人,故其书独二子以子称。”程子曰:“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 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 之舞之足之蹈之者。”程子曰:“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 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程子曰:“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 晓文义。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 读论语孟子法 据清仿宋大字本补。 程子曰:“学者当以论语孟子为本。论语孟子既治,则六经可不治而明 矣。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与圣人所以用心,圣人之所以至于圣人, 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 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可见矣。”程子曰:“凡看文字,须先 晓其文义,然后可以求其意。未有不晓文义而见意者也。”程子曰:“学者须 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虽孔 孟复生,不过以此教人。若能于语孟中深求玩味,将来涵养成甚生气质!” 程子曰:“凡看语孟,且须熟读玩味。须将圣人言语切己,不可只作一场话 说。人只看得二书切己,终身尽多也。”程子曰:“论孟只剩读?,便自意足。 学者须是玩味。若以语言解?,意便不足。”或问:“且将论孟紧要处看,如 何?”程子曰:“固是好,但终是不浃洽耳。”程子曰:“孔子言语句句是自 然,孟子言语句句是事实。”程子曰:“学者先读论语孟子,如尺度权衡相似 以此去量度事物,自然见得长短轻重。”程子曰:“读论语孟子而不知道,所 谓‘虽多,亦奚以为’。” 卷一学而第 此为书之首篇,故所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 先务也。凡十六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悦同。学之为言效也。人性皆善 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习,鸟数飞 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说,喜意也。既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 而中心喜说,其进自不能已矣。程子曰“习,重习也。时复思绎,浃洽于中 则说也。”又曰:“学者,将以行之也。时习之,则所学者在我,故说。”谢 氏曰:“时习者,无时而不习。坐如尸,坐时习也;立①如齐,立时习也。”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乐,音洛。朋,同类也。自远方来,则近者可知

伯鱼生急,字子思,作中庸。”子思学于曾子,而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 何氏曰:“鲁论语二十篇。齐论语别有问王、知道,凡二十二篇,其二 十篇中章句,颇多于鲁论。古论出孔氏壁中,分尧曰下章子张问以为一篇, 有两子张,凡二十一篇,篇次不与齐鲁论同。”程子曰:“论语之书,成于有 子曾子之门人,故其书独二子以子称。”程子曰:“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 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 之舞之足之蹈之者。”程子曰:“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 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程子曰:“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 晓文义。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 读论语孟子法 据清仿宋大字本补。 程子曰:“学者当以论语孟子为本。论语孟子既治,则六经可不治而明 矣。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与圣人所以用心,圣人之所以至于圣人, 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 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可见矣。”程子曰:“凡看文字,须先 晓其文义,然后可以求其意。未有不晓文义而见意者也。”程子曰:“学者须 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虽孔 孟复生,不过以此教人。若能于语孟中深求玩味,将来涵养成甚生气质!” 程子曰:“凡看语孟,且须熟读玩味。须将圣人言语切己,不可只作一场话 说。人只看得二书切己,终身尽多也。”程子曰:“论孟只剩读?,便自意足。 学者须是玩味。若以语言解?,意便不足。”或问:“且将论孟紧要处看,如 何?”程子曰:“固是好,但终是不浃洽耳。”程子曰:“孔子言语句句是自 然,孟子言语句句是事实。”程子曰:“学者先读论语孟子,如尺度权衡相似, 以此去量度事物,自然见得长短轻重。”程子曰:“读论语孟子而不知道,所 谓‘虽多,亦奚以为’。” 卷一 学而第一 此为书之首篇,故所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 先务也。凡十六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悦同。学之为言效也。人性皆善, 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习,鸟数飞 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说,喜意也。既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 而中心喜说,其进自不能已矣。程子曰“习,重习也。时复思绎,浃洽于中, 则说也。”又曰:“学者,将以行之也。时习之,则所学者在我,故说。”谢 氏曰:“时习者,无时而不习。坐如尸,坐时习也;立①如齐,立时习也。”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乐,音洛。朋,同类也。自远方来,则近者可知

程子曰:“以善及人,而信从者众,故可乐。”又曰:“说在心,乐主发散在 外。”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纡问反。愠,含怒意。君子,成 德之名。尹氏曰:“学在己,知不知在人,何愠之有。”程子曰:“虽乐于及 人,不见是而无闷,乃所谓君子。”愚谓及人而乐者顺而易,不知而不愠者 逆而难,故惟成德者能之。然德之所以成,亦曰学之正、习之熟、说之深, 而不已焉耳。程子曰:“乐由说而后得,非乐不足以语君子。”①“立”,原 作“一”,据清仿宋大字本改。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 未之有也。弟、好,皆去声。鲜,上声,下同。有子,孔子弟子,名若。善 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犯上,谓干犯在上之人。鲜,少也。作乱,则 为悖逆争斗之事矣。此言人能孝弟,则其心和顺,少好犯上,必不好作乱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与,平声。务,专力 也。本,犹根也。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为仁,犹曰行仁。与者,疑辞 谦退不敢质言也。言君子凡事专用力于根本,根本既立,则其道自生。若上 文所谓孝弟,乃是为仁之本,学者务此,则仁道自此而生也。程子曰:“孝 弟,顺德也,故不好犯上,岂复有逆理乱常之事。德有本,本立则其道充大。 孝弟行于家,而后仁爱及于物,所谓亲亲而仁民也。故为仁以孝弟为本。论 性,则以仁为孝弟之本。”或问:“孝弟为仁之本,此是由孝弟可以至仁否?” 曰:“非也。谓行仁自孝弟始,孝弟是仁之一事。谓之行仁之本则可,谓是 仁之本则不可。盖仁是性也,孝弟是用也,性中只有个仁、义、礼、智四者 而已,曷尝有孝弟来。然仁主于爱,爱莫大于爱亲,故曰孝弟也者,其为仁 之本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巧,好。令,善也。好其言,善其 色,致饰于外,务以悦人,则人欲肆而本心之德亡矣。圣人辞不迫切,专言 鲜,则绝无可知,学者所当深戒也。程子曰:“知巧言令色之非仁,则知仁 矣。”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 习乎?”省,悉井反。为,去声。传,平声。曾子,孔子弟子,名参,字子 舆。尽己之谓忠。以实之谓信。传,谓受之于师。习,谓熟之于己。曾子以 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自治诚切如此,可谓得为学之本 矣。而三者之序,则又以忠信为传习之本也。尹氏曰:“曾子守约,故动必 求诸身。”谢氏曰:“诸子之学,皆出于圣人,其后愈远而愈失其真。独曾子 之学,专用心于內,故传之无弊,观于子思孟子可见矣。惜乎!其嘉言善行, 不尽传于世也。其幸存而未泯者,学者其可不尽心乎!”子曰:“道千乘 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道、乘,皆去声。道,治也。马氏云: “八百家出车一乘。”①千乘,诸侯之国,其地可出兵车千乘者也。敬者 主一无适之谓。敬事而信者,敬其事而信于民也。时,谓农隙之时。言治国 之要,在此五者,亦务本之意也。程子曰:“此言至浅,然当时诸侯果能此, 亦足以治其国矣。圣人言虽至近,上下皆通。此三言者,若推其极,尧舜之 治亦不过此。若常人之言近,则浅近而已矣。”杨氏曰:“上不敬则下慢,不 信则下疑,下慢而疑,事不立矣。敬事而信,以身先之也。易曰:‘节以制 度,不伤财,不害民。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 用。然使之不以其时,则力本者不获自尽,虽有爱人之心,而人不被其泽矣。 然此特论其所存而已,未及为政也。苟无是心,则虽有政,不行焉。”胡氏 曰:“凡此数者,又皆以敬为主。”愚谓五者反复相因,各有次第,读者宜细 推之

程子曰:“以善及人,而信从者众,故可乐。”又曰:“说在心,乐主发散在 外。”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纡问反。愠,含怒意。君子,成 德之名。尹氏曰:“学在己,知不知在人,何愠之有。”程子曰:“虽乐于及 人,不见是而无闷,乃所谓君子。”愚谓及人而乐者顺而易,不知而不愠者 逆而难,故惟成德者能之。然德之所以成,亦曰学之正、习之熟、说之深, 而不已焉耳。程子曰:“乐由说而后得,非乐不足以语君子。”①“立”,原 作“一”,据清仿宋大字本改。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 未之有也。弟、好,皆去声。鲜,上声,下同。有子,孔子弟子,名若。善 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犯上,谓干犯在上之人。鲜,少也。作乱,则 为悖逆争斗之事矣。此言人能孝弟,则其心和顺,少好犯上,必不好作乱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与,平声。务,专力 也。本,犹根也。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为仁,犹曰行仁。与者,疑辞, 谦退不敢质言也。言君子凡事专用力于根本,根本既立,则其道自生。若上 文所谓孝弟,乃是为仁之本,学者务此,则仁道自此而生也。程子曰:“孝 弟,顺德也,故不好犯上,岂复有逆理乱常之事。德有本,本立则其道充大。 孝弟行于家,而后仁爱及于物,所谓亲亲而仁民也。故为仁以孝弟为本。论 性,则以仁为孝弟之本。”或问:“孝弟为仁之本,此是由孝弟可以至仁否?” 曰:“非也。谓行仁自孝弟始,孝弟是仁之一事。谓之行仁之本则可,谓是 仁之本则不可。盖仁是性也,孝弟是用也,性中只有个仁、义、礼、智四者 而已,曷尝有孝弟来。然仁主于爱,爱莫大于爱亲,故曰孝弟也者,其为仁 之本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巧,好。令,善也。好其言,善其 色,致饰于外,务以悦人,则人欲肆而本心之德亡矣。圣人辞不迫切,专言 鲜,则绝无可知,学者所当深戒也。程子曰:“知巧言令色之非仁,则知仁 矣。”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 习乎?”省,悉井反。为,去声。传,平声。曾子,孔子弟子,名参,字子 舆。尽己之谓忠。以实之谓信。传,谓受之于师。习,谓熟之于己。曾子以 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自治诚切如此,可谓得为学之本 矣。而三者之序,则又以忠信为传习之本也。尹氏曰:“曾子守约,故动必 求诸身。”谢氏曰:“诸子之学,皆出于圣人,其后愈远而愈失其真。独曾子 之学,专用心于内,故传之无弊,观于子思孟子可见矣。惜乎!其嘉言善行, 不尽传于世也。其幸存而未泯者,学者其可不尽心乎!”子曰:“道千乘之国: 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道、乘,皆去声。道,治也。马氏云: “八百家出车一乘。”①千乘,诸侯之国,其地可出兵车千乘者也。敬者, 主一无适之谓。敬事而信者,敬其事而信于民也。时,谓农隙之时。言治国 之要,在此五者,亦务本之意也。程子曰:“此言至浅,然当时诸侯果能此, 亦足以治其国矣。圣人言虽至近,上下皆通。此三言者,若推其极,尧舜之 治亦不过此。若常人之言近,则浅近而已矣。”杨氏曰:“上不敬则下慢,不 信则下疑,下慢而疑,事不立矣。敬事而信,以身先之也。易曰:‘节以制 度,不伤财,不害民。’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 用。然使之不以其时,则力本者不获自尽,虽有爱人之心,而人不被其泽矣。 然此特论其所存而已,未及为政也。苟无是心,则虽有政,不行焉。”胡氏 曰:“凡此数者,又皆以敬为主。”愚谓五者反复相因,各有次第,读者宜细 推之

①“马氏云八百家出车一乘”十字,据清仿宋大字本补。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弟子之弟,上声。则弟之弟,去声。谨者,行之有常也。信者 言之有实也。泛,广也。众,谓众人。亲,近也。仁,谓仁者。余力,犹言 暇日。以,用也。文,谓诗书六艺之文。程子曰:“为弟子之职,力有余则 学文,不修其职而先文,非为己之学也。”尹氏曰:“德行,本也。文艺,末 也。穷其本末,知所先后,可以入德矣。”洪氏曰:“未有余力而学文,则文 灭其质;有余力而不学文,则质胜而野。”愚谓力行而不学文,则无以考圣 贤之成法,识事理之当然,而所行或出于私意,非但失之于野而已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 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夏,孔子弟子,姓卜,名商。贤人之 贤,而易其好色之心,好善有诚也。致,犹委也。委致其身,谓不有其身也。 四者皆人伦之大者,而行之必尽其诚,学求如是而已。故子夏言有能如是之 人,苟非生质之美,必其务学之至。虽或以为未尝为学,我必谓之已学也 游氏曰:“三代之学,皆所以明人伦也。能是四者,则于人伦厚矣。学之为 道,何以加此。子夏以文学名,而其言如此,则古人之所谓学者可知矣。故 学而一篇,大抵皆在于务本。”吴氏曰:“子夏之言,其意善矣。然辞气之间, 抑扬太过,其流之弊,将或至于废学。必若上章夫子之言,然后为无弊也。”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重,厚重。威,威严。固,坚固也。 轻乎外者,必不能坚乎内,故不厚重则无威严,而所学亦不坚固也。主忠信。 人不忠信,则事皆无实,为恶则易,为善则难,故学者必以是为主焉。程子 曰:“人道惟在忠信,不诚则无物,且出入无时,莫知其乡者,人心也。若 无忠信,岂复有物乎?”无友不如己者。无、毋通,禁止辞也。友所以辅仁 不如己,则无益而有损。过则勿惮改。”勿,亦禁止之辞。惮,畏难也。自 治不勇,则恶日长,故有过则当速改,不可畏难而苟安也。程子曰:“学问 之道无他也,知其不善,则速改以从善而已。”程子曰:“君子自修之道当如 是也。”游氏曰:“君子之道,以威重为质,而学以成之。学之道,必以忠信 为主,而以胜己者辅之。然或吝于改过,则终无以入德,而贤者亦未必乐告 以善道,故以过勿惮改终焉。”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慎终者, 丧尽其礼。追远者,祭尽其诚。民德归厚,谓下民化之,其德亦归于厚。盖 终者,人之所易忽也,而能谨之;远者,人之所易忘也,而能追之:厚之道 也。故以此自为,则己之德厚,下民化之,则其德亦归于厚也。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 之与之与,平声,下同。子禽,姓陈,名亢。子贡,姓端木,名赐。皆孔子 弟子。或曰:“亢,子贡弟子。”未知孰是。抑,反语辞。子贡曰:“夫子温、 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温,和厚 也。良,易直也。恭,庄敬也。俭,节制也。让,谦逊也。五者,夫子之盛 德光辉接于人者也。其诸,语辞也。人,他人也。言夫子未尝求之,但其德 容如是,故时君敬信,自以其政就而问之耳,非若他人必求之而后得也。圣 人过化存神之妙,未易窥测,然即此而观,则其德盛礼恭而不愿乎外,亦可 见矣。学者所当潜心而勉学也。谢氏曰:“学者观于圣人威仪之间,亦可以 进德矣。若子贡亦可谓善观圣人矣,亦可谓善言德行矣。今去圣人千五百年 以此五者想见其形容,尚能使人兴起,而况于亲炙之者乎?”张敬夫曰:“夫 子至是邦必闻其政,而未有能委国而授之以政者。盖见圣人之仪刑而乐告之

①“马氏云八百家出车一乘”十字,据清仿宋大字本补。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弟子之弟,上声。则弟之弟,去声。谨者,行之有常也。信者, 言之有实也。泛,广也。众,谓众人。亲,近也。仁,谓仁者。余力,犹言 暇日。以,用也。文,谓诗书六艺之文。程子曰:“为弟子之职,力有余则 学文,不修其职而先文,非为己之学也。”尹氏曰:“德行,本也。文艺,末 也。穷其本末,知所先后,可以入德矣。”洪氏曰:“未有余力而学文,则文 灭其质;有余力而不学文,则质胜而野。”愚谓力行而不学文,则无以考圣 贤之成法,识事理之当然,而所行或出于私意,非但失之于野而已。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 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夏,孔子弟子,姓卜,名商。贤人之 贤,而易其好色之心,好善有诚也。致,犹委也。委致其身,谓不有其身也。 四者皆人伦之大者,而行之必尽其诚,学求如是而已。故子夏言有能如是之 人,苟非生质之美,必其务学之至。虽或以为未尝为学,我必谓之已学也。 游氏曰:“三代之学,皆所以明人伦也。能是四者,则于人伦厚矣。学之为 道,何以加此。子夏以文学名,而其言如此,则古人之所谓学者可知矣。故 学而一篇,大抵皆在于务本。”吴氏曰:“子夏之言,其意善矣。然辞气之间, 抑扬太过,其流之弊,将或至于废学。必若上章夫子之言,然后为无弊也。”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重,厚重。威,威严。固,坚固也。 轻乎外者,必不能坚乎内,故不厚重则无威严,而所学亦不坚固也。主忠信。 人不忠信,则事皆无实,为恶则易,为善则难,故学者必以是为主焉。程子 曰:“人道惟在忠信,不诚则无物,且出入无时,莫知其乡者,人心也。若 无忠信,岂复有物乎?”无友不如己者。无、毋通,禁止辞也。友所以辅仁, 不如己,则无益而有损。过则勿惮改。”勿,亦禁止之辞。惮,畏难也。自 治不勇,则恶日长,故有过则当速改,不可畏难而苟安也。程子曰:“学问 之道无他也,知其不善,则速改以从善而已。”程子曰:“君子自修之道当如 是也。”游氏曰:“君子之道,以威重为质,而学以成之。学之道,必以忠信 为主,而以胜己者辅之。然或吝于改过,则终无以入德,而贤者亦未必乐告 以善道,故以过勿惮改终焉。”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慎终者, 丧尽其礼。追远者,祭尽其诚。民德归厚,谓下民化之,其德亦归于厚。盖 终者,人之所易忽也,而能谨之;远者,人之所易忘也,而能追之:厚之道 也。故以此自为,则己之德厚,下民化之,则其德亦归于厚也。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 之与之与,平声,下同。子禽,姓陈,名亢。子贡,姓端木,名赐。皆孔子 弟子。或曰:“亢,子贡弟子。”未知孰是。抑,反语辞。子贡曰:“夫子温、 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温,和厚 也。良,易直也。恭,庄敬也。俭,节制也。让,谦逊也。五者,夫子之盛 德光辉接于人者也。其诸,语辞也。人,他人也。言夫子未尝求之,但其德 容如是,故时君敬信,自以其政就而问之耳,非若他人必求之而后得也。圣 人过化存神之妙,未易窥测,然即此而观,则其德盛礼恭而不愿乎外,亦可 见矣。学者所当潜心而勉学也。谢氏曰:“学者观于圣人威仪之间,亦可以 进德矣。若子贡亦可谓善观圣人矣,亦可谓善言德行矣。今去圣人千五百年, 以此五者想见其形容,尚能使人兴起,而况于亲炙之者乎?”张敬夫曰:“夫 子至是邦必闻其政,而未有能委国而授之以政者。盖见圣人之仪刑而乐告之

者,秉彝好德之良心也,而私欲害之,是以终不能用耳。”子曰:“父在,观 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行,去声。O父在 子不得自专,而志则可知。父没,然后其行可见。故观此足以知其人之善恶 然又必能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乃见其孝,不然,则所行虽善,亦不得为孝矣。 ○尹氏曰:“如其道,虽终身无改可也。如其非道,何待三年。然则三年无 改者,孝子之心有所不忍故也。”游氏曰:“三年无改,亦谓在所当改而可以 未改者耳。”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礼者 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也。和者,从容不迫之意。盖礼之为体虽严,而皆 出于自然之理,故其为用,必从容而不迫,乃为可贵。先王之道,此其所以 为美,而小事大事无不由之也。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 行也。”承上文而言,如此而复有所不行者,以其徒知和之为贵而一于和 不复以礼节之,则亦非复理之本然矣,所以流荡忘反,而亦不可行也。程子 曰:“礼胜则离,故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以斯为美,而小大由之。乐胜 则流,故有所不行者,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范氏曰:“凡礼 之体主于敬,而其用则以和为贵。敬者,礼之所以立也;和者,乐之所由生 也。若有子可谓达礼乐之本矣。”愚谓严而泰,和而节,此理之自然,礼之 全体也。毫厘有差,则失其中正,而各倚于一偏,其不可行均矣。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 亦可宗也。”近、远,皆去声。信,约信也。义者,事之宜也。复,践言也。 恭,致敬也。礼,节文也。因,犹依也。宗,犹主也。言约信而合其宜,则 言必可践矣。致恭而中其节,则能远耻辱矣。所依者不失其可亲之人,则亦 可以宗而主之矣。此言人之言行交际,皆当谨之于始而虑其所终,不然,则 因仍苟且之间,将有不胜其自失之悔者矣。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好,去声。不求安饱者,志有在而不暇及也。敏于事者, 勉其所不足。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然犹不敢自是,而必就有道之 人,以正其是非,则可谓好学矣。凡言道者,皆谓事物当然之理,人之所共 由者也。尹氏曰:“君子之学,能是四者,可谓笃志力行者矣。然不取正于 有道,未免有差,如杨墨学仁义而差者也,其流至于无父无君,谓之好学可 乎?”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 富而好礼者也。”乐,音洛。好,去声。谄,卑屈也。骄,矜肆也。常人溺 于贫富之中,而不知所以自守,故必有二者之病。无谄无骄,则知自守矣, 而未能超乎贫富之外也。凡曰可者,仅可而有所未尽之辞也。乐则心广体胖 而忘其贫,好礼则安处善,乐循理,亦不自知其富矣。子贡货殖,盖先贫后 富,而尝用力于自守者,故以此为问。而夫子答之如此,盖许其所已能,而 勉其所未至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磋,七多反。与,平声。诗卫风淇澳之篇,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 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子贡自以无谄无骄 为至矣,闻夫子之言,又知义理之无穷,虽有得焉,而未可遽自足也,故引 是诗以明之。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往者,其 所已言者。来者,其所未言者。愚按:此章问答,其浅深高下,固不待辨说 而明矣。然不切则磋无所施,不琢则磨无所措。故学者虽不可安于小成,而 不求造道之极致;亦不可骛于虚远,而不察切己之实病也。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尹氏曰:“君子求在我者,故

者,秉彝好德之良心也,而私欲害之,是以终不能用耳。”子曰:“父在,观 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行,去声。○父在, 子不得自专,而志则可知。父没,然后其行可见。故观此足以知其人之善恶, 然又必能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乃见其孝,不然,则所行虽善,亦不得为孝矣。 ○尹氏曰:“如其道,虽终身无改可也。如其非道,何待三年。然则三年无 改者,孝子之心有所不忍故也。”游氏曰:“三年无改,亦谓在所当改而可以 未改者耳。”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礼者, 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也。和者,从容不迫之意。盖礼之为体虽严,而皆 出于自然之理,故其为用,必从容而不迫,乃为可贵。先王之道,此其所以 为美,而小事大事无不由之也。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 行也。”承上文而言,如此而复有所不行者,以其徒知和之为贵而一于和, 不复以礼节之,则亦非复理之本然矣,所以流荡忘反,而亦不可行也。程子 曰:“礼胜则离,故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以斯为美,而小大由之。乐胜 则流,故有所不行者,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范氏曰:“凡礼 之体主于敬,而其用则以和为贵。敬者,礼之所以立也;和者,乐之所由生 也。若有子可谓达礼乐之本矣。”愚谓严而泰,和而节,此理之自然,礼之 全体也。毫厘有差,则失其中正,而各倚于一偏,其不可行均矣。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 亦可宗也。”近、远,皆去声。信,约信也。义者,事之宜也。复,践言也。 恭,致敬也。礼,节文也。因,犹依也。宗,犹主也。言约信而合其宜,则 言必可践矣。致恭而中其节,则能远耻辱矣。所依者不失其可亲之人,则亦 可以宗而主之矣。此言人之言行交际,皆当谨之于始而虑其所终,不然,则 因仍苟且之间,将有不胜其自失之悔者矣。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好,去声。不求安饱者,志有在而不暇及也。敏于事者, 勉其所不足。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然犹不敢自是,而必就有道之 人,以正其是非,则可谓好学矣。凡言道者,皆谓事物当然之理,人之所共 由者也。尹氏曰:“君子之学,能是四者,可谓笃志力行者矣。然不取正于 有道,未免有差,如杨墨学仁义而差者也,其流至于无父无君,谓之好学可 乎?”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 富而好礼者也。”乐,音洛。好,去声。谄,卑屈也。骄,矜肆也。常人溺 于贫富之中,而不知所以自守,故必有二者之病。无谄无骄,则知自守矣, 而未能超乎贫富之外也。凡曰可者,仅可而有所未尽之辞也。乐则心广体胖 而忘其贫,好礼则安处善,乐循理,亦不自知其富矣。子贡货殖,盖先贫后 富,而尝用力于自守者,故以此为问。而夫子答之如此,盖许其所已能,而 勉其所未至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磋,七多反。与,平声。诗卫风淇澳之篇,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 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子贡自以无谄无骄 为至矣,闻夫子之言,又知义理之无穷,虽有得焉,而未可遽自足也,故引 是诗以明之。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往者,其 所已言者。来者,其所未言者。愚按:此章问答,其浅深高下,固不待辨说 而明矣。然不切则磋无所施,不琢则磨无所措。故学者虽不可安于小成,而 不求造道之极致;亦不可骛于虚远,而不察切己之实病也。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尹氏曰:“君子求在我者,故

不患人之不己知。不知人,则是非邪正或不能辨,故以为患也。 为政第二凡二十四章。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共,音拱,亦作 拱。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 北辰,北极,天之枢也。居其所,不动也。共,向也,言众星四面旋绕而归 向之也。为政以德,则无为而天下归之,其象如此。程子曰:“为政以德, 然后无为。”范氏曰:“为政以德,则不动而化、不言而信、无为而成。所守 者至简而能御烦,所处者至静而能制动,所务者至寡而能服众。”子曰:“诗 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三百十一篇,言三百者,举大数也。 蔽,犹盖也。“思无邪”,鲁颂駉篇之辞。凡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 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然其言微婉,且 或各因一事而发,求其直指全体,则未有若此之明且尽者。故夫子言诗三百 篇,而惟此一言足以尽盖其义,其示人之意亦深切矣。程子曰:“‘思无邪 者,诚也。”范氏曰:“学者必务知要,知要则能守约,守约则足以尽博矣。 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亦可以一言以蔽之,曰‘毋不敬’。”子曰:“道之以 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音导,下同。道,犹引导,谓先之也。政, 谓法制禁令也。齐,所以一之也。道之而不从者,有刑以一之也。免而无耻, 谓苟免刑罚。而无所羞愧,盖虽不敢为恶,而为恶之心未尝忘也。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礼,谓制度品节也。格,至也。言躬行以率之,则 民固有所观感而兴起矣,而其浅深厚薄之不一者,又有礼以一之,则民耻于 不善,而又有以至于善也。一说,格,正也。书曰:“格其非心。”愚谓政者, 为治之具。刑者,辅治之法。德礼则所以出治之本,而德又礼之本也。此其 相为终始,虽不可以偏废,然政刑能使民远罪而已,德礼之效,则有以使民 日迁善而不自知。故治民者不可徒恃其末,又当深探其本也。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古者十五而入大学。心之所之谓之志。此 所谓学,即大学之道也。志乎此,则念念在此而为之不厌矣。三十而立,有 以自立,则守之固而无所事志矣。四十而不惑,于事物之所当然,皆无所疑 则知之明而无所事守矣。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即天道之流行而赋于物者, 乃事物所以当然之故也。知此则知极其精,而不惑又不足言矣。六十而耳顺, 声入心通,无所违逆,知之之至,不思而得也。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瑜矩。” 从,如字。从,随也。矩,法度之器,所以为方者也。随其心之所欲,而自 不过于法度,安而行之,不勉而中也。程子曰:“孔子生而知之也,言亦由 学而至,所以勉进后人也。立,能自立于斯道也。不惑,则无所疑矣。知天 命,穷理尽性也。耳顺,所闻皆通也。从心所欲,不瑜矩,则不勉而中矣。” 又曰:“孔子自言其进德之序如此者,圣人未必然,但为学者立法,使之盈 科而后进,成章而后达耳。”胡氏曰:“圣人之教亦多术,然其要使人不失其 本心而已。欲得此心者,惟志乎圣人所示之学,循其序而进焉。至于一疵不 存、万理明尽之后,则其日用之间,本心莹然,随所意欲,莫非至理。盖心 即体,欲即用,体即道,用即义,声为律而身为度矣。”又曰:“圣人言此, 一以示学者当优游●泳,不可躐等而进;二以示学者当日就月将,不可半途 而废也。”愚谓圣人生知安行,固无积累之渐,然其心未尝自谓已至此也。 是其日用之间,必有独觉其进而人不及知者。故因其近似以自名,欲学者以

不患人之不己知。不知人,则是非邪正或不能辨,故以为患也。” 为政第二 凡二十四章。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共,音拱,亦作 拱。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 北辰,北极,天之枢也。居其所,不动也。共,向也,言众星四面旋绕而归 向之也。为政以德,则无为而天下归之,其象如此。程子曰:“为政以德, 然后无为。”范氏曰:“为政以德,则不动而化、不言而信、无为而成。所守 者至简而能御烦,所处者至静而能制动,所务者至寡而能服众。”子曰:“诗 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三百十一篇,言三百者,举大数也。 蔽,犹盖也。“思无邪”,鲁颂駉篇之辞。凡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 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然其言微婉,且 或各因一事而发,求其直指全体,则未有若此之明且尽者。故夫子言诗三百 篇,而惟此一言足以尽盖其义,其示人之意亦深切矣。程子曰:“‘思无邪’ 者,诚也。”范氏曰:“学者必务知要,知要则能守约,守约则足以尽博矣。 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亦可以一言以蔽之,曰‘毋不敬’。”子曰:“道之以 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音导,下同。道,犹引导,谓先之也。政, 谓法制禁令也。齐,所以一之也。道之而不从者,有刑以一之也。免而无耻, 谓苟免刑罚。而无所羞愧,盖虽不敢为恶,而为恶之心未尝忘也。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礼,谓制度品节也。格,至也。言躬行以率之,则 民固有所观感而兴起矣,而其浅深厚薄之不一者,又有礼以一之,则民耻于 不善,而又有以至于善也。一说,格,正也。书曰:“格其非心。”愚谓政者, 为治之具。刑者,辅治之法。德礼则所以出治之本,而德又礼之本也。此其 相为终始,虽不可以偏废,然政刑能使民远罪而已,德礼之效,则有以使民 日迁善而不自知。故治民者不可徒恃其末,又当深探其本也。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古者十五而入大学。心之所之谓之志。此 所谓学,即大学之道也。志乎此,则念念在此而为之不厌矣。三十而立,有 以自立,则守之固而无所事志矣。四十而不惑,于事物之所当然,皆无所疑, 则知之明而无所事守矣。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即天道之流行而赋于物者, 乃事物所以当然之故也。知此则知极其精,而不惑又不足言矣。六十而耳顺, 声入心通,无所违逆,知之之至,不思而得也。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从,如字。从,随也。矩,法度之器,所以为方者也。随其心之所欲,而自 不过于法度,安而行之,不勉而中也。程子曰:“孔子生而知之也,言亦由 学而至,所以勉进后人也。立,能自立于斯道也。不惑,则无所疑矣。知天 命,穷理尽性也。耳顺,所闻皆通也。从心所欲,不踰矩,则不勉而中矣。” 又曰:“孔子自言其进德之序如此者,圣人未必然,但为学者立法,使之盈 科而后进,成章而后达耳。”胡氏曰:“圣人之教亦多术,然其要使人不失其 本心而已。欲得此心者,惟志乎圣人所示之学,循其序而进焉。至于一疵不 存、万理明尽之后,则其日用之间,本心莹然,随所意欲,莫非至理。盖心 即体,欲即用,体即道,用即义,声为律而身为度矣。”又曰:“圣人言此, 一以示学者当优游●泳,不可躐等而进;二以示学者当日就月将,不可半途 而废也。”愚谓圣人生知安行,固无积累之渐,然其心未尝自谓已至此也。 是其日用之间,必有独觉其进而人不及知者。故因其近似以自名,欲学者以

是为则而自勉,非心实自圣而姑为是退托也。后凡言谦辞之属,意皆放此。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孟懿子,鲁大夫仲孙氏,名何忌。无违 谓不背于理。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 孔子弟子,名须。御,为孔子御车也。孟孙,即仲孙也。夫子以懿子未达而 不能问,恐其失指,而以从亲之令为孝,故语樊迟以发之。樊迟曰:“何谓 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生事葬祭,事亲 之始终具矣。礼,即理之节文也。人之事亲,自始至终,一于礼而不苟,其 家发者,所以为圣人之言也。胡氏曰:“人之欲孝其亲,心虽无穷,而分则 有限。得为而不为,与不得为而为之,均于不孝。所谓以礼者,为其所得为 者而已矣。”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武伯,懿子之子,名 彘。言父母爱子之心,无所不至,惟恐其有疾病,常以为忧也。人子体此, 而以父母之心为心,则凡所以守其身者,自不容于不谨矣,岂不可以为孝乎 旧说,人子能使父母不以其陷于不义为忧,而独以其疾为忧,乃可谓孝。亦 通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 何以别乎?”养,去声。别,彼列反。子游,孔子弟子,姓言,名偃。养, 谓饮食供奉也。犬马待人而食,亦若养然。言人畜犬马,皆能有以养之,若 能养其亲而敬不至,则与养犬马者何异。甚言不敬之罪,所以深警之也。胡 氏曰:“世俗事亲,能养足矣。狎恩恃爱,而不知其渐流于不敬,则非小失 也。子游圣门高弟,未必至此,圣人直恐其爱瑜于敬,故以是深警发之也。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 孝乎?”食,音嗣。色难,谓事亲之际,惟色为难也。食,饭也。先生, 兄也。馔,饮食之也。曾,犹尝也。盖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 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故事亲之际,惟色为难耳,服劳奉养 未足为孝也。旧说,承顺父母之色为难,亦通。程子曰:“告懿子,告众人 者也。告武伯者,以其人多可忧之事。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 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子曰:“吾 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回,孔子弟 子,姓颜。字子渊。不违者,意不相背,有听受而无问难也。私,谓燕居独 处,非进见请问之时。发,谓发明所言之理。愚闻之师曰:“颜子深潜纯粹, 其于圣人体段已具。其闻夫子之言,默识心融,触处洞然,自有条理。故终 日言,但见其不违如愚人而已。及退省其私,则见其日用动静语默之间,皆 足以发明夫子之道,坦然由之而无疑,然后知其不愚也。”子曰:“视其所以, 以,为也。为善者为君子,为恶者为小人。观其所由,观,比视为详矣。由, 从也。事虽为善,而意之所从来者有未善焉,则亦不得为君子矣。或曰:“由 行也。谓所以行其所为者也。”察其所安。察,则又加详矣。安,所乐也。 所由虽善,而心之所乐者不在于是,则亦伪耳,岂能久而不变哉?人焉度哉? 人焉度哉?”焉,于虔反。度,所留反。焉,何也。度,匿也。重言以深明 之。程子曰:“在己者能知言穷理,则能以此察人如圣人也。”子曰:“温故 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寻绎也。故者,旧所闻。新者,今所得。言学 能时习旧闻,而每有新得,则所学在我,而其应不穷,故可以为人师。若夫 记问之学,则无得于心,而所知有限,故学记讥其“不足以为人师”,正与 此意互相发也

是为则而自勉,非心实自圣而姑为是退托也。后凡言谦辞之属,意皆放此。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孟懿子,鲁大夫仲孙氏,名何忌。无违, 谓不背于理。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 孔子弟子,名须。御,为孔子御车也。孟孙,即仲孙也。夫子以懿子未达而 不能问,恐其失指,而以从亲之令为孝,故语樊迟以发之。樊迟曰:“何谓 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生事葬祭,事亲 之始终具矣。礼,即理之节文也。人之事亲,自始至终,一于礼而不苟,其 尊亲也至矣。是时三家僭礼,故夫子以是警之,然语意浑然,又若不专为三 家发者,所以为圣人之言也。胡氏曰:“人之欲孝其亲,心虽无穷,而分则 有限。得为而不为,与不得为而为之,均于不孝。所谓以礼者,为其所得为 者而已矣。”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武伯,懿子之子,名 彘。言父母爱子之心,无所不至,惟恐其有疾病,常以为忧也。人子体此, 而以父母之心为心,则凡所以守其身者,自不容于不谨矣,岂不可以为孝乎? 旧说,人子能使父母不以其陷于不义为忧,而独以其疾为忧,乃可谓孝。亦 通。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 何以别乎?”养,去声。别,彼列反。子游,孔子弟子,姓言,名偃。养, 谓饮食供奉也。犬马待人而食,亦若养然。言人畜犬马,皆能有以养之,若 能养其亲而敬不至,则与养犬马者何异。甚言不敬之罪,所以深警之也。胡 氏曰:“世俗事亲,能养足矣。狎恩恃爱,而不知其渐流于不敬,则非小失 也。子游圣门高弟,未必至此,圣人直恐其爱踰于敬,故以是深警发之也。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 孝乎?”食,音嗣。色难,谓事亲之际,惟色为难也。食,饭也。先生,父 兄也。馔,饮食之也。曾,犹尝也。盖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 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故事亲之际,惟色为难耳,服劳奉养 未足为孝也。旧说,承顺父母之色为难,亦通。程子曰:“告懿子,告众人 者也。告武伯者,以其人多可忧之事。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 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子曰:“吾 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回,孔子弟 子,姓颜。字子渊。不违者,意不相背,有听受而无问难也。私,谓燕居独 处,非进见请问之时。发,谓发明所言之理。愚闻之师曰:“颜子深潜纯粹, 其于圣人体段已具。其闻夫子之言,默识心融,触处洞然,自有条理。故终 日言,但见其不违如愚人而已。及退省其私,则见其日用动静语默之间,皆 足以发明夫子之道,坦然由之而无疑,然后知其不愚也。”子曰:“视其所以, 以,为也。为善者为君子,为恶者为小人。观其所由,观,比视为详矣。由, 从也。事虽为善,而意之所从来者有未善焉,则亦不得为君子矣。或曰:“由, 行也。谓所以行其所为者也。”察其所安。察,则又加详矣。安,所乐也。 所由虽善,而心之所乐者不在于是,则亦伪耳,岂能久而不变哉?人焉廋哉? 人焉廋哉?”焉,于虔反。廋,所留反。焉,何也。廋,匿也。重言以深明 之。程子曰:“在己者能知言穷理,则能以此察人如圣人也。”子曰:“温故 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寻绎也。故者,旧所闻。新者,今所得。言学 能时习旧闻,而每有新得,则所学在我,而其应不穷,故可以为人师。若夫 记问之学,则无得于心,而所知有限,故学记讥其“不足以为人师”,正与 此意互相发也

子曰:“君子不器。”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 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周氏曰:“先行其言者,行 之于未言之前;而后从之者,言之于既行之后。”范氏曰:“子贡之患,非言 之艰而行之艰,故告之以此。”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 普遍也。比,偏党也。皆与人亲厚之意,但周公而比私耳。君子小人所为不 同,如阴阳昼夜,每每相反。然究其所以分,则在公私之际,毫厘之差耳。 故圣人于周比、和同、骄泰之属,常对举而互言之,欲学者察乎两闲,而审 其取舍之几也。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 习其事,故危而不安。程子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 其一,非学也。”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范氏曰:“攻,专治也,故 治木石金玉之工曰攻。异端,非圣人之道,而别为一端,如杨墨是也。其率 天下至于无父无君,专治而欲精之,为害甚矣!”程子曰“佛氏之言,比之 杨墨,尤为近理,所以其害为尤甚。学者当如淫声美色以远之,不尔,则骎 骎然入于其中矣。”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 知也。”女,音汝。由,孔子弟子,姓仲,字子路。子路好勇,盖有强其所 不知以为知者,故夫子告之曰:我教女以知之之道乎!但所知者则以为知, 所不知者则以为不知。如此则虽或不能尽知,而无自欺之蔽,亦不害其为知 矣。况由此而求之,又有可知之理乎?子张学干禄。子张,孔子弟子,姓颛 孙,名师。干,求也。禄,仕者之奉也。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 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行 寡之行,去声。吕氏曰:“疑者所未信,殆者所未安。”程子曰:“尤,罪自 外至者也。悔,理自内出者也。”愚谓多闻见者学之博,阙疑殆者择之精, 慎言行者守之约。凡言在其中者,皆不求而自至之辞。言此以救子张之失而 进之也。程子曰:“修天爵则人爵至,君子言行能谨,得禄之道也。子张学 干禄,故告之以此,使定其心而不为利禄动,若颜闵则无此问矣。或疑如此 亦有不得禄者,孔子盖曰耕也馁在其中,惟理可为者为之而已矣。”哀公问 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 不服。”哀公,鲁君,名蒋。凡君问,皆称孔子对曰者,尊君也。错,舍置 也。诸,众也。程子曰:“举错得义,则人心服。”谢氏曰:“好直而恶枉, 天下之至情也。顺之则服,逆之则去,必然之理也。然或无道以照之,则以 直为枉,以枉为直者多矣,是以君子大居敬而贵穷理也。”季康子问:“使民 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 则劝。”季康子,鲁大夫季孙氏,名肥。庄,谓容貌端严也。临民以庄,则 民敬于己。孝于亲,慈于众,则民忠于己。善者举之而不能者教之,则民有 所劝而乐于为善。张敬夫曰:“此皆在我所当为,非为欲使民敬忠以劝而为 之也。然能如是,则其应盖有不期然而然者矣。”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 政?”定公初年,孔子不仕,故或人疑其不为政也。子曰:“书云:‘孝乎惟 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书周书君陈篇。书 云孝乎者,言书之言孝如此也。善兄弟曰友。书言君陈能孝于亲,友于兄弟, 又能推广此心,以为一家之政。孔子引之,言如此,则是亦为政矣,何必居 位乃为为政乎?盖孔子之不仕,有难以语或人者,故托此以告之,要之至理 亦不外是

子曰:“君子不器。”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 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周氏曰:“先行其言者,行 之于未言之前;而后从之者,言之于既行之后。”范氏曰:“子贡之患,非言 之艰而行之艰,故告之以此。”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 普遍也。比,偏党也。皆与人亲厚之意,但周公而比私耳。君子小人所为不 同,如阴阳昼夜,每每相反。然究其所以分,则在公私之际,毫厘之差耳。 故圣人于周比、和同、骄泰之属,常对举而互言之,欲学者察乎两闲,而审 其取舍之几也。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 习其事,故危而不安。程子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 其一,非学也。”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范氏曰:“攻,专治也,故 治木石金玉之工曰攻。异端,非圣人之道,而别为一端,如杨墨是也。其率 天下至于无父无君,专治而欲精之,为害甚矣!”程子曰“佛氏之言,比之 杨墨,尤为近理,所以其害为尤甚。学者当如淫声美色以远之,不尔,则骎 骎然入于其中矣。”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 知也。”女,音汝。由,孔子弟子,姓仲,字子路。子路好勇,盖有强其所 不知以为知者,故夫子告之曰:我教女以知之之道乎!但所知者则以为知, 所不知者则以为不知。如此则虽或不能尽知,而无自欺之蔽,亦不害其为知 矣。况由此而求之,又有可知之理乎?子张学干禄。子张,孔子弟子,姓颛 孙,名师。干,求也。禄,仕者之奉也。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 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行 寡之行,去声。吕氏曰:“疑者所未信,殆者所未安。”程子曰:“尤,罪自 外至者也。悔,理自内出者也。”愚谓多闻见者学之博,阙疑殆者择之精, 慎言行者守之约。凡言在其中者,皆不求而自至之辞。言此以救子张之失而 进之也。程子曰:“修天爵则人爵至,君子言行能谨,得禄之道也。子张学 干禄,故告之以此,使定其心而不为利禄动,若颜闵则无此问矣。或疑如此 亦有不得禄者,孔子盖曰耕也馁在其中,惟理可为者为之而已矣。”哀公问 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 不服。”哀公,鲁君,名蒋。凡君问,皆称孔子对曰者,尊君也。错,舍置 也。诸,众也。程子曰:“举错得义,则人心服。”谢氏曰:“好直而恶枉, 天下之至情也。顺之则服,逆之则去,必然之理也。然或无道以照之,则以 直为枉,以枉为直者多矣,是以君子大居敬而贵穷理也。”季康子问:“使民 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 则劝。”季康子,鲁大夫季孙氏,名肥。庄,谓容貌端严也。临民以庄,则 民敬于己。孝于亲,慈于众,则民忠于己。善者举之而不能者教之,则民有 所劝而乐于为善。张敬夫曰:“此皆在我所当为,非为欲使民敬忠以劝而为 之也。然能如是,则其应盖有不期然而然者矣。”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 政?”定公初年,孔子不仕,故或人疑其不为政也。子曰:“书云:‘孝乎惟 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书周书君陈篇。书 云孝乎者,言书之言孝如此也。善兄弟曰友。书言君陈能孝于亲,友于兄弟, 又能推广此心,以为一家之政。孔子引之,言如此,则是亦为政矣,何必居 位乃为为政乎?盖孔子之不仕,有难以语或人者,故托此以告之,要之至理 亦不外是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軛,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輥,五兮反。軏,音月。大车,谓平地任载之车。輥,辕端横木,缚轭以驾 牛者。小车,谓田车、兵车、乘车。軏,辕端上曲,钩衡以驾马者。车无此 二者,则不可以行,人而无信,亦犹是也。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陆氏曰:“也,一作乎。”王者易姓受命为一 世。子张问自此以后,十世之事,可前知乎?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 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马 氏曰:“所因,谓三纲五常。所损益,谓文质三统。”愚按:三纲,谓:君为 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谓:仁、义、礼、智、信。文质,谓 夏尚忠,商尚质,周尚文。三统,谓:夏正建寅为人统,商正建丑为地统, 周正建子为天统。三纲五常,礼之大体,三代相继,皆因之而不能变。其所 损益,不过文章制度小过不及之间,而其已然之迹,今皆可见。则自今以往 或有继周而王者,虽百世之远,所因所革,亦不过此,岂但十世而已乎!圣 人所以知来者盖如此,非若后世谶纬术数之学也。胡氏曰“子张之问,盖欲 知来,而圣人言其既往者以明之也。夫自修身以至于为天下,不可一日而无 礼。天叙天秩,人所共由,礼之本也。商不能改乎夏,周不能改乎商,所谓 天地之常经也。若乃制度文为,或太过则当损,或不足则当益,益之损之 与时宜之,而所因者不坏,是古今之通义也。因往推来,虽百世之远,不过 如此而已矣。”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非其鬼,谓非其所当祭之鬼。 谄,求媚也。见义不为,无勇也。”知而不为,是无勇也。 卷二八佾第三 凡二十六章。通前篇末二章,皆论礼乐之事。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佾,音逸。季 氏,鲁大夫季孙氏也。佾,舞列也,天子八、诸侯六、大夫四、士二。每佾 人数,如其佾数。或曰:“每佾八人。”未详孰是。季氏以大夫而僭用天子之 乐,孔子言其此事尚忍为之,则何事不可忍为。或曰:“忍,容忍也。”盖深 疾之之辞。范氏曰:“乐舞之数,自上而下,降杀以两而已,故两之间,不 可以毫发僭差也。孔子为政,先正礼乐,则季氏之罪不容诛矣。”谢氏曰:“君 子于其所不当为不敢须臾处,不忍故也。而季氏忍此矣,则虽弒父与君,亦 何所惮而不为乎?”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 于三家之堂?”彻,直列反。相,去声。三家,鲁大夫孟孙、叔孙、季孙之 家也。雍,周颂篇名。彻,祭毕而收其俎也。天子宗庙之祭,则歌雍以彻, 是时三家僭而用之。相,助也。辟公,诸侯也。穆穆,深远之意,天子之容 也。此雍诗之辞,孔子引之,言三家之堂非有此事,亦何取于此义而歌之乎? 讥其无知妄作,以取僭窃之罪。程子曰:“周公之功固大矣,皆臣子之分所 当为,鲁安得独用天子礼乐哉?成王之赐,伯禽之受,皆非也。其因袭之弊, 遂使季氏僭八佾,三家僭雍彻,故仲尼讥之。”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游氏曰“人而不仁,则人心亡矣,其如礼乐何哉?言 虽欲用之,而礼乐不为之用也。”程子曰:“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輗,五兮反。軏,音月。大车,谓平地任载之车。輗,辕端横木,缚轭以驾 牛者。小车,谓田车、兵车、乘车。軏,辕端上曲,钩衡以驾马者。车无此 二者,则不可以行,人而无信,亦犹是也。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陆氏曰:“也,一作乎。”王者易姓受命为一 世。子张问自此以后,十世之事,可前知乎?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 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马 氏曰:“所因,谓三纲五常。所损益,谓文质三统。”愚按:三纲,谓:君为 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谓:仁、义、礼、智、信。文质,谓: 夏尚忠,商尚质,周尚文。三统,谓:夏正建寅为人统,商正建丑为地统, 周正建子为天统。三纲五常,礼之大体,三代相继,皆因之而不能变。其所 损益,不过文章制度小过不及之间,而其已然之迹,今皆可见。则自今以往, 或有继周而王者,虽百世之远,所因所革,亦不过此,岂但十世而已乎!圣 人所以知来者盖如此,非若后世谶纬术数之学也。胡氏曰“子张之问,盖欲 知来,而圣人言其既往者以明之也。夫自修身以至于为天下,不可一日而无 礼。天叙天秩,人所共由,礼之本也。商不能改乎夏,周不能改乎商,所谓 天地之常经也。若乃制度文为,或太过则当损,或不足则当益,益之损之。 与时宜之,而所因者不坏,是古今之通义也。因往推来,虽百世之远,不过 如此而已矣。”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非其鬼,谓非其所当祭之鬼。 谄,求媚也。见义不为,无勇也。”知而不为,是无勇也。 卷二 八佾第三 凡二十六章。通前篇末二章,皆论礼乐之事。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佾,音逸。季 氏,鲁大夫季孙氏也。佾,舞列也,天子八、诸侯六、大夫四、士二。每佾 人数,如其佾数。或曰:“每佾八人。”未详孰是。季氏以大夫而僭用天子之 乐,孔子言其此事尚忍为之,则何事不可忍为。或曰:“忍,容忍也。”盖深 疾之之辞。范氏曰:“乐舞之数,自上而下,降杀以两而已,故两之间,不 可以毫发僭差也。孔子为政,先正礼乐,则季氏之罪不容诛矣。”谢氏曰:“君 子于其所不当为不敢须臾处,不忍故也。而季氏忍此矣,则虽弒父与君,亦 何所惮而不为乎?”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 于三家之堂?”彻,直列反。相,去声。三家,鲁大夫孟孙、叔孙、季孙之 家也。雍,周颂篇名。彻,祭毕而收其俎也。天子宗庙之祭,则歌雍以彻, 是时三家僭而用之。相,助也。辟公,诸侯也。穆穆,深远之意,天子之容 也。此雍诗之辞,孔子引之,言三家之堂非有此事,亦何取于此义而歌之乎? 讥其无知妄作,以取僭窃之罪。程子曰:“周公之功固大矣,皆臣子之分所 当为,鲁安得独用天子礼乐哉?成王之赐,伯禽之受,皆非也。其因袭之弊, 遂使季氏僭八佾,三家僭雍彻,故仲尼讥之。”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游氏曰“人而不仁,则人心亡矣,其如礼乐何哉?言 虽欲用之,而礼乐不为之用也。”程子曰:“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

序而不和。”李氏曰:“礼乐待人而后行,苟非其人,则虽玉帛交错,钟鼓铿 锵,亦将如之何哉?”然记者序此于八佾雍彻之后,疑其为僭礼乐者发也。 林放问礼之本。林放,鲁人。见世之为礼者,专事繁文,而疑其本之 不在是也,故以为问。子曰:“大哉问!孔子以时方逐末,而放独有志于本 故大其问。盖得其本,则礼之全体无不在其中矣。礼,与其奢也,宁俭;丧 与其易也,宁戚。”易,去声。易,治也。孟子曰:“易其田畴。”在丧礼 则节文习熟,而无哀痛惨怛之实者也。戚则一于哀,而文不足耳。礼贵得中, 奢易则过于文,俭戚则不及而质,二者皆未合礼。然凡物之理,必先有质而 后有文,则质乃礼之本也。范氏曰:“夫祭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 不足而敬有余也,丧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礼失 之奢,丧失之易,皆不能反本,而随其末故也。礼奢而备,不若俭而不备之 愈也;丧易而文,不若戚而不文之愈也。俭者物之质,戚者心之诚,故为礼 之本。”杨氏曰:“礼始诸饮食,故污尊而抔饮,为之盦、簋、笾、豆、罍 爵之饰,所以文之也,则其本俭而已。丧不可以径情而直行,为之衰麻哭踊 之数,所以节之也,则其本戚而已。周衰,世方以文灭质,而林放独能问礼 之本,故夫子大之,而告之以此。”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吴氏曰:“亡,古无字,通用。”程子曰:“夷狄且有君长,不如诸夏之僭乱, 反无上下之分也。”尹氏曰:“孔子伤时之乱而叹之也。亡,非实亡也,虽有 之,不能尽其道尔。”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 “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女,音汝。与,平声。 旅,祭名。泰山,山名,在鲁地。礼,诸侯祭封内山川,季氏祭之,僭也。 冉有,孔子弟子,名求,时为季氏宰。救,谓救其陷于僭窃之罪。呜呼,叹 辞。言神不享非礼,欲季氏知其无益而自止,又进林放以厉冉有也。范氏曰: “冉有从季氏,夫子岂不知其不可告也,然而圣人不轻绝人。尽己之心,安 知冉有之不能救、季氏之不可谏也。既不能正,则美林放以明泰山之不可诬, 是亦教诲之道也。”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 争也君子。”饮,去声。揖让而升者,大射之礼,耦进三揖而后升堂也。下 而饮,谓射毕揖降,以俟众耦皆降,胜者乃揖不胜者升,取觯立饮也。言君 子恭逊不与人争,惟于射而后有争。然其争也,雍容揖逊乃如此,则其争也 君子,而非若小人之争矣。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倩,七 练反。盼,普苋反。绚,呼县反。此逸诗也。倩,好口辅也。盼,目黑白分 也。素,粉地,画之质也。绚,采色,画之饰也。言人有此倩盼之美质,而 又加以华采之饰,如有素地而加采色也。子夏疑其反谓以素为饰,故问之。 子曰:“绘事后素。”绘,胡对反。绘事,绘画之事也。后素,后于素也。考 工记曰:“绘画之事后素功。”谓先以粉地为质,而后施五采,犹人有美质, 然后可加文饰。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礼必以忠信为质,犹绘事必以粉素为先。起,犹发也。起予,言能起发我之 志意。谢氏曰:“子贡因论学而知诗,子夏因论诗而知学,故皆可与言诗。” 杨氏曰:“‘甘受和,白受采,忠信之人,可以学礼。苟无其质,礼不虚行’ 此‘绘事后素’之说也。孔子曰‘绘事后素’,而子夏曰‘礼后乎’,可谓能 继其志矣。非得之言意之表者能之乎?商赐可与言诗者以此。若夫玩心于章 句之末,则其为诗也固而已矣。所谓起予,则亦相长之义也。”子曰:“夏礼 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

序而不和。”李氏曰:“礼乐待人而后行,苟非其人,则虽玉帛交错,钟鼓铿 锵,亦将如之何哉?”然记者序此于八佾雍彻之后,疑其为僭礼乐者发也。 林放问礼之本。林放,鲁人。见世之为礼者,专事繁文,而疑其本之 不在是也,故以为问。子曰:“大哉问!孔子以时方逐末,而放独有志于本, 故大其问。盖得其本,则礼之全体无不在其中矣。礼,与其奢也,宁俭;丧, 与其易也,宁戚。”易,去声。易,治也。孟子曰:“易其田畴。”在丧礼, 则节文习熟,而无哀痛惨怛之实者也。戚则一于哀,而文不足耳。礼贵得中, 奢易则过于文,俭戚则不及而质,二者皆未合礼。然凡物之理,必先有质而 后有文,则质乃礼之本也。范氏曰:“夫祭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 不足而敬有余也,丧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礼失 之奢,丧失之易,皆不能反本,而随其末故也。礼奢而备,不若俭而不备之 愈也;丧易而文,不若戚而不文之愈也。俭者物之质,戚者心之诚,故为礼 之本。”杨氏曰:“礼始诸饮食,故污尊而抔饮,为之簠、簋、笾、豆、罍、 爵之饰,所以文之也,则其本俭而已。丧不可以径情而直行,为之衰麻哭踊 之数,所以节之也,则其本戚而已。周衰,世方以文灭质,而林放独能问礼 之本,故夫子大之,而告之以此。”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吴氏曰:“亡,古无字,通用。”程子曰:“夷狄且有君长,不如诸夏之僭乱, 反无上下之分也。”尹氏曰:“孔子伤时之乱而叹之也。亡,非实亡也,虽有 之,不能尽其道尔。”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 “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女,音汝。与,平声。 旅,祭名。泰山,山名,在鲁地。礼,诸侯祭封内山川,季氏祭之,僭也。 冉有,孔子弟子,名求,时为季氏宰。救,谓救其陷于僭窃之罪。呜呼,叹 辞。言神不享非礼,欲季氏知其无益而自止,又进林放以厉冉有也。范氏曰: “冉有从季氏,夫子岂不知其不可告也,然而圣人不轻绝人。尽己之心,安 知冉有之不能救、季氏之不可谏也。既不能正,则美林放以明泰山之不可诬, 是亦教诲之道也。”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 争也君子。”饮,去声。揖让而升者,大射之礼,耦进三揖而后升堂也。下 而饮,谓射毕揖降,以俟众耦皆降,胜者乃揖不胜者升,取觯立饮也。言君 子恭逊不与人争,惟于射而后有争。然其争也,雍容揖逊乃如此,则其争也 君子,而非若小人之争矣。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倩,七 练反。盼,普苋反。绚,呼县反。此逸诗也。倩,好口辅也。盼,目黑白分 也。素,粉地,画之质也。绚,采色,画之饰也。言人有此倩盼之美质,而 又加以华采之饰,如有素地而加采色也。子夏疑其反谓以素为饰,故问之。 子曰:“绘事后素。”绘,胡对反。绘事,绘画之事也。后素,后于素也。考 工记曰:“绘画之事后素功。”谓先以粉地为质,而后施五采,犹人有美质, 然后可加文饰。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礼必以忠信为质,犹绘事必以粉素为先。起,犹发也。起予,言能起发我之 志意。谢氏曰:“子贡因论学而知诗,子夏因论诗而知学,故皆可与言诗。” 杨氏曰:“‘甘受和,白受采,忠信之人,可以学礼。苟无其质,礼不虚行’。 此‘绘事后素’之说也。孔子曰‘绘事后素’,而子夏曰‘礼后乎’,可谓能 继其志矣。非得之言意之表者能之乎?商赐可与言诗者以此。若夫玩心于章 句之末,则其为诗也固而已矣。所谓起予,则亦相长之义也。”子曰:“夏礼 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