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实验_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

迈克尔诞步仪实验 预习提要 验 )实验原理 仪器简介 买验答 N 数理
• 预习提要 • 实验要求 • 实验原理 • 仪器简介 • 实验内容 • 数据处理

迈克尔逊干涉仪
迈克尔逊干涉仪

迈克尔逊(1852~1931)美国物理学家 主要贡献在于光谱学和度量学,获1907年诺贝尔 物理学奖。1879年通过改进博科的方法,获得光速值 为299910±50千米/秒。后利用多面镜发射法,获得光 速值为299798±4千米/秒,与现在真空光速的可靠值 即299798±03千米/秒十分接近。1880年在柏林发明 了利用干涉条纹精确测量长度或长度改变的迈克尔逊 干涉仪
迈克尔逊(1852~1931)美国物理学家 主要贡献在于光谱学和度量学,获1907年诺贝尔 物理学奖。1879年通过改进博科的方法,获得光速值 为 千米/秒。后利用多面镜发射法,获得光 速值为 千米/秒,与现在真空光速的可靠值 即 千米/秒十分接近。1880年在柏林发明 了利用干涉条纹精确测量长度或长度改变的迈克尔逊 干涉仪。 299910 50 299798 4 299798 0.3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原理 干涉图 G1,G2是材料厚度相同的 平行板,G1为镀银半透半 M2 反镜,G2为补偿板。M1, M1 M2为平面反射镜,M2是 M2的虚象。S是光源,SP 是观察屏。可以看到M1 反射的三束光,记作1、2 3,经M2反射的两束光4 5。调整光路时候要2和4 重合。移动M1,可观察到 12 干涉条纹随之变化。平面 镜的距离增大时,中心就 “吐出”一个个圆环,距离 减小时就“吞进”一个个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原理 G1,G2是材料厚度相同的 平行板,G1为镀银半透半 反镜,G2为补偿板。M1, M2为平面反射镜,M2’是 M2的虚象 。S是光源,SP 是 观察屏。可以看到M1 反射的三束光,记作1、2、 3,经M2反射的两束光4、 5。调整光路时候要2和4 重合。移动M1,可观察到 干涉条纹随之变化。平面 镜的距离增大时,中心就 “吐出”一个个圆环,距离 减小时就“吞进”一个个 圆环

S1 2h R 个点光源S产生的光束经干涉仪的等效空气薄膜表面M1和M2’反射后,相 于由两个虚光源S1、S2发出的相干光束(如图所示)。若原来M1、M2 上间的距离为h(即空气膜的厚度),两个虚光源81、S2之间的距离为h 然,只要M1和M2’(即M2)足够大,在点光源同侧的任一点P,在Ml M2’上总能相当于从虚光源S1和S2发出的相干光线相交于P点,从而在P 点观察到干涉现象,因而这种干涉是非定城

非定域干涉原理 若P点在某一条纹上,则该点所在条纹任意点的光程差都等于P点的光程 差Δ,而△=S1P一S2P是一个常量,表示由P点构成的曲面是回旋双曲面,回 旋轴是S1、S2连线。显然,干涉图样形状和观察屏放置位置有关,观察屏垂 直于S1S2连线时,干涉图是一组同心圆。 如果中心是亮的,那么△1=2h=m这时改变光程差, A2=22=(m+m)就有Mh=hl-h2=n1/2 所以当M1和M2之间的距离每变化半个波长中心就会 “吐出”或“吞进”一个圆环
非定域干涉原理 如果中心是亮的,那么 这时改变光程差, 就有 1= 2h1= m 2 = 2h2 = (m + n) h = h1− h2 = n 2 所以当M1和M2之间的距离每变化半个波长中心就会 “吐出”或“吞进”一个圆环

白光干涉原理 因为干涉条纹的明暗决定于光程差与波长的关系,用白光 光源,只有在d=0附近看到干涉条纹,这时对各种波长的 光来说,其光程差均为λ/2,故产生直线黑纹,即中央 花纹,两旁是对称分布的彩色花纹 d稍大时,因对各种不同波 长的光其满足明暗条纹的 情况不同,所产生的干涉 花纹,明暗互相重叠,结 果就显不出条纹。只有用 白光才能判断出中央花纹 而利用它可定出d=0的位置
白光干涉原理 因为干涉条纹的明暗决定于光程差与波长的关系,用白光 光源,只有在d=0附近看到干涉条纹,这时对各种波长的 光来说,其光程差均为 ,故产生直线黑纹,即中央 花纹,两旁是对称分布的彩色花纹。 d稍大时,因对各种不同波 长的光其满足明暗条纹的 情况不同,所产生的干涉 花纹,明暗互相重叠,结 果就显不出条纹。只有用 白光才能判断出中央花纹, 而利用它可定出d=0的位置。 2

调节迈克尔逊干涉仪 调节M上的三个螺钉区 调节M2后面的三个螺钉,使最亮的两个点重合
调节迈克尔逊干涉仪 调节M2后面的三个螺钉,使最亮的两个点重合

实验步骤 ◆调节好干涉仪,为实验做好准备 ◆打开He-Ne激光器,调节M2上的三个螺钉,使 从小孔出射的激光束,经M1,M2反射后,在 观察屏上重合 ◆放上短焦距透镜使光源成为发散光束,在两光 程差不太大的时候,在毛玻璃上就可看到干涉 图样,调节M2后面的螺钉,可以观察到基本在 中心的圆环 ◆测量氦氖激光的波长 ◆观察白光干涉条纹
实验步骤 调节好干涉仪,为实验做好准备 打开He-Ne激光器,调节M2上的三个螺钉,使 从小孔出射的激光束,经M1,M2反射后,在 观察屏上重合 放上短焦距透镜使光源成为发散光束,在两光 程差不太大的时候,在毛玻璃上就可看到干涉 图样,调节M2后面的螺钉,可以观察到基本在 中心的圆环 测量氦氖激光的波长 观察白光干涉条纹

思考题 ◆总结迈克尔逊干涉仪调节方法和技巧 ◆推导公式A=2=2 2△d2△d△K ◆怎么样利用迈克尔干涉仪测量透明介质 的折射率 ◆怎么样利用迈克尔干涉仪测量平板玻璃 的厚度
思考题 总结迈克尔逊干涉仪调节方法和技巧 推导公式 怎么样利用迈克尔干涉仪测量透明介质 的折射率 怎么样利用迈克尔干涉仪测量平板玻璃 的厚度 d d K = = = 2 2 2 1 2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10年增订版PDF电子书(中文翻译版,共十二章,史蒂芬·霍金 著;许明贤、吴忠超 译).pdf
- 上海交通大学《激光原理与激光束的传输与变换》PPT教学课件.ppt
- 《大学物理》课程电子教案(讲义)说明.doc
- 《大学物理》课程电子教案(讲义)振动与波动.doc
- 《大学物理》课程电子教案(讲义)第二章 波 动.doc
- 《大学物理》课程电子教案(讲义)量子物理.doc
- 《大学物理》课程电子教案(讲义)5麦克斯韦方程组和电磁辐射.doc
- 《大学物理》课程电子教案(讲义)2静电场中的导体.doc
- 《大学物理》课程电子教案(讲义)4电磁感应.doc
- 《大学物理》课程电子教案(讲义)3稳恒电流的磁场.doc
- 《大学物理》课程电子教案(讲义)1真空中的静电场.doc
- 《大学物理》课程电子教案(讲义)热力学第一定律.doc
- 《大学物理》课程电子教案(讲义)气体分子运动论.doc
- 《大学物理》课程电子教案(讲义)2 牛顿运动定律.doc
- 《大学物理》课程电子教案(讲义)5刚体力学.doc
- 《大学物理》课程电子教案(讲义)4功和能.doc
- 《大学物理》课程电子教案(讲义)3动量与角动量.doc
- 《大学物理》课程电子教案(讲义)6狭义相对论基础.doc
- 《大学物理》课程电子教案(讲义)1质点运动学.doc
- 《大学物理》课程电子教案(讲义)3光的偏振.doc
- 大学物理实验_密立根油滴实验.ppt
- 大学物理实验_光的干涉现象及应用.ppt
- 大学物理实验_光学全息照相.ppt
- 大学物理实验_霍尔效应的解释.ppt
- 大学物理实验_光栅测波长实验.ppt
- 大学物理实验_光电效应实验---普朗克常量的测量.ppt
- 《超声波技术》PPT技术报告.ppt
- 《电磁场与电磁波理论》课程PPT教学课件(讲稿)第1章 矢量分析.ppt
- 《电磁场与电磁波理论》课程PPT教学课件(讲稿)第2章 宏观电磁现象的基本规律.ppt
- 《电磁场与电磁波理论》课程PPT教学课件(讲稿)第3章 静电场及其边值问题的解法.ppt
- 《电磁场与电磁波理论》课程PPT教学课件(讲稿)第4章 恒定电场与恒定磁场.ppt
- 《电磁场与电磁波理论》课程PPT教学课件(讲稿)第5章 电磁波的辐射.ppt
- 复旦大学:《量子力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一章 量子论基础(主讲:苏汝铿).ppt
- 复旦大学:《量子力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一章 量子论基础(习题课).ppt
- 复旦大学:《量子力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二章 §2.5 一维谐振子 §2.6 一维薛定谔方程的普遍性质 §2.7 势垒贯穿 §2.8 三维薛定谔方程(辏力场情况)§2.9 氢原子 §2.10 薛定谔方程的经典极限.ppt
- 复旦大学:《量子力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三章 矩阵力学基础——力学量和算符(苏汝铿).ppt
- 复旦大学:《量子力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四章 矩阵力学基础——表象理论.ppt
- 复旦大学:《量子力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五章 §5.3 变分法 §5.4 含时微扰 §5.5 跃迁概率 Fermi黄金规则 §5.6 含时微扰与定态微扰论的关系 §5.7 光的发射和吸收、选择定则.ppt
- 复旦大学:《量子力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六章 自旋和角动量(1/2).ppt
- 复旦大学:《量子力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六章 自旋和角动量(2/2).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