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十章 氧化还原反应 电化学基础 10.1 氧化还原反应

10氧化还原反应电化学基础(1) 10.1氧化还原反应 例1:Zn+CuSO4=ZnSO4+Cu电子得失(转移) 例2:C+O2→O=C=O电子偏移 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有电子的转移或偏移,某些元素的氧化数发生了变化。 氧化一还原反应的共同特征:反应物中含有化合价变化的元素 氧化态(数 1、定义 氧化数是指某元素一个原子的荷电数,该荷电数是假定把每一个化学键中的电子指定给电负 性大(即吸电子能力强)的原子而求得的。(得到电子为负价,失去电子为正价) 电负性:不同元素在分子中吸引电子的能力 电负性↑,吸引电子能力↑,其中F最强,x=40 、规律: H Li Be b C o F c Br I 2.11.01.52.02.53.03.54.03.02.82.5 NaCl:xNa=0.9,x=3.0,∴Na为+1价,Cl为-1价 CO2:O=C=O,x=3.5,x=2.5,∴C为+2价,O为-2价。 确定氧化态的一般原则:pl69 (1)单质中,元素的氧化数为0:如:O2,Cl2,Fe (2)离子中,元素的氧化数=离子的电荷数:如: Na+Icl-I: (3)H:一般为+1价,但在NaH,KH中为-1价 (4)O:一般为-2价,但在过氧化物(H2O2,Na2O2)中为-1价 (5)中性分子,各氧化数代数和=0, (6)多原子离子,各氧化数代数和=电荷数 氧化和还原氧化剂和还原剂 失电子的过程称为氧化,氧化数升高:得电子的过程称为还原,氧化数降低 得电子,降低,被还原,为氧化剂:失电子,升高,被氧化,为还原剂。 Zn -2e Zn2氧化反应;Cu2+2e 还原反应 即可把一个氧化还原反应表示为两个半反应,每个半反应中包含了同一种物质的两种氧化态 氧化还原电对: 氧化型/还原型(氧化数高/氧化数低) Zn2+/Zn, Cu2+/Cu, H*/H2, Sn+/Sn2+, Fe3+/Fe2+f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1、总规律: 对多原子:一个原子得失电子数要乘以原子个数 对于多元素:将所有得电子或失电子的数目合并后再求最小公倍数(整体标价)
1 10 氧化还原反应 电化学基础(1) 10.1 氧化还原反应 例 1:Zn + CuSO4 = ZnSO4 + Cu 电子得失(转移) 例 2:C + O2 → O=C=O 电子偏移 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有电子的转移或偏移,某些元素的氧化数发生了变化。 氧化—还原反应的共同特征:反应物中含有化合价变化的元素。 一、氧化态(数) 1、定义: 氧化数是指某元素一个原子的荷电数,该荷电数是假定把每一个化学键中的电子指定给电负 性大(即吸电子能力强)的原子而求得的。(得到电子为负价,失去电子为正价) 电负性:不同元素在分子中吸引电子的能力。 电负性↑,吸引电子能力↑,其中 F 最强,χ=4.0 2、规律: H Li Be B C N O F Cl Br I 2.1 1.0 1.5 2.0 2.5 3.0 3.5 4.0 3.0 2.8 2.5 NaCl:χNa=0.9,χCl=3.0,∴Na 为+1 价,Cl 为-1 价。 CO2:O=C=O,χO=3.5,χC=2.5,∴C 为+2 价,O 为-2 价。 确定氧化态的一般原则:p169 (1)单质中,元素的氧化数为 0;如:O2,Cl2,Fe; (2)离子中,元素的氧化数=离子的电荷数;如:Na+1Cl-1 ; (3)H:一般为+1 价,但在 NaH,KH 中为-1 价; (4)O:一般为-2 价,但在过氧化物(H2O2,Na2O2)中为-1 价; (5)中性分子,各氧化数代数和=0, (6)多原子离子,各氧化数代数和=电荷数 二、氧化和还原 氧化剂和还原剂 失电子的过程称为氧化,氧化数升高;得电子的过程称为还原,氧化数降低。 得电子,降低,被还原,为氧化剂;失电子,升高,被氧化,为还原剂。 Zn + Cu2+ —→ Zn2+ + Cu Zn —2e —→ Zn2+ 氧化反应;Cu2+ + 2e —→ Cu 还原反应。 即可把一个氧化还原反应表示为两个半反应,每个半反应中包含了同一种物质的两种氧化态。 氧化还原电对: 氧化型 / 还原型(氧化数高 / 氧化数低) Zn2+/Zn,Cu2+/Cu,H+ /H2,Sn4+/Sn2+,Fe3+/Fe2+等 三、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1、总规律: 对多原子:一个原子得失电子数要乘以原子个数; 对于多元素:将所有得电子或失电子的数目合并后再求最小公倍数(整体标价);

对于关键系数:只能放在纯粹(只)发生了氧化或还原反应的物质前 对于部分氧化还原物质:应将氧化还原部分和非氧化还原部分合并总数后再放在该物质前 、氧化一还原反应的配平原则: (1)质量定恒: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原子个数相等 (2)电荷守恒:反应中还原剂失去电子总数等于氧化剂得到电子总数。 3、氧化一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步骤: (1)找变价:找出反应前后变价元素的化合价: (2)列变化:列出元素化合价升降的数目 (3)求总数:求出化合价升降的数目的最小公倍数,即方程式中得失电子总数 (4)查数电:检查方程式前后元素原子的种类、个数、电荷数目是否一致。 4、氧化一还原反应方程配平举例: ①完全氧化还原反应:变价元素化合价反应前后全部改变 例:NH3+O2→NO+H2O (1)找变价:N3→N2,O0→O2(注:若方程式出现双原子或多原子分子时,有关原子个 数要扩大相应倍数) (2)列变化:↑5,↓4(注:“↑”表价升,“↓”表化合价降) (3)求总数:5和4最小的公倍数为20,故5×4,4×5分别为化合价升、降总数(注:5 ×4,4×5形式前者为化合价升降数,后者为相应反应物所需的物的量,故,4、5分别为反应物 NH3和O2前与数一一乘几配几) 4NH3+5O2→4NO+6H2O (4)根据观察法配平其它系数,(根据质量守恒及电荷守恒原则)并检查反应前后是否守 恒(电荷、原子系数) 小结1:1、完全氧化一还原反应的配平按配平步骤顺次配平。 ②不完全氧化一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例: CutHNO3(稀)→Cu(NO3)2+NO+H2O (1)找变价::Cu→Cu2+,N5+→N2+ (2)列变化:↑2,↓3 (3)求总数:2×3,3×2 (4)配系数查数目:3Cu+2HNO3(稀)→3Cu(NO3)2+2NO+H2O 注:↓3×2,按1的方式,方程式中HNO3及NO前应配2,但实际上,这是反映实际参加 氧化一还原反应的(即化合价改变)的N元素,本例中HNO3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转为NO,参 加了氧化一还原反应,另一部分化合价无变化,转为Cu(NO3),故反应前需HNO3总量应为NO 的2加Cu(NO3)2中的6个NO3,共需8个HNO3,故HNO3前系数应为8,不为2 3Cu+8HNO3(MB)=3Cu(NO3)2+4H2O 小结2:不完全氧化一还原反应按1步骤配平后,还应注意没有参加氧化一还原反应部分物 质的前后关系 ③自身氧化一还原反应(逆向配平法)
2 对于关键系数:只能放在纯粹(只)发生了氧化或还原反应的物质前; 对于部分氧化还原物质:应将氧化还原部分和非氧化还原部分合并总数后再放在该物质前。 2、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原则: (1)质量定恒: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原子个数相等; (2)电荷守恒:反应中还原剂失去电子总数等于氧化剂得到电子总数。 3、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步骤: (1)找变价:找出反应前后变价元素的化合价; (2)列变化:列出元素化合价升降的数目; (3)求总数:求出化合价升降的数目的最小公倍数,即方程式中得失电子总数; (4)查数电:检查方程式前后元素原子的种类、个数、电荷数目是否一致。 4、氧化—还原反应方程配平举例: ①完全氧化还原反应:变价元素化合价反应前后全部改变。 例:NH3+O2 → NO+H2O (1)找变价:N3-→N2+,O0→O2-(注:若方程式出现双原子或多原子分子时,有关原子个 数要扩大相应倍数) (2)列变化:↑5,↓4(注:“↑”表价升,“↓”表化合价降) (3)求总数:5 和 4 最小的公倍数为 20,故 5×4,4×5 分别为化合价升、降总数(注:5 ×4,4×5 形式前者为化合价升降数,后者为相应反应物所需的物的量,故,4、5 分别为反应物 NH3 和 O2 前与数——乘几配几) 4NH3+5O2 → 4NO+6H2O (4)根据观察法配平其它系数,(根据质量守恒及电荷守恒原则)并检查反应前后是否守 恒(电荷、原子系数) 小结 1:1、完全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按配平步骤顺次配平。 ②不完全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例:Cu+HNO3(稀) → Cu(NO3)2+NO+H2O (1)找变价::Cu0→Cu2+,N5+→N2+ (2)列变化:↑2,↓3 (3)求总数:2×3,3×2 (4)配系数查数目:3Cu+2HNO3(稀)→ 3Cu(NO3)2+2NO+H2O 注:↓3×2,按 1 的方式,方程式中 HNO3 及 NO 前应配 2,但实际上,这是反映实际参加 氧化—还原反应的(即化合价改变)的 N 元素,本例中 HNO3 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转为 NO,参 加了氧化—还原反应,另一部分化合价无变化,转为 Cu(NO3)2,故反应前需 HNO3 总量应为 NO 的 2 加 Cu(NO3)2 中的 6 个 NO3 -,共需 8 个 HNO3,故 HNO3 前系数应为 8,不为 2。 3Cu+8HNO3(稀)=3Cu(NO3)2+4H2O 小结 2:不完全氧化—还原反应按 1 步骤配平后,还应注意没有参加氧化—还原反应部分物 质的前后关系。 ③自身氧化—还原反应(逆向配平法)

逆向配平法是针对1、2而言,1、2均为先配反应物,然后根据守恒关系配平生成物,而逆 向配平法则是先配生成物,再配平反应物。 例:Cl2+KOH→KCl+KClO3+H2O 1,1×5 Cl+KoH -5KCl+1KCIO3H2O 然后配反应物:3Cl2+6KOH=5KCl+KClO3+3H2O 小结3:自身氧化一还原反应应采用逆向配平法配平 ④多种元素(两种以上)价态发生的氧化一还原反应方程式 例:Cu2S+HNO3→Cu(NO3)2+NO+H2SO4+H2O Cu+→Cu2+,s2→S6+,N5+→N2+(注:Cu与S以Cu2S整体出现,故先在Cu前 配2是很重要的,其它物质类似);↑(2+8)10,↓3;10×3,3×10 3Cu2S+10HNO3- Cu(NO3 )2+10NO-+3H2SO4+H2O 此反应属部分氧化一还原反应,也需按2处理:故 3Cu2S+22HNO3=6Cu(NO3 )2+IONO+3H2SO4+8H20 练习题 例1:(完全氧化还原反应) 5SO2+ 2KMnO4 2H20 K2SO4 2MnSO4 2H,SO4 例2 3K2SO3 + K2 Cr20, 4H2SO4(9)- 4K2SO4 Cr2(SO4)3+4H2O 2 例3:(不完全氧化一还原反应) Cu+4HNO3(浓)一→Cu(NO3)2+2NO2+2H2O 0 5NaCIO I2 2NaOH →2NaO3+5NaCl+H2O ↑5×2
3 逆向配平法是针对 1、2 而言,1、2 均为先配反应物,然后根据守恒关系配平生成物,而逆 向配平法则是先配生成物,再配平反应物。 例:Cl2+KOH → KCl+KClO3+H2O Cl5+→Cl0,Cl-→Cl0;↓5,↑1;5×1,1×5 Cl2+KOH → 5KCl+1KClO3+H2O 然后配反应物:3Cl2+6KOH=5KCl+KClO3+3H2O 小结 3:自身氧化—还原反应应采用逆向配平法配平。 ④多种元素(两种以上)价态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例:Cu2S+HNO3 → Cu(NO3)2+NO+H2SO4+H2O Cu+ → Cu2+,S 2- → S 6+,N5+ → N2+(注:Cu 与 S 以 Cu2S 整体出现,故先在 Cu 前 配 2 是很重要的,其它物质类似);↑(2+8)10,↓3;10×3,3×10 3Cu2S+10HNO3 → Cu(NO3)2+10NO+3H2SO4+H2O 此反应属部分氧化—还原反应,也需按 2 处理:故: 3Cu2S+22HNO3=6Cu(NO3)2+10NO+3H2SO4+8H2O 练习题: 例 1:(完全氧化还原反应) +4 +7 +6 +2 +6 5SO2 + 2KMnO4 + 2H2O —→ K2SO4 + 2MnSO4 + 2H2SO4 ↑2 ↓5 例 2: +4 +6 +6 +3 +6 3K2SO3 + K2Cr2O7 + 4H2SO4(稀)—→ 4K2SO4 + Cr2(SO4)3 + 4H2O ↑2 ↓3×2 例 3:(不完全氧化—还原反应) 0 +5 +2 +4 Cu + 4HNO3(浓)—→ Cu(NO3)2 + 2NO2 + 2H2O ↑2 ↓1 例 4: +1 0 +5 -1 5NaClO + I2 + 2NaOH —→ 2NaIO3 + 5NaCl + H2O ↓2 ↑5×2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十二章 p区元(卤素).doc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十四章 d区元素(一)铬锰铁钴镍 第一节 铬及其化合物 第二节 锰及其化合物 第三节 铁系元素.doc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十二章 p区元素(氧硫)12.11 氧和硫.doc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十章 氧化还原反应 电化学基础 10.2 原电池 10.3 电极电势 10.4 电极电势的应用 10.5 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doc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九章 晶体结构 9.1 晶体的基本知识 9.2 离子键和离子晶体 9.3 原子晶体和分子晶体 9.4 金属键和金属晶体 9.5 晶体的缺陷和非整比化合物 9.6 离子极化.doc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八章 分子结构 8.1 共价键 8.2 杂化轨道理论和分子的几何构型 8.3 分子间力.doc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七章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 7.1 原子结构模型 7.3 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近代描述 7.4 原子中核外电子的排布.doc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五章 酸碱反应 5.3 同离子效应和缓冲溶液 5.4 盐类的水解.doc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七章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 7.5 原子结构元素性质的关系.doc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四章 化学平衡 4.4 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 4.5 化学平衡的移动 4.6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在工业中综合应用的举例.doc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五章 酸碱反应 5.1 酸碱的解离理论和质子理论 5.2 水溶液中酸或碱的解离平衡.doc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三章 化学反应速率 3.1 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3.2 反应速率理论概要 3.3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doc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四章 化学平衡 4.1 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 4.2 平衡常数 4.3 多重平衡规则 4.4 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doc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二章 化学反应中物质的量和热量的变化.doc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六章 沉淀反应 6.1 难溶电解质沉淀的生成与溶解 6.2 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 6.3 分步沉淀和沉淀的转化.doc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绪论、第一章 化学反应中常见的物质聚集状态.doc
- 东北石油大学:《有机波谱分析》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五章 质谱 5.4 各类有机化合物的质谱 5.5 质谱图的解析.ppt
- 东北石油大学:《有机波谱分析》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五章 质谱 5.1 质谱的基本知识 5.2 分子离子与分子式 5.3 有机质谱中的裂解反应.ppt
- 东北石油大学:《有机波谱分析》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章 多谱综合解析.ppt
- 东北石油大学:《有机波谱分析》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章 紫外光谱.ppt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十一章 S区元素 11.1 氢 11.2 S 区元素通论 11.3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盐类.doc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期末复习(一).doc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期末复习(二).doc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十二章 p区元素 12.2 碳、硼、硅及其化合物 12.7 氮及其化合物 12.8 磷及其化合物.doc
- 《燃烧理论与应用》2004级试题.doc
- 《燃烧理论与应用》第七章 层流火焰.ppt
- 《燃烧理论与应用》第九章(9-1) 湍流简介.ppt
- 《燃烧理论与应用》第九章(9-2) 湍流预混火焰.ppt
- 《燃烧理论与应用》第五章 反应系统的化学和热力学分析.ppt
- 《燃烧理论与应用》第八章 液滴蒸发与燃烧.ppt
- 《燃烧理论与应用》第六章 简化的反应流守恒方程.ppt
- 《燃烧理论与应用》第十三章 油的高效低污染燃烧.ppt
- 《燃烧理论与应用》第四章 气体燃烧的化学反应机理.ppt
- 《稀土配位化学》PDF电子书.pdf
- 《材料化学》第3讲 绿色化学.pdf
- 《材料化学》第2讲 纳米化学.pdf
- 《材料化学》表面活性剂的类型.doc
- 《材料化学》第5讲 表面工程技术.pdf
- 《材料化学》第6讲 化学与能源.pdf
- 《材料化学》第7讲 材料化学.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