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扬州大学:《中医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共六章)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DF
文档页数:16
文件大小:203.54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 第三章 藏象学说 第四章 气血津液 第五章 诊法 第六章 针灸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中医学》教案第一章 导论一、中医学发展史二、中医学的主要特点【教学目的】1.了解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2.掌握中医学的主要特点一一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1.中医学的起源。(约5分钟)(1)形成的基础和方法:①社会背景;②医药知识的积累:③直接观察与整体观察;④哲学思想(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的渗透。(2)理论体系的确立:①大体年代;②标志:③《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难经》、《本经》等在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中的意义。2.各时期著名医家及其学说思想、代表性著作。(约10分钟)普代:《针灸甲乙经》、《脉经》。唐代:《千金方》、《外台秘要》。宋代:《小儿药证直决》。金元时期: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守真,河间,寒凉派)、张从正(子和,戴人,攻邪派)、李杲(明之,东垣,补土派)、朱震亨(彦修,丹溪,滋阴派)。明代:《本草纲目》。清代:温病学派的叶、薛、吴、王。民国时期:中西汇通学派。3.阐述整体观念的基本概念及主要内容。(约15分钟)(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4,单述辨证论治的概念和思维过程。(约15分钟(1)病、证、症的基本概念:(2)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涵义;1

1 《中医学》教案 第一章 导论 一、中医学发展史 二、中医学的主要特点 【教学目的】 1. 了解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2. 掌握中医学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教学时数】2 学时 【教学内容】 1. 中医学的起源。(约 5 分钟) (1)形成的基础和方法:①社会背景;②医药知识的积累;③直接观察与整体观察; ④哲学思想(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的渗透。 (2)理论体系的确立:①大体年代;②标志;③《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难 经》、《本经》等在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中的意义。 2. 各时期著名医家及其学说思想、代表性著作。(约 10 分钟) 晋代:《针灸甲乙经》、《脉经》。 唐代:《千金方》、《外台秘要》。 宋代:《小儿药证直诀》。金元时期: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守真,河间,寒凉派)、 张从正(子和,戴人,攻邪派)、李杲(明之,东垣,补土派)、朱震亨(彦修,丹溪,滋 阴派)。 明代:《本草纲目》。清代:温病学派的叶、薛、吴、王。 民国时期:中西汇通学派。 3. 阐述整体观念的基本概念及主要内容。(约 15 分钟)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4. 阐述辨证论治的概念和思维过程。(约 15 分钟) (1)病、证、症的基本概念; (2)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 (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涵义;

(4)“以辨病为先,以辨证为主”的临床诊治原则。【难点与重点】1.重点:①整体观念的基本概念:②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2.难点:①病、证、症的基本概念及其区别和联系。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第一节阴阳学说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说中的应用【教学目的】1.理解阴阳的基本概念。2.掌握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规律及其相对性与绝对性。3.了解阴阳概念的形成过程。4.掌握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5.掌握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1.阐释阴阳的基本概念。(约45分钟)(1)阴阳概念的来源;(2)阴阳的基本概念;(3)阴阳属性特征;(4)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和绝对性。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约25分钟)(1)阴阳的对立制约;(2)阴阳的互根互用;(3)阴阳的消长平衡:(4)阴阳的相互转化。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约20分钟)(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2)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3)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4)用于疾病的诊断:2

2 (4)“以辨病为先,以辨证为主”的临床诊治原则。 【难点与重点】 1. 重点:①整体观念的基本概念;②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 2. 难点:①病、证、症的基本概念及其区别和联系。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说中的应用 【教学目的】 1. 理解阴阳的基本概念。 2. 掌握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规律及其相对性与绝对性。 3. 了解阴阳概念的形成过程。 4. 掌握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 5. 掌握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教学时数】2 学时 【教学内容】 1. 阐释阴阳的基本概念。(约 45 分钟) (1)阴阳概念的来源; (2)阴阳的基本概念; (3)阴阳属性特征; (4)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约 25 分钟) (1)阴阳的对立制约; (2)阴阳的互根互用; (3)阴阳的消长平衡; (4)阴阳的相互转化。 3.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约 20 分钟)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2)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3)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4)用于疾病的诊断;

(5)用于疾病的防治。【难点与重点】1.重点:①阴阳的基本概念:②事物阴阳属性的规定及其相对性。2.难点:①阴阳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第二节五行学说一、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说中的应用【教学目的】1.理解五行的基本概念。2.掌握五行的特性。3.掌握五行的生克制化、乘悔和母子相及的概念、规律4.掌握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1.阐述五行的概念。(约5分钟)2.阐述五行的特性。(约10分钟)木日曲直:火日炎上:土爱稼稽:金日从革:水日润下。3.阐述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约30分钟)(1)依据:五行特性。(2)方法:类比(取象比类),如东方、春、肝属木:演绎(推演络绎),如肝属木,目属肝,故目属木。(3)五行归类表。4.阐述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约25分钟)(1)五行生克(2)五行制化(3)五行乘(4)五行母子相及5.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约20分钟)(1)五行学说在生理方面的应用;(2)五行学说在病理方面的应用:(3)五行学说在诊断方面的应用:3

3 (5)用于疾病的防治。 【难点与重点】 1. 重点:①阴阳的基本概念;②事物阴阳属性的规定及其相对性。 2. 难点:①阴阳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说中的应用 【教学目的】 1. 理解五行的基本概念。 2. 掌握五行的特性。 3. 掌握五行的生克制化、乘侮和母子相及的概念、规律 4. 掌握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教学时数】2 学时 【教学内容】 1. 阐述五行的概念。(约 5 分钟) 2. 阐述五行的特性。(约 10 分钟) 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3. 阐述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约 30 分钟) (1)依据:五行特性。 (2)方法:类比(取象比类),如东方、春、肝属木;演绎(推演络绎),如肝属木, 目属肝,故目属木。 (3)五行归类表。 4. 阐述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约 25 分钟) (1)五行生克 (2)五行制化 (3)五行乘侮 (4)五行母子相及 5.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约 20 分钟) (1)五行学说在生理方面的应用; (2)五行学说在病理方面的应用; (3)五行学说在诊断方面的应用;

(4)五行学说在防治方面的应用。【难点与重点】1.重点:①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特性。②五行生克制化乘侮及母子相及。2难点:(1五行的内:是抽象概念,不是具体物质:是说明事物的特性和相互关系的解释性模型。②事物五行归类的依据和方法(类比和演绎)。第三章藏象学说第一节 五脏藏象学说概论一、心【教学目的】1.掌握藏象的概念。2.掌握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3.掌握心的主要生理功能。4.掌握心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5.了解心包络【教学时数】1学时【教学内容】1.阐释藏象的基本概念:是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形态、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环境相通应的现象。藏的基本涵义与象的基本涵义。(约3分钟)2.阐述藏象学说的特点: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约5分钟)3.列表比较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形态与生理特点。(约2分钟)4.阐述心的主要生理功能:(1)主血脉:(约15分钟)(2)藏神:(约15分钟)5.简述心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约5分钟)(1)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2)心在窍为舌。(3)心在志为喜;(4)心在液为汗;(5)心气通于夏。6.心包络。(自学)4

4 (4)五行学说在防治方面的应用。 【难点与重点】 1. 重点:①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特性。②五行生克制化乘侮及母子相及。 2. 难点:①五行的内涵:是抽象概念,不是具体物质;是说明事物的特性和相互关 系的解释性模型。②事物五行归类的依据和方法(类比和演绎)。 第三章 藏象学说 第一节 五脏 藏象学说概论 一、心 【教学目的】 1. 掌握藏象的概念。 2. 掌握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3. 掌握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4. 掌握心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5. 了解心包络 【教学时数】1 学时 【教学内容】 1. 阐释藏象的基本概念:是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形态、生理病理征象及 与自然环境相通应的现象。藏的基本涵义与象的基本涵义。(约 3 分钟) 2. 阐述藏象学说的特点: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约 5 分钟) 3. 列表比较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形态与生理特点。(约 2 分钟) 4. 阐述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血脉:(约 15 分钟) (2)藏神:(约 15 分钟) 5. 简述心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约 5 分钟) (1)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2)心在窍为舌。 (3)心在志为喜; (4)心在液为汗; (5)心气通于夏。 6. 心包络。(自学)

【难点与重点】1.重点:①心主血脉的概念及血液运行的必要条件:②心藏神的概念。2.难点:①藏神的脏为何是心而不是脑;②心所藏之神的涵义,是人体广义之神,即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或总体现,还是狭义之神,即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感活动?③心在液为汗的机理,即汗出与心血和心神的关系。二、肺【教学目的】1.掌握肺的主要生理功能。2.掌握肺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教学时数】1学时【教学内容】1.阐述肺的主要生理功能:(1)主气司呼吸:①主呼吸之气,是指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肺气的宣降主司呼吸和气体的出入交换。②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司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的作用;一身之气的生成与宗气的关系;一身之气的运行与肺气宣降及呼吸的关系。(约15分钟)(2)主行水:肺气的宣降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其内涵有二方面:①通过肺气的宣发作用.②通过肺气的肃降作用··肺为水之上源;提壶揭盖法治疗水肿。(约10分钟)(3)朝百脉,主治节:①朝百脉的涵义:全身血液都通过百脉而流经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后再输送到全身。②主治节的涵义:治理调节呼吸及气、血、水的作用。(约15分钟)2.简述肺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约5分钟)(1)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2)肺在窍为鼻;(3)肺在志为悲;(4)肺在液为涕;(5)肺气通于秋。【难点与重点】1.重点:①肺主一身之气的概念;②肺气的宣发肃降的涵义与体现。2.难点:①肺主一身之气:②肺气的宣发与肃降。三、脾5

5 【难点与重点】 1. 重点:①心主血脉的概念及血液运行的必要条件;②心藏神的概念。 2. 难点:①藏神的脏为何是心而不是脑;②心所藏之神的涵义,是人体广义之神, 即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或总体现,还是狭义之神,即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感活动? ③心在液为汗的机理,即汗出与心血和心神的关系。 二、肺 【教学目的】 1. 掌握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2. 掌握肺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教学时数】1 学时 【教学内容】 1. 阐述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气司呼吸:①主呼吸之气,是指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肺气的宣降主司呼吸 和气体的出入交换。 ②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司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的作用;一身 之气的生成与宗气的关系;一身之气的运行与肺气宣降及呼吸的关系。(约 15 分钟) (2)主行水:肺气的宣降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其内涵有二方面:① 通过肺气的宣发作用.②通过肺气的肃降作用.肺为水之上源;提壶揭盖法治疗水 肿。(约 10 分钟) (3)朝百脉,主治节:①朝百脉的涵义:全身血液都通过百脉而流经于肺,经肺的 呼吸,进行气体交换后再输送到全身。②主治节的涵义:治理调节呼吸及气、血、水的作 用。(约 15 分钟) 2. 简述肺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约 5 分钟) (1)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2)肺在窍为鼻; (3)肺在志为悲; (4)肺在液为涕; (5)肺气通于秋。 【难点与重点】 1. 重点:①肺主一身之气的概念;②肺气的宣发肃降的涵义与体现。 2. 难点:①肺主一身之气;②肺气的宣发与肃降。 三、脾

【教学目的】1.掌握脾的主要生理功能。2.掌握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教学时数】1学时【教学内容】1.阐释脾的主要生理功能:(1)主运化:(约25分钟)①涵义:脾气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输送到全身的作用。②过程:运化水谷的过程一“中央土以灌四傍”,通过经脉和三焦的通路,将水谷之精输送到心肺肝肾四脏:运化水液的过程一“脾气散精,上归于肺”及肺气宣降以行水。③意义: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四季脾牌旺不受邪”。(2)主统血:(约15分钟)①涵义:脾气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运行而不逸出脉外。②机理:气的固摄作用的体现。③意义:虚性出血的治疗。2.简述牌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约5分钟)(1)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2)脾在窍为口;(3)脾在志为思;(4)脾在液为涎:(5)脾气通于长夏,脾主四时。【难点与重点】1.重点:①脾为后天之本;②脾气主升;③脾气统血的涵义与机理。2.难点:①脾气输送水谷之精和水液的过程及其方式和通路:②脾气主升的体现:③脾气统血的机理:③“治痿独取阳明”的理论依据:④脾为后天之本的意义。四、肝【教学目的】1.掌握肝的主要生理功能2.掌握肝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教学时数】1学时6

6 【教学目的】 1. 掌握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2. 掌握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教学时数】1 学时 【教学内容】 1. 阐释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运化:(约 25 分钟) ①涵义:脾气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输送到全身的作用。 ②过程:运化水谷的过程—“中央土以灌四傍”,通过经脉和三焦的通路,将水谷 之精输送到心肺肝肾四脏;运化水液的过程—“脾气散精,上归于肺”及肺气宣降以行水。 ③意义: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四季脾旺不受邪”。 (2)主统血:(约 15 分钟) ①涵义:脾气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运行而不逸出脉外。 ②机理:气的固摄作用的体现。 ③意义:虚性出血的治疗。 2. 简述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约 5 分钟) (1)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 (2)脾在窍为口; (3)脾在志为思; (4)脾在液为涎; (5)脾气通于长夏,脾主四时。 【难点与重点】 1. 重点:①脾为后天之本;②脾气主升;③脾气统血的涵义与机理。 2. 难点:①脾气输送水谷之精和水液的过程及其方式和通路;②脾气主升的体现; ③脾气统血的机理;③“治痿独取阳明”的理论依据;④脾为后天之本的意义。 四、肝 【教学目的】 1. 掌握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2. 掌握肝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教学时数】1 学时

【教学内容】1.阐释肝的主要生理功能:(1)主疏泄:(约25分钟)①涵义:是指肝气具有疏通全身气机,进而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的舒畅作用。肝气疏泄失常的两种表现:肝气郁结和肝气上逆。②主要体现于4个方面:促进血液和津液的运行输布: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和胆汁的分泌排泄:调畅情志: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2)藏血:(约15分钟)①涵义: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②生理意义5个方面涵养肝气:调节血量:养肝及筋目:为经血之源:防止出血。③肝不藏血的病机有三:肝气虚弱,收摄无力:肝阴不足而肝阳偏亢:肝火亢盛,迫血妄行。④藏血与疏泄的关系“体阴而用阳”。2.简述肝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约5分钟)(1)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2)肝在窍为目;(3)肝在志为怒;(4)肝在液为泪;(5)肝气通于春。【难点与重点】1.重点:①肝气疏泄的涵义及其作用体现:②肝藏血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2.难点:①肝气的疏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②肝藏血的涵义及其生理意义。五、肾【教学目的】1.掌握肾的主要生理功能。2.掌握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3.了解命门的涵义。【教学时数】1学时【教学内容】1.阐述肾的主要生理功能:(约20分钟)7

7 【教学内容】 1. 阐释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疏泄:(约 25 分钟) ①涵义:是指肝气具有疏通全身气机,进而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之气的 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的舒畅作用。肝气疏泄失常的两种表现:肝气郁结和肝气 上逆。 ②主要体现于 4 个方面:促进血液和津液的运行输布;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和胆汁 的分泌排泄;调畅情志;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 (2)藏血:(约 15 分钟) ①涵义: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②生理意义 5 个方面: 涵养肝气;调节血量;濡养肝及筋目;为经血之源;防止出血。③肝不藏血的病机有三: 肝气虚弱,收摄无力;肝阴不足而肝阳偏亢;肝火亢盛,迫血妄行。④藏血与疏泄的关系: “体阴而用阳”。 2. 简述肝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约 5 分钟) (1)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2)肝在窍为目; (3)肝在志为怒; (4)肝在液为泪; (5)肝气通于春。 【难点与重点】 1. 重点:①肝气疏泄的涵义及其作用体现;②肝藏血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 2. 难点:①肝气的疏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②肝藏血的涵义及其生理意义。 五、肾 【教学目的】 1. 掌握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2. 掌握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3. 了解命门的涵义。 【教学时数】1 学时 【教学内容】 1. 阐述肾的主要生理功能:(约 20 分钟)

(1)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①藏精的涵义:精的概念、来源及关系;肾所藏之精的成分。②主生长发育及生殖:肾精肾气主机体的生长发育:肾精肾气主司人体的生殖功能。③推动和调节脏腑气化:肾精化肾气,肾气分为肾阴、肾阳,肾阴、肾阳为五脏阴阳之本,推动和调节脏腑气化:久病及肾。(2)主水:(约10分钟)①涵义:肾气具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功能。②机理:肾气对参与水液代谢脏腑的促进作用:肾气的生尿和排尿作用。(3)主纳气:(约10分钟)①涵义:肾气摄纳肺吸入的清气,保持呼吸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②机理及临床意义:肾气的封藏作用:补肾气以纳气。2.简述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约5分钟)(1)肾主骨,生髓,通脑,其华在发;(2)肾在为耳及二阴,肾主二便:(3)肾在志为恐;(4)肾在液为唾;(5)肾与冬气相应。3.命门(自学)【难点与重点】1.重点:①肾精的构成成份:②肾主水的机理③肾主纳气的机理和临床意义。2.难点:①精的概念及其与气的区别:②肾主水和纳气的机理。第二节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第三节奇恒之腑·脑、女子胞【教学目的】1.掌握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2.掌握脑、女子胞的生理功能。【教学时数】1学时【教学内容】1.概述六腑的概念与共同生理特点:七冲门的部位和作用。(约5分钟)2.阐迷六腑生理功能。(1)胆主要生理功能:贮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约5分钟)(2)胃主要生理功能:主受纳水谷:腐熟水谷。有“水谷之海”、“太仓”之称。(约8

8 (1)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 ①藏精的涵义;精的概念、来源及关系;肾所藏之精的成分。②主生长发育及生殖: 肾精肾气主机体的生长发育;肾精肾气主司人体的生殖功能。 ③推动和调节脏腑气化: 肾精化肾气,肾气分为肾阴、肾阳,肾阴、肾阳为五脏阴阳之本,推动和调节脏腑气化; 久病及肾。 (2)主水:(约 10 分钟) ①涵义:肾气具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功能。 ②机理:肾气对参与水液代谢脏腑的促进作用;肾气的生尿和排尿作用。 (3)主纳气:(约 10 分钟) ①涵义:肾气摄纳肺吸入的清气,保持呼吸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 ②机理及临床意义:肾气的封藏作用;补肾气以纳气。 2. 简述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约 5 分钟) (1)肾主骨,生髓,通脑,其华在发; (2)肾在窍为耳及二阴,肾主二便; (3)肾在志为恐; (4)肾在液为唾; (5)肾与冬气相应。 3. 命门(自学) 【难点与重点】 1. 重点:①肾精的构成成份;②肾主水的机理③肾主纳气的机理和临床意义。 2. 难点:①精的概念及其与气的区别;②肾主水和纳气的机理。 第二节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第三节 奇恒之腑·脑、女子胞 【教学目的】 1. 掌握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 2. 掌握脑、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教学时数】1 学时 【教学内容】 1. 概述六腑的概念与共同生理特点;七冲门的部位和作用。(约 5 分钟) 2. 阐述六腑生理功能。 (1)胆主要生理功能:贮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约 5 分钟) (2)胃主要生理功能:主受纳水谷;腐熟水谷。有“水谷之海”、“太仓”之称。(约

5分钟)(3)小肠主要生理功能:受盛化物:泌别清浊:小肠主液与“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约5分钟)(4)大肠主要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及与此相关的脏腑功能:大肠主津。(约5分钟)(5)膀胱主要生理功能:赠尿、排尿,但传统中医认为是“津液藏虑”。(约5分钟)(6)三焦主要生理功能:通行诸气,运行水液(即为诸气和水液运行的通路)。上中、下三焦各自的功能特点,上焦如雾,中焦如,下焦如读。(约5分钟)3.阐述奇恒之腑生理功能。(1)脑主要生理功能:主宰生命活动:主精神意识:主感觉运动。(约5分钟)(2)女子胞主要生理功能:发生月经:孕育胎儿。(约5分钟)【难点与重点】1.重点:①六腑的概念与共同生理特点:②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各自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③掌握脑、女子胞的生理功能。2.难点:①胆主决断。第四章气血津液第一节气第二节血【教学目的】1.了解中医学气、血、津液等的认识构成了中医学的主体。2.掌握气的概念、生成、分类及生理功能。3.掌握血的概念、生成、功能和运行。【教学时数】1学时【教学内容】1.阐释气的基本概念:气是人体内的无形而运行不息的具有生命活力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约5分钟)2.阐述气的生成:①来源:先天之精所化之先天之气,水谷之精所化之谷气,自然界中的清气。②在脏腑的综合作用下而生成:肾的藏精化元气的作用,脾胃的化生水谷之精而生谷气的作用,肺的吸入清气的作用。(约5分钟)3.阐述气的功能:推动作用、温照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约5分9

9 5 分钟) (3)小肠主要生理功能:受盛化物;泌别清浊;小肠主液与“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 (约 5 分钟) (4)大肠主要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及与此相关的脏腑功能;大肠主津。(约 5 分钟) (5)膀胱主要生理功能:贮尿、排尿,但传统中医认为是“津液藏焉”。(约 5 分钟) (6)三焦主要生理功能:通行诸气,运行水液(即为诸气和水液运行的通路)。上、 中、下三焦各自的功能特点,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约 5 分钟) 3. 阐述奇恒之腑生理功能。 (1)脑主要生理功能:主宰生命活动;主精神意识;主感觉运动。(约 5 分钟) (2)女子胞主要生理功能:发生月经;孕育胎儿。(约 5 分钟) 【难点与重点】 1. 重点:①六腑的概念与共同生理特点;②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各自的生理 功能和生理特性。 ③掌握脑、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2. 难点:①胆主决断。 第四章 气血津液 第一节 气 第二节 血 【教学目的】 1. 了解中医学气、血、津液等的认识构成了中医学的主体。 2. 掌握气的概念、生成、分类及生理功能。 3. 掌握血的概念、生成、功能和运行。 【教学时数】1 学时 【教学内容】 1. 阐释气的基本概念:气是人体内的无形而运行不息的具有生命活力的精微物质,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约 5 分钟) 2. 阐述气的生成:①来源:先天之精所化之先天之气,水谷之精所化之谷气,自然 界中的清气。②在脏腑的综合作用下而生成:肾的藏精化元气的作用,脾胃的化生水谷之 精而生谷气的作用,肺的吸入清气的作用。(约 5 分钟) 3. 阐述气的功能: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约 5 分

钟)4.简述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概念、生成、分布和功能。(约10分钟)5.阐释血的基本概念:是运行于经脉之中的具有丰富营养的赤色液态样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约5分钟)6.阐述血的生成:①来源:血由营气和津液所构成,精可化血。②脾胃、心肺、肝肾等脏在血液生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约5分钟)7.阐述血的功能:养,化神。(约5分钟)8.简述血的运行:气的推动作用与固摄作用的协调,五脏之气(心气、肺气、脾气、肝气等)的不同作用以及寒热等因素对血液运行的影响。(约5分钟)【难点与重点】1.重点:①气的概念,气的作用。②元气、宗气、营气、卫气以及脏腑之气的概念、生成、分布和功能。②血的概念、生成、功能和运行。2.难点:①气机与气化的区别与联系;②营卫二气之间的区别和联系:③与血液正常循行有关的因素。第三节津液第四节气血津液的关系【教学目的】1.掌握津液的概念、生成、输布和排泄及功能。2.了解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教学时数】1学时【教学内容】1.阐述津液的基本概念:是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统称,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约5分钟)2.分清津与液的区别:从性状和流动特点上来区分:津清稀,流动性大,分布范围广:液稠厚,流动性小,分布范围小,只在脑髓、关节、脏腑等处分布。(约5分钟)3.分析与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有关的脏腑功能:生成一脾、胃、小肠、大肠的作用:输布一一肺、脾、肝、三焦的作用:排泄一一肾与肺的作用。(约5分钟)4.简述津液的功能:滋润养作用:充养血脉作用。(约5分钟)5.简述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1)气与血的关系:①气为血之帅:生血,行血,摄血:②血为气之母:载气,养10

10 钟) 4. 简述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概念、生成、分布和功能。(约 10 分 钟) 5. 阐释血的基本概念:是运行于经脉之中的具有丰富营养的赤色液态样物质,是构 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约 5 分钟) 6. 阐述血的生成:①来源:血由营气和津液所构成,精可化血。②脾胃、心肺、肝 肾等脏在血液生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约 5 分钟) 7. 阐述血的功能:濡养,化神。(约 5 分钟) 8. 简述血的运行:气的推动作用与固摄作用的协调,五脏之气(心气、肺气、脾气、 肝气等)的不同作用以及寒热等因素对血液运行的影响。(约 5 分钟) 【难点与重点】 1. 重点:①气的概念,气的作用。②元气、宗气、营气、卫气以及脏腑之气的概念、 生成、分布和功能。②血的概念、生成、功能和运行。 2. 难点:①气机与气化的区别与联系;②营卫二气之间的区别和联系;③与血液正 常循行有关的因素。 第三节 津液 第四节 气血津液的关系 【教学目的】 1. 掌握津液的概念、生成、输布和排泄及功能。 2. 了解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数】1 学时 【教学内容】 1. 阐述津液的基本概念:是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统称,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 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约 5 分钟) 2. 分清津与液的区别:从性状和流动特点上来区分:津清稀,流动性大,分布范围 广;液稠厚,流动性小,分布范围小,只在脑髓、关节、脏腑等处分布。(约 5 分钟) 3. 分析与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有关的脏腑功能:生成—脾、胃、小肠、大肠的作用; 输布——肺、脾、肝、三焦的作用;排泄——肾与肺的作用。(约 5 分钟) 4. 简述津液的功能:滋润濡养作用;充养血脉作用。(约 5 分钟) 5. 简述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1)气与血的关系:①气为血之帅:生血,行血,摄血;②血为气之母:载气,养

共16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