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四章 化学平衡 4.4 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 4.5 化学平衡的移动 4.6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在工业中综合应用的举例

4化学平衡(2) 44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 K与K换算问题 dD(g)+ee(g) gG(g)+ hH(g) (G)·p(H) (D)·p°(E) 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RT=cRT则 pD=C(D)RT: PE=C(E)RT: pG=C(GRT: pH=c(HRT 代入平衡常数关系式: K p(G)·p'(H)c(G)c'(H) p“(D)p(E)c‘(Dc"(E) (RT)8+-ld+e)=K (RT)n 注:R的单位(对照书p7):当p取Pa时,浓度取mol·L时,R的值为8314× 例3、例4见书p46。 在工业生产中,对于有气体物质参与的反应,运用Kp计算比较方便。例5见书p46 45化学平衡的移动 个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V正=V遷,即其系统中各物质的浓度(或分压) 不随时间而变 但外界条件(如浓度、压力、浓度)改变了,原来的平衡状态被破坏,建立新的平衡: V正=V 这种外界条件的改变,使可逆反应从原来的平衡状态变为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叫平衡的移 动。(p47) 451浓度(或分压)对化学平衡的影响(p48)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反应物浓度或减少生成物浓度,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 动;增加生成物浓度或减少反应物浓度,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p48) 可逆反应达平衡时,正、逆反应速度相等。其它条件不变,增加某种反应物的浓度时,正 反应的即时速度增大,逆反应的即时速度不变,使得正反应速度大于逆反应速度,平衡正向移 动。随之,正反应的即时速度逐渐减小,逆反应的即时速度逐渐增大,当二者相等时,达到新 的平衡状态。同理,其它条件不变时,减小某反应物的浓度平衡逆向移动,增大某生成物的浓 度平衡逆向移动,减小某生成物的浓度平衡正向移动。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可分别用以 下曲线表示: ①增大反应物浓度 ②减小反应物浓度
1 4 化学平衡(2) 4.4 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 Kc与 Kp 换算问题 dD(g) + eE(g) gG(g) + hH(g) ( ) ( ) ( ) ( ) p D p E p G p H K d e g h p = 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 V n RT=cRT 则: pD=c(D)RT;pE=c(E)RT;pG=c(G)RT;pH=c(H)RT 代入平衡常数关系式: ( ) ( ) ( ) ( ) p D p E p G p H K d e g h p = = n c g h d e d e g h RT K RT c D c E c G c H + − + ( ) = ( ) ( ) ( ) ( ) ( ) ( ) ( ) 注:R 的单位(对照书 p7):当 p 取 Pa 时,浓度取 mol·L -1 时,R 的值为 8.314× 103Pa·L·mol-1·K-1。 例 3、例 4 见书 p46。 在工业生产中,对于有气体物质参与的反应,运用 Kp 计算比较方便。例 5 见书 p46。 4.5 化学平衡的移动 一个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V 正 = V 逆,即其系统中各物质的浓度(或分压) 不随时间而变。 但外界条件(如浓度、压力、浓度)改变了,原来的平衡状态被破坏,建立新的平衡: V 正′= V 逆′ 这种外界条件的改变,使可逆反应从原来的平衡状态变为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叫平衡的移 动。(p47) 4.5.1 浓度(或分压)对化学平衡的影响(p48)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反应物浓度或减少生成物浓度,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 动;增加生成物浓度或减少反应物浓度,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p48) 可逆反应达平衡时,正、逆反应速度相等。其它条件不变,增加某种反应物的浓度时,正 反应的即时速度增大,逆反应的即时速度不变,使得正反应速度大于逆反应速度,平衡正向移 动。随之,正反应的即时速度逐渐减小,逆反应的即时速度逐渐增大,当二者相等时,达到新 的平衡状态。同理,其它条件不变时,减小某反应物的浓度平衡逆向移动,增大某生成物的浓 度平衡逆向移动,减小某生成物的浓度平衡正向移动。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可分别用以 下曲线表示: ①增大反应物浓度 ②减小反应物浓度

③增大生成物浓度 ④减小生成物浓度 例6:反应:CO+H2O=H2+CO 在773K时平衡常数K=9,反应开始时c(CO=0.020molL,求当c(H2O)的起始浓度由 0.020molL提高到c(H2O=0080molL时:(1)平衡向什么方向移动;(2)CO的转化率变 化 解:(1)平衡移动方向 c(H2O)为0.020moL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 Co H20-Hz CO 初始0.020.02 0K=x2/(0.02-x)2=9;∴x=0.015molL1 平衡时0.02-x0.02x 0.0050.00500150.015 当c(H2O)的起始浓度由0.020molL提高到c(H2O)=0.080mlL时, Q=0015210.005×0.065)=0.69<K=9,∴反应向正方向移动。 (2)CO的转化率变化 当c(H2O)的起始浓度为0.020molL时,a(CO=(0.0150020)×100%=75% c(H2O)=008molL时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 CO H2O-H3+ CO2 初始0.020.08 平衡时0.02-x0.08-x K=x2/(0.02-x)(0.08x)=9 x=0.0194mol-L1
2 ③增大生成物浓度 ④减小生成物浓度 例 6:反应:CO+H2O H2+CO2 在 773K 时平衡常数 Kc=9,反应开始时 c(CO)=0.020mol·L-1,求当 c(H2O)的起始浓度由 0.020mol·L-1 提高到 c(H2O)=0.080mol·L-1 时:(1)平衡向什么方向移动;(2)CO 的转化率变 化。 解:(1)平衡移动方向 c(H2O)为 0.020mol·L-1 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 CO + H2O H2 + CO2 初始 0.02 0.02 0 0 Kc=x2 /(0.02-x)2 =9;∴x=0.015mol·L-1 平衡时 0.02-x 0.02-x x x 0.005 0.005 0.015 0.015 当 c(H2O)的起始浓度由 0.020mol·L-1 提高到 c(H2O)=0.080mol·L-1 时, Qc=0.015 2 /(0.005×0.065)= 0.69<Kc=9,∴反应向正方向移动。 (2)CO 的转化率变化 当 c(H2O)的起始浓度为 0.020mol·L-1 时,α(CO)=(0.015/0.020)×100%=75%; c(H2O)=0.080mol·L-1 时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 CO + H2O H2 + CO2 初始 0.02 0.08 0 0 平衡时 0.02-x 0.08-x x x Kc=x2 /[(0.02-x)(0.08-x)]=9 ∴x=0.0194mol·L-1

a(CO=(0.01940.020)×100%=97%(p57作业题413与此题类似) 这样由于水蒸气的浓度增加为原来的四倍,CO的转化率由75%变为97% 利用这一性质(①加入反应物或取去生成物使平衡向右移动②加入某一物质,使另一物质 的转化率提高),在反应中,使一成本较低的反应物过量,提高较贵的反应物的转化率。还可 取出生成物,使反应向正方向进行。 452系统总压对化学平衡的影响(p49 增加总压力,平衡向气体分子数减少的方向移动 可逆反应达平衡时,正、逆反应速度相等。其它条件不变,对于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 压强增大,正、逆反应的即时速度均增大,但缩小体积方向的速度增大的倍数多,使平衡向缩 小体积的方向移动。随之,缩小体积方向的速度逐渐减小,增大体积方向的速度逐渐增大,二 者相等时,达到新的平衡。其它条件不变时,压强降低时,正、逆反应的即时速度都减小,但 缩小体积方向的速度减小得更多,使平衡向增大体积的方向移动。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可分别用下列曲线表示: ①升压 ②降压 由曲线可以看出:压强对缩小体积方向的速度影响较大。 453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p50) 与C、P对平衡移动的影响有本质不同,C、P改变,K不变;而T变,K也变。 K,△H°(T,-T R 如果正反应是吸热反应(ΔH>0),则增加温度,K增加,平衡右移; 如果正反应是放热反应(ΔH<0),则增加温度,K减少,平衡左移。 可逆反应达平衡时,正、逆反应速度相等。其它条件不变,升高温度时,正、逆反应的即 时速度均增大,但吸热方向速度增大的倍数多,使平衡朝吸热的方向移动。随之,吸热方向的 速度逐渐减小,放热方向的速度逐渐增大,二者相等时,达到新的平衡。其它条件不变,降温
3 α(CO)=(0.0194/0.020)×100%=97%(p57 作业题 4.13 与此题类似) 这样由于水蒸气的浓度增加为原来的四倍,CO 的转化率由 75%变为 97%。 利用这一性质(①加入反应物或取去生成物使平衡向右移动②加入某一物质,使另一物质 的转化率提高),在反应中,使一成本较低的反应物过量,提高较贵的反应物的转化率。还可 取出生成物,使反应向正方向进行。 4.5.2 系统总压对化学平衡的影响(p49) 增加总压力,平衡向气体分子数减少的方向移动。 可逆反应达平衡时,正、逆反应速度相等。其它条件不变,对于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 压强增大,正、逆反应的即时速度均增大,但缩小体积方向的速度增大的倍数多,使平衡向缩 小体积的方向移动。随之,缩小体积方向的速度逐渐减小,增大体积方向的速度逐渐增大,二 者相等时,达到新的平衡。其它条件不变时,压强降低时,正、逆反应的即时速度都减小,但 缩小体积方向的速度减小得更多,使平衡向增大体积的方向移动。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可分别用下列曲线表示: ①升压 ②降压 由曲线可以看出:压强对缩小体积方向的速度影响较大。 4.5.3 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p50) 与 C、P 对平衡移动的影响有本质不同,C、P 改变,K 不变;而 T 变,K 也变。 如果正反应是吸热反应(ΔH>0),则增加温度,K 增加,平衡右移; 如果正反应是放热反应(ΔH<0),则增加温度,K 减少,平衡左移。 可逆反应达平衡时,正、逆反应速度相等。其它条件不变,升高温度时,正、逆反应的即 时速度均增大,但吸热方向速度增大的倍数多,使平衡朝吸热的方向移动。随之,吸热方向的 速度逐渐减小,放热方向的速度逐渐增大,二者相等时,达到新的平衡。其它条件不变,降温 − = 1 2 2 1 1 2 ln TT T T R H K K r

时,正、逆反应的即时速度均减小,但吸热方向速度减小得更多,使平衡朝放热方向移动。温 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可分别用下列曲线表示: ①升温 ②降温 从曲线可以看出:温度对吸热方向的速度影响较大。 454平衡移动原理-吕查德里原理(p51) 综上所述。如果改变平衡体系中某个条件(C、P、T),平衡总向着减弱这个改变的方向 移动。(只能应用于已达到平衡的系统) 46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在工业中综合应用的举例(p54) 要设计一个化工生产过程,首先要考虑成本,∴在反应能够实施的情况下,考虑:充分利 用原料,提高产量,缩短生产周期,降低成本 ①使一种价廉易得的反应物过量,以提高另一种原料的转化率 ②气体反应,增加压力使反应速率加快:但增加压力对反应设备要求较高,须综合考虑: ③大部分反应,T↑,Ⅵ↑。对于吸热反应,还能增加转化率(平衡的移动);但也须考虑:温度 过高使物料分解,增加能源; ④催化剂,考虑催化剂的催化性、活化温度、价格、催化剂中毒等问题。 作业:4.13(p57)
4 时,正、逆反应的即时速度均减小,但吸热方向速度减小得更多,使平衡朝放热方向移动。温 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可分别用下列曲线表示: ①升温 ②降温 从曲线可以看出:温度对吸热方向的速度影响较大。 4.5.4 平衡移动原理--吕·查德里原理(p51) 综上所述。如果改变平衡体系中某个条件(C、P、T),平衡总向着减弱这个改变的方向 移动。(只能应用于已达到平衡的系统) 4.6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在工业中综合应用的举例(p54) 要设计一个化工生产过程,首先要考虑成本,∴在反应能够实施的情况下,考虑:充分利 用原料,提高产量,缩短生产周期,降低成本。 ①使一种价廉易得的反应物过量,以提高另一种原料的转化率; ②气体反应,增加压力使反应速率加快;但增加压力对反应设备要求较高,须综合考虑; ③大部分反应,T↑,V↑。对于吸热反应,还能增加转化率(平衡的移动);但也须考虑:温度 过高使物料分解,增加能源; ④催化剂,考虑催化剂的催化性、活化温度、价格、催化剂中毒等问题。 作业:4.13(p57)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五章 酸碱反应 5.1 酸碱的解离理论和质子理论 5.2 水溶液中酸或碱的解离平衡.doc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三章 化学反应速率 3.1 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3.2 反应速率理论概要 3.3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doc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四章 化学平衡 4.1 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 4.2 平衡常数 4.3 多重平衡规则 4.4 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doc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二章 化学反应中物质的量和热量的变化.doc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六章 沉淀反应 6.1 难溶电解质沉淀的生成与溶解 6.2 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 6.3 分步沉淀和沉淀的转化.doc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绪论、第一章 化学反应中常见的物质聚集状态.doc
- 东北石油大学:《有机波谱分析》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五章 质谱 5.4 各类有机化合物的质谱 5.5 质谱图的解析.ppt
- 东北石油大学:《有机波谱分析》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五章 质谱 5.1 质谱的基本知识 5.2 分子离子与分子式 5.3 有机质谱中的裂解反应.ppt
- 东北石油大学:《有机波谱分析》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章 多谱综合解析.ppt
- 东北石油大学:《有机波谱分析》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章 紫外光谱.ppt
- 东北石油大学:《有机波谱分析》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章 核磁共振谱.ppt
- 东北石油大学:《有机波谱分析》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红外光谱.ppt
- 东北石油大学:《有机波谱分析》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章 绪论.ppt
- 浙江大学理学院:《有机质谱原理及应用》PPT教学课件_第二章 有机质谱仪器.ppt
- 浙江大学理学院:《有机质谱原理及应用》PPT教学课件_第一章 导论.ppt
- 浙江大学理学院:《有机质谱原理及应用》PPT教学课件_第五章 质谱法测定分子结构——大分子.ppt
- 浙江大学理学院:《有机质谱原理及应用》PPT教学课件_第四章 质谱法测定分子结构——小分子.ppt
- 浙江大学理学院:《有机质谱原理及应用》PPT教学课件_第三章 质谱(基础、仪器、应用).ppt
- 《高等有机合成 Advanced Organic Synthesis》PPT课程讲义(英文,共九章,含绪论).ppt
-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Atomic Emission Spectrometry(AES).ppt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七章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 7.5 原子结构元素性质的关系.doc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五章 酸碱反应 5.3 同离子效应和缓冲溶液 5.4 盐类的水解.doc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七章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 7.1 原子结构模型 7.3 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近代描述 7.4 原子中核外电子的排布.doc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八章 分子结构 8.1 共价键 8.2 杂化轨道理论和分子的几何构型 8.3 分子间力.doc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九章 晶体结构 9.1 晶体的基本知识 9.2 离子键和离子晶体 9.3 原子晶体和分子晶体 9.4 金属键和金属晶体 9.5 晶体的缺陷和非整比化合物 9.6 离子极化.doc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十章 氧化还原反应 电化学基础 10.2 原电池 10.3 电极电势 10.4 电极电势的应用 10.5 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doc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十二章 p区元素(氧硫)12.11 氧和硫.doc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十四章 d区元素(一)铬锰铁钴镍 第一节 铬及其化合物 第二节 锰及其化合物 第三节 铁系元素.doc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十二章 p区元(卤素).doc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十章 氧化还原反应 电化学基础 10.1 氧化还原反应.doc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十一章 S区元素 11.1 氢 11.2 S 区元素通论 11.3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盐类.doc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期末复习(一).doc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期末复习(二).doc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十二章 p区元素 12.2 碳、硼、硅及其化合物 12.7 氮及其化合物 12.8 磷及其化合物.doc
- 《燃烧理论与应用》2004级试题.doc
- 《燃烧理论与应用》第七章 层流火焰.ppt
- 《燃烧理论与应用》第九章(9-1) 湍流简介.ppt
- 《燃烧理论与应用》第九章(9-2) 湍流预混火焰.ppt
- 《燃烧理论与应用》第五章 反应系统的化学和热力学分析.ppt
- 《燃烧理论与应用》第八章 液滴蒸发与燃烧.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