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易传》论文汇编_论易作为易传的本体概念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DF
文档页数:4
文件大小:189.35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易传》论文汇编_论易作为易传的本体概念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广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论埸易”作为《易传》的本体概念 张 提要]大多埸易传》后学以“太极”为埸易传》本体概念的理由是不太充分的,从易传》仅 出现一次的“大极”(即“太极”)及其文本语境,只能推证“太极”在阴仪、阳仪之间,是生出阴 仪、阳仪的阴阳未分者,但不能直接推证“太极”是《易传》所谓万物的最先且恒常存在者,即本 体。本文从惕传》相关文本章句论证“易”为易传》的本体概念,从其是“生生”的恒常存在 者;从其恒静而能生“动”,从其是乾坤运动的基础;从其广泛影响万物等角度论证“易”是易 传》的本体概念 关键词]埸易传》本体易静动常变 中图分类号]B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100014X(2010)03.007904 惕易传》作为儒家“六经”之首倜易》的哲理部分,是儒家本体论的主要根据之一。任 何一个能被称为体系的哲学,都不能缺少其本体论,因为其体系中的其它概念都以其本体概念为 基础,都有待其本体概念对其它主要概念进行说明、界定。儒家作为一个哲学体系自然应该有其 本体概念。除了庸》中的“中”、“诚”等本体概念,《易传》是儒家本体论的另一个源头 这从宋明五子哲学与易传》的渊缘可见一般。本文即尝试讨论何为偈易传》的本体概念 本体”一词,是一个近代汉语词汇,是对西方哲学中“ substance”“Beng”、“ Noumenon 等词的翻译。亚里士多德所谓第一种意义上的存在,又名终极实在(希腊词ous或on)。康德 所谓物自体”或“本体”( noum enon)2。在中国古代体”字一般指一个相对封闭有形象的 有机整体,如“形体”,“身体”等。中国古代一般认为宇宙的终极(即最初)的实在无形无 体,所谓呢形而上者之谓道”(锡易传·系辞上》),所以一般不用“体”字称宇宙的终极实在, 而用“本”、“根”、“本根”、“本原”等字词称之。如c庸》云:“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老子·六章》云:“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住子·天地》云:“立之本原,知通于神。”本 文沿用近现代哲学界的习惯,仍以“本体”二字指称古人所谓“本”“本原”。 般惕易传》后学,多以“太极”为惕易传》所谓本体,判断的根据是因为偶易传·系辞 上》云:“是故易有大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是吉凶,吉凶生大业。” o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广东社会科学 2010年第 3期 论 “易 ”作为 《易传 》的本体概念 张 丽 [提 要 ] 大多 《易传 》后学以 “太极 ”为 《易传 》本体概念的理由是不太充分的 , 从 《易传 》仅 出现一次的 “大极 ” (即 “太极 ”) 及其文本语境 , 只能推证 “太极 ”在阴仪、阳仪之间 , 是生出阴 仪、阳仪的阴阳未分者 , 但不能直接推证 “太极 ”是 《易传 》所谓万物的最先且恒常存在者 , 即本 体。本文从 《易传 》相关文本章句论证 “易 ”为 《易传 》的本体概念 , 从其是 “生生 ”的恒常存在 者 ; 从其恒静而能生 “动 ”; 从其是乾坤运动的基础 ; 从其广泛影响万物等角度论证 “易 ”是 《易 传 》的本体概念。 [关键词 ] 《易传 》 本体 易 静动 常变 [中图分类号 ] B22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0 - 114X (2010) 03 - 0079 - 04 《易传 》作为儒家 “六经 ”之首 《周易 》的哲理部分 , 是儒家本体论的主要根据之一。任 何一个能被称为体系的哲学 , 都不能缺少其本体论 , 因为其体系中的其它概念都以其本体概念为 基础 , 都有待其本体概念对其它主要概念进行说明、界定。儒家作为一个哲学体系自然应该有其 本体概念。除了 《中庸 》中的 “中 ”、“诚 ”等本体概念 , 《易传 》是儒家本体论的另一个源头 , 这从宋明五子哲学与 《易传 》的渊缘可见一般。本文即尝试讨论何为 《易传 》的本体概念。 “本体 ”一词 , 是一个近代汉语词汇 , 是对西方哲学中 “substance”、“Being”、“Noumenon” 等词的翻译。亚里士多德所谓第一种意义上的存在 , 又名终极实在 (希腊词 ousia或 on) ①。康德 所谓 “物自体 ”或 “本体 ” ( noumenon) ②。在中国古代 “体 ”字一般指一个相对封闭有形象的 有机整体 , 如 “形体 ”, “身体 ”等。中国古代一般认为宇宙的终极 (亦即最初 ) 的实在无形无 体 , 所谓 “形而上者之谓道 ” ( 《易传 ·系辞上 》) , 所以一般不用 “体 ”字称宇宙的终极实在 , 而用 “本 ”、“根 ”、“本根 ”、“本原 ”等字词称之。如 《中庸 》云 : “中也者 , 天下之大本也。” 《老子 ·六章 》云 : “玄牝之门 , 是谓天地根。”《庄子 ·天地 》云 : “立之本原 , 知通于神。”本 文沿用近现代哲学界的习惯 , 仍以 “本体 ”二字指称古人所谓 “本 ”、“本原 ”。 一般 《易传 》后学 , 多以 “太极 ”为 《易传 》所谓本体 , 判断的根据是因为 《易传 ·系辞 上 》云 : “是故易有大极 , 是生两仪 , 两仪生四象 , 四象生八卦 , 八卦是吉凶 , 吉凶生大业。” 97

即以为事物为阴阳(两仪)所生,而阴阳(两仪)为“大极”即“太极”所生。“太极”是阴 阳未分的状态。如果以阴、阳为“二”则“太极”为“”。此逻辑固然有一定道理。但“太 极”是什么?它是怎么来的?‘易有太极”是什么意思?都是有待更深入讨论的问题。依据《易 传》文本,我们唯一能知道的是:“太极”一词仅在《易传》中出现一次,即以上引用的这段章 句。因此能被确定的只能是:“太极”是阴阳两仪)之前的阶段,是阴阳未分的状态,是相对 于“仪”而言的 而易传》文本却多次提到場易”这个概念。大多数《易传》后学,视場易”这一概念为 惕易》”,即場易”字指惕易经》这本书。本文以为場易”字在易传》中反复出现,有的地 方的确是指“惕易经》”这本书,如易传·系辞上》说:“惕易》曰:填且乘,致寇至。”这 里显然是指“《易》”这本书。又如《易传·系辞下》云:“锡易》之为书也不可远”,这里也显 然指书名。但是同时应该注意到,《易传》中有不少地方出现的“易”字是不能被理解为 “惕易》”的意思,比如惕传·系辞上》云:“神无方而易无体。”此处“神”与場易”为对应 互文,正如‘无方”与‘无体”为对称之文一样。“神”为一个哲学思维概念,此处之場易” 也应为一个思维概念所指之物,而非指《易》这本书。又如陽易传·系辞上》云:生生之谓 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阴阳不测之谓神。”即場易”是“生生”,即生出被生者的那 个东西,也是指某一物,而不是指裼易》这本书。此不一一类举。 本文以为“易”这个概念,在《易传》中主要是指万物的本原、本体的意思,这可以从 《易传》以下章句得见 引文一:“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易传·系辞上》)”此章句是易传》 直接定义場易”为何物的文字。此章句也证明場易”是一种事物,而不是指傷易》之书。“生 生谓易”,不少人把“生生”理解为“生生不息”,“不断变化出新的东西”或生命之创造” 等等。这些解释固然不错,但本文以为“生生之谓易”有更深层的意义。《系辞上》云:“天 地之大德曰生”,即天地的主要功能是生出万物,“生生”即使“生者”(所有被产生的事物或 现象)所以生出来的那个最初者,即本原。这一本原独立存在,不被任何它物所“生”。即 易”生化出天地而后万物,場易”却不是被它物所生者。因此性生生”之場易”,亦是“生死” 之場易”(使死灭”发生者)亦即“生生死”(即使生、死发生者)之易”。用现代语言来 说:場易”是使万物或生、或灭,或生而又灭,或灭而又生的根本存在。“成象之谓乾”,乾” (“精神”、“天”)健动、发散是建构“象”的东西。“範”作为一物是易”这一本原所生之 物。“效法之谓坤”,坤效法乾,但它收敛凝聚,在地成形,构成有相对稳定形体的东西。“坤 作为一物亦是由本原易”所生。因为乾坤皆为生者”,是被生之物,而馮易”是“生生 者,不被生之物,故而永恒存在。可见場易”是天地之前的存在,且永恒存在,因此是易传》 和儒家的一个本原概念 引文二:“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 此!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 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此章句言:“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即“易”这个存 在,无思想无行为无欲望,寂然不动,其静是恒常的。这是場易”的本然状态,正如礼记 乐记》言:“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感”即应,“二气感应以相与” 伣见惕易·咸·彖》)即場易”以其本然恒常之静正确地感应与应对天下之事(即“天下故” g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即以为事物为阴阳 (两仪 ) 所生 , 而阴阳 (两仪 ) 为 “大极 ”即 “太极 ”所生。“太极 ”是阴 阳未分的状态。如果以阴、阳为 “二 ”则 “太极 ”为 “一 ”。此逻辑固然有一定道理。但 “太 极 ”是什么 ? 它是怎么来的 ? “易有太极 ”是什么意思 ? 都是有待更深入讨论的问题。依据 《易 传 》文本 , 我们唯一能知道的是 : “太极 ”一词仅在 《易传 》中出现一次 , 即以上引用的这段章 句。因此能被确定的只能是 : “太极 ”是阴阳 (两仪 ) 之前的阶段 , 是阴阳未分的状态 , 是相对 于 “两仪 ”而言的 “一 ”。 而 《易传 》文本却多次提到 “易 ”这个概念。大多数 《易传 》后学 , 视 “易 ”这一概念为 “《易 》”, 即 “易 ”字指 《易经 》这本书。本文以为 “易 ”字在 《易传 》中反复出现 , 有的地 方的确是指 “《易经 》”这本书 , 如 《易传 ·系辞上 》说 : “《易 》曰 : ‘负且乘 , 致寇至。”这 里显然是指 “《易 》”这本书。又如 《易传 ·系辞下 》云 : “《易 》之为书也不可远 ”, 这里也显 然指书名。但是同时应该注意到 , 《易传 》中有不少地方出现的 “易 ”字是不能被理解为 “《易 》”的意思 , 比如 《易传 ·系辞上 》云 : “神无方而易无体。”此处 “神 ”与 “易 ”为对应 互文 , 正如 “无方 ”与 “无体 ”为对称之文一样。“神 ”为一个哲学思维概念 , 此处之 “易 ” 也应为一个思维概念所指之物 , 而非指 《易 》这本书。又如 《易传 ·系辞上 》云 : “生生之谓 易 , 成象之谓乾 , 效法之谓坤 ……阴阳不测之谓神。”即 “易 ”是 “生生 ”, 即生出被生者的那 个东西 , 也是指某一物 , 而不是指 《易 》这本书。此不一一类举。 本文以为 “易 ”这个概念 , 在 《易传 》中主要是指万物的本原、本体的意思 , 这可以从 《易传 》以下章句得见 : 引文一 : “生生之谓易 , 成象之谓乾 , 效法之谓坤。 (《易传 ·系辞上 》) ”此章句是 《易传 》 直接定义 “易 ”为何物的文字。此章句也证明 “易 ”是一种事物 , 而不是指 《易 》之书。“生 生谓易 ”, 不少人把 “生生 ”理解为 “生生不息 ”, “不断变化出新的东西 ”或 “生命之创造 ” 等等 ③。这些解释固然不错 , 但本文以为 “生生之谓易 ”有更深层的意义。《系辞上 》云 : “天 地之大德曰生 ”, 即天地的主要功能是生出万物 , “生生 ”即使 “生者 ” (所有被产生的事物或 现象 ) 所以生出来的那个最初者 , 即本原。这一本原独立存在 , 不被任何它物所 “生 ”。即 “易 ”生化出天地而后万物 , “易 ”却不是被它物所生者。因此 “生生 ”之 “易 ”, 亦是 “生死 ” 之 “易 ” (使 “死灭 ”发生者 ) 亦即 “生生死 ” (即使生、死发生者 ) 之 “易 ”。用现代语言来 说 : “易 ”是使万物或生、或灭 , 或生而又灭 , 或灭而又生的根本存在。“成象之谓乾 ”, “乾 ” ( “精神 ”、“天 ”) 健动、发散是建构 “象 ”的东西。“乾 ”作为一物是 “易 ”这一本原所生之 物。“效法之谓坤 ”, 坤效法乾 , 但它收敛凝聚 , 在地成形 , 构成有相对稳定形体的东西。“坤 ” 作为一物亦是由本原 “易 ”所生。因为乾坤皆为 “生者 ”, 是被生之物 , 而 “易 ”是 “生生 ” 者 , 不被生之物 , 故而永恒存在。可见 “易 ”是天地之前的存在 , 且永恒存在 , 因此是 《易传 》 和儒家的一个本原概念。 引文二 : “易无思也 , 无为也 , 寂然不动 , 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 , 其孰能与于 此 ! 夫易 , 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 , 故能通天下之志 ; 唯几也 , 故能成天下之务 ; 唯 神也 , 故不疾而速 , 不行而至。”此章句言 : “易无思也 , 无为也 , 寂然不动 ”即 “易 ”这个存 在 , 无思想无行为无欲望 , 寂然不动 , 其静是恒常的。这是 “易 ”的本然状态 , 正如 《礼记 · 乐记 》言 : “人生而静 , 天之性也。”“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 “感 ”即应 , “二气感应以相与 ” (见 《易 ·咸 ·彖 》) 即 “易 ”以其本然恒常之静正确地感应与应对天下之事 (即 “天下故 ”) , 08

“通”者,“达”也,“用”也,使阴阳交和也。亦即唯有以‘恒静”为基础,才能产生正确感 应、判断、处理天下事物的东西“”,“”又有为知”的意思,“知”故能判断天下之事 即易·咸·彖》所谓“止而说”,静止而愉快地交通成和。阴阳交和与場易”之静并立并行 不悖,这样才能既静又动,动由静节。正如庸》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 节谓之和”,“未发”先于“已发”,牛”先于和”且节制和”。“易”之静也是先于“动” 而存在的,“动”生起后,“静”并未消失,而且“静”始终影响、节制着“动”,这样才能正 确、稳固地动”,此即本章句所谓“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不动而动,动由静节。故《易 咸·象》曰:君子以虚受人”,即君子以心性之虚静来对待、包容人。又礼记·乐记》云 “人之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即人的本来状态也是如“易”一样静,这 是人的‘性”厌天性),天性感应外物而有“动”,此即“性之欲也”,也是‘性”的“欲”,即 是静”的动”,此“动”被“静”所包含,但不能完全取代静”,“静”也未曾全化为 动”。所以埸易”是恒静的,以此恒静而能动通万物。圣人也是以心性中深厚的此静,以“极 深”、“岍几”、“通天下之志”“城成天下之务”。没有此静,则达不到这种状态。可见場易”,恒 常寂静,是一种先在的、永恒的、无时间性的存在,所以说“易”是儒家的一个本原概念 引文三:“失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 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广大配天 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係系辞上》)”此章句言:場易”广大悉 备,囊括天地间万物,包括天地本身。場易”之“”来自“乾”(指称“天”精神”)的静 与动。“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茕乾”以动”为特点,所以衛·象》曰:“天,行 健。”但“乾”之智慧与德行便在于其“以成德为行”(衛·文言》),“元亨利贞”,(衛乾· 象》,)与时偕行,中正自守,即本章句所谓倛其动也直”,埴直”者“”也见砷坤·文 言》),心行如一也。“乾”何以能倛其动也直”?“乾以易知”(《系辞上》)即乾凭借“易”的 无思无为”而有智慧,(此也可见場易”在易传》中不仅仅是指惕易》之书。)《系辞上》 又云“易则易知”,因为場易”所以容易被知道,什么容易被知道呢?不易不变,平易而变(有 规律、中正的变化)的东西容易被知道,因此当代不少书籍将易”这一概念译为英文“chan ges”而本文认为,埸易”除了包括其有所“生”以及被生者之间的变易之外,还有不易不变和 简易之意,仅以“ changes”来译場易”,则没有包括易”概念的“恒静”在内,所以本文认 为埸易”应该音译为“Yi”更合理。此場易”是乾的基础和原因,乾为天,天有其基础和原因 那便是場易”即本原。故本章句言“夫乾,其静也专”,以动为特点的“範”,它的静”之根 本便在于不离本原之恒静;“其动也直”,乾之动能中正通情,也是因为其“动”有“恒静”之 德节制而与时变易。坤”之静动亦效法乾与本原,坤静时收敛(翕”)动时开生(辟”),也 是中正有常的。但坤”之“静”是相对的静,有别于本原之咂恒静”。乾坤这种“易简之善 配至德”,正是根基于本原之場易”的存在。所谓“至德”便是“本原”本身,其善德(特征) 为:不易(有不变的东西)、变易、简易(有节制、有规律的变化而容易跟随)。“易”的这三 种性质并存,从《系辞上》以上章句已可见,并不只是汉代《易纬·乾凿度》等后学的发明 因此可见‘易”为儒家所谓本原 引文四:“是故易有大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 业。”此章句言:場易有大极,是生两仪”易”作为一种存在,当其有“大极”(即“太极”) 2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通 ”者 , “达 ”也 , “用 ”也 , 使阴阳交和也。亦即唯有以 “恒静 ”为基础 , 才能产生正确感 应、判断、处理天下事物的东西 “感 ”, “感 ”又有 “知 ”的意思 , “知 ”故能判断天下之事。 即 《易 ·咸 ·彖 》所谓 “止而说 ”, 静止而愉快地交通成和。阴阳交和与 “易 ”之静并立并行 不悖 , 这样才能既静又动 , 动由静节。正如 《中庸 》所谓 :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 发而皆中 节谓之和 ”, “未发 ”先于 “已发 ”, “中 ”先于 “和 ”且节制 “和 ”。“易 ”之静也是先于 “动 ” 而存在的 , “动 ”生起后 , “静 ”并未消失 , 而且 “静 ”始终影响、节制着 “动 ”, 这样才能正 确、稳固地 “动 ”, 此即本章句所谓 “不疾而速 , 不行而至 ”, 不动而动 , 动由静节。故 《易 · 咸 ·象 》曰 : “君子以虚受人 ”, 即君子以心性之虚静来对待、包容人。又 《礼记 ·乐记 》云 : “人之生而静 , 天之性也 ; 感于物而动 , 性之欲也。”即人的本来状态也是如 “易 ”一样静 , 这 是人的 “性 ” (天性 ) , 天性感应外物而有 “动 ”, 此即 “性之欲也 ”, 也是 “性 ”的 “欲 ”, 即 是 “静 ”的 “动 ”, 此 “动 ”被 “静 ”所包含 , 但不能完全取代 “静 ”, “静 ”也未曾全化为 “动 ”。所以 “易 ”是恒静的 , 以此恒静而能动通万物。圣人也是以心性中深厚的此静 , 以 “极 深 ”、“研几 ”、“通天下之志 ”、“成天下之务 ”。没有此静 , 则达不到这种状态。可见 “易 ”, 恒 常寂静 , 是一种先在的、永恒的、无时间性的存在 , 所以说 “易 ”是儒家的一个本原概念。 引文三 : “夫易广矣大矣 ! 以言乎远则不御 , 以言乎迩则静而正 , 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 夫乾 , 其静也专 , 其动也直 , 是以大生焉。夫坤 , 其静也翕 , 其动也辟 , 是以广生焉。广大配天 地 , 变通配四时 , 阴阳之义配日月 , 易简之善配至德。 ( 《系辞上 》) ”此章句言 : “易 ”广大悉 备 , 囊括天地间万物 , 包括天地本身。“易 ”之 “广 ”来自 “乾 ” (指称 “天 ”“精神 ”) 的静 与动。“夫乾 , 其静也专 , 其动也直 ”。“乾 ”以 “动 ”为特点 , 所以 《乾 ·象 》曰 : “天 , 行 , 健。”但 “乾 ”之智慧与德行便在于其 “以成德为行 ” ( 《乾 ·文言 》) , “元亨利贞 ”, ( 《乾 · 象 》, ) 与时偕行 , 中正自守 , 即本章句所谓 “其动也直 ”, “直 ”者 “正 ”也 (见 《坤 ·文 言 》) , 心行如一也。“乾 ”何以能 “其动也直 ”? “乾以易知 ” ( 《系辞上 》) 即乾凭借 “易 ”的 “无思无为 ”而有智慧 , (此也可见 “易 ”在 《易传 》中不仅仅是指 《易 》之书。) 《系辞上 》 又云 “易则易知 ”, 因为 “易 ”所以容易被知道 , 什么容易被知道呢 ? 不易不变 , 平易而变 (有 规律、中正的变化 ) 的东西容易被知道 , 因此当代不少书籍将 “易 ”这一概念译为英文 “chan2 ges”。 ④而本文认为 , “易 ”除了包括其有所 “生 ”以及被生者之间的变易之外 , 还有不易不变和 简易之意 , 仅以 “changes”来译 “易 ”, 则没有包括 “易 ”概念的 “恒静 ”在内 , 所以本文认 为 “易 ”应该音译为 “Yi”更合理。此 “易 ”是乾的基础和原因 , 乾为天 , 天有其基础和原因 , 那便是 “易 ”即本原。故本章句言 “夫乾 , 其静也专 ”, 以动为特点的 “乾 ”, 它的 “静 ”之根 本便在于不离本原之恒静 ; “其动也直 ”, 乾之动能中正通情 , 也是因为其 “动 ”有 “恒静 ”之 德节制而与时变易。“坤 ”之静动亦效法乾与本原 , 坤静时收敛 (“翕 ”) 动时开生 (“辟 ”) , 也 是中正有常的。但 “坤 ”之 “静 ”是相对的静 , 有别于本原之 “恒静 ”。乾坤这种 “易简之善 配至德 ”, 正是根基于本原之 “易 ”的存在。所谓 “至德 ”便是 “本原 ”本身 , 其善德 (特征 ) 为 : 不易 (有不变的东西 )、变易、简易 (有节制、有规律的变化而容易跟随 )。“易 ”的这三 种性质并存 , 从 《系辞上 》以上章句已可见 , 并不只是汉代 《易纬 ·乾凿度 》等后学的发明。 因此可见 “易 ”为儒家所谓本原。 引文四 : “是故易有大极 , 是生两仪 , 两仪生四象 , 四象生八卦 , 八卦定吉凶 , 吉凶生大 业。”此章句言 : “易有大极 , 是生两仪 ”: “易 ”作为一种存在 , 当其有 “大极 ” (即 “太极 ”) 18

时,“大极”生出“俩仪”,即阳仪与阴仪。阳仪与阴仪被“太极”所生,可见“太极”非即是 阴、阳两仪,而是阴仪与阳仪未生、未分的存在。前面章句说到“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 动”,可见‘易”以恒常寂静、恒常存在为特征,同时場易”又能“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即 “易”有由静生动的过程,这有时间上的先后。这个“能生”的东西,被《易传》称为“太 极”,是生出“两仪”者。此“太极”是在“易”之恒静之后,为其恒静所生,即“太极”为 “易”后起的部分,它是阴阳两仪未生之始,但“易”不即是“太极”,因为場易”还有“无思 无为”、“寂然不动”的那种存在与后起之“太极”并立,并影响着“太极”。由“太极”而至 “两仪”、“四象”“八卦”(八种性质的事物)、“吉凶”“大业”乃至万物的生成莫不受此恒 静的调节。故不云“易生两仪”而云“太极生两仪”,不云“易即大极”而云“易有大极”,正 如偈易传·系辞上》云:“易有四象,所以示也”并不等于易生四象”一样。故知場易”与 “太极”有别,場易”在“太极”之先且恒常存在,所以说場易”是儒家的一下本原概念 由对上述易传》相关章句的阐释,可知在易传》中,場易”字不仅仅是指侷易》之书 或惕易》之理,場易”是一个独立的事物(当然也是一个概念,一个“名”),場易”在“太极 之先且恒静恒存,是“生生者”,所以“易”是儒家的一个本原概念。正如“八卦一词,在 易传》中不仅仅是一个占卜概念,它又指八类主要的自然事物、现象:天、地、水、火、风 雷、山、泽,此八类事物又可生成六十四种乃至天下万物。“八卦”又可约而为五行所指事物 巽、震为木,乾、兑为金,坤、艮为土,坎为水,离为火(参见孔颖达《周易正义》本章句 注)。同理,場易”作为一个名字,不仅仅是指某个抽象的观念,它也指某种最先最高恒常的实 际存在,它是儒家的一个本原概念,指称天地两仪、太极之先的恒常存在。儒家的其它核心概念 如“仁”“义”“礼”“”等都有待于“易”这一本体概念为基础,加以理解。所以厘清 《易传》的本体概念是重要的 ①②[英]尼古拉斯·布宁、余纪元编:個方晢学孔颖达疏、余培德点校,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 英汉对照辞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963年, 页 ④郭尚兴、王超明编:英中国哲学辞典》,河南开 ③倜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438页 参考文献 []黄寿祺、张善文著:倜易译注》,上海:上海古[7]熊十力著:《用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籍出版社,2001年 社,2006年 [2]朱伯崑主编:婤易通释》,北京:昆仑出版社,[8]熊十力著:僦坤衍》,上海:上海世纪出版股份 2004年。 有限公司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 [4](明)释智旭著:倜易禅解》,北京:九州出版 社,2004年 作者简介:张丽,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 5]尚秉和著:周易尚氏学》,北京:中华书局,生。北京100871 1980年 [6]本书编委会编:仲华易学大辞典》,上海:上海 责任编辑成卉] 古籍出版社,2008年。 o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时 , “大极 ”生出 “两仪 ”, 即阳仪与阴仪。阳仪与阴仪被 “太极 ”所生 , 可见 “太极 ”非即是 阴、阳两仪 , 而是阴仪与阳仪未生、未分的存在。前面章句说到 “易无思也 , 无为也 , 寂然不 动 ”, 可见 “易 ”以恒常寂静、恒常存在为特征 , 同时 “易 ”又能 “不疾而速 , 不行而至 ”, 即 “易 ”有由静生动的过程 , 这有时间上的先后。这个 “能生 ”的东西 , 被 《易传 》称为 “太 极 ”, 是生出 “两仪 ”者。此 “太极 ”是在 “易 ”之恒静之后 , 为其恒静所生 , 即 “太极 ”为 “易 ”后起的部分 , 它是阴阳两仪未生之始 , 但 “易 ”不即是 “太极 ”, 因为 “易 ”还有 “无思 无为 ”、“寂然不动 ”的那种存在与后起之 “太极 ”并立 , 并影响着 “太极 ”。由 “太极 ”而至 “两仪 ”、“四象 ”、“八卦 ” (八种性质的事物 )、“吉凶 ”、“大业 ”乃至万物的生成莫不受此恒 静的调节。故不云 “易生两仪 ”而云 “太极生两仪 ”; 不云 “易即大极 ”而云 “易有大极 ”, 正 如 《易传 ·系辞上 》云 : “易有四象 , 所以示也 ”并不等于 “易生四象 ”一样。故知 “易 ”与 “太极 ”有别 , “易 ”在 “太极 ”之先且恒常存在 , 所以说 “易 ”是儒家的一下本原概念。 由对上述 《易传 》相关章句的阐释 , 可知在 《易传 》中 , “易 ”字不仅仅是指 《易 》之书 或 《易 》之理 , “易 ”是一个独立的事物 (当然也是一个概念 , 一个 “名 ”) , “易 ”在 “太极 ” 之先且恒静恒存 , 是 “生生者 ”, 所以 “易 ”是儒家的一个本原概念。正如 “八卦一词 , 在 《易传 》中不仅仅是一个占卜概念 , 它又指八类主要的自然事物、现象 : 天、地、水、火、风、 雷、山、泽 , 此八类事物又可生成六十四种乃至天下万物。“八卦 ”又可约而为五行所指事物 : 巽、震为木 , 乾、兑为金 , 坤、艮为土 , 坎为水 , 离为火 (参见孔颖达 《周易正义 》本章句 注 )。同理 , “易 ”作为一个名字 , 不仅仅是指某个抽象的观念 , 它也指某种最先最高恒常的实 际存在 , 它是儒家的一个本原概念 , 指称天地两仪、太极之先的恒常存在。儒家的其它核心概念 如 “仁 ”、“义 ”、“礼 ”、“乐 ”等都有待于 “易 ”这一本体概念为基础 , 加以理解。所以厘清 《易传 》的本体概念是重要的。 ①② [英 ] 尼古拉斯 ·布宁、余纪元编 : 《西方哲学 英汉对照辞典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2001年 , 第 963 页。 ③《周易正义 》, (魏 ) 王弼、 (晋 ) 韩康伯注 , (唐 ) 孔颖达疏、余培德点校 , 北京 : 九州出版社 , 2004 年 , 第 661页。 ④郭尚兴、王超明编 : 《汉英中国哲学辞典 》, 河南开 封 : 河南大学出版社 , 2002年 , 第 438页。 参考文献 : [ 1 ] 黄寿祺、张善文著 : 《周易译注 》, 上海 : 上海古 籍出版社 , 2001年。 [ 2 ] 朱伯崑主编 : 《周易通释 》, 北京 : 昆仑出版社 , 2004年。 [ 4 ] (明 ) 释智旭著 : 《周易禅解 》, 北京 : 九州出版 社 , 2004年。 [ 5 ] 尚秉和著 : 《周易尚氏学 》, 北京 : 中华书局 , 1980年。 [ 6 ] 本书编委会编 : 《中华易学大辞典 》, 上海 : 上海 古籍出版社 , 2008年。 [ 7 ] 熊十力著 : 《体用论 》, 北京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 , 2006年。 [ 8 ] 熊十力著 : 《乾坤衍 》, 上海 : 上海世纪出版股份 有限公司上海书店出版社 , 2008年。 作者简介 : 张 丽 , 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 生。北京 100871 [责任编辑 成 卉 ] 28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