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输管理》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一章 运输系统 The Traffic and Transport System

《运输管理》课程第一章教案Chapter1TheTraffic andTransportSystem第一章运输系统一、学习目标本章节主要介绍交通运输的相关概念和基础知识,让学生对运输管理中的概念和交通运输业发展情况有大致的了解,为以后的学习积累基础知识。二、背景介绍本章主要介绍了什么是交通运输,交通运输行业及其产品的性质,交通运输的需求供求关系和变化原理,交通运输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交通运输产品的测量指标。交通需求的产生、交通运输供给的变化方式和基于供求关系的定价原理,交通运输系统的分类依据及其特点,以及交通运输产品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是学生必须理解和掌握的知识。三、关键词交通运输、运输系统、运输子系统、运输统计指标、运输方式四、具体内容知识点一:交通运输基本概念运输运输是人和物借助交通工具的载运,产生有目的的空间位移。运输过程本身不能创造价值,运输的价值可以通过以下例子来体现。即将物品从原材料提取地A运送到加工中心B,原材料在B地有更高的价值,运输过程产生了这个附加值。现代社会中由于人们活动的多样性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运输需求,也许居住在郊区比居住在他们工作的工业中心能带给人们更多的幸福感,这种生活工作中的不同也产生了日常的交通需求。交通需求的产生及变化规律可以通过交通需求曲线来表达。运输工具、基础设施便利性、可得性、需求、运输供给边际效用边际效用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服务所带来的新增效用,也就是总效用的增量。交通运输供求关系运输需求,是一种由其他经济或社会活动派生出来的需求。运输需求是人们对于所接受运输服务的支付意愿,同时它也反映了这种意愿随运输价格或成本水平而发生的变化。运输供求关系指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运输商品供给和运输需求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它是运输提供者和消费之间的关系在市场上的反映。通过对比运输供给和需求曲线的变化,可以得到某个价格下的运输需求。知识点二:运输系统及运输子系统划分运输系统运输系统一般可以被视为一个包括三个主要成分的经济系统,分别是运输方式、基础设施和负载。运输方式是客、货运输所赖以完成的手段、方法与型式,是为完成客货运输任务而采取一定性质、类别的技术装备(运输线路和运输工具)和一定的管理手段。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交通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交通运输活动正常进行的交通服务系统,一般是由政府出资修建。运输子系统根据运输需求范围和运输服务的覆盖,我们可以将运输系统划分为一系列的子系统。有以下几种分类方式:根据负载方式划分:可分为旅客运输和货物运输两种方式,其中旅客运输又可以分为个人运输和常规客运,货物运输可分为干散货运输、杂货运输、集装箱运输
《运输管理》课程第一章教案 Chapter 1 The Traffic and Transport System 第一章 运输系统 一、学习目标 本章节主要介绍交通运输的相关概念和基础知识,让学生对运输管理中的概念和交通运输业发展情 况有大致的了解,为以后的学习积累基础知识。 二、背景介绍 本章主要介绍了什么是交通运输,交通运输行业及其产品的性质,交通运输的需求供求关系和变化 原理,交通运输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交通运输产品的测量指标。交通需求的产生、交通运输供给 的变化方式和基于供求关系的定价原理,交通运输系统的分类依据及其特点,以及交通运输产品对 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是学生必须理解和掌握的知识。 三、关键词 交通运输、运输系统、运输子系统、运输统计指标、运输方式 四、具体内容 知识点一:交通运输基本概念 运输 运输是人和物借助交通工具的载运,产生有目的的空间位移。运输过程本身不能创造价值,运输的 价值可以通过以下例子来体现。即将物品从原材料提取地A运送到加工中心B,原材料在B地有更高 的价值,运输过程产生了这个附加值。现代社会中由于人们活动的多样性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运输 需求,也许居住在郊区比居住在他们工作的工业中心能带给人们更多的幸福感,这种生活工作中的 不同也产生了日常的交通需求。交通需求的产生及变化规律可以通过交通需求曲线来表达。 运输工具、基础设施便利性、可得性、需求、运输供给 边际效用 边际效用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服务所带来的新增效用,也就是总效用的增 量。 交通运输供求关系 运输需求,是一种由其他经济或社会活动派生出来的需求。运输需求是人们对于所接受运输服务的 支付意愿,同时它也反映了这种意愿随运输价格或成本水平而发生的变化。 运输供求关系指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运输商品供给和 运输 需求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它是运输提供者和消费之间的关系在市场上的反映。通过对比运输供给和需求曲线的变化,可以得 到某个价格下的运输需求。 知识点二:运输系统及运输子系统划分 运输系统 运输系统一般可以被视为一个包括三个主要成分的经济系统, 分别是运输方式、基础设施和负载。 运输方式是客、货运输所赖以完成的手段、方法与型式,是为完成客货运输任务而采取一定性质、 类别的技术装备(运输线路和运输工具)和一定的管理手段。 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交通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交 通运输活动正常进行的交通服务系统,一般是由政府出资修建。 运输子系统 根据运输需求范围和运输服务的覆盖,我们可以将运输系统划分为一系列的子系统。有以下几种分 类方式: 根据负载方式划分:可分为旅客运输和货物运输两种方式,其中旅客运输又可以分为个人运输和常 规客运,货物运输可分为干散货运输、杂货运输、集装箱运输;

根据运输方式划分:可分为公路运输、铁路运输、内河航运、海上运输、航空运输,其中旅客运输主要考虑舒适度、价格、速度和可达性,货物运输主要考虑货物类型和距离;计划运输和无计划运输,主要用于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比如不定期船运输和租船运输,自营业务运输和专业运输,常常表现为企业的自有运输和到市场上租赁第三方运输。知识点三:运输统计指标运输统计指标包括运量、周转量、运距、运输密度等。对于旅客运输通常用客位量来衡量交通绩效或者将距离考虑在内用seat-kilometres(skm)和capacitytonne-kilometres(Ctkm)来衡量,用旅客量来衡量交通运营状况或者将距离考虑在内用passenger-kilometres(pkm)和tonne-kilometres(tkm)来衡量;货物运输通常用装载能力、周转量,比如吨、吨公里等单位来衡量。知识点三:运输方式选择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有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和空运、管道运输。五种运输方式在持技术上、经济上各有长短,都有适宜的使用范围。其中旅客运输,经过三十年的增长旅客运输量超过了过去的两倍,所有的运输方式均有所增长,私家车的平均增长率最高,火车、电车和地铁、大巴增长率分别为1.1%、1.0%、1.3%。航空运输占有率由1970年的1.6%增长到2002年的5.7%,陆上运输则纷纷转向私家车运输。铁路运输占有率由1970年的10.4%降低到2002年的6.2%,客货车占有率由1970年的12.7%增长到2002年的8.3%,电车及地铁占有率由1970年的1.6%降低到2002年的1.0%。运输方式占有率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受经济活动波动的影响,经济周期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不同的产业,有时候对一个产业的影响比另一个更大,不同商品的相对重要性影响了其所需运输方式的占有率。当然运输方式的选择不仅仅依赖于货物性质,运输方式本身的内在特点和处理大批货物的能力也是影响运输方式占有率的原因之一。道路运输的主导地位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其一是产业布局的改变,比如工厂离开城市向邻近零售网点的地区转移,大多情况下对内河及铁路运输的影响会比较小。其次是现代运输更加倾向于集成生产物流,商品的价值越高,运输成本所占总成本的比例就越小,其对速度和灵活性的要求就越高。尤其是即时运输,倾向于雇佣运输公司去降低库存水平,就要求机动灵活、严格守时的高质量的运输。相对于铁路运输,道路运输在应对新的物流策略方面取得了更大的成功。第三个原因是由于商品生产类型的变化,高重量低附加值的大宗商品(原材料、半成品)比例降低,高附加值的货物(如制成品、食品、化工产品)比例上升产能利用率产能利用率是用来衡量实际生产能力到底有多少在运转发挥生产作用。产能利用率=实际运输输出/设计运输输出
根据运输方式划分:可分为公路运输、铁路运输、内河航运、海上运输、航空运输,其中旅客运输 主要考虑舒适度、价格、速度和可达性,货物运输主要考虑货物类型和距离; 计划运输和无计划运输,主要用于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比如不定期船运输和租船运输; 自营业务运输和专业运输,常常表现为企业的自有运输和到市场上租赁第三方运输。 知识点三:运输统计指标 运输统计指标包括运量、周转量、运距、运输密度等。对于旅客运输通常用客位量来衡量交通绩效 或者将距离考虑在内用seat-kilometres (skm)和capacity tonne-kilometres (Ctkm)来衡量,用旅客量 来衡量交通运营状况或者将距离考虑在内用passenger-kilometres (pkm) 和tonne-kilometres (tkm)来 衡量;货物运输通常用装载能力、周转量,比如吨、吨公里等单位来衡量。 知识点三:运输方式选择 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有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和空运、管道运输。五种 运输方式在持技术上、经济上各有长短,都有适宜的使用范围。 其中旅客运输,经过三十年的增长旅客运输量超过了过去的两倍,所有的运输方式均有所增长,私 家车的平均增长率最高,火车、电车和地铁、大巴增长率分别为1.1%、1.0%、1.3%。航空运输占有 率由1970年的1.6%增长到2002年的5.7%,陆上运输则纷纷转向私家车运输。铁路运输占有率由 1970年的10.4%降低到2002年的6.2%,客货车占有率由1970年的12.7%增长到2002年的8.3%,电 车及地铁占有率由1970年的1.6%降低到2002年的1.0%。 运输方式占有率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受经济活动波动的影响,经济周期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不同的产 业,有时候对一个产业的影响比另一个更大,不同商品的相对重要性影响了其所需运输方式的占有 率。当然运输方式的选择不仅仅依赖于货物性质,运输方式本身的内在特点和处理大批货物的能力 也是影响运输方式占有率的原因之一。 道路运输的主导地位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其一是产业布局的改变,比如工厂离开城市向邻近零售 网点的地区转移,大多情况下对内河及铁路运输的影响会比较小。其次是现代运输更加倾向于集成 生产物流,商品的价值越高,运输成本所占总成本的比例就越小,其对速度和灵活性的要求就越 高。尤其是即时运输,倾向于雇佣运输公司去降低库存水平,就要求机动灵活、严格守时的高质量 的运输。相对于铁路运输,道路运输在应对新的物流策略方面取得了更大的成功。第三个原因是由 于商品生产类型的变化,高重量低附加值的大宗商品(原材料、半成品)比例降低,高附加值的货 物(如制成品、食品、化工产品)比例上升。 产能利用率 产能利用率是用来衡量实际生产能力到底有多少在运转发挥生产作用。 产能利用率=实际运输输出/设计运输输出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船舶结构与设备》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第7章 船舶系固设备(参考答案).doc
- 《船舶结构与设备》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第6章 起重设备(参考答案).doc
- 《船舶结构与设备》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第5章 舵设备(参考答案).doc
- 《船舶结构与设备》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第4章 系泊设备(参考答案).doc
- 《船舶结构与设备》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第3章 锚设备(参考答案).doc
- 《船舶结构与设备》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第2章 船体结构与船舶管系(参考答案).doc
- 《船舶结构与设备》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第1章 船舶常识(参考答案).doc
- 《船舶结构与设备》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第8章 船体水密装置与船舶堵漏(参考答案).doc
- 《船舶结构与设备》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第7章 船舶系固设备(练习题).doc
- 《船舶结构与设备》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第6章 起重设备(练习题).doc
- 《船舶结构与设备》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第5章 舵设备(练习题).doc
- 《船舶结构与设备》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第4章 系泊设备(练习题).doc
- 《船舶结构与设备》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第3章 锚设备(练习题).doc
- 《船舶结构与设备》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第2章 船体结构与船舶管系(练习题).doc
- 《船舶结构与设备》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第1章 船舶常识(练习题).doc
- 《船舶结构与设备》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第8章 船体水密装置与船舶堵漏(练习题).doc
- 《船舶结构与设备》课程授课教案(讲稿,共24次课).doc
- 《船舶结构与设备》课程教学大纲 Ship Construction and Deck Equipments.pdf
-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8章 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ppt
-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6章 选线.ppt
- 《运输管理》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二章 运输规章(欧盟)Regulation in the Transport Sector(EU).pdf
- 《运输管理》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三章 运输方式.pdf
- 《运输管理》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四章 运输规制(美国).pdf
- 《运输管理》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五章 运输市场结构与成本结构.pdf
- 《运输管理》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六章 运输战略与选择.pdf
- 《运输管理》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七章 运输运营与管理 Transportation Operations and Management.pdf
- 《运输管理》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八章 全球运输 Global Transportation.pdf
- 《运输管理》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九章 运输组织与管理.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