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师范大学:《幼儿园游戏与指导》课程授课教案(讲义,共三大模块,授课教师:金芳)

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授课教案课程名称:幼儿园游戏与指导课程代码:19402000金芳授课教师: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制
1 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授课 教案 课 程 名 称: 幼儿园游戏与指导 课 程 代 码: 19402000 授 课 教 师: 金 芳 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 制

《幼儿园游戏与指导》课程教案课程名称周次第一周幼儿园游戏与指导授课对象授课学时2课时20级学前教育本科模块一什么是游戏授课内容知识点一游戏的内涵和特征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儿童游戏的内涵和本质特征。2.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学目的结合文献阅读,了解儿童眼中的游戏特征。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自觉建立探究幼儿游戏活动的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初步树立现代正确的现代幼儿游戏观。1.理解儿童游戏的内涵和本质特征;教学重点2.在自主阅读与学习中,梳理儿童中心的教育观,学位站在儿童的立场看问题。了解儿童的视角和成人的视角下有关游戏特征的相同与不同,初步教学难点树立儿童中心的教育观。(课程思政)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文献阅读与分享与手段备注教学过程教学导入【案例导入】学生分组讨论:什么是游戏?【讨论】还记得你儿时的游戏场景吗?分析你所玩过的游戏特点?【总结】儿时的游戏自由、自主、自在:儿时的游戏内容轻松、快乐、没有压力;儿时的游戏不学就会.P
2 《幼儿园游戏与指导》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 幼儿园游戏与指导 周次 第一周 授课对象 20 级学前教育本科 授课学时 2 课时 授课内容 模块一 什么是游戏 知识点一 游戏的内涵和特征 教学目的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儿童游戏的内涵和本质特征。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结合文献阅读,了解儿童眼中的游戏特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自觉建立探究幼儿游戏活动的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初步树 立现代正确的现代幼儿游戏观。 教学重点 1.理解儿童游戏的内涵和本质特征; 2.在自主阅读与学习中,梳理儿童中心的教育观,学位站在儿童 的立场看问题。 教学难点 了解儿童的视角和成人的视角下有关游戏特征的相同与不同,初步 树立儿童中心的教育观。(课程思政) 教学方法 与手段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文献阅读与分享 教 学 过 程 备注 教学导入 【案例导入】 【讨论】还记得你儿时的游戏场景吗?分析你所玩过的游 戏特点? 【总结】儿时的游戏自由、自主、自在; 儿时的游戏内容轻松、快乐、没有压力; 儿时的游戏不学就会;. 学生分组讨论: 什么是游戏?

【视频播放】【讨论】其实在不同的人眼中,游戏的内涵是不一样的。孩子眼中的游戏与教师眼中的游戏又有着什么样的差别呢?请观看视频,并分析
3 【视频播放】 【讨论】其实在不同的人眼中,游戏的内涵是不一样的。 孩子眼中的游戏与教师眼中的游戏又有着什么样的差别呢?请 观看视频,并分析

【总结】幼儿眼中游戏的特点:自由自在的活动,没有成人干预。教师眼中游戏的特点:幼儿的自主游戏和教学游戏都是游戏,教师的介入必不可少。【教师导引】游戏从古自今一直受到不同学者的关注,有文化学视野下的,也有社会学视野下的,还有语言学视野、人类学视野、心理学视野下的游戏。而语言学视野中的游戏能更好地阐释游戏的本质,就让我们一起进入语言学视野,了解游戏的内涵和特征吧!教学展开一、游戏内涵讲授1.汉语中关于游戏的表述汉语中对游戏一词,有好几种表达方式。主要有“玩”、“游”、“嬉”、“邀”等。从汉语中有关游戏的解释中,可以窥见游戏有以下几层含义:第一,游戏是一种供人们在休息、闲暇时娱乐的活动或运动。有随心所欲的意思。第二,游戏有不认真、不严肃等意思,有玩世不恭之意。2.外语中关于游戏的表述英语中“play”一词既可用作名词又可用作动词,作为名词它泛指一类活动的总称;作为动词,则表示各种操作、摆弄、玩弄等注重手指的敏感而有秩序的活动。它使人感到轻松、愉快,且不要求沉重的工作负担。在游戏一词中,也大量包含了人们对于这类活动的体验、感受和判断。如轻松、紧张、自由选择、琐碎、闲散放浪、无价值等。3.二者的相似性(1)都赞成游戏与运动、动作有关。(2)游戏是一种轻松、松散、休闲、自在的娱乐活动,没有沉重的任务和负担之意。4
4 【总结】幼儿眼中游戏的特点:自由自在的活动,没有成 人干预。教师眼中游戏的特点:幼儿的自主游戏和教学游戏都 是游戏,教师的介入必不可少。 【教师导引】 游戏从古自今一直受到不同学者的关注,有文化学视野下 的,也有社会学视野下的,还有语言学视野、人类学视野、心 理学视野下的游戏。而语言学视野中的游戏能更好地阐释游戏 的本质,就让我们一起进入语言学视野,了解游戏的内涵和特 征吧! 教学展开 一、游戏内涵讲授 1.汉语中关于游戏的表述 汉语中对游戏一词,有好几种表达方式。主要有“玩”、 “游”、“嬉”、“遨”等。 从汉语中有关游戏的解释中,可以窥见游戏有以下几层含 义:第一,游戏是一种供人们在休息、闲暇时娱乐的活动或运 动。有随心所欲的意思。第二,游戏有不认真、不严肃等意思, 有玩世不恭之意。 2.外语中关于游戏的表述 英语中“play”一词既可用作名词又可用作动词,作为名 词它泛指一类活动的总称;作为动词,则表示各种操作、摆弄、 玩弄等注重手指的敏感而有秩序的活动。它使人感到轻松、愉 快,且不要求沉重的工作负担。在游戏一词中,也大量包含了 人们对于这类活动的体验、感受和判断。如轻松、紧张、自由 选择、琐碎、闲散放浪、无价值等。 3.二者的相似性 (1)都赞成游戏与运动、动作有关。 (2)游戏是一种轻松、松散、休闲、自在的娱乐活动,没 有沉重的任务和负担之意

(3)游戏是无价值、不认真、不严肃的。二、游戏特征讲授(一)游戏是一种意向性活动1.活动动机的内源性【案例分析】【问题】何谓动机的内源性呢?认识幼儿游戏案例1-1走到建构区时,看见建构区的两个小朋友随意地边搭建什么边谈笑着,于是建议他们给动物搭个小房子..整个游戏过程中,教师跑前跑后,忙得不亦乐乎,当教师宜布*今天的游戏玩到这里,下面自由活动的时候,两个小朋友说:“走吧,老师的游戏玩好了,我们玩自己的吧。认识幼儿游戏案例1-2妈妈:马上开学了,又可以到幼儿园玩各种游戏了,开心吗?某中班幼儿:不开心!(在)幼儿园里,每天让做这个,做那个,忙死了,累死了在实践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幼儿园中,幼儿为何说“老师的游戏玩好了,我们玩自己的吧”?为何有“忙死了,累死了的感叹?幼儿的感叹说明了什么?【总结】由案例可知,动机的内源性即强调儿童在游戏中的自主、自由和自在,也就是儿童决定玩什么、怎么玩以及和谁玩。2.活动目的的隐蔽性3.活动过程的松散性4.活动内容的虚构性5.活动规则的变通性
5 (3)游戏是无价值、不认真、不严肃的。 二、游戏特征讲授 (一)游戏是一种意向性活动 1.活动动机的内源性 【案例分析】 【问题】何谓动机的内源性呢? 【总结】由案例可知,动机的内源性即强调儿童在游戏中 的自主、自由和自在,也就是儿童决定玩什么、怎么玩以及和 谁玩。 2.活动目的的隐蔽性 3.活动过程的松散性 4.活动内容的虚构性 5.活动规则的变通性

6.活动主体的积极性(二)游戏是可观察的行为1.认知行为2.交往行为3.宣泄行为(三)游戏是一种情境性活动1.一批熟悉的同伴、玩具或者可引发儿童兴趣的操作材料。2.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协定。3.最低限度的指导行为或介入行为。4.创设友好的氛围,使儿童感到舒适和安全。5.降低儿童疲倦、饥饿、患病或紧张经历的可能性。课堂练习【任务】结合教师对有关游戏特征的讲述,分析案例中的学生小组讨论并观点分享:案活动是游戏活动吗?例中的活动是【案例】否为游戏活动?为什么?某教师在语言活动“小乌龟开店”的基础上,组织一次表演游戏。教师出示早已准备好的道具。介绍完道具,配班老师带领全班幼儿“开火车”离开活动室去“剧场”看表演,主班老师忙着在活动室里布置场景:一家花店、一家书店、一家气球店。场地布置好了,幼儿由配班老师带领进“剧场”。班主任老师提问:“谁愿意上来表演?”“哗”,几十只小手举了起来。老师挑了五个没有举手而上次语言活动表现又不好的幼儿上来表演。表演时,老师不停地提示孩子们对话,做动作。第二轮,老师请了五个“做得好的孩子”上来表演,五个孩子表演同一个角色。老师还是时不时地按照故事情节规范语言,纠正孩子们的动作。好多孩子忙着摆弄有趣的道具,忘了表演。老师又不停地提醒.【教师点评并总结】案例中的活动不是游戏活动。是假游戏,非游戏,是在游戏儿童。6
6 6.活动主体的积极性 (二)游戏是可观察的行为 1.认知行为 2.交往行为 3.宣泄行为 (三)游戏是一种情境性活动 1.一批熟悉的同伴、玩具或者可引发儿童兴趣的操作材料。 2.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协定。 3.最低限度的指导行为或介入行为。 4.创设友好的氛围,使儿童感到舒适和安全。 5.降低儿童疲倦、饥饿、患病或紧张经历的可能性。 课堂练习 【任务】结合教师对有关游戏特征的讲述,分析案例中的 活动是游戏活动吗? 【案例】 某教师在语言活动“小乌龟开店”的基础上,组织一次表演 游戏。教师出示早已准备好的道具。介绍完道具,配班老师带 领全班幼儿“开火车”离开活动室去“剧场”看表演,主班老 师忙着在活动室里布置场景:一家花店、一家书店、一家气球店。 场地布置好了,幼儿由配班老师带领进“剧场”。班主任老师 提问:“谁愿意上来表演?”“哔”,几十只小手举了起来。老 师挑了五个没有举手而上次语言活动表现又不好的幼儿上来表 演。表演时,老师不停地提示孩子们对话,做动作。第二轮, 老师请了五个“做得好的孩子”上来表演,五个孩子表演同一 个角色。老师还是时不时地按照故事情节规范语言,纠正孩子 们的动作。好多孩子忙着摆弄有趣的道具,忘了表演。老师又 不停地提醒. 【教师点评并总结】案例中的活动不是游戏活动。是假游戏, 非游戏,是在游戏儿童。 学生小组讨论 并观点分享:案 例中的活动是 否 为 游 戏 活 动?为什么?

三、游戏与探究活动区别(线上自学)从时间上:探究活动先于游戏活动。从目的上:探究是为了获得信息,而游戏是为了创造刺激。“这个东西是什么?”一一“我能拿它做什么?”从行为上:探究是一种相对固定、刻板化的行为;而游戏是随意的,多样化的具有创新性的行为。从情绪情感上:伴随探究活动的情绪一般是中性的,或是严肃的;而伴随游戏的情绪是积极的。课堂练习学生自行思考【任务】通过对游戏的语义学内涵、游戏特征和游戏与探后教师随机提究活动区别的知识讲授,由学生概况总结什么是儿童的游戏?问并点评教师课堂总结学前儿童游戏是儿童借助于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在假象的情境中模仿和再造成人的实践活动,是受儿童内部动机驱使的感知与操作活动。要明确真游戏和假游戏的区别,从而正确对待儿童游戏,更好地促进儿童游戏的发展。布置作业文献阅读与分享:阅读文献《大班幼儿判断游戏活动的依据一一基于儿童视角的研究》(见线上资源)要求:1.阅读文献并在下次课上分享阅读收获;2.分析儿童眼中的游戏与成人眼中的游戏关系。思考与练习1.什么是游戏?小2.游戏与探究活动有什么区别?OME3.游戏的本质特征是什么?4.如何判断一个活动是不是游戏活动?7
7 三、游戏与探究活动区别(线上自学) 从时间上:探究活动先于游戏活动。 从目的上:探究是为了获得信息,而游戏是为了创造刺激。 “这个东西是什么?”——“我能拿它做什么?” 从行为上:探究是一种相对固定、刻板化的行为;而游戏 是随意的,多样化的具有创新性的行为。 从情绪情感上:伴随探究活动的情绪一般是中性的,或是 严肃的;而伴随游戏的情绪是积极的。 课堂练习 【任务】通过对游戏的语义学内涵、游戏特征和游戏与探 究活动区别的知识讲授,由学生概况总结什么是儿童的游戏? 教师课堂总结 学前儿童游戏是儿童借助于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在 假象的情境中模仿和再造成人的实践活动,是受儿童内部动机 驱使的感知与操作活动。要明确真游戏和假游戏的区别,从而 正确对待儿童游戏,更好地促进儿童游戏的发展。 布置作业 文献阅读与分享:阅读文献《大班幼儿判断游戏活动的依 据——基于儿童视角的研究》(见线上资源) 要求:1.阅读文献并在下次课上分享阅读收获; 2.分析儿童眼中的游戏与成人眼中的游戏关系。 学生自行思考 后教师随机提 问并点评 思考与练习 1. 什么是游戏? 2. 游戏与探究活动有什么区别? 3. 游戏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4. 如何判断一个活动是不是游戏活动?

1.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2.刘焱:《幼儿园游戏与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阅读文献3.但菲,金芳:《幼儿游戏的快乐与分享一一从案例搜集到案例剖析》,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4.董旭花:《幼儿园游戏》,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5.刘焱:《儿童游戏通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6.李春良,张莉.大班幼儿判断游戏活动的依据一一基于儿童视角的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17(05):23-341.教学目标、重难点和关键点的实现情况:优点:大部分学生已经达到教师预定目标,对重点难点知识能够理解与掌握。不足:对于关键问题“如何判断一个活动是不是游戏活动”,还需要不断地实践,教师在课堂上只能起到启发引导作用。2.教学过程的课堂表现情况:优点: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都很高,尤其是两个视频的播放极大地教学后记引起了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而案例的引入也能让学生积极思考(反思)发言,从发言结果来看,学生对游戏的内涵有着正确的理解和判3断。不足:因时间关系,虽有很多学生举手,但仅让几人回答,降低了其他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改进:知识点的讲解面面俱到,应提炼重要内容进行重点讲解,其他内容可以让学生线上自主学习,如游戏与探究活动的区别可以让学生自学
8 阅读文献 1.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年版 2.刘焱:《幼儿园游戏与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年版 3.但菲,金芳:《幼儿游戏的快乐与分享——从案例搜集到案例 剖析》,科学出版社,2014 年版 4.董旭花:《幼儿园游戏》,科学出版社,2009 年版 5.刘焱:《儿童游戏通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年 6.李春良,张莉.大班幼儿判断游戏活动的依据——基于儿童视角 的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17(05):23-34 教学后记 (反思) 1.教学目标、重难点和关键点的实现情况: 优点:大部分学生已经达到教师预定目标,对重点难点知识能够 理解与掌握。 不足:对于关键问题“如何判断一个活动是不是游戏活动”,还 需要不断地实践,教师在课堂上只能起到启发引导作用。 2.教学过程的课堂表现情況: 优点: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都很高,尤其是两个视频的播放极大地 引起了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而案例的引入也能让学生积极思考 发言,从发言结果来看,学生对游戏的内涵有着正确的理解和判 断。 不足:因时间关系,虽有很多学生举手,但仅让几人回答,降低 了其他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改进:知识点的讲解面面俱到,应提炼重要内容进行重点讲解, 其他内容可以让学生线上自主学习,如游戏与探究活动的区别可 以让学生自学

《幼儿园游戏与指导》课程教案课程名称周次幼儿园游戏与指导第二周授课对象授课学时2课时20级学前教育本科模块一什么是游戏授课内容知识点二游戏的分类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游戏的各种分类标准,掌握我国对游戏的分类方法及游戏类型的特点。2.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学目的学会正确分析和评价幼儿园各类游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认识幼儿各类游戏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幼儿,激发对幼儿的热爱。(课程思政)理解游戏的各种分类标准,重点掌握我国对游戏的分类方法及游戏教学重点类型的特点。对游戏类别划分标准的理解不同类别游戏间的联系与区别教学难点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与手段备注教学过程课前文献阅读分享(10分钟)教学导入【图片导入】【讨论】你觉得幼儿园可以按照什么标准来分类?如何分类?【总结】游戏本身没有类别区分,为了更好地认识游戏,人为地进行了区分。有很多分类,每种分类都有其划分的依据,掌握这些划分依据甚为重要。9
9 《幼儿园游戏与指导》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 幼儿园游戏与指导 周次 第二周 授课对象 20 级学前教育本科 授课学时 2 课时 授课内容 模块一 什么是游戏 知识点二 游戏的分类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游戏的各种分类标准,掌握我国对游戏的分类方法及游戏类型 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正确分析和评价幼儿园各类游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认识幼儿各类游戏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幼儿,激发对幼儿的热 爱。(课程思政) 教学重点 理解游戏的各种分类标准,重点掌握我国对游戏的分类方法及游戏 类型的特点。 教学难点 对游戏类别划分标准的理解;不同类别游戏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方法 与手段 讲授法、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教 学 过 程 备注 课前文献阅读分享(10 分钟) 教学导入 【图片导入】 【讨论】你觉得幼儿园可以按照什么标准来分类?如何分类? 【总结】游戏本身没有类别区分,为了更好地认识游戏,人为地 进行了区分。有很多分类,每种分类都有其划分的依据,掌握这些划 分依据甚为重要

式冬样的幼儿因游时教学展开一、幼儿游戏类别讲授(一)根据儿童发展的分类法1.认知的分类皮亚杰认为游戏是随认知发展而变化的,他根据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把儿童游戏分为感觉运动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游戏和规则游戏等四类:(1)感觉运动游戏(练习性游戏)感觉运动游戏是儿童最早出现的一种游戏形式,一般处于从儿童出生到2岁这一阶段。儿童主要是通过感知和动作来认识环境、与人交往的,他们的游戏最初是通过自己的身体作为游戏的中心,逐渐地会摆弄与操作具体物体,并不断反复练习已有动作,从简单的、重复的练习中,尝试发现、探索新的动作,从而使自身获得发展。在反复的成功的摆弄和练习中,获得愉快的体验。游戏的驱力就是获得“机能性的快乐”、、“动"即快乐。该游戏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徒手游戏或重复的操作物体的游戏。器创文母心理儿S
10 教学展开 一、幼儿游戏类别讲授 (一)根据儿童发展的分类法 1.认知的分类 皮亚杰认为游戏是随认知发展而变化的,他根据儿童认知发展的 阶段,把儿童游戏分为感觉运动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游戏和规则 游戏等四类: (1)感觉运动游戏(练习性游戏) 感觉运动游戏是儿童最早出现的一种游戏形式,一般处于从儿童 出生到 2 岁这一阶段。儿童主要是通过感知和动作来认识环境、与人 交往的,他们的游戏最初是通过自己的身体作为游戏的中心,逐渐地 会摆弄与操作具体物体,并不断反复练习已有动作,从简单的、重复 的练习中,尝试发现、探索新的动作,从而使自身获得发展。在反复 的成功的摆弄和练习中,获得愉快的体验。游戏的驱力就是获得“机能 性的快乐”、“动”即快乐。该游戏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徒手游戏或重复的 操作物体的游戏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沈阳师范大学:《幼儿园游戏与指导》课程教学大纲 Kindergarten Play and Direction(学与教标准).doc
- 沈阳师范大学:《中学物理学科教学设计》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四章 中学物理基本课型设计与案例研究、第五章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案例展示与评价研究.pdf
- 沈阳师范大学:《中学物理学科教学设计》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三章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理论与案例研究 第三节 中学物理教学环节设计及案例研究.pdf
- 沈阳师范大学:《中学物理学科教学设计》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一章 绪论.pdf
- 沈阳师范大学:《中学物理学科教学设计》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二章 中学物理教学的基本理论 第三节 中学物理教学策略与方法.pdf
- 沈阳师范大学:《中学物理学科教学设计》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二章 中学物理教学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中学物理教学原则 第二节中学物理教学过程.pdf
- 沈阳师范大学:《中学物理学科教学设计》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三章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理论与案例研究 第二节中学物理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分析.pdf
- 沈阳师范大学:《中学物理学科教学设计》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三章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理论与案例研究 第一节中学物理教学设计理论与案例研究.pdf
- 沈阳师范大学:《中学物理学科教学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Middle School Subject Physics Teaching Design.pdf
- 沈阳师范大学:《中学物理学科教学设计》课程授课教案(讲义,共五章,授课教师:刘艳超).pdf
- 沈阳师范大学:《中学物理学科教学设计》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三章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内容及案例研究.pdf
- 沈阳师范大学:《中学物理学科教学设计》课程教学课件(完整讲稿,共五章).pdf
- 沈阳师范大学:《小学数学思想方法》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9周 知识点5 数形结合思想 知识点6 几何变换思想.ppt
- 沈阳师范大学:《小学数学思想方法》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8周 知识点4 转化思想.ppt
- 沈阳师范大学:《小学数学思想方法》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7周 知识点3 演绎思想.ppt
- 沈阳师范大学:《小学数学思想方法》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6周 知识点1 归纳思想 知识点2 类比思想.ppt
- 沈阳师范大学:《小学数学思想方法》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5周 知识点5 集合思想.ppt
- 沈阳师范大学:《小学数学思想方法》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4周 知识点4 变中有不变的思想.ppt
- 沈阳师范大学:《小学数学思想方法》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3周 知识点3 分类思想.pptx
- 沈阳师范大学:《小学数学思想方法》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2周 知识点1 抽象思想、知识点2 符号化思想.pptx
- 沈阳师范大学:《幼儿园游戏与指导》课程教学课件(讲稿,共三个模块).pdf
- 沈阳师范大学:《幼儿园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学与教的标准.doc
- 沈阳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形式逻辑》课程教学大纲 Formal Logic.pdf
- 沈阳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形式逻辑》课程授课教案(讲义,共七章,授课教师:郭玲).pdf
-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docx
-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授课教案(文字版,共十章).docx
- 天津大学:心理学部《心理学基础》课程授课教案(思政,共十二章).pdf
- 天津大学:心理学部《心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Basis of Psychology(思政).pdf
- 天津大学:心理学部应用心理学(创新班)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汇编(思政).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