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四章 化学平衡 4.1 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 4.2 平衡常数 4.3 多重平衡规则 4.4 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

4化学平衡(1) 41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 不可逆反应:反应几乎可完全转变为生成物,而在同样条件下,生成物几乎不能转回反应 物。(只能向一个方向进行的反应) 可逆反应:在一密闭容器中,同一条件下,即能正向进行,又能逆向进行的化学反应。(在 密闭容器中不能进行到底) 可逆反应具有普遍性 dd+eE gG+ hH 即平衡时,kc(D)c(E)=k逆cG)c(H) 正一V逆 k 平衡 k a c(D) c(E) K:平衡常数。注意:c指平衡时的浓度 化学平衡(指可逆反应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系统所处的状态)的特点: (1)与化学反应的途径无关(p40) (2)动态平衡(表观上各物质的浓度不变,实际上,正逆反应正在进行 (3)在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后,外界条件不变,各种物质的浓度不随时间变化;但若平衡 条件改变,原平衡状态随之改变。 42平衡常数 1、实验平衡常数(实验平衡常数的单位由其平衡常数表达式决定) ①浓度平衡常数K 一般式:dD+eE gG+ hH c8(G)·c"(H) (4-1) 令(g+h)-(d+e)=△n则K的量纲为(moL)n ②压力平衡常数Kp 一般式:dD(g)+eE(g) gG(g)+ hH(g) K=P(G).P"(H) (4-3) p“(D)·p(E) 令(g+h)-(d+e)=△n则Kp的量纲为(KPa)n或Par ③热力学平衡常数--标准平衡常数Ke 标准平衡常数是根据热力学函数计算得来的,所以又称为热力学平衡常数。 将浓度换算成相对浓度,分压换算成相对分压(无量纲),即:实验平衡常数表达式中有
1 4 化学平衡(1) 4.1 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 不可逆反应:反应几乎可完全转变为生成物,而在同样条件下,生成物几乎不能转回反应 物。(只能向一个方向进行的反应) 可逆反应:在一密闭容器中,同一条件下,即能正向进行,又能逆向进行的化学反应。(在 密闭容器中不能进行到底) 可逆反应具有普遍性: dD + eE gG + hH 即平衡时,k 正 c d (D)·c e (E)= k 逆 c g (G)·c h (H) K= 逆 正 k k = ( ) ( ) ( ) ( ) c D c E c G c H d e g h K:平衡常数。注意:c 指平衡时的浓度 化学平衡(指可逆反应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系统所处的状态)的特点: (1)与化学反应的途径无关(p40)。 (2)动态平衡(表观上各物质的浓度不变,实际上,正逆反应正在进行) (3)在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后,外界条件不变,各种物质的浓度不随时间变化;但若平衡 条件改变,原平衡状态随之改变。 4.2 平衡常数 1、实验平衡常数(实验平衡常数的单位由其平衡常数表达式决定) ①浓度平衡常数 Kc 一般式:dD + eE gG + hH ( ) ( ) ( ) ( ) c D c E c G c H K d e g h c = (4-1) 令(g+h)-(d+e)=Δn 则 Kc的量纲为(mol/L)Δn ②压力平衡常数 Kp 一般式:dD(g) + eE(g) gG(g) + hH(g) ( ) ( ) ( ) ( ) p D p E p G p H K d e g h p = (4-3) 令(g+h)-(d+e)=Δn 则 Kp 的量纲为(KPa)Δn 或 PaΔn ③热力学平衡常数--标准平衡常数 KΘ 标准平衡常数是根据热力学函数计算得来的,所以又称为热力学平衡常数。 将浓度换算成相对浓度,分压换算成相对分压(无量纲),即:实验平衡常数表达式中有

关物质的浓度(或分压)都要分别除以其标准态。溶液的标准态c为lmol·Ll,而气体分压 的标准态p为101325Pa 例:dD(g)+eE(g) gG(g)+ hH(g) p(G)& P(h) (4-4) p(D)d p(e) dd(aq)+ eE(aq) gG(aq)+ hH(aq) (G)、g,C(H) c D),dC(e 对于有固体参加的可逆反应,K表达式中不列入固体物质。例: d d(aq)+ ee(s) gG(s)+hh(g) P(H) K (4-6) c(D),d 对于有液体参加的可逆反应,如果该液体不是作溶剂,则在K°表达式中应出现。(如书 47式,p42) 本书为了简化书写,用方括号[]表示物质的相对浓度或相对压力。即 B的相对浓度[B]=c(B B气体的相对分压[pB=p(B/p° 故(46)式可简写为 [p(H) 从(44)式可推导出,K与Kp关系为 K°=P()P"(H 6-An P(D).P(E)'P (4-8)(K°是无量纲的) 2、书写和应用平衡常数的注意点 ①纯固体在平衡常数式中不必列出 CaCO3(S)=CaO(S)+CO(g) K= PCO,/Pe
2 关物质的浓度(或分压)都要分别除以其标准态。溶液的标准态 c Θ 为 1mol·L -1,而气体分压 的标准态 p Θ 为 101325Pa。 例:dD(g) + eE(g) gG(g) + hH(g) d e g h p p E p p D p p H p p G K ) ( ) ) ( ( ) ( ) ( ) ) ( ( ) ( = (4-4) dD(aq) + eE(aq) gG(aq) + hH(aq) d e g h c c E c c D c c H c c G K ) ( ) ) ( ( ) ( ) ( ) ) ( ( ) ( = (4-5) 对于有固体参加的可逆反应,KΘ 表达式中不列入固体物质。例: dD(aq) + eE(s) gG(s) + hH(g) d h c c D p p H K ) ( ) ( ) ( ) ( = (4-6) 对于有液体参加的可逆反应,如果该液体不是作溶剂,则在 KΘ 表达式中应出现。(如书 4-7 式,p42) 本书为了简化书写,用方括号[ ]表示物质的相对浓度或相对压力。即: B 的相对浓度[B]=c(B)/cΘ B 气体的相对分压[p(B)]=p(B)/pΘ 故(4-6)式可简写为: d h D p H K [ ] [ ( )] = 从(4-4)式可推导出,KΘ 与 Kp 关系为 n p g h d e d e g h p K p p D p E p G p H K − − + + − = = ( ) ( ) ( ) ( ) ( ) (4-8)(KΘ 是无量纲的) 2、书写和应用平衡常数的注意点 ①纯固体在平衡常数式中不必列出 CaCO3(S) CaO(S)+ CO2(g) KΘ = PCO2 / PΘ

②对于水在平衡式中的处理: 水作为溶剂时,不必列出 水作为反应物 i)稀溶液:水既作溶剂,又作反应物,反应掉的水与总的水分子相比微不足道,不必列出;如: NH3+H20= NHa*+OH i)水的量对反应影响显著,必须列出。如:CO(g)+H2O(g)=CO2(g)+H2 ③Kθ随温度而变,使用时须注意相应的温度。平衡常数是某一反应的特性常数,它不随物质的 初始浓度(或分压)而改变,仅取决于反应的本性 ④要与反应方程式相符 P(Hn) (1)H(g)+l(g) 2H(g:K1° p(H2)、,P(2) P(Hn (2)H2(g)+1(g)=H(g);K2 2(H)3.(D(2) 故有:K1°=(K2°)2 3、平衡常数的意义 ①判断可逆反应平衡状态和反应进行方向的依据。 dd +ee = gG+ hH 在任意态时:浓度商Q= (4-2) (D)·c(E) 注:Q表达式中各物质的浓度是任意状态下的浓度,其商值是任意的;而K表达式中各 物质的浓度是平衡时的浓度,其商值在一定温度下为常数 Q=K时,V正=V反应已平衡 QK时,反应向逆方向进行 对于气体反应:浓度商 iOp p(G) P"(H (4-3) 4(D)p°(E ②描写可逆反应进行程度的标度 对同类反应而言,K越大,反应进行越完全
3 ②对于水在平衡式中的处理: 水作为溶剂时,不必列出; 水作为反应物: i)稀溶液:水既作溶剂,又作反应物,反应掉的水与总的水分子相比微不足道,不必列出;如: NH3 + H2O NH4 + + OHii)水的量对反应影响显著,必须列出。如:CO(g)+ H2O(g) CO2(g)+ H2(g) ③KΘ 随温度而变,使用时须注意相应的温度。平衡常数是某一反应的特性常数,它不随物质的 初始浓度(或分压)而改变,仅取决于反应的本性。 ④要与反应方程式相符 (1) H2(g) + I2(g) 2HI(g); ) ( ) ) ( ( ) ( ) ( ) ( 2 2 2 1 p p I p p H p p HI K = (2) 2 1 H2(g) + 2 1 I2(g) HI(g); 2 1 2 2 1 2 2 ) ( ) ) ( ( ) ( ) ( ) ( p p I p p H p p HI K = 故有:K1 Θ= (K2 Θ ) 2 3、平衡常数的意义 ①判断可逆反应平衡状态和反应进行方向的依据。 dD + eE gG + hH 在任意态时:浓度商 ( ) ( ) ( ) ( ) c D c E c G c H Q d e g h c = (4-2) 注:Qc 表达式中各物质的浓度是任意状态下的浓度,其商值是任意的;而 Kc 表达式中各 物质的浓度是平衡时的浓度,其商值在一定温度下为常数。 Qc = Kc时,V 正 = V 逆 反应已平衡 Qc < Kc 时,反应向正方向进行 Qc > Kc时,反应向逆方向进行 对于气体反应:浓度商 ( ) ( ) ( ) ( ) p D p E p G p H Q d e g h p = (4-3) ②描写可逆反应进行程度的标度 对同类反应而言,K 越大,反应进行越完全

K-整个反应的完全程度。 ③平衡常数表达式表明一定温度下体系达成平衡的条件。 4、3多重平衡规则 多重平衡规则:如果一个反应是其它两个或更多反应的总和,则这个总反应的平衡常数等 于其它各个反应的平衡常数的乘积。如700℃时,下述两个反应 (1)SO2(g)+-O2(g) SO3(g) CSOR) c(SO2)·c2(O2) (2)NO2(g) NO(g)+-O(g) K NO)·c2(O2) c(M)=0012 把反应(1)、(2)相加得: (3)SO2(g)+NO2(g) SO3(g)+ NO(g) K=k.K= c(SO,)XC(NO).C-(O2)=c(SOs). c(NO) c(SO2)·c2(O2) C(NO2) C(SO2) c(NO2) =20×0.012=0.24 推广至一般情况 若反应N=反应A+反应B+…, 则K(N)=K(A)×K(B) 应用多重平衡规则,可以由若干个已知反应的平衡常数求得某个反应的平衡常数,而无须 通过实验 44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 1、平衡常数与平衡转化率 实际工作中常用平衡转化率a来表示。-某一反应物反应的完全程度 某反应物已转化的量 X100% 某反应物的总量 若反应前后体积不变,反应物的量可用浓度来表示 2、化学平衡的计算
4 K--整个反应的完全程度。 ③平衡常数表达式表明一定温度下体系达成平衡的条件。 4.3 多重平衡规则 多重平衡规则:如果一个反应是其它两个或更多反应的总和,则这个总反应的平衡常数等 于其它各个反应的平衡常数的乘积。如 700℃时,下述两个反应: (1) SO2(g) + 2 1 O2(g) SO3(g); 20 ( ) ( ) ( ) 2 2 1 2 3 1 = = c SO c O c SO Kc (2) NO2(g) NO(g) + 2 1 O2(g); 0.012 ( ) ( ) ( ) 2 2 2 1 2 = = c NO c NO c O Kc 把反应(1)、(2)相加得: (3) SO2(g) + NO2(g) SO3(g) + NO(g); ( ) ( ) ( ) ( ) ( ) ( ) ( ) ( ) ( ) ( ) 2 2 3 2 2 2 1 2 2 1 2 3 3 1 2 c SO c NO c SO c NO c NO c NO c O c SO c O c SO Kc Kc Kc = = = =20×0.012=0.24 推广至一般情况: 若 反应 N=反应 A+反应 B+…, 则 Kc(N)=Kc(A)×Kc(B)…。 应用多重平衡规则,可以由若干个已知反应的平衡常数求得某个反应的平衡常数,而无须 通过实验。 4.4 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 1、平衡常数与平衡转化率 实际工作中常用平衡转化率 α 来表示。α-某一反应物反应的完全程度。 若反应前后体积不变,反应物的量可用浓度来表示 2、化学平衡的计算

例1:书p44 例2:书p45。 例3:在恒定温度和101.3KPa时,将1.10 mol so2和0.90molO2的混合物慢慢通过V2O3催化剂, 使生成SO3,达到平衡后,保持温度和总压力不变,测得剩余O2为0.53mol,求K 分析:K=…,P1=nRTV,P1=P×n/ns=1013×n/ n a kPa 2SO2(g)+O2(g) 起始mo数1.10 090 平衡mo数0.36 ne=036+053+074=1.63mol 303=10131.63:PBo2=1013x036 0.74 0.53 163:P02=1013× 163 P(SO,) 0.74 p(SO2)2,/P(O2) 0.362( 0.53 1.63
5 例 1:书 p44。 例 2:书 p45。 例 3:在恒定温度和 101.3KPa 时,将 1.10mol SO2和 0.90mol O2 的混合物慢慢通过 V2O5 催化剂, 使生成 SO3,达到平衡后,保持温度和总压力不变,测得剩余 O2 为 0.53mol,求 KΘ。 分析:K= ……,Pi = niRT/V,Pi = P 总×ni/n 总=101.3×ni/n 总 kPa Pso3=101.3× 1.63 0.74 ;Pso2=101.3× 1.63 0.36 ;Po2=101.3× 1.63 0.53 ; ) ( ) ) ( ( ) ( ) ( ) ( 2 2 2 3 2 p p O p p SO p p SO K = = ) 1.63 0.53 0.36 ( 0.74 2 2 =13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二章 化学反应中物质的量和热量的变化.doc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六章 沉淀反应 6.1 难溶电解质沉淀的生成与溶解 6.2 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 6.3 分步沉淀和沉淀的转化.doc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绪论、第一章 化学反应中常见的物质聚集状态.doc
- 东北石油大学:《有机波谱分析》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五章 质谱 5.4 各类有机化合物的质谱 5.5 质谱图的解析.ppt
- 东北石油大学:《有机波谱分析》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五章 质谱 5.1 质谱的基本知识 5.2 分子离子与分子式 5.3 有机质谱中的裂解反应.ppt
- 东北石油大学:《有机波谱分析》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章 多谱综合解析.ppt
- 东北石油大学:《有机波谱分析》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章 紫外光谱.ppt
- 东北石油大学:《有机波谱分析》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章 核磁共振谱.ppt
- 东北石油大学:《有机波谱分析》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红外光谱.ppt
- 东北石油大学:《有机波谱分析》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章 绪论.ppt
- 浙江大学理学院:《有机质谱原理及应用》PPT教学课件_第二章 有机质谱仪器.ppt
- 浙江大学理学院:《有机质谱原理及应用》PPT教学课件_第一章 导论.ppt
- 浙江大学理学院:《有机质谱原理及应用》PPT教学课件_第五章 质谱法测定分子结构——大分子.ppt
- 浙江大学理学院:《有机质谱原理及应用》PPT教学课件_第四章 质谱法测定分子结构——小分子.ppt
- 浙江大学理学院:《有机质谱原理及应用》PPT教学课件_第三章 质谱(基础、仪器、应用).ppt
- 《高等有机合成 Advanced Organic Synthesis》PPT课程讲义(英文,共九章,含绪论).ppt
-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Atomic Emission Spectrometry(AES).ppt
- 韩山师范学院:《仪器分析》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章 绪论(徐春秀).ppt
-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资源(试题资料)综合考试试卷六.pdf
-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资源(试题资料)综合考试试卷五.pdf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三章 化学反应速率 3.1 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3.2 反应速率理论概要 3.3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doc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五章 酸碱反应 5.1 酸碱的解离理论和质子理论 5.2 水溶液中酸或碱的解离平衡.doc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四章 化学平衡 4.4 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 4.5 化学平衡的移动 4.6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在工业中综合应用的举例.doc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七章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 7.5 原子结构元素性质的关系.doc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五章 酸碱反应 5.3 同离子效应和缓冲溶液 5.4 盐类的水解.doc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七章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 7.1 原子结构模型 7.3 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近代描述 7.4 原子中核外电子的排布.doc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八章 分子结构 8.1 共价键 8.2 杂化轨道理论和分子的几何构型 8.3 分子间力.doc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九章 晶体结构 9.1 晶体的基本知识 9.2 离子键和离子晶体 9.3 原子晶体和分子晶体 9.4 金属键和金属晶体 9.5 晶体的缺陷和非整比化合物 9.6 离子极化.doc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十章 氧化还原反应 电化学基础 10.2 原电池 10.3 电极电势 10.4 电极电势的应用 10.5 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doc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十二章 p区元素(氧硫)12.11 氧和硫.doc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十四章 d区元素(一)铬锰铁钴镍 第一节 铬及其化合物 第二节 锰及其化合物 第三节 铁系元素.doc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十二章 p区元(卤素).doc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十章 氧化还原反应 电化学基础 10.1 氧化还原反应.doc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十一章 S区元素 11.1 氢 11.2 S 区元素通论 11.3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盐类.doc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期末复习(一).doc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期末复习(二).doc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十二章 p区元素 12.2 碳、硼、硅及其化合物 12.7 氮及其化合物 12.8 磷及其化合物.doc
- 《燃烧理论与应用》2004级试题.doc
- 《燃烧理论与应用》第七章 层流火焰.ppt
- 《燃烧理论与应用》第九章(9-1) 湍流简介.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