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一讲 当代中国基本国情

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实际基本教学要求:了解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和基本国情把握当前中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和重要战略机遇期认识走科学发展道路的重要性和基本内容一、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1、如何把握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国情是指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总和,也指一个国家某个时期的基本情况。具体包括国土面积、地形、气候、经济实力、经济体制、生产力、对外关系、政党、政治体制、人口、家庭、价值取向、宗教信仰、国际环境和国际关系等。一个国家的国情,最主要的是指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为什么现在要突出地强调国情这一问题,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其一,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是该结束了?我们都知道,我们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新中国成立到21世纪中叶的一百年,邓小平有一个判断,就是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将基本实现现代化,届时中国将达到中国等发达国家水平,人均GNP将达到4000美元。而2011年,中国的人均GDP已超过5000美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是已经可以结束了?其二,从现阶段中国的实际情况看,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初步实现了发达国家上百年才能取得的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上了新台阶,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巨大成就。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身于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国外被迫承认中国的崛起这一事实。这是不是意味着中国已经不是发展中国家,而已经成为经济强国。(1)从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看,中国是人口大国,但并非人才强国。中国目前人口总数已超过13亿,每年还在以年均700万左右的速度增长。中国文盲和半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的10%以上,达到1.8亿人。高等教育入学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高等教育水平。1978年,世界平均高等教育入学率为9.85%,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为0.71%,排名第97。到2009年,世界平均高等教育入学率为39.27%,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为24.53%,排名第57,基本赶上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但与国际水平相比较,一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也低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比,更是相差悬殊。(2)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看,中国仍处在世界后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远快于世界平均增长。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1978年我国人均GDP为155美元,相当于世界平均的4.44%,发展中国家人均GDP的9.61%,发达国家人均GDP的1.68%。2010年为4392美元,世界人均GDP为10671美元,发达地区达到38417美元,发展中国家人均GDP达到4810.56美元:1
1 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实际 基本教学要求: 了解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和基本国情 把握当前中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和重要战略机遇期 认识走科学发展道路的重要性和基本内容 一、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 1、如何把握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国情是指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 等各个方面的总和,也指一个国家某个时期的基本情况。具体包括国土面积、地形、气 候、经济实力、经济体制、生产力、对外关系、政党、政治体制、人口、家庭、价值取 向、宗教信仰、国际环境和国际关系等。一个国家的国情,最主要的是指其在一定历史时 期内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 为什么现在要突出地强调国情这一问题,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 其一,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是该结束了?我们都知道,我们讲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是指新中国成立到 21 世纪中叶的一百年,邓小平有一个判断,就是到本世纪中叶, 中国将基本实现现代化,届时中国将达到中国等发达国家水平,人均 GNP 将达到 4000 美 元。而 2011 年,中国的人均 GDP 已超过 5000 美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是已经可以结 束了? 其二,从现阶段中国的实际情况看,经过 30 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初步实现了发达国 家上百年才能取得的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上了新台 阶,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巨大成就。 2010 年第二季度,中国的经济 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跻身于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国外被迫承认中国的崛起这 一事实。这是不是意味着中国已经不是发展中国家,而已经成为经济强国。 (1)从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看,中国是人口大国,但并非人才强国。 中国目前人口总数已超过 13 亿,每年还在以年均 700 万左右的速度增长。中国文盲和 半文盲人口占 15 岁及以上人口比例的 10%以上,达到 1.8 亿人。 高等教育入学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高等教育水平。1978 年,世界平均高等教 育入学率为 9.85%,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为 0.71%,排名第 97。到 2009 年,世界平均高等 教育入学率为 39.27%,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为 24.53%,排名第 57,基本赶上中等收入国 家平均水平;但与国际水平相比较,一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也低于中等收入国家平 均水平;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比,更是相差悬殊。 (2)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看,中国仍处在世界后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远快于世界平均增长。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 1978 年我国人均 GDP 为 155 美元,相当于世界平均的 4.44%,发展中国家人均 GDP 的 9.61%,发达国家人均 GDP 的 1.68%。2010 年为 4392 美元,世界人均 GDP 为 10671 美 元,发达地区达到 38417 美元,发展中国家人均 GDP 达到 4810.56 美元;

世界银行统计,1978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世界排名第175位,2010年,在世界排名第121位。也就是说,目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排名第二位,但人均国内生产总会仍居100位以后。(3)从人民生活水平看,中国人民生活仅在总体上达到小康。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不懈努力,我们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2011年,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这个标准比2009年(1196元)提高了92%。经过此次大幅上调,中国国家扶贫标准线与世界银行的名义国际贫困标准线的距离为史上最近。按国家最新贫困标准计算,全国贫困人口数量和覆盖面也由2010年的2688万人扩大至1.28亿人,占农村总人口的13.4%,占全国总人口(除港澳台地区外)的近十分之一。(4)从资源占有情况看,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面临很大的资源环境压力。中国自然资源先天脆弱:国土面积的65%是山地或丘陵,70%面积每年受季风影响,33%是干旱或荒漠地区。55%的国王面积不适宜人类生活和生产。中国所有的资源都在世界平均水平之下,没有一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我国人均土地面积在世界上190多个国家中排110位以后,耕地面积排在126位以后,草地面积排在76位以后,森林面积排在107位以后。目前中国已经有664个市县的人均耕地在联合国确定的人均耕地0.8亩的警戒线以下(5)从城市化程度看,中国仍低手世界平均水平。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1978年我国人人口城市化率为18.72%,世界人口城市化率平均水平为46.64%。2010年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57.93%,发达地区达到76.77%,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18.84个百分点:发展中国家与世界平均水平接近为56.29%;中国2010年人口城市化水平为44.90%,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3.03个百分点,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低31.87个百分点。(6)从工业化程度看,中国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60余年的工业化进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的快速工业化进程,中国工业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中国已经整体步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中国已从一个农业经济大国转变为工业经济大国。中国的工业化发展比较迅速,但是工业化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比较大,与发展中国家相比水平相当。我国工业化发展水平存在很多的问题,如我国的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严重落后,碳排放量远高手发达国家及世界平均水平,能源的消耗量也高手世界及发达国家等一系列的问题。第三产业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世界三产占比为47.43%:而发达国家三产占比是54.78%,发展中国家的三产占比是44.46%,而中国三产占比是23.94%,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到了2010年,世界三产占比上升为58.17%;发达国家三产占比为70.32%,发展中国家三产占比为56.25%,而中国2010年三产占比为43.14%,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5.03个百分点,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也低于其2
2 世界银行统计,1978 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世界排名第 175 位,2010 年,在世界排 名第 121 位。也就是说,目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排名第二位,但人均国内生产总会 仍居 100 位以后。 (3)从人民生活水平看,中国人民生活仅在总体上达到小康。 经过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的不懈努力,我们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 2011 年,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 2300 元(2010 年不变价)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 这个标准比 2009 年(1196 元)提高了 92%。经过此次大幅上调,中国国家扶贫标准线与 世界银行的名义国际贫困标准线的距离为史上最近。按国家最新贫困标准计算,全国贫困 人口数量和覆盖面也由 2010 年的 2688 万人扩大至 1.28 亿人,占农村总人口的 13.4%,占 全国总人口(除港澳台地区外)的近十分之一。 (4)从资源占有情况看,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面临很大的资源环境压 力。 中国自然资源先天脆弱:国土面积的 65%是山地或丘陵,70%面积每年受季风影响, 33%是干旱或荒漠地区。55%的国土面积不适宜人类生活和生产。中国所有的资源都在世 界平均水平之下,没有一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我国人均土地面积在世界上 190 多个国家 中排 110 位以后,耕地面积排在 126 位以后,草地面积排在 76 位以后,森林面积排在 107 位以后。目前中国已经有 664 个市县的人均耕地在联合国确定的人均耕地 0.8 亩的警戒线 以下 (5)从城市化程度看,中国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1978 年我国人人口城市化率为 18.72%,世界人口城市化率 平均水平为 46.64%。 2010 年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 57.93%,发达地区达到 76.77%,比世界平 均水平高出 18.84 个百分点;发展中国家与世界平均水平接近为 56.29%;中国 2010 年人口 城市化水平为 44.90%,比世界平均水平低 13.03 个百分点,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低 31.87 个百分点。 (6)从工业化程度看,中国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 60 余年的工业化进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 30 多年的快速工 业化进程,中国工业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中国已经整 体步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中国已从一个农业经济大国转变为工业经济大国。中国的工业化 发展比较迅速,但是工业化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比较大,与发展中国家相比水 平相当。我国工业化发展水平存在很多的问题,如我国的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严重落 后,碳排放量远高于发达国家及世界平均水平,能源的消耗量也高于世界及发达国家等一 系列的问题。 第三产业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初期的 1978 年,世界三 产占比为 47.43%;而发达国家三产占比是 54.78%,发展中国家的三产占比是 44.46%,而 中国三产占比是 23.94%,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3 个百分点。到了 2010 年,世界三产占比上 升为 58.17%;发达国家三产占比为 70.32%,发展中国家三产占比为 56.25%,而中国 2010 年三产占比为 43.14%,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15.03 个百分点,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也低于其

13.11个百分点。说明中国的三产占比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相比都存在这一定的差距,第三产业的发展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正是基于以上一些事实,2007年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2009年,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时,胡锦涛同志强调了“两个没有变”:“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结论一:“三个没有变”。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举世瞩目的世界经济大国。一时间,国内外有人认为,中国已经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2011年,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又加了一个“没有变”。胡锦涛强调:“我们已经取得了举世瞩自的伟大成就,但我国仍处手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从明确“两个没有变”到“三个没有变”,表明我们党对我国的基本国情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结论二:“三个世所罕见”。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时,胡锦涛还强调:“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我们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我们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所面临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我们在前进中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也世所罕见。”这“三个世所罕见”也是对国家现状的清醒定位和科学认识,是准确观察问题、作出正确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需要说明的是,变是绝对的,没有变是相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阶段,在发展中必然经历若干具体的发展阶段,不同发展阶段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也会面对不同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就像一个小孩从2岁到5岁,虽然都在幼年时期,但2岁与5岁的特征肯定不一样。邓小平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该有100年。现在看来,恐怕还会更长一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把握中国的基本国情,又要把握在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的阶段性特征。2、历史方位纵向看中国:成就巨大(“五化”)横向看中国:差距巨大(两个“离不开”)二、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重要战略机遇期1、中国目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一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生产力水平总体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式增长尚未根本改变。二是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但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三是百姓生活总体达到小康,但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没没有根本性扭转。四是地区间协调发展取得一定成绩,但发展不平行局面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五是民主政治建设得到一定的发展,但距离民主法治国家还相当遥远。3
3 13.11 个百分点。说明中国的三产占比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相比都存在这一 定的差距,第三产业的发展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正是基于以上一些事实,2007 年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2009 年,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 中全会 30 周年时,胡锦涛同志强调了“两个没有变”:“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仍处于 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 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结论一:“三个没有变”。2010 年第二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 位,成为举世瞩目的世界经济大国。一时间,国内外有人认为,中国已经不是一个发展中 国家。2011 年,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又加了一个 “没有变”。胡锦涛强调:“我们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 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 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 变。”从明确“两个没有变”到“三个没有变”,表明我们党对我国的基本国情有了更加清 醒的认识。 结论二: “三个世所罕见”。在纪念改革开放 30 周年时,胡锦涛还强调:“我国人口 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我们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肩负任务的 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我们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所面临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 罕见,我们在前进中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也世所罕见。”这“三个世所罕见”也是对国家现 状的清醒定位和科学认识,是准确观察问题、作出正确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需要说明的是,变是绝对的,没有变是相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 史发展阶段,在发展中必然经历若干具体的发展阶段,不同发展阶段会呈现出不同的特 征,也会面对不同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就像一个小孩从 2 岁到 5 岁,虽然都在幼年时期, 但 2 岁与 5 岁的特征肯定不一样。邓小平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该有 100 年。现 在看来,恐怕还会更长一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把握中国的基本国情,又要把 握在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的阶段性特征。 2、历史方位 纵向看中国:成就巨大(“五化”) 横向看中国:差距巨大(两个“离不开”) 二、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重要战略机遇期 1、中国目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一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生产力水平总体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结构性矛盾和 粗放式增长尚未根本改变。 二是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但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 矛盾和问题。 三是百姓生活总体达到小康,但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没没有根本性扭转。 四是地区间协调发展取得一定成绩,但发展不平行局面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五是民主政治建设得到一定的发展,但距离民主法治国家还相当遥远

六是文化产业有所发展,人的主体性增强,但道德建设任务任重而道远。七是社会活力增强,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但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跟不上发展的需要。八是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但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占优势的长期压力,全球化趋势下可以预见的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加大,内外统筹要求更高。2、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是指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时机、境遇和形势,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机遇期是指机遇存在并能发挥作用的时期。战略机遇期,是指有利于战略实施的历史阶段及其背景、环境和条件,与一般的机遇期相比,它具有时间的长期性、空间的开阔性、影响的全局性等特点。中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本世纪头二十年(1)战略机遇期的提出2002年5月31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学校发表重要讲话中指出:“纵观全局,21世纪头一、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段话当年被写进了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从国际形势看,作出这一论断的主要依据是:其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这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其二,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为我们赢得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其三,经济全球化带来良好机遇,其四,世界新科技革命浪潮继续迅猛发展,为后发展国家追赶发达国家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第二,从国内看,提出这一问题的根据是:其一,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这也是中国实现现代化三步走战略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其二,中国进入矛盾凸现期,也进入黄金发展时期。其三,中国进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其四,中国进入从全面开放的关键时期。其五,经过20多年的改革,我们已经具备了实现经济起飞的诸多有利条件。(2)重提“战略机遇期”的依据党的十六大提出战略机遇期10年来,国际国内形势又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人们在怀疑,战略机遇期是否还存在呢?质疑战略机遇期消失的依据是:第一,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到全球经济的发展,这次危机影响深远且至今没有结束,中国也深受金融危机之害,未来发展过程中充满着各种变数,如何走出危机还是未知数。第二,国际上“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责任论”等国际奥论此起彼伏中国周边的朝鲜半岛问题、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接而至,境外敌对势力策应下发生的西藏、新疆事件也牵扯了我们许多精力。4
4 六是文化产业有所发展,人的主体性增强,但道德建设任务任重而道远。 七是社会活力增强,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但社会建设 与社会管理跟不上发展的需要。 八是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但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占优势的长期压力,全球化 趋势下可以预见的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加大,内外统筹要求更高。 2、重要战略机遇期 机遇是指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时机、境遇和形势,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机遇期是指机遇存在并能发挥作用的时期。战略机遇期,是指有利于战略实施的历史阶段 及其背景、环境和条件,与一般的机遇期相比,它具有时间的长期性、空间的开阔性、影 响的全局性等特点。 中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本世纪头二十年 (1)战略机遇期的提出 2002 年 5 月 31 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学校发表重要讲话中指出:“纵观全局,21 世纪 头一、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段 话当年被写进了党的十六大报告。 第一,从国际形势看,作出这一论断的主要依据是: 其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这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 的外部环境。 其二,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为我们赢得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其三,经济全球化带来良好机遇。 其四,世界新科技革命浪潮继续迅猛发展,为后发展国家追赶发达国家提供了新的机 遇和动力。 第二,从国内看,提出这一问题的根据是: 其一,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这也是中国实现现代化三步走战略承 上启下的关键时期。 其二,中国进入矛盾凸现期,也进入黄金发展时期。 其三,中国进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 其四,中国进入从全面开放的关键时期。 其五,经过 20 多年的改革,我们已经具备了实现经济起飞的诸多有利条件。 (2)重提“战略机遇期”的依据 党的十六大提出战略机遇期 10 年来,国际国内形势又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人们在 怀疑,战略机遇期是否还存在呢?质疑战略机遇期消失的依据是: 第一,2008 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到全球经济的发展,这次危机影响深远且至今 没有结束,中国也深受金融危机之害,未来发展过程中充满着各种变数,如何走出危机还 是未知数。 第二,国际上“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责任论”等国际舆论此起彼伏, 中国周边的朝鲜半岛问题、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接踵而至,境外敌对势力策应下发生的 西藏、新疆事件也牵扯了我们许多精力

第三,从2009年起,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的速度加快。此外,中国同美国等大国在贸易、汇率等问题上摩擦不断。第四,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之后,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超过3000美元,进入到所谓“中等发达陷阱”阶段,我们国内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括收入差距扩大、社会建设滞后、群体性矛盾冲突不断等问题,也在海外不断被放大。这一切给人们的印象是:中国的快速发展之路已经走到头,战略机遇期提前结束了。针对上述情况,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后十年仍然处在战略机遇期的依据:总的来讲:第一、时代主题没有改变,世界格局没有根本改变第二、国内发展的基础条件没有改变具体说如下理由:第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中国发展。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中国已经拥有了更多的机会和实力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并且创造竞争新优势。和平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世界大战很难打起来。国内学者认为,美国“重返亚洲”的意图是要守住既有势力范围,美国现在也在遂渐接受中国崛起这一事实,美国也并不希望看到一个充满激烈冲突的亚洲。第二,世界新技术、新产业革命为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氛围。未来十年,适逢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和全球技术革命关键时期,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均把发展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作为突破口,以期尽早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这一轮新技术、新产业革命中,哪个国家率先抢占技术和市场的制高点,哪个国家就能取得全球经济发展的先导优势,引领世界经济增长。第三,“后危机时代”发达世界自顾不暇。全球经济的大萧条还将持续5到10年,西方主导的国际金融秩序很难从根本上改变,美国的财政危机、失业、反恐等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在今日欧洲,债务危机阴霾依然笼罩;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美国的反恐战争仍在艰难中继续;在中东和北非,突然间的政权更迭让欧美和以色列焦虑难安·在许多专家看来,在“后危机时代”,从政治到经济、军事的多重挑战,使得西方国家自顾不暇,这无疑为中国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战略机遇期。第四,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十一五”时期的快速发展为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奠定了雄厚物质基础。“十一五”时期,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提升,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我国城乡统筹取得重大进展综合国力的进一步提升,为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经济结构调整思路日益明晰和政策措施不断出台,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提供了有力保障: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为我国转变经5
5 第三,从 2009 年起,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的速度加快。此外,中国同美国等大国在贸 易、汇率等问题上摩擦不断。 第四,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之后,中国的人均 GDP 已经超过 3000 美 元,进入到所谓“中等发达陷阱”阶段,我们国内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括 收入差距扩大、社会建设滞后、群体性矛盾冲突不断等问题,也在海外不断被放大。 这一切给人们的印象是:中国的快速发展之路已经走到头,战略机遇期提前结束了。 针对上述情况,2010 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 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 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 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后十年仍然处在战略机遇期的依据: 总的来讲: 第一、时代主题没有改变,世界格局没有根本改变 第二、国内发展的基础条件没有改变 具体说如下理由: 第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中国发展。当今世界,和平、发 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 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中国已经拥有了更多的机会和实力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并且创造 竞争新优势。和平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世界大战很难打起来。国内学者认为,美 国“重返亚洲”的意图是要守住既有势力范围,美国现在也在逐渐接受中国崛起这一事 实,美国也并不希望看到一个充满激烈冲突的亚洲。 第二,世界新技术、新产业革命为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氛围。未 来十年,适逢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和全球技术革命关键时期,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均 把发展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作为突破口,以期尽早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这一轮新技 术、新产业革命中,哪个国家率先抢占技术和市场的制高点,哪个国家就能取得全球经济 发展的先导优势,引领世界经济增长。 第三,“后危机时代”发达世界自顾不暇。全球经济的大萧条还将持续 5 到 10 年,西 方主导的国际金融秩序很难从根本上改变,美国的财政危机、失业、反恐等问题仍然没有 得到很好解决。在今日欧洲,债务危机阴霾依然笼罩;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美国的反恐战 争仍在艰难中继续;在中东和北非,突然间的政权更迭让欧美和以色列焦虑难安.在许 多专家看来,在“后危机时代”,从政治到经济、军事的多重挑战,使得西方国家自顾不 暇,这无疑为中国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战略机遇期。 第四,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十一五”时期的快速发展 为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奠定了雄厚物质基础。“十一五”时期,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提 升,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我国城乡统筹取得重大进展综合国力的进一步提升,为 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经济结构调整思路日益明晰和政策措施不断出 台,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提供了有力保障;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为我国转变经

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条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已经为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第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了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得到确立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不断完善,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第六,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软实力增强,国际话语权提升。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世界已经在思考“中国模式”。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特性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使得全世界都开始注目。随着中国整体国力的提升,中国对世界重要性的日益凸显,中国国际规则话语权将不断提升,反过来将更好地保护和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在世界的许多舞台,中国已从“沉默的角色”转化为“积极的角色”。要说明的是:第一,我们所面对的机遇期,不仅仅是哪个地区、哪个部门的,也不仅仅是哪个领域的,它是我们整个国家、整个中华民族的,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决定性的意义。第二,战略机遇期不仅仅对中国而言,其他国家也存在着战略机遇期。比如说美国、日本、俄罗斯。值得指出的是,“战略机遇期”是一个国际性的提法。这个机遇期可以反映十年、五十年,也可以反映上百年。世界各个大国都有其对战略机遇的估计。第三,“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一个总判断。但还有另一个判断,即我们“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的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这是一个清醒的判断。根据这两个判断,我们党提出了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这两个意识。我们在这“两个判断”和“两个意识”上统一了思想,就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始终充满信心,始终保持清醒。(3)如何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一一把握战略机遇期,需要科学发展发展中的问题:发展严重失衡经济发展失衡: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内外发展不平衡经济建设与政治建设失衡:民主法制建设滞后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失衡:信仰缺失、诚信缺失发展建设与社会建设失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滞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失衡:生态环境恶化一一科学发展需要制度创新,政府创新是关键制度建设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大问题一一邓小平三、坚定不移科学发展道路(一)当代世界发展观与发展战略的历史演变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之一。6
6 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条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 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已经为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 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第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了一整套相互衔 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得到确立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不断 完善,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 第六,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软实力增强,国际话语权提升。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世界已经在思考“中国模式”。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特性对经济 发展的支撑,使得全世界都开始注目。 随着中国整体国力的提升,中国对世界重要性的日益凸显,中国国际规则话语权将不 断提升,反过来将更好地保护和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在世界的许多舞台,中国已从“沉 默的角色”转化为“积极的角色”。 要说明的是: 第一,我们所面对的机遇期,不仅仅是哪个地区、哪个部门的,也不仅仅是哪个领域 的,它是我们整个国家、整个中华民族的,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决定性的意义。 第二,战略机遇期不仅仅对中国而言,其他国家也存在着战略机遇期。比如说美国、 日本、俄罗斯。值得指出的是,“战略机遇期”是一个国际性的提法。这个机遇期可以反映 十年、五十年,也可以反映上百年。世界各个大国都有其对战略机遇的估计。 第三,“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一个总判断。但还有 另一个判断,即我们“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的和难以预见的风险 挑战”,这是一个清醒的判断。根据这两个判断,我们党提出了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 这两个意识。我们在这“两个判断”和“两个意识”上统一了思想,就能够在复杂多变的 形势下,始终充满信心,始终保持清醒。 (3)如何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 ——把握战略机遇期,需要科学发展 发展中的问题 :发展严重失衡 经济发展失衡:区域发展不平衡、 城乡发展不平衡、内外发展不平衡 经济建设与政治建设失衡:民主法制建设滞后 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失衡:信仰缺失、诚信缺失 发展建设与社会建设失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滞后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失衡:生态环境恶化 ——科学发展需要制度创新,政府创新是关键 制度建设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大问题——邓小平 三、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 (一)当代世界发展观与发展战略的历史演变 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之一

任何发展都是在一定的发展观的指导下,并依据一定的发展观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进行的。发展观与发展战略的演变,反映了人类在追求自身发展道路上的不懈努力,是人类在发展问题认识上的不断深化和拓展。1、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传统发展战略”指在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观支配下形成的发展战略。盛行于20世纪50-60年代。具体有:“赶超发展战略”、“进口替代发展战略”等。实质:把社会发展仅仅看作是一种经济现象,其目标就是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民收入的增长。只要该问题解决,它问题即解决。经过20-30年的实践,“传统发展战略”在某些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也存在一系列弊端:(1)受到资源限制:(2)忽视了社会的其它方面,产生了许多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3)GNP的增长并不能真正消除贫困,因为它完全可以在大多数人生活水平毫无改善的情况下上升。(4)即使这种发展最终能使人们达到相当高的物质消费水平,也不能保证人们真正得到幸福。因为富裕不等于幸福。(5)它实质上是一种产值增长观,它所表现的经济繁荣带有很大的虚假性。因为有可能在现行的国民生产总值指标中,既没有反映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这两种重要价值的丧失程度,也没有揭示资源与环境代价。2、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综合发展战略”盛行于20世纪70年代。具体有:“基本需求战略”、“科技发展战略”、“生态发展战略”等。实质:把发展的根本内涵从“经济增长第一”转到了人的全面发展和文化道德价值层面。基本思想:(1)强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均衡与协调(2)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3)强调了社会发展的整体性、综合性、内生性:(4)强调了以人的发展为核心。3、以人类整体利益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20世纪70年代以后提出。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观是建立在“人是自然主人”思想基础之上,强调人类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对自然进行无限度地索取和征服,以满足自己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全球性问题出现,人口急剧增长,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恶化等。人类的思考:代表性:7
7 任何发展都是在一定的发展观的指导下,并依据一定的发展观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进 行的。 发展观与发展战略的演变,反映了人类在追求自身发展道路上的不懈努力,是人类在 发展问题认识上的不断深化和拓展。 1、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传统发展战略” 指在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观支配下形成的发展战略。 盛行于 20 世纪 50-60 年代。 具体有:“赶超发展战略”、“进口替代发展战略”等。 实质:把社会发展仅仅看作是一种经济现象,其目标就是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民 收入的增长。只要该问题解决,它问题即解决。 经过 20-30 年的实践,“传统发展战略”在某些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是也存在一系列弊端: (1)受到资源限制; (2)忽视了社会的其它方面,产生了许多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 (3)GNP 的增长并不能真正消除贫困,因为它完全可以在大多数人生活水平毫无改 善的情况下上升。 (4)即使这种发展最终能使人们达到相当高的物质消费水平,也不能保证人们真正得 到幸福。因为富裕不等于幸福。 (5)它实质上是一种产值增长观,它所表现的经济繁荣带有很大的虚假性。因为有可 能在现行的国民生产总值指标中,既没有反映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这两种重要价值的丧失 程度,也没有揭示资源与环境代价。 2、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综合发展战略” 盛行于 20 世纪 70 年代。 具体有:“基本需求战略”、“科技发展战略”、“生态发展战略”等。 实质:把发展的根本内涵从“经济增长第一”转到了人的全面发展和文化道德价值层 面。 基本思想: (1)强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均衡与协调; (2)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3)强调了社会发展的整体性、综合性、内生性; (4)强调了以人的发展为核心。 3、以人类整体利益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提出。 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观是建立在“人是自然主人”思想基础之上,强调人类在工业化和现 代化过程中对自然进行无限度地索取和征服,以满足自己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 全球性问题出现,人口急剧增长,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恶化等。 人类的思考: 代表性:

1972年,美国未来学家丹尼斯·梅多斯等,《增长的极限》一一“增长极限论”解救办法:“零增长方案”一在1975年停止人口的增长:1990年停止工业投资的增长。反对意见:第一、“零增长方案”只是稍微推迟世界末日的到来,不能靠它解决污染和资源枯竭,而是靠经济持续性增长:第二、“零增长方案”忽视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第三、“零增长方案”将使发展中国家永远处于落后地位。尽管遭致反对,但是第一次严肃地提醒了人类。“可持续发展观”诞生“可持续发展”首先由美国农业科学家莱斯特·R·布朗提出,《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社会》(1981年),未下定义。布朗:《全球预警:1990年世界形势评述》(1990年)定义:“可持续发展社会”一一“一个在满足自身当前需求时不栖牲后代利益的社会。”中国的反应:1992年6月,时任总理李鹏代表中国政府出席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承诺履行《21世纪议程》等;1994年3月25日,国务院第16次常委会通过《中国21世纪议程》:1996年7月16日,江泽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始终作为一件大事来抓。经济的发展,必须与人口、环境、资源统筹协调,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了子孙后代着想,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决不能走浪费资源、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更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我多次讲过,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快一点。但是千万要注意,在加快发展中决不能以浪费资源和牺性环境为代价。任何地方的经济发展都要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注重优化结构,都要坚持以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为基础,这样的发展才是健康的和可持续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平等原则代际平等、代内平等。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协调好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可持续发展对我国的意义第一、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应该是发展:第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使本来就已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环境面临更大的压力。(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8
8 1972 年,美国未来学家丹尼斯·梅多斯等,《增长的极限》——“增长极限论” 解救办法:“零增长方案” ——在 1975 年停止人口的增长;1990 年停止工业投资的增长。 反对意见: 第一、 “零增长方案”只是稍微推迟世界末日的到来,不能靠它解决污染和资源枯 竭,而是靠经济持续性增长; 第二、 “零增长方案”忽视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第三、 “零增长方案”将使发展中国家永远处于落后地位。 尽管遭致反对,但是第一次严肃地提醒了人类。 “可持续发展观”诞生 “可持续发展”首先由美国农业科学家莱斯特·R·布朗提出,《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 社会》(1981 年),未下定义。 布朗:《全球预警:1990 年世界形势评述》(1990 年)定义: “可持续发展社会”——“一个在满足自身当前需求时不牺牲后代利益的社会。” 中国的反应: 1992 年 6 月,时任总理李鹏代表中国政府出席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承诺履行《21 世纪议程》等; 1994 年 3 月 25 日,国务院第 16 次常委会通过《中国 21 世纪议程》; 1996 年 7 月 16 日,江泽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 战略始终作为一件大事来抓。经济的发展,必须与人口、环境、资源统筹协调,不仅要安 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了子孙后代着想,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决不能走浪费 资源、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更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我多次讲过,有条件的地 方可以发展得快一点。但是千万要注意,在加快发展中决不能以浪费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 价。任何地方的经济发展都要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注重优化结构,都要坚持以生态环境 良性循环为基础,这样的发展才是健康的和可持续的。”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平等原则 代际平等、代内平等。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协调好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对我国的意义 第一、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应该是发展;第二、改革开放以 来,我国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使本来就已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环境面临更大的 压力。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第一要务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思考题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极大提升,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但我国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还十分艰巨。请谈谈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和认识。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3、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科学分析新形势新任务的基础上,再次强调“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请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的。4、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什么?谈谈你对五个文明之间关系的理解。经典文献选读1、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2、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3、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4、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一一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一一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6、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一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7、习近平:《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人民日报》2013年1月6日。8、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3月3日。9、习近平:《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人民日报》2013年5月5日。10、《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11、中共中央宣传部:《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8年版。9
9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思考题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极大提升,2010 年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但 我国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还十分艰巨。请谈谈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和认识。 2、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 3、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 规划的建议》在科学分析新形势新任务的基础上,再次强调“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 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请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的。 4、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当前,世情、国 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制 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请结 合实际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什么?谈谈你对五个文明之间关系的理解。 经典文献选读 1、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 7 卷,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 2、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 3 卷,人民 出版社 1993 年版。 3、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江泽民文选》第 3 卷,人 民出版社 2006 年版。 4、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 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 5、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 2007 年版。 6、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 2012 年版。 7、 习近平:《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实践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 所前进》,《人民日报》2013 年 1 月 6 日。 8、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 80 周年庆祝大会暨 2013 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人民日报》2013 年 3 月 3 日。 9、 习近平:《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 人生华章》,《人民日报》2013 年 5 月 5 日。 10、《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 11、中共中央宣传部:《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 2008 年版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三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doc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六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doc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五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doc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八讲 当代中国与世界.docx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七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力量.doc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大纲 the Study on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m.pdf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大纲 the Study on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m(研究生).pdf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内涵.ppt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试题库_试卷二.doc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试题库_试卷一.doc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试题库_试卷四.doc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试题库_试卷六.doc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试题库_试卷三.doc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试题库_试卷五.doc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试题库_试卷九.doc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试题库_试卷八.doc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试题库_试卷七.doc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试题库_答案一.doc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试题库_答案七.doc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试题库_答案八.doc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doc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四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doc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七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力量.ppt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六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ppt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八讲 当代世界格局与中国和平发展道路.ppt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五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ppt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一讲 当代中国基本国情.ppt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四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ppt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三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ppt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ppt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文字版).pdf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绪论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节选).ppt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ppt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ppt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ppt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ppt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ppt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六章 培养职业精神 树立家庭美德.ppt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ppt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八章 了解法律制度 自觉遵守法律.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