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分析化学》课程PPT教学课件(教案讲稿)第二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AAS)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PT
文档页数:71
文件大小:857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原子吸收光谱的原理 第三节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仪器 第四节 原子吸收光谱的干扰与消除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第二章原子吸收光谱法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AAs) 原子吸收仪

第二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AAS)

第一节概述 历史 原子吸收光谱法是一种基于待测基态原子 对特征谱线的吸收而建立的一种分析方法。这 方法的发展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 1、原子吸收现象的发现 1802年 Wollaston发现太阳光谱的暗线; 1859年 Kirchhoff和 Bunson解释了暗线产 生的原因

第一节 概述 一、历史 原子吸收光谱法是一种基于待测基态原子 对特征谱线的吸收而建立的一种分析方法。这 一方法的发展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 1、原子吸收现象的发现 – 1802年Wollaston发现太阳光谱的暗线; – 1859年Kirchhoff和 Bunson解释了暗线产 生的原因;

太阳光 线

太阳光 暗线

暗线是由于大气层中的钠原子对太 阳光选择性吸收的结果: 第一激发态 △E →热能 基态 △E=hv=h 入

暗线是由于大气层中的钠原子对太 阳光选择性吸收的结果: E C  E = h = h 基态 第一激发态 热能

、空心阴极灯的发明 1955年 Walsh发表了一篇论文“ Application of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to analytical chemistry”,解决了原子吸收光谱的光源问题, 50年代末PE和 Varian公司推出了原子吸收商品仪器。 火焰 空心阴极灯 棱镜 光电管

2、空心阴极灯的发明 1955年Walsh发表了一篇论文“Application of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to analytical chemistry”,解决了原子吸收光谱的光源问题, 50年代末PE 和 Varian公司推出了原子吸收商品仪器。 空心阴极灯 火焰 棱镜 光电管

3、电热原子化技术的提出 1959年里沃夫提出电热原子化技术,大大提高了原子吸收的 灵敏度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特点 1、灵敏度高(火焰法:1ng/ml,石墨炉100.01pg); 准确度好(火焰法:RSD<1%,石墨炉3-5%) 3、选择性高(可测元素达70个,相互干扰很小) 缺点:不能多元素同时分析

3、电热原子化技术的提出 1959年里沃夫提出电热原子化技术,大大提高了原子吸收的 灵敏度 二、原子吸收光谱法的特点 1、灵敏度高(火焰法:1 ng/ml,石墨炉100-0.01 pg); 2、准确度好(火焰法:RSD <1%,石墨炉 3-5%) 3、选择性高(可测元素达70个,相互干扰很小) 缺点:不能多元素同时分析

第二节原子吸收光谱的原理 原子吸收光谱的产生 自辐射光通过原子蒸汽时,若入射辐射的频率等hv 共振吸收 于原子中的电子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的能量,就可能 被基态原子所吸收 原子吸收光的波长通常在紫外和可见区 当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热平衡后,处在激发态和基态的原子数的比值遵 循 Boltzman分布: N1,No激发态和基态原子数 g,go激发态和基态统计权重 E K Boltzman常数 g KT 热力学温度 Ei激发能

第二节 原子吸收光谱的原理 一、原子吸收光谱的产生 当辐射光通过原子蒸汽时,若入射辐射的频率等 于原子中的电子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的能量,就可能 被基态原子所吸收。 原子吸收光的波长通常在紫外和可见区。 h 共振吸收 当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热平衡后,处在激发态和基态的原子数的比值遵 循Boltzman分布: Ni N0 = gi g0 Exp(- ) Ei KT Ni,, N0 激发态和基态原子数 gi, g0 激发态和基态统计权重 K Boltzman常数 T 热力学温度 Ei 激发能

由此表可以看出: T NI/No E E NI/No T<3000NNo<103可以忽略Eo 、原子吸收线的轮廓 原子吸收线指强度随频率变化的曲线,从理论上讲原 子吸收线应是一条无限窄的线,但实际上它有一定宽度。 、自然宽度 由于激发寿命原因,原子吸收线有一定自然宽度,约为V 105nm

二、原子吸收线的轮廓 原子吸收线指强度随频率变化的曲线,从理论上讲原 子吸收线应是一条无限窄的线,但实际上它有一定宽度。 1、自然宽度 由于激发寿命原因,原子吸收线有一定自然宽度,约为 10-5 nm I o  I o  由此表可以看出: T Ni/No Ei Ni/No T 3000 Ni/No < 10-3 可以忽略 EO E1 E2

2. Dopple变宽 由于原子的热运动而引起的变宽 △vD 2(In2)KT K boltzmann常数C—光速m原子质量 若用M(原子量)代替m,则:m=1.6605×1024M △vD=716×107v T △v Dopl变宽可达10-3mm数量级

2. Dopple 变宽 由于原子的热运动而引起的变宽 D = 2 o C 2(ln2)KT m K Boltzmann常数 C 光速 m 原子质量 若用M(原子量)代替m, 则: m=1.660510-24M D = 7.16 10-7 o T M T D Dopple 变宽可达10-3 nm 数量级

3、压力变宽 压力变宽指压力增大后,原子之间相互碰撞引起的变宽。分 为 Lorentz变宽:指被测元素原子和其它粒子碰撞引起的变宽 (<103nm) Holtsmart变宽:指同种原子碰撞引起的变宽。在原子吸收法 中可忽略 4、原子吸收线的轮廓 综合上述因素,实际原子吸收线的宽度约为10 nm数量级

3、压力变宽 压力变宽指压力增大后,原子之间相互碰撞引起的变宽。分 为: Lorentz 变宽:指被测元素原子和其它粒子碰撞引起的变宽 ( <10-3 nm ); Holtsmart 变宽:指同种原子碰撞引起的变宽。在原子吸收法 中可忽略。 4、原子吸收线的轮廓 综合上述因素,实际原子吸收线的宽度约为10-3 nm 数量级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