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科技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各课程教学大纲汇编(2024版)

目录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学大纲规范编制的通知第一部分学科(专业类)教育课程:12《自动化类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大纲13《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大纲.20.36《模拟电子技术A》课程教学大纲...51《数字电子技术B》课程教学大纲.第二部分专业教育课程..65《嵌入式原理与应用B》课程教学大纲..66《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76《传感器与检测技术B》课程教学大纲.87《电机及拖动基础》课程教学大纲...99《电气控制与PLCA》课程教学大纲.110《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大纲:121《自动控制系统设计》课程教学大纲133《过程控制技术》课程教学大纲:146:156《运动控制系统》课程教学大纲.《工厂供电技术》课程教学大纲..166..177《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大纲.:《DSP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187《智能控制技术》课程教学大纲.:197205《MATLAB基础与应用》课程教学大纲.《高级程序设计C++》课程教学大纲..216227《电气CAD》课程教学大纲.《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240《机电产品创新设计B》课程教学大纲250263《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教学大纲《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课程教学大纲272281《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大纲.289《自动化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大纲,《无人机系统导论》课程教学大纲,295《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教学大纲304314《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课程教学大纲
目 录 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学大纲规范编制的通知 . 1 第一部分 学科(专业类)教育课程 . 12 《自动化类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 13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 20 《模拟电子技术 A》课程教学大纲. 36 《数字电子技术 B》课程教学大纲. 51 第二部分 专业教育课程 . 65 《嵌入式原理与应用 B》课程教学大纲. 66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 76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B》课程教学大纲. 87 《电机及拖动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 99 《电气控制与 PLC A》课程教学大纲. 110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 121 《自动控制系统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 133 《过程控制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 146 《运动控制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 156 《工厂供电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 166 《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大纲 . 177 《DSP 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187 《智能控制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 197 《MATLAB 基础与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205 《高级程序设计 C++》课程教学大纲. 216 《电气 CAD》课程教学大纲. 227 《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 240 《机电产品创新设计 B》课程教学大纲. 250 《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 263 《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 272 《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 281 《自动化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大纲 . 289 《无人机系统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 295 《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 304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课程教学大纲 . 314

324《EDA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335《虚拟仪器技术》课程教学大纲《机器视觉技术》课程教学大纲。.347361《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人机界面技术》课程教学大纲:370380《工业机器人编程与调试》课程教学大纲388《现场总线技术》课程教学大纲第三部分应用创新实践环节课程406407《电工电子基础实训》课程教学大纲《工程训练B》课程教学大纲..418425《电子工艺实习》课程教学大纲《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A》课程教学大纲.:434《嵌入式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B》课程教学大纲,445454《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大纲:《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A》课程教学大纲.463《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474485《电气控制与PLC课程设计A》课程教学大纲.《电工实习B》课程教学大纲.496505《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职业资格考证》课程教学大纲516理《机器人控制系统集成实训》课程教学大纲525535《过程控制工程设计实训》课程教学大纲R《计算机控制应用实训》课程教学大纲544554《控制系统综合实训》课程教学大纲:565《自动化专业社会实践》课程教学大纲.:《自动化专业毕业实习》课程教学大纲572581《自动化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EDA 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324 《虚拟仪器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 335 《机器视觉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 347 《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 361 《人机界面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 370 《工业机器人编程与调试》课程教学大纲 . 380 《现场总线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 388 第三部分 应用创新实践环节课程 . 406 《电工电子基础实训》课程教学大纲 . 407 《工程训练 B》课程教学大纲. 418 《电子工艺实习》课程教学大纲 . 425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A》课程教学大纲. 434 《嵌入式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 B》课程教学大纲. 445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 454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A》课程教学大纲. 463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 474 《电气控制与 PLC 课程设计 A》课程教学大纲. 485 《电工实习 B》课程教学大纲. 496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 505 《职业资格考证》课程教学大纲 . 516 《机器人控制系统集成实训》课程教学大纲 . 525 《过程控制工程设计实训》课程教学大纲 . 535 《计算机控制应用实训》课程教学大纲 . 544 《控制系统综合实训》课程教学大纲 . 554 《自动化专业社会实践》课程教学大纲 . 565 《自动化专业毕业实习》课程教学大纲 . 572 《自动化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 581

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学大纲规范编制的通知各二级学院:课程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规定课程内容、体系、范围和教学要求的基本纲要,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和评定学生学业成绩和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为进一步落实OBE教育理念,规范教学管理,现进一步开展教学大纲规范编制工作。具体要求如下:一、修订要点(一)课程目标支撑毕业要求每门课程的课程目标要与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支撑关系矩阵”保持一致,其贡献度的数值要与关系矩阵中的支撑度相匹配,避免出现贡献度相同,而支撑度不同的现象。(二)学时分配依托培养方案教学大纲中的学分、总学时、课堂教学学时、课内实践学时要与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教学进程计划表学分、学时保持一致,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要科学合理。(三)明确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及标准课程考核评价要围绕课程目标进行。教学大纲中须明确每一个课程目标所要采用的评价方式,这将直接影响课程目标达成度的计算
1 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学大纲规范编制的通知 各二级学院: 课程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规定课程内容、 体系、范围和教学要求的基本纲要,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 依据,也是检查和评定学生学业成绩和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 重要标准。为进一步落实 OBE 教育理念,规范教学管理,现 进一步开展教学大纲规范编制工作。具体要求如下: 一、修订要点 (一)课程目标支撑毕业要求 每门课程的课程目标要与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目标 与毕业要求支撑关系矩阵”保持一致,其贡献度的数值要与 关系矩阵中的支撑度相匹配,避免出现贡献度相同,而支撑 度不同的现象。 (二)学时分配依托培养方案 教学大纲中的学分、总学时、课堂教学学时、课内实践 学时要与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教学进程计划表学分、学时保持 一致,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要科学合理。 (三)明确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及标准 课程考核评价要围绕课程目标进行。教学大纲中须明确 每一个课程目标所要采用的评价方式,这将直接影响课程目 标达成度的计算

二、工作要求(一)各二级学院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根据上述要求,各专业建设负责人牵头组织本专业全体专任教师按照课程教学大纲模板(附件)对原有课程教学大纲进行全面修订,截止时间为2024年4月30日。(二)各二级学院分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牵头组织专业建设负责人、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专业(课程)骨干教师,审核本学院相应课程教学大纲,及时发现问题并切实整改,完成时间为2024年5月31日。(三)课程教学大纲经学院审核后,于2024年6月15日前,提交至教务处李婉琦老师。附件:课程教学大纲(模板)教务处、评建与发展规划处、质量管理办公室2024年1月18日
2 二、工作要求 (一)各二级学院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根据上述要求, 各专业建设负责人牵头组织本专业全体专任教师按照课程 教学大纲模板(附件)对原有课程教学大纲进行全面修订, 截止时间为 2024 年 4 月 30 日。 (二)各二级学院分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牵头组织专业 建设负责人、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专业(课程)骨 干教师,审核本学院相应课程教学大纲,及时发现问题并切 实整改,完成时间为 2024 年 5 月 31 日。 (三)课程教学大纲经学院审核后,于 2024 年 6 月 15 日前,提交至教务处李婉琦老师。 附件:课程教学大纲(模板) 教务处、评建与发展规划处、质量管理办公室 2024 年 1 月 18 日

附件《××××》课程教学大纲(小二、黑体,加粗,居中,段前0.5行,段后1行)一、课程基本信息(靠左,空两格、小四号、黑体,加粗,段前0.5行,段后0.5行)(中文名称)课程名称(英文名称)课程类别课程编码课程性质考核方式学分总学时课堂教学学时先修课程课内实践学时后续课程(学院全称,不能简第学期开课学期开课单位略)×x专业:××专业:××专业适用专业xx级人才培养方案编写依据课程类别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类)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应用创新实践环节。课程性质包括:通识教育必修课程、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基础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组选课程-1、专业组选课程-2、专业组选课程-3、专业任选课程、集中实践、分类实践、社会实践、毕业实践(与人才培养方案一致)考核方式包括:考试、考查。二、课程简介(靠左,空两格、小四号、黑体,加粗,段前0.5行,段后0.5行)课程简介须包含以下要素:1.简要介绍课程性质、课程内容以及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所具备的素质、知识和能力。2.简述该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与其他课程的分工与联系;概述课程的内容要点;明确其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3.介绍课程主要特点
3 附件 《××××》课程教学大纲 (小二、黑体,加粗,居中,段前 0.5 行,段后 1 行) 一、课程基本信息(靠左,空两格、小四号、黑体,加粗,段前 0.5 行,段后 0.5 行) 课程名称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课程编码 课程类别 课程性质 考核方式 总学时 学分 课堂教学学时 先修课程 课内实践学时 后续课程 开课学期 第 学期 开课单位 (学院全称,不能简 略) 适用专业 ××专业;××专业;××专业; 编写依据 ××级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类别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类)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 程、应用创新实践环节。 课程性质包括:通识教育必修课程、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基础必修课程、 专业必修课程、专业组选课程-1、专业组选课程-2、专业组选课程-3、专业任 选课程、集中实践、分类实践、社会实践、毕业实践(与人才培养方案一 致)。 考核方式包括:考试、考查。 二、课程简介(靠左,空两格、小四号、黑体,加粗,段前 0.5 行,段后 0.5 行) 课程简介须包含以下要素: 1.简要介绍课程性质、课程内容以及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所具备的素质、 知识和能力。 2.简述该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与其他课程的分工与联 系;概述课程的内容要点;明确其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 3.介绍课程主要特点。

(课程简介宇数限定在300字左右为宜:正文字体为小四宋体,1.5倍行距,首行缩进两宇符。)三,课程目标(靠左,空两格、小四号、黑体,加粗,段前0.5行,段后0.5行)从宏观上描述学生应养成哪些素质、学会课程哪些知识、形成哪些技能、具有哪些能力,应特别突出素质目标。课程目标的描述要具体明确,通过布鲁姆行为动词,做到可教、可学、可测量、可评价、可达成。要用职业能力表述课程能力目标,重点关注学生能做什么,而不是知道什么。从“学生中心”的角度说明本课程教学要达到的总体目标,即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并与人才培养方案中毕业要求的指标点对应。总目标:总体描述,即学生学习该课程后应达到的预期目标。分目标:用具体、可检验的语言说明学生实际能达到的目标,包括素质目标、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部分或组合。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学生达到:达成途径课程学习目标课程目标1-在项目研究中能够融入团队,在团队中根据需要承担相应的职责。课程目标2-能够利用****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结合*****技术,对*****问题进行建模。课程目标3-能够应用****原理/知识,通过****手段,分析*****问题。课程目标4-能够根据****要求,合理选择****器件/技术/工程工具,设计针对****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在设计过程中体现*****意识,充分考虑*****因素。.....说明:1.课程目标要支撑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点,原则上课程目标要与所支撑的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点一一对应。2.课程体系支撑毕业要求矩阵中重点支撑(H、M、L)任务是撰写课程目标的主要依据,但可能没有包含课程的全部目标任务,课程(尤其是支撑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点较少的课程)需完整撰写课程目标并支撑相应的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点,即没有重点支持任务不代表没有支撑任务。3.每个课程目标由多个观测点(课程内容的教学目标)构成,需准确表达
4 (课程简介字数限定在 300 字左右为宜;正文字体为小四宋体,1.5 倍行距,首行缩进两字符。) 三、课程目标(靠左,空两格、小四号、黑体,加粗,段前 0.5 行,段后 0.5 行) 从宏观上描述学生应养成哪些素质、学会课程哪些知识、形成哪些技能、 具有哪些能力,应特别突出素质目标。 课程目标的描述要具体明确,通过布鲁姆行为动词,做到可教、可学、可 测量、可评价、可达成。要用职业能力表述课程能力目标,重点关注学生能做 什么,而不是知道什么。 从“学生中心”的角度说明本课程教学要达到的总体目标,即教学活动实 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并与人才培养方案中毕业要求的指标点对应。 总目标:总体描述,即学生学习该课程后应达到的预期目标。 分目标:用具体、可检验的语言说明学生实际能达到的目标,包括素质目标、 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部分或组合。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学生达到: 课程学习目标 达成途径 课程目标 1-在项目研究中能够融入团队,在团 队中根据需要承担相应的职责。 . 课程目标 2-能够利用****基本理论和*****分 析方法结合*****技术,对*****问题进行建模。 . 课程目标 3-能够应用****原理/知识,通过**** 手段,分析*****问题。 . 课程目标 4-能够根据****要求,合理选择**** 器件/技术/工程工具,设计针对****问题的解决 方案,并在设计过程中体现*****意识,充分考 虑*****因素。 . . 说明: 1.课程目标要支撑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点,原则上课程目标要与所支撑的毕 业要求分解指标点一一对应。 2.课程体系支撑毕业要求矩阵中重点支撑(H、M、L)任务是撰写课程目 标的主要依据,但可能没有包含课程的全部目标任务,课程(尤其是支撑毕业 要求分解指标点较少的课程)需完整撰写课程目标并支撑相应的毕业要求分解 指标点,即没有重点支持任务不代表没有支撑任务。 3.每个课程目标由多个观测点(课程内容的教学目标)构成,需准确表达

学生学习的产出目标,而非教学要求。4.课程目标中必须使用有强烈动作意味的动词,比如分析、设计、仿真、建模、比较、显示、描述、评价、解释、辨明、说明、确定、做出、查寻、利用等。诸如此类动词指明了可评价的行为。从可测性角度而言,凡是确切的知识都是可测量的。具体参考下表中动词:分类目标层次可供选择的行为动词接受 (经历、感受)查阅、选择、赞同、体会、观察、尝试、…思考陈述、领会、思考、讨论、探讨、调查、......素养类(含体验性)兴趣(反应、认同)支持、解释、评价、关注、培养、促进、……热爱热爱、形成、养成、提升、遵守、乐于、.....品格形成相信、拒绝、成为、具有、尊重、树立、....记忆知道、记住、指出、列出、背诵、简述、…理解描述、解释、比较、说明、举例、.....知识类简单应用计算、运用、利用、制作、推导、解决、.....综合应用分析、总结、编写、设计、研究、决策、·创新评价、比较、证明、解释、编写、模仿尝试、练习、模仿、分解、使用、移动、初步学会、在教师指导下·运行、演示、调理解试....能力类协调独立操作、表达、展示、开发、实现、……·(含过程性)熟练灵活运用、有效使用、适应、发现、探究、联系、..创新改变、新编、创造、创作、提升、拓展、扩展、…·四、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靠左,空两格、小四号、黑体,加粗,段前0.5行,段后0.5行)课程贡献毕业要求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点目标度目标毕业要求2:(发现问题)能够运用相关科学原理,识别和1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判断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
5 学生学习的产出目标,而非教学要求。 4.课程目标中必须使用有强烈动作意味的动词,比如分析、设计、仿真、 建模、比较、显示、描述、评价、解释、辨明、说明、确定、做出、查寻、利 用等。诸如此类动词指明了可评价的行为。从可测性角度而言,凡是确切的知 识都是可测量的。具体参考下表中动词: 分类 目标层次 可供选择的行为动词 素养类 (含体验性) 接受(经历、感受) 查阅、选择、赞同、体会、观察、尝试、. 思考 陈述、领会、思考、讨论、探讨、调查、. 兴趣(反应、认同) 支持、解释、评价、关注、培养、促进、. 热爱 热爱、形成、养成、提升、遵守、乐于、. 品格形成 相信、拒绝、成为、具有、尊重、树立、. 知识类 记忆 知道、记住、指出、列出、背诵、简述、. 理解 描述、解释、比较、说明、举例、. 简单应用 计算、运用、利用、制作、推导、解决、. 综合应用 分析、总结、编写、设计、研究、决策、. 创新 评价、比较、证明、解释、编写、. 能力类 (含过程性) 模仿 尝试、练习、模仿、分解、使用、移动、. 理解 初步学会.、在教师指导下.运行、演示、调 试、. 协调 独立操作、表达、展示、开发、实现、. 熟练 灵活运用、有效使用、适应、发现、探究、联系、. 创新 改变、新编、创造、创作、提升、拓展、扩展、. 四、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靠左,空两格、小四号、黑体,加粗,段前 0.5 行,段后 0.5 行)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点 课程 目标 贡献 度 毕业要求 2:(发现问题) 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 2- 1 能够运用相关科学原理,识别和 判断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 目标 1

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目标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2研究分析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毕业要求7:(面向人类)目标7-知晓和理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3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展的理念和内涵。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目标I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4响…. (小四,宋体)说明:1.毕业要求序号按照专业毕业要求条目序号填写。2.课程目标与指标点要合理对应,原则上课程目标与所支撑的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点一一对应。3.该表须与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毕业要求及其指标点对应。4.多个课程目标可以对应一个毕业要求,但一个课程目标尽量不要发生对应多个毕业要求。5.贡献度的数值与支撑度的等级须匹配。6.表中中文字体设置为宋体五号,行间距20磅。五、教学方法(靠左,空两格、小四号、黑体,加粗,段前0.5行,段后0.5行)概括阐述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应注重、采取、应用怎样的教学方式方法达到相应的课程目标。(如:比较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目标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合作学习教学法、话题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头脑风暴教学法、讲授教学法、主体教学法、谈话教学法、演示教学法、发现式教学法、张贴板教学法等,以上示例仅供参考。)(支撑课程目标1)。1.......2.....(支撑课程目标2)。. (小四,宋体)6
6 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 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 研究分析复杂工程问题, 以获得有效结论。 2- 2 . 目标 2 毕业要求 7:(面向人类) 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 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 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 响 7- 1 知晓和理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 展的理念和内涵。 目标 3 7- 2 . 目标 4 .(小四,宋体) 说明: 1.毕业要求序号按照专业毕业要求条目序号填写。 2.课程目标与指标点要合理对应,原则上课程目标与所支撑的毕业要求分 解指标点一一对应 ....。 3.该表须与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毕业要求及其指标点对应。 4.多个课程目标可以对应一个毕业要求,但一个课程目标尽量不要发生对 ............................... 应多个毕业要求 .......。 5.贡献度的数值与支撑度的等级须匹配。 6.表中中文字体设置为宋体五号,行间距 20 磅。 五、教学方法(靠左,空两格、小四号、黑体,加粗,段前 0.5 行,段后 0.5 行) 概括阐述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应注重、采取、应用怎样的教学方式方法 达到相应的课程目标。(如:比较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任务 驱动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目标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合作学习 教学法、话题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头脑风 暴教学法、讲授教学法、主体教学法、谈话教学法、演示教学法、发现式教学法、 张贴板教学法等,以上示例仅供参考。) 1. . (支撑课程目标 1)。 2. . (支撑课程目标 2)。 .(小四,宋体)

六、教学内容与教学安排(靠左,空两格、小四号、黑体,加粗,段前0.5行,段后0.5行)(一)课堂教学内容及安排(靠左,空两格、小四号、黑体,段前0.25行,段后0.25行)对应的思政元素/序学教学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重难点思政案例课程目时号方法标(简述)教学重点(**法)目标11教学难点:…(*法)2目标23...总计说明:1.应用创新实践环节课程可将此部分内容删除。2.教学重点和难点应避免完全相同,要根据具体的教学要求,进行设置。3.教学目标:写出通过相应的课程内容,要求学生达到的产出目标,如学生能够完成…,表达…等。4.对应的课程目标填写序号即可。(二)课内实践项目内容及安排(靠左,空两格、小四号、黑体,段前0.25行,段后0.25行)说明:如无课内实践内容,请将此部分内容删除。实验(实践)类型教学对应的课序实验(实践)学时实验(实践)内容(演示、验证、综中号项目方法程目标合、设计研究等)1目标1目标22
7 六、教学内容与教学安排(靠左,空两格、小四号、黑体,加粗,段前 0.5 行, 段后 0.5 行) (一)课堂教学内容及安排(靠左,空两格、小四号、黑体,段前 0.25 行,段后 0.25 行) 序 号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学 时 重难点 思政元素/ 思政案例 (简述) 教学 方法 对应的 课程目 标 1 教学重点:.(** 法) 教学难点:.(** 法) 目标 1 2 目标 2 3 . 总计 —— 说明: 1.应用创新实践环节课程可将此部分内容删除。 2.教学重点和难点应避免完全相同,要根据具体的教学要求,进行设置。 3.教学目标:写出通过相应的课程内容,要求学生达到的产出目标,如学生 能够.,完成.,表达.等。 4.对应的课程目标填写序号即可。 (二)课内实践项目内容及安排(靠左,空两格、小四号、黑体,段前 0.25 行,段后 0.25 行) 说明:如无课内实践内容,请将此部分内容删除。 序 号 实验(实践) 项目 实验(实践)内容 学时 实验(实践)类型 (演示、验证、综 合、设计研究等) 教学 方法 对应的课 程目标 1 目标 1 2 目标 2

....合计七、考核形式与成绩评定(靠左,空两格、小四号、黑体,加粗,段前0.5行,段后0.5行)(一)评价方式(靠左,空两格、小四号、黑体,段前0.25行,段后0.25行)评价方式及比例(%)成绩比例课程目标(%)作业考试测验讨论实验操作实验报告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3课程目标n......合计100说明:1.各评价方式占分比例应按照权重设置规则,权重值建议按5%递进。2.不建议完全采用终结性的单一测试作为总评成绩,鼓励多元化过程考核。3.采取的评价方式必须遵循“学生全覆盖”的公平原则。4.采取的评价方式应确保真实有效,无法杜绝抄袭和工作强度过高的评价方式都视作不合理,不应作为评价方式。(二)评价标准(靠左,空两格、小四号、黑体,段前 0.25 行,段后 0.25 行)评价标准课程考核分考核点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目标方式值(90-100(75-89(70-79 分)(60-70分)(0-59 分)A课程目考核点1:作业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标 1
8 3 . . . 合计 —— 七、考核形式与成绩评定(靠左,空两格、小四号、黑体,加粗,段前 0.5 行, 段后 0.5 行) (一)评价方式(靠左,空两格、小四号、黑体,段前 0.25 行,段后 0.25 行) 说明: 1.各评价方式占分比例应按照权重设置规则,权重值建议按 5%递进。 2.不建议完全采用终结性的单一测试作为总评成绩,鼓励多元化过程考核。 3.采取的评价方式必须遵循“学生全覆盖”的公平原则。 4.采取的评价方式应确保真实有效,无法杜绝抄袭和工作强度过高的评价方 式都视作不合理,不应作为评价方式。 (二)评价标准(靠左,空两格、小四号、黑体,段前 0.25 行,段后 0.25 行) 课程 目标 考核点 考核 方式 分 值 评价标准 优秀 (90-100 分) 良好 (75-89 分) 中等 (70-79 分) 及格 (60-70 分) 不及格 (0-59 分) 课程目 标 1 考核点 1: 作业 XXXXX XXXXX XXXXX XXXXX XXXXX 课程目标 评价方式及比例(%) 成绩比例 作业 测验 讨论 考试 实验操作 实验报告 . (%)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课程目标 n . 合计 100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广东科技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各课程教学大纲汇编(2024版).pdf
- 广东科技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各课程教学大纲汇编(2024版).pdf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研究生院:自动化学院各学科课程教学大纲汇编(2024年).pdf
- 《现代电路与系统》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2章 线性电路的时-频域分析(线性电路的一般分析方法).ppt
- 《现代电路与系统》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4章 线性电路的时-频域分析(动态网络的复频域分析法).ppt
- 《现代电路与系统》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3章 线性电路的时-频域分析(非正弦周期稳态电路分析).ppt
- 《现代电路与系统》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1章 概述.ppt
- 《现代电路与系统》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5章 线性电路的时-频域分析(网络的状态变量分析法).ppt
- 《现代电路与系统》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7章 非线性电路分析(非线性电阻电路分析、非线性电路系统分析).ppt
- 《现代电路与系统》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6章 线性电路的时-频域分析(开关网络).ppt
- 《现代电路与系统》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9章 人工神经网络的分析与设计.ppt
- 《现代电路与系统》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8章 混沌电路的分析与设计.ppt
- 《现代电路与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Morden Circuits and Systems(A).doc
- 《电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1章 电路模型与电路定律.pps
- 《电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3章 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pps
- 《电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2章 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pps
- 《电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4章 电路定理.pps
- 《电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5章 含运算放大器的电阻电路.pps
- 《电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6章 一阶电路.pps
- 《电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9章 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pps
- 山东交通学院:信息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2025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汇编(质量标准).pdf
-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路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Electric Circuit Experiment A(1).pdf
-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路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Electric Circuit Experiment A(2).pdf
-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路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Electric Circuit Experiment B.pdf
-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路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Electric Circuit Experiment C.pdf
-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路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Electric Circuit Experiment D.pdf
-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路与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Experiment of Circuit and Electronic Technology C.pdf
-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路与电子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Circuits and Electronic Experiment.pdf
-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工技术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Electrotechnics Experiment.pdf
-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工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Electrotechnics Experiment.pdf
-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Experiment of Electrotechnics and Electronic Technology A.pdf
-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Experiment of Electrotechnics and Electronic Technology B.pdf
-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Experiment of Electrotechnics and Electronic Technology D.pdf
-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Experiment of Electrotechnics and Electronic Technology E.pdf
-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Electronic Technology Experiment.pdf
-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线路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Electronic Circuit Experiment(1).pdf
-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线路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Electronic Circuit Experiment(2).pdf
- 哈尔滨工业大学:《模拟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Analog Electronics Experiment.pdf
- 哈尔滨工业大学:《数字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Digital Electronics Experiment A.pdf
- 哈尔滨工业大学:《数字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Digital Electronics Experiment B.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