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易传》论文汇编_寻求儒家思想形而上的价值依据易传儒道结合的政治思想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DF
文档页数:10
文件大小:779.99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易传》论文汇编_寻求儒家思想形而上的价值依据易传儒道结合的政治思想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周易研究 2005年第1期(总第六十九期) 寻求儒家思想形而上的价值依据 易传》儒道结合的政治思想 王杰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北京100091) 摘要:本文对《易传》之成书及学派归属问题得出自己的结论后,从人类社会演进图式与“三材之道 《易传》与理想人格塑造、《易传》与主体价值的实现三个层面对《易传》儒道结合的政治思想特征做了深入 剖析,指出《易传》思想是以儒家思想为基本价值观,在吸收和借鉴道家思想及阴阳家思想的基础上,把它 们与儒家思想结合起来,为儒家思想注入了新的思想内容,在至高层次上建构了儒家的天道观和人过观 从而达到为儒家思想寻求形而上价值依据的目的 关词:学派;三材之道;理想人格;主体祈值 中图分类号:B22 文标识码:A 文章号:1003-3882(2005)01-0058-10 See/king a metaphysical basis of value for Confucianism a political thought merging Confucianism and Daoism in Yi Zhuan WANG Jie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Central School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Beijing 100091, China) Abstract: Along with a conclusion for the completed time and academic attributes of Yi Zhuan, this paper om three layers of"the Dao(Way) of the Three Powers(Heaven, Earth, and Human)"and the ev tion process of human society, Yi Zhuan and the modulation of the ideal personality, yi Zhuan and the re- alization of the subjects value, makes a deep analysis on the feature of Yi in combining Confucianism and Daoism,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taking Confucianism as its basic outlook of value, by absorbing certain thoughts from Daoism and Yin-yang School, Yi Zhuan integrated them into one. By this way, Confucian- of humanity of Confucianism were established in a higher level, through which the metaphysical basis of value of Confucianism was attain Key words: academic schools of thought: the Dao of the Three Powers; ideal personality the val 收稿日期:2004-11-20 作者简介:王杰(1963-),山东淄博人,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后,主要 从事中国先秦、明清哲学的教学与研究,著作有《儒家文化的人学视野》、《苟子注释》等 9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周 易研 究 年第 期 总第六 十 九期 寻求儒家思想形而上 的价值依据 — 《易传 》儒道结合的政治思 想 王 杰 〔中共 中央 党校 哲学部 , 北 京 。。。 摘要 本文对《易传 》之成书及学派归属 问题得 出 自己 的结论后 , 从人类社会演 进 图式 与 “ 三 材 之道 ” 、 易传 》与理想人格 塑造 、‘易传 》与主体价值的实现三 个层面对《易传 》儒道 结合的政 治思想 特征做 了深人 剖析 , 指出《易传 》思想是 以儒家思 想 为基本价值观 , 在吸收 和借鉴道家思 想及 阴 阳家思 想 的基 础 上 , 把 它 们与儒家思 想结合起来 , 为儒家思想注人 了新 的思 想 内容 , 在更高层 次上 建构 了儒家的天 道 观和 人道 观 , 从而达到为儒家思想寻求形而上价值依据的 目的 。 关健词 学派 三材 之道 理想人格 主体价值 中圈分类号 文橄标识码 文 幼号 一 一 一 , , , , , 卯 “ , , ” , ” , 四 。 , , 认 。 飞 , , 叭 ”一 夕 凡 , 翻 ” , 司 姐 刀 , 脚 收稿 日期 一 一 作者简介 王杰 一 , 山东 淄博人 , 中共 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 , 哲学 博 士 , 北 京 师范大学 历史学博 士 后 , 主要 从事中国先秦 、 明清哲学 的教学与研究 , 著作有《儒家文化的人 学视野 》 、《荀子 注释 》等

、《易传》之成书及学派归属问题考辨 1.《易传》之成书问题考辨 《易传》作为一部解经之作,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与《易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如果说《易经》是一部以卦、爻辞为基础预测人事吉凶祸福,指导人们思想和行为活动的卜 筮之书,那么,《易传》则是一部以解经为形式,在借鉴早期儒家思想以及道家思想的基础 上,继承《易经》卦、爻辞符号系统从而有了自已系统思想体系的哲学著作。对《易经》的成 书年代,传统观点认为是作于殷末周初,“易之兴也,其当般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 与纣之事邪?”(《易传·系辞下》)“文王拘而演周易”。对此我们不做过深的探究。对于 《易传》的作者及成书年代,自欧阳修提出“系辞非圣人之所作”后,《易传》的著作年代便成 为千古难决之谜,聚讼争论不已,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观点。早于孔子说、春秋末期说、战 国中期说和战国晚期说,下面对以上观点做进一步的展开叙述 (1)《易传》的成书年代不晚于孔子说。持此观点者以郭沂为代表。郭沂在《(易传)成 书与性质若干观点平议》一文中利用排除法对《易传》作于战国后的几种观点逛行否定 后,得出了“《易传》的时代不可能晚于孔子”的结论。(2)春末期说。此说为传统现点 这一观点认为《易传》为孔子所作。司马迂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晚而喜《易》, 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鉅”汉班固也说:“文王……作上 下篇孔氏为之《》、象》、《系醉》、《文言》、《序卦》之属十篇。”(《汉书·艺文志》)3王充 也认为:“孔子作《彖》《象》、《系辞》。”(王充《论衡·谢短》)4班固、王充所持观点乃据司 马迁而来,自古及今持此观点者大有人在,其行文方式也大致雷同,成为中国古代最流行 影响最大的一种说法。但据研究者研究成果显示,《易传》中记载叙述的一些内容显然晚 于孔子时代,传经者只是为了论证作为儒家经典的《易传》的权威性而把其著作权归之于 孔子而已。从司马迁的话语中,并不能得出《易传》为孔子所作的结论,而事实是,现存最 早明确说孔子作《易传》的文献不是司马迁等人,而是纬书《周易·乾凿度》:“孔子占《易》 得《旅》,息志停读,五十究《易》作《十翼》。”由于该书多被视为伪书,故其所言并不可据信 后人多不注意该书的存在,故把司马迁模棱两可的话当作了孔子作《易传》的依据。(3 《易传》非孔子所作。在宋以前,没有人怀疑《易传》为孔子所作。首先提出质疑的是宋欧 阳修。欧阳修认为,《易传》的思想内容颇有相抵牾之处,“孔子之文章,《易》《春秋》是已 (《易》字当系笔误),其言愈简其义愈深。吾不知圣人之作,繁衍丛脞之如此也。虽然辨其 非圣之言而已,其于易义,尚未有害也”(《易童子问》卷三)5。假如《易传》真为孔子所作, 那么其思想应前后一以贯之,不应有言外之辞。故欧阳修得出结论说,《系辞》、《文言》 《说卦》而下“皆非圣人之作,而众说淆乱,亦非一人之言也”(同上)5但欧阳修还是做了 保留,认为《彖》、《象》为孔子所作。到了清代,崔述在总结前人考证成果的基础上对孔子 作《易传》之说进行了全盘否定,指出不仅《系辞》而下非孔子所作,《象》、《彖》等也非孔子 所作,完全颠覆了传统的观点。他的理由是:“孟子之于《春秋》也,尝屡言之,而无一言及 于孔子传《易》之事;孔孟相去甚近,孟子之表章孔子不遗余力,不应不知亦不应知之而不 言也。”(《洙泗考信录》卷三)当代著名学者冯友兰先生也持相同看法。(4)战国初期与 战国中期说。刘大钩先生通过深入的研究和详密的考证,将《易传》各篇文字与老庄、思孟 的传世著作相比勘,认定“《易大传》的基本部分是战国初期至战国中期写成”,“《易大传》 9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一 、《易传 》之成书及学派归属 问题考辨 《易传 》之 成书 问题 考辨 《易传 》作 为一部解经之作 , 无论 在 内容上还是 在形式上都与《易经 》有 了很 大 的不 同 。 如果说《易经 》是 一部 以卦 、 交辞为基础预测人事吉凶祸福 , 指导人们思想和行为活动的 卜 盆之 书 , 那么 ,《易传 》则是一部 以解经为形式 , 在借 鉴早 期儒家思 想 以及 道 家思 想 的基 础 上 , 继承《易经 》卦 、 交辞符号系统从 而有 了 自己 系统思想体系 的哲学著作 。 对《易经 》的成 书年代 , 传统观点认 为是作于殷末周初 , “ 易之兴也 , 其 当殷 之末世 、 周之 盛德邪 当文 王 与封之事邪 ,’《易传 · 系 辞下 》 “ 文 王 拘 而 演 周 易 ” 。 对 此 我们 不做过 深 的探 究 。 对 于 《易传 》的作者及成 书年代 , 自欧 阳修提 出 “ 系辞非圣人之所作 ”后 ,《易传 》的著作年代便成 为千古难 决之谜 , 聚讼 争论不 已 , 归纳起来有 以下几种观点 。 早于孔子说 、 春秋末期说 、 战 国 中期说和 战国晚期 说 , 下面对 以 上观点做进一步的展开叙述 。 《易传 》的成 书年代不 晚于孔子说 。 持此观点者 以 郭沂 为代表 。 郭沂在 易传 成 书与性质若干观点平议 〕一 文 中利 用排除法 对《易传 》作 于 战 国后 的几 种 观点进行 否 定 后 , 得 出了 “《易传 》的时代不可能 晚于孔子 ” 的结论 。 春秋末 期说 。 此说为传统 观点 。 这一 观点认 为《易传 》为孔子所作 。 司 马迁 在《史记 · 孔 子 世家 》中说 “ 孔 子 晚而喜《易 》 , 序《象 》 、《系 》 、《象 》 、《说卦 》 、《文言 》 。 读《易 》 , 韦 编三绝 。 ”川 汉 班 固也说 “ 文王 … …作上 下篇 , 孔 氏为之《象 》 、《象 》 、《系辞 》 、《文言 》 、《序 卦 》之 属 十篇 。 ” 汉 书 · 艺文志 王 充 也认 为 “ 孔子作《象 》 、《象 》 、《系辞 》 。 ” 王充《论衡 · 谢短 闭 班 固 、 王 充所 持观 点乃 据 司 马迁 而来 , 自古及今持此 观点者大有人在 , 其行 文 方式也 大致 雷 同 , 成 为 中国古代最 流行 影 响最大的一种说法 。 但据研究者研究成果显示 ,《易传 》中记 载叙述 的一 些 内容显 然 晚 于孔 子时代 , 传经 者只是为 了论证作为儒家经 典 的《易传 》的权 威 性 而把其 著作权归 之 于 孔子而 已 。 从 司马迁 的话语 中 , 并不能得 出《易 传 》为孔 子所 作 的结论 , 而事 实是 , 现存最 早 明确说孔子作《易传 》的文献不是 司马迁等人 , 而是纬书《周易 · 乾凿度 》 “ 孔子 占《易 》 , 得《旅 》 , 息志停读 , 五 十究《易 》作《十翼 》 。 ” 由于该 书多被视为伪 书 , 故其所 言并不可据信 。 后人多不注意该书的存在 , 故把 司马迁模 棱 两 可 的话 当作 了孔 子 作《易传 》的依据 。 《易传 》非孔子所作 。 在宋 以前 , 没有人怀疑《易传 》为孔 子 所作 。 首先 提 出质疑 的是 宋 欧 阳修 。 欧 阳修认 为 ,《易传 》的思想 内容颇 有 相 抵捂 之 处 , “ 孔 子 之 文 章 , 《易 》《春 秋 》是 已 易 》字 当系笔误 , 其言愈简其义愈深 。 吾不 知圣人之作 , 繁衍丛挫之如此也 。 虽然辨其 非圣之 言而 已 , 其 于易义 , 尚未有 害也 ” 易童子 问 》卷三 〕 。 假如《易传 》真为孔子所作 , 那 么其思 想应 前后 一 以 贯之 , 不 应 有 言外 之 辞 。 故 欧 阳修得 出结论 说 ,《系 辞 》 、《文 言 》 、 《说卦 》而下 “ 皆非圣人之作 , 而众说淆乱 , 亦非 一 人之 言也 。 ,’同上 〕但 欧 阳修还 是做 了 保 留 , 认 为《象 》 、《象 》为孔子所作 。 到 了清代 , 崔述 在 总结 前人考 证成果 的基 础 上对 孔子 作《易传 》之说进行 了全盘否定 , 指 出不仅《系辞 》而下 非孔 子所 作 ,《象 》 、《象 》等也非孔 子 所作 , 完全颠覆 了传统 的观点 。 他 的理 由是 “ 孟 子之 于《春 秋 》也 , 尝 屡 言之 , 而无 一 言及 于孔 子传《易 》之事 孔孟相去甚近 , 孟 子之表章孔子不遗余力 , 不应不知 , 亦不应知之而不 言也 。 ” 珠泅考信录 》卷三 〕当代著名学者冯友 兰先生也持相 同看法 。 〔 〕 战国初期 与 战国中期说 。 刘大钧先生通过深人 的研究和详密的考证 , 将《易传 》各篇文字与老庄 、 思孟 的传世著作相 比勘 , 认定 “《易大传 》的基本部分是 战 国初 期 至 战国 中期写 成 ” , “《易大传 》

之《彖》《象》文言》为思孟学派所整理润色,《系辞》中亦有思孟学的内容,把《易传》的 成书时间限定在了战国初期至战国中期。(5)战国中期与战国晚期说。持此观点者以张 岱年先生为代表。张先生曾批评将《易传》成书限定在秦汉之间的说法是“疑古过勇”,经 过缜密论证,张先生指出“《易大传》的基本部分是战国中期至战国晚期的著作”9。(6)秦 汉时期说。此说以李镜池先生为代表。据李镜池先生在《易传探源》一文中指出,《易传》 七种十篇皆成书于秦以后,“《彖》《象》二《传》大概作于秦汉间,《系辞》《文言》则作于史迁 之后、昭宣之前。”李先生用大量论据论证了自己的观点。0 2.《易传》之学派归属问题考辨 (1)认为《易传》与思孟学派有关,属于思孟学派的作品。这一观点认为,《易传》非一 人一时之作,其各篇章之间亦有先后早晚之分,但从《易传》内容的思想倾向看,《易传》的 创作年代在思孟学派的形成和兴盛时期,其为思孟时期的作品则是可以肯定的。(2)认为 《易传》与荀学有关,成书时间在荀子之后甚或更晚。如郭沫若先生说:“两者(指《荀子 大略》和《彖下传》)之相类似是很明显的。……《易传》显明地是把荀子的话更展开了。它 把他的见解由君臣父子的人伦问题扩展到了天地万物的宇宙观上去了”,“《系辞传》至 其中的一部分也明明受了荀子的影响,从思想系统上可以见到它们的关系。计李泽厚先 生也说:“《易传》讲了许多人类历史和宇宙事物的起源、演变和发展从整体上说,它更近 于荀而不近于孟”,“(《易传》的思想)就总侪实质言,……与荀子无神谂思想接近。《易传》 说‘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与荀子神道设想的思想便完 全一致”12(3)《易传》属于道家学派的作品。陈鼓应先生通过对马王堆出土帛书《黄帝 四经、帛书《系酢》与易传的比较研究,通过老庄思想与易传的比较研究,通过稷下道家、 黄老学派与易传的比较研究,提出了《易传》属于道家学派作品的观点,打破了千百年来学 术界形成的传统看法。13 以上所列《易传》成书时代、学派归属等问题自唐宋以来至今已经争论了一千多年,尽 管20世纪以来已经出土了大量的简帛《易经》、《易传》,学者们通过比较研究,否定了一些 传统的观点,但新的问题又接踵而来,可以说,在更新更多更有价值的史料文献发现之前 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争论还将长期进行下去。笔者在此只是依据自己的研究心得,得出 自己的观点。笔者认为,《易传》各个篇章的写作年代有早有晚当无争议,其基本部分约成 书于战国中后期或秦汉之际,也就是说,其中,《系辞》《说卦》的基本内容约形成于战国中 后期,而《彖》、《象》、《文言》、《序卦》、《杂卦》等可能是秦汉之际或汉初的作品,是以儒家思 想为基本价值观,在大量吸收和借鉴道家思想及阴阳家思想的基础上,把它们与儒家思想 结合起来,纳入儒家思想的体系中去,以建构儒家形而上本体思想体系为目的的儒家思想 学说,从而达到为儒家思想寻求一种形而上的本体论依据。 二、人类社会演进图式与“三材之道” 《易传》吸收和借鉴了道家、阴阳家等学派的思想观点,为儒家思想注入了新的思想内 容,在更高的层次上建构了儒家的天道观①和人道观 ①《易传》之天,概括起来有五种含义,即自然之天、自然规律之天、义利之天、宗教之天和阳气之天等 9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之《象 》《象 》《文言 》为思孟学派所 整理 、 润 色 ,《系辞 》中亦有思孟学 的 内容 ”叫 , 把《易传 》的 成书时 间限定在 了战国初期至 战国中期 。 战 国 中期 与 战 国晚期 说 。 持此观点者 以 张 岱年先生 为代表 。 张先生 曾批评将《易传 》成 书限定 在 秦汉 之 间 的说法是 “ 疑古过 勇 ” , 经 过填密论证 , 张先生指 出 “《易大传 》的基本部分是战国 中期至 战国晚期 的著作 ”图 。 秦 汉时期说 。 此说 以李镜池先生 为代表 。 据李镜池 先生 在《易传探 源 》一 文 中指 出 ,《易传 》 七种 十篇 皆成 书于秦 以后 , “《象 象 》二《传 》大概作于秦汉 间 ,《系辞 》 、《文言 》则作 于史迁 之后 、 昭宣之前 。 ”李先生用大量论据论证 了 自己 的观点 。 〔‘。〕 《易传 》之 学派 归属 问题考辨 认为《易传 》与思孟学派有 关 , 属于 思 孟学 派 的作品 。 这 一 观点认 为 ,《易传 》非一 人一 时之作 , 其各篇章之间亦有先后早晚之分 , 但从《易 传 》内容 的思 想倾 向看 ,《易传 》的 创作年代在思孟学派 的形成和兴盛 时期 , 其为思孟 时期 的作品则是可 以肯定 的 。 认 为 《易传 》与荀学有关 , 成书时间在荀子之后 甚 或更 晚 。 如郭 沫若先生 说 “ 两 者 指《荀 子 · 大略 》和《象下传 》之相类 似是很 明显 的 。 … …《易传 》显 明地是把荀子的话更展开 了 。 它 把他 的见解 由君 臣父子 的人伦 问题扩展 到 了天 地 万 物 的宇宙 观上 去 了 ” , “《系辞传 》至 少 其 中的一部分也 明明受 了荀子 的影 响 , 从思 想系统上 可 以 见 到它们 的关系 。 ” “ 〕李 泽厚先 生 也说 “《易传 》讲了许多人类历史 和宇宙 事物 的起源 、 演变 和发 展 , 从 整体 上说 , 它 更近 于荀而不近于孟 ” , “ 易传 》的思想 就总体实质言 , … …与荀子无神论思想接近 。 《易传 》 说 ‘ 观天 之神道而 四 时不戒 , 圣人 以神道设教 , 而天 下服矣 ’ , 与荀子神道设 想 的思 想便完 全一致 。 ’ 〕 《易传 》属 于道家学派 的作 品 。 陈鼓 应 先 生 通过 对 马王 堆 出土 帛书 黄 帝 四 经 》 、 帛书《系辞 》与易传的 比较研 究 , 通过 老 庄思 想 与易传 的 比较研 究 , 通过樱 下 道 家 、 黄老学派与易传的 比较研究 , 提 出了《易传 》属 于道家学派作品 的观点 , 打破 了千百 年来学 术界形成的传统看法 。 以上所列《易传 》成 书时代 、 学派归属等问题 自唐宋 以 来至今 已 经争论 了一 千多年 , 尽 管 世纪 以来 已经 出土 了大量 的简 帛《易经 》 、《易传 》 , 学者们通 过 比较研 究 , 否定 了一些 传统 的观点 , 但新 的问题 又接踵而来 , 可 以说 , 在更新更多更有价值的史料文献发现之前 , 学术界对这一 问题 的争论还将长期进行下 去 。 笔 者在此 只是依据 自己 的研究 心 得 , 得 出 自己 的观点 。 笔者认 为 ,《易传 》各个篇章 的写作年代有早有 晚当无争议 , 其基本部分约成 书于 战国中后期或秦汉之 际 , 也就是说 , 其 中 ,《系辞 》 、《说卦 》的基本 内容约形成 于 战国中 后期 , 而《象 》 、《象 》 、《文 言 》 、《序卦 》 、《杂卦 》等可能是秦汉之际或汉初 的作 品 , 是 以儒 家思 想 为基本价值观 , 在大量 吸收和借鉴道家思想及 阴 阳家思想 的基础上 , 把 它们与儒家思想 结合起来 , 纳入儒家思 想的体系 中去 , 以 建 构儒家形 而上 本体思 想体系为 目的 的儒家思想 学说 , 从而达到为儒 家思想寻求一种形而 的本体论依据 。 二 、 人类社会演进 图式 与 “ 三 材之道 ” 《易传 》吸收和借鉴 了道家 、 阴阳家 等学派的思 想观点 , 为儒家思 想注人 了新 的思 想 内 容 , 在更高的层次上建构 了儒家 的天道观 ①和人道观 。 ① 《易传 》之 天 , 概括起来有 五 种含义 , 即 自然之 天 、 自然规律之 天 、 义 利之 天 、 宗 教之 天 和 阳气 之 天 等

自殷商以来,对天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到战国末期,经过荀 子对天所做的自然性回归,思想家们已经把关注的重心转移到如何寻求天道之规律以更 好地为人类自身服务这一轨道上来 在中国思想史上,老子最早提出了系统的宇宙生成理论,他说:“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道生 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构建了中国早期的宇宙生成图式。《易传》在借 鉴老子自然哲学的基础上,也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宇宙生成理论,初步揭示了宇宙万物何以 生成的根据。《易传》关于宇宙生成的理论主要集中在《彖传》、《系辞传》、《序卦传》诸篇 中。“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 矣。”(《咸·彖》)“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綑蕴,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系 辞传》“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序卦传》)、“天地交而万物通也。”(《泰·彖》)《易传》所说 的“万物”是“天地交感”的结果,“天”或“天地”是《易传》的最高范畴,万物乃天地交感之结 果,否定了神创造万物、主宰万物的观点。除此之外,《易传》还提出了一个与天并列的太 极概念来阐释宇宙万物的生化过程,这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 四象,四象生八卦。”(《系辞传》)这种宇宙衍生模式与老子对宇宙衍生的态度在运思取向 上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太极这时成为产生万物的总根源,并且提出阴阳的互动是事物 发展的规律体现。反映出这一思想注雪以自然本身的面目来探讨天地之道,从而得出天 地万物的生长变化都是自然界自身运动发展的纪果,为后来《易传》之人道观的产生提供 了坚实的形丽上依据 易;》把宇宙生成理论运用于人类社会,勾勒了一幅人类社会演进的一般画图,“有 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 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 然后礼义有所错。”(《序卦传》)在《易传》看来,整个自然界及人类社会都是遵循一种自然 演进的规律而产生的,君臣、父子、夫妇、上下、贵贱、尊卑、长幼等,用礼义加以区别、规范 做到上下有别,长幼有序,各有等差,在这种分别等差中,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易 传》指出,整个社会只有严格分别、遵循这种等级关系,使彼此不相逾越,就能达到天下稳 定的社会目标,“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人有严君焉,父母 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家人 彖》)实际上,《易传》以高度概括的语句揭示出宇宙生成的根源,其目的是为其人道思想提 供本体论依据。那么,天道与人道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易传》指出天道与人道具有不 同的作用,《易传·系辞上》接着又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这种 继善成性”的理论从阴阳的对立变化中把握人性问题,将天地阴阳之道置于天、地、人三 个领域中,使之成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基本准则。我们还可以从《易传》提出的“三材之 道”来理解这一思想特点。“《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 三材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系辞传》)在《易传》看来,人与万物都是 自然演化的结果,人可以与天地相提并论,并处于自然界的中心位置,通过人把天、地联系 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自然—社会进化图式。离开了人的参与,自然万物便不再具有价 值和意义。《易传》还指出:“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 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说卦传》《易传》的这两段话准确揭示了自 然界与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本准则。所谓天之道、地之道乃是自然界阴阳二气互消互 2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自殷商 以来 , 对天 的认识经历 了一个漫长 曲折 的历史发展过程 。 到 战国末期 , 经过荀 子对天所做 的 自然性 回归 , 思 想家们 已 经把关 注 的重 心转移 到 如何 寻求 天 道之规律 以更 好地为人类 自身服务这一轨道上来 。 在 中国思想史上 , 老子最 早提 出 了系统 的宇宙生 成 理论 , 他 说 “ 天 下 万物 生 于 ‘ 有 ’ , ‘ 有 ’生 于 ‘ 无 ” , “ 道 生 一 , 一 生 二 , 二 生 三 , 三 生 万 物 。 万 物 负 阴而 抱 阳 , 冲气 以 为 和 。 ” “ 人法地 , 地法天 , 天法道 , 道法 自然 。 ” 老子构建 了 中国早期 的宇宙生成 图式 。 《易传 》在借 鉴 老子 自然哲学 的基础上 , 也提 出了 自己 独特的宇宙生成 理论 , 初步揭示 了宇宙万物何 以 生成 的根据 。 《易传 》关 于宇宙生成 的理 论 主要 集 中在《象 传 》 、《系辞传 》 、《序卦传 》诸篇 中 。 “ 天地感 , 而 万 物 化 生 , 圣 人感 人 心 , 而 天 下 和平 。 观 其所 感 , 而 天 地 万 物 之情 可 见 矣 。 ” 《咸 · 象 》 “ 天地 之大德 日 生 ” , “ 天 地 烟 蕴 , 万 物化 醇 。 男 女构 精 , 万 物 化 生 。 ” 系 辞传 ’有天地 , 然后万物生焉 ” 序卦传 》 、 “ 天地交而万 物通也 。 ” 《泰 · 象 《易传 》所说 的 “ 万物 ”是 “ 天地交感 ” 的结果 , “ 天 ”或 “ 天地 ”是《易传 》的最 高范畴 , 万物乃 天地交感之结 果 , 否定 了神创造 万物 、 主宰万物 的观点 。 除此之 外 ,《易传 》还提 出 了一 个 与天 并 列 的太 极概念 来 阐释宇宙万物的生化过程 , 这 就是大家耳熟能详 的 “ 易有太极 , 是生两仪 , 两仪生 四象 , 四象生八卦 。 ” 系辞传 》这种宇宙衍 生 模式 与老子对 宇 宙衍生 的态 度在 运思 取 向 上具有惊人 的相 似之处 。 太极这 时成 为产生万 物 的总根 源 , 并 且 提 出 阴 阳 的互 动是 事物 发展 的规律体现 。 反 映出这 一思想注重 以 自然本 身 的面 目来 探讨天 地 之道 , 从 而得 出天 地万物 的生 长变化都是 自然界 自身运 动发 展 的结 果 , 为后 来《易传 》之人 道 观 的产生 提供 了坚实 的形 而 上依据 。 《易传 》把宇宙生成理论运用 于人类社会 , 勾 勒 了一 幅人类 社 会 演进 的一般 画 图 , “ 有 天地 , 然后万物生焉 。 盈 天 地 之 间者唯 万物 。 ” “ 有 天 地 然后 有 万物 , 有 万 物 然 后 有男 女 。 有男女然后 有夫妇 , 有 夫妇然后有父 子 。 有父子然后有君 臣 , 有君 臣 然后有上 下 。 有上 下 然后礼义有所错 。 ” 序卦传 在《易传 》看来 , 整个 自然 界及人类社会 都是遵 循 一 种 自然 演进 的规律而产生 的 , 君 臣 、 父子 、 夫妇 、 上下 、 贵贱 、 尊卑 、 长幼等 , 用礼义加 以 区 别 、 规范 , 做到上 下有别 , 长幼有序 , 各有等差 , 在这 种分别 等差 中 , 礼起 到 了至关重 要 的作 用 。 《易 传 》指 出 , 整个社会只有严格分别 、 遵循这种等级关 系 , 使彼此 不 相逾 越 , 就 能达 到天 下稳 定 的社会 目标 , “ 女正位乎 内 , 男正位乎 外 。 男 女正 , 天 地 之 大义 也 。 家 人有 严 君 焉 , 父母 之谓也 。 父父 , 子 子 , 兄 兄 , 弟弟 , 夫 夫 , 妇 妇 , 而 家 道 正 。 正 家 , 而 天 下 定 矣 。 ” 家 人 · 象 》实际上 ,《易传 》以 高度概括 的语 句揭示 出宇宙生成 的根源 , 其 目的是 为其人道思想提 供本体论依据 。 那 么 , 天道 与人道之 间的关 系究 竟 如何 《易传 》指 出天 道 与人 道具 有 不 同的作用 ,《易传 · 系辞上 》接着又说 “ 一 阴一 阳之谓 道 , 继 之 者善 也 , 成 之者性 也 。 ”这 种 “ 继善成性 ” 的理论从 阴阳的对 立变化 中把握 人性 问题 , 将 天 地 阴 阳之 道 置 于 天 、 地 、 人三 个领域 中 , 使之成 为 自然界 和人类社会 的基本 准则 。 我们还 可 以 从《易传 》提 出的 “ 三材之 道 ”来理解 这一思想特点 。 “《易 》之为 书也 , 广 大悉备 , 有天 道焉 , 有人道焉 , 有地道焉 。 兼 三材而 两之 , 故六 。 六者非它也 , 三材之道也 。 ” 系辞传 》在《易传 》看来 , 人 与万物都是 自然演化的结 果 , 人 可 以 与天 地相提并论 , 并处 于 自然界 的中心 位置 , 通过人把 天 、 地联 系 起来 , 构成一 幅完整 的 自然 — 社会 进化 图式 。 离开 了人 的参 与 , 自然万物便不再具有价 值和意义 。 《易传 》还指 出 “ 昔者圣人之作《易 》也 , 将 以顺性命之理 , 是 以 立天之道 曰 阴与 阳 , 立地 之道 日 柔 与刚 , 立人之道 日 仁与义 。 ” 说卦传 《易传 》的这两段话准确揭示 了 自 然界与人类社会存在发展 的基本准则 。 所谓 天 之 道 、 地之道 乃 是 自然 界 阴 阳二气 互 消互

长之体现,而人之道从根本上说是从属于天道、地道的,天道、地道究其实质是为了人道, 因此《易传》突出了人道在天道、地道中的价值和作用,天,地、人在宇宙中具有同等重要的 价值和意义。这样《易传》就在更高的理论层面上建构了儒家形而上的理论框架,为儒家 政治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天、地、人三者关系中,《易传》特别突出了 人的价值问题。认为人能“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 物而不遗。”(《系辞传》)人通过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能够作用于天地万物,充分体现了人为 天地立心”的主体价值观念。 、《易传》与理想人格塑造 《易传》中关于理想人格的论述与解释是对先秦儒家理想人格的概括和总结,《易传》 中关于理想人格的思想散见于《易传》的各篇之中 1.圣人——理想人格的最高体现 前几章已经说过,圣人在孔孟荀的政治思想学说中居于理想人格的最高层。《易传》 继承了孔、孟、荀关于理想人格的思想,把人类所具有的一切智慧和能力投射到圣人身上, 肯定了圣人所具有的超越众生的神圣性、崇高性及独特价值,在《易传》中,“圣人”一词出 现频率达38次之多,圣人具有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感,能够顺应自然阿控制万物,“与 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方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 敦平仁,故能爱。”《珉辞传》)圣人甚至具有一种不可言说的神奇功能,“与天地合其德,与 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文言传》)《易传》把圣人所面对的环境划 分为天文环境和人文环境。所谓天文环境是指包括天地万物及其运行之永恒规律;所谓 人文环境是指人类社会各种制度规范的总称。《易传》认为,“圣人”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现 象的观察,深察自然、社会之规律,“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把观察的心得浓缩到 部《易经》中,体现了人生的最高智慧。“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 两地而倚数。”(《说卦传》)“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 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 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系辞传》圣人所作的 《易经》不但能“知周乎万物”、“弥纶天地之道”,而且能够利用《易经》探究一切未著未显 艰深难测之事。正是由于圣人把握了天地之道,对一切事物有了深刻省察故而圣人能够 通晓天地至深至奥之理,成就人世间一切伟大之事业,“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几也 故能成天下之务。”(《系辞传》)不但如此,圣人既是天地万物和社会规范的主宰者和裁决 者,“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系辞传》)同时还是社会制 度、社会规范、社会文化的发明者和创造者,所谓“宫室”、“棺椁”、“书契”等社会文明现象, 都是“后世圣人”创制的结果(《系辞传》)。总而言之,把握天地之道,成就一切事业,测知 过去,预知未来,成为《易传》理想人格中圣人的第一个特征 如果说圣人的第一个特征还具有理想化色彩的话,那么,圣人的第二个特征便是儒家 理想人格中一直存在的对现实理想人格的价值认同,指的是有君之名且有君之实、治国有 方、爱民如子的“圣王”。圣人的这两个特征突出反映了儒家政治思想中两种理想人格模 式:一种是前已述及的圣人模式,它是儒家思想所向往和追求的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另 一种是圣王模式,它是封建君主所向往和追求的理想人格和理想目标。这两种儒家理想 o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长之体现 , 而人之道从根本上 说是从属 于天道 、 地 道 的 , 天 道 、 地道究其实质是为 了人 道 , 因此《易传 》突出了人道在天道 、 地道 中的价值和作用 , 天 、 地 、 人在宇宙 中具有同等重要 的 价值和意义 。 这样《易传 》就在更高的理论层 面上 建构 了儒 家形 而 上 的理论框架 , 为儒家 政治理论 的进一步发展提供 了有 力 的支持 。 在 天 、 地 、 人 三者关 系 中 ,《易传 》特别突 出 了 人 的价值问题 。 认 为人能 “ 裁成天地之道 , 辅相天地之宜 ” “ 范 围天地之化而不过 , 曲成万 物而不遗 。 ” 系辞传 人通过 自己 的主观能动性 能够作用 于 天地 万物 , 充分体现 了人 为 “ 天地立心 ” 的主体价值观念 。 三 、《易传 》与理想人格塑造 《易传 》中关 于理想人格 的论述与解释是对 先秦儒家理想 人格 的概括 和 总结 ,《易传 》 中关于理想人格 的思想散见 于《易传 》的各篇之 中 。 圣 人 — 理 想人格 的最 高体现 前几章 已 经说过 , 圣人在孔孟荀 的政治思 想 学说 中居 于 理想 人格 的最 高层 。 《易传 》 继承了孔 、 孟 、 荀关于理想人格 的思想 , 把人类所具有的一切智慧和能力投射到圣人身上 , 肯定 了圣人所具有 的超越众生 的神圣性 、 崇 高性 及独特价值 , 在《易传 》中 , “ 圣人 ”一 词 出 现频率达 次之多 , 圣人具有广博的知识和 深厚 的感 情 , 能够顺应 自然 而 控制万 物 , “ 与 天地相似 , 故不违 知周乎万物 , 而道济天下 , 故不过 旁行 而不流 , 乐天知命 , 故不忧 安土 敦乎仁 , 故能爱 。 ” 系辞传 圣人甚至具有一种不 可言说 的神奇功能 , “ 与天地合其德 , 与 日月合其明 , 与四时合其序 , 与鬼神合其吉凶 。 ” 文言传 易传 》把圣人所 面对 的环境划 分为天 文环境 和人文环境 。 所谓 天文环境是指包 括 天 地 万物及其运 行 之永 恒规律 所 谓 人文环境是指人类社会各种制度规范的总称 。 《易传 》认 为 , “ 圣人 ” 通过对 自然 和社 会现 象 的观察 , 深察 自然 、 社会之规律 , “ 仰 以 观 于 天 文 , 俯 以 察于地理 , ”把观察 的心 得 浓缩 到 一部《易经 》中 , 体现 了人生 的最高智慧 。 “ 昔者圣人之作 易 》也 , 幽赞于神明而生奢 , 参天 两地而倚数 。 ” 说卦传 》 “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 , 而 明吉凶 。 ”“ 圣人有 以见天下之绩 , 而拟 诸其形 容 , 象其物宜 , 是故谓之象 。 圣人有 以见天 下之 动 , 而 观其会通 , 以行其典 礼 , 系辞 焉 以 断其吉凶 , 是故谓之艾 。 ”“ 夫易 , 圣人之所 以 极深而研几也 。 ” 系辞传 》圣 人所作 的 《易经 》不但能 “ 知周乎万物 ” 、 “ 弥纶天地之道 ” , 而 且能够利用《易经 》探究 一 切 未 著未显 、 艰深难测之事 。 正是 由于圣人把握 了天地之道 , 对一切事物有 了深刻省察 , 故而圣人能够 通 晓天地至深 至奥之理 , 成就人世间一切伟大之事业 , “ 惟深也 , 故能通天下之志 惟几也 , 故能成 天下之务 。 ,’《系辞传 不但如此 , 圣人 既 是 天 地 万物和社会规 范的主宰者 和裁决 者 , “ 是故圣人 以通天下之志 , 以定天下之业 , 以 断天下之疑 。 ” 系辞传 同时还是社会制 度 、 社会规范 、 社会文化 的发 明者和创造者 , 所谓 “ 宫室 ” 、 “ 棺撑 ” 、 “ 书契 ”等社会文 明现象 , 都是 “ 后世圣人 ”创制 的结果 系辞传 。 总而 言之 , 把握 天 地 之道 , 成就 一 切 事业 , 测 知 过去 , 预知未来 , 成 为《易传 》理想人格 中圣人 的第一个特征 。 如果说圣人 的第一个特征还具有理想化色彩 的话 , 那 么 , 圣人 的第二个 特征便是儒家 理想人格 中一直存在的对现实理想人格的价值认 同 , 指 的是有君之名且有君之实 、 治 国有 方 、 爱民如子 的 “ 圣王 ” 。 圣人 的这两个特征突 出反 映 了儒家政 治思 想 中两种理 想人 格模 式 一种是前 已 述及 的圣人模式 , 它是儒家思 想所 向往 和追求 的理想人格 的最 高境界 另 一种是圣王模式 , 它是封建君 主所 向往 和追 求 的理 想人 格 和理 想 目标 。 这两种 儒家 理想

人格模式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述,即“内圣外王之道”。《易传》说:“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 而治”(《说卦传》),“圣人养贤以及万民。”(《頤·彖》)这显然是一副当代君王的形象。圣 人作为当代之君王,能够“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泰·彖》)划分社会 尊卑上下贵贱,使君臣上下各安其分,各守其道,最终建立起“上下志同”的和谐理想社会 最终达到“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 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的理想境界。此处之圣人是社会政治生活中最高的统治者, 他积极为民众创设良好的生活、生产条件,在此过程中也成为了人民所崇拜推崇的对象 《易传》把诸多功业都集中于圣人身上,既可以为一般人树立一个可以追求的理想目标,又 可以在较广泛的泛围内从思想上凝聚人们的力量,从而达到更顺利进行统治的目的。因 此,就像我们在前面已经指出的那样,无论儒家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中怎样美化圣人 怎样强化圣人经天纬地、弥纶天地之道的功能,但其有非常明确的功利目的,都是为现实 政治服务的 君子——刚健自强的象征 《易传》关于理想人格的另一重要特征是对君子人格品行的探讨。《易传》全书共出现 君子”一词达125次之多,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是在《象辞》中,有54卦的 《象辞》中提到了君子并对君子的形象特征做了描述,足见《易传》对君予的重视程胱。相 对于孔、孟、荀等儒学大师来说《易传》的君子观更带有时代特征,更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具体说来,《易传》中的君子具有如下的人格特征:(1)德性深厚与崇德广业。《易传》用很 大筒幅“远憾”、“明德”、“滎德”等进行了撚述,足见德在君子道德修为中的重要地位。“象 曰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 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象日:明出地上,晋。君子以自昭明德。以上论述 明确地表达了君子所具有的深厚的德性特征,“崇德”应是君子首先要具备的素质,是其他 切道德修为的基础。德在此处具有“克己修身”与“建功立业”两方面的含义。从天、地、 人三材之道同出一源的角度讲,君子“崇德”的最大体现是对天地规律的效仿与遵循上, 如:“象曰:风自火出,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象日:山下有雷,颐。君子以慎言 语,节饮食。”君子之德正体现了天地之道对人道的指导。(2)广业安人与积极有为。从伦 理学角度讲,“崇德”更多的是个体自我的道德体验,而这种内在道德体验最终要表现在外 在的事功之上。故而《易传》又提出了广业安人的观点。“象曰: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辩 上下,定民志。”“象曰:泽上有地,临。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象日:木上有水 井。君子以劳民劝相。”“象曰:山下有风,蛊。君子以振民育德。”君子正是这样,他不以单 纯修己正心为目标,而是最终以安民、振民、建功广业为目的。正如《易传·文言》所言 “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内在修为达到一定高度就可以取得众人信 赖继而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积极的影响,实现“振民育德”的理想目标,达到“安而不忘 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的理想境界。实际上,修德与广业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二者互相促进,内在道德水平的提高能够促进外在事业的成功,而取信于民又能够巩固修 德正心的成果。《易传》这种以辨证修为为主的君子观正是对孟、荀君子观的补充和修订 孟子偏重于内心修为,强调修心的内圣之道;而荀子崇礼重法,鼓励外在约束的外王之道 《易传》结合两者之优点,提出既注重内又注重外的观点,超越了这种君子观从而为君子 人格在中国人心中的扎根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3)刚健自强与厚德载物。这是君子 所具有的一种伟大品质和海纳百川的高尚情怀,这种精神已经熔铸到中华民族的血液之 o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人格模式可 以用一句话来表述 , 即 “ 内圣外王 之道 ” 。 《易传 》说 “ 圣人南面而听天 下 , 向明 而治 ” 《说卦传 , “ 圣人养贤 以及万 民 。 ” 颐 · 象 这显 然 是 一 副 当代君王 的形 象 。 圣 人作为 当代之君 王 , 能够 “ 财成天地 之道 , 辅相天地之宜 , 以左右 民 。 ” 泰 · 象 》划分社会 尊卑上下贵贱 , 使君 臣上下各安其分 , 各守其道 , 最终建立起 “ 上下志 同 ”的和谐理想社会 , 最终达 到 “ 范 围天地之化 而不过 , 曲成万 物而不遗 ” 、 “ 与天地合其德 , 与 日月合其 明 , 与 四 时合其序 , 与鬼神合其吉 凶 ”的理想境界 。 此处 之圣 人是社 会 政 治 生 活 中最 高 的统治者 , 他积极 为 民众创设 良好 的生 活 、 生产条件 , 在 此 过程 中也成 为 了人 民所祟 拜 推崇 的对象 。 《易传 》把诸 多功业都集 中于圣 人身上 , 既可 以 为一般人树立一个 可 以追求的理想 目标 , 又 可 以在较广泛 的泛 围内从思想上凝 聚人们 的力 量 , 从 而 达 到更 顺 利进 行 统治 的 目的 。 因 此 , 就像我们在前面 已经指 出的那样 , 无论儒家文化 乃 至 中国传统 文 化 中怎样美化圣 人 , 怎样强化圣人经天纬地 、 弥纶天地之道 的功 能 , 但其有 非 常 明确 的功利 目的 , 都是 为现 实 政治服务 的 。 君 子 — 刚健 自强 的象征 《易传 》关 于理想人格 的另一重要特征是对君子人格 品行的探讨 。 《易传 》全书共 出现 “ 君子 ”一词达 次之多 , 值得注意的是 , 其 中出现次数最 多的是 在《象辞 》中 , 有 卦 的 《象辞 》中提到 了君子并对君子 的形象特征做 了描述 , 足见《易传 》对君 子 的重 视程 度 。 相 对 于孔 、 孟 、 荀等儒学 大师来说 ,《易传 》的君 子 观更带有 时代特征 , 更 具有 实践指 导 意义 。 具体说来 ,《易传 》中的君子具有如下 的人格 特征 德 性 深厚 与崇德广 业 。 《易传 》用很 大篇幅 “ 进德 ” 、 “ 明德 ” 、 “ 崇德 ”等进行 了描述 , 足见德在君子道德修为 中的重要地位 。 “ 象 日 山上有水 , 赛 。 君子 以反身修德 。 ”“ ‘ 君 子终 日 乾乾 , 夕惕若 , 厉无咎 ’ 。 何谓也 子 日 ‘ 君子进德修业 。 忠信所 以进德也 。 ’洲象 曰 明出地 上 , 晋 。 君 子 以 自昭 明德 。 ” 以 上论 述 明确地 表达 了君子所具有 的深厚 的德性特征 , “ 祟德 ”应是君 子首先要具备的素质 , 是其他 一切道德修为的基础 。 德在此处具有 “ 克 己修身 ”与 “ 建功立业 ”两方面 的含义 。 从天 、 地 、 人三材 之 道 同出一 源 的角度讲 , 君 子 “ 崇 德 ” 的最 大体现是 对 天 地规律 的效仿与遵循 上 , 如 “ 象 曰 风 自火 出 , 家人 。 君子 以言有物 , 而行有恒 。 ’, “ 象 曰 山下有 雷 , 颐 。 君子 以慎言 语 , 节饮食 。 ”君子之德正体现 了天地 之道对人道 的指导 。 广业安人与积极有为 。 从伦 理学角度讲 , “ 崇德 ”更 多的是个体 自我 的道德体验 , 而这种 内在道德体验最终要表现在外 在 的事功之上 。 故而《易传 》又提 出了广 业安 人 的 观点 。 “ 象 曰 上 天下 泽 , 履 。 君 子 以 辩 上下 , 定 民志 。 ”“ 象 曰 泽 上 有 地 , 临 。 君子 以 教 思 无 穷 , 容保 民无 疆 。 ”“ 象 曰 木 上有 水 , 井 。 君子 以 劳 民劝相 。 ”“ 象 曰 山下有风 , 蛊 。 君子 以 振 民育德 。 ”君子正是这样 , 他不 以单 纯修 己 正心 为 目标 , 而是 最 终 少安 民 、 振 民 、 建 功广 业 为 目的 。 正如《易传 · 文 言 》所 言 “ 君子敬 以 直 内 , 义 以方外 , 敬义立而德不孤 。 ” 内在修为达 到一 定 高度 就可 以 取得 众 人信 赖 , 继而在社会政治生 活 中产生积极 的影 响 , 实现 “ 振 民育德 ”的理想 目标 , 达到 “ 安而不忘 危 , 存而不忘亡 , 治而不忘乱 ”的理想境界 。 实 际上 , 修德与广业 是相辅相 成 的两个方 面 , 二者互相促进 , 内在道德水平 的提高能够促进外在事业 的成功 , 而取信于 民又能够巩 固修 德正心 的成果 。 《易传 》这种 以辩证修为为 主的君子观正是对孟 、 荀君子观 的补充 和修订 。 孟子偏重于 内心修为 , 强调修心 的 内圣之道 而荀子崇礼重法 , 鼓励外在 约束的外王之道 , 《易传 》结合两者之优点 , 提 出既注重 内又 注 重外 的观点 , 超 越 了这 种 君子 观 , 从 而为君 子 人格在 中国人心 中的扎根奠定 了更为坚实 的基 础 。 刚健 自强 与厚 德 载物 。 这 是君 子 所具有 的一种伟大品质和海纳百川 的高 尚情 怀 , 这 种精 神 已 经熔 铸到 中华 民族的血 液之

中,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积极有为的鲜明写照,成为中华民族思想宝库中极其重要的 组成部分。《易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象》)自强不息成为君子道德修 为的重要动力和象征。“刚健自强”是对“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概括,《易传》认为, 天道刚健有力,周行不殆,永不停息;“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系辞 传》)君子应以天道为法,自强不息,奋发向上。《易传·文言》对“乾”赞美说:“大哉乾乎! 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大有·彖》则云:“……曰大有,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 《大畜·彖》云:“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刚上而尚贤,能止健,大正也。”《周易正 义》对“天行健”注释说:“天行健者谓天体之行,昼夜不息,周而复始,无时亏退,故云‘天 行健’,此谓天之自然象。‘君子以自强不息’,此以人事法天所行,言君子之人用此卦象自 强勉力,不有止息。”以乾卦之精神来激发人们积极有为地去生活。同刚健自强相补充相 发明的是厚德载物,此句来自《易传·坤·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及《坤·彖》“坤 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坤是地,是至顺,是至柔,君子应像大地一样以 博大的胸怀接纳万物,丰富自己的内涵,提高自我道德修养水平。正因为有乾之刚健自强 与坤之厚德载物,才有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发展历程及胸襟宽广、海纳百川的包融精神。 (4)态度谦恭与文质彬彬。“彖日: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 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迫: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丽不可 逾,君子’之·终’也。”(《谦·彖》)天道、地道、神皆乍益谦”“流谦”、“温謙”之说,人道 亦因“好谦”而获得有始有绥的结局。“满招损,谦受益”是事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君子个 体修为上同祥是一一个准则,当亭情太顺利时应守贞,谦退而求安,故《易传》又云:“谦谦,君 子用涉大川吉。”《系辞传》)“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谦·象》)又云:“象曰:地中 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这些都说明君子具有谦虚、恭谨的品格,对成就事 业、对个体修为来说都是十分有利的。(5)谨言慎行与举止有节。一个人的言谈举止是与 他的道德修养境界紧密相联的。君子在行事时应时刻关注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礼义 道德的规范要求,“象曰:天与水违行,讼。君子以作事谋始。”“象曰:泽上有水,节。君子 以制数度,议德行。”“象曰:风自火出,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象曰:雷在天 上,大壮,君子以非礼弗履。”这些只是从卦象上得出君子要谨慎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要有 过分的举动。慎始、有恒、谨慎等是君子处事修身的基本准则,因而《易传·系辞》引孔子 话说:“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 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 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这段话更是把“言 行”提到了事关君子荣辱、天地之道的高度上来,言行失则天地之道不行;谨慎言行则可以 少凶事多胜吉。《易传》强调君子在修为过程中要言行谨慎、举止有度有其一定的实践指 导意义。(6)克己修德与坚持不懈。“反求诸己”、“反身而诚”一直是儒家提倡的追求和塑 造理想人格的重要方法,这种道德修为方法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十分巨大。《易传》十分强 调“君子以反身修德”(《蹇·象》)。就是说,君子通过反求自身来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 道德境界。《易传》告诫说:“君子以惩忿窒欲。”(《损·象》)“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 博而化。”(《文言传》)对贪欲、邪恶、非礼之事要进行自我克制,要用正当的手段来引导自 我,使自我之行为符合礼义之要求,为此,《易传》还提出:“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升 象》)这个“积”字与荀子所谓的“积”字在含义上十分一致,在成就君子理想人格过程中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要坚持不懈地修为,由小到大,积少成多,量变就会引起质变,这 9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中 , 成为 中华 民族 自强不息 、 积极有 为的鲜明写 照 , 成 为 中华 民族思 想宝 库 中极其重要 的 组成 部分 。 《易传 》说 “ 天行健 , 君子 以 自强 不息 。 ” 乾 · 象 》 自强 不 息成为君 子道 德修 为的重要 动力和象征 。 “ 刚健 自强 ”是对 “ 天 行健 , 君子 以 自强 不 息 ” 的概括 ,《易传 》认 为 , 天道刚健 有力 , 周 行 不殆 , 永 不 停息 “ 夫 乾 , 天 下 之 至 健也 , 德行 恒 易 , 以 知险 。 ” 系辞 传 君子应 以 天道为法 , 自强不 息 , 奋发 向上 。 《易传 · 文言 》对 “ 乾 ”赞美 说 “ 大哉 乾乎 刚健 中正 , 纯粹精也 。 ’,《大有 · 象 》则 云 “ … …曰 大有 , 其德刚健 而 文 明 , 应乎 天 而 时行 。 ” 《大畜 · 象 》云 “ 大畜 , 刚健笃实 , 辉光 日新 。 其德 刚上 而 尚贤 , 能止健 , 大正 也 。 ”周易正 义 》对 “ 天行健 ”注释说 “ 天行健者 , 谓天体 之行 , 昼夜 不 息 , 周 而复始 , 无 时 亏退 , 故云 ‘ 天 行健 ’ , 此谓天之 自然象 。 ‘ 君子 以 自强不息 ’ , 此 以人事法 天所行 , 言君子之人用此卦象 自 强勉力 , 不有止息 。 ” 以 乾卦之精神来激发人 们积极有 为地去生 活 。 同刚健 自强 相补 充相 发 明的是厚德载物 , 此句来 自《易传 · 坤 · 象 》 “ 地势坤 , 君子 以 厚德载 物 ” 及《坤 · 象 》 “ 坤 厚载物 , 德合无疆 含弘光大 , 品物咸 ‘ 亨 ’ 。 ”坤是地 , 是至顺 , 是至柔 , 君子应像大地一样 以 博大的胸怀接纳万物 , 丰富 自己 的内涵 , 提高 自我道德修养水平 。 正 因为有乾之刚健 自强 与坤之厚德载物 , 才有 中华 民族生生不 息 的发 展历 程及 胸襟宽广 、 海纳百 川 的包 融 精神 。 态度谦恭与文质彬彬 。 “ 象 日 谦 , ‘ 亨 ’ 。 天 道下 济而 光 明 , 地道卑 而 上行 。 天 道 亏盈 而益谦 。 地道变盈而流谦 。 鬼神害盈 而 福谦 。 人道 恶盈 而好谦 。 谦 , 尊 而 光 。 卑而 不 可 逾 , ‘ 君子 ’之 ‘ 终 ’也 。 ” 谦 · 象 》天道 、 地道 、 鬼神 皆有 “ 益谦 ” 、 “ 流谦 ” 、 “ 福谦 ”之说 , 人道 亦 因 “ 好谦 ”而获得有始有终 的结局 。 “ 满招损 , 谦受益 ” 是事物发展 的一般规律 , 在君子个 体修为上 同样是一个准则 , 当事情太顺利时应守贞 , 谦退 而求安 , 故《易传 》又 云 “ 谦谦 , 君 子用涉大川吉 。 ” 系辞传 “ 谦也者 , 致恭 以 存其位者也 。 ” 谦 · 象 又 云 “ 象 曰 地 中 有 山 , 谦 。 君子 以哀多益寡 , 称物平施 。 ”这些都说 明君子具有谦虚 、 恭谨 的品格 , 对成就事 业 、 对个体修为来说都是十分有利的 。 谨 言慎行与举 止有节 。 一个人 的言谈举止是与 他 的道德修养境界 紧密相联 的 。 君子在行事 时应 时刻关 注 自己 的言行举 止是否符合礼义 道德 的规范要求 , “ 象 曰 天 与水违行 , 讼 。 君 子 以作 事谋始 。 ”“ 象 曰 泽 上 有水 , 节 。 君 子 以制数度 , 议德行 。 ”“ 象 曰 风 自火 出 , 家人 。 君 子 以 言有 物 。 而 行有 恒 。 ” “ 象 曰 雷 在 天 上 , 大壮 , 君子 以非礼弗履 。 ”这些 只是从 卦象上 得 出君 子要谨慎 自己 的言行举 止 , 不 要 有 过分 的举动 。 慎始 、 有恒 、 谨慎等是君子处事修身的基本准则 , 因而《易传 · 系辞 》引孔 子 话说 “ 子 日 君子居其室 , 出其言善 , 则千里 之外应 之 。 况其迩者乎 居其室 , 出其言不 善 , 则千里之外违之 , 况其 迩 者乎 。 言 出乎 身 , 加 乎 民 。 行发 乎迩 , 见 乎 远 。 言行 , 君 子 之 枢 机 。 枢机之发 , 荣辱之主 也 。 言行 , 君 子之 所 以 动天 地 也 , 可 不 慎 乎 。 ” 这 段话更 是 把 “ 言 行 ”提到了事关君 子荣辱 、 天地之道 的高度上来 , 言行失则 天地之道不行 谨慎言行则可 以 少 凶事多胜吉 。 《易传 》强 调君 子在修为过程 中要 言行 谨慎 、 举 止有 度有 其 一定 的实践指 导意义 。 克 己 修德与坚持不懈 。 “ 反求诸 己 ” 、 “ 反身而诚 ”一 直是儒家提倡 的追求 和塑 造理想人格 的重要方法 , 这种道德修为方法 对 中国文化 的影 响 十分 巨 大 。 《易传 》十分 强 调 “ 君子 以反身修德 ” 赛 · 象 。 就是说 , 君 子通过 反 求 自身来 提高 自身 的道德修养 和 道德境界 。 《易传 》告诫说 “ 君 子 以惩忿窒欲 。 ” 损 · 象 》’闲邪存其诚 , 善世 而 不伐 , 德 博而化 。 ” 文言传 对贪欲 、 邪恶 、 非礼之事要 进行 自我 克制 , 要用正 当的手段来 引导 自 我 , 使 自我之行为符合礼义之要求 , 为此 ,《易传 》还 提 出 “ 君子 以顺德 , 积小 以 高大 。 ” 升 · 象 这个 “ 积 ”字与荀子所谓 的 “ 积 ”字在含 义上 十分一 致 , 在 成就 君 子理 想人 格过程 中 具有十分重要 的意义 , 只要 坚持不懈地修为 , 由小到 大 , 积少 成 多 , 量变 就会 引起 质 变 , 这

是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也是个体道德修为的重要方法。(7)应时而发与伺机而作 君子经过长期的道德修为,具备了一些其他人不具备的先决条件,这些条件为最后实现自 己的人生理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仅仅具有这些条件还不够如果不掌握合适的时机 不把握事物发展的契机,就会错失良机,就会难有大的建树,故而《易传》说:“彖日:困,刚 拚也。险以说,困而不失其所,亨’,其唯君子乎。”“象曰:泽中有雷,随。君子以向晦入宴 息。”君子应时而动,依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但又坚持本位不改变,故而《乾·文言》 “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昝矣。”这句话展现了 幅君子应时而发,伺机而作,处忧不惊,处危不乱的闲适状态。“‘或跃在渊,无咎。’何谓 也?子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文 言传》)“其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象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 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 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曰。 ……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系辞传》)“及时”、“见几而作”都是要君子作 明智之举,随着不同的事物发展形态采取不同的对策。既要洞悉细微的一面,还要知晓宏 大的一面;既要洞悉柔顺的一面,还要知晓刚健的一面,只有这样,修养身性、追求完美道 德人格才有可能实现。综上所述,《易传》对君子人的描述与孔、孟、荀所运的子人 格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但又有自己的特征。《易传》的君子观总结了前一时期君子观的 精华,提炼出儒家君子人格的本质性特征,以德为统领,以自强不息的精神为推动力,言行 谨慎,举止有苄而又把握时机,这样就可以经世玫用,真正实现君子的理想人格目标。 四、《易传》与主体价值的实现 《易传》所确立的理想人格价值目标主要体现在广泛的社会政治、思想及实践活动中。 对此,《易传》还提出了追求真善美利(义)的综合价值及天人和谐的理想社会境界等问题。 1.追求“真善美利”的综合价值 《易传》提出了真善美利(义)的综合价值论。这四种人生价值主要体现在对乾卦卦辞 所做的解释上,“‘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 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 故曰:‘乾:元,亨,利,贞。”(《文言传》)这段对乾卦卦辞的解释表明了这样一种价值判断 天的价值表现为元亨利贞;而人效法天地之德,其价值表现为仁义礼智;在天、人的相互沟 通、感应中,其价值表现为真善美利 《易传》认为,自然万物有其生生不息的品格,人类社会乃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等 人伦关系皆由自然界演化而来,因此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价值关系, 《易传》从四个方面来描述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间的这种价值关系,一是所谓真。真体现 的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本相的一种真实状态,真的表现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在天为贞,在 人则为智。正像《易传》所赞美的那样:“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文言传》)“大 壮‘利贞’大者正也。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大壮·彖》)“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 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系辞传》)“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文言 传》)真在天之道,在人之道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涉及到自然界和社会领域的各个方 面。认识自然、社会的本来面目成为人们最基本最起码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故而人之 2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enki.net

是事物发展 的一般规律 , 同时也是个体道德修 为 的重 要 方 法 。 应 时而 发 与伺机 而 作 。 君子经过 长期 的道德修为 , 具备 了一些其他人不具备 的先决条件 , 这些条件 为最后 实现 自 己 的人生理想 奠定 了 良好 的基础 。 但仅仅具有这些条件还不够 , 如果不掌握合适 的时机 , 不把握事物发展 的契机 , 就会错失 良机 , 就会难 有 大 的建树 , 故 而《易传 》说 “ 象 曰 困 , 刚 摸也 。 险以 说 , 困而不失其所 , ‘ 亨 ’ , 其唯君 子乎 。 ’川 象 曰 泽 中有雷 , 随 。 君子 以 向晦人宴 息 。 ”君 子应时而 动 , 依环境 的变化而改变 自己 , 但 又 坚持本位不改变 , 故 而 乾 · 文言 》曰 “ 是故居上位 而不骄 , 在下 位而不优 。 故乾 乾 因其 时而惕 , 虽 危 无 咎 矣 。 ” 这句话 展 现 了一 幅君子应 时而发 , 伺机 而 作 , 处忧 不惊 , 处危 不 乱 的 闲适 状 态 。 “ ‘ 或 跃 在 渊 , 无 咎 。 ’何 谓 也 子 曰 ‘ 上 下无常 , 非为邪也 。 进退无恒 , 非离群也 。 君子进德修业 , 欲及时也 。 ”, 文 言传 “ 其故君子所居而安者 , 易之象也 。 所乐 而 玩者 , 交之 辞也 。 是故 君 子 居则 观其 象 而玩其辞 , 动则 观其变而玩其 占 , 是 以 自天 佑之 , 吉无 不利 。 ”“ 知几 , 其神乎 。 君子上 交不 诌 , 下交不 读 , 其 知 几 乎 。 几 者 , 动 之 微 , 吉 凶 之 先 见 者 也 。 君 子 见 几 而 作 , 不 侯 终 曰 。 … …君 子知微 知彰 , 知柔 知刚 , 万夫之望 。 ” 系辞传 》“ 及 时 ” 、 “ 见 几 而 作 ”都是 要 君 子作 明智之举 , 随着不 同的事物发展形态采取不 同的对策 。 既要洞悉 细微 的一面 , 还 要 知 晓宏 大的一 面 既要洞 悉柔顺 的一面 , 还要 知晓刚健 的一 面 , 只 有 这样 , 修 养身性 、 追 求完美 道 德人格 才有可能实现 。 综上所述 ,《易传 》对君子 人 格 的描 述 与孔 、 孟 、 荀所 阐述 的君 子人 格有着必然 的 内在联 系 , 但 又有 自己 的特征 。 《易传 》的君 子观 总结 了前 一 时期 君子 观 的 精华 , 提炼 出儒 家君 子人格 的本质性特征 , 以 德为统领 , 以 自强不息 的精神为推动力 , 言行 谨慎 , 举止有节而又把握 时机 , 这样 就可 以 经世致用 , 真正实现君子 的理想人格 目标 。 四 、《易传 》与主体价值的实现 《易传 》所确立 的理想人格价值 目标 主要体现在广泛 的社会政治 、 思想及实践活动 中 。 对此 ,《易传 》还 提 出了追求真善美利 义 的综合价值及天人 和谐 的理想社会境界等问题 。 追求 “ 真善美利 ” 的综合价值 《易传 》提 出了真善美利 义 的综合价值论 。 这 四种人生价值主要体现在对乾卦卦辞 所做 的解释上 , “ ‘ 元 ’者 , 善之长也 ‘ 亨 ’者 , 嘉 之会 也 ‘ 利 ’者 , 义之 和 也 ‘ 贞 ’者 , 事之 干 也 。 君子体仁 足 以 长人 , 嘉会 足 以合礼 , 利物足 以 和义 , 贞 固足 以 干事 。 君子行此 四德 者 , 故 曰 ‘ 乾 元 , 亨 , 利 , 贞 。 ” , 文言传 这段对 乾卦卦辞的解 释表 明 了这样一种价值判 断 , 天 的价值表现为元 亨利贞 而人效法天地之德 , 其价值表现 为仁义礼智 在天 、 人 的相互 沟 通 、 感应 中 , 其价值表现为真善美利 。 《易传 》认 为 , 自然万物有其生 生不息 的 品格 , 人 类社 会 乃 至君 臣 、 父 子 、 夫妇 、 兄 弟等 人伦关 系 皆由 自然界演 化 而来 , 因此 自然 界 与 人 类社会 之 间存 在 各 种 各样 的价值 关 系 , 《易传 》从 四个方面来描述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 之 间 的这 种 价值 关 系 , 一 是 所谓 真 。 真体现 的是 自然界与人类社 会本相 的一种真实状 态 , 真 的表现形态 是 多种多样 的 , 在 天 为贞 , 在 人则 为智 。 正像《易传 》所赞美的那样 “ 大哉乾乎 刚健 中正 , 纯粹精也 。 ” 文言传 “ 大 壮 ‘ 利贞 ’ , 大者正也 。 正大 , 而天地 之情可见矣 。 ” 大壮 · 象 “ 天 地 之道 , 贞 观者也 日 月之道 , 贞 明者也 天 下之动 , 贞夫一 者也 。 ” 系辞传 》 “ 修辞立其诚 , 所 以居业也 。 ”《文言 传 》真在天 之道 , 在人之道都起着 十分重要 的作用 , 它涉及 到 自然界和社会领域 的各个 方 面 。 认识 自然 、 社会 的本来面 目成为人们最 基本最起码 的价值追求和行 为准则 , 故而人之

为人先得求真 善是指一种关爱众生万物、已立立人、达己达人的人生价值。善在天为元,而人道之 中以仁为核心,《易传》对“善”也进行了赞美:“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 物流行…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乾·彖》)这是指生物养物之善;“君子以遏恶扬善,顺 天休命。”(《大有·象》)“君子体仁足以长人。”(《文言传》)这是对道德人格之善的赞美 《易传》赋予自然万物以善的理念及伦理道德色彩,对善的价值追求既是一种人伦道德规 范,又是君子修身养性的目标,最后使之成为社会上一种普遍的伦理准则,对社会的进步 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美是指万物生机勃发、神采飞扬、生长繁衍、亨达顺畅的一种自然状态。美在天为亨 在人为礼,它可以适用于人类社会的任何领域,故而也是人所追求的重要价值之一。《易 传》在描述天地万物綑蕴变化的同时,把它视为一种神奇的艺术造化,一种美的韵律。《易 传》对大自然进行了由衷的赞美:“天地变化,草木蕃”(《文言传》),“天地交而万物通 (《泰·彖》自然界的变化被赋予了一种美感。《易传》的这种思想对中国的文学艺术、绘 画雕刻艺术都产生了十分长久深远的影响。那么,人生之美又是怎样一种形态?“君子 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文言传》)“象曰: 风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人生天地间,生审本身就是美好的,对道德的追求既是 对善的追求同时也是对美的追求。《易传》时刻在引导人们寻求一种美善的生活,从而达 到一种天地之间美不胜收的人文景观 《易传》之所渭利是指阴阳协调、风兩调順、万物各得其所、万事各得其宜的一种贯通 宇宙人生的现象,在天之道为利;在人之道则为义。众所周知,儒家在义、利关系问题上 贯主张熏义轻利、舍生取义,十分看重义对人格修养的重要意义,而《易传》则从人应效仿 天地的理论根据出发,提出了关于利的新观点,注重利对义的补充作用。在《易传》看来 首先定为“利者,义之和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文言传》)巧妙地为利、义的相互补 充和转化设立了价值准则。还说:“往者屈也,来者伸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系辞传》) 在人类社会中,利的价值也是卓然可见,《易传》对利在人类社会中的价值做了多方面的界 说。如《易传》认为上古时期人类社会茹毛饮血、混沌未开,圣人教民众制作网罟、耒耨、舟 楫等“以教天下”、“以利天下”、“以威天下。”(《系辞传》)还说:“备物致用,立功成器,以为 天下利。”(《系辞传》)“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文言传》)“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 动。”(《系辞传》)等等。《易传》中类似的言论还有许多,其目的都在于说明利在人们实现 价值目标时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利在物质生产中的作用经过恰当途径转化为人们追求 的一种价值目标。从《易传》强调利的重要性来说,《易传》与孔、孟、荀在义、利关系问题上 有不尽相同的地方,相反,却与墨家、法家有一些相似的方面,从这一点上看,我们也可以 看出战国末期秦汉之际各种思想观点之间交互融合相互影响的痕迹 真、善、美、利在晢学意义上属于贯穿人类社会生活领域的一些基本范畴,在伦理道德 领域,又是人实现道德理想的价值体现,《易传》用言简意赅的语言概括了这些基本范畴所 具有的本质特征,从这一点来说,《易传》对人类终极价值追求目标的描述是很精辟的,这 种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仍有其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 2.天人和谐的社会理想境界 天人和谐的理想境界是《易传》价值体系中所着力弘扬的又一重点,这是由天人合一 的宇宙构成论和人道观所决定的。人生活在天地宇宙间,如何才能体现出人在天地间的 66 o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v

为人先得求真 。 善是指一 种关爱众生万物 、 己立立 人 、 达 己 达 人 的人生 价值 。 善在天 为元 , 而人道 之 中以仁为核心 ,《易传 》对 “ 善 ”也进行 了赞美 “ 大哉乾元 万物资始 , 乃 统天 云行雨施 , 品 物流行 … …首 出庶物 , 万 国咸 宁 。 ” 乾 · 象 这是指生 物养物之善 “ 君子 以遏恶扬善 , 顺 天休命 。 ” 大有 · 象 》 “ 君 子体 仁足 以 长人 。 ” 文 言传 这是 对 道德人 格之 善 的赞美 。 《易传 》赋予 自然万物 以 善的理念及伦理道 德色彩 , 对善 的价值追 求既是一种人伦 道 德规 范 , 又是君子修身养性的 目标 , 最后使之成为社会 上 一 种普遍 的伦理 准则 , 对社会 的进 步 和人际关系 的和谐发展都将产生积极 的作用 和影 响 。 美是指万物生 机勃发 、 神采飞扬 、 生长繁衍 、 亨达顺 畅的一种 自然状态 。 美在天 为亨 , 在人为礼 , 它可 以适用 于人类社会 的任何领域 , 故而 也是人所追求 的重要 价值之 一 。 《易 传 》在描述天 地万物烟蕴变化 的同时 , 把它视为一种神奇 的艺术造化 , 一种美 的韵律 。 《易 传 》对大 自然进 行 了 由衷 的赞 美 “ 天 地 变 化 , 草 木 蕃 ” 文 言传 , “ 天 地 交 而 万 物 通 。 ” 泰 · 象 自然界的变化被赋予 了一种美感 。 《易传 》的这 种 思 想对 中国的文 学 艺术 、 绘 画雕刻艺术都产生 了十分长久 深 远 的影 响 。 那么 , 人 生 之 美 又 是 怎样 一 种 形态 “ 君 子 ‘ 黄 ’中通理 , 正位居体 , 美在其 中 , 而畅于 四 支 , 发 于事业 , 美 之 至也 。 ” 文言传 “ 象 曰 风行天 上 , 小畜 。 君子 以爵文德 。 ”人生 天地 间 , 生 命本 身就是 美好 的 , 对 道德 的追求既是 对善 的追求 同时也是对美 的追求 。 《易传 》时刻 在 引导 人们 寻求一种 美善 的生 活 , 从 而 达 到一种天地之间美不 胜收的人文景观 。 《易传 》之所谓利是指 阴阳协调 、 风雨调顺 、 万 物 各得 其所 、 万 事各得其 宜 的一种 贯通 宇宙人生 的现象 , 在天之道 为利 在人之道则 为义 。 众所周知 , 儒家在义 、 利关系 问题 上 一 贯 主张重 义轻利 、 舍生取义 , 十分看重义对人格修养 的重要意 义 , 而《易传 》则从 人应 效仿 天地 的理论根据 出发 , 提 出了关 于利 的新观点 , 注重 利对 义 的补充作用 。 在《易传 》看来 , 首先定 为 “ 利者 , 义之 和也 ” 、 “ 乾始能 以美利利天下 。 ” 文 言传 》巧妙地 为利 、 义 的相互补 充 和转化设立 了价值准则 。 还说 “ 往者屈也 , 来者伸也 , 屈信相感而利生 焉 。 ” 系辞传 在人类社会 中 , 利 的价值也是卓然可见 ,《易传 》对利在人类社会 中的价值做 了多方 面 的界 说 。 如《易传 》认为上古时期人类社会茹 毛饮血 、 混沌未开 , 圣人教 民众制作 网署 、 来褥 、 舟 揖等 “ 以教天下 ” 、 “ 以利天 下 ” 、 “ 以威天 下 。 ” 系辞传 》还说 “ 备物致用 , 立 功成器 , 以为 天下利 。 ” 系辞传 “ 利物足 以 和义 , 贞 固足 以干事 。 ” 文 言传 “ 君子藏器于身 , 待时而 动 。 ” 系辞传 等等 。 《易传 》中类似 的言论 还 有许多 , 其 目的都在 于说 明利 在 人们实现 价值 目标 时具有积极 的推动作用 , 利 在物质生 产 中的作 用 经过恰 当途径 转 化 为人们追求 的一种价值 目标 。 从《易传 》强 调利 的重要性来说 ,《易传 》与孔 、 孟 、 荀在义 、 利关 系问题上 有不尽相 同的地方 , 相 反 , 却 与墨家 、 法家有 一些 相 似 的方 面 , 从 这一 点上 看 , 我们 也 可 以 看 出战国末期秦汉之际各种思想观点之间交互融合 、 相互影 响的痕迹 。 真 、 善 、 美 、 利在哲学意义上属 于贯穿人类社会生 活领域的一些基本 范畴 , 在伦理道德 领域 , 又是人实现道德理想 的价值体现 ,《易传 》用言简意赅 的语言概括 了这些基本范畴所 具有 的本质特征 , 从这一点来说 ,《易传 》对人类终 极 价值追求 目标 的描述 是很 精辟 的 , 这 种价值观在现代社会 中仍有其不 可替代的现实意义 。 天 人 和谐 的社会理 想境界 天 人和谐 的理想境界是《易传 》价值体 系 中所 着 力弘扬 的又 一 重 点 , 这是 由天 人合一 的宇宙构成论 和人道观所决定 的 。 人生 活在 天 地宇宙 间 , 如何才能体现 出人 在天 地 间的

固有价值?如何才能求得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相处与和谐发展?这是每一个思想家都必 须思考的人生问题。《易传》与大多数中国古代思想家一样,选择了天人和谐而又侧重于 人合于天的理论倾向。 《易传》提倡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不但要利用、改造自然环境,更重要的是适 应、协调自然环境,从而达到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目的。《易传》还描述了人与自然的理 想状态,“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 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文言传》)《易传》的这 段论述为人法天地之道定下了理论基调,人应合于天地阴阳的运行规律才能求得自身 发展。继而《易传》又阐述道:“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道变化各正性命,保 合太和,乃利贞。”(《乾·彖》)“太和”之后就出现“利贞”的局面。《易传》还指出:“和顺于 「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说卦传》)“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 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咸·彖》)又有:“刚中而柔外,说以‘利 贞’,是以顺乎天而应乎人。”(《兑·彖》)《易传》主张人要法天、顺天,惟有这样,才能真正 运用易之道“彰往而察来”,“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最终达到外在 事功与内在价值的有机结合,达到天人合一的社会理想境界 总之,《易传》在对人的价值的规定性上把握了入是自然界产物这一根卒特性,处处以 自然之运动规律即天地之道、乾坤之道、阴阳之道来释人道旳各方面内涵。正是从这 角度讲,我们说《易传》天人和诸恩想不重在研究天,而是通过天来研究人,来规范人,引导 人的各种活动。《易》所阐述的天道观、人道观以反天人和谐思想等既是对先秦儒、道两 冢思想的诖一步提萄总结,同时又为儒家政治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必要的思想内容, 拉开了中国政治思想在秦汉时期发展的序幕 参考文献: [1]郭沂.《易传》成书与性质若干观点平议[J.齐鲁学刊,1998,(3) 司马迁史记:第六册[M].北京:中华书局,1959.1937 [3]班固汉书:第六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2.1704. [4]华忠,等,论衡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780 [5]李逸安,欧阳修全集:第三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1.119 [6]崔述.崔东壁遗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310 [7]冯友兰,孔子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J燕京学报,(2) [8]刘大钩周易概论[M].济南:齐鲁书社,1988 [9]张岱年论易大传的著作年代与哲学思想[A]周易研究论文集:第一辑[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 [10]李镜池周易探原[M].北京:中华书局,1978.310 [1]郭沫若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397-404 [12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2 [13]陈鼓应,易传与道家思想[M北京:三联书店,1996 责任编辑:林忠军 o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固有价值 如何才能求得人与天地万物 的和谐相处与和谐发展 这是每一个 思想家都必 须思考 的人生 问题 。 《易传 》与大多数 中国古代思 想 家一 样 , 选 择 了天 人 和谐 而又 侧重 于 人合于天 的理论倾 向 。 《易传 》提倡 一种人 与 自然 的和谐关 系 , 人 不但要 利 用 、 改造 自然环境 , 更 重 要 的是适 应 、 协调 自然环境 , 从而 达到与 自然环境 和谐相处 的 目的 。 《易传 》还描述 了人 与 自然 的理 想状态 , “ 夫大人者 , 与天地合其德 , 与 日月合其 明 , 与 四 时合其序 , 与鬼神合其 吉凶 。 先 天 而天弗违 , 后天 而奉天 时 。 天且弗违 , 而况于人 乎 , 况 于鬼 神乎 。 ” 文 言传 》 易传 》的这 一段论述为人法天地之道定下 了理论基 调 , 人 应 合 于 天 地 阴 阳 的运 行 规律 才能求得 自身 发展 。 继 而《易传 》又 阐述道 “ 大哉乾元 , 万物资始 , 乃 统天 。 … …乾道变化 , 各正性命 , 保 合太 和 , 乃 利贞 。 ” 《乾 · 象 “ 太和 ”之后就 出现 “ 利 贞 ” 的局 面 。 《易传 》还 指 出 “ 和 顺 于 道德 , 而理 于义 , 穷理尽性 以 至 于命 。 ” 说 卦传 》 “ 天 地 感 , 而万 物化生 。 圣人感 人心 , 而 天下 和平 。 观其所感 , 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 ” 咸 · 象 又 有 “ 刚 中而 柔外 , 说 以 ‘ 利 贞 ’ , 是 以顺乎天 而应乎人 。 ” 兑 · 象 《易传 》主 张人 要法 天 、 顺 天 , 惟 有这样 , 才 能真 正 运用易之道 “ 彰往而察来 ” , “ 以通 天下 之志 , 以定天下 之业 , 以断天下之疑 ” , 最终达到外在 事功 与 内在价值 的有机结合 , 达到天人合一 的社会理想境界 。 总之 ,《易传 》在对人 的价值 的规定性上把握 了人是 自然界产物这一根本特性 , 处处 以 自然之运 动规律 即天地之道 、 乾坤之道 、 阴阳之道来解释人道 的各方面 内涵 。 正是从这一 角度讲 , 我们说《易传 》天人和谐思想不重在研究天 , 而是通过 天来 研究人 , 来规 范人 , 引导 人 的各种活动 。 《易传 》所 阐述 的天道观 、 人道观 以及 天人 和谐思 想等既是对先秦儒 、 道两 家思 想 的进一 步提高总结 , 同时又 为儒家政治思想 的进一步发展 准备 了必要 的思 想 内容 , 拉开 了 中国政治思想在秦汉 时期发展 的序幕 。 参考文 献 〔 」郭沂 《易传 》成 书与性 质若干观点平议仁 〕齐鲁学刊 , , 〔 〕司马迁 史记 第六 册 〔 」 、 北 京 中华 书局 , 〔 〕班 固 汉 书 第六 册 「 」北 京 中华 书局 , 〕袁华忠 , 等 论衡全译 」贵阳 贵州人 民 出版社 , 「 〕李逸 安 欧 阳修全集 第三 册 「 」北 京 中华书局 , 〔 」崔述 崔东壁遗 书〔 」上 海 上 海古籍 出版社 , 〔 」冯友兰 孔 子在 中国历史 中的地 位 〔 〕燕 京学报 , 「」刘 大钧 周易概论 」济南 齐鲁书社 , 【 〕张岱年 论 易大传的著 作 年代 与 哲 学 思 想 〔 」周 易 研 究 论 文 集 第 一 辑 「 」北 京 北 京 师 范大 学 出 版 社 , 仁 〕李镜池 周 易探原 〔 」北 京 中华 书局 , 」郭沫若 郭沫若全集 · 历史编 第一卷 」北京 人 民 出版社 , 一 〔 」李泽 厚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仁 」北 京 人 民 出版社 , 〔 〕陈鼓应 易传与道家思 想 」北京 三 联 书店 , 资任 编 辑 林 忠军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