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技大学:《语言学通论 General Linguistics》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认知语言学中的相关话题 Cognitive Linguistics

认知语言学中的相关话题 一、认知模型理论:CM,ICM,ECM 二、认知能力: 1.Construal 2.Attention 3.Comparison 4.Categorization 5.Prototype 6.Schema 7.Metaphor 8.Metonymy 9.Conceptual blending and integration
认知语言学中的相关话题: 一、认知模型理论:CM, ICM, ECM 二、认知能力: 1. Construal 2. Attention 3. Comparison 4. Categorization 5. Prototype 6. Schema 7. Metaphor 8. Metonymy 9. Conceptual blending and integration

一、 认知模型理论(Theory of Cognitive Modal) 1、认知模型 1)Definition:CM:cognitive model 人们在认识事体、理解世界过程中所形成的一 种相对定性的心智结构(mental structure),是 组织和表征知识的模式,由概念及其间的相对固定 的联系构成
1、认知模型: 1) Definition: CM: cognitive model --人们在认识事体、理解世界过程中所形成的一 种相对定性的心智结构(mental structure),是 组织和表征知识的模式,由概念及其间的相对固定 的联系构成。 一、认知模型理论(Theory of Cognitive Modal)

一、 认知模型理论(Theory of Cognitive Modal)) 2)认知模型的特征(Features of CM): (1)体验性:人类与外界互动的基础上形成的; (2)完型性:不仅是由各构成部分组合而成,而 且被视为一个整体的完形结构: (3)内在性:是人心智中认识事体的方式
2) 认知模型的特征 (Features of CM): (1)体验性:人类与外界互动的基础上形成的; (2)完型性:不仅是由各构成部分组合而成,而 且被视为一个整体的完形结构; (3)内在性:是人心智中认识事体的方式; 一、认知模型理论(Theory of Cognitive Modal)

一、 认知模型理论(Theory of Cognitive Modal) (4)开放性:难以对CM进行穷尽的描写,随人类认 识发展而增加; (5)选择性:从开放的要素中不断做出典型的选择; (6)关联性:CM内的成分相互关联, 组合成认知 网络; (7)普遍性:CM普遍存在,我们不能不用CM来认 识世界、进行推理、理解意义。 (p.205 figures)
(4)开放性:难以对CM进行穷尽的描写,随人类认 识发展而增加; (5)选择性:从开放的要素中不断做出典型的选择; (6)关联性:CM内的成分相互关联,组合成认知 网络; (7)普遍性:CM普遍存在,我们不能不用CM来认 识世界、进行推理、理解意义。 (p.205 figures) 一、认知模型理论(Theory of Cognitive Modal)

一、 认知模型理论(Theory of Cognitive Modal)) 2、理想化认知模型 1)Definition:(ICM: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 -特定的文化背景中说话人对某领域中的经验和知 识所作出的抽象的、统一的、理想化的理解,这是 建立在许多CM之上的一种复杂的、整合的完形结 构(a complex structural whole);由许多CM 集合而成,具有整体性。 ICM CM1+CM2+CM3+...CMn
2、理想化认知模型 1)Definition:(ICM: 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 --特定的文化背景中说话人对某领域中的经验和知 识所作出的抽象的、统一的、理想化的理解,这是 建立在许多CM之上的一种复杂的、整合的完形结 构(a complex structural whole);由许多CM 集合而成,具有整体性。 ICM = CM1+CM2+CM3+…CMn 一、认知模型理论(Theory of Cognitive Modal)

一、 认知模型理论(Theory of Cognitive Modal). 2)理想化认知模型的分类: ()命题模型:详细解释CM中所涉及的概念、特 性以及概念间的关系,具有判断性特点,是客观外 界在心智中的事实性映射 。 (2)意象图式模型:在对现实世界体验的基础上通 过互动所形成的前概念意象,是形成范畴、概念、 CM和思维(特别是抽象思维)的基础,为CM提 供结构或框架
2)理想化认知模型的分类: (1)命题模型:详细解释CM中所涉及的概念、特 性以及概念间的关系,具有判断性特点,是客观外 界在心智中的事实性映射。 (2)意象图式模型:在对现实世界体验的基础上通 过互动所形成的前概念意象,是形成范畴、概念、 CM和思维(特别是抽象思维)的基础,为ICM提 供结构或框架。 一、认知模型理论(Theory of Cognitive Modal)

一、 认知模型理论(Theory of Cognitive Modal) 2)理想化认知模型的分类: (3)隐喻模型:一个意象图式或命题模型可以从一 个认知域映射到另一个认知域中相应的结构上,此 模型可用于对更多事件,特别是对抽象事件的概念 化、推理和理解,进一步扩大了认知范围。 (4)转喻模型: 转喻指在同一认知域中用较容易感 知的部分来理解整体或整体的另一部分。如:以一 个范畴中的典型成员来理解整个范畴(以“狗”来 理解动物,以“苹果”来理解水果等)
2)理想化认知模型的分类: (3)隐喻模型:一个意象图式或命题模型可以从一 个认知域映射到另一个认知域中相应的结构上,此 模型可用于对更多事件,特别是对抽象事件的概念 化、推理和理解,进一步扩大了认知范围。 (4)转喻模型:转喻指在同一认知域中用较容易感 知的部分来理解整体或整体的另一部分。如:以一 个范畴中的典型成员来理解整个范畴(以“狗”来 理解动物,以“苹果”来理解水果等)。 一、认知模型理论(Theory of Cognitive Modal)

一、 认知模型理论(Theory of Cognitive Modal) 3)理想化认知模型的语义解释力: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的语义与客观世界、身体构 造和功能、认知能力和方式、文化信仰、主观因素 等不可分离。 认知语言学的ICM与传统的客观主义语义学是不同 的;例子见pp.221-226:bachelor;:father,mother
3)理想化认知模型的语义解释力: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的语义与客观世界、身体构 造和功能、认知能力和方式、文化信仰、主观因素 等不可分离。 认知语言学的ICM与传统的客观主义语义学是不同 的;例子见pp.221-226: bachelor; father, mother 一、认知模型理论(Theory of Cognitive Modal)

一、 认知模型理论(Theory of Cognitive Modal), 3.事件域认知模型 (ECM:event cognitive model) 王寅提出的ECM,作为认知模型理论的一个组成 部分,可用于对句法构造的成因(pp.242-244) 词性转换(p.250)、词义变化(pp.251-253) 反义同词(p.254)等进行研究。王寅认为, “ECM作为一种更概括、更适用的认知模型,也适 用于句法、语篇、语用等层面的分析
3. 事件域认知模型 (ECM: event cognitive model) 王寅提出的ECM,作为认知模型理论的一个组成 部分,可用于对句法构造的成因(pp.242-244)、 词性转换(p.250)、词义变化(pp.251-253)、 反义同词(p.254)等进行研究。王寅认为, “ECM作为一种更概括、更适用的认知模型,也适 用于句法、语篇、语用等层面的分析。 ” 一、认知模型理论(Theory of Cognitive Modal)

一、 认知模型理论(Theory of Cognitive Modal), ECM(事件域认知模型)的基本思想(p.240图表) ECM认为,人们常以“事件域”为单位来体验和 认识世界,并将其作为知识储存于大脑之中,这完 全符合人们的一般认知规律。人们在对许多具体事 件体验和认识的基础上逐步概括出事件的抽象概念 结构,并基于此逐步形成了语言中的种种表达。 个ECM中各要素呈现为层级性关系(如图所示)
ECM(事件域认知模型)的基本思想(p.240图表): ECM认为,人们常以“事件域”为单位来体验和 认识世界,并将其作为知识储存于大脑之中,这完 全符合人们的一般认知规律。人们在对许多具体事 件体验和认识的基础上逐步概括出事件的抽象概念 结构,并基于此逐步形成了语言中的种种表达。一 个ECM中各要素呈现为层级性关系(如图所示)。 一、认知模型理论(Theory of Cognitive Modal)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电子科技大学:《语言学通论 General Linguistics》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形态学 Morphology.pdf
- 电子科技大学:《语言学通论 General Linguistics》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09 Pragmatics(Utterance Meaning).pdf
- 电子科技大学:《语言学通论 General Linguistics》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10 Langugae, culture & society.pdf
- 电子科技大学:《语言学通论 General Linguistics》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语义学——Sentence meaning(Predication Analysis).pdf
- 电子科技大学:《语言学通论 General Linguistics》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语义学——Componential Analysis.pdf
- 电子科技大学:《语言学通论 General Linguistics》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语义学——Context, changes in word meaning, figures of speech.pdf
- 电子科技大学:《语言学通论 General Linguistics》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语义学——Semantics(Sense Relations).pdf
- 电子科技大学:《语言学通论 General Linguistics》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语义学——Types of word-meaning.pdf
- 电子科技大学:《语言学通论 General Linguistics》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07 Semantics(Introduction).pdf
- 电子科技大学:《语言学通论 General Linguistics》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06 Functional Grammar.pdf
- 电子科技大学:《语言学通论 General Linguistics》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05 句法 Syntax.pdf
- 电子科技大学:《语言学通论 General Linguistics》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04 Formalist Approach.pdf
- 电子科技大学:《语言学通论 General Linguistics》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03 Formalist Approach.pdf
- 电子科技大学:《语言学通论 General Linguistics》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02 句法 Syntax.pdf
- 电子科技大学:《语言学通论 General Linguistics》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01 Introduction(主讲:楚军).pdf
- 山东省“成人教育特色课程”项目配套教材:《大学语文》课程教材电子版(主编:戴永新).pdf
- 聊城大学:《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阅读文献)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作品选.pdf
- 聊城大学:《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阅读文献)外国文学经典作品选.pdf
- 聊城大学:《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阅读文献)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选.pdf
- 聊城大学:《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案讲义,共十五讲).docx
- 弟子规(全文).pdf
- 《中国语言文化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课程教学资源(书籍阅读材料)《中国古典哲学名著选读》郭齐勇.pdf
- 《中国语言文化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课程教学资源(书籍阅读材料)《唐诗三百首》中英文对照(许渊冲)300 Tang Poems(Classified by Theme).pdf
- 《中国语言文化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课程教学资源(书籍阅读材料)《二十四诗品校注译评》祖保泉.pdf
- 《中国语言文化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课程教学资源(书籍阅读材料)《近代中国之种族观念》刘东.pdf
- 《中国语言文化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课程教学资源(书籍阅读材料)《中国现代女作家与中国革命1905-1948》颜海平.pdf
- 《中国语言文化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课程教学资源(书籍阅读材料)《世界秩序与文明等级》全球史研究的新路径(主编:刘禾).pdf
- 《中国语言文化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课程教学资源(书籍阅读材料)《叫魂》SOULSTEALERS - The Chinese Sorcery Scare of 1768〔美〕孔飞力(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pdf
- 电子科技大学:《中国语言文化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导论(聂韬).pdf
- 电子科技大学:《中国语言文化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一讲 周易.pdf
- 电子科技大学:《中国语言文化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七讲 谶纬之学.pdf
- 电子科技大学:《中国语言文化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三讲 山海经.pdf
- 电子科技大学:《中国语言文化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二讲 尚书.pdf
- 电子科技大学:《中国语言文化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五讲 道家与魏晋风度.pdf
- 电子科技大学:《中国语言文化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八讲 诗歌的创作翻译与批评之平仄格律.pdf
- 电子科技大学:《中国语言文化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六讲 汉赋(中国古代辞赋).pdf
- 电子科技大学:《中国语言文化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九讲 中国与性别文学(古代女性创作的基本内容).pdf
- 电子科技大学:《中国语言文化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十讲 诗歌鉴赏(诗词曲的趣味之品诗之大成《二十四诗品》).pdf
- 电子科技大学:《中国语言文化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四讲 儒家文化.pdf
- 北京外国语大学:西方语言学流派漫谈(PPT讲稿)Schools of Linguistics some random thoughts.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