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石油大学:《有机波谱分析》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章 核磁共振谱

第四章核磁共振谱 4.1基本原理 41.1原子核的自旋 核象电子一样,也有自旋现象,从而有自旋角动量。 旋进轨道 一自旋轴 自旋的质子 核的自旋角动量(p)是量子化的,不能任意取值, 可用自旋量子数(D来描述
第四章 核磁共振谱 4.1 基本原理 4.1.1 原子核的自旋 核象电子一样,也有自旋现象,从而有自旋角动量。 核的自旋角动量(ρ)是量子化的,不能任意取值, 可用自旋量子数(I)来描述。 H0 旋进轨道 自旋轴 自旋的质子

h p=√(+1) =0、1/2、1 2丌 Ⅰ=0,p=0,无自旋,不能产生自旋角动量,不会 产生共振信号。 的取值可用下面关系判断: 质量数)原子序数(Z)自旋量子数(D 奇数 奇数或偶数半整数n+1/2。n=0,1,2, 奇数 整数 偶数 偶数
2 ( 1) h = I I + I=0、1/2、1…… I = 0, ρ=0, 无自旋,不能产生自旋角动量,不会 产生共振信号。 ∴ 只有当I > O时,才能发生共振吸收,产生共振 信号。 I 的取值可用下面关系判断: 质量数(A) 原子序数(Z) 自旋量子数(I) 奇 数 奇数或偶数 半整数 n + 1/2。n = 0,1,2,… 奇 数 整 数 偶 数 偶 数 0

例如: A(1) A(12) A(14) Z(6) 2(7) 偶一偶 偶一奇 为半整数(1/2) I=0 为整数 412自旋核在外加磁场中的取向 取向数=2I+1 (在没有外电场时,自旋核的取向是任意的) H核:自旋取向数=2×1/2+1=2 即:H核在外场有两个自旋方向相反的取向。 致H0相反
例如: H A Z (1) (1) C A Z (12) (6) N A Z (14) (7) 奇 - 奇 偶 - 偶 偶 - 奇 I为半整数(1/2) I = 0 I为整数 有共振吸收 无 有共振吸收 4.1.2 自旋核在外加磁场中的取向 取向数 = 2 I + 1 (在没有外电场时,自旋核的取向是任意的)。 即:H核在外场有两个自旋方向相反的取向。 H 核: 自旋取向数 = 2×1/2 + 1 = 2 H0 1 H' H' 一 致 相 反

413磁共振的产生 它在外加磁场中的取向 磁性核的自旋取向表明 它的某个特定能级状态(用 磁量子数m表示)。取值为 即:每一个取向都代表一个能级状态,有一个m。 如:lH核:∵I=1/2m为-1/2和+1/2 2丌 Y一磁旋比(物质的特征常数)B=hvBo 外场 △E=hv=yhn 2丌 低能态
4.1.3 磁共振的产生 磁性核的自旋取向表明 它在外加磁场中的取向 它的某个特定能级状态(用 磁量子数ms表示)。取值为 –I … 0 … +I。 即:每一个取向都代表一个能级状态,有一个ms 。 如:1H核:∵I=1/2 ∴ ms为 -1/2 和 +1/2 = H0 2 E = h = H0 2 h E = h H0 H' H' ms = _ 1/2 ms = + 1/2 ν γ π ν γ π ν 高能态 低能态 γ—磁旋比(物质的特征常数) 外 场

结论 (1)AE∝H0; (2)H受到一定频率(v)的电磁辐射,且提供的能 量=AE,则发生共振吸收,产生共振信号。 信号 吸收能量 0 低场Ho高场一
结论: (1)ΔE ∝ H0; (2) 1H受到一定频率(v)的电磁辐射,且提供的能 量 =ΔE,则发生共振吸收,产生共振信号。 0 低 场 H0 高 场 吸 收 能 量 信号

4.2化学位移 定义:在照射频率确定时,同种核因在分子中的化学 环境不同而在不同共振磁场强度下显示吸收峰的现象 称为 因此一个质子的化学位移是由其周围 的电子环境决定的。 H核 421化学位移的由来 屏蔽效应 二一/感应磁场 化学位移是由核外电子 外磁场 的屏蔽效应引起的。 电子对质子的屏蔽作用
定义:在照射频率确定时,同种核因在分子中的化学 环境不同而在不同共振磁场强度下显示吸收峰的现象 称为化学位移。因此一个质子的化学位移是由其周围 的电子环境决定的。 4.2 化学位移 4.2.1 化学位移的由来 — — 屏蔽效应 化学位移是由核外电子 的屏蔽效应引起的

若质子的共振磁场强度只与y(磁旋比)、电磁波照 射频率ν有关,那么,试样中符合共振条件的H都发 生共振,就只产生一个单峰,这对测定化合物的结构是 毫无意义的。 在相同的频率照射下,化学 环境不同的质子将在不同的磁场强度处出现吸收峰 H核在分子中不是完全裸露的,而是被价电子所包 围的。因此,在外加磁场作用下,由于核外电子在垂 直于外加磁场的平面绕核旋转,从而产生与外加磁场 方向相反的感生磁场H。这样,H核的实际感受到的 磁场强度为: Hs=Ho-H=Ho-OHo=Ho(I-o 式中:a为屏蔽常数
H核在分子中不是完全裸露的,而是被价电子所包 围的。因此,在外加磁场作用下,由于核外电子在垂 直于外加磁场的平面绕核旋转,从而产生与外加磁场 方向相反的感生磁场H’ 。这样,H核的实际感受到的 磁场强度为: 若质子的共振磁场强度只与γ(磁旋比)、电磁波照 射频率v有关,那么,试样中符合共振条件的1H都发 生共振,就只产生一个单峰,这对测定化合物的结构是 毫无意义的。实验证明:在相同的频率照射下,化学 环境不同的质子将在不同的磁场强度处出现吸收峰。 H ' (1 ) H实 = 0 − H = H0 −H0 = H0 − 式中:σ为屏蔽常数

核外电子对核产生的这种作用,称为屏蔽效应(又 称抗磁屏蔽效应)。 显然,核外电子云密度越大, 越强,要发 生共振吸收就势必增加外加磁场强度,共振信号将移向 高场区;反之,共振信号将移向低场区。 屏蔽效 低场 H0高场 去屏蔽效应,共振信号移向低场 因此,H核磁共振的条件是 H 实 O 2丌 0
核外电子对H核产生的这种作用,称为屏蔽效应(又 称抗磁屏蔽效应)。 显然,核外电子云密度越大,屏蔽效应越强,要发 生共振吸收就势必增加外加磁场强度,共振信号将移向 高场区;反之,共振信号将移向低场区。 低场 H0 高场 屏蔽效应 ,共振信号移向高场 去屏蔽效应 ,共振信号移向低场 因此,H核磁共振的条件是: 实 ( ) = = 1− 2 2 H H0

422化学位移的表示方法 化学位移的差别约为百万分之十,精确测量十分 困难,现采用相对数值。以四甲基硅(TMS)为标准 物质,规定:它的化学位移为零,然后,根据其它吸 收峰与零点的相对距离来确定它们的化学位移值 低场 9876654321 1-2-3 T 化学位移用8表示,以前也用τ表示,τ与8的关系为 T=10-6
4.2.2 化学位移的表示方法 化学位移的差别约为百万分之十,精确测量十分 困难,现采用相对数值。以四甲基硅(TMS)为标准 物质,规定:它的化学位移为零,然后,根据其它吸 收峰与零点的相对距离来确定它们的化学位移值。 零 点 9 8 7 6 6 5 4 3 2 1 -1 -2 -3 化学位移用表示,以前也用表示,与的关系为: = 10 - TMS 低场 高场

试样的共振频率 湘物质TMS的共振频率 Vx106 感生磁场非常小,只有 外加磁场的百万分之几, 为方便起见,故×10 化学位移 为什么选用TMS(四甲基硅烷)作为标准物质? (1)屏蔽效应强,共振信号在高场区(8值规定为0), 绝大多数吸收峰均出现在它的左边。 2)结构对称,是一个单峰 (3)容易回收(bp低),与样品不反应、不缔合
为什么选用TMS(四甲基硅烷)作为标准物质? (1)屏蔽效应强,共振信号在高场区(δ值规定为0), 绝大多数吸收峰均出现在它的左边。 (2)结构对称,是一个单峰。 (3)容易回收(b.p低),与样品不反应、不缔合。 6 0 10 − = 试样 TMS 化学位移 试样的共振频率 标准物质TMS的共振频率 感生磁场H'非常小,只有 外加磁场的百万分之几, 为方便起见,故× 10 6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东北石油大学:《有机波谱分析》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红外光谱.ppt
- 东北石油大学:《有机波谱分析》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章 绪论.ppt
- 浙江大学理学院:《有机质谱原理及应用》PPT教学课件_第二章 有机质谱仪器.ppt
- 浙江大学理学院:《有机质谱原理及应用》PPT教学课件_第一章 导论.ppt
- 浙江大学理学院:《有机质谱原理及应用》PPT教学课件_第五章 质谱法测定分子结构——大分子.ppt
- 浙江大学理学院:《有机质谱原理及应用》PPT教学课件_第四章 质谱法测定分子结构——小分子.ppt
- 浙江大学理学院:《有机质谱原理及应用》PPT教学课件_第三章 质谱(基础、仪器、应用).ppt
- 《高等有机合成 Advanced Organic Synthesis》PPT课程讲义(英文,共九章,含绪论).ppt
-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Atomic Emission Spectrometry(AES).ppt
- 韩山师范学院:《仪器分析》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章 绪论(徐春秀).ppt
-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资源(试题资料)综合考试试卷六.pdf
-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资源(试题资料)综合考试试卷五.pdf
-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资源(试题资料)综合考试试卷四.pdf
-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资源(试题资料)综合考试试卷三.pdf
-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资源(试题资料)综合考试试卷二.pdf
-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资源(试题资料)综合考试试卷一.pdf
-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资源(试题资料)实验试卷六.pdf
-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资源(试题资料)实验试卷五.pdf
-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资源(试题资料)实验试卷四.pdf
-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资源(试题资料)实验试卷三.pdf
- 东北石油大学:《有机波谱分析》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章 紫外光谱.ppt
- 东北石油大学:《有机波谱分析》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章 多谱综合解析.ppt
- 东北石油大学:《有机波谱分析》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五章 质谱 5.1 质谱的基本知识 5.2 分子离子与分子式 5.3 有机质谱中的裂解反应.ppt
- 东北石油大学:《有机波谱分析》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五章 质谱 5.4 各类有机化合物的质谱 5.5 质谱图的解析.ppt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绪论、第一章 化学反应中常见的物质聚集状态.doc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六章 沉淀反应 6.1 难溶电解质沉淀的生成与溶解 6.2 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 6.3 分步沉淀和沉淀的转化.doc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二章 化学反应中物质的量和热量的变化.doc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四章 化学平衡 4.1 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 4.2 平衡常数 4.3 多重平衡规则 4.4 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doc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三章 化学反应速率 3.1 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3.2 反应速率理论概要 3.3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doc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五章 酸碱反应 5.1 酸碱的解离理论和质子理论 5.2 水溶液中酸或碱的解离平衡.doc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四章 化学平衡 4.4 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 4.5 化学平衡的移动 4.6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在工业中综合应用的举例.doc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七章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 7.5 原子结构元素性质的关系.doc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五章 酸碱反应 5.3 同离子效应和缓冲溶液 5.4 盐类的水解.doc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七章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 7.1 原子结构模型 7.3 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近代描述 7.4 原子中核外电子的排布.doc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八章 分子结构 8.1 共价键 8.2 杂化轨道理论和分子的几何构型 8.3 分子间力.doc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九章 晶体结构 9.1 晶体的基本知识 9.2 离子键和离子晶体 9.3 原子晶体和分子晶体 9.4 金属键和金属晶体 9.5 晶体的缺陷和非整比化合物 9.6 离子极化.doc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十章 氧化还原反应 电化学基础 10.2 原电池 10.3 电极电势 10.4 电极电势的应用 10.5 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doc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十二章 p区元素(氧硫)12.11 氧和硫.doc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十四章 d区元素(一)铬锰铁钴镍 第一节 铬及其化合物 第二节 锰及其化合物 第三节 铁系元素.doc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十二章 p区元(卤素).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