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理工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中国现当代文学(四)

中国现当代文学(四) 周云鹏主讲
中国现当代文学(四) 周云鹏主讲

第一讲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及文学概况(一) 一、80年代文学创作的外部环境 (一)前期:思想解放的社会潮流 1、“文革”的结束 “文革”被认为“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 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 的内乱”(《决议》语)。 2、“新时期”应运而生。(“新时期”内涵:核心 是以“科学、民主”为内容的对于“现代化”的热 切渴望。) 3、思想解放运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的发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第一讲 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及文学概况(一) 一、80年代文学创作的外部环境 (一)前期:思想解放的社会潮流 1、“文革”的结束 “文革”被认为“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 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 的内乱”(《决议》语)。 2、“新时期”应运而生。(“新时期”内涵:核心 是以“科学、民主”为内容的对于“现代化”的热 切渴望。) 3、思想解放运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的发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第一讲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及文学概况(一) ,(二)后期:改革开发的全面深化与“市场 经济” ◆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消费性社会的出现。 ◆ 文学成为“消费品”成为可能(文学的 意识形态化内文学大众化) ◆ 报刊业与出版业的进一步发展 ■ 文学的“商品化” ■ 上述嬗变无一不对文学的价值观产生深 刻影响
第一讲 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及文学概况(一) ▪ (二)后期:改革开发的全面深化与“市场 经济” ▪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消费性社会的出现。 ▪ 文学成为“消费品”成为可能(文学的 意识形态化⇨文学大众化) ▪ 报刊业与出版业的进一步发展 ▪ 文学的“商品化” ▪ 上述嬗变无一不对文学的价值观产生深 刻影响

第一讲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及文学概况(一) 二、80年代文学创作的内部环境 ,(一)对“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集中 表现在对“阴谋文艺”“根本任务论”“三突 出原则”的彻底批判 )(二)第四次文代会召开(1979、10-11) 文学从属于政治的状况有所松动(文艺为人 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三)媒体渠道的外来影响 1、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和创作的影响;“现 代派”成为关注焦点 2、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的重评工作
第一讲 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及文学概况(一) 二、80年代文学创作的内部环境 (一)对“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集中 表现在对“阴谋文艺”“根本任务论”“三突 出原则”的彻底批判 (二)第四次文代会召开(1979、10-11) 文学从属于政治的状况有所松动(文艺为人 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三)媒体渠道的外来影响 1、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和创作的影响;“现 代派”成为关注焦点 2、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的重评工作

第一讲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及文学概况(一) )(四)作家的分化与重组 )分化与重组方式:政治权利机制→社会需求 )前期:最有影响的两部分作家: 1、“复出作家”或“归来作家”(艾青、汪曾祺、 蔡其矫、牛汉、王蒙、张贤亮、高晓声、陆文夫、 刘宾雁、邓友梅、邵燕祥、丛维熙、刘绍棠等) ♪2、“知青作家”(韩少功、史铁生、贾平凹、王 安忆、梁晓声、孔捷生、陈建功、李杭育、张抗抗、 阿城、铁凝、郑义、张辛欣等) 其他重要作家:张洁、冯骥才、古华、戴厚英、刘 心武、高行健等
第一讲 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及文学概况(一) (四)作家的分化与重组 分化与重组方式:政治权利机制⇨社会需求 前期:最有影响的两部分作家: 1、“复出作家”或“归来作家”(艾青、汪曾祺、 蔡其矫、牛汉、王蒙、张贤亮、高晓声、陆文夫、 刘宾雁、邓友梅、邵燕祥、丛维熙、刘绍棠等) 2、“知青作家”(韩少功、史铁生、贾平凹、王 安忆、梁晓声、孔捷生、陈建功、李杭育、张抗抗、 阿城、铁凝、郑义、张辛欣等) 其他重要作家:张洁、冯骥才、古华、戴厚英、刘 心武、高行健等

第一讲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及文学概况(一) ·中期以后: ·1、小说作家:莫言、刘索拉、残雪、马原、 余华、苏童、叶兆言、格非、孙甘露、北 村、刘恒、方方等。 。2、“新生代”(“第三代”)诗人:海子、 骆一禾、西川、翟永明、于坚、陈东东、 周伦佑、欧阳江河、王家新、肖开愚等
第一讲 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及文学概况(一) • 中期以后: • 1、小说作家:莫言、刘索拉、残雪、马原、 余华、苏童、叶兆言、格非、孙甘露、北 村、刘恒、方方等。 • 2、“新生代”(“第三代”)诗人:海子、 骆一禾、西川、翟永明、于坚、陈东东、 周伦佑、欧阳江河、王家新、肖开愚等

第一讲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及文学概况(一) ·三、80年代的文学论争、文学思潮 ·(一)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论争 ·论争由来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开始:陈丹晨、吴泰昌在《上海文艺》发表《评“文艺创 作都要写阶级斗争”》为文艺“正名”。继而陈敏恭发表 《工具论还是反映论一关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其后, 参与者踊跃。反对工具论的代表性观点有: ·1、主张恢复文艺的特性,反对把文艺变为政治的附庸; 2、主张恢复文艺以审美为中心的多种社会功能,反对狭隘 的政治功能主义; 3、主张恢复文艺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反对唯意志论对文艺 的糟蹋; 4、恢复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科学理解,反对简单化地 诠释马克思主义
第一讲 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及文学概况(一) ▪ 三、80年代的文学论争、文学思潮 ▪ (一)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论争 ▪ 论争由来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 开始:陈丹晨、吴泰昌在《上海文艺》发表《评“文艺创 作都要写阶级斗争”》为文艺“正名”。继而陈敏恭发表 《工具论还是反映论——关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其后, 参与者踊跃。反对工具论的代表性观点有: ▪ 1、主张恢复文艺的特性,反对把文艺变为政治的附庸; ▪ 2、主张恢复文艺以审美为中心的多种社会功能,反对狭隘 的政治功能主义; ▪ 3、主张恢复文艺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反对唯意志论对文艺 的糟蹋; ▪ 4、恢复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科学理解,反对简单化地 诠释马克思主义

第一讲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及文学概况(一) ·(二)关于现实主义的论争 ·主要围绕如何恢复、坚持和发扬现实主义这 个总的主题展开。 ·焦点:如何看待“真实性”?而真实性问题 又多与“写本质”“倾向性”“典型性”等 问题相互定义、相互缠绕
第一讲 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及文学概况(一) • (二)关于现实主义的论争 • 主要围绕如何恢复、坚持和发扬现实主义这 个总的主题展开。 • 焦点:如何看待“真实性”?而真实性问题 又多与“写本质”“倾向性”“典型性”等 问题相互定义、相互缠绕

第二讲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及文学概况(三) ·三、80年代的文学论争、文学思潮 ■(三)关于文学本体论问题 ·本体论原为哲学术语,是探讨关于存在、存在物,即一切现 实的基本特征的一种学说。文学本体论指关于文学存在的本 源与本质的学说和理论。当时影响较大的有两种:人本主义 的文学本体论和形式主义的文学本体论。 ■ 人本主义的文学本体论有三种较具代表性观,点: ·1、自我表现的文学本体论 ·2、主体论的文学本体论(其哲学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实践 和主体性的论述,以李泽厚、刘再复的观点为代表) ·3、存在论或生命论的本体论 形式主义文学本体论的建构因素主要有: ·1、作家普遍表现出对于语言、文体、意象、叙事方式、结构 等方式构成的关注;2、批评家关注的中心转入研究文学本身 的审美特,点和作品内部各要素的相互关系;
第二讲 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及文学概况(二) ▪ 三、80年代的文学论争、文学思潮 ▪ (三)关于文学本体论问题 ▪ 本体论原为哲学术语,是探讨关于存在、存在物,即一 切现 实的基本特征的一种学说。文学本体论指关于文学存在的本 源与本质的学说 和理论。当时影响较大的有两种:人本主义 的文学本体论和形式主义的文学本体论。 ▪ 人本主义的文学本体论有三种较具代表性观点: ▪ 1、自我表现的文学本体论 ▪ 2、主体论的文学本体论(其哲学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实践 和主体性的论述,以李泽厚、刘再复的观点为代表) ▪ 3、存在论或生命论的本体论 ▪ 形式主义文学本体论的建构因素主要有: ▪ 1、作家普遍表现出对于语言、文体、意象、叙事方式、结构 等方式构成的关注;2、批评家关注的中心转入研究文学本身 的审美特点和作品内部各要素的相互关系;

第二讲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及文学概况(二) ·3、西方形式主义的大量引入。 ·(四)关于“重写文学史” ·作为一种思潮,早在80年代中期表现明显,1985年,陈思和 发表《新文学史研究中的整体观》;黄子平、陈平原、钱理 群发表《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等;1988年,《上海文 论》自第4期起开始推出重点栏目“重写文学史”,连续9期 对于“重写”予以大量“实践”(北京的《中国现代文学研 究丛刊》也有类似的“实践”)。 ·(五)关于文学的“文化寻根”思潮 ·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 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 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 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
第二讲 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及文学概况(二) • 3、西方形式主义的大量引入。 • (四)关于“重写文学史” • 作为一种思潮,早在80年代中期表现明显,1985年,陈思和 发表《新文学史研究中的整体观》;黄子平、陈平原、钱理 群发表《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等;1988年,《上海文 论》自第4期起开始推出重点栏目“重写文学史”,连续9期 对于“重写”予以大量“实践”(北京的《中国现代文学研 究丛刊》也有类似的“实践”)。 • (五)关于文学的“文化寻根”思潮 • 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 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 , 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 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长沙理工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中国现代文学名著研读(主讲:周云鹏).ppt
- 长沙理工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寻根文学思潮(韩少功、阿城等人的作品).ppt
- 长沙理工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新写实小说.ppt
- 长沙理工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的若干话题(主讲:易彬).ppt
- 长沙理工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中国现当代文学讲义.docx
- 长沙理工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资源(大纲教案)电子教案.docx
- 长沙理工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资源(大纲教案)教学大纲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of China.docx
-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本科课程教学大纲合集(汇编).pdf
- 南京农业大学:《西方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pdf
- 南京农业大学:《西方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pdf
- 南京农业大学:《西方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pdf
- 南京农业大学:《国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pdf
- 运城学院:《河东文化概论》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六编 河东民间习俗(人生礼仪).ppt
- 运城学院:《河东文化概论》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绪论(负责人:樊淑敏).ppt
- 运城学院:《河东文化概论》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十讲 西厢记与普救寺.ppt
- 运城学院:《河东文化概论》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一讲 炎黄和蚩尤(炎黄、蚩尤和解州之争).ppt
- 运城学院:《河东文化概论》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四讲 大禹文化与河东遗迹.pptx
- 运城学院:《河东文化概论》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十二讲 盐文化.ppt
- 运城学院:《河东文化概论》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六讲 后土文化与万荣.pptx
- 运城学院:《河东文化概论》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八讲 关公文化与解州.ppt
- 吉林大学:《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大纲教案)考试大纲A.doc
- 吉林大学:《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大纲教案)考试大纲B.doc
- 上海海洋大学:语言文学教学资源(模拟练习)30篇说话题目.doc
- 上海海洋大学:语言文学教学资源(模拟练习)汉字应用水平测试“字音认读”.doc
- 华东师范大学:汉字水平测试“汉字书写”部分辅导材料讲义(模拟练习).doc
- 上海海洋大学:语言文学教学资源(模拟练习)汉字水平测试模拟卷.doc
- 汉字应用水平测试师资培训(模拟练习)汉字应用水平测试“字形辨误”和“汉字选用”部分讲义.doc
- 上海海洋大学:语言文学教学资源(模拟练习)汉字应用水平测试辅导(PPT讲稿).ppt
- 上海海洋大学:语言文学教学资源(模拟练习)汉字书写练习题.doc
- 上海海洋大学:文法学院2018版课程教学大纲汇编(下册).pdf
- 兰州交通大学:《现当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教案大纲)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上).pdf
- 兰州交通大学:《现当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教案大纲)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下).pdf
- 兰州交通大学:《现当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教案大纲)中国现代文学史授课教案(第9-22章).pdf
- 兰州交通大学:《现当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教案大纲)中国现代文学史授课教案(第23-36章).pdf
- 《文学欣赏——从诗经到唐诗》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文学欣赏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 大连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汇编(2010).doc
- 大连大学:汉语言文学(师范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汇编(2010).doc
- 《汉语言文学》课程教学资源(自测与练习)2012年汉语言文学真题(含参考答案).doc
-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文学理论》课程思政教学资源(PPT课件)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pptx
-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文学理论》课程思政教学资源(PPT课件)文学价值的生成(主讲:彭玲).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