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传》论文汇编_张岱年先生易学研究及价值与意义
第46卷第6期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b0.6 2009年11月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Philo 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张岱年先生易学研究及价值与意义 林忠军 (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济南250100) 摘要:论文系统地阐述了张岱年先生易学研究成果。在今本《易传》和帛书《易传》研究上,张先生以事 实为据,提出了《易传》是战国中后期作品,《系辞》著作年代在老子以后、惠子庄子以前,《彖传》应在荀子以前 《象传》晚于《彖传》,今本《系辞》“象″太极”是正字,而帛书《系辞》“象”作“马”不是错写而是异文,“大恒”是 异文等观点。张先生易学的特色和贡献是以晢学分析法对《易传》概念范畴命题及哲学体系作了详尽的分析 和探讨。论文最后指出,张先生提出的易学观点虽未得到学界广泛的认同。但对于今天研究今帛《易传》仍然 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其运用哲学方法解读《易传》对于建构自身哲学体系和推动整个20世纪易学研究起到了 重要的作用,时至今天仍有很强的生命力,规范和影啊着当今的易学研究。我们今日易学研究中心理之学,仍 然延续着张先生研究路数 关键词:易学考辨;哲学分析;价值意义 中图分类号B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919(2009)0600409 张岱年先生(1909-2004)是当今中国著名的 哲学家、哲学史家。国内学界对于他在哲学理论 、《易传》作者与时代的考辨 和哲学史方面所取得成果研究比较多,而对于其 传本《易传》是先秦系统解释《周易》的重要著 易学的研究则相对比较少,仅见汤一介先生撰写作,其易学思维、思想和方法规定和影响了易学史 的《张岱年先生与周易》。这与张先生不是专门研发展。易学史上易学两派六宗,无论采用何种方 究易学不是易学家有关。尽管如此,他非常关注法和以何种形式解《易》、评价易学和建构易学体 《周易》经传,在20世纪30年代就对《周易》特别系,皆援引《易传》为据。但是,如此重要的易学著 重视,①在他的《中国哲学大纲》第一篇和第二篇作1,关于其作者和成书年代问题,一直是易学史上 多引《易传》之言,进行哲学分析。20世纪70年聚讼未决的疑案。自汉司马迁始,孔子作《易传》 代末和80年代初,他先后发表数篇论文,申明自的说法成为定论,延续千年之余,无人怀疑。降至 己的观点。他发表的论文有《周易)经传的历史宋代阳修曾首先以《易传》)中有自相矛盾、乖戾 地位》、《论(易大传》的著作年代与哲学思想》、混杂的内容为据,得出《系辞》,《文言》,《说卦》而 《(易传》与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周易〉与传统 结论(《易童子问》),打破了传统看法。欧阳修之 文化》、《初观帛书〈系辞〉》、《(易传》的生生学说》 后,宋人赵汝梅作《周易辑闻》,元人王申子作《大 等。张岱年先生的易学研究与他同时代的其他学易辑说》都沿袭此说。但他们仍然相信《彖》 者相比仍然具有自己的特色,在易学界占有举足《象》为孔子所作。直到清人崔述和民国初以疑古 轻重的地位。张先生的易学研究是在中国哲学视辨伪为主要内容的古史辨派思潮兴起,才以结实 域下展开的,以最具有哲学意味的《易传》为对象 的证据,大胆推断不仅《系辞》、《文言》、《说卦》而 主要集中在《易传》疑难问题的考辨、概念和命题下非孔子作品,而且《象》、《彖》亦非孔子之作。孔 的哲学分析及哲学体系分析。兹从以下几个方面子作《易传》的旧说基本被否定,代之而来的是《易 对张先生的易学思想加以探讨。 传》作于战国或者西汉时期,是孔子儒家后学的作 收稿日期:2009-05-10 作者简介林忠军,男,山东莱阳人,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教授 ①见汤一介:《张岱年先生与《周易)》,《周易研究》,2004年第3期
张岱年先生易学研究及价值与意义 林 忠 军 (山东大学 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 , 济南 250100) 摘 要 : 论文系统地阐述了张岱年先生易学研究成果。在今本《易传》和帛书《易传》研究上 ,张先生以事 实为据 ,提出了《易传》是战国中后期作品《, 系辞》著作年代在老子以后、惠子庄子以前《, 彖传》应在荀子以前 , 《象传》晚于《彖传》,今本《系辞》“象”“太极”是正字 ,而帛书《系辞》“象”作“马”,不是错写而是异文“, 大恒”是 异文等观点。张先生易学的特色和贡献是以哲学分析法对《易传》概念范畴命题及哲学体系作了详尽的分析 和探讨。论文最后指出 ,张先生提出的易学观点虽未得到学界广泛的认同。但对于今天研究今帛《易传》仍然 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其运用哲学方法解读《易传》对于建构自身哲学体系和推动整个 20 世纪易学研究起到了 重要的作用 ,时至今天仍有很强的生命力 ,规范和影响着当今的易学研究。我们今日易学研究中心理之学 ,仍 然延续着张先生研究路数。 关键词 : 易学考辨 ; 哲学分析 ; 价值意义 中图分类号 :B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25919 (2009) 0620043209 收稿日期 :2009205210 作者简介 :林忠军 ,男 ,山东莱阳人 ,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教授。 ① 见汤一介《: 张岱年先生与〈周易〉》《, 周易研究》,2004 年第 3 期。 张岱年先生 (1909 —2004) 是当今中国著名的 哲学家、哲学史家。国内学界对于他在哲学理论 和哲学史方面所取得成果研究比较多 ,而对于其 易学的研究则相对比较少 ,仅见汤一介先生撰写 的《张岱年先生与周易》。这与张先生不是专门研 究易学不是易学家有关。尽管如此 ,他非常关注 《周易》经传 ,在 20 世纪 30 年代就对《周易》特别 重视 , ①在他的《中国哲学大纲》第一篇和第二篇 多引《易传》之言 ,进行哲学分析。20 世纪 70 年 代末和 80 年代初 ,他先后发表数篇论文 ,申明自 己的观点。他发表的论文有《〈周易〉经传的历史 地位》、《论〈易大传〉的著作年代与哲学思想》、 《〈易传〉与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周易〉与传统 文化》《、初观帛书〈系辞〉》《、〈易传〉的生生学说》 等。张岱年先生的易学研究与他同时代的其他学 者相比仍然具有自己的特色 ,在易学界占有举足 轻重的地位。张先生的易学研究是在中国哲学视 域下展开的 ,以最具有哲学意味的《易传》为对象 , 主要集中在《易传》疑难问题的考辨、概念和命题 的哲学分析及哲学体系分析。兹从以下几个方面 对张先生的易学思想加以探讨。 一、《易传》作者与时代的考辨 传本《易传》是先秦系统解释《周易》的重要著 作 ,其易学思维、思想和方法规定和影响了易学史 发展。易学史上易学两派六宗 ,无论采用何种方 法和以何种形式解《易》、评价易学和建构易学体 系 ,皆援引《易传》为据。但是 ,如此重要的易学著 作 ,关于其作者和成书年代问题 ,一直是易学史上 聚讼未决的疑案。自汉司马迁始 ,孔子作《易传》 的说法成为定论 ,延续千年之余 ,无人怀疑。降至 宋代 ,欧阳修曾首先以《易传》中有自相矛盾、乖戾 混杂的内容为据 ,得出《系辞》《、文言》《、说卦》而 下“皆非圣人之作 ,而众说淆乱 ,亦非一人之言”的 结论《( 易童子问》) ,打破了传统看法。欧阳修之 后 ,宋人赵汝梅作《周易辑闻》,元人王申子作《大 易辑说》,都沿袭此说。但他们仍然相信《彖》、 《象》为孔子所作。直到清人崔述和民国初以疑古 辨伪为主要内容的古史辨派思潮兴起 ,才以结实 的证据 ,大胆推断不仅《系辞》《、文言》《、说卦》而 下非孔子作品 ,而且《象》《、彖》亦非孔子之作。孔 子作《易传》的旧说基本被否定 ,代之而来的是《易 传》作于战国或者西汉时期 ,是孔子儒家后学的作 第 46 卷 第 6 期 2009 年 11 月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Philo 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l. 46 , No. 6 Nov. 2009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品等说法。自20世纪末至今日,随着出土新资料天尊地卑’一章应作于惠施“历物’之前,即战国 的发现,孔子与《易传》关系问题的讨论又被掀起,前期”⑥。“要之,《周易辞》,至少《系辞》的若 不少学者根据新出土帛书《易传》等材料,回归司干章节,应先于庄惠,是战国前期的著作。”⑦他 马氏旧说,主张孔子作《易传》。① 在进行翔实考证后,得出结论“总之,我们虽然不 张先生在梳理中国哲学、建构其晢学体系时,能完全肯定《周易大传》是孔子所作,但可以肯定 目睹了中西文化会通下古史辨派兴盛及其提倡辨《周易大传》的大部分是孔子的再传弟子或三传弟 章学术考辨源流对于传统经学研究方式的冲击。子所编纂的,是战国前期至中后期的著作。”⑧ 受其影响,张先生1931年在《大公报·学副刊》 关于《易传》作者,张先生在《易传与中国文化 上发表了《关于老子年代的一假定》一文,后被选的优良传统》文中,提出“《易传》可能是颜氏之 入《古史辨》第四册中,但未直接参加关于《周易》儒'的遗著”。他说,孔子之后,儒分为八,“在这八 经传作者的讨论。他在早期撰写《中国晢学大儒之中,孟氏、孙氏(荀子)声望最著。《易传》中所 纲》、《天人五论》时更多关注的是《易传》范畴和命表现的思想观点,既不同于孟,也不同于荀,而与 题意义及其运用,对于《易传》作者成书年代等问《论语》所记载的孔子学说有一致之处者较多,《系 题未进行考辨,如他在《中国哲学大纲》之《大化论辞上》所谓“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 篇》中,将《荀子》置于《易传》之前,在其后《附注》爱’,颇与《论语》所载颜渊的精神境界相似 中,作了更正,他说:“今按《周易·系辞传》的年代以,《易传》与颜氏之儒’可能有比较密切的关 应早于荀子,此处将《系辞传》置于荀子之后,有系。”⑨虽然张先生未能以铁的证据对其他观点 误。应将《系辞传》提前叙述。”②一直到20世纪 驳斥,但提出《易传》可能是颜氏之儒的遗著 80年代发表的文章中,才对《易传》争议的问题作不失为一家之说。后来,他仔细阅读《易传》内容 了回应。 修正了自己的观点,开始赞同高亨的观点,他说 张先生以文献资料为据对于《周易》经传进行“《史记》、《汉书》所记传《易》的经师中,最有名的 了考辨,提出“《周易古经》不能晚于周成王时代,是子弓,荀子多次以子弓与仲尼并称,其所称赞的 是西周前期的作品”③。“《系辞》和《彖传》基本上子弓是否骄臂子弓,亦无确证。高享《周易大传今 是战国时代的作品。”《系辞》“著作年代在老子以注》以为,“《彖传》可能是骄臂子弓所作’,有一定 后,惠子庄子以前。《彖传》应在荀子以前。关于的根据。《系辞》《文言》亦可能是子弓师徒的著 《文言》和《象传》,没有直接材料。《文言》与《系作。⑩ 辞》相类,《象传》与《彖传》相类,应当是战国中后 在这个问题上张先生驳斥了李镜池和郭沫若 期的作品。从《象传》的内容看,可能较《彖传》晚的观点 些。”④20世纪90年代,张先生仍然坚持战国说 李镜池主张《易传》成书于秦汉期间。如 但进一步细化并推进这一观点,提出“公孙尼是孔1930年所写的《易传探源》一文中认为,《象传》 子的再传弟子或三传弟子,《系辞》文句为公孙尼《象传》“其年代当在秦汉间”,《系辞》、《文言》,“年 所采,当早于公孙尼子”。⑤“《系辞》上篇,至少代当在史迁之后,昭宣之间”;《说卦》、《序卦》与 ①参见李学勤《易传的年代问题》、《出土简帛与易》(见其《周易经传溯源》长春出版社1992年版),吕绍纲《系辞传 属儒不属道》(见朱伯昆主编《国际易学研究》第2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年版)。郭沂《从早期易传到孔子易 说—重新检讨易传成书问题》(见朱伯崑主编《国际易学研究》第3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 ②《中国哲学大纲》,《张岱年全集》第二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63页 ③《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张岱年全集》第四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6年版,第288页 ④《论《易大传)的著作年代与哲学思想》,《张岱年全集》第五卷,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17页,第218 219页 ⑤《(周易)经传的历史地位》《张岱年全集》第七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3页 ⑥《张岱年全集》第七卷,第43页 ⑦《张岱年全集》第七卷,第44页 ⑧《张岱年全集》第七卷第45页 ⑨《易传)与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张岱年全集》第五卷,第589页 ⑩《张岱年全集》第七卷第45页 2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m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品等说法。自 20 世纪末至今日 ,随着出土新资料 的发现 ,孔子与《易传》关系问题的讨论又被掀起 , 不少学者根据新出土帛书《易传》等材料 ,回归司 马氏旧说 ,主张孔子作《易传》。① 张先生在梳理中国哲学、建构其哲学体系时 , 目睹了中西文化会通下古史辨派兴盛及其提倡辨 章学术考辨源流对于传统经学研究方式的冲击。 受其影响 ,张先生 1931 年在《大公报·文学副刊》 上发表了《关于老子年代的一假定》一文 ,后被选 入《古史辨》第四册中 ,但未直接参加关于《周易》 经传作者的讨论。他在早期撰写《中国哲学大 纲》《、天人五论》时更多关注的是《易传》范畴和命 题意义及其运用 ,对于《易传》作者成书年代等问 题未进行考辨 ,如他在《中国哲学大纲》之《大化论 篇》中 ,将《荀子》置于《易传》之前 ,在其后《附注》 中 ,作了更正 ,他说“: 今按《周易·系辞传》的年代 应早于荀子 ,此处将《系辞传》置于荀子之后 ,有 误。应将《系辞传》提前叙述。”② 一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发表的文章中 ,才对《易传》争议的问题作 了回应。 张先生以文献资料为据对于《周易》经传进行 了考辨 ,提出“《周易古经》不能晚于周成王时代 , 是西周前期的作品”③。“《系辞》和《彖传》基本上 是战国时代的作品。”《系辞》“著作年代在老子以 后 ,惠子庄子以前。《彖传》应在荀子以前。关于 《文言》和《象传》,没有直接材料。《文言》与《系 辞》相类《, 象传》与《彖传》相类 ,应当是战国中后 期的作品。从《象传》的内容看 ,可能较《彖传》晚 些。”④ 20 世纪 90 年代 ,张先生仍然坚持战国说 , 但进一步细化并推进这一观点 ,提出“公孙尼是孔 子的再传弟子或三传弟子《, 系辞》文句为公孙尼 所采 ,当早于公孙尼子”。⑤“《系辞》上篇 ,至少 ‘天尊地卑’一章应作于惠施‘历物’之前 ,即战国 前期”⑥。“要之《, 周易·系辞》,至少《系辞》的若 干章节 ,应先于庄惠 ,是战国前期的著作。”⑦ 他 在进行翔实考证后 ,得出结论“: 总之 ,我们虽然不 能完全肯定《周易大传》是孔子所作 ,但可以肯定 《周易大传》的大部分是孔子的再传弟子或三传弟 子所编纂的 ,是战国前期至中后期的著作。”⑧ 关于《易传》作者 ,张先生在《易传与中国文化 的优良传统》一文中 ,提出“《易传》可能是‘颜氏之 儒’的遗著”。他说 ,孔子之后 ,儒分为八“, 在这八 儒之中 ,孟氏、孙氏(荀子)声望最著。《易传》中所 表现的思想观点 ,既不同于孟 ,也不同于荀 ,而与 《论语》所记载的孔子学说有一致之处者较多《, 系 辞上》所谓‘乐天知命故不忧 ,安土敦乎仁故能 爱’,颇与《论语》所载颜渊的精神境界相似。所 以《, 易传》与‘颜氏之儒’可能有比较密切的关 系。”⑨ 虽然张先生未能以铁的证据对其他观点 一一驳斥 ,但提出《易传》可能是颜氏之儒的遗著 , 不失为一家之说。后来 ,他仔细阅读《易传》内容 , 修正了自己的观点 ,开始赞同高亨的观点 ,他说 : “《史记》《、汉书》所记传《易》的经师中 ,最有名的 是子弓 ,荀子多次以子弓与仲尼并称 ,其所称赞的 子弓是否 臂子弓 ,亦无确证。高亨《周易大传今 注》以为‘,《彖传》可能是 臂子弓所作’,有一定 的根据。《系辞》《文言》亦可能是子弓师徒的著 作。”λυ 在这个问题上张先生驳斥了李镜池和郭沫若 的观点。 李镜池主张《易传》成书于秦汉期间。如 1930 年所写的《易传探源》一文中认为《, 彖传》、 《象传》“其年代当在秦汉间”《, 系辞》《、文言》“, 年 代当在史迁之后 ,昭宣之间”《; 说卦》《、序卦》与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λυ《张岱年全集》第七卷 ,第 45 页。 《〈易传〉与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 张岱年全集》第五卷 ,第 589 页。 《张岱年全集》第七卷 ,第 45 页。 《张岱年全集》第七卷 ,第 44 页。 《张岱年全集》第七卷 ,第 43 页。 《〈周易〉经传的历史地位》《, 张岱年全集》第七卷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 ,第 43 页。 《论〈易大传〉的著作年代与哲学思想》《, 张岱年全集》第五卷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 ,第 217 页 ,第 218 — 219 页。 《中国哲学史史料学》《, 张岱年全集》第四卷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 ,第 288 页。 《中国哲学大纲》《, 张岱年全集》第二卷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 ,第 163 页。 参见李学勤《易传的年代问题》《、出土简帛与易》(见其《周易经传溯源》,长春出版社 1992 年版) ,吕绍纲《系辞传 属儒不属道》(见朱伯 主编《国际易学研究》第 2 辑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96 年版) 。郭沂《从早期易传到孔子易 说 ———重新检讨易传成书问题》(见朱伯 主编《国际易学研究》第 3 辑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97 年版) 。 44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年
林忠军:张岱年先生易学研究及价值与意义 《杂卦》,“在昭宣后”。60年代又说,“《彖传》和对于坚持孔子作《易传》的说法,张先生以《系辞》 《象传》的大象,写于秦朝”。“《彖》、《象》二传是秦《文言》有“子曰”说明不是孔子所为,“如果《易传》 汉间作品”,《系辞》、《文言》是经师传《易》的语录十篇都是孔子自著,何以有些章节加上“子曰 遗说的辑录,即从田何到田王孙的口传易说。《说字?显然,孔子自己是不可能加上“子曰’二字的 卦》以下三篇,约在宣、元之间。张先生认为,他的如果《易传》十篇都是传《易》的经师依托孔子而写 这些结论恐不正确。①理由是,司马谈在《论六家的,何以有的章节加上‘曰’,有的章节不加‘子 要指》引过《系辞》文句,②司马迁明确讲过孔子曰’?⑦ 作《易传》诸篇,说明他“见过《彖》、《系辞》、《象》 马王堆帛书《易传》出土,进一步印证了张先 《说卦》、《文言》等篇”,故“对于司马迁这句话随意生的观点,即传世文献所记载的孔子学《易》、传 否认或随意曲解都是不对的”。③又《淮南子》引《易》事实可靠。帛书《易传》除了《系辞篇》与今本 述过《序卦》文句,陆贾《新语》之《道基》篇和《辩《系辞》内容大致相同外,其他五篇与今本《易传》 惑》篇引述《系辞》,“这些都足以证明《系辞》、《序完全不同,其主要内容是孔子与学生讨论易学问 卦》在汉初已有。如果认为《系辞》的仼代在史迁题。其中《要》最具有学术价值,专门描述孔子晚 之后,昭宣之间’,《序卦》仨昭宣后’,恐怕是疑古而学《易》情况,记录他对卜筮的理解、他的易学与 太勇,未免主观武断了”。④ 巫祝易学的区分以及易学境界观点等。关于孔子 郭沫若认为,《说卦传》以下三篇应该是秦以“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的记载,印证了 前的作品,而《彖》、《象》、《系辞》、《文言》则不能出司马迁关于孔子“晚而喜易”、“韦编三绝”的说法; 于秦前,大抵《彖》、《系辞》、《文言》三种是荀子的关于孔子“损益之道”的记载,印证了《淮南子》 门徒在秦统治期间所写出来的东西,《象》在《彖》《说苑》引述不伪;关于“以德而占”的记载,印证 之后。对于《荀子呔略篇》有《彖传》文句,郭沫若《论语》“仁者不忧”和《易》“不占而已”的推断。因 说,“以荀子那样富于独创性的人,我们可以断定此,20世纪有的学者从否认《易传》为孔子之作出 他的话决不会是出于《易传》之剽窃”。张先生指发,继而认为孔子与《易》没有任何关系,这种说法 出:“我们不能因为荀子是一个富于独创性的思想不攻自破。张先生的观点是可信的 家,就断定《荀子》全书各篇都不会引用旧文。这 帛书《易传》公布后,张先生就帛书《系辞》等 条开端三字是‘易之咸’,这就足以表明,这条正是篇章中所涉及的疑难学术问题提出自己的理解。 引述《周易》中《彖传》的文句而加以发挥。”⑤ 帛书《系辞》中使用了不同于今本的文字,如今本 当时学界流行两种倾向,一种是从否认《易“象”,帛本作“马”;今本“太极”,帛本作“大恒”。 传》为孔子所作,到否认孔子读《易》,其中最主要学界对此众说纷纭,张先生通过考察《礼记》中 的证据是以“易”读音“亦”,否定了《论语》中孔子“马”字可以解作筹码之义,肯定帛书《系辞》作 学易说法;一种仍然坚持孔子作《易传》。对于孔“马”,不是错写而是异文。⑧又以《老子》中“象” 子与易无关系的说法,张先生指出有人误读此段字屡见和《左传》中“易象”为根据,认为,《系辞》中 话,即根据《释文》“学易,如字,鲁读易为亦,今从的象字应是正文,而帛书的马字乃是异文,可能是 古”之文,将此段话读为“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辟某人的名讳而改象为马。⑨以《老子》中有恒道 矣”,以证明孔子未学易。他说:“‘鲁读易为亦’,或常道,说明恒字不是误字而是异文。比较《庄 是说鲁将易字读作亦,其本文也作易,作易不误。子》与《系辞》中的太极,将《庄子大宗师》“在太极 郑玄、何晏都肯定‘学易如字’,是正确的。”⑥而之先而不为高”看做“是针对《易系辞》所谓“易有 ①《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张岱年全集》第四卷,第293-294页 ②《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张岱年全集》第四卷,第292页 ③《论〈易大传〉的著作年代与哲学思想》,《张岱年全集》第五卷,第215页 ④《张岱年全集》第五卷,第215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五卷,第217页 ⑥《周易)经传的历史地位》,《张岱年全集》第七卷第45页 ⑦《张岱年全集》第五卷,第44页 ⑧《初观帛书〈系辞〉》,《张岱年全集》第七卷,第338页 ⑨同上 C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杂卦》“, 在昭宣后”。60 年代又说 “, 《彖传》和 《象传》的大象 ,写于秦朝”。“《彖》《、象》二传是秦 汉间作品”《, 系辞》《、文言》是经师传《易》的语录 遗说的辑录 ,即从田何到田王孙的口传易说。《说 卦》以下三篇 ,约在宣、元之间。张先生认为 ,他的 这些结论恐不正确。① 理由是 ,司马谈在《论六家 要指》引过《系辞》文句 , ② 司马迁明确讲过孔子 作《易传》诸篇 ,说明他“见过《彖》《、系辞》《、象》、 《说卦》《、文言》等篇”,故“对于司马迁这句话随意 否认或随意曲解 ,都是不对的”。③ 又《淮南子》引 述过《序卦》文句 ,陆贾《新语》之《道基》篇和《辩 惑》篇引述《系辞》“, 这些都足以证明《系辞》《、序 卦》在汉初已有。如果认为《系辞》的年代‘在史迁 之后 ,昭宣之间’《, 序卦》‘在昭宣后’,恐怕是疑古 太勇 ,未免主观武断了”。④ 郭沫若认为《, 说卦传》以下三篇应该是秦以 前的作品 ,而《彖》《、象》《、系辞》《、文言》则不能出 于秦前 ,大抵《彖》《、系辞》《、文言》三种是荀子的 门徒在秦统治期间所写出来的东西《, 象》在《彖》 之后。对于《荀子·大略篇》有《彖传》文句 ,郭沫若 说“, 以荀子那样富于独创性的人 ,我们可以断定 他的话决不会是出于《易传》之剽窃”。张先生指 出“: 我们不能因为荀子是一个富于独创性的思想 家 ,就断定《荀子》全书各篇都不会引用旧文。这 条开端三字是‘易之咸’,这就足以表明 ,这条正是 引述《周易》中《彖传》的文句而加以发挥。”⑤ 当时学界流行两种倾向 ,一种是从否认《易 传》为孔子所作 ,到否认孔子读《易》,其中最主要 的证据是以“易”读音“亦”,否定了《论语》中孔子 学易说法 ;一种仍然坚持孔子作《易传》。对于孔 子与易无关系的说法 ,张先生指出有人误读此段 话 ,即根据《释文》“学易 ,如字 ,鲁读易为亦 ,今从 古”之文 ,将此段话读为“五十以学 ,亦可以无大过 矣”,以证明孔子未学易。他说“: ‘鲁读易为亦’, 是说鲁将易字读作亦 ,其本文也作易 ,作易不误。 郑玄、何晏都肯定‘学易如字’,是正确的。”⑥ 而 对于坚持孔子作《易传》的说法 ,张先生以《系辞》 《文言》有“子曰”说明不是孔子所为“, 如果《易传》 十篇都是孔子自著 ,何以有些章节加上‘子曰’二 字 ? 显然 ,孔子自己是不可能加上‘子曰’二字的。 如果《易传》十篇都是传《易》的经师依托孔子而写 的 ,何以有的章节加上‘子曰’,有的章节不加‘子 曰’?”⑦ 马王堆帛书《易传》出土 ,进一步印证了张先 生的观点 ,即传世文献所记载的孔子学《易》、传 《易》事实可靠。帛书《易传》除了《系辞篇》与今本 《系辞》内容大致相同外 ,其他五篇与今本《易传》 完全不同 ,其主要内容是孔子与学生讨论易学问 题。其中《要》最具有学术价值 ,专门描述孔子晚 而学《易》情况 ,记录他对卜筮的理解、他的易学与 巫祝易学的区分以及易学境界观点等。关于孔子 “老而好易 ,居则在席 ,行则在囊”的记载 ,印证了 司马迁关于孔子“晚而喜易”“、韦编三绝”的说法 ; 关于孔子“损益之道”的记载 ,印证了《淮南子》、 《说苑》引述不伪 ;关于“以德而占”的记载 ,印证了 《论语》“仁者不忧”和《易》“不占而已”的推断。因 此 ,20 世纪有的学者从否认《易传》为孔子之作出 发 ,继而认为孔子与《易》没有任何关系 ,这种说法 不攻自破。张先生的观点是可信的。 帛书《易传》公布后 ,张先生就帛书《系辞》等 篇章中所涉及的疑难学术问题提出自己的理解。 帛书《系辞》中使用了不同于今本的文字 ,如今本 “象”,帛本作“马”;今本“太极”,帛本作“大恒”。 学界对此众说纷纭 ,张先生通过考察《礼记》中 “马”字可以解作筹码之义 ,肯定帛书《系辞》作 “马”,不是错写而是异文。⑧ 又以《老子》中“象” 字屡见和《左传》中“易象”为根据 ,认为《, 系辞》中 的象字应是正文 ,而帛书的马字乃是异文 ,可能是 辟某人的名讳而改象为马。⑨ 以《老子》中有恒道 或常道 ,说明恒字不是误字而是异文。比较《庄 子》与《系辞》中的太极 ,将《庄子·大宗师》“在太极 之先而不为高”看做“是针对《易系辞》所谓‘易有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同上。 《初观帛书〈系辞〉》《, 张岱年全集》第七卷 ,第 338 页。 《张岱年全集》第五卷 ,第 44 页。 《〈周易〉经传的历史地位》《, 张岱年全集》,第七卷 ,第 45 页。 《张岱年全集》第五卷 ,第 217 页。 《张岱年全集》第五卷 ,第 215 页。 《论〈易大传〉的著作年代与哲学思想》《, 张岱年全集》第五卷 ,第 215 页。 《中国哲学史史料学》《, 张岱年全集》第四卷 ,第 292 页。 《中国哲学史史料学》《, 张岱年全集》第四卷 ,第 293 —294 页。 第 6 期 林忠军 :张岱年先生易学研究及价值与意义 45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太极'而发的”,以此推断“庄子及其弟子所见的说。张先生采取了郑玄、虞翻等人的说法,太极即 《系辞》当是‘易有太极'云云,而帛书《系辞》所谓太一,是指淳和未分之气,或称为元气,这种“天地 易有大恒’,应是后来改定的异文。”①最后得出未分的原始统一体”“为天地的根源”。他说:“天 结论:“田何传本《易系辞》不可能晚于帛书《系地未分的原始的整个叫做太极’,太’是最先最 辞》。”② 大的意思,极’是顶点的意思。‘太极’就是天地 关于《易传》作者和时代问题,学界争论近一万物最初的根源。”④世界万物皆由太极生成,由 个世纪,张先生以事实为据,对照诸家观点,按照太极生天地、四时、八卦,然后演化出万事万物这 自己的理解,对于《易传》的作者和时代问题作了是《易传》的世界生成说。⑤张先生把这种思想定 总结,同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性为“朴素的唯物论观点”。张先生对其他的观 《易传》哲学分析 点,一加以批驳。朱熹以理释太极,把太极视为 画卦开始,“虽然新颖,实不可通”,其实,“是唯心 张先生比较早地接受了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主义的揣测之辞”。而王弼等人主张揲蓍说,以 义哲学的观点和思想,形成一套研究中国哲学的 大衍之数五十”其一不用的“一”看做是太极。张 方法,如哲学阶级分析法、理论分忻法历史和逻先生认为,揲蓍无论是不用之一,还是四十九末 辑统一整理史料法等,③并将其运用于分析中分,皆象太极,不能说此即太极”“所以,斌说 国哲学思想和建构哲学体系之中。在《易传》研究也是不可取的。”⑥对于焦循提出太极是大中说 中,主要采用了理论分析法和整理史料法中的考张先生说“焦氏既承认晚周人所谓太一即是《系 证法。前面对于《易传》问题考辨就是整理史料中辞上》所谓太极,而又坚持太极即大中,就不能自 的考证方法。张先生对于易学突出的贡献,不是圆其说了。”⑦ 运用考辨方法对《易传》作者和时代进行考辨,而 太极生两仪,两仪即天地阴阳。张先生探讨 是比较早地用哲学理论分析法对《易传》哲学思想了天地阴阳概念。 的评述。 “阴阳”是西周末年出现的、中国哲学史的重 首先,从宇宙本体论角度考察和分析了《易要概念。《周易》古经有阴阳符号,却未见“阴阳 传》中哲学概念 概念,《易传》发挥了西周末年以来的“阴阳”观念 按照张先生的理解,哲学是以基本概念范畴说明世界万物的生成与变化。张先生分析了《易 为主要内容,无论是西方哲学还是中国哲学都有传》中阴阳概念的属性和特点。他说:“阴阳是二 一套晢学概念范畴体系,这样一些概念范畴反映种性质。在《易传》中,具有阳性的物体叫做阳 其哲学思想和思维形式,故研究哲学当从分析哲物’,具有阴性的物体叫做‘阴物’。最大的阳物是 学家的概念范畴开始,解释其内涵,考察其产生和天,最大的阴物是地。”“阳的特征是刚’,是‘健 演变,分析其层次和体系。他把概念范畴分析法刚是进取性,健是主动性。阴的特征是‘柔’,是 引入《易传》研究之中,详细分析《易传》的主要概顺’。柔是服从性,顺是受动性。简单地说,阳是 念范畴。“太极”是先秦著作中最具有哲学意义的运动,阴就是静止。阳就是正面,阴就是反面。”⑧ 概念,《易传》提出“易有太极”,却未对此做出任何 月阳是气,天地是由气构成的,继而,张先生 晢学的解释,故造成易学史上众说纷纭,莫衷 用阴阳之气阐明了“乾元”“坤元”的概念。“天所 是:或天地起源说,或画卦说,或揲蓍说,或大中具有的阳性的气,叫做乾元’;地所具有的阴性的 ①《初观帛书(系辞》,《张岱年全集》第七卷第38339页 ②《张岱年全集》第七卷,第339页 ③《中国哲学史方法论发凡》《张岱年全集》第四卷,第103页 ④《中国唯物主义思想简史》,《张岱年全集》第四卷,第23页 ⑤《张岱年全集》第四卷第23页。 ⑥《论〈易大传》的著作年代与哲学思想》,《张岱年全集》第五卷第221页 ⑦《张岱年全集》第五卷,第21页 ⑧《中国唯物主义思想简史》,《张岱年全集》第四卷,第22-23页 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m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太极’而发的”,以此推断“庄子及其弟子所见的 《系辞》当是‘易有太极’云云 ,而帛书《系辞》所谓 ‘易有大恒’,应是后来改定的异文。”① 最后得出 结论 :“田何传本《易系辞》不可能晚于帛书《系 辞》。”② 关于《易传》作者和时代问题 ,学界争论近一 个世纪 ,张先生以事实为据 ,对照诸家观点 ,按照 自己的理解 ,对于《易传》的作者和时代问题作了 总结 ,同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二、《易传》哲学分析 张先生比较早地接受了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观点和思想 ,形成一套研究中国哲学的 方法 ,如哲学阶级分析法、理论分析法、历史和逻 辑统一、整理史料法等 , ③ 并将其运用于分析中 国哲学思想和建构哲学体系之中。在《易传》研究 中 ,主要采用了理论分析法和整理史料法中的考 证法。前面对于《易传》问题考辨就是整理史料中 的考证方法。张先生对于易学突出的贡献 ,不是 运用考辨方法对《易传》作者和时代进行考辨 ,而 是比较早地用哲学理论分析法对《易传》哲学思想 的评述。 首先 ,从宇宙本体论角度考察和分析了《易 传》中哲学概念。 按照张先生的理解 ,哲学是以基本概念范畴 为主要内容 ,无论是西方哲学还是中国哲学都有 一套哲学概念范畴体系 ,这样一些概念范畴反映 其哲学思想和思维形式 ,故研究哲学当从分析哲 学家的概念范畴开始 ,解释其内涵 ,考察其产生和 演变 ,分析其层次和体系。他把概念范畴分析法 引入《易传》研究之中 ,详细分析《易传》的主要概 念范畴。“太极”是先秦著作中最具有哲学意义的 概念《, 易传》提出“易有太极”,却未对此做出任何 哲学的解释 ,故造成易学史上众说纷纭 ,莫衷一 是 :或天地起源说 ,或画卦说 ,或揲蓍说 ,或大中 说。张先生采取了郑玄、虞翻等人的说法 ,太极即 太一 ,是指淳和未分之气 ,或称为元气 ,这种“天地 未分的原始统一体”“, 为天地的根源”。他说“: 天 地未分的原始的整个叫做‘太极’‘, 太’是最先最 大的意思‘, 极’是顶点的意思。‘太极’就是天地 万物最初的根源。”④ 世界万物皆由太极生成 ,由 太极生天地、四时、八卦 ,然后演化出万事万物 ,这 是《易传》的世界生成说。⑤ 张先生把这种思想定 性为“朴素的唯物论观点”。张先生对其他的观 点 ,一一加以批驳。朱熹以理释太极 ,把太极视为 画卦开始“, 虽然新颖 ,实不可通”,其实“, 是唯心 主义的揣测之辞”。而王弼等人主张揲蓍说 ,以 “大衍之数五十”其一不用的“一”看做是太极。张 先生认为 ,揲蓍无论是不用之一 ,还是四十九未 分 ,皆象太极“, 不能说此即太极”。“所以 ,筮蓍说 也是不可取的。”⑥ 对于焦循提出太极是大中说 , 张先生说“: 焦氏既承认晚周人所谓太一即是《系 辞上》所谓太极 ,而又坚持太极即大中 ,就不能自 圆其说了。”⑦ 太极生两仪 ,两仪即天地阴阳。张先生探讨 了天地阴阳概念。 “阴阳”是西周末年出现的、中国哲学史的重 要概念。《周易》古经有阴阳符号 ,却未见“阴阳” 概念《, 易传》发挥了西周末年以来的“阴阳”观念 , 说明世界万物的生成与变化。张先生分析了《易 传》中阴阳概念的属性和特点。他说“: 阴阳是二 种性质。在《易传》中 ,具有阳性的物体叫做‘阳 物’,具有阴性的物体叫做‘阴物’。最大的阳物是 天 ,最大的阴物是地。”“阳的特征是‘刚’,是‘健’。 刚是进取性 ,健是主动性。阴的特征是‘柔’,是 ‘顺’。柔是服从性 ,顺是受动性。简单地说 ,阳是 运动 ,阴就是静止。阳就是正面 ,阴就是反面。”⑧ 阴阳是气 ,天地是由气构成的 ,继而 ,张先生 用阴阳之气阐明了“乾元”“坤元”的概念。“天所 具有的阳性的气 ,叫做‘乾元’;地所具有的阴性的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中国唯物主义思想简史》《, 张岱年全集》第四卷 ,第 22 —23 页。 《张岱年全集》第五卷 ,第 221 页。 《论〈易大传〉的著作年代与哲学思想》《, 张岱年全集》第五卷 ,第 221 页。 《张岱年全集》第四卷 ,第 23 页。 《中国唯物主义思想简史》《, 张岱年全集》第四卷 ,第 23 页。 《中国哲学史方法论发凡》《, 张岱年全集》第四卷 ,第 103 页。 《张岱年全集》第七卷 ,第 339 页。 《初观帛书〈系辞〉》《, 张岱年全集》第七卷 ,第 338、339 页。 46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年
第6期 林忠军:张岱年先生易学研究及价值与意义 气叫做‘坤元’。”①按照张先生理解,元是始的联结形而上和形而下的中间环节 意思,“乾元即乾之始,坤元即坤之始”“乾坤即阴 这里有一个问题:《易传》提出太极生万物,又 与阳、刚与柔”。《彖传》释《咸卦》把刚柔解释为阴提出道生万物。这易造成混同“太极”与“道”概 阳二气,故“乾元可解为阳气之始,坤元可解为阴念。为此,张先生作了区分。他说,虽然《系辞》称 气之始”。张先生认为,《易传》提出太极生两仪、道为形而上者,称器为形而下者,但这个“上”并不 乾元坤元资生万物、有天地然后万物生这三说“是是根本之义,“道的内容是一阴一阳,有阴有阳才 层次的不同,基本是一贯的。应该肯定,《易大传》有所谓道;阴阳未分的统一体太极’应比道更为 中的天地万物起源论是一种简单朴素的唯物根本。所以,在《易大传》的理论体系中,最高范畴 应该是‘易’是‘太极’,其次才是道”。⑧ 与阴阳相关的是“道”、“象”“器”、“神”概念 道的特点是阴阳处于流动变化之中,这种变 《易传》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见乃谓之象 化流动是普遍的、复杂的,《易传》以“阴阳不测之 形乃谓之器”,“阴阳不测之谓神”。张先生以此谓神”说明之。张先生分析了“神”这一概念。他 分析了“道”、“象”、“器”、“神”的概念。张先生认说:“《易大传》改造了神的概念,提出了关于神的 为,道是《系辞》中重要的晢学范畴,其含义是阴阳新的界说”,其意义有三:“一是指万物的微妙变 变化规律。“所谓道指事物变化的规律,而这规律化即阴阳不测之谓神”“阴阳转化,微妙不测,叫 的基本内容是一阴一阳即对立两方面的相互推做神。所谓不测是表示变化的极端复杂性与不可 移、相互转化。”③道离不开阴阳,“有阴有阳才有穷尽性。事物变化,错综复杂,难以穷尽,故称为 所谓的道”。其中“一阴一阳”的两个“一”字,表示不测”。“二是指人的智慧、德行的最高境界”,如 阴阳是彼此对立的,又是相互结合的,彼往则此“神而明之”、“神而化之”即是此意。“三是指易卦 来彼进则此退,总之彼此相互推移”。④张先生预知未来的奇妙作用”,如“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 认为《易传》中的“象”与“形”对举,与“法对举,行而至”是也。在他看来,这三项意义中,第一项 象与“形”相互对待,“法”与“象”相互对待。“法意义是根本的。以此,张先生解释了“神明”和“鬼 象”之“法”,应是固定形式之意。象是可见的事神”的意义。他认为,“神明”是在第一层意义上使 物,未必有形。“器是具体事物”,“有一定形状者用的,神”,即阴阳不测之神,“明”指日月光照万 才叫作器”⑤道与器的关系:道生器,即万物由物。“所谓神明即指自然界的微妙变化与光 道之阴阳二气产生;同时,道又不同器,道无形体 明”。⑨鬼神不是在传统意义上使用的,而是指整 是抽象的,作为具体事物的器则是有形可见的。个自然界气之变化,精气为物”是神,“游魂为变” 即《系辞》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是鬼。“游魂即指无所不至的魂气”。“这种新解 器”。张先生认为,“所谓形而上就是成形以是不同于古代宗教的思想的”。显然,张先生通过 前’,就是没有形体的意思。所谓形而下’就是文字训诂释义、引述前人解释、前后语义分析等方 成形以后’就是具有形体的意思。”⑥同时,形法,论述了《易传》中太极阴阳、道、象、器等具有 上形下,有时指先后,有时指有高卑,这里有高卑宇宙论意义的概念,以说明自然产生与演化过程 之意“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解释了宇宙发展变化的根据 肯定‘道’是高于形器的”。⑦由此,张先生认 其次,张先生分析了《易传》中若干重要的易 为,在《易传》中“道”、“象、”“器”应该是三个层次 学命题 而不是两个层次。其实,张先生,已经把“象”作为 先生认为,一切学术之系统,皆由命题组 ①《张岱年全集》第四卷,第22-23页 ②《论《易大传)的著作年代与哲学思想》,《张岱年全集》第五卷第22页 ③同上,223页。 ④《中国唯物主义思想简史》,《张岱年全集》第四卷,第25页 ⑤《《易传)与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张岱年全集》第五卷,第592593页 ⑥《中国唯物主义思想简史》,《张岱年全集》第四卷第25页 ⑦《易传)与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张岱年全集》第五卷第593页 ⑧《论(易大传)的著作年代与哲学思想》,《张岱年全集》第五卷,第24页 ⑨《张岱年全集》第五卷,第224页 2c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气 ,叫做‘坤元’。”① 按照张先生理解 ,元是始的 意思“, 乾元即乾之始 ,坤元即坤之始”“, 乾坤即阴 与阳、刚与柔”。《彖传》释《咸卦》把刚柔解释为阴 阳二气 ,故“乾元可解为阳气之始 ,坤元可解为阴 气之始”。张先生认为《, 易传》提出太极生两仪、 乾元坤元资生万物、有天地然后万物生这三说“是 层次的不同 ,基本是一贯的。应该肯定《, 易大传》 中的天地万物起源论是一种简单朴素的唯物 论”。② 与阴阳相关的是“道”“、象”“、器”“、神”概念。 《易传》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 见乃谓之象”, “形乃谓之器”“, 阴阳不测之谓神”。张先生以此 分析了“道”、“象”、“器”、“神”的概念。张先生认 为 ,道是《系辞》中重要的哲学范畴 ,其含义是阴阳 变化规律。“所谓道指事物变化的规律 ,而这规律 的基本内容是一阴一阳即对立两方面的相互推 移、相互转化。”③ 道离不开阴阳“, 有阴有阳才有 所谓的道”。其中“一阴一阳”的两个“一”字 ,表示 “阴阳是彼此对立的 ,又是相互结合的 ,彼往则此 来 ,彼进则此退 ,总之彼此相互推移”。④ 张先生 认为《, 易传》中的“象”与“形”对举 ,与“法”对举 , “象”与“形”相互对待“, 法”与“象”相互对待。“法 象”之“法”,应是固定形式之意。象是可见的事 物 ,未必有形。“器是具体事物”“, 有一定形状者 才叫作器”。⑤ 道与器的关系 :道生器 ,即万物由 道之阴阳二气产生 ;同时 ,道又不同器 ,道无形体 , 是抽象的 ,作为具体事物的器则是有形可见的。 即《系辞》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 器”。张先生认为 “, 所谓‘形而上’就是‘成形以 前’,就是没有形体的意思。所谓‘形而下’就是 ‘成形以后’,就是具有形体的意思。”⑥ 同时 ,形 上形下 ,有时指先后 ,有时指有高卑 ,这里有高卑 之意“, 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 是肯定‘道’是高于形器的”。⑦ 由此 ,张先生认 为 ,在《易传》中“道”“、象、”“器”应该是三个层次 , 而不是两个层次。其实 ,张先生 ,已经把“象”作为 联结形而上和形而下的中间环节。 这里有一个问题《: 易传》提出太极生万物 ,又 提出道生万物。这易造成混同“太极”与“道”概 念。为此 ,张先生作了区分。他说 ,虽然《系辞》称 道为形而上者 ,称器为形而下者 ,但这个“上”并不 是根本之义“, 道的内容是一阴一阳 ,有阴有阳才 有所谓道 ;阴阳未分的统一体‘太极’应比道更为 根本。所以 ,在《易大传》的理论体系中 ,最高范畴 应该是‘易’是‘太极’,其次才是道”。⑧ 道的特点是阴阳处于流动变化之中 ,这种变 化流动是普遍的、复杂的《, 易传》以“阴阳不测之 谓神”说明之。张先生分析了“神”这一概念。他 说“:《易大传》改造了神的概念 ,提出了关于神的 新的界说”,其意义有三 :“一是指万物的微妙变 化 ,即阴阳不测之谓神”“, 阴阳转化 ,微妙不测 ,叫 做神。所谓不测是表示变化的极端复杂性与不可 穷尽性。事物变化 ,错综复杂 ,难以穷尽 ,故称为 不测”。“二是指人的智慧、德行的最高境界”,如 “神而明之”“、神而化之”即是此意。“三是指易卦 预知未来的奇妙作用”,如“唯神也故不疾而速 ,不 行而至”是也。在他看来 ,这三项意义中 ,第一项 意义是根本的。以此 ,张先生解释了“神明”和“鬼 神”的意义。他认为“, 神明”是在第一层意义上使 用的“, 神”,即阴阳不测之神“, 明”指日月光照万 物。“所谓神明即指自然界的微妙变化与光 明”。⑨ 鬼神不是在传统意义上使用的 ,而是指整 个自然界气之变化“, 精气为物”是神“, 游魂为变” 是鬼。“游魂即指无所不至的魂气”。“这种新解 是不同于古代宗教的思想的”。显然 ,张先生通过 文字训诂释义、引述前人解释、前后语义分析等方 法 ,论述了《易传》中太极、阴阳、道、象、器等具有 宇宙论意义的概念 ,以说明自然产生与演化过程 , 解释了宇宙发展变化的根据。 其次 ,张先生分析了《易传》中若干重要的易 学命题。 张先生认为 ,一切学术之系统 ,皆由命题组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张岱年全集》第五卷 ,第 224 页。 《论〈易大传〉的著作年代与哲学思想》《, 张岱年全集》第五卷 ,第 224 页。 《〈易传〉与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 张岱年全集》第五卷 ,第 593 页。 《中国唯物主义思想简史》《, 张岱年全集》第四卷 ,第 25 页。 《〈易传〉与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 张岱年全集》第五卷 ,第 592、593 页。 《中国唯物主义思想简史》《, 张岱年全集》第四卷 ,第 25 页。 同上 ,223 页。 《论〈易大传〉的著作年代与哲学思想》《, 张岱年全集》第五卷 ,第 222 页。 《张岱年全集》第四卷 ,第 22 —23 页。 第 6 期 林忠军 :张岱年先生易学研究及价值与意义 47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成,哲学科学皆然,故他特别重视易学命题分析 在天人关系方面,张先生则详细分析了“裁成 在辩证观方面,他考察了“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先天而天不违,后天 阴一阳之谓道”、“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而奉天时”等命题。他认为,裁成是节制完成,辅 易”、“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相是帮助。“裁”占通“财”,他引郑玄注曰:“财,节 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等具有辩证意义的命也。辅相左右,助也。”裁成辅相有调整之意,故此 题 句话是说,对自然加以适当调整,使自然更符合人 他认为,《易传》变化的要义是生生,“日新之类的要求。所谓先天指引导自然,所谓后天指适 谓盛德”、“生生之谓易”表达生生之意。“日新”即应自然。在自然变化尚未发生之前先加以引导 新而又新,“生生”即生而又生,生,即天地之属性,开发,在自然变化既已发生之后又注意适应。这 是大德。它有产生发生之义,是创造,生生即不断也就是裁成辅相之意。张先生认为,裁成辅相论 出现新事物。新的不断代替旧的,新旧交替,继续是一种天人协调论,其本意是指农业生产及礼乐 不已,这就是生生,这就是易。“日新”亦即生的含刑政的措施,但又不限于此。这种学说在一定程 义。“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肯定了变化度上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对老子“以辅万物 的普遍性。而“阖户谓之坤”、“辟户灣之乾”、“一之自然而不敢为”思想的改造。而荀子“制天命而 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是讲变通,由用之”可能受到《易传》的启发 此到彼叫做通,通表示变化过程的连续性和对立 通过考察《易传》的命题,张先生对《易传》作 事物的联系性 了总结:“《易传》富于辩证思维,这是人所共知的。 按照张先生理解,“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命题《易传》的中心观念是变易,宣扬‘日新’、生生’。 说的是阴阳对立相互作用是变化的根源。刚柔即这种变易观念应用于人生观,于是强调“刚健’,主 阳和阴,相推即互转,指相互作用,阴阳对立是变张‘自强不息’;应用于天、人关系问题,于是提出 化的根本。“刚柔者立本者也”、“一阴一阳之谓了‘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的天、人协调学 道”说的也是此意。值得肯定的是张先生从易学说。”④ 和哲学两个方面来分析《易传》这个命题,即一方 最后,考察了《易传》哲学体系 面解释易学意义,一方面揭示哲学意义。如他说 张先生根据他的哲学体系分析法,主要从以 此命题“有双重的意义,一层意义指自然的变化,下几个方面考察了《易传》的哲学体系:其一,考察 一层意义指卦爻的变化”。①这种解释显然不同《易传》其基本倾向和性质。他认为,思维和存在 于一般哲学史工作者。通过对于这些命题的分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不但是西方哲学的基 析,张先生对于《易传》辩证思维作了归结:“这些本问题,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但思维和 命题肯定了变化的普遍性永恒性,肯定了对立面存在的关系这一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从西方哲学总 的相互转化是最根本的规律,并深刻地说明了变结出来的,中国哲学有自己的独特的概念名词和 化的根源就在于对立面的相互作用。”② 表达方式,有自己的基本问题或最高问题。如先 在人生观方面,张先生重点分析了“自强不秦时代的最高问题是天道问题。哲学家对于这个 息”、“刚健中正”等具有人生意义的命题。他认问题的回答反映出哲学的基本倾向。《易传》天道 为,《易传》重视刚健,提倡人当效法天的本性,刚观反映了其基本倾向和性质。张先生考察了《易 健中正,自强不息,即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传》的天道观之后,确立了《易传》的基本倾向和基 息”、“大哉乾乎刚健中正”。天的本性是健,天体本性质。他指出,对于《易传》不能过于简单化,既 运转不息,故称为健,健是刚强不屈的意思。自强不能看做是唯物的,也不能看做是唯心的,应该说 不息,即是勉励前进,永不休止。《易传》推崇刚是兼而有之。他说:“《周易》古经本系卜筮之书 健,但并未忽略柔顺,主张知柔知刚,刚是主要的,卜筮原属于古代宗教的迷信活动。《易传》对卜筮 柔是次要的,刚强又不过于刚,这才是《易传》的理之书进行解释,承认了卜筮的作用。在这个意义 想品德。张先生提出《易传》的刚健学说是老子守上,《易传》的理论前提是唯心主义的。但是,《易 说的反响,是对于老子守柔学说的纠正。③传》解释经文往往是借题发挥,它对天地起源、万 ①《论《易大传)的著作年代与哲学思想》《张岱年全集》,第五卷,第229页。 ②《论(易大传)的著作年代与哲学思想》,《张岱年全集》第五卷,第28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五卷,第231页 ④《(易传)与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张岱年全集》第五卷第5%6页 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m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成 ,哲学科学皆然 ,故他特别重视易学命题分析。 在辩证观方面 ,他考察了“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一阴一阳之谓道”、“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 易”“、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 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等具有辩证意义的命 题。 他认为《, 易传》变化的要义是生生“, 日新之 谓盛德”“、生生之谓易”表达生生之意。“日新”即 新而又新“, 生生”即生而又生 ,生 ,即天地之属性 , 是大德。它有产生发生之义 ,是创造 ,生生即不断 出现新事物。新的不断代替旧的 ,新旧交替 ,继续 不已 ,这就是生生 ,这就是易。“日新”亦即生的含 义。“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肯定了变化 的普遍性。而“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 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是讲变通 ,由 此到彼叫做通 ,通表示变化过程的连续性和对立 事物的联系性。 按照张先生理解“, 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命题 说的是阴阳对立相互作用是变化的根源。刚柔即 阳和阴 ,相推即互转 ,指相互作用 ,阴阳对立是变 化的根本。“刚柔者立本者也”、“一阴一阳之谓 道”说的也是此意。值得肯定的是张先生从易学 和哲学两个方面来分析《易传》这个命题 ,即一方 面解释易学意义 ,一方面揭示哲学意义。如他说 , 此命题“有双重的意义 ,一层意义指自然的变化 , 一层意义指卦爻的变化”。① 这种解释显然不同 于一般哲学史工作者。通过对于这些命题的分 析 ,张先生对于《易传》辩证思维作了归结“: 这些 命题肯定了变化的普遍性永恒性 ,肯定了对立面 的相互转化是最根本的规律 ,并深刻地说明了变 化的根源就在于对立面的相互作用。”② 在人生观方面 ,张先生重点分析了“自强不 息”“、刚健中正”等具有人生意义的命题。他认 为《, 易传》重视刚健 ,提倡人当效法天的本性 ,刚 健中正 ,自强不息 ,即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 息”“、大哉乾乎刚健中正”。天的本性是健 ,天体 运转不息 ,故称为健 ,健是刚强不屈的意思。自强 不息 ,即是勉励前进 ,永不休止。《易传》推崇刚 健 ,但并未忽略柔顺 ,主张知柔知刚 ,刚是主要的 , 柔是次要的 ,刚强又不过于刚 ,这才是《易传》的理 想品德。张先生提出《易传》的刚健学说是老子守 柔学说的反响 ,是对于老子守柔学说的纠正。③ 在天人关系方面 ,张先生则详细分析了“裁成 天地之道 ,辅相天地之宜”、“先天而天不违 ,后天 而奉天时”等命题。他认为 ,裁成是节制完成 ,辅 相是帮助。“裁”古通“财”,他引郑玄注曰“: 财 ,节 也。辅相左右 ,助也。”裁成辅相有调整之意 ,故此 句话是说 ,对自然加以适当调整 ,使自然更符合人 类的要求。所谓先天指引导自然 ,所谓后天指适 应自然。在自然变化尚未发生之前先加以引导、 开发 ,在自然变化既已发生之后又注意适应。这 也就是裁成辅相之意。张先生认为 ,裁成辅相论 是一种天人协调论 ,其本意是指农业生产及礼乐 刑政的措施 ,但又不限于此。这种学说在一定程 度上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是对老子“以辅万物 之自然而不敢为”思想的改造。而荀子“制天命而 用之”可能受到《易传》的启发。 通过考察《易传》的命题 ,张先生对《易传》作 了总结“:《易传》富于辩证思维 ,这是人所共知的。 《易传》的中心观念是变易 ,宣扬‘日新’、‘生生’。 这种变易观念应用于人生观 ,于是强调‘刚健’,主 张‘自强不息’;应用于天、人关系问题 ,于是提出 了‘裁成天地之道 ,辅相天地之宜’的天、人协调学 说。”④ 最后 ,考察了《易传》哲学体系。 张先生根据他的哲学体系分析法 ,主要从以 下几个方面考察了《易传》的哲学体系 :其一 ,考察 《易传》其基本倾向和性质。他认为 ,思维和存在 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不但是西方哲学的基 本问题 ,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 ,但思维和 存在的关系这一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从西方哲学总 结出来的 ,中国哲学有自己的独特的概念名词和 表达方式 ,有自己的基本问题或最高问题。如先 秦时代的最高问题是天道问题。哲学家对于这个 问题的回答反映出哲学的基本倾向。《易传》天道 观反映了其基本倾向和性质。张先生考察了《易 传》的天道观之后 ,确立了《易传》的基本倾向和基 本性质。他指出 ,对于《易传》不能过于简单化 ,既 不能看做是唯物的 ,也不能看做是唯心的 ,应该说 是兼而有之。他说“:《周易》古经本系卜筮之书。 卜筮原属于古代宗教的迷信活动。《易传》对卜筮 之书进行解释 ,承认了卜筮的作用。在这个意义 上《, 易传》的理论前提是唯心主义的。但是《, 易 传》解释经文往往是借题发挥 ,它对天地起源、万 ① ② ③ ④ 《〈易传〉与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 张岱年全集》第五卷 ,第 596 页。 《张岱年全集》第五卷 ,第 231 页。 《论〈易大传〉的著作年代与哲学思想》《, 张岱年全集》,第五卷 ,第 228 页。 《论〈易大传〉的著作年代与哲学思想》《, 张岱年全集》,第五卷 ,第 229 页。 48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年
第6期 林忠军:张岱年先生易学研究及价值与意义 物变化、八卦来源都有所说明,它的理论是以对客激励着广大民众奋发前进、在困难面前决不屈服、 观世界及其变化进行观察为依据的,这是一些唯同时保持着广阔的胸怀。⑥ 物主义观点。可以说,《易传》是企图对卜筮活动 其四,张先生指出了《易传》对于后世的影响 做出具体的解释,因而其中既有唯心主义思想,又他认为,《周易》经传在汉代居五经之首,经莫大于 有唯物主义思想。”① 《易》是汉儒的共识。汉魏玄学兴起,唯有《周易》 其二,考察了《易传》哲学体系中概念范畴的经传仍受尊重。两宋理学家凭借《周易》经传建构 层次。他认为,每一个哲学体系包含很多的概念自己的哲学体系。直至现代,熊十力早年习佛,晚 范畴这些命题之间有一定的逻辑联系;这些概念年归宗大易,特推崇大易的形而上学。以此说明 范畴之间有一定的的层次,必须慎重确立这些概《易传》对于当今哲学的影响。张先生分析了产生 念范畴层次。张先生归纳出《易传》哲学范畴如影响的原因。他说:“《易传》之所以对中国文化的 下:太极、阴阳、健顺、生、易、变化、动静、道器、形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 上形下、神、几、日新。②由前面对于《易传》哲学 《易传》是依托孔子的,以孔子的名义立论,因 范畴概念分析看,这个些内在联系的范畴概念,自而在学术上有崇高的地位;第二,《易传》有一些精 上而下、层次分明,构成了一个体系反映了宇宙粹深湛的观点,启迪了秦汉以后的进步思想。”⑦ 形成和生生不息变化的过程以及阴阳对待之规“自汉魏至明清,《易大传》是以孔子手著的名义受 律 到尊崇的。时至今日,即令不承认《易大传》是孔 其三,张先生就辩证思维、本体论和人生观方子手著,但也应肯定《易大传》的理论价值和历史 面对《易传》做了评价。他指出:“《易大传》的理论意义”⑧ 贡献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揭示了自然世界及社 会生活的对立统一的基本规律,并提出了一个具 三、张先生易学研究之价值与意义 有唯物主义倾向的本体论,达到了先秦时代辩证 张先生虽然发表的易学文章不多,但是他运 思维的最高成就。二是提出了以刚健为宗旨的人用晢学方法和考辨方法探讨易学而提出许多观 生观,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奠定了理论基点,对于建构自身哲学体系和推动整个20世纪易 础。”③按照张先生的说法,《易传》有一个博大精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时至今天仍有很强的 微的天道论,它对于天地的本原,对于天地万物生命力,规范和影响着当今的易学研究,尤其是易 的普遍规律,都提出了精湛的观点。这些学说补学哲学研究,我们今日研究易学中义理之学,仍然 充了《论语》、《孟子》的不足,为后儒建立本体论体延续着张先生研究路数 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④张先生尤其重视《易 张先生关于《易传》哲学研究的价值主要表现 传》的辩证思维,他认为,《易传》的最重要的贡献在对其自身的哲学观点的提出和体系建构起到了 是提出了一些比较精湛的辩证观点。《易大传》的相当重要的作用。如张先生从《易传》生生不息 辩证思想在先秦哲学中可以说是最丰富的最深刻日新之的思想,提出了中国哲学实在与现象统一 的,对于后来辩证思想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⑤的宇宙观不同于西方实在与现象分离的宇宙观。 在人生观方面,张先生认为,《易传》宣扬的自强不他指出:“宇宙为一大历程,为一生生日新之大流 息厚德载物思想具有历久常新的意蕴、具有令人此大历程,亦可用中国古名词,谓之曰易’。在此 赞叹的感染力,因而熔铸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历程中,一切皆流转,皆变迁,然变有骤渐。暂现 精神。在长期历史中广泛受到人们的服膺尊崇,而即逝,逝逝无已者为事。”⑨易之“生生是变化 ①《易传)与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张岱年全集》第五卷,第590页 ②《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呛中国古代哲学的范畴体系》,《张岱年全集》第四卷,第458页 ③《〈周易)经传的历史地位》,《张岱年全集》第七卷,第46页 ④《周易)与传统文化》《张岱年全集》第七卷,第67页 ⑤《论〈易大传》的著作年代与哲学思想》,《张岱年全集》第五卷,第228页 ⑥《周易)与传统文化》,《张岱年全集》第七卷第69页。 ⑦《易传)与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张岱年全集》第五卷第588页 ⑧《(周易)经传的历史地位》,《张岱年全集》第七卷,第47页 ⑨《哲学上一个可能的综合》,《张岱年全集》第一卷,第275-276页。 21994-2010chinaaCademicJOum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p:/www.cnki.net
物变化、八卦来源都有所说明 ,它的理论是以对客 观世界及其变化进行观察为依据的 ,这是一些唯 物主义观点。可以说《, 易传》是企图对卜筮活动 做出具体的解释 ,因而其中既有唯心主义思想 ,又 有唯物主义思想。”① 其二 ,考察了《易传》哲学体系中概念范畴的 层次。他认为 ,每一个哲学体系包含很多的概念 范畴 ,这些命题之间有一定的逻辑联系 ;这些概念 范畴之间有一定的的层次 ,必须慎重确立这些概 念范畴层次。张先生归纳出《易传》哲学范畴如 下 :太极、阴阳、健顺、生、易、变化、动静、道器、形 上形下、神、几、日新。② 由前面对于《易传》哲学 范畴概念分析看 ,这个些内在联系的范畴概念 ,自 上而下、层次分明 ,构成了一个体系 ,反映了宇宙 形成和生生不息变化的过程以及阴阳对待之规 律。 其三 ,张先生就辩证思维、本体论和人生观方 面对《易传》做了评价。他指出“:《易大传》的理论 贡献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揭示了自然世界及社 会生活的对立统一的基本规律 ,并提出了一个具 有唯物主义倾向的本体论 ,达到了先秦时代辩证 思维的最高成就。二是提出了以刚健为宗旨的人 生观 , 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奠定了理论基 础。”③ 按照张先生的说法《, 易传》有一个博大精 微的天道论“, 它对于天地的本原 ,对于天地万物 的普遍规律 ,都提出了精湛的观点。这些学说补 充了《论语》《、孟子》的不足 ,为后儒建立本体论体 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④ 张先生尤其重视《易 传》的辩证思维 ,他认为《, 易传》的最重要的贡献 是提出了一些比较精湛的辩证观点。《易大传》的 辩证思想在先秦哲学中可以说是最丰富的最深刻 的 ,对于后来辩证思想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⑤ 在人生观方面 ,张先生认为《, 易传》宣扬的自强不 息厚德载物思想具有历久常新的意蕴、具有令人 赞叹的感染力 ,因而熔铸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 精神。在长期历史中 ,广泛受到人们的服膺尊崇 , 激励着广大民众奋发前进、在困难面前决不屈服、 同时保持着广阔的胸怀。⑥ 其四 ,张先生指出了《易传》对于后世的影响。 他认为《, 周易》经传在汉代居五经之首 ,经莫大于 《易》是汉儒的共识。汉魏玄学兴起 ,唯有《周易》 经传仍受尊重。两宋理学家凭借《周易》经传建构 自己的哲学体系。直至现代 ,熊十力早年习佛 ,晚 年归宗大易 ,特推崇大易的形而上学。以此说明 《易传》对于当今哲学的影响。张先生分析了产生 影响的原因。他说“:《易传》之所以对中国文化的 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第 一《, 易传》是依托孔子的 ,以孔子的名义立论 ,因 而在学术上有崇高的地位 ;第二《, 易传》有一些精 粹深湛的观点 ,启迪了秦、汉以后的进步思想。”⑦ “自汉魏至明清《, 易大传》是以孔子手著的名义受 到尊崇的。时至今日 ,即令不承认《易大传》是孔 子手著 ,但也应肯定《易大传》的理论价值和历史 意义”⑧。 三、张先生易学研究之价值与意义 张先生虽然发表的易学文章不多 ,但是他运 用哲学方法和考辨方法探讨易学而提出许多观 点 ,对于建构自身哲学体系和推动整个 20 世纪易 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时至今天仍有很强的 生命力 ,规范和影响着当今的易学研究 ,尤其是易 学哲学研究 ,我们今日研究易学中义理之学 ,仍然 延续着张先生研究路数。 张先生关于《易传》哲学研究的价值主要表现 在对其自身的哲学观点的提出和体系建构起到了 相当重要的作用。如张先生从《易传》生生不息、 日新之的思想 ,提出了中国哲学实在与现象统一 的宇宙观不同于西方实在与现象分离的宇宙观。 他指出“: 宇宙为一大历程 ,为一生生日新之大流 , 此大历程 ,亦可用中国古名词 ,谓之曰‘易’。在此 历程中 ,一切皆流转 ,皆变迁 ,然变有骤渐。暂现 而即逝 ,逝逝无已者为事。”⑨ 易之“生生是变化 ,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哲学上一个可能的综合》《, 张岱年全集》第一卷 ,第 275 —276 页。 《〈周易〉经传的历史地位》《, 张岱年全集》第七卷 ,第 47 页。 《〈易传〉与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 张岱年全集》第五卷 ,第 588 页。 《〈周易〉与传统文化》《, 张岱年全集》第七卷 ,第 69 页。 《论〈易大传〉的著作年代与哲学思想》《, 张岱年全集》第五卷 ,第 228 页。 《〈周易〉与传统文化》《, 张岱年全集》第七卷 ,第 67 页。 《〈周易〉经传的历史地位》《, 张岱年全集》第七卷 ,第 46 页。 《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论中国古代哲学的范畴体系》《, 张岱年全集》第四卷 ,第 458 页。 《〈易传〉与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 张岱年全集》第五卷 ,第 590 页。 第 6 期 林忠军 :张岱年先生易学研究及价值与意义 49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亦是最周遍之恒常。宇宙全体之所有,任何一事的重要来源之一。其范畴如下:太极、阴阳、健顺 之起,任何一物之成,莫非生生”①。由此观点,张生、易、变化、动静、道器、形上形下、神、几、日新。 先生反对怀特海自然之两分,提出中国宇宙论,未他认为按先秦哲学典籍,“在范畴发展史上对于后 尝分别实在与现象为二事。并把生生变易视为中世影响最大的是《论语》、《老子》、《易传》…《论 国哲学的特点。他认为“宇宙是生生之流,而生生语》、《老子》、《易传》所提出的范畴成为中国传统 有其常则,生生亦即根本的常则之一。同时承认哲学的主要范畴”。⑥ 变易与条理,而予以适切的联系,这是中国哲学的 同时,张先生运用中国传统的考据法,提出了 特色”②。如汤一介先生所言:“张先生坚持‘实在许多极有见地的易学观点。如他以扎实的文献资 与现象’的统一,正是从《周易》中了解到宇宙之本料的功底,提出“《系辞》和《彖传》基本上是战国时 体与世界的万事万物之本质不是两回事,只是在代的作品”。《系辞》“著作年代在老子以后,惠子 事事物物的现象中才可把握宇宙是一生生的‘日庄子之前。《彖传》应在荀子以前。《文言》与《系 新大流’。”③ 辞》相类,《象传》与《彖传》相类,应当是战国年中 又如张先生多次引用《易传》语言阐发自己的后期的作品,从《象传》的内容看,可能较《彖传》晚 天人观。张岱年认为,中国哲学中讲天人合一,重一些”等自成一家之言,又提出《系辞》中的“象”字 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统一,认为人与应是正文,而帛书的“马”字乃是异文,可能是辟某 自然不是敌对的关系,人可以调整自然,而不应破人的名讳而改“象”为“马”,帛书《系辞》所谓“易有 坏自然。这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但比较忽视改大恒”是后来改定的异文,等等。这些观点虽未 造自然的努力,比较忽视对于自然界的探索。西得到学界广泛的认同,但对于今天研究今帛《易 方则比较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分别和对传》仍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抗,主张克服自然战胜自然。二者既是对立的 张先生易学研究的价值还表现在以哲学分析 又是互补的。他把天人合一分为静的天人合一和方法研究《易传》,这异于传统的文字学训诂方法、 动的天人合一。静的天人合一是内心修养达到与文献学研究方法和一般哲学叙述方法。文字训诂 天为一的境界。动的天人合一则是以行动实践改方法对于揭示文字本义固然重要,却流于一般文 造自然,使天成为合适于人的,而同时人亦适应天字意义解释,未能上升到哲学意义,准确地把握其 然,不失掉天然的乐趣。他引《易传》“先天而天弗思想内涵。就其哲学而言,张先生不同于冯友兰 违,后天而奉天时”说明之,认为此话是说“宰制自先生。虽然二者皆由西方哲学解读中国哲学,但 然同时亦随顺自然。先天即为天之前导,后天即张先生重视概念命题哲学体系分析,而冯先生则 从天而动。人须一方面开导自然,一方面遵循自重视哲学思想历史阐述。张先生运用西方哲学分 然;天不违人,人亦不违天,乃得天人之协调”④。析法合理解读中国哲学和易学,是当今晢学和易 又说:“《周易大传》主张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学研究的典范。当今中国哲学史界面临很大的困 之宜’、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 惑:一是以西学方法和思维解读易学和中国晢学 是一种全面的观点,既要改造自然,也要顺应自易学和中国哲学很容易被割裂而失去自身特色 然;应调整自然使其符合人类的愿望,既不屈服于一是以中国话语系统和方法解读中国哲学和易 自然,也不破坏自然;以天人相互协调为理想。”⑤学,而无法超越自身而开显出深邃的哲学意义。 又如张先生认为,“哲学为根本问题之哲学,张先生在研读了大量的西方哲学著作基础上,以 亦可谓以基本概念范畴之研究为主要内容”。哲西学话语系统和思维方法解读中国晢学和易学 学家仼务是创立概念范畴,诠释概念范畴,理清概凝练和开显出不同于西学的深邃的晢学和易学思 念范畴。以此观念出发,他建立了中国晢学范畴想,消融和化解了学术界两种倾向,避免了易学和 s系。《易传》成为张先生研究中国先秦晢学范畴中国晢学硏究中走向仼何一偏。故张先生易学硏 ①《事理论》(天人五论之三),《张岱年全集》第三卷,第140页。 ②《中国哲学大纲》,《张岱年全集》第二卷,第615616页 ③汤一介:《张岱年先生和周易》,《周易研究》2004年第3期。 ④《生活理想之四原则》《张岱年全集》第一卷,第288页 ⑤《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剖析》,《张岱年全集》第五卷,第625页 ⑥《中国古典晢学概念范畴要论呛中国古代哲学的范畴体系》,《张岱年全集》第四卷,第459页 o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m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亦是最周遍之恒常。宇宙全体之所有 ,任何一事 之起 ,任何一物之成 ,莫非生生”①。由此观点 ,张 先生反对怀特海自然之两分 ,提出中国宇宙论 ,未 尝分别实在与现象为二事。并把生生变易视为中 国哲学的特点。他认为“宇宙是生生之流 ,而生生 有其常则 ,生生亦即根本的常则之一。同时承认 变易与条理 ,而予以适切的联系 ,这是中国哲学的 特色”②。如汤一介先生所言“: 张先生坚持‘实在 与现象’的统一 ,正是从《周易》中了解到宇宙之本 体与世界的万事万物之本质不是两回事 ,只是在 事事物物的现象中才可把握宇宙是一生生的‘日 新大流’。”③ 又如张先生多次引用《易传》语言阐发自己的 天人观。张岱年认为 ,中国哲学中讲天人合一 ,重 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统一 ,认为人与 自然不是敌对的关系 ,人可以调整自然 ,而不应破 坏自然。这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 ,但比较忽视改 造自然的努力 ,比较忽视对于自然界的探索。西 方则比较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分别和对 抗 ,主张克服自然、战胜自然。二者既是对立的 , 又是互补的。他把天人合一分为静的天人合一和 动的天人合一。静的天人合一是内心修养达到与 天为一的境界。动的天人合一则是以行动实践改 造自然 ,使天成为合适于人的 ,而同时人亦适应天 然 ,不失掉天然的乐趣。他引《易传》“先天而天弗 违 ,后天而奉天时”说明之 ,认为此话是说“宰制自 然同时亦随顺自然。先天即为天之前导 ,后天即 从天而动。人须一方面开导自然 ,一方面遵循自 然 ;天不违人 ,人亦不违天 ,乃得天人之协调”④。 又说“:《周易大传》主张‘裁成天地之道 ,辅相天地 之宜’‘、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 ,曲成万物而不遗’, 是一种全面的观点 ,既要改造自然 ,也要顺应自 然 ;应调整自然使其符合人类的愿望 ,既不屈服于 自然 ,也不破坏自然 ;以天人相互协调为理想。”⑤ 又如张先生认为“, 哲学为根本问题之哲学 , 亦可谓以基本概念范畴之研究为主要内容”。哲 学家任务是创立概念范畴 ,诠释概念范畴 ,理清概 念范畴。以此观念出发 ,他建立了中国哲学范畴 体系。《易传》成为张先生研究中国先秦哲学范畴 的重要来源之一。其范畴如下 :太极、阴阳、健顺、 生、易、变化、动静、道器、形上形下、神、几、日新。 他认为按先秦哲学典籍“, 在范畴发展史上对于后 世影响最大的是《论语》《、老子》《、易传》……《论 语》《、老子》《、易传》所提出的范畴成为中国传统 哲学的主要范畴”。⑥ 同时 ,张先生运用中国传统的考据法 ,提出了 许多极有见地的易学观点。如他以扎实的文献资 料的功底 ,提出“《系辞》和《彖传》基本上是战国时 代的作品”。《系辞》“著作年代在老子以后 ,惠子 庄子之前。《彖传》应在荀子以前。《文言》与《系 辞》相类《, 象传》与《彖传》相类 ,应当是战国年中 后期的作品 ,从《象传》的内容看 ,可能较《彖传》晚 一些”等自成一家之言 ,又提出《系辞》中的“象”字 应是正文 ,而帛书的“马”字乃是异文 ,可能是辟某 人的名讳而改“象”为“马”,帛书《系辞》所谓“易有 大恒”’是后来改定的异文 ,等等。这些观点虽未 得到学界广泛的认同 ,但对于今天研究今帛《易 传》仍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张先生易学研究的价值还表现在以哲学分析 方法研究《易传》,这异于传统的文字学训诂方法、 文献学研究方法和一般哲学叙述方法。文字训诂 方法对于揭示文字本义固然重要 ,却流于一般文 字意义解释 ,未能上升到哲学意义 ,准确地把握其 思想内涵。就其哲学而言 ,张先生不同于冯友兰 先生。虽然二者皆由西方哲学解读中国哲学 ,但 张先生重视概念命题哲学体系分析 ,而冯先生则 重视哲学思想历史阐述。张先生运用西方哲学分 析法合理解读中国哲学和易学 ,是当今哲学和易 学研究的典范。当今中国哲学史界面临很大的困 惑 :一是以西学方法和思维解读易学和中国哲学 , 易学和中国哲学很容易被割裂而失去自身特色 ; 一是以中国话语系统和方法解读中国哲学和易 学 ,而无法超越自身而开显出深邃的哲学意义。 张先生在研读了大量的西方哲学著作基础上 ,以 西学话语系统和思维方法解读中国哲学和易学 , 凝练和开显出不同于西学的深邃的哲学和易学思 想 ,消融和化解了学术界两种倾向 ,避免了易学和 中国哲学研究中走向任何一偏。故张先生易学研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论中国古代哲学的范畴体系》《, 张岱年全集》第四卷 ,第 459 页。 《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剖析》《, 张岱年全集》第五卷 ,第 625 页。 《生活理想之四原则》《, 张岱年全集》第一卷 ,第 288 页。 汤一介《: 张岱年先生和周易》《, 周易研究》,2004 年第 3 期。 《中国哲学大纲》《, 张岱年全集》第二卷 ,第 615 —616 页。 《事理论》(天人五论之三) 《, 张岱年全集》第三卷 ,第 140 页。 50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年
林忠军:张岱年先生易学研究及价值与意义 究方法在今天易学和哲学研究仍然有启发意义。义层面研究哲学意义,由于不明易学意义,致使阐 更为可贵的是,张先生提出双层读易之法。发出哲学思想不是易学本身的思想,更多是研究 他认为易学两套话语系统:一套是易学本身的解者依照自己前见而形成的思想。如新儒家熊十 释系统,一套是哲学语言系统。张先生提出解释力、牟宗三等人的易学研究属于此类。他们为了 易学应该采取双层方法:一方面解释易学意义 建构哲学体系需要,往往忽略《周易》文本和《易 方面揭示哲学意义。这个方法对于我们今天读传》对于文本解释这一事实,运用哲学分析法,只 《易传》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易传》是解《易》之在文字层面上阐发其中哲学大义,故对于《易传》 作,研究《易传》哲学首先当在易学层面下工夫,揭的哲学研究往往不尽符合其本意。张先生提出双 示其中易学意义,然后开掘其易学哲学思想。过层读易之法,是一个极为合理的方法,以此法读易 去晢学界对于《易传》的研究,往往忽略其中易学避免了对于易学误读,对于纠正当下流行的由新 内涵尤其象数符号探讨,仅仅停留在易学文字意儒家倡导这种解易之法,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On the Yrology of Mr. Zhang dainian and Its value and meaning Lin Zhongjun Center for Zhoui d Ancient Chinese Philasoplry, Shandong Uninersity ,Jinan 250100,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elaborates systematically on the research archievements of yrology by mr. Zhang Dain Based on facts, Mr. Zhang proposed that yi Zhuan should be attributed to the works in the middle and late Warring States period of which xi i smould be written later than lao zi. however earlier than hui Zi and zhuang zi Tuan Zhuan should be earlier than Xun Zi, Xiang Zhuan later than Tuan Zhuan, and so on. Mr. Zhang expounded his views on the concepts, categories, propositions and philosophical system with philosophical analytical method which is the characteristic and contribution of Mr. Zhang. In the last part, we point out that mr. Zhang s views on Yrology still have an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for us to study yi Zhuan of current version and silk manuscript although some of his views aren t universally shared in academic circles. Mr. Zhang s philosophical method of interpreting Yi Zhuan exerts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his own philosophical system and promoting the yi study over the last century. Today, Mr. Zhang s research on yrology is full of life and has an impact on our study Key words: textual analysis of yi; philosophical analysis; value and meaning (责任编辑刘曙光) 2c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究方法在今天易学和哲学研究仍然有启发意义。 更为可贵的是 ,张先生提出双层读易之法。 他认为易学两套话语系统 :一套是易学本身的解 释系统 ,一套是哲学语言系统。张先生提出解释 易学应该采取双层方法 :一方面解释易学意义 ,一 方面揭示哲学意义。这个方法对于我们今天读 《易传》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易传》是解《易》之 作 ,研究《易传》哲学首先当在易学层面下工夫 ,揭 示其中易学意义 ,然后开掘其易学哲学思想。过 去哲学界对于《易传》的研究 ,往往忽略其中易学 内涵尤其象数符号探讨 ,仅仅停留在易学文字意 义层面研究哲学意义 ,由于不明易学意义 ,致使阐 发出哲学思想不是易学本身的思想 ,更多是研究 者依照自己前见而形成的思想。如新儒家熊十 力、牟宗三等人的易学研究属于此类。他们为了 建构哲学体系需要 ,往往忽略《周易》文本和《易 传》对于文本解释这一事实 ,运用哲学分析法 ,只 在文字层面上 ,阐发其中哲学大义 ,故对于《易传》 的哲学研究往往不尽符合其本意。张先生提出双 层读易之法 ,是一个极为合理的方法 ,以此法读易 避免了对于易学误读 ,对于纠正当下流行的由新 儒家倡导这种解易之法 ,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On the Yi2ology of Mr. Zhang Dainian and Its Value and Meaning Lin Zhongjun ( Center for Zhouyi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 , Shandong University , Jinan 250100 , China) Abstract : This paper elaborates systematically on the research archievements of Yi2ology by Mr. Zhang Dainian. Based on facts , Mr. Zhang proposed that Yi Zhuan should be attributed to the works in the middle and late Warring States Period , of which Xi Ci should be written later than Lao Zi , however earlier than Hui Zi and Zhuang Zi , Tuan Zhuan should be earlier than Xun Zi , Xiang Zhuan later than Tuan Zhuan , and so on. Mr. Zhang expounded his views on the concepts , categories , propositions and philosophical system with philosophical analytical method which is the characteristic and contribution of Mr. Zhang. In the last part , we point out that Mr. Zhang’s views on Yi2ology still have an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for us to study Yi Zhuan of current version and silk manuscript although some of his views aren’t iuniversally shared in academic circles. Mr. Zhang’s philosophical method of interpreting Yi Zhuan exerts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his own philosophical system and promoting the Yi study over the last century. Today , Mr. Zhang’s research on Yi2ology is full of life and has an impact on our study of Yi. Key words: textual analysis of Yi ; philosophical analysis ; value and meaning (责任编辑 刘曙光) 第 6 期 林忠军 :张岱年先生易学研究及价值与意义 51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易传》论文汇编_寻求儒家思想形而上的价值依据易传儒道结合的政治思想.pdf
- 《易传》论文汇编_子夏易学考.pdf
- 《易传》论文汇编_先秦诸子关于转化及转化条件问题初探.pdf
- 《易传》论文汇编_中国早期解释学易传解释学的三个转向.pdf
- 《易传》论文汇编_解读易传之神.pdf
- 《易传》论文汇编_简论秦汉魏晋南北朝之议论文.pdf
- 《易传》论文汇编_简论帛书易传中的卦气思想.pdf
- 《易传》论文汇编_略论道家对易传哲学思想的影响兼论易传归属于儒家著作.pdf
- 《易传》论文汇编_汉初易学传流管窥.pdf
- 《易传》论文汇编_帛书_易传成书问题新探.pdf
- 《易传》论文汇编_帛书_易传四篇天人道德观析论.pdf
- 《易传》论文汇编_帛书_易传中损益卦论疑案探析.pdf
- 《易传》论文汇编_孔子作易传述论.pdf
- 《易传》论文汇编_关于易传美学文学思想的若干问题兼论省略是我国最早作专书批评的文章.pdf
- 《易传》论文汇编_关于易传中道德本体论的考察.pdf
- 《易传》论文汇编_从帛书易传证知孔子说易引用古熟语.pdf
- 《易传》论文汇编_从易传对周易古经诠释的错位看其价值观的特色.pdf
- 《易传》论文汇编_从序卦传大象传看易传的学派属性.pdf
- 《易传》论文汇编_今本易传中子曰语篇浅析.pdf
- 《易传》论文汇编_今本子夏易传即唐张弧伪本考论.pdf
- 《易传》论文汇编_杨万里_诚斋易传中的革新思想和忧患意识.pdf
- 《易传》论文汇编_浅谈_易传的象数与义理.pdf
- 《易传》论文汇编_苏轼_东坡易传考论.pdf
- 《易传》论文汇编_融通以达变论钱穆先生对易传的诠释.pdf
- 《易传》论文汇编_论京氏易传与后世纳甲筮法的文化内涵.pdf
- 《易传》论文汇编_论恒卦以帛书易传为例.pdf
- 《易传》论文汇编_论易作为易传的本体概念.pdf
- 《易传》论文汇编_论易传之象.pdf
- 《易传》论文汇编_论易传之德.pdf
- 《易传》论文汇编_论易传变易思想及其现代意义.pdf
- 《易传》论文汇编_论易传对豪放美学范畴的影响.pdf
- 《易传》论文汇编_论易传的学派属性与陈鼓应先生商榷.pdf
- 《易传》论文汇编_论易传的解释学交感与会通兼论易传解释学与西方解释学之异同.pdf
- 《易传》论文汇编_论易传的象数义理合一模式与天人合一的理论架构.pdf
- 《易传》论文汇编_试论易传与古代书法艺术的同构关系.pdf
- 《易传》论文汇编_试论易传的人本管理思想.pdf
- 《易传》论文汇编_试论从易经到易传的理论环节.pdf
- 《易传》论文汇编_试论道家思想与易传的形成.pdf
- 《易传》论文汇编_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易传道德哲学.pdf
- 《周易》与中华审美文化(书库):易经研究资料.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