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传》论文汇编_简论帛书易传中的卦气思想
周易研究 2002年第4期(总第五十四期) 简论帛书《易传》中的卦气思想 井海明 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100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摘要:本文讨论分析了《二三子》、《要》C衷)等帛书《易传》中所蕴含的卦气思想,说明帛书《易传》与 今本《易传》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一卦气思想是与其前的卦气思想一脉相承的,汉代的卦气思 想,就是在此基础上建构完善起来的。探讨帛书《易传》中卦气说的存在,对于推进两汉象数易学的研究 有着重要意义 关镜词:帛书;易传;卦气说 中图分类号:B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82(2002)04-0045 On the guG-gi theory in Yi Zhuan copied on silk JING Hai-ming (Center for Zhouyi &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Sociology,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guaqi theory a theory describing the correspondence be- tween the hexagrams and Chinese seasonal points )contained in chapters of Er San Zi, Yao Zhong in Yi Zhuan copied on silk, pointing out that Yi Zhuan copied on silk and that in cur- rent version are closely correlated, This quanqi theory and earlier quanqi theories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same origin. On the basis of this quanqi theory, the quai theory of the Han Dy nasty was established and perfected, To discuss the existence of quai theory in Yi Zhuan copied on silk is important for us to push forward the research on the image-number school of I Ching learning of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Han dynasties. Key words: book copied on silk; Yi Zhuan: guarqi theory 收稿日期:2002-03-27 作者简介:井海明(1963-),男,山东大学副研究员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山东大学哲学与社 会发展学院在职博士生
周 易研 究 年 第 期 总 第五 十 四 期 简论 帛书《易传 》中的卦气思想 井 海 明 山东大学 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 中心 , 山东 济南 。。 山东大学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 院 , 山东 济南 摘要 本 文讨论分析 了《二三子 》 、《要 》 、《衷 》等帛书《易传 》中所 组 含 的卦气思 想 , 说 明 帛书《易传 》与 今本《易传 》之 间有着密不 可分的关系 。 这 一 卦气思 想是 与其前 的 卦气思 想一 脉相 承的 , 汉 代的卦气思 想 , 就是在此基础上建构完善起来的 探讨帛书《易传 》中卦气 说 的存在 , 对 于 推进 两 汉 象数易学的研究 有着 重要意义 。 关锐 词 帛书 易传 卦气说 中圈分类号 也 文献标识码 文 章编 号 一 《 一 一 “企 忍 , 叮 一 乙 , , , , 盼 卯 卯 , , , 卯 企 妙叮 穿 全 , 盼 石 瀚叮 如 因 叭 妙 矛 收稿 日期 一 一 作者简介 井海明 一 , 男 , 山东大学副研究员 , 山 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 、 山东大学哲学 与社 会发展学 院在职博士 生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卦气说”作为两汉易学的重要内容,是易学和历法相结合“治历明时”的产物,表现 为按照一定规律,将《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与一年中的四时、十二月、二十四节气 以及七十二候的相配。从内容上看,“卦气说”包括八卦卦气说、四正卦说、十二消息说和 六日七分说等。此说是象数易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学说,也是两汉易学家借以解说《周 易》理论建立篮法体系的重要方法之一。“卦气说”渊源久远,若追溯到先秦时代,先儒认 定早在《子夏易传》中实际上就有“卦气”思想了。学术界一般认为,“卦气说”的集大成者 是西汉著名易学家孟喜和京房 1973年底,在湖南省长沙市东郊的马王堆三号汉基中,出土了12万多字的帛书。其 中,包括6篇易传,计1600多宇。自192年5月帛书《系辞》的照片和相应的释文公开 发表以来,国内外勗学發家又陆续对《二三子》、《衷》、《要》、《缪和》、《昭力》等篇作出了释 文,并发表了帛书《系辞》、《二三子》的图版照片。帛书《易传》等一批出土文献的发现,在 国内外学术界引起了轰动。 从文本上看,帛书《系辞》、《二三子》、《要》、《缪和》、《昭力》、《衷》诸篇,与今本《易传》 有较大的差别。从时间上看,帛书抄写的时间还更早一些。显然,帛书《易传》是当时社会 文化背景下另一种传《易》的本子。这一史实说明,在汉初,仍存在着不同的传《易》渠道。 因此,研究比较今本《易传》与帛书《易传》二者之差异,对于深化两汉易学研究具有重要的 学术价值。 本文仅就帛书《易传》《二三子》、《要》、《衷》三篇中所蕴含的卦气思想,做一简要分析 与评价,以期研究这一卦气思想与其前的卦气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妥之处,求教于方 在帛书《二三子》中,我们读到这样一段话: 卦曰:“履霜,坚冰至。”孔子曰:“此言天时晋戒葆常也。岁口口口口口口西南温 口口,始于口口口口之口回口囗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德与天道始,必顺五行,亓孙贵而宗不崩。” 《衷》篇中,也有: 易曰:“履霜,坚冰至”,子曰:“孙(逊)从之谓也。岁之义,始于东北,成于西南。 君子见始弗逆,顺而保。” 《要》篇中,还有 故易又天道焉,而不可以日月生辰尽称也,故为之以阴阳;又地道焉,不可以水火 金土木尽称也,故律之以柔刚;又人道焉,不可以父子君臣夫妇先后尽称也,故为之以 上下;又四时之变焉,不可以万勿(物)尽称也,故为之以八卦 通览以上三段文字,文中出现的“天时”、“岁”、“顺”、“四时”等概念,以及“东北”,“西 南”等方位的表述,应值得我们重视。“岁”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古代是 以中气一周为一岁的。关于“岁”,考《春秋繁露·天辩在人》、《春秋繁露·天地之行》,即 有“阴者,阳之助也阳者,岁之主也”,“阴阳所以成岁”的界定。“岁”的意义在于中气的
“ 卦气说 ” , 作为两汉 易学 的重要 内容 , 是 易学 和历 法 相 结合 “ 治历 明时 ” 的产 物 , 表现 为按照一定规律 , 将《周易 》六 十 四 卦三百八 十 四 丈 与一年 中 的 四 时 、 十二 月 、 二 十 四 节气 以及七 十二候 的相配 。 从 内容上 看 , “ 卦气说 ”包 括 八卦卦气说 、 四 正 卦说 、 十二 消息 说和 六 日七 分说等 。 此说是象数易学中的一个极 为重要的学说 , 也是 两汉易学家借以解 说《周 易 》理论 、 建立 盆法体系的重 要方法之一 。 “ 卦气说 ”渊源久远 , 若追溯到先秦时代 , 先儒认 定早 在《子夏易传 》中实际上就有 “ 卦气 ”思想 了 。 学术界一般认 为 , “ 卦气说 ”的集 大成者 , 是西汉 著名易学家孟喜和京房 。 年底 , 在湖南省长沙市东郊 的马王堆三号汉墓 中 , 出土 了 万 多字 的 帛书 。 其 中 , 包括 篇易传 , 计 多字 。 自 年 月 帛书《系辞 》的 照 片和相 应 的释文公 开 发表 以来 , 国 内外易学专家又陆续对《二三 子 》 、《衷 》 、《要 》 、《缪 和 》 、《昭力 》等篇作 出 了释 文 , 并发表 了 帛书《系辞 》 、《二三子 》的图版 照 片 。 帛书《易传 》等一批 出土文献 的发现 , 在 国内外 学术界 引起 了轰动 。 从文本上看 , 帛书《系辞 》 、《二三子 》 、《要 》 、《缪 和 》 、《昭力 》 、《衷 》诸篇 , 与今 本《易传 》 有较大 的差别 。 从时间上看 , 帛书抄写 的时间还更早 一些 。 显然 , 帛书《易传 》是 当时社会 文化背景下 另一种传《易 》的本 子 。 这 一史实说 明 , 在汉 初 , 仍存 在着不 同的传《易 》渠 道 。 因此 , 研究 比较今本《易传 》与 帛书《易传 》二者之差异 , 对 于深化两汉易学研究具有重要 的 学术价值 。 本 文仅就 帛书《易传 二三子 》 、《要 》 、《衷 》三篇 中所 蕴含 的卦气思想 , 做一 简要分析 与评价 , 以期研究这一 卦气思想 与其前 的卦气思想 之 间的内在联 系 。 不妥之处 , 求教于方 家 。 在 帛书《二三 子 》中 , 我们读到这样 一段话 卦 曰 “ 展 霜 , 坚冰 至 。 ”孔 子 曰 “ 此 言 天 时晋 戒葆 常也 。 岁口口口口口口口 西 南温 口口 , 始 于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之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德与天道始 , 必顺五行 , 介孙贵而 宗不崩 。 ” 《衷 》篇 中 , 也有 易曰 “ 及 霜 , 坚 冰 至 ” , 子 曰 “ 孙 进 从之 谓 也 。 岁之 义 , 始 于 东北 , 成 于 西 南 。 君 子见 始 牵逆 , 顺 而 保 毅 。 ” 《要 》篇 中 , 还 有 故 易又 天道 焉 , 而 不 可 以 日 月 生 辰尽称 也 , 故 为 之 以 阴 阳 又地道 焉 , 不 可 以 水 火 金 土木尽称也 , 故律之 以 柔刚 又人道 焉 , 不 可 以 父子 君 臣 夫妇 先后 尽 称 也 , 故 为 之 以 上 下 又 四 时之 变 焉 , 不 可 以 万 勿 物 尽称 也 , 故 为 之 以 八卦 。 通 览 以上 三段文 字 , 文 中出现 的 “ 天 时 ” 、 “ 岁 ” 、 “ 顺 ” 、 “ 四 时 ” 等概 念 , 以及 “ 东北 ” , “ 西 南 ”等方位 的表述 , 应值得 我们重视 。 “ 岁 ”在 中 国古代哲学 中是一个重要 的概念 , 古代是 以 中气 一周为一 岁 的 。 关于 “ 岁 ” , 考《春秋 繁露 · 天辩 在 人 》 、《春秋 繁露 · 天地 之 行 》 , 即 有 “ 阴者 , 阳之助也 , 阳者 , 岁 之 主也 ” , “ 阴阳所 以成岁 ” 的界 定 。 “ 岁 ” 的意义 在 于 中气 的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运行,它表明“岁”必“顺”“天时”、“四时”。何谓“顺”?就是一种有规律的运动。帛书《二 三子》中所称“顺”者,应该是“岁之义,始于东北,成于西南”。因为,“始于东北,成于西南 既是中气运行的特点,同时也体现了一种空间方位,属于八卦卦位。正由于以上时间、空 间上的特点,才形成了与《二三子》中所描述的某种与天时密切相关的运动。实际上,战国 时代以降,“以阴阳说易”十分盛行。重视天道阴阳消息的学术背景,较容易导易卦与四 时、二十四节气等历法知识的结合。因此,也为我们在更广阔的视暫內,到了进一步研 究和对比帛书《易传》与今本《易传》中卦气思想的切入点 下面,我们不妨首先从分析帛书《衷》篇卞的“岁之义,始丁东北,成于西南”入手,揭示 出八卦与八方、四时的内在关系,以此了解八卦卦气说建构的主要内容。 《易传·说卦》中,有以下论述: 帝岀于,齐乎!,拥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乎艮。万 物出乎震,术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洁齐也。离也者,明也,万 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坤也者,地也 万物皆致养焉,故致役乎坤。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战乎乾,乾 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 劳乎坎。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乎艮。 显然,此说以艮、震、巽、离、坤、兑、乾、坎八卦与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等八方和春、夏、秋、冬四季相配合,使八经卦在万物生成发展过程中,被赋予了时间序列 和空间方位的意义,建构了八卦卦气说的基本理论框架。西汉京房的八卦卦气说、宋代邳 雍的后天八卦图均是以此为理论基石的 在此说的基础上,《易纬·乾凿度》又进一步以八卦、八方与十二月、十二地支相配,使 之更趋完善。其中有 震生物于东方,位在二月,巽散之于东南,位在四月;离长之于南方,位在五月;坤 养之于西南方,位在六月;兑收之于西方,位在八月;乾制之于西北方,位在十月;坎藏 之于北方,位在十一月;艮终始之于东北方,位在十二月。 孔子曰:乾坤,阴阳之主也。阳始于亥,形于丑,乾位在西北,阳祖微据始也。阴 始于巳,形于未,据正立位,故坤位在西南,阴之正也。君道倡始,臣道终正,是以乾位 在亥,坤位在未,所以明阴阳之职,定君臣之位也 艮者,止物者也,故在四时之终,位在十二月。……坤者地之道也,形正六月。 由此,我们得知,阳气自十二月立春起始形,同时意味着阴气自十二月立春起始失 故“艮终始于东北方”,“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在后世的传统文献中,我们也找到 些与此有关的证据 例如,《春秋繁露·循天之道》曰:“是故阳之行,始于北方之中,而止于南方之中;阴之 行,始于南方之中,而止于北方之中。”此说与《周易集解》引荀爽注《象传》“大明终始”日: 乾起于坎而终于离,坤起于离而终于坎。离坎者,乾坤之家而阴阳之府,故曰‘大明终始 也”相同。所谓“阳之行,始于北方之中,而止于南方之中”就是“乾起于坎而终于离”,因为 乾为阳,坎主北而离居南。所谓“阴之行,始于南方之中,而止于北方之中”,就是“坤起于 离而终于坎”因为坤为阴,离居南而坎居北。《春秋繁露·阴阳终始》日:“天之道终而复
运行 , 它表明 “ 岁 ”必 “ 顺 ”“ 天 时 ” 、 “ 四 时 ” 。 何谓 “ 顺 ” 就是 一种有规律 的运 动 。 帛书《二 三子 》中所称 “ 顺 ”者 , 应该是 “ 岁 之义 , 始于东北 , 成于西南 ” 。 因为 , “ 始 于东北 , 成 于西南 ” 既是 中气运行 的特点 , 同时也体现 了一种 空 间方位 , 属 于八 卦卦位 。 正 由于 以 上 时 间 、 空 间上 的特点 , 才形成 了与《二 三子 》中所描述 的某种与天时密切相关 的运 动 。 实际上 , 战 国 时代以降 , “ 以 阴阳说易 ”十分盛行 。 重视天道 阴阳消息的学术背景 , 较 容易导致易卦与 四 时 、 二 十四节气等历法知识 的结合 。 因此 , 也 为我们 在更广 阔的视野 内 , 找 到 了进 一 步研 究 和对 比帛书《易传 》与今本《易传 》中卦气思想 的切人点 。 下 面 , 我们不妨首先从分析 帛书《衷 》篇 中的 “ 岁之义 , 始于东北 , 成于西南 ”人手 , 揭示 出八卦与八方 、 四 时 的内在关系 , 以此 了解八卦卦气说建构的主要 内容 。 《易传 · 说卦 》中 , 有 以下论述 帝 出乎震 , 齐乎典 , 相见 乎 离 , 致役 乎 冲 , 说 言乎兑 , 战 乎乾 , 劳乎坎 , 成 乎 民 。 万 物 出乎震 , 震 东方也 。 齐乎翼 , 龚 东南也 , 齐也者 , 言 万 物之 洁 齐也 。 离也 者 , 明也 , 万 物 皆相见 , 南方之卦也 。 圣人 南面 而 听 天 下 , 向 明 而 治 , 盖 取 诸 此 也 。 冲也 者 , 地 也 , 万 物 皆致养焉 , 故致役 乎冲 。 兑 , 正秋也 , 万 物 之所说 也 , 故 曰 说 言 乎兑 。 战乎 乾 , 乾 西 北 之卦也 , 言 阴 阳 相 薄也 。 坎 者水也 , 正 北 方 之升 也 , 劳卦也 , 万 物 之所 归也 , 故 曰 劳乎坎 。 良东北 之卦也 , 万 物之 所成 终 而 所成始 也 , 故 曰 成乎 良 。 显然 , 此说 以 良 、 震 、 粪 、 离 、 坤 、 兑 、 乾 、 坎八 卦与东 、 西 、 南 、 北 、 东南 、 东北 、 西南 、 西 北 等八方和春 、 夏 、 秋 、 冬四 季相配合 , 使八经 卦在万 物 生成发展过 程 中 , 被 赋予 了时 间序列 和空间方位的意义 , 建构 了八卦卦气说的基本理论框架 。 西汉京房 的八卦卦气说 、 宋代邵 雍 的后 天八卦图均是 以此为理论基石 的 。 在此说 的基础上 ,《易纬 · 乾凿度 》又进 一 步 以八卦 、 八方与十二月 、 十二地支相配 , 使 之更趋 完善 。 其 中有 震 生物 于 东方 , 位在二 月 , 共散之 于 东南 , 位在四 月 离长之 于 南方 , 位在五 月 坤 养之 于 西 南方 , 位在六 月 兑 收之 于西 方 , 位在八 月 乾制之 于 西 北 方 , 位在十月 坎 藏 之 于北 方 , 位在 十一 月 , 良终始 之 于 东北 方 , 位在十二 月 。 孔子 曰 乾冲 , 阴 阳 之主也 。 阳始 于 亥 , 形 于五 , 乾 位 在西 北 , 阳 祖微据 始 也 。 阴 始 于 已 , 形 于 未 , 据 正 立 位 , 故坤位在 西 南 , 阴 之正也 。 君道倡 始 , 臣道 终正 , 是 以 乾位 在 亥 , 坤位在 未 , 所 以 明 阴 阳 之职 , 定君 巨之位也 。 良者 , 止物 者也 , 故在 四 时之终 , 位在 十二 月 。 … …坤者地之道也 , 形 正 六 月 。 由此 , 我们得 知 , 阳气 自十二 月 立春起 始形 , 同时意 味着 阴气 自十二 月 立 春起 始失 。 故 “ 良终始 于东北方 ” , “ 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 ” 。 在后世 的传统文献 中 , 我们也找到一 些与此 有关的证据 。 例 如 ,《春秋繁露 · 循天 之道 》日 “ 是故 阳之行 , 始于北方 之 中 , 而止 于南方之 中 阴之 行 , 始于南方之 中 , 而止 于北方之 中 。 ”此说与《周 易集解 》引荀爽 注《象传 》 “ 大 明终 始 ” 曰 “ 乾起于坎 而终于离 , 坤起 于离而终 于坎 。 离坎者 , 乾坤之家而 阴 阳之府 , 故 曰 ‘ 大 明终始 ’ 也 ”相 同 。 所谓 “ 阳之行 , 始于北 方之 中 , 而止于南方之 中 ”就是 “ 乾起 于坎而终于离 ” , 因为 乾为 阳 , 坎 主北而离居南 。 所谓 “ 阴之行 , 始 于 南方之 中 , 而 止 于北 方之 中 ” , 就是 “ 坤起 于 离而终 于坎 ” , 因为坤 为阴 , 离居南而坎居北 。 《春秋繁露 阴阳终始 》日 “ 天之道 , 终而复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始,故北方者,天之所终始也,阴阳之所合别也。”《淮南子·诠言训》曾有:“阳气起于东北 尽于西南。阴气起于西南尽于东北。阴阳之始,皆调适相似,日长其类,以侵(渐)相远,或 热焦沙,或寒凝冰。”《逸周书·周月》也载:“凡四时成岁,有春夏秋冬,各有孟仲季,以名十 有二月。中气以著时应。春三月中气:雨水、春分、谷雨;夏三月中气:小满、夏至、大暑;秋 三月中气:处暑、秋分、霜降;冬三月中气:小雪、冬至、大寒。闰无中气,斗指两辰之间。万 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地之正,四时之极,不易之道。”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看出,“岁之义,始于东北”之后,立即就开始“春三月中气:雨水、 春分、谷雨”。“雨水”之前,气当“立春”。在京房卦气说中就有“立春,正月节,在寅,坎卦 初六;立秋同用”的说法。也就是说,“立春”但在东北,是一年之卦气的开始,这与帛书 《衷》篇“岁之义,始于东北”是柜吻合的;另一方面,“立秋,位在西南”,《逸周书·周月》立 秋在“秋三月中气;处翰、秋分、霜降”之前,正是一岁中气的转折点,从而证明帛书《衷》篇 所说的“岁之义…成于西南”是可信的。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对“岁”与“阴阳”、“四时”的关系做出分析。帛书《要》篇曰 故易又天道焉,而不可以日月生辰尽称也,故为之以阴阳;……又四时之变焉,不 可以万勿(物)尽称也,故为之以八卦 看来,“天道”与“阴阳”、“四时”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在西汉初,人们往往把“四时 冷暖”归结于“岁”。例如,《春秋繁露·四时之副》日:“天之道,春暖以生,夏暑以养,秋清 以杀,东寒以藏。暖暑清寒,异气而同功。皆天之所以成岁也。”这种因阴阳变化而成岁中 四时变化,完全与“卦气”之十二消息的阴阳消长说相符。按照十二消息卦说,主要是指 《泰》、《大壮》、《央》三卦配春,《乾》、《妡》《遜》三卦配夏,《否》、《观》、《剥》三卦配秋,《坤》、 《复》、《临》三卦配冬,故“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这种天地以阴阳消长相辅成四时 而行变化的思想,即是“卦气”说的核心内容。今天,我们终于明白了在汉初的《春秋繁 露》、《淮南子》等传统文献中,为什么一直在讲述“天地”、“阴阳”、“四时”、“岁”之相“辅”相 成”关系的缘由了。 很显然,以上《说卦》、《易纬·乾凿度》以及《春秋繁露》、《淮南子》等一系列传统文献 的解释,一方面说明,帛书《易传》与《淮南子》、《春秋繁露》等传统文献之间的密切关系,另 方面也证实,帛书《二三子》、《要》《衷》篇中含蕴的卦气思想与孟喜、京房的“卦气说”是 一脉相承的。 《要》篇中,有下面一段文字 夫损益之道,不可不审察也。吉凶之[门]也。益之为卦也,春以授夏之时也,万 匆(物)之所出也,长日之所至也,产之室也,故曰益。损者,秋以授冬之时也,万物之 所老衰也,长[夕之]所至也。故曰产。道穷焉而产,道口焉。益之始也吉,亓冬也凶; 损益之道,足以观天地之变,而君者之事巳。是以察于损益之变者,不可动以忧患 很明显,这里把益卦作为春损卦作为秋。这是一段很有价值的资料。众所周知,孟 喜卦气说的核心内容即是以《周易》中坎震离、兑四正卦主四方四季。从方位上看,坎居
始 , 故北方者 , 天 之所终始也 , 阴 阳之所合别也 。 ”《淮 南子 · 诊 言训 》曾有 “ 阳气起 于东 北 尽 于西南 。 阴气起于 西南尽 于东北 。 阴 阳之始 , 皆调适相 似 , 日长其类 , 以侵 渐 相 远 , 或 热焦沙 , 或寒凝冰 。 ”《逸周 书 · 周月 》也载 “ 凡 四时成岁 , 有春夏秋冬 , 各有孟 仲季 , 以名十 有二月 。 中气 以著时应 。 春三月 中气 雨水 、 春分 、 谷 雨 夏三月 中气 小满 、 夏 至 、 大暑 秋 三月 中气 处暑 、 秋分 、 霜降 , 冬三月 中气 小雪 、 冬 至 、 大寒 。 闰无 中气 , 斗指两辰 之 间 。 万 物春生 , 夏长 、 秋收 、 冬藏 。 天地之正 , 四 时之极 , 不易之道 。 ” 从 以上论述 中 , 我们看 出 , “ 岁之义 , 始于东北 ”之后 , 立 即就 开始 “ 春 三 月 中气 雨 水 、 春分 、 谷雨 ” 。 “ 雨水 ”之前 , 气 当 “ 立 春 ” 。 在京 房 卦气说 中就 有 “ 立 春 , 正 月 节 , 在 寅 , 坎 卦 初 六 立秋 同用 ”的说法 。 也 就 是 说 , “ 立 春 ” 位 在 东 北 , 是 一 年 之 卦气 的 开 始 , 这 与 帛书 《衷 》篇 “ 岁之义 , 始 于东北 ”是相 吻合 的 另一 方 面 , “ 立 秋 , 位在 西南 ” ,《逸 周 书 · 周 月 》立 秋在 “ 秋三 月 中气 处暑 、 秋分 、 霜降 ”之前 , 正 是 一 岁 中气 的转 折点 , 从 而 证 明 帛书《衷 》篇 所说的 “ 岁之义 …成 于西南 ”是 可信 的 。 接下来 , 我们将进一步对 “ 岁 ”与 “ 阴阳 ” 、 “ 四 时 ”的关系做 出分析 。 帛书《要 》篇 曰 故 易又 天道 焉 , 而 不 可 以 日 月 生 辰尽称 也 , 故 为之 以 阴 阳 … …又 四 时之 变 焉 , 不 可 以 万 勿 物 尽称 也 , 故 为 之 以 八卦 。 看来 , “ 天道 ”与 “ 阴 阳 ” 、 “ 四 时 ” 之 间是有密切联 系 的 。 在西汉初 , 人们往往把 “ 四时 ” 、 “ 冷 暖 ”归结 于 “ 岁 ” 。 例如 ,《春秋繁露 · 四 时之副 》曰 “ 天 之道 , 春暖 以生 , 夏暑 以养 , 秋 清 以杀 , 东寒 以藏 。 暖暑清寒 , 异气而 同功 。 皆天之所 以成岁也 。 ”这种 因阴阳变化 而成 岁 中 四 时变化 , 完全与 “ 卦气 ”之 十 二 消 息 的 阴 阳消 长说 相符 。 按 照 十二 消息 卦说 , 主要 是 指 《泰 》 、《大壮 》 、《央 》三 卦配春 ,《乾 》 、《垢 逐 》三 卦配 夏 ,《否 》 、《观 》 、《剥 》三 卦配 秋 ,《坤 》 、 《复 》 、《临 》三 卦配冬 , 故 “ 阴阳复相辅也 , 是 以成 四 时 ” 。 这 种天 地 以 阴 阳消 长 相辅成 四 时 而行变化 的思 想 , 即是 “ 卦气 ”说 的核 心 内容 。 今 天 , 我 们 终 于 明 白了 在 汉 初 的《春 秋 繁 露 》 、《淮南子 》等传统文献 中 , 为什么一直在讲述 “ 天地 ” 、 “ 阴阳 ” 、 “ 四 时 ” 、 “ 岁 ”之相 “ 辅 ”相 “ 成 ”关 系的缘 由了 。 很显 然 , 以上《说 卦 》 、《易纬 · 乾凿度 》以及《春秋 繁露 》 、《淮南 子 》等一 系 列传统 文献 的解 释 , 一方面说 明 , 帛书《易传 》与《淮南子 》 、《春秋 繁露 》等传统文献之 间 的密切关 系 , 另 一方面也证实 , 帛书《二 三子 》 、《要 》 、《衷 》篇 中含蕴 的卦气思想 与孟喜 、 京房 的 “ 卦气说 ”是 一脉相 承 的 。 《要 》篇 中 , 有 下 面一 段 文字 夫损 益之道 , 不 可 不 审察也 。 吉凶 之 门 〕也 。 益 之 为 卦 也 , 春 以 授 夏 之 时也 , 万 勿 物 之 所 出也 , 长 日之所 至也 , 产之 室也 , 故 曰 益 。 损 者 , 秋 以 授 冬 之 时 也 , 万 物 之 所 老 衰也 , 长【夕之 〕所 至也 。 故 曰 产 。 道 穷 焉而 产 , 道口 焉 。 益之 始 也 吉 , 介 冬也 凶 损 益之道 , 足 以 观天地之 变 , 而 君 者之 事 已 。 是 以 察 于损 益之 变 者 , 不 可 动 以 忧 患 。 很 明显 , 这 里把益卦作 为春 , 损卦作 为秋 。 这是 一 段很 有 价值 的资料 。 众 所 周 知 , 孟 喜卦气说的核心 内容 即是 以《周 易 》中坎 、 震 、 离 、 兑四 正卦 主 四方 四 季 。 从方 位上看 , 坎居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正北,震居正东,离居正南,兑居正西。从节气上看四卦主四季,一卦六爻,四卦二十四爻 分主二十四节气。也就是所谓的“坎震离兑,二十四气,次主一爻”。因此,孟喜用阴阳消 息变化之理阐明了卦象与四季二十四节气相匹配的根据。例如,孟喜提出“坎以阴包阳, 故自正北,微阳动于下,升而未达,极于二月,凝固之气消,坎运终焉”。即是说,坎卦居正 北,其卦象上下皆为坎,坎是上下二阴包一阳,以示阳气微弱而萌动,上升而未通达。到 月凝固之气消失,坎卦用事结束。故坎卦自初爻至上爻,分别表示从十一月到一月三个月 中的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六个节气。同理,袭、高、兑三卦分别代表剩余的九 个月、十八个节气。孟喜“卦气说”亦称之为“四正卦气说”,不仅如此,孟喜还进一步以筮 法中的阴阳老少之数解释四正卦的动静变化。以《坎》为例,孟喜认为,“坎中阳爻为七,少 阳不变之数”,以示阳气高未通达:即阳七之静始于坎”。可见,孟喜四正卦说既有易象 又有易数,是融急数与历法子一体的。除此之外,孟喜的“卦气说”,还包括十二消息卦说 和六日七分说等内容。 按照孟喜“四正卦气说”,从易象的角度分析,四正卦配四时,就是四象卦气。《周易集 解》引虞翻曰:“四象四时也;两仪,谓乾坤也。”僧一行在其所著的《卦议》中也指出:“四象 之变,皆兼六爻,而中气之应备矣。”十分明显,《损》、《益》二卦配春秋二季,就是典型的四 象卦气的例子。帛书《要》篇《损》、《益》二卦中所说的“春以授夏之时”,“秋以授冬之时”, 应该是四象俱全的。在帛书《要》篇《损》、《益》二卦的卦象中,我们将会发现:《损》( 卦,内卦为兑,外卦为艮;《益》(匡),内卦为震,外卦为巽。 下面我们不妨先从分析《益》卦的卦象开始。《益》,内卦为震;震,卦象为雷,为春 外卦为巽;巽,卦象为风,为夏初。内震(春)与外巽(夏初)相结合而成为《益》。《益》,是正 月卦,气应在立春,故“春以授夏之时也”。从《损》卦的卦象看,《损》卦,内卦为兑;兑,卦象 为秋。外卦为艮;艮,卦象为尾,为终,为冬末。内兑(秋)与外艮(冬末)相结合而成为 《损》。《损》,为七月卦,气在处暑,已过立秋,故“秋以授冬之时也” 另外,按照孟喜的六日七分说,《益》居正月立春,是“东风解冻”、“蛰虫始振”之际,故 春以授夏之时也”。反过来说,《损》居七月立秋之交,“白露降”、“寒蝉鸣”、“天地始肃之 际”,故“秋以授冬之时也 由此看来,《要》篇中《损》、《益》两卦的卦象与孟喜、京房四正卦气说有相通之处,足见 帛书《易传》与今本《易传》的内在联系 通过对今本《易传》与帛书《易传》的比较,尤其是剖析帛书《二三子》《要》、《衷》诸篇 中所含蕴的卦气思想,我们不仅明显感受到“卦气说”从萌发、形成乃至滥觞过程的阶段 性,而且将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两汉象数易学关于“卦气说”的理解。 其一,帛书《易传》含蕴卦气思想的事实,一方面,证明了卦气思想的历史渊源久远 另一方面,在内容上,帛书《易传》诸篇含蕴的卦气思想史料,均可按照孟喜、京房为代表的 两汉象数易学关于“卦气”学说给出合理的解释,无论是八卦卦气说、四正卦气说,还是十 消息卦说、六日七分说,显然两者之间具有明显的一致性 (下转第54页)
正北 , 震居 正东 , 离居 正南 , 兑居正西 。 从节气上看 , 四 卦主四季 , 一 卦六艾 , 四 卦二 十 四 艾 分主二 十四节气 。 也就是所 谓的 “ 坎震离兑 , 二 十 四 气 , 次 主一艾 ” 。 因此 , 孟 喜用 阴 阳 消 息变化之理 阐明 了卦象与四季二 十 四节气相 匹 配 的根 据 。 例如 , 孟喜提 出 “ 坎 以 阴包 阳 , 故 自正北 , 微 阳动 于下 , 升而未达 , 极 于二 月 , 凝 固之气 消 , 坎 运终 焉 ” 。 即是说 , 坎 卦居 正 北 , 其卦象上下 皆为坎 , 坎是上下二 阴包一 阳 , 以示 阳气微 弱而萌动 , 上 升而未通达 。 到二 月凝 固之气 消失 , 坎卦用事结束 。 故坎卦 自初艾至上艾 , 分别表示从十一月到一 月三个月 中的冬 至 、 小寒 、 大寒 、 立 春 、 雨水 、 惊蛰六个节气 。 同理 , 震 、 离 、 兑三 卦分别代表剩余的九 个月 、 十八个节气 。 孟喜 “ 卦气说 ”亦称之为 “ 四 正 卦气说 ” 。 不仅如此 , 孟喜还 进一 步 以 篮 法 中的 阴阳老少 之数解 释 四 正卦的动静变化 。 以《坎 》为例 , 孟喜认 为 , “ 坎 中阳交 为七 , 少 阳不变之数 ” , 以示 阳气 尚未通达 , 即 “ 阳七 之静 始于 坎 ” 。 可 见 , 孟 喜 四 正 卦说既 有 易象 , 又有 易数 , 是融象数与历 法于一体 的 。 除此之外 , 孟 喜 的 “ 卦气说 ” , 还 包 括 十二 消息 卦说 和六 日七 分说等 内容 。 按照孟喜 “ 四 正 卦气说 ” , 从 易象的角度分析 , 四 正 卦配 四 时 , 就是 四象 卦气 。 《周易集 解 》引虞翻 曰 “ 四象 , 四时也 两仪 , 谓乾坤也 。 ”僧一行在其所著 的《卦议 》中也指 出 “ 四象 之变 , 皆兼六艾 , 而 中气 之应备矣 。 ” 十分 明显 ,《损 》 、《益 》二卦配春 、 秋二季 , 就是典型 的四 象卦气 的例子 。 帛书《要 》篇《损 》 、《益 》二 卦 中所说 的 “ 春 以授夏 之时 ” , “ 秋 以授冬之 时 ” , 应该是 四 象俱全 的 。 在 帛书《要 》篇《损 》 、《益 》二 卦 的卦象 中 , 我们 将会 发 现 《损 奎 卦 , 内卦为兑 , 外 卦为 良 益 鑫 , 内卦为震 , 外卦为粪 。 下面 , 我们不妨先从分析《益 》卦 的卦象开 始 。 《益 》 , 内卦 为震 震 , 卦象为雷 , 为春 。 外 卦为翼 翼 , 卦象为风 , 为夏初 。 内震 春 与外翼 夏初 相结合而成为《益 》 。 《益 》 , 是正 月卦 , 气应 在立春 , 故 “ 春 以授夏之时也 ” 。 从《损 》卦的卦象看 ,《损 》卦 , 内卦为兑 兑 , 卦象 为秋 。 外卦为 良 良 , 卦 象 为尾 , 为 终 , 为冬 末 。 内兑 秋 与 外 良 冬 末 相 结 合 而 成 为 《损 》 。 《损 》 , 为七 月卦 , 气在处暑 , 已 过立秋 , 故 “ 秋 以 授冬之时也 ” 。 另外 , 按照孟喜 的六 日七 分说 ,《益 》居 正月 立 春 , 是 “ 东 风解 冻 ” 、 “ 蛰虫 始 振 ” 之 际 , 故 “ 春 以 授夏之时也 ” 。 反过来说 ,《损 》居 七 月立秋 之交 , “ 白露 降 ” 、 “ 寒蝉 鸣 ” 、 “ 天 地 始肃 之 际 ” , 故 “ 秋 以授冬之 时也 ” 。 由此看来 ,《要 》篇 中《损 》 、《益 》两卦的卦象与孟喜 、 京房 四 正 卦气说有相通 之处 , 足见 帛书《易传 》与今 本《易传 》的 内在联 系 。 通 过对今本《易传 》与 帛书《易传 》的 比较 , 尤其是 剖析 帛书《二三 子 》 、《要 》 、《衷 》诸篇 中所含 蕴 的卦气思想 , 我们不 仅明显感受 到 “ 卦气说 ”从 萌发 、 形 成乃 至滥筋过 程 的阶段 性 , 而且将有助于进 一步深化对 两汉 象数易学关于 “ 卦气说 ” 的理解 。 其一 , 帛书《易传 》含 蕴 卦气 思 想 的事实 , 一 方 面 , 证 明 了卦气 思 想 的历 史 渊 源 久 远 。 另 一方 面 , 在 内容上 , 帛书《易传 》诸篇含蕴 的卦气思 想史料 , 均可按 照孟喜 、 京房 为代表 的 两汉象数易学关于 “ 卦气 ”学说给出合理 的解 释 , 无论 是八 卦卦气说 、 四 正 卦气说 , 还是 十 二消息卦说 、 六 日七 分说 , 显然 两者之 间具有 明显 的一致性 。 下 转 第 页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邵雍。在此我不想展开其学说,只是提一点,邵雍在任何时候都将其图表看作我称之为 宗教”的显现。换句话说,在他看来,二者永远不会有任何冲突,因为二者存在于不同的 领域。其唯一的错误或许源于不正确的显现源于对宗教之真理的不完善的理解和缺乏 描述技巧。但其设想本身是完美无缺的。 朱熹的观点首先是极具权威的:天地之道是最高的,而研究《易》中的川何学和伦理历 史学知识的人便丢掉了古经最深的寓意。而最高的真义并不总是最实吊的,这在许多方 面得到验证。首先,朱熹所推崇的“与日月合具明”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可能是不现实的 另外,许多人,即使是胸怀大志的圣人,也不能做到这一点。好在一些简单的教诲还存在。 朱熹本人也主张,最终要先教伦理应原,而后学。 最后,所有这三种识的形式都是必要的。实际上,我认为只有三种知识合到一块才 能称为真正的知识。因而我认为《四库全书》的编者在认识《易》的多重性方面为我们开 了先河,并激励我们颂扬而且参与挖掘这种多重性。 贵任编辑:林忠军 (上接第49页) 其二,仅就“卦气”本身来说,“卦气”之“卦”并不完全拘泥于“易卦”本身而是与“时”、 与“卦象”相通,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卦气”之“气”,也不仅仅为“四时之气”,而是与“八卦 之气”相通的。在卦气本身中,“象”、“时”、“卦”具有两两互通的现象。在对卦气说的理解 上,不能仅仅停留在“卦”、“时”这一层次上,而是应该深刻把握其深层的互通意义。 把握“卦气说”是进入汉代象数易学殿堂的一把钥匙。近年来,随着大量出土文献的 解读,“今本《易传》本于卦气说”的论点越来越得到学界的肯定与支持。帛书《易传》诸篇 所含蕴卦气说的事实,将进一步证明这一论点的可靠性。因此,研究和掌握“卦气”学说 领悟两汉象数易学之精髓,我们可以从中深刻体验到中国古代哲学智慧之所在 参考文献 [1]刘大钩“卦气”翻源[.中国社会科学,2000(5) [2]刘大钩《太一生水》篇管寰[门.周易研究,2001,(4) [3]廖名審帛书易传研究[M.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 [4]邢文.帛书周易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5]李鼎推周易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4 责任编辑:林忠军
邵雍 。 在此我不想展开其学说 , 只是 提一 点 , 邵 雍在任何时候都将其 图表看 作我 称 之 为 “ 宗教 ”的显现 。 换句话说 , 在他看来 , 二者永 远不 会有 任何 冲突 , 因为二者存在 于 不 同的 领域 。 其唯一 的错误或许源于不正确的显 现 , 源 于对 宗教 之真理 的不 完善的理解 和缺乏 描述技巧 。 但其设想本身是完美无缺 的 。 朱熹的观点 首先是极具权威 的 天地之道是最高的 , 而研究《易 》中的几何学和伦理历 史学知识的人便丢掉 了古经最深 的寓意 。 而最 高 的真义 并 不 总是最 实用 的 , 这 在许 多方 面得到验证 。 首先 , 朱熹所推祟 的 “ 与 日月合其明 ”在人们 的 日常生活 中可能是不现实的 。 另外 , 许 多人 , 即使是胸怀大志 的圣人 , 也不 能做到这 一点 。 好在一些 简单的教诲还存在 。 朱熹本人也 主张 , 最终要先教伦理应用 , 而后 学盆 。 最后 , 所有这 三种知识的形 式都是必要 的 。 实际上 , 我认 为 只有三种知识合到一块才 能称 为真正 的知识 。 因而我认为《四库全 书 》的编纂者在认识《易 》的多重性方 面 为我们开 了先河 , 并激励我们颂扬 而且参与挖掘这种 多重性 。 资任 编辑 林忠军 上 接 第 页 其二 , 仅就 “ 卦气 ”本 身来说 , “ 卦气 ”之 “ 卦 ”并不完全拘泥 于 “ 易卦 ”本身 , 而是与 “ 时 ” 、 与 “ 卦象 ”相通 , 相互联系在一起 的 厂卦气 ” 之 “ 气 ” , 也不 仅仅为 “ 四时之气 ” , 而 是 与 “ 八卦 之气 ”相通 的 。 在 卦气本身中 , “ 象 ” 、 “ 时 ” 、“ 卦 ”具有两两互通 的现象 。 在对 卦气说 的理解 上 , 不能仅仅停 留在 “ 卦 ” 、 “ 时 ”这一层次上 , 而是应该深刻把握其深层 的互通意义 。 把握 “ 卦气说 ”是进人汉代象数易学殿堂 的一 把钥匙 。 近 年来 , 随着 大 量 出土 文 献 的 解读 , “ 今本《易传 》本 于卦气说 ”的论点 , 越来越得 到学界 的肯定 与支持 。 帛书《易传 》诸篇 所含蕴 卦气说 的事实 , 将进一 步证明这 一论 点 的可 靠性 。 因此 , 研究 和掌握 “ 卦气 ”学 说 , 领悟两汉象数易学之精份 , 我们可 以从 中深刻体验到 中国古代哲学智慧之所在 。 , 考文 献 刘 大钧 “ 卦气 ”溯稼 〕中国社会科学 , , 〔 〕刘大钧 《太一生水 》篇管鹿〔 周易研究 , , 【 序名春 帛书易传研究 〔 〕台北 文史哲 出版社 , 〕邢文 帛书周易研究 〔 〕北京 人 民出版社 , 〕李级柞 周易集解 北京 中华书局 , 资任 编辑 林忠军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易传》论文汇编_略论道家对易传哲学思想的影响兼论易传归属于儒家著作.pdf
- 《易传》论文汇编_汉初易学传流管窥.pdf
- 《易传》论文汇编_帛书_易传成书问题新探.pdf
- 《易传》论文汇编_帛书_易传四篇天人道德观析论.pdf
- 《易传》论文汇编_帛书_易传中损益卦论疑案探析.pdf
- 《易传》论文汇编_孔子作易传述论.pdf
- 《易传》论文汇编_关于易传美学文学思想的若干问题兼论省略是我国最早作专书批评的文章.pdf
- 《易传》论文汇编_关于易传中道德本体论的考察.pdf
- 《易传》论文汇编_从帛书易传证知孔子说易引用古熟语.pdf
- 《易传》论文汇编_从易传对周易古经诠释的错位看其价值观的特色.pdf
- 《易传》论文汇编_从序卦传大象传看易传的学派属性.pdf
- 《易传》论文汇编_今本易传中子曰语篇浅析.pdf
- 《易传》论文汇编_今本子夏易传即唐张弧伪本考论.pdf
- 《易传》论文汇编_今帛本易传刚柔解易的诠释学考察.pdf
- 《易传》论文汇编_老子与易传宇宙生成论的陈地神话渊源.pdf
- 《易传》论文汇编_淮南子引易论易考义.pdf
- 《易传》论文汇编_易经与稷下学兼论易传为稷下黄老之作.pdf
- 《易传》论文汇编_易传中庸中的生态意识.pdf
- 《易传》论文汇编_史记与周易六论.pdf
- 《易传》论文汇编_伊川易传在程颐思想中的地位.pdf
- 《易传》论文汇编_简论秦汉魏晋南北朝之议论文.pdf
- 《易传》论文汇编_解读易传之神.pdf
- 《易传》论文汇编_中国早期解释学易传解释学的三个转向.pdf
- 《易传》论文汇编_先秦诸子关于转化及转化条件问题初探.pdf
- 《易传》论文汇编_子夏易学考.pdf
- 《易传》论文汇编_寻求儒家思想形而上的价值依据易传儒道结合的政治思想.pdf
- 《易传》论文汇编_张岱年先生易学研究及价值与意义.pdf
- 《易传》论文汇编_杨万里_诚斋易传中的革新思想和忧患意识.pdf
- 《易传》论文汇编_浅谈_易传的象数与义理.pdf
- 《易传》论文汇编_苏轼_东坡易传考论.pdf
- 《易传》论文汇编_融通以达变论钱穆先生对易传的诠释.pdf
- 《易传》论文汇编_论京氏易传与后世纳甲筮法的文化内涵.pdf
- 《易传》论文汇编_论恒卦以帛书易传为例.pdf
- 《易传》论文汇编_论易作为易传的本体概念.pdf
- 《易传》论文汇编_论易传之象.pdf
- 《易传》论文汇编_论易传之德.pdf
- 《易传》论文汇编_论易传变易思想及其现代意义.pdf
- 《易传》论文汇编_论易传对豪放美学范畴的影响.pdf
- 《易传》论文汇编_论易传的学派属性与陈鼓应先生商榷.pdf
- 《易传》论文汇编_论易传的解释学交感与会通兼论易传解释学与西方解释学之异同.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