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资源(参考资料)医学免疫学常见问题解答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DOCX
文档页数:35
文件大小:51.08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资源(参考资料)医学免疫学常见问题解答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医学免疫学》常见问题解答 1.简述免疫的基本慨念和功能 基本概念:机体识别“自身”与“非己”抗原,对自身成分形成自我耐受,对非己 抗原发生排斥作用。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有利,免疫功能失调可以导致疾病。 功能: ①免疫防御 机体抵抗传染因子的能力,正常时发挥抗感染作用,异常时导致超 敏反应或免疫缺陷病。 ②免疫稳定 维持内环境稳定的功能,正常时清除衰老、损伤的细胞及免疫复合 物,异常时导致自身免疫病。 ③免疫监视 清除突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该功能失调,易导致肿瘤或病毒持 续感染。 2.简述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特点 适应性免疫应答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它们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特性 (1)特异性:是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基本特征。T、B细胞能针对每一个特定的抗原 或组分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这种高度特异性是由淋巴细胞表面的特异性抗原受体 决定的。 (2)多样性:淋巴细胞克隆可针对环境中各种各样的抗原分别产生不同的特异性 免疫应答。 (3)记忆性:免疫系统初次接受外来抗原后产生记忆性T、B细胞,再次接触相同 的抗原后能够迅速活化、增殖并形成大量效应细胞或效应分子,产生更迅速,更强 烈的免疫应答,称为再次免疫应答。 (4)自限性:正常的免疫应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抗原的清除而逐渐减弱,并恢 复至免疫应答前的初始静止状态。 (5)耐受性:机体免疫系统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表现为对自身抗原免疫不应答, 自身耐受的维持对机体正常组织细胞具有重要保护作用

《医学免疫学》常见问题解答 1.简述免疫的基本慨念和功能 基本慨念:机体识别“自身”与“非己”抗原,对自身成分形成自我耐受,对非己 抗原发生排斥作用。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有利,免疫功能失调可以导致疾病。 功能: ①免疫防御 机体抵抗传染因子的能力,正常时发挥抗感染作用,异常时导致超 敏反应或免疫缺陷病。 ②免疫稳定 维持内环境稳定的功能,正常时清除衰老、损伤的细胞及免疫复合 物,异常时导致自身免疫病。 ③免疫监视 清除突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该功能失调,易导致肿瘤或病毒持 续感染。 2.简述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特点 适应性免疫应答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它们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特性 (1)特异性:是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基本特征。T、B 细胞能针对每一个特定的抗原 或组分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这种高度特异性是由淋巴细胞表面的特异性抗原受体 决定的。 (2)多样性:淋巴细胞克隆可针对环境中各种各样的抗原分别产生不同的特异性 免疫应答。 (3)记忆性:免疫系统初次接受外来抗原后产生记忆性 T、B 细胞,再次接触相同 的抗原后能够迅速活化、增殖并形成大量效应细胞或效应分子,产生更迅速,更强 烈的免疫应答,称为再次免疫应答。 (4)自限性:正常的免疫应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抗原的清除而逐渐减弱,并恢 复至免疫应答前的初始静止状态。 (5)耐受性:机体免疫系统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表现为对自身抗原免疫不应答, 自身耐受的维持对机体正常组织细胞具有重要保护作用

1.简述淋巴结的免疫作用 答:1)过滤淋巴液淋巴结中的巨噬细胞可吞噬清除局部淋巴结中的病原体及异物。 2)成熟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 3)免疫应答发生的部位:(1)淋巴结内的巨噬细胞,在吞噬病原体及降解 病原体成分后,向B及T细胞区迁移,使具有抗原性的病原体成分活化B细胞,或 以抗原肽:MC分子形式,将抗原提呈给T细胞,使之活化(2)受抗原活化后,T 细胞数增加,Th细胞向B细胞区迁移,进行T-B协同,促进B细胞增生,形成生发 中心,内含众多的生发中心细胞(3)生发中心细胞进一步分化为浆细胞。合成和 分泌抗体,T细胞分化为效应T细胞。(4)参与淋巴细胞的再循环 2.试述T细胞在胸腺内发育的微环境及成熟过程。 答:胸腺是T细胞分化发育的主要部位。胸腺为T细胞分化发育提供微环境。胸腺 微环境主要由胸腺基质细胞(包括上皮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细胞.纤维母细胞等).细 胞外基质(如胶原蛋白.网状纤维.葡糖胺等)和细胞因子(如IL-1.IL-2.IL-7.GM CS℉等)组成。T细胞在胸腺内的发育过程是胸腺细胞(来自骨髓的淋巴样干细胞)从 被膜下区.皮质区到髓质区的移行成熟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胸腺细胞受到胸腺不 同区域微环境的作用,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不同细胞发育状态的变化和阳性选择与 阴性选择。 (1)主要细胞表面分子的变化来自骨髓的T祖细胞(有特定向T细胞系分化能 力的淋巴样干细胞)进入胸腺后迅速分化,首先表达CD2分子,但TCR,CD3,CD4, CD8均为阴性,此为发育早期阶段的T细胞,称“双阴性”(CD4一.CD8一)胸腺细 胞,主要存在于被膜下区。“双阴性”细胞随着向皮质移行,继续发育,表达有 TCR((.CD3.CD4和CD8分子,此时称为“双阳性”(CD4+.CD8+)胸腺细胞,主要存 在于皮质区。“双阳性”胸腺细胞到达皮质深区,继续发育,经历一个自身选择 (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过程,变成TCR+.CD3+.CD4+成TCR+.CD3+.CD8+的“单 阳性”(CD4十或CD8+)胸腺细胞,即为发育成熟的T细胞。成熟T细胞经髓质进人 血 流到达其他外 周淋巴组织 。 (2)阳性选择与阴性选择:阳性选择:CD4+CD8+双阳性前T细胞(胸腺细胞)】 与胸腺皮质上皮细胞表面MC-Ⅱ类或I类分子发生有效结合时,就可被选择而继 续发育分化为具有TCR的CD4+或CD8+”单阳性”细胞。反之,则会发生细胞调 亡(apot iB),此即为阳性选择过程。通过这一选择,CD4+或CD8+T细胞获得识 别抗原肽-C-Ⅱ类或I类分于复合物的能力,即决定T细胞应答的MC限制性。 阴性选择:CD4十CD8+双阳性前T细胞(胸腺细胞)与该处的巨噬细胞或树突状细胞 表面自身抗原肽-MC-Ⅱ或I类分子复合物结合,导致自身反应性T细胞克隆清除 或形成克隆不应答状态。反之,继续分化发育为具有识别非已抗原能力的成熟的单 阳性细胞,此即阴性选择过程。阴性选择决定自身耐受性。 3.试述淋巴细胞再循环的意义

1.简述淋巴结的免疫作用 答:1)过滤淋巴液淋巴结中的巨噬细胞可吞噬清除局部淋巴结中的病原体及异物。 2)成熟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 3)免疫应答发生的部位:(1)淋巴结内的巨噬细胞,在吞噬病原体及降解 病原体成分后,向 B 及 T 细胞区迁移,使具有抗原性的病原体成分活化 B 细胞,或 以抗原肽:MHC 分子形式,将抗原提呈给 T 细胞,使之活化(2)受抗原活化后,T 细胞数增加,Th 细胞向 B 细胞区迁移,进行 T-B 协同,促进 B 细胞增生,形成生发 中心,内含众多的生发中心细胞(3)生发中心细胞进一步分化为浆细胞。合成和 分泌抗体,T 细胞分化为效应 T 细胞。(4)参与淋巴细胞的再循环 2.试述 T 细胞在胸腺内发育的微环境及成熟过程。 答:胸腺是 T 细胞分化发育的主要部位。胸腺为 T 细胞分化发育提供微环境。胸腺 微环境主要由胸腺基质细胞(包括上皮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细胞.纤维母细胞等).细 胞外基质(如胶原蛋白.网状纤维.葡糖胺等)和细胞因子(如 IL-1.IL-2.IL-7.GM￾CSF 等)组成。T 细胞在胸腺内的发育过程是胸腺细胞(来自骨髓的淋巴样干细胞)从 被膜下区.皮质区到髓质区的移行成熟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胸腺细胞受到胸腺不 同区域微环境的作用,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不同细胞发育状态的变化和阳性选择与 阴性选择。 (1)主要细胞表面分子的变化来自骨髓的 T 祖细胞(有特定向 T 细胞系分化能 力的淋巴样干细胞)进入胸腺后迅速分化,首先表达 CD2 分子,但 TCR,CD3,CD4, CD8 均为阴性,此为发育早期阶段的 T 细胞,称“双阴性” (CD4-.CD8-)胸腺细 胞,主要存在于被膜下区。“双阴性”细胞随着向皮质移行,继续发育,表达有 TCR((.CD3.CD4 和 CD8 分子,此时称为“双阳性”(CD4+.CD8+)胸腺细胞,主要存 在于皮质区。“双阳性”胸腺细胞到达皮质深区,继续发育,经历一个自身选择 (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过程,变成 TCR+.CD3+.CD4+成 TCR+.CD3+.CD8+的“单 阳性”(CD4+或 CD8+)胸腺细胞,即为发育成熟的 T 细胞。成熟 T 细胞经髓质进人 血流到达其他外周淋巴组织。 (2)阳性选择与阴性选择:阳性选择:CD4+CD8+双阳性前T细胞(胸腺细胞) 与胸腺皮质上皮细胞表面 MHC-Ⅱ类或 I 类分子发生有效结合时,就可被选择而继 续发育分化为具有 TCR 的 CD4+或 CD8+”单阳性”细胞。反之,则会发生细胞调 亡(apot~iB),此即为阳性选择过程。通过这一选择,CD4+或 CD8+T 细胞获得识 别抗原肽-MHC-Ⅱ类或 I 类分于复合物的能力,即决定 T 细胞应答的 MHC 限制性。 阴性选择:CD4+CD8+双阳性前 T 细胞(胸腺细胞)与该处的巨噬细胞或树突状细胞 表面自身抗原肽-MHC-Ⅱ或 I 类分子复合物结合,导致自身反应性 T 细胞克隆清除 或形成克隆不应答状态。反之,继续分化发育为具有识别非已抗原能力的成熟的单 阳性细胞,此即阴性选择过程。阴性选择决定自身耐受性。 3.试述淋巴细胞再循环的意义

答:(1)参与再循环的淋巴细胞主要是T细胞,约占80%以上。通过淋巴细胞再 循环,使淋巴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的分布更加合理: (2)淋巴组织可不断地从循环池得到新的淋巴细胞补充,有助于增强整个 机体的免疫功能: (3)带有各种特异性抗原受体的T细胞和B细胞,包括记忆细胞,通过在 循环,增加了与抗原和AP℃接触的机会,这些细胞接触相应抗原后,即进入淋巴组 织,发生活化.增殖.分化,从而产生初次或再次免疫应答: (4)通过淋巴细胞再循环,使机体所有免疫器官和组织联系成为一个有机 的整体,并将免疫信息传递给全身各处的淋巴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有利于动员各 种免疫细胞和效应细胞迁移至病原体.肿瘤或其他抗原性异物所在部位,从而发挥 免疫效应

答:(1)参与再循环的淋巴细胞主要是 T 细胞,约占 80%以上。通过淋巴细胞再 循环,使淋巴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的分布更加合理; (2)淋巴组织可不断地从循环池得到新的淋巴细胞补充,有助于增强整个 机体的免疫功能; (3)带有各种特异性抗原受体的 T 细胞和 B 细胞,包括记忆细胞,通过在 循环,增加了与抗原和 APC 接触的机会,这些细胞接触相应抗原后,即进入淋巴组 织,发生活化.增殖.分化,从而产生初次或再次免疫应答; (4)通过淋巴细胞再循环,使机体所有免疫器官和组织联系成为一个有机 的整体,并将免疫信息传递给全身各处的淋巴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有利于动员各 种免疫细胞和效应细胞迁移至病原体.肿瘤或其他抗原性异物所在部位,从而发挥 免疫效应

1.抗原的基本特性及物质基础。 答:抗原的基本特性为免疫原性及抗原性,免疫原性指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应答的 能力:抗原性指能够与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免疫原性的物质 基础包括异物性、分子量的大小及化学性质等。异物性即非己的抗原物质,种系亲 缘关系愈远,其免疫原性愈强。通常分子量大于10KD以上的物质就具有了免疫原 性,大于100KD则为强抗原。抗原一般都是蛋白质结构,含芳香族氨基酸的蛋白质 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且这种结构还应暴露于分子表面。抗原的抗原性主要是由抗 原表位引起和决定的,一种抗原表位决定一种特异性,而表位的本身与其化学组成、 空间结构及立体构型有关,抗原表位包括了线形表位即T细胞表位和构象表位即B 细胞表位,它们分别被T细胞和B细胞所识别。 2.什么是TD-Ag?什么是TI-Ag?它们引起免疫应答有何特点? 答:TD-Ag:即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含B表位和T表位,需要在T细胞辅助下才 能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如细菌、病毒、细胞及各种蛋白质抗原都是胸 腺依赖性抗原。TD抗原激活的是成熟B细胞,能产生免疫记忆,既可诱导体液免 疫应答,主要产生IgG类抗体:也可诱导细胞免疫应答。 TI-Ag:胸腺非依赖性抗原,只含B细胞表位,不需要T细胞辅助,可直接 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如革兰阴性菌的脂多糖、荚膜多糖等,都是非胸 腺依赖性抗原。TI抗原激活的是未成熟B细胞,不能产生免疫记忆,一般只诱导 体液免疫应答,仅产生IgM类抗体。 3.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哪些? 答:决定抗原的免疫原性的因素包括: (1)抗原分子的理化性质 化学性质:一般蛋白质抗原的免疫原性强,核酸和多糖的抗原性弱,脂质一 般没有抗原性: 分子量大小:一般分子量大于10K①免疫原性较强,在一定范围内分子量越 大免疫原性越强: 结构的复杂性:苯环氨基酸能增强抗原的免疫原性: 分子构象和易接近性:淋巴细胞抗原受体易接近的抗原决定簇免疫原性 强: 物理形状:一般聚合状态的蛋白质较单体免疫原性强,颗粒性抗原强于可溶 性抗原。 (2)宿主方面的因素:遗传因素、年龄、性别和健康状态。 (3)免疫方法:免疫抗原的剂量、次数、途径及免疫佐剂的选择

1.抗原的基本特性及物质基础。 答:抗原的基本特性为免疫原性及抗原性,免疫原性指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应答的 能力;抗原性指能够与抗体或效应 T 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免疫原性的物质 基础包括异物性、分子量的大小及化学性质等。异物性即非己的抗原物质,种系亲 缘关系愈远,其免疫原性愈强。通常分子量大于 10KD 以上的物质就具有了免疫原 性,大于 100KD 则为强抗原。抗原一般都是蛋白质结构,含芳香族氨基酸的蛋白质 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且这种结构还应暴露于分子表面。抗原的抗原性主要是由抗 原表位引起和决定的,一种抗原表位决定一种特异性,而表位的本身与其化学组成、 空间结构及立体构型有关,抗原表位包括了线形表位即 T 细胞表位和构象表位即 B 细胞表位,它们分别被 T 细胞和 B 细胞所识别。 2.什么是 TD-Ag?什么是 TI-Ag?它们引起免疫应答有何特点? 答:TD-Ag:即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 含 B 表位和 T 表位,需要在 T 细胞辅助下才 能刺激 B 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如细菌、病毒、细胞及各种蛋白质抗原都是胸 腺依赖性抗原。TD 抗原激活的是成熟 B 细胞,能产生免疫记忆,既可诱导体液免 疫应答,主要产生 IgG 类抗体;也可诱导细胞免疫应答。 TI-Ag:胸腺非依赖性抗原,只含 B 细胞表位,不需要 T 细胞辅助,可直接 激活 B 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如革兰阴性菌的脂多糖、荚膜多糖等,都是非胸 腺依赖性抗原。TI 抗原激活的是未成熟 B 细胞,不能产生免疫记忆,一般只诱导 体液免疫应答,仅产生 IgM 类抗体。 3.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哪些? 答:决定抗原的免疫原性的因素包括: (1)抗原分子的理化性质 化学性质:一般蛋白质抗原的免疫原性强,核酸和多糖的抗原性弱,脂质一 般没有抗原性; 分子量大小:一般分子量大于 10KD 免疫原性较强,在一定范围内分子量越 大免疫原性越强; 结构的复杂性:苯环氨基酸能增强抗原的免疫原性; 分子构象和易接近性:淋巴细胞抗原受体易接近的抗原决定簇免疫原性 强; 物理形状:一般聚合状态的蛋白质较单体免疫原性强,颗粒性抗原强于可溶 性抗原。 (2)宿主方面的因素:遗传因素、年龄、性别和健康状态。 (3)免疫方法:免疫抗原的剂量、次数、途径及免疫佐剂的选择

1.简述Ig各功能区的作用 VH和VL是结合抗原的部位,其中HVR(CDR)是V区中与抗原表位互补结合 的部位; CH和CL上具有部分同种异型的遗传标志: IgG的CH2和IgM的CH3具有补体C1q结合位点,可启动补体活化经典途径: IgG的CH3可与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B细胞和NK细胞表面的 IgG Fc受体(FcYR)结合,发挥ADCC作用: IgE的FC段可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IgE Fc受体(Fce RI)结合, 参与I型超敏反应: 绞链区不是一个独立的功能区,但它与其它客观存在功能区有关。铰链区位 于CH1和CH2之间,包括H链间二硫键,该区富含脯氨酸,不易形成a-螺旋,容 易发生伸展及一定程度的转动,当L、VH与抗原结合时此区域发生扭曲,使抗体 分子上两个抗原结合点更好地与两个抗原决定基发生互补,该区域对木瓜蛋白酶、 胃蛋白酶敏感,当用这些蛋白酶水解免疫球蛋白分子时常在此区发生裂解。 2.试述Ig的血清型。 同种型:系指同一种属内所有个体共有的Ig抗原特异性的标记,在异种体 内可诱导产生相应的抗体,换句话讲,同种型抗原特指特异性因种属而异。同种型 主要包括Ig的类、亚类,型和亚型。 同种异型:系指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的Ig分子抗原性的不同,在同种异体 间免疫可诱导免疫应答。同种异型抗原性的差异往往只有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残基的 不同,可能是由于编码Ig的结构基因发生点突变所导致,并被稳定地遗传下来, 因此,Ig同种异型可作为一种遗传标志,这种标志主要分布于CH和CL上。 独特型:系指每一种特异性Ig的V区上的抗原特异性。不同抗体形成细胞 克隆所产生的IgV区具有不同的抗原性,这是由可变区中尤其是超变区的氨基酸组 成、排列和构型所决定的。所以,在单一个体内所存在的独特型数量相当大,可达 到107以上。独特型的抗原决定基称为独特位,可在异种、同种异型以及自身体内 诱导产生相应的抗体,称为抗独特型抗体,独特型和抗独特型抗体可形成复杂的网 络,在免疫调节中占有重要地位。 3.试述Ig的生物学活性。 (1)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 在体内表现为抗菌、抗病毒、抗毒素等生理效 应;在体外可以出现抗原抗体反应: (2)激活补体IgG、IgM类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可经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聚 合的IgA可经过旁路途径激活补体: (3)与Fc受体结合IgG经Fc段与各种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发挥调理吞 噬、粘附、ADCC作用介导细胞毒性、参与免疫调节及超敏反应的发生;

1.简述 Ig 各功能区的作用 VH 和 VL 是结合抗原的部位,其中 HVR(CDR)是 V 区中与抗原表位互补结合 的部位; CH 和 CL 上具有部分同种异型的遗传标志; IgG 的 CH2 和 IgM 的 CH3 具有补体 C1q 结合位点,可启动补体活化经典途径; IgG 的 CH3 可与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B 细胞和 NK 细胞表面的 IgG Fc 受体(FcγR)结合,发挥 ADCC 作用; IgE 的 Fc 段可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 IgE Fc 受体(FcεRI)结合, 参与 I 型超敏反应; 绞链区不是一个独立的功能区,但它与其它客观存在功能区有关。铰链区位 于 CH1 和 CH2 之间,包括 H 链间二硫键,该区富含脯氨酸,不易形成α-螺旋,容 易发生伸展及一定程度的转动,当 VL、VH 与抗原结合时此区域发生扭曲,使抗体 分子上两个抗原结合点更好地与两个抗原决定基发生互补,该区域对木瓜蛋白酶、 胃蛋白酶敏感,当用这些蛋白酶水解免疫球蛋白分子时常在此区发生裂解。 2.试述 Ig 的血清型。 同种型:系指同一种属内所有个体共有的 Ig 抗原特异性的标记,在异种体 内可诱导产生相应的抗体,换句话讲,同种型抗原特指特异性因种属而异。同种型 主要包括 Ig 的类、亚类,型和亚型。 同种异型:系指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的 Ig 分子抗原性的不同,在同种异体 间免疫可诱导免疫应答。同种异型抗原性的差异往往只有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残基的 不同,可能是由于编码 Ig 的结构基因发生点突变所导致,并被稳定地遗传下来, 因此,Ig 同种异型可作为一种遗传标志,这种标志主要分布于 CH 和 CL 上。 独特型:系指每一种特异性 Ig 的 V 区上的抗原特异性。不同抗体形成细胞 克隆所产生的 IgV 区具有不同的抗原性,这是由可变区中尤其是超变区的氨基酸组 成、排列和构型所决定的。所以,在单一个体内所存在的独特型数量相当大,可达 到 107 以上。独特型的抗原决定基称为独特位,可在异种、同种异型以及自身体内 诱导产生相应的抗体,称为抗独特型抗体,独特型和抗独特型抗体可形成复杂的网 络,在免疫调节中占有重要地位。 3.试述 Ig 的生物学活性。 (1)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 在体内表现为抗菌、抗病毒、抗毒素等生理效 应;在体外可以出现抗原抗体反应; (2)激活补体 IgG、IgM 类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可经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聚 合的 IgA 可经过旁路途径激活补体; (3)与 Fc 受体结合 IgG 经 Fc 段与各种细胞表面的 Fc 受体结合,发挥调理吞 噬、粘附、ADCC 作用介导细胞毒性、参与免疫调节及超敏反应的发生;

(4)穿过胎盘母体IgG可以穿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为胎儿提供被动免疫的保 护作用: (5)IgE激发效应细胞(巨噬细胞、粒细胞等)释放生物活性介质。 4.简述各类Ig的特性及功能。 IgG:血清中含量最多,半衰期最长,分布最广:唯一能够穿过胎盘:抗菌、抗病 毒、抗毒素抗体大多为IgG。与抗原结合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其FC段与吞噬 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发挥调理吞噬的作用。与NK细胞结合介导ADCC作用。还可以 与葡萄球菌A蛋白(SPA)结合用于检测某些抗原。 IgM:为五聚体,分子量最大,在种系发育、个体发育及免疫应答产生最早。结合 抗原、激活补体、调理吞噬的能力比IgG强的多,是高效能的抗体。 IgA:血清型为单体,也可为双体,且带有分泌片,存在于唾液、泪液、初乳及呼 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粘膜分泌液中,是机体局部抗感染的重要因素,可以抗 菌、抗病毒、抗毒素。 IgD:为单体,血清中含量很少,主要存在于成熟B细胞表面,为B细胞的抗原受 体,SmIgD是B细胞成熟的一个标志。 IgE:为单体,半衰期最短,血清中含量极微少,主要在某些过敏型体质人血清中 查到,可介导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 5.人工制备的抗体有哪些类型?各有何特点? 目前根据制备的原理和方法,人工抗体可分为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和基 因工程抗体三大类: (1)多克隆抗体:为第一代抗体。系将一种天然抗原经各种途径免疫动物, 由于抗原具有多种抗原决定基,故可刺激产生多种抗体形成细胞克隆,合成和分泌 针对各种抗原决定基的抗体分泌到血清或体液中,故在其血清中实际上是含有多种 抗体的混合物。由于该类抗体是不均一的,无论是对抗体分子结构与功能的研究或 是临床应用都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如何能获得均一性抗体成为关注的问题。 (2)单克隆抗体:它是1975年由kohler和milstein利用杂交瘤技术,采 用抗原免疫后的小鼠脾细胞和骨髓瘤细胞在体外混合培养,进行HAT培养基的选择, 得到融合的细胞,该类细胞具有大量无限繁殖生长的特性,又具有抗体形成细胞合 成和分泌抗体的能力。它们是由识别一种抗原决定基的浆细胞克隆所产生的均一性 抗体,称为第二代抗体。该类抗体结构高度均一,其抗原结合部位和同种型都相同, 具有纯度高、特异性强、效价高、少或无血清交叉反应等特点。由于单克隆抗体多 为双价抗体,与抗原结合不易交联为大分子集团,故不容易出现沉淀反应。该抗体 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各种传染病和恶性肿瘤诊断的准确性。 (3)基因工程抗体:目前绝大多数单克隆抗体是鼠源性的,在临床上重复给 药时体内产生抗鼠抗体,使临床疗效减弱或消失,因此最理想的单克隆抗体应该是 人源的,但人-人杂交瘤技术目前尚未突破,即使研制成功,也存在体外传代不稳 定,抗体亲合力低及产量不高等问题。而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有望解决该类难题

(4)穿过胎盘母体 IgG 可以穿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为胎儿提供被动免疫的保 护作用; (5)IgE 激发效应细胞(巨噬细胞、粒细胞等)释放生物活性介质。 4.简述各类 Ig 的特性及功能。 IgG:血清中含量最多,半衰期最长,分布最广;唯一能够穿过胎盘;抗菌、抗病 毒、抗毒素抗体大多为 IgG。与抗原结合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其 Fc 段与吞噬 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发挥调理吞噬的作用。与 NK 细胞结合介导 ADCC 作用。还可以 与葡萄球菌 A 蛋白(SPA)结合用于检测某些抗原。 IgM:为五聚体,分子量最大,在种系发育、个体发育及免疫应答产生最早。结合 抗原、激活补体、调理吞噬的能力比 IgG 强的多,是高效能的抗体。 IgA:血清型为单体,也可为双体,且带有分泌片,存在于唾液、泪液、初乳及呼 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粘膜分泌液中,是机体局部抗感染的重要因素,可以抗 菌、抗病毒、抗毒素。 IgD:为单体,血清中含量很少,主要存在于成熟 B 细胞表面,为 B 细胞的抗原受 体,SmIgD 是 B 细胞成熟的一个标志。 IgE:为单体,半衰期最短,血清中含量极微少,主要在某些过敏型体质人血清中 查到,可介导 I 型超敏反应的发生。 5.人工制备的抗体有哪些类型?各有何特点? 目前根据制备的原理和方法,人工抗体可分为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和基 因工程抗体三大类: (1)多克隆抗体:为第一代抗体。系将一种天然抗原经各种途径免疫动物, 由于抗原具有多种抗原决定基,故可刺激产生多种抗体形成细胞克隆,合成和分泌 针对各种抗原决定基的抗体分泌到血清或体液中,故在其血清中实际上是含有多种 抗体的混合物。由于该类抗体是不均一的,无论是对抗体分子结构与功能的研究或 是临床应用都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如何能获得均一性抗体成为关注的问题。 (2)单克隆抗体:它是 1975 年由 kohler 和 milstein 利用杂交瘤技术,采 用抗原免疫后的小鼠脾细胞和骨髓瘤细胞在体外混合培养,进行 HAT 培养基的选择, 得到融合的细胞,该类细胞具有大量无限繁殖生长的特性,又具有抗体形成细胞合 成和分泌抗体的能力。它们是由识别一种抗原决定基的浆细胞克隆所产生的均一性 抗体,称为第二代抗体。该类抗体结构高度均一,其抗原结合部位和同种型都相同, 具有纯度高、特异性强、效价高、少或无血清交叉反应等特点。由于单克隆抗体多 为双价抗体,与抗原结合不易交联为大分子集团,故不容易出现沉淀反应。该抗体 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各种传染病和恶性肿瘤诊断的准确性。 (3)基因工程抗体:目前绝大多数单克隆抗体是鼠源性的,在临床上重复给 药时体内产生抗鼠抗体,使临床疗效减弱或消失,因此最理想的单克隆抗体应该是 人源的,但人-人杂交瘤技术目前尚未突破,即使研制成功,也存在体外传代不稳 定,抗体亲合力低及产量不高等问题。而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有望解决该类难题

这一技术是将对Ig基因结构与功能的了解与DNA重组技术结合,根据研究者的目 的在基因水平对Ig分子进行切割、拼接或修饰,甚至是人工合成后导入受体细胞 表达,产生新型抗体,也称为第三代抗体,包括嵌合抗体、重构抗体、单链抗体及 抗体库等

这一技术是将对 Ig 基因结构与功能的了解与 DNA 重组技术结合,根据研究者的目 的在基因水平对 Ig 分子进行切割、拼接或修饰,甚至是人工合成后导入受体细胞 表达,产生新型抗体,也称为第三代抗体,包括嵌合抗体、重构抗体、单链抗体及 抗体库等

1.简述补体系统的组成。 补体系统是由存在于人或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可溶性蛋白及存在 于其它细胞表面的一组膜结合蛋白和补体受体组成。根据功能可将补体系统分为三 类,第一类是存在于体液中参与补体激活酶促连锁反应的固有成分,包括C1至C9 及D、B、P因子共12种14个蛋白分子。第二类成分是补体活化的调节分子,其中 存在于体液中属于可溶性蛋白分子的有:C1酯酶抑制剂、C4p、I因子、S蛋白、 血清羧基肽酶N等:存在于细胞表面的膜结合蛋白分子的有:膜辅助蛋白、促衰变 因子和同种限制因子等。第三类是存在于细胞表面介导补体活性片段或调节蛋白发 挥生物学效应的各种受体,如C1q受体、C3/C4b受体、C3d受体、H因子受体、 C3a和C5a受体等。 2.试比较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主要异同点。 三条激活途径的共同点: (1)三条途径都是补体各成分的连锁反应: (2)许多成分在相继活化后被裂解成一大一小的两个片段: (3)不同的片段或其复合物可在靶细胞表面向前移动,在激活部位就地形成复 合物: (4)最后都统一于膜攻击复合物(MAC)阶段,导致细胞膜破裂细胞死亡。途 径的不同点:(见下表) 比较补体系统活化三条途径的不同点 比较项目 经典激活途径 MBL 途径 旁路途径 激活物质 抗原与抗体形成复合物 MBL与病原体结 合 细菌脂多糖、凝集素IgG4 参与补体成分 C1~C9 MBL、C 反应蛋白、 C3、C5~C9、B、D、P因子 C2~C9 起始分子 C1q C2、 C4 C3 所 需 离 子 Ca2+ Mg2+ Ca2+ Mg2+ C3 转 化 酶 C4b2b C4b2b C3bBb C5 转 化 酶 C4b2b3b C4b2b3b C3bnBb

1.简述补体系统的组成。 补体系统是由存在于人或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可溶性蛋白及存在 于其它细胞表面的一组膜结合蛋白和补体受体组成。根据功能可将补体系统分为三 类,第一类是存在于体液中参与补体激活酶促连锁反应的固有成分,包括 C1 至 C9 及 D、B、P 因子共 12 种 14 个蛋白分子。第二类成分是补体活化的调节分子,其中 存在于体液中属于可溶性蛋白分子的有:C1 酯酶抑制剂、C4bp、I 因子、S 蛋白、 血清羧基肽酶 N 等;存在于细胞表面的膜结合蛋白分子的有:膜辅助蛋白、促衰变 因子和同种限制因子等。第三类是存在于细胞表面介导补体活性片段或调节蛋白发 挥生物学效应的各种受体,如 C1q 受体、C3b/C4b 受体、C3d 受体、H 因子受体、 C3a 和 C5a 受体等。 2.试比较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主要异同点。 三条激活途径的共同点: (1)三条途径都是补体各成分的连锁反应; (2)许多成分在相继活化后被裂解成一大一小的两个片段; (3)不同的片段或其复合物可在靶细胞表面向前移动,在激活部位就地形成复 合物; (4)最后都统一于膜攻击复合物(MAC)阶段,导致细胞膜破裂细胞死亡。途 径的不同点:(见下表) 比较补体系统活化三条途径的不同点 比较项目 经典激活途径 MBL 途径 旁路途径 激活物质 抗原与抗体形成复合物 MBL 与病原体结 合 细菌脂多糖、凝集素 IgG4 参与补体成分 C1~C9 MBL、C 反应蛋白、 C3、C5~C9、B、D、P 因子 C2~C9 起始分子 C1q C2、 C4 C3 所需离子 Ca2+ 、 Mg2+ Ca2+ Mg2+ C3 转 化 酶 C4b2b C4b2b C3bBb C5 转 化 酶 C4b2b3b C4b2b3b C3bnBb

作用 参与特异性体液免疫 参与非特异性免 疫, 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在 效应阶段 感染早期即发挥作用 感染早期即发 挥作用 3.试述补体系统在机体早期抗感染过程中的作用 补体系统在机体抗感染过程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补体可通过经典途径、MBL途径、旁路途径的级联反应发挥溶菌作用, 在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的效应阶段发挥作用。 (2)补体具有促进中和及溶解病毒的作用,抗体和补体与病毒作用后可有效 阻止病毒对宿主细胞的吸附和穿入:另外,补体对某些病毒如NA肿瘤病毒和C型 RNA病毒有直接溶解灭活作用。 (3)补体通过C3b、C4b的免疫调理和免疫粘附作用,可增强吞噬细胞对病 原体的吞噬和消除作用。细菌或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结合C3b/C4b后,若与表面具 有相应补体受体的红细胞和血小板结合,则可以形成较大的聚合物,容易被体内的 吞噬细胞吞噬清除,称为免疫黏附作用。 (4)炎症介质作用:c2具有激肽样作用,可以使小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 C3a、C4a、C5a具有过敏毒素作用,可以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脱颗粒,释放血 管活性介质,引起炎症反应;C3a、C567、C5a有趋化作用,可以吸引炎症细胞向 补体激活的炎症区游走和积聚,增强其炎症作用

作用 参与特异性体液免疫 参与非特异性免 疫, 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在 效应阶段 感染早期即发挥作用 感染早期即发 挥作用 3. 试述补体系统在机体早期抗感染过程中的作用 补体系统在机体抗感染过程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补体可通过经典途径、MBL 途径、旁路途径的级联反应发挥溶菌作用, 在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的效应阶段发挥作用。 (2)补体具有促进中和及溶解病毒的作用,抗体和补体与病毒作用后可有效 阻止病毒对宿主细胞的吸附和穿入;另外,补体对某些病毒如 RNA 肿瘤病毒和 C 型 RNA 病毒有直接溶解灭活作用。 (3)补体通过 C3b、C4b 的免疫调理和免疫粘附作用,可增强吞噬细胞对病 原体的吞噬和消除作用。细菌或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结合 C3b/C4b 后,若与表面具 有相应补体受体的红细胞和血小板结合,则可以形成较大的聚合物,容易被体内的 吞噬细胞吞噬清除,称为免疫黏附作用。 (4)炎症介质作用:C2a 具有激肽样作用,可以使小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 C3a、C4a、C5a 具有过敏毒素作用,可以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脱颗粒,释放血 管活性介质,引起炎症反应;C3a、C567、C5a 有趋化作用,可以吸引炎症细胞向 补体激活的炎症区游走和积聚,增强其炎症作用

1.简述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 (1)绝大多数细胞因子是低分子量(15KD-30KD)的蛋白或糖蛋白。以单体形式存 在、少数以双体或三体形式存在。以高亲合力和其受体结合,微量的CK就可对靶 细胞产生显著的生物学效应,并且,CK的分泌是一个短时自限的过程。 (2)CK以自分泌、旁分泌或内分泌方式发挥作用。 (3)一种细胞可以产生多种细胞因子、不同类型的细胞也可以产生一种或几种相 同的细胞因子。一种CK可以对多种细胞发挥作用,产生多种不同的生物学效应, 这种性质为多效性,几种不同的细胞因子也可以对同一靶细胞发挥作用,产生相同 或相似的生物学效应,这种性质称为重叠性,一种CK可以抑制另外一种细胞因子 的某些生物学作用,表现为拮抗效应,可以增强另一种CK的某些生物学作用,表 现为协同效应,并且众多的CK在机体内形成非常复杂的细胞因子网络。 (4)所有CK功能受多种因素调节,又介导非特异性免疫、促进炎症反应、调节免 疫应答、刺激造血、形成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调节网络,及调节细胞调亡等。 2.细胞因子的分类和生物学活性有那些? 细胞因子可被分为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生长因子 和趋化性细胞因子等六类。 (1)白细胞介素(L):不同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其基因及编码蛋白与功能均 清楚者。白细胞介素的主要作用是:促使T和B细胞增殖和分化:刺激造血细胞参 与炎症反应等。 (2)干扰素(IFN):因其具有干扰病毒感染和复制的能力故称干扰素。根据来源 和理化性质,可将干扰素分为a、B和Y三种类型。IFN-a/B主要由白细胞、成 纤维细胞和病毒感染的组织细胞产生,也称为I型干扰素。IFN-Y主要由活化T细 胞和NK细胞产生,也称为Ⅱ型干扰素。IFN除有抗病毒作用外,还有抗肿瘤,免 疫调节等作用。 (3)肿瘤坏死因子(TNF):一种能使肿瘤发生出血坏死的物质。肿瘤坏死因子分 为TNF-a和LT等。 (4)集落刺激因子(CS℉):集落刺激因子是指能够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 育分化阶段的造血干细胞进行增殖分化,并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相应细胞集落的 细胞因子。 (5)生长因子:具有刺激细胞生长作用的细胞因子,有些生长因子在一定条件下 也可表现为对免疫应答的抑制活性。 (6)趋化性细胞因子:具有对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细胞和 嗜碱性细胞的趋化至感染部位和激活活性。 3.简述干扰素的类型及主要生物学作用。 由病毒等诱导剂作用于细胞而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的糖蛋白。根据来源 和理化性质,可将干扰素分为a、B和Y三种类型。IFN-a/B主要由白细胞、成

1.简述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 (1)绝大多数细胞因子是低分子量(15KD-30KD)的蛋白或糖蛋白。以单体形式存 在、少数以双体或三体形式存在。以高亲合力和其受体结合,微量的 CK 就可对靶 细胞产生显著的生物学效应,并且,CK 的分泌是一个短时自限的过程。 (2)CK 以自分泌、旁分泌或内分泌方式发挥作用。 (3)一种细胞可以产生多种细胞因子、不同类型的细胞也可以产生一种或几种相 同的细胞因子。一种 CK 可以对多种细胞发挥作用,产生多种不同的生物学效应, 这种性质为多效性,几种不同的细胞因子也可以对同一靶细胞发挥作用,产生相同 或相似的生物学效应,这种性质称为重叠性,一种 CK 可以抑制另外一种细胞因子 的某些生物学作用,表现为拮抗效应,可以增强另一种 CK 的某些生物学作用,表 现为协同效应,并且众多的 CK 在机体内形成非常复杂的细胞因子网络。 (4)所有 CK 功能受多种因素调节,又介导非特异性免疫、促进炎症反应、调节免 疫应答、刺激造血、形成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调节网络,及调节细胞凋亡等。 2.细胞因子的分类和生物学活性有那些? 细胞因子可被分为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生长因子 和趋化性细胞因子等六类。 (1)白细胞介素(IL):不同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其基因及编码蛋白与功能均 清楚者。白细胞介素的主要作用是:促使 T 和 B 细胞增殖和分化;刺激造血细胞参 与炎症反应等。 (2)干扰素(IFN):因其具有干扰病毒感染和复制的能力故称干扰素。根据来源 和理化性质,可将干扰素分为α、β和γ三种类型。IFN-α/β主要由白细胞、成 纤维细胞和病毒感染的组织细胞产生,也称为 I 型干扰素。IFN-γ主要由活化 T 细 胞和 NK 细胞产生,也称为Ⅱ型干扰素。IFN 除有抗病毒作用外,还有抗肿瘤,免 疫调节等作用。 (3)肿瘤坏死因子(TNF):一种能使肿瘤发生出血坏死的物质。肿瘤坏死因子分 为 TNF-α和 LT 等。 (4)集落刺激因子(CSF):集落刺激因子是指能够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 育分化阶段的造血干细胞进行增殖分化,并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相应细胞集落的 细胞因子。 (5)生长因子:具有刺激细胞生长作用的细胞因子,有些生长因子在一定条件下 也可表现为对免疫应答的抑制活性。 (6)趋化性细胞因子:具有对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细胞和 嗜碱性细胞的趋化至感染部位和激活活性。 3.简述干扰素的类型及主要生物学作用。 由病毒等诱导剂作用于细胞而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的糖蛋白。根据来源 和理化性质,可将干扰素分为α、β和γ三种类型。IFN-α/β主要由白细胞、成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