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一章 概论(1.2)定量分析中的误差(error)

§1-2定量分析中的误差(eror) 误差客观上难以避免 在一定条件下,测量结果只能接近于真实值,而不能 达到真实值 误差的分类 误差:测定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值。 根据误差产生的原因及性质,可以将误差分为系统误差 和随机误差。 1系统误差 系统误差( systematic error)又称可测误差,由某种确 定原因造成的
§1—2 定量分析中的误差(error) 误差客观上难以避免。 在一定条件下,测量结果只能接近于真实值,而不能 达到真实值。 一、误差的分类 误差:测定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值。 根据误差产生的原因及性质,可以将误差分为系统误差 和随机误差。 1.系统误差 系统误差(systematic error)又称可测误差,由某种确 定原因造成的

根据产生的原因 方法误差 系统误差仪器或试剂误差 操作误差 (1)方法误差:是由于分析方法造成的。如重量分析 中,沉淀的溶解,会使分析结果偏低,而沉淀吸附 杂质,又使结果偏高。 (2)仪器或试剂误差:是由于仪器未经校准或试剂不 合格的原因造成的。如称重时,天平砝码不够准确 配标液时,容量瓶刻度不准确;对试剂而言,杂质与 水的纯度,也会造成误差
方法误差 •系统误差 仪器或试剂误差 操作误差 根据产生的原因 (1) 方法误差:是由于分析方法造成的。如重量分析 中,沉淀的溶解,会使分析结果偏低,而沉淀吸附 杂质,又使结果偏高。 (2) 仪器或试剂误差:是由于仪器未经校准或试剂不 合格的原因造成的。如称重时,天平砝码不够准确; 配标液时,容量瓶刻度不准确;对试剂而言,杂质与 水的纯度,也会造成误差

(3)操作误差:是由于操作人员的主观原因造成。如对 终点颜色的判断;滴定管读数偏高或偏低。 特点(1)重现性;(2)单向性;(3)恒定性 2.偶然误差 偶然误差( random error)也称为随机误差。它是由不 确定的原因或某些难以控制原因造成的 产生原因:随机变化因素(环境温度、湿度和气压的 微小波动及分析者在处理每份试样时的微小差别引起 的。) 特点(1)双向性(2)不可测性 (3)无数次的测定结果符合正态分布
(3) 操作误差:是由于操作人员的主观原因造成。如对 终点颜色的判断;滴定管读数偏高或偏低。 特点 (1) 重现性;(2)单向性;(3) 恒定性 2. 偶然误差 偶然误差(random error)也称为随机误差。它是由不 确定的原因或某些难以控制原因造成的。 产生原因:随机变化因素(环境温度、湿度和气压的 微小波动及分析者在处理每份试样时的微小差别引起 的。) 特点 (1) 双向性 (2) 不可测性 (3)无数次的测定结果符合正态分布

二、准确度与精密度 1准确度与误差 (1)准确度( accuracy)测量值与真实值的接近程度。 大小用误差表示 有两种表示方法。 绝对误差(E)E=X- 相对误差(RERE=E/ux100%有正负 用相对误差表示一个误差的大小更科学。 例1实验测得过氧化氢溶液的含量W(H2O)为0.2898,若试样 中过氧化氢的真实值W(H2O2)为0.2902,求绝对误差和相对误 差 解:8=0.2898-0.2902=-0.0004 RE=-0.0004/02902×100%=-0.14%
绝对误差:(E) E= X-μ 相对误差(RE) RE = E / μ× 100% 有正负 例1 实验测得过氧化氢溶液的含量W(H2O2 )为0.2898, 若试样 中过氧化氢的真实值W(H2O2 )为0.2902, 求绝对误差和相对误 差。 解:δ=0.2898-0.2902= -0.0004 RE = -0.0004/0.2902×100% = -0.14% 用相对误差表示一个误差的大小更科学。 二、准确度与精密度 1.准确度与误差 (1)准确度(accuracy) 测量值与真实值的接近程度。 大小用误差表示。 有两种表示方法

2.精密度与偏差 精密度( precision)是平行测量的各测量值(实验值)之间 互相接近的程度。 用测定值与平均值之差偏差来表示,可分为:绝对 偏差与相对偏差 (1)绝对偏差(d): d=X (2)相对偏差(Rd)为绝对偏差与平均值之比,常用 百分率表示 =×I0000
2. 精密度与偏差 精密度(precision)是平行测量的各测量值(实验值)之间 互相接近的程度。 用测定值与平均值之差—偏差来表示,可分为:绝对 偏差与相对偏差: (1)绝对偏差(d): d = Xi − X (2)相对偏差(Rd)为绝对偏差与平均值之比,常用 百分率表示: = 100% X d Rd

(3)平均偏差与相对平均偏差 了平均偏差∠为各次测定值的偏差的绝对值的平均 值 ∑|X 式中n为测量次数。只有取偏差的绝对值的平均值才 能正确反映一组重复测定值间的符合程度。 相对平均偏差:为平均偏差与平均值之比,常用百 分率表示 Rd=×100
(3)平均偏差与相对平均偏差 平均偏差 :为各次测定值的偏差的绝对值的平均 值 n X X d n i i = − = 1 d 式中n为测量次数。只有取偏差的绝对值的平均值才 能正确反映一组重复测定值间的符合程度。 相对平均偏差:为平均偏差与平均值之比,常用百 分率表示: = 100% X d Rd

(4)标准偏差( standard deviation;S) 使用标准偏差是为了突出较大偏差的影响。 (x-x) ∑x2-∑(x) 相对标准偏差(RSD或称变异系数 RSD=×100%≡ ×100
(4) 标准偏差(standard deviation; S) 使用标准偏差是为了突出较大偏差的影响。 ( ) ( ) 1 / 1 1 1 2 2 1 2 − − = − − = = = = n X X n n X X S n i n i i i n i i 相对标准偏差(RSD)或称变异系数 ( ) 100% 1 100% 1 2 _ − − = = = X n X X X S RSD n i i

例如,一组重复测定值为15.67,15.69,1603,15.89。求这 组测量值的平均偏差、标准偏差及相对标准偏差。 解区=(1567+15.69+1603+1589)4=1582 d==015+0.13+021+007)/4=0.14 ss E(x-x 0.152+0.132+0.212+0.07 0.17 RSD=÷×100%0.1 S 7 ×100%=1.1% 1582
例如,一组重复测定值为15.67, 15.69, 16.03, 15.89。求这 组测量值的平均偏差、标准偏差及相对标准偏差。 解: =(15.67+15.69+16.03+15.89)/4=15.82 =(0.15+0.13+0.21+0.07)/4=0.14 X n X X d n i i = − = 1 =0.17 ( ) 3 0.15 0.13 0.21 0.07 1 2 2 2 2 1 2 + + + = − − = = n X X S n i i 100% 1.1% 15.82 0.17 = 100% = = X S RSD

3.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 准确度反应的是测定值与真实值的符合程度 精密度反应的则是测定值与平均值的偏离程度 准确度高精密度一定高; 精密度高是准确度高的前提,但精密度高,准确度 不一定高。 三、误差的减免 1减小系统误差 办法:则应从分析方法、仪器和试剂、实验操作等 方面,减少或消除可能出现的系统误差具体有:
3. 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 准确度反应的是测定值与真实值的符合程度。 精密度反应的则是测定值与平均值的偏离程度; 准确度高精密度一定高; 精密度高是准确度高的前提,但精密度高,准确度 不一定高。 三、误差的减免 1.减小系统误差 办法:则应从分析方法、仪器和试剂、实验操作等 方面,减少或消除可能出现的系统误差,具体有:

(1)方法选择 常量组分的分析,常采用化学分析,而微量和痕量 分析常采用灵敏度较高的仪器分析方法; (2)取样量要适当 过小的取样量将影响测定的准确度。如用分析天平 称量,一般要求称量至少为0.29,滴定管用于滴定 一般要求滴定液体积至少20ml (3)需检查并校正系统误差 如分析天平及各种仪器的定期校正,滴定管、移 液管等容量仪器,应注意其质量等级,必要时可进 行体积的校正
(1) 方法选择 常量组分的分析,常采用化学分析,而微量和痕量 分析常采用灵敏度较高的仪器分析方法; (2) 取样量要适当 过小的取样量将影响测定的准确度。如用分析天平 称量,一般要求称量至少为0.2g,滴定管用于滴定, 一般要求滴定液体积至少20ml。 (3)需检查并校正系统误差 如分析天平及各种仪器的定期校正,滴定管、移 液管等容量仪器,应注意其质量等级,必要时可进 行体积的校正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武汉大学:《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一章 概论(1.1)分析化学概述.ppt
- 武汉大学:《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四章 配位滴定法(4.3)配位解离平衡及影响因素.ppt
- 武汉大学:《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四章 配位滴定法(4.6)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ppt
- 武汉大学:《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一章 概论(1.5)定量分析结果的表示方法.ppt
- 武汉大学:《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四章 配位滴定法(4.5)金属指示剂.ppt
- 武汉大学:《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一章 概论(1.4)定量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ppt
- 武汉大学:《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一章 概论(1.3)有效数字及计算规则.ppt
- 武汉大学:《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四章 配位滴定法(4.7)配位滴定的应用.ppt
- 武汉大学:《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七章 吸光光度法(7.5-7.6)目视比色与分光光度计、朗伯-比尔定律的分析应用.ppt
- 武汉大学:《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四章 配位滴定法(4.2)EDTA及其配位特性.ppt
- 武汉大学:《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四章 配位滴定法(4.1)概述.ppt
- 武汉大学:《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三章 酸碱滴定法(3.8)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ppt
- 武汉大学:《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七章 吸光光度法(7.3)显色反应及显色条件的选择.ppt
- 武汉大学:《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七章 吸光光度法(7.1-7.2)概述、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ppt
- 武汉大学:《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七章 吸光光度法(7.4)测量条件的选择.ppt
- 武汉大学:《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三章 酸碱滴定法(3.6)一元酸碱的滴定.ppt
- 武汉大学:《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六章 重量分析法和沉淀滴定法(6.6)沉淀滴定法.ppt
- 武汉大学:《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三章 酸碱滴定法(3.7)多元酸碱的滴定.ppt
- 武汉大学:《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六章 重量分析法和沉淀滴定法(6.3)沉淀的形成及沾污.ppt
- 武汉大学:《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六章 重量分析法和沉淀滴定法(6.4)沉淀条件的选择.ppt
- 武汉大学:《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四章 配位滴定法(4.4)配位滴定基本原理.ppt
- 《美国FDA农残分析手册》(第一卷英文版)Chapter 5 GLC.pdf
- 《美国FDA农残分析手册》(第一卷英文版)Chapter 6 HPLC.pdf
- 《美国FDA农残分析手册》(第一卷英文版)Pesticide Analytical Manual Vol I.pdf
- 《美国FDA农残分析手册》(第一卷英文版)VOLUME Multiresidue methods.pdf
- 《美国FDA农残分析手册》(第一卷英文版)APPENDIX I:PESTDATA.pdf
- 《美国FDA农残分析手册》(第一卷英文版)APPENDIX II.pdf
- 《美国FDA农残分析手册》(第一卷英文版)TABLE 3.pdf
- 《美国FDA农残分析手册》(第一卷英文版)TABLE 4.pdf
- 《美国FDA农残分析手册》(第一卷英文版)Chapter 1 egulatory Operations.pdf
- 《美国FDA农残分析手册》(第一卷英文版)Chapter 2 General Analytical Operations and Information.pdf
- 《美国FDA农残分析手册》(第一卷英文版)Chapter 3 Multiclass MRMS.pdf
- 《美国FDA农残分析手册》(第一卷英文版)Chapter 4 Selective MRMs.pdf
-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习题一.doc
-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习题一答案.doc
-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习题二.doc
-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习题二答案.doc
- 北京工业大学:《大学基础化学》课程PPT教学课件(物理化学)第十章 胶体化学 Colloid Chemistry.ppt
- 北京工业大学:《大学基础化学》课程PPT教学课件(物理化学)第七章 界面现象 Interfacial Phenomenon.ppt
- 北京工业大学:《大学基础化学》课程PPT教学课件(物理化学)第八章 化学动力学 Chemical Kinetics.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