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易传》论文汇编_论易传之象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DF
文档页数:2
文件大小:121.88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易传》论文汇编_论易传之象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第6卷第2期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 6. No. 2 2004F3 Journal of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Mar.2004 论《易传》之“象” 侯明 (辽阳职业技术学院师范教育系,辽宁辽阳11100 摘要:文章在对《老子》、《庄子》所论“象”范畴描述的基础上,集中对《易传》中的“象”范畴加以分析。指出《易传》中“象”与 其对应的物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主要是模拟象征天地万物变化的卦象,这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审美意义,但还不是完整 意义上的审美形象。因此《易传》中的“象”在由晢学范畴向美学范畴转化的中期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易传;象;取象 中图分类号:1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91X(2004)02-0194.02 a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image in the a ppendices HOU Ming Department of Normal Education, Liao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ological College, Liaoyang 111000, China) Abstract: The essay mainly analyses the term ' Image in thethe Appendices by basing it self on the discussion of Lao Zi and Zhuang Zi It's not direct that in the the Appendices is associated with all existing things in the Nature. It mainly imitates and symbolizes them as hexagram images. Though it's not an aest hetic im- some extent. So Image in the the Appendice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ts change from a philosophical term to an aest hetical term “象”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的原范畴,它历史以阴阳为核心的的辩证法思想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发 悠久,内涵丰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风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不去全方位探讨《易传》 貌。先秦时期是中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的整体美学价值,仅集中探讨其对“象”范畴的论述 渡的时期,也是充满变动思想解放的时期。这一时1象也者像也 期涌现出大批哲人,他们的哲学思想影响深远,流脉 昌盛,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同时,先秦时期 《易传》是对《易经》的解释和发挥。《易经》是古 还有独立的、真正意义上的美学著作,其美学思想蕴 代占卜用书,它由八卦及八卦推演出来的六十四卦 的卦象、卦辞和三百八十爻的爻辞组成。《易传》在 含在哲学思想中美学范畴也藏存在哲学范畴之中。此基础上,保留了宗教巫术的形式扬弃了宗教巫术 象”最初也不是作为美学范畴出现的,《老子》中 象”反复出现,但在《老子》以“道”为核心命题的哲 的内容,成为在“先秦典籍中最深刻的一部书,是先 学思想中,“象”只是物的形象的意味,是有状可见的 秦辩证法思想发展的最高峰 般存在;“大象”则在特定情况下成为“道”的代名 在《易传》中,“象”是贯通整部《易经》的重要范 词。如“执大象,天下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等。 畴。“《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就是说《易传》是 庄子直接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其关于“象罔"这一范部以“象”为核心的书这里的“象有两层含义 畴的提出,丰富了“象”,具体了“大象”,形成了代表 首先,《易传》中“象”表示天象。如“在天成象 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古人认为“象”属天“形”属于 有形与无形统一的概念。直到《易传》对“象”这一范地。韩康伯“象况日月星辰,形况山川草木也”(《尚 畴加以突出与规范,在“象”范畴由哲学向美学转化 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书引义哔命》解释得很正确;“见乃谓之象,形乃谓 《易传》是一部集哲学、美学于一身的著作。它 之器”,认为“器”是具有固定形体的,“象”则有别于 固定形体,仅是视觉的对象,而“形”不但是视觉得对 收稿日期:200401-08 作者简介:侯明(1964-),女,辽宁辽阳人,辽阳职业技术学院师范教育系讲师,主要从事汉语言教学和文艺理论研究。 2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第 6 卷第 2 期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 6 ,No. 2 2 0 0 4 年 3 月 Journal of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Mar . 2 0 0 4 论《易传》之“象” 侯 明 (辽阳职业技术学院 师范教育系 ,辽宁 辽阳 111000) 摘要 :文章在对《老子》《、庄子》所论“象”范畴描述的基础上 ,集中对《易传》中的“象”范畴加以分析。指出《易传》中“象”与 其对应的物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主要是模拟象征天地万物变化的卦象 ,这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审美意义 ,但还不是完整 意义上的审美形象。因此《易传》中的“象”在由哲学范畴向美学范畴转化的中期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易传 ;象 ;取象 中图分类号 :I 206.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 391X(2004) 02 - 0194 - 02 A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image in the appendices HOU Ming (Department of Normal Education ,Liao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ological College ,Liaoyang 111000 ,China) Abstract : The essay mainly analyses the term‘Image’in the the Appendices by basing itself on the discussion of Lao Zi and Zhuang Zi. It’s not direct that Image in the the Appendices is associated with all existing things in the Nature. It mainly imitates and symbolizes them as hexagram images. Though it’s not an aesthetic im2 age , it has aesthetic significance to some extent . So Image in the the Appendice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ts change from a philosophical term to an aesthetical term. Key words: the appendices ;image ;selection of images 收稿日期 :2004 - 01 - 08 作者简介 :侯 明(1964 - ) ,女 ,辽宁辽阳人 ,辽阳职业技术学院师范教育系讲师 ,主要从事汉语言教学和文艺理论研究。 “象”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的原范畴 ,它历史 悠久 ,内涵丰富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风 貌。先秦时期是中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 渡的时期 ,也是充满变动、思想解放的时期。这一时 期涌现出大批哲人 ,他们的哲学思想影响深远 ,流脉 昌盛 ,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同时 ,先秦时期 还有独立的、真正意义上的美学著作 ,其美学思想蕴 含在哲学思想中 ,美学范畴也藏存在哲学范畴之中。 “象”最初也不是作为美学范畴出现的《, 老子》中 “象”反复出现 ,但在《老子》以“道”为核心命题的哲 学思想中“, 象”只是物的形象的意味 ,是有状可见的 一般存在“; 大象”则在特定情况下成为“道”的代名 词。如“执大象 ,天下往”“,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等。 庄子直接继承了老子的思想 ,其关于“象罔”这一范 畴的提出 ,丰富了“象”,具体了“大象”,形成了代表 有形与无形统一的概念。直到《易传》对“象”这一范 畴加以突出与规范 ,在“象”范畴由哲学向美学转化 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易传》是一部集哲学、美学于一身的著作。它 以阴阳为核心的的辩证法思想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发 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不去全方位探讨《易传》 的整体美学价值 ,仅集中探讨其对“象”范畴的论述。 1 象也者像也 《易传》是对《易经》的解释和发挥。《易经》是古 代占卜用书 ,它由八卦及八卦推演出来的六十四卦 的卦象、卦辞和三百八十爻的爻辞组成。《易传》在 此基础上 ,保留了宗教巫术的形式 ,扬弃了宗教巫术 的内容 ,成为在“先秦典籍中最深刻的一部书 ,是先 秦辩证法思想发展的最高峰。” 在《易传》中“, 象”是贯通整部《易经》的重要范 畴。“《易》者象也 ,象也者像也”,就是说《易传》是一 部以“象”为核心的书 ,这里的“象”有两层含义。 首先《, 易传》中“象”表示天象。如“在天成象 , 在地成形 ,变化见矣。”古人认为“象”属天“, 形”属于 地。韩康伯“象况日月星辰 ,形况山川草木也”《( 尚 书引义·毕命》) 解释得很正确“; 见乃谓之象 ,形乃谓 之器”,认为“器”是具有固定形体的“, 象”则有别于 固定形体 ,仅是视觉的对象 ,而“形”不但是视觉得对

期 侯明:论《易传》之“象” 象,也是触觉的对象,“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他们分别代表天(父)、地(母)、雷(长男)、风(长女) 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法”是一种比较固定的水(中男)火(中女)、山(少男)、泽(少女)八类物和 模式,“象”是变通的天象 人。卦象是古人长期对万事万物观察取象之后创设 其次,《易传》中“象”表示象征。如“圣人设卦观的符号形式,是主观与客观结合而产生的“象”。卦 象……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象产生以来,它作为具体的个别的存在往往寄予着 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从意深远的意义。正如《系辞传》中所言:“其称名也小 义上看这里的“象”是以卦的图示象征人世的变化。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 春秋时代,原始宗教的卜筮形式讲以龟明象,。即而隐。” “龟,象也;筮,数也。物先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在“立象以尽意这一命题中,“象”和“言”被区 而后有数。”(《左传僖公十五年》)“圣人有以见天下分开来,也就是把形象与概念区分开来。同时,将 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这里的“象”和“意”联系起来,肯定了形象对于思想表达的 “象”都是用一种事物或卦象符号来表示某种思想感特殊功能。其实“象”与“意”是一对互相引发、互相 情和意义,象征意味浓厚。 结合的范畴,在中国美学史上有重要地位的“意象” 《易传》中“象”的天象、象征之意,都是通过形象范畴就由此而来 来表明义理。无论是天象,还是象征都有“虚”与3观物取象 “实”的交融和联系。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在《周易正 义》中解释“象也者像让’时说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 《易》卦者,写万物之形象,故《易》者象也。象也 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者像也谓卦为万物象者,法像万物犹若乾坤之象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法像于天也。 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 八卦和六十四卦,法象万物,写万物的形象,所 宜,是故谓之象 以是“象”卦辞和爻辞,或取于天地阴阳之象或取《系辞传》中“观物取象”的命题是对“象范畴的 于万物杂象,所以也是“象”。这个“象”对天地万物又一规定。“象”生于“天下之颐”说明“象”不是 形象进行模拟、写照、反映,并且通过“象”来说明义对客观物象的单纯模写而是“圣人”在对自然和生 理。就此而言,《系辞传》中所言“象”有审美形象的活进行观察的基础上创生出来的。这种创造,不仅 意思但是,它不等于审美形象。因为《易传》之“象”把握了外界物象的表现形态而且抓住了万物的内 不是主体对客体的审美的反映,它仅仅是反映了一在特性,达到了对宇宙的深奥微妙之理的再现。因 种关系的存在,说明了一种道理而这种关系、义理此,“象有一定的概括性。 往往也是可以通过其它“象来完成的。事实上易“观物取象”这一命题中,“观物”采取“仰观俯 传》中的“象”与其对应的物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察的方式,说明“观物”不能固定在一个角度,也不 只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抽象反映。如果对《系能局限于某一孤立的对象,既要把握宏观,又要把握 辞传》中的“象”进一步规定,就会完成由哲学范畴向微观。另外:“观”是对外界物象的直接观察直接感 美学范畴的转化。 受,而“取”是在“观”的基础上的提炼、概括、创造,只 有经过这种多角度“观”的基础上所创造的“象”,才 2立象以尽意 可体现“天地之道”“万物之情。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综合“立象以尽意”、“观物取象”两命题对“象 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范畴的规定,可以看出《易传》中“象”主要指模拟象 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征天地万物变化的卦象,它虽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 神 审美形象,但在一定程度上已是审美范畴,并给中国 《系辞传》中的这一段话,首先提出了“言不尽古人以巨大影响。首先“象”是直观可见的,又不是 意”这一命题。“言”本指言辞、概念,在古代美学中非有实体的这对中国人用取象比类的直观思维观 引申为艺术语言;“意”本指情感、思想,在古代美学察、把握和反映身外世界,又在不离形象的思考中实 中引申为审美心理感受。“言不尽意”是说有限的语现对具体之形的超越,产生了不可估算的巨大影响 言不能穷尽丰富的情感思想,语言在思想情感的表另外“象”是对客观物象的描摹,更具有完整传达客 达方面存在不可回避的局限性。如何解决“言不尽观事物的功能所以它既有思维对象的具象因素,又 意”的缺陷?《系辞传》中提出“立象以尽意”的命题,有思维主体的主观意趣,导引了古人对“象”具有表 就是说借助于形象来充分表达思想情感。在这里,意功能的关注。 “象”就成了由“言”到“意”的中介。所谓“立象”也就参考文献 是指设立的八种卦象: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张岱年.中国哲学史料[M]北京:三联出版社,1992 [责任编校:王永坤] 2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象 ,也是触觉的对象“;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 ,仰则 观象于天 ,俯则观法于地。”“法”是一种比较固定的 模式“, 象”是变通的天象。 其次《, 易传》中“象”表示象征。如“圣人设卦观 象 ……是故吉凶者 ,失得之象也 ;悔吝者 ,忧虞之象 也 ;变化者 ,进退之象也 ;刚柔者 ,昼夜之象也。”从意 义上看 ,这里的“象”是以卦的图示象征人世的变化。 春秋时代 ,原始宗教的卜筮形式讲以龟明象 ,。即 “龟 ,象也 ;筮 ,数也。物先而后有象 ,象而后有滋 ,滋 而后有数。”《( 左传·僖公十五年》)“圣人有以见天下 之赜而拟诸其形容 ,象其物宜 ,是故谓之象。”这里的 “象”都是用一种事物或卦象符号来表示某种思想感 情和意义 ,象征意味浓厚。 《易传》中“象”的天象、象征之意 ,都是通过形象 来表明义理。无论是天象 ,还是象征 ,都有“虚”与 “实”的交融和联系。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在《周易正 义》中解释“象也者像也”时说 : 《易》卦者 ,写万物之形象 ,故《易》者象也。象也 者像也 ,谓卦为万物象者 ,法像万物 ,犹若乾坤之象 法像于天也。 八卦和六十四卦 ,法象万物 ,写万物的形象 ,所 以是“象”;卦辞和爻辞 ,或取于天地阴阳之象 ,或取 于万物杂象 ,所以也是“象”。这个“象”,对天地万物 形象进行模拟、写照、反映 ,并且通过“象”来说明义 理。就此而言《, 系辞传》中所言“象”有审美形象的 意思 ,但是 ,它不等于审美形象。因为《易传》之“象” 不是主体对客体的审美的反映 ,它仅仅是反映了一 种关系的存在 ,说明了一种道理 ,而这种关系、义理 往往也是可以通过其它“象”来完成的。事实上《, 易 传》中的“象”与其对应的物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 只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抽象反映。如果对《系 辞传》中的“象”进一步规定 ,就会完成由哲学范畴向 美学范畴的转化。 2 立象以尽意 子曰 :书不尽言 ,言不尽意。然则 ,圣人之意 ,其 不可见乎 ? 子曰 :圣人立象以尽意 ,设卦以尽情伪 , 系辞焉以尽其言 ,变而通之以尽利 ,鼓之舞之以尽 神。 《系辞传》中的这一段话 ,首先提出了“言不尽 意”这一命题。“言”本指言辞、概念 ,在古代美学中 引申为艺术语言“; 意”本指情感、思想 ,在古代美学 中引申为审美心理感受。“言不尽意”是说有限的语 言不能穷尽丰富的情感思想 ,语言在思想情感的表 达方面存在不可回避的局限性。如何解决“言不尽 意”的缺陷 ?《系辞传》中提出“立象以尽意”的命题 , 就是说借助于形象来充分表达思想情感。在这里 , “象”就成了由“言”到“意”的中介。所谓“立象”也就 是指设立的八种卦象 :乾、坤、震、巽、坎、离、艮、兑 , 他们分别代表天(父) 、地(母) 、雷(长男) 、风(长女) 、 水(中男) 、火(中女) 、山 (少男) 、泽 (少女) 八类物和 人。卦象是古人长期对万事万物观察取象之后创设 的符号形式 ,是主观与客观结合而产生的“象”。卦 象产生以来 ,它作为具体的个别的存在往往寄予着 深远的意义。正如《系辞传》中所言“: 其称名也小 , 其取类也大 ,其旨远 ,其辞文。其言曲而中 ,其事肆 而隐。” 在“立象以尽意”这一命题中“, 象”和“言”被区 分开来 ,也就是把形象与概念区分开来。同时 ,将 “象”和“意”联系起来 ,肯定了形象对于思想表达的 特殊功能。其实“, 象”与“意”是一对互相引发、互相 结合的范畴 ,在中国美学史上有重要地位的“意象” 范畴就由此而来。 3 观物取象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 ,仰则观象于天 ,俯则观 法于地 ,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 ,近取诸身 ,远取诸物 , 于是始作八卦 ,以通神明之德 ,以类万物之情。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 ,而拟诸其形容 ,象其物 宜 ,是故谓之象。 《系辞传》中“观物取象”的命题是对“象”范畴的 又一规定。“象”产生于“天下之赜”,说明“象”不是 对客观物象的单纯模写 ,而是“圣人”在对自然和生 活进行观察的基础上创生出来的。这种创造 ,不仅 把握了外界物象的表现形态 ,而且抓住了万物的内 在特性 ,达到了对宇宙的深奥微妙之理的再现。因 此“, 象”有一定的概括性。 “观物取象”这一命题中 “, 观物”采取“仰观俯 察”的方式 ,说明“观物”不能固定在一个角度 ,也不 能局限于某一孤立的对象 ,既要把握宏观 ,又要把握 微观。另外“, 观”是对外界物象的直接观察、直接感 受 ,而“取”是在“观”的基础上的提炼、概括、创造 ,只 有经过这种多角度“观”的基础上所创造的“象”,才 可体现“天地之道”“、万物之情。” 综合“立象以尽意”、“观物取象”两命题对“象” 范畴的规定 ,可以看出《易传》中“象”主要指模拟象 征天地万物变化的卦象 ,它虽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 审美形象 ,但在一定程度上已是审美范畴 ,并给中国 古人以巨大影响。首先“, 象”是直观可见的 ,又不是 非有实体的 ,这对中国人用取象比类的直观思维观 察、把握和反映身外世界 ,又在不离形象的思考中实 现对具体之形的超越 ,产生了不可估算的巨大影响。 另外“, 象”是对客观物象的描摹 ,更具有完整传达客 观事物的功能 ,所以它既有思维对象的具象因素 ,又 有思维主体的主观意趣 ,导引了古人对“象”具有表 意功能的关注。 参考文献 : [1 ] 张岱年. 中国哲学史料[ M ]. 北京 :三联出版社 ,1992. [责任编校 :王永坤] 第 2 期 侯 明 :论《易传》之“象” 591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