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建筑物理》课程授课教案(建筑声学)第二十三讲 室内音质设计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DOC
文档页数:4
文件大小:57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建筑物理》课程授课教案(建筑声学)第二十三讲 室内音质设计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第_12周,第_1进课程名称:《建筑物理》摘要第四章室内音质设计授课题目(章、节)【目的要求】了解大厅厅堂音质设计的方法

课程名称:《建筑物理》 第 12 周,第 1 讲 摘 要 授课题目(章、节) 第四章 室内音质设计 【目的要求】了解大厅厅堂音质设计的方法

第四章室内音质设计第一节室内音质设计概论一、设计原则(1)背景噪声要低对于音乐演播室,其背景噪声不应高于20dB,对影剧院不应大于35dB(2)响度要合适室内语言或音乐的响度宜控制在60或70方(phon)左右。(3)混响时间要最佳(4)声场分布要均匀应使室内各处听到的声音大小基本相同,其差别不超过6dB。(5)音节清晰度要高定义:正确听到的音节数与发出的全部音节数之比的百分数,即正确听到的音节数×100%音节清晰度:发出的全部音节数二、设计步骤(1)选址厅堂的位置应远离铁路线、地铁及主要的交通干线、高噪声的工厂等场所。(2)确定音质设计标准确定声音响度、混响时间以及室内允许的噪声级(3)进行音质设计体型设计、响度与混响设计、吸声材料与吸声构造的选择与布置、防噪措施与扩声设计等。(4)测定、调整与评价鉴定第二节音质设计一、目的根据厅堂体积的大小确定其平部形状组织好反射面.防止出现声缺陷.提高室内的音质水平。二、主要内容平剖面形式的选择尺寸大小的确定墙(侧墙后墙)面及顶棚的处理三、体型设计的一般原则(1)充分利用直达声尽量减少直达声的传播:尽量避免直达声被遮挡和被观众掠射吸收(2)尽量争取与控制前次反射声前次反射声:直达声到达后的50ms以内到达的反射声统称为前次反射声,它们的传播距离与直达声相比不大于17m,反射次数相对较少,能量损失相对较小

第四章 室内音质设计 第一节 室内音质设计概论 一、设计原则 (1)背景噪声要低 对于音乐演播室,其背景噪声不应高于 20dB,对影剧院不应大于 35dB (2)响度要合适 室内语言或音乐的响度宜控制在 60 或 70 方(phon)左右。 (3)混响时间要最佳 (4)声场分布要均匀 应使室内各处听到的声音大小基本相同,其差别不超过 6dB。 (5)音节清晰度要高 定义:正确听到的音节数与发出的全部音节数之比的百分数,即 二、设计步骤 (1)选址 厅堂的位置应远离铁路线、地铁及主要的交通干线、高噪声的工厂等场所。 (2)确定音质设计标准 确定声音响度、混响时间以及室内允许的噪声级 (3)进行音质设计 体型设计、响度与混响设计、吸声材料与吸声构造的选择与布置、防噪措施 与扩声设计等。 (4)测定、调整与评价鉴定 第二节 音质设计 一、目的 根据厅堂体积的大小,确定其平剖形状,组织好反射面,防止出现声缺陷,提高室 内的音质水平。 二、主要内容 平剖面形式的选择 尺寸大小的确定 墙(侧墙,后墙)面及顶棚的处理 三、体型设计的一般原则 (1)充分利用直达声 尽量减少直达声的传播;尽量避免直达声被遮挡和被观众掠射吸收 (2)尽量争取与控制前次反射声 前次反射声:直达声到达后的 50ms 以内到达的反射声统称为前次反射声,它 们的传播距离与直达声相比不大于 17m,反射次数相对较少,能量损失相对较小。 = 100% 发出的全部音节数 正确听到的音节数 音节清晰度

反射板设置的要点:I:反射板最好装于(或悬挂于)大厅的天棚下,以使反射声能不致因掠过前部席位听众而被吸收。II,在满足装修等项要求的同时,反射板应尽可能装得低些,以使听众接受的直达声和反射声之间的时差减到最小。II根据要加强大厅后部听众区域听音要求,确定反射板的位置和倾斜程度IV.为使后部听众区域都能得到反射声,反射板应有足够的宽度。反射板的边长不宜小于3cm,以免反射声因板边缘的衍射而减弱。VI.反射板应当是平面或接近于平面,对于所有频率的声音,反射板的吸声系数都应该很小。四、体型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侧墙的处理a.根据几何声学原理,通过侧墙反射,将声能投降需要加强的地方,但不能使反射声延时过长,否则会形成回声,影响声质。b.侧墙不宜有大的凹面,以免产生聚焦,影响声场分布的均匀性。c.为了有利于声场的扩散、均匀,侧墙的反射面不能作成非常光滑的平面,而应设计成有凸出起伏的扩散体。d.对于较大容积的矩形房间,应避免两侧墙之间一连串反射造成的振动回声措施:I可将墙作成非平行的(侧墙面与声源中轴线的夹角不小于3°)II.缩短平行壁间距II.对侧墙进行扩散与吸声处理(2)后墙的处理a.各种类型的厅堂,应避免采用大的凹形后墙,若结构需要有弧度的后墙,则应将其曲率中心设计在后墙与第一排座位距离的1.5被以外。b.若后墙不高,宜将后墙上部(1~1.2m以上)处理成前倾式;若后墙较高,可通过在部分后墙面装置吸声材料或扩散结构来解决。(3)顶棚的声学处理a顶棚的高度最好不超过10m,如果出于造型或功能需要较高顶棚,为了保证音质,则需在顶棚下方加挂反射板或吸声板。b.顶棚形状最好不要呈圆弧形状,这样易产生声聚焦及增加混响时间

反射板设置的要点: Ⅰ. 反射板最好装于(或悬挂于)大厅的天棚下,以使反射声能不致因掠过前部 席位听众而被吸收。 Ⅱ. 在满足装修等项要求的同时,反射板应尽可能装得低些,以使听众接受 的直达声和反射声之间的时差减到最小。 Ⅲ. 根据要加强大厅后部听众区域听音要求,确定反射板的位置和倾斜程度 Ⅳ. 为使后部听众区域都能得到反射声,反射板应有足够的宽度。反射板的 边长不宜小于 3cm,以免反射声因板边缘的衍射而减弱。 Ⅵ. 反射板应当是平面或接近于平面,对于所有频率的声音,反射板的吸声 系数都应该很小。 四、体型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侧墙的处理 a. 根据几何声学原理,通过侧墙反射,将声能投降需要加强的地方,但不能使 反射声延时过长,否则会形成回声,影响声质。 b. 侧墙不宜有大的凹面,以免产生聚焦,影响声场分布的均匀性。 c.为了有利于声场的扩散、均匀,侧墙的反射面不能作成非常光滑的平面, 而应设计成有凸出起伏的扩散体。 d. 对于较大容积的矩形房间,应避免两侧墙之间一连串反射造成的振动回声. 措施: Ⅰ. 可将墙作成非平行的(侧墙面与声源中轴线的夹角不小于 3°) Ⅱ. 缩短平行壁间距 Ⅲ. 对侧墙进行扩散与吸声处理 (2)后墙的处理 a.各种类型的厅堂,应避免采用大的凹形后墙,若结构需要有弧度的后墙,则应 将其曲率中心设计在后墙与第一排座位距离的 1.5 被以外。 b.若后墙不高,宜将后墙上部(1~1.2m 以上)处理成前倾式;若后墙较高,可 通过在部分后墙面装置吸声材料或扩散结构来解决。 (3)顶棚的声学处理 a. 顶棚的高度最好不超过 10m,如果出于造型或功能需要较高顶棚,为了保 证音质,则需在顶棚下方加挂反射板或吸声板。 b. 顶棚形状最好不要呈圆弧形状,这样易产生声聚焦及增加混响时间

第三节混响设计1.最佳混响时间的选择2.混响时间的频率特性定义:混响时间随声音频率不同而不同的特性3.混响时间与房间容积的关系4.混响设计的步骤(1)选择最佳混响时间(2)确定所需增加的吸声量(3)确定吸声方案(4)调整与修改

第三节 混响设计 1. 最佳混响时间的选择 2. 混响时间的频率特性 定义:混响时间随声音频率不同而不同的特性 3. 混响时间与房间容积的关系 4. 混响设计的步骤 (1)选择最佳混响时间 (2)确定所需增加的吸声量 (3)确定吸声方案 (4)调整与修改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