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二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第二章资本和剩余价值马克思在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基石和核心。本章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阐述剩余价值学说的基本内容,揭露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资本家要开始生产活动,手中首先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货币,用货币购买生产资料和雇用劳动力。因此,资本最初总是要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但是,货币并不等于资本,当作资本的货币和当作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是有本质区别的。这种区别,首先表现在它们具有不同的流通形式。当作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它的流通形式是:商品一一货币一一商品,即W-G-W。商品生产者首先卖出自己的商品,换回货币,然后再用货币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当作资本的货币的流通形式是:货币一一商品一一货币,即G-W-G。货币所有者先用货币买商品,然后把商品卖出去,重新换回货币。这两个流通形式有一些共同点:都是买和卖两个阶段的统一;每个流通阶段都是商品和货币的对立;两种流通形式都是由三个当事人登场实现的,一个只是卖,一个只是买,一个是既买又卖。但更为重要的是,它们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首先,流通顺序正好颠倒。在商品流通形式中,是先卖后买,是为买而卖。在资本流通形式中,是先买后卖,是为卖而买。其次,从流通内容和目的来看,在商品流通形式中,两端是商品,货币充当交换的媒介,是两种不同的使用价值相交换。交换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量,反映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在资本流通形式中,两端是货币,商品充当交换的媒介,是同质的货币相交换。交换的目的就是为了货币本身,亦即价值本身。货币在质上相同,只有量的差别,如果起点投入的货币与终点收回的货币是等量的,那么,这一流通过程就毫无意义了。所以,这一流通的真实目的应是收回的货币比投入的货币更多,即实现了价值增殖。因此,资本流通的公式应该是G-W-G,G'=G+△G,△G表示货币增殖额。马克思把这个增殖额叫做剩余价值。显然,在这一流通形式中,原预付货币价值不仅在流通中保存下来,而且还发生了价值增殖,正是这一运动,使货币转化为资本。显然能否带来剩余价值,是货币和资本的本质区别。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最后,从流通的限度来看,也不相同。由于商品流通的目的是获得满足某种需要的另一种使用价值,因此,这种流通以满足一定的需要为限。资本流通则是为了获得更多的价值,是为了价值增殖。正是这一点,决定了资本流通永无正境。因为价值在质上相同,只有量的差别,而每一次资本流通的结果,虽然使价值得到增殖,但是,每次增殖只是表现为I个有限的量。如果资本流通停止,就不能继续增殖,所以,资本的运动是无限的。资本家不过是人格化的资本,作为资本运动的有意识的承担者的资本家,必然产生对价值增殖永无止境的贪欲。G-W-G这个资本运动的公式,似乎只是一种资本,即商业资本所特有的运动形式。其实,它也适用于产业资本和生息资本。产业资本也是这样。从货币开始,用货币购买商品,然后通过商品的出售再转化为更多的货币。虽然产业资本在流通领域以外还有个生产行为,但它丝毫不会改变这种运动形式。同样,生息资本的运动,不过是把G-W-G的运1
1 第二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马克思在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 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基石和核心。本章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揭示剩余价值 的来源、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阐述剩余价值学说的基本内容,揭露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对立的经济根源。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资本家要开始生产活动,手中首先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货币,用货币购买生产资料和 雇用劳动力。因此,资本最初总是要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但是,货币并不等于资本, 当作资本的货币和当作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是有本质区别的。这种区别,首先表现在它 们具有不同的流通形式。 当作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它的流通形式是:商品——货币——商品,即W-G-W。商 品生产者首先卖出自己的商品,换回货币,然后再用货币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当作资 本的货币的流通形式是:货币——商品——货币,即 G-W-G。 货币所有者先用货币买商品, 然后把商品卖出去,重新换回货币。这两个流通形式有一些共同点:都是买和卖两个阶段 的统一;每个流通阶段都是商品和货币的对立;两种流通形式都是由三个当事人登场实现 的,一个只是卖, 一个只是买,一个是既买又卖。但更为重要的是,它们之间存在着本质 的区别。 首先,流通顺序正好颠倒。在商品流通形式中,是先卖后买,是为买而卖。在资本流 通形式中,是先买后卖,是为卖而买。 其次,从流通内容和目的来看,在商品流通形式中,两端是商品,货币充当交换的媒 介,是两种不同的使用价值相交换。交换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量,反映着商品生 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在资本流通形式中,两端是货币,商品充当交换的媒介, 是同质的货币相交换。交换的目的就是为了货币本身,亦即价值本身。货币在质上相同, 只有量的差别,如果起点投入的货币与终点收回的货币是等量的,那么,这一流通过程就 毫无意义了。所以,这一流通的真实目的应是收回的货币比投入的货币更多,即实现了价 值增殖。因此,资本流通的公式应该是 G-W-G′,G′=G +△G, △G表示货币增殖额。马克 思把这个增殖额叫做剩余价值。显然,在这一流通形式中,原预付货币价值不仅在流通中 保存下来,而且还发生了价值增殖,正是这一运动,使货币转化为资本。显然能否带来剩 余价值,是货币和资本的本质区别。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最后,从流通的限度来看,也不相同。由于商品流通的目的是获得满足某种需要的另一 种使用价值,因此,这种流通以满足一定的需要为限。资本流通则是为了获得更多的价值, 是为了价值增殖。正是这一点,决定了资本流通永无止境。因为价值在质上相同,只有量 的差别,而每一次资本流通的结果,虽然使价值得到增殖,但是,每次增殖只是表现为一 个有限的量。如果资本流通停止,就不能继续增殖,所以,资本的运动是无限的。资本家 不过是人格化的资本,作为资本运动的有意识的承担者的资本家,必然产生对价值增殖永 无止境的贪欲。 G-W-G' 这个资本运动的公式,似乎只是一种资本,即商业资本所特有的运动形式。 其实, 它也适用于产业资本和生息资本。产业资本也是这样。从货币开始,用货币购买商 品,然后通过商品的出售再转化为更多的货币。虽然产业资本在流通领域以外还有个生产 行为,但它丝毫不会改变这种运动形式。同样,生息资本的运动,不过是把 G-W-G' 的运

动形式简化地表现为没有中介的结果,即表现为一种简练的形式G-G。所以,马克思把G-W-G”称为“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的总公式”。从形式上看,和前面所阐述的关于商品、货币理论、价值规律是相矛盾的。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商品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它在交换之前已经是一个确定的量。而商品交换又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来进行,这样,就不会发生价值增殖。然而,在资本总公式所表示的资本运动中,又确实发生了价值增殖,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只有正确地解决了这个矛盾,才能科学地说明剩余价值是如何产生的,以及货币是如何转化为资本的。在资本运动的总公式中,剩余价值表现为流通的结果,但是,在资本的流通过程中,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是不能产生剩余价值的。先看等价交换。既然买卖这两个流通阶段都是按照等价的原则进行的,那么,交换的结果,价值量不会发生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再看不等价交换。不等价交换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贱买贵卖。贱买贵卖似乎能说明剩余价值能从流通中产生,实际不然。因为在商品市场上每个商品生产者既是买者,又是卖者。如果作为卖者,他可以凭借某种特权高价出卖商品,把价值100元的商品卖到110元,获得剩余价值10元,但当他作为买者时,别的商品生产者同样可以向他高价出卖商品,原先他获得的10元剩余价值又失去了。反之,如果作为买者,他可以凭借某种特权低价买进商品,但作为卖者时,别的买者同样有权向他低价购买,那么,他作为买者赚的钱,又会作为卖者而失去。显然,无论是贱买或是贵卖,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剩余价值的形成,从而货币转化为资本,既不能用卖者高于商品价值出卖来说明,也不能用买者低于商品价值购买商品来说明。”2还有人认为,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有些人特别狡猬,善于技机取巧,既能贱买又能贵卖而产生的。这也不能说明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甲资本家之所得,不过是乙资本家之所失,只是社会已有价值在各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整个流通中价值的总量并没有丝毫的增加。所以,马克思说:“无论怎样颠来倒去,结果都是一样,如果是等价物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非等价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3剩余价值不从流通中产生,但离开流通,也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因为作为商品所有者,只有在流通领域才相互发生关系。在流通之外,商品所有者只同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那么,他只能通过自已的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但不能使价值增殖。所以,离开流通,不同其他商品所有者接触,同样不会使价值增殖,也不可能使货币转化为资本。那么,剩余价值究竞从哪里产生?货币怎样才能转化为资本?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又如何解决呢?马克思说:“货币转化为资本,必须根据商品交换的内在规律来加以说明,因此,等价物的交换应该是起点。我们那位只是资本家幼虫的货币所有者,必须按商品的价值购买商品,按商品的价值出卖商品,但他在过程终了时必须取出比他投入的价值更大的价值。他变为蝴蝶,必须在流通领域中,又必须不在流通领域中。这就是问题的条件。”按照这个条件,剩余价值不可能发生在资本流通的第二个阶段,即由商品形式变为货币形式不会引起价值增殖。剩余价值也不可能发生在要转化为资本的货币上,因为在流通过程中,货币无论作为购买手段或支付手段,都只能是代表一个既定的价值量。这样,剩余价值只能发生在第一阶段资本家所购买的商品上,但又不能发生在这种商品的价值上。因为按照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77页。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3页。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6页。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8页。2
2 动形式简化地表现为没有中介的结果,即表现为一种简练的形式 G-G'。所以,马克思把 G-W-G' 称为“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的总公式”1。 从形式上看,和前面所阐述的关于商品、货币理论、价值规律是相矛盾的。按照价值 规律的要求,商品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它在交换之前 已经是一个确定的量。而商品交换又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来进行,这样,就不会发生 价值增殖。然而,在资本总公式所表示的资本运动中,又确实发生了价值增殖,这就是资 本总公式的矛盾。只有正确地解决了这个矛盾,才能科学地说明剩余价值是如何产生的, 以及货币是如何转化为资本的。 在资本运动的总公式中,剩余价值表现为流通的结果,但是,在资本的流通过程中, 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是不能产生剩余价值的。 先看等价交换。既然买卖这两个流通阶段都是按照等价的原则进行的,那么,交换的 结果,价值量不会发生变化是显而易见的。 再看不等价交换。不等价交换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贱买贵卖。贱买贵卖似乎能说明剩 余价值能从流通中产生,实际不然。因为在商品市场上每个商品生产者既是买者,又是卖 者。如果作为卖者,他可以凭借某种特权高价出卖商品,把价值100元的商品卖到110元, 获得剩余价值 10元,但当他作为买者时,别的商品生产者同样可以向他高价出卖商品,原 先他获得的10元剩余价值又失去了。反之,如果作为买者,他可以凭借某种特权低价买进 商品,但作为卖者时, 别的买者同样有权向他低价购买,那么,他作为买者赚的钱,又会 作为卖者而失去。显然,无论是贱买或是贵卖,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正如马克思所说的: “ 剩余价值的形成,从而货币转化为资本,既不能用卖者高于商品价值出卖来说明,也不 能用买者低于商品价值购买商品来说明。” 2 还有人认为,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有些人特别狡猾,善于技机取巧,既能贱买又能 贵卖而产生的。这也不能说明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甲资本家之所得, 不过是乙资本家之所失,只是社会已有价值在各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整个流通中价值 的总量并没有丝毫的增加。所以,马克思说:“无论怎样颠来倒去,结果都是一样,如果 是等价物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非等价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流通或商品交 换不创造价值。”3 剩余价值不从流通中产生,但离开流通,也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因为作为商品所有者, 只有在流通领域才相互发生关系。在流通之外,商品所有者只同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那 么,他只能通过自己的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但不能使价值增殖。所以,离开流通,不同 其他商品所有者接触,同样不会使价值增殖,也不可能使货币转化为资本。 那么,剩余价值究竟从哪里产生?货币怎样才能转化为资本?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又如何 解决呢?马克思说:“货币转化为资本,必须根据商品交换的内在规律来加以说明,因此, 等价物的交换应该是起点。我们那位只是资本家幼虫的货币所有者,必须按商品的价值购 买商品,按商品的价值出卖商品,但他在过程终了时必须取出比他投入的价值更大的价值。 他变为蝴蝶 , 必须在流通领域中,又必须不在流通领域中。这就是问题的条件。”4按照 这个条件,剩余价值不可能发生在资本流通的第二个阶段,即由商品形式变为货币形式, 不会引起价值增殖。剩余价值也不可能发生在要转化为资本的货币上,因为在流通过程中, 货币无论作为购买手段或支付手段,都只能是代表一个既定的价值量。这样,剩余价值只 能发生在第一阶段资本家所购买的商品上,但又不能发生在这种商品的价值上。因为按照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177 页。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183 页。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186 页。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188 页

价值规律的要求,商品要等价交换,资本家也只能按价值购买商品。价值增殖只能发生在资本家所购买的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上。这就是说,要实现价值增殖,货币要转化为资本,货币所有者必须将他的货币先投入流通领域,在流通领域中购买到一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有一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它是能产生出比自身具有的价值更大的价值的源泉,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货币所有者只有买到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通过消费劳动力,货币才能带来剩余价值,从而,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同时,也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二、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它存在于活的人体中,是人生产使用价值时运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者都具有的劳动能力是一切社会生产的一般要素。但是,这绝不是说,任何劳动力都是商品。劳动力要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第一,劳动者必须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来出卖,并且只能是一次一次地出卖而不是一次卖完。如果是一次卖完,那么,他就是卖身为奴,由商品所有者变为商品。第二,劳动者除自已的劳动力之外,一无所有,即失去任何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只能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劳动力成为商品的这两个条件,是在封建社会后期,小生产者两极分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劳动力商品是个历史的范畴。劳动力既然成为商品,它也就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二重属性,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同样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维持生存、延续后代及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需要消耗生活资料,因此,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可以归结为一定数量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具体来说,劳动力商品价值包括三个部分:第一,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要维持生存,并正常地提供劳动力,就要消耗一定数量的生活资料,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是劳动力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延续后代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力会衰老、死亡,需要不断地补充新的劳动力,这样,劳动力的价值还要包括劳动者养活家属、抚养子女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第三,为使劳动者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所必需的教育和训练费用。总之,马克思指出:“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来决定的。”5还应看到,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决定有其特殊性。马克思说:“和其他商品不同,劳动力的价值规定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劳动始终是决定一般商品价值的唯一因素。而劳动者不同,劳动者总是社会的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国家和一定的历史时期。由于各个国家的气候和自然特点不同,经济文化的发展程度不同,因而在不同的国家或者是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劳动者的生活习惯不同,劳动者消费的必要生活资料的数量、范围必然有差别。当然,在一定国家的一定时期,劳动者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和范围是一定的,因而,劳动力的价值还是可以确定的。劳动者维持本身生命所不可少的生产资料的价值,是劳动力价值的最低限度。劳动力的价格如果降到这个最低限度以下,就是降到劳动力价值以下,那么,劳动力就只能在萎缩的状态下维持和发挥作用。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特殊性。一般商品被使用或消费时,其价值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或者消失,或者被转移到新产品当中去。劳动力商品则不同,劳动力商品的使用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5版,第181页。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版,第194页。3
3 价值规律的要求,商品要等价交换,资本家也只能按价值购买商品。价值增殖只能发生在 资本家所购买的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上。这就是说,要实现价值增殖,货币要转化为资本, 货币所有者必须将他的货币先投入流通领域,在流通领域中购买到一种特殊的商品,这种 商品有一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它是能产生出比自身具有的价值更大的价值的源泉,这种特 殊商品就是劳动力。货币所有者只有买到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通过消费劳动力,货币才 能带来剩余价值,从而,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 的关键,同时,也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它存在于活的人体中,是人生产使用价值时运用的体力和 脑力的总和。 劳动者都具有的劳动能力是一切社会生产的一般要素。但是,这绝不是说,任何劳动力 都是商品。劳动力要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第一,劳动者必须是自由人,能够把 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来出卖,并且只能是一次一次地出卖而不是一次卖完。如果是一次 卖完,那么,他就是卖身为奴,由商品所有者变为商品。第二,劳动者除自己的劳动力之 外,一无所有,即失去任何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只能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劳动力 成为商品的这两个条件,是在封建社会后期,小生产者两极分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 此,劳动力商品是个历史的范畴。 劳动力既然成为商品,它也就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二重属性,劳动力 商品的价值,同样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的。劳动力维持生存、延续后代及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需要消耗生活资料,因此,劳动 力商品的价值可以归结为一定数量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具体来说,劳动力商品价值包括三 个部分:第一,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要维持生存,并正 常地提供劳动力,就要消耗一定数量的生活资料,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是劳动力价值的重 要组成部分。第二,延续后代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力会衰老、死亡,需要不断地 补充新的劳动力,这样,劳动力的价值还要包括劳动者养活家属、抚养子女所需要的生活 资料的价值。第三,为使劳动者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所必需的教育和训练费用。总之,马 克思指出:“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 值来决定的。” 5 还应看到,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决定有其特殊性。马克思说:“和其他商品不同,劳动 力的价值规定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6 劳动始终是决定一般商品价值的唯一 因素。而劳动者不同,劳动者总是社会的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国家和一定的历史时期。 由于各个国家的气候和自然特点不同,经济文化的发展程度不同,因而在不同的国家或者 是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劳动者的生活习惯不同,劳动者消费的必要生活资料的数量、 范围必然有差别。当然,在一定国家的一定时期,劳动者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和范围 是一定的,因而,劳动力的价值还是可以确定的。劳动者维持本身生命所不可少的生产资 料的价值,是劳动力价值的最低限度。劳动力的价格如果降到这个最低限度以下,就是降 到劳动力价值以下,那么, 劳动力就只能在萎缩的状态下维持和发挥作用。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特殊性。一般商品被使用或消费时,其价值随着使用价值 的消失,或者消失,或者被转移到新产品当中去。劳动力商品则不同,劳动力商品的使用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75 版,第 181 页。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版,第 194 页

或消费就是劳动本身,劳动能创造价值。因此,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劳动力的使用,不仅能制造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货币所有者之所以购买劳动力,看中的正是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这样一种特殊的属性。劳动力的买卖是在流通领域中进行的。在劳动力市场上,买卖双方彼此之间只是作商品所有者发生关系,以平等的身份,自由地进行交易,且交易通行的是等价交换的原则。因此,这里被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描绘成自由、平等的乐园。其实,这只是形式上虚假的自由平等,因为这种所谓平等是以不平等为前提的。一旦离开流通领域,二者的不平等立即就显现出来的。第二节剩余价值及其来源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资本家购买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商品之后,便离开流通领域,转入生产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任何劳动过程,都是劳动者通过有目的的劳动,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创造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这是劳动过程的一般性,是一切社会所共有的,是人类生存的永恒的自然条件。从这一方面说,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与其他社会的劳动过程是相同的。但是,劳动过程又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进行的。不同生产关系下的劳动过程又具有其特殊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劳动过程,具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工人的劳动属于资本家,工人为资本家劳动。因为工人把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属于资本家,劳动过程就成为资本家消费劳动力的过程,这就决定了工人要在资本家支配和监督下,按资本家的意志为资本家劳动。第二,劳动成果归资本家所有,而不是归直接生产者(工人)所有。因为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劳动力归资本家所有的这些生产要素的结合过程,决定了劳动成果必然为资本家所有。上述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有两个特点,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是一种具有强制性、奴役性的劳动。劳动过程的结果,生产出某种使用价值,但生产使用价值不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资本家之所以要生产使用价值,只是因为它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是价值,不仅要生产价值,而且要生产剩余价值。因此,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不仅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还是价值形成和增殖过程。通过分析价值形成和增殖过程,可以揭露资本主义生产剩余价值的秘密。下面,我们以棉纱的生产过程为例,说明价值形成和价值增值过程。例如,某纺纱厂资本家雇用工人生产棉纱,假定:每个纺纱工人劳动力日价值3元,与工人6小时劳动创造的新价值相等;每个纺纱工人6小时能生产10斤棉纱,需要消耗10斤棉花,价值10元,还要消耗纱锭等生产资料,价值2元,这样,资本家预付资本价值是15元。如果纺纱工人每天只劳动6小时,生产10斤棉纱,这10斤棉纱的价值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具体劳动消耗纱锭、棉花等生产资料,同时把消耗的纱锭、棉纱等生产资料的价值12元保存并转移到新产品棉纱中;另一方面,工人6小时的抽象劳动凝结在新产品中形成新价值3元,则10斤棉纱价值15元。资本家把10斤棉纱卖掉后得到15元,与其预付资本价值相等,没有发生价值增殖,这只是价值形成过程。也就是说,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新价值与劳动力的价值正好相等,这就是纯粹的价值形成过程。但如果单是这样,资本家就不会从事生产了。资本家预付资本的目的是为了价值增殖,所以,一定要把价值形成过程变成价值增值过程。4
4 或消费就是劳动本身,劳动能创造价值。因此,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劳 动力的使用,不仅能制造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货币所有者 之所以购买劳动力,看中的正是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这样一种特殊的属性。 劳动力的买卖是在流通领域中进行的。在劳动力市场上,买卖双方彼此之间只是作商 品所有者发生关系,以平等的身份,自由地进行交易,且交易通行的是等价交换的原则。 因此,这里被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描绘成自由、平等的乐园。其实,这只是形式上虚假的自 由平等,因为这种所谓平等是以不平等为前提的。一旦离开流通领域,二者的不平等立即 就显现出来的。 第二节 剩余价值及其来源 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资本家购买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商品之后,便离开流通领域,转入生产过程。资本主 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任何劳动过程,都是劳动者通过有目的的 劳动,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创造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 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这是劳动过程的一般性,是一切社会所共有的,是人类 生存的永恒的自然条件。从这一方面说,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与其他社会的劳动过程是相同 的。但是,劳动过程又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进行的。不同生产关系下的劳动过程又具 有其特殊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劳动过程,具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工人的劳动属 于资本家,工人为资本家劳动。因为工人把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属 于资本家,劳动过程就成为资本家消费劳动力的过程,这就决定了工人要在资本家支配和 监督下,按资本家的意志为资本家劳动。第二,劳动成果归资本家所有,而不是归直接生 产者(工人)所有。因为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劳动力归资本家所有的这些生产要素的结 合过程,决定了劳动成果必然为资本家所有。上述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有两个特点,决定了资 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是一种具有强制性、奴役性的劳动。 劳动过程的结果,生产出某种使用价值,但生产使用价值不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 资本家之所以要生产使用价值,只是因为它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 的是价值,不仅要生产价值,而且要生产剩余价值。因此,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不仅是创造 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还是价值形成和增殖过程。通过分析价值形成和增殖过程,可以揭 露资本主义生产剩余价值的秘密。下面,我们以棉纱的生产过程为例,说明价值形成和价 值增值过程。 例如,某纺纱厂资本家雇用工人生产棉纱,假定:每个纺纱工人劳动力日价值3元,与 工人6小时劳动创造的新价值相等;每个纺纱工人6小时能生产10斤棉纱,需要消耗10斤棉 花,价值10元,还要消耗纱锭等生产资料,价值2元,这样,资本家预付资本价值是15元。 如果纺纱工人每天只劳动6小时,生产10斤棉纱,这10斤棉纱的价值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 一方面,通过具体劳动消耗纱锭、棉花等生产资料,同时把消耗的纱锭、棉纱等生产资料 的价值12元保存并转移到新产品棉纱中;另一方面,工人6小时的抽象劳动凝结在新产品中 形成新价值3元, 则 10斤棉纱价值15元。资本家把10斤棉纱卖掉后得到15元,与其预付资 本价值相等, 没有发生价值增殖,这只是价值形成过程。也就是说,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 造的新价值与劳动力的价值正好相等,这就是纯粹的价值形成过程。但如果单是这样,资 本家就不会从事生产了。资本家预付资本的目的是为了价值增殖,所以,一定要把价值形 成过程变成价值增值过程

那么,价值形成过程怎样才能转变为价值增殖过程呢?问题的解决,还在于劳动力这个特殊商品的使用价值上。由于资本家支付的3元是劳动力的日价值,那么,按照商品交换的规律,劳动者获得劳动力商品的日价值3元,必须把劳动力商品一天的使用价值让渡给资本家;同样,资本家支付了劳动力日价值3元,他就获得了在一天中支配劳动力使用价值的权利。虽然劳动力的日价值为3元,工人只需要6小时就可以将其重新创造出来。但是,资本家绝不会只让工人劳动6小时,他必须要求工人劳动更长的时间,比如说12小时,这样,生产过程的结果就完全不同了。假设工人劳动12小时,纺20斤棉纱,消耗棉花20斤,价值20元,消耗纱链等生产资料的价值4元;工人12小时劳动形成新价值6元,20斤棉纱的总价值就是30元,资本家把商品卖掉后获30元。而资本家为生产20斤棉纱预付的资本价值是纱锭、棉花等生产资料的价值24元,劳动力价值3元,共计27元。30元与27元的差额3元,就是剩余价值,为资本家无偿占有,于是,价值形成过程转变为价值增殖过程。所以,马克思说:“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价值形成过程。”劳动过程只是手段,价值增殖过程才是资本义生产过程的目的。正如马克思所说:“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8二、剩余价值的实质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我们看到资本总公式和矛盾解决了。资本家首先作为买者,按等价交换的原则,购买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然后和其他商品购买者一样,消费了所有商品的使用价值,生产出新商品来;最后资本家又作为卖者,按商品价值出卖了归他所有的商品。整个过程都没有违背等价交换的原则,但是,价值却增殖了,剩余价值产生了。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整个过程,说是在流通领域中进行的,是因为它必须以货币纳入流通领域为条件,在流通领域中买到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说货币转化为资本不是在流通领域中进行的,是因为在流通领域中,价值没有增殖,价值增殖是在生产领域中发生的。通过生产过程,剩余价值才被生产出来,货币才转化为资本。恩格斯说:“一定的价值额只有在它利用自已造成剩余价值时,才变为资本。”“这样,总公式的矛盾完全按照条件解决了。恩格斯说:“魔术变完了。剩余价值产生了,货币转化为资本。”10理解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资本家购买了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和它的独特的使用价值。由于劳动力的买卖是按照商品交换的规律行事的,劳动力的卖者和任何商品的卖者一样,获得劳动力的价值而让渡使用价值,这样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归买者所有,而不归卖者所有。货币所有者支付了劳动力一天的价值,劳动力的一天的使用,即一天的劳动就归他支配。劳动力维持一天只费半个工作日,但劳动力却能使用一整天,因此,劳动力使用一天所创造的价值比自身一天的价值大一倍,这正是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之所在。由此,剩余价值的实质也就清楚了。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的来源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从生产剩余价值的角度看,工人一天的劳动时间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工人用来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这是为维持自身及家属生存所需要的,因而叫必要劳动时间,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内进行的劳动,叫必要劳动;另一部分是工人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因而叫剩余劳动时间。工人在剩余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版,第221页。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版,第223页。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版,第2467页。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版,245页。5
5 那么,价值形成过程怎样才能转变为价值增殖过程呢?问题的解决,还在于劳动力这 个特殊商品的使用价值上。由于资本家支付的3元是劳动力的日价值,那么,按照商品交换 的规律,劳动者获得劳动力商品的日价值3元,必须把劳动力商品一天的使用价值让渡给资 本家;同样,资本家支付了劳动力日价值3元,他就获得了在一天中支配劳动力使用价值的 权利。虽然劳动力的日价值为3元,工人只需要6小时就可以将其重新创造出来。但是,资 本家绝不会只让工人劳动6小时,他必须要求工人劳动更长的时间,比如说12小时,这样, 生产过程的结果就完全不同了。假设工人劳动12小时,纺20斤棉纱,消耗棉花20斤,价值 20元,消耗纱链等生产资料的价值4元;工人12小时劳动形成新价值6元,20斤棉纱的总价 值就是30元,资本家把商品卖掉后获30元。而资本家为生产20斤棉纱预付的资本价值是纱 锭、棉花等生产资料的价值 24元,劳动力价值 3元,共计27元。30元与27元的差额3元, 就是剩余价值,为资本家无偿占有,于是,价值形成过程转变为价值增殖过程。所以,马 克思说:“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价值形成过程。”7劳动过程只是手段, 价值增殖过程才是资本义生产过程的目的。正如马克思所说:“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 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 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 8 二、剩余价值的实质 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我们看到资本总公式和矛盾解决了。资本家首先作为 买者,按等价交换的原则,购买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然后和其他商品购买者一样,消费 了所有商品的使用价值,生产出新商品来;最后资本家又作为卖者,按商品价值出卖了归 他所有的商品。整个过程都没有违背等价交换的原则,但是,价值却增殖了,剩余价值产 生了。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整个过程,说是在流通领域中进行的,是因为它必须以货币纳入 流通领域为条件,在流通领域中买到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说货币转化为资本不是在流通 领域中进行的,是因为在流通领域中,价值没有增殖,价值增殖是在生产领域中发生的。 通过生产过程,剩余价值才被生产出来,货币才转化为资本。恩格斯说:“一定的价值额 只有在它利用自己造成剩余价值时,才变为资本。”9这样,总公式的矛盾完全按照条件解 决了。恩格斯说:“魔术变完了。剩余价值产生了,货币转化为资本。”10 理解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资本家购买了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和它的独特的使用价 值。由于劳动力的买卖是按照商品交换的规律行事的,劳动力的卖者和任何商品的卖者一 样,获得劳动力的价值而让渡使用价值,这样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归买者所有,而不归卖 者所有。货币所有者支付了劳动力一天的价值,劳动力的一天的使用,即一天的劳动就归 他支配。劳动力维持一天只费半个工作日,但劳动力却能使用一整天,因此,劳动力使用 一天所创造的价值比自身一天的价值大一倍,这正是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之所在。由此, 剩余价值的实质也就清楚了。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 动力价值的价值。 剩余价值的来源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从生产剩余价值的角度看,工人一天的劳动 时间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工人用来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这是为维持自身及家属 生存所需要的,因而叫必要劳动时间,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内进行的劳动,叫必要劳动; 另一部分是工人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因而叫剩余劳动时间。工人在剩余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版,第 221 页。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版,第 223 页。 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75 版,第 2467 页。 1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75 版,245 页

劳动时间所进行的劳动叫剩余劳动。资本家只要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剩余价值就会生产出来。因此,剩余劳动是雇佣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凝结,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三、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一)资本的本质从现象上看,资本总是以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货币等物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是,这些东西并不天然是资本,只有它们为资本家所占有,成为剥削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手段时,才成为资本。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因此,从本质上看,资本不是物,它是体现在物上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的基础就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所有制。马克思指出:“资本也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这是资产阶级的关系,是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关系。”11由于资本的本质被物的外壳掩盖着,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就抓住这个表面现象,把资本和物混为一谈,把资本说成是物本身的自然属性,说什么“所谓资本,是手段和工具”。甚至把原始人手中的石块和木棒也说成是资本。其实质就是要把资本主义制度说成是一种自古就有,并将永世长存的社会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辩护。针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错误观点,马克思指出:“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脱离了这种关系,它也就不是资本了。”12资本是个历史的范畴,它只是一定的社会关系的物的体现。因此,资本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世长存,它只存在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上。(二)不变资体和可变资本在揭示资本本质的基础上,马克思依据资本不同部分在价值增殖中的作用,将资本家的预付资本分为两部分: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部分和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部分,即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指购买生产资料,即劳动资料、原料、辅助材料等的资本部分。这部分资本从劳动过程看,是生产的客观因素,是生产使用价值的物质前提。而从价值形式和价值增殖的角度,亦即从生产剩余价值的角度看,它在生产过程中,其使用价值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被消耗:其价值也就随着使用价值的消耗程度被保存并转移到新的产品当中夫。这部分资本价值,只是通过生产过程转换了存在形式,即从生产资料的形式转移到新产品的形式中去,其价值量并没有发生变化,因此,马克思把这部分资本叫做不变资本,用C表示。可变资本是指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这部分资本,资本家以工资的形式支付给雇佣工人,由工人购买消费资料用于生活消费,其价值也随着消费资料的消失而消失,因此,这部分资本是不能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但是,资本家用这部分资本购买的是劳动力这个特殊商品。从劳动过程的角度看,劳动力是劳动过程的主观因素:而从价值形式和价值增殖的过程看,即从生产剩余价值的角度看,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是新价值的源泉。它不仅把资本家预付的劳动力的价值再创造出来,而且还创造剩余价值。也就是说,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价值量发生了变化,发生了价值增殖,因此,马克思把这部分资本叫做可变资本。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马克思的伟大功绩之一,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版,243页。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版,第362页。6
6 劳动时间所进行的劳动叫剩余劳动。资本家只要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 上,剩余价值就会生产出来。因此,剩余劳动是雇佣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凝结,剩余劳动是 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三、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一)资本的本质 从现象上看,资本总是以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货币等物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是, 这些东西并不天然是资本,只有它们为资本家所占有,成为剥削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手段 时,才成为资本。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因此,从本质上看,资本不是物,它 是体现在物上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 关系的基础就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所有制。马克思指出:“ 资本也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 这是资产阶级的关系,是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关系。”11 由于资本的本质被物的外壳掩盖着,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就抓住这个表面现象,把资本 和物混为一谈,把资本说成是物本身的自然属性,说什么“所谓资本,是手段和工具”。 甚至把原始人手中的石块和木棒也说成是资本。其实质就是要把资本主义制度说成是一种 自古就有,并将永世长存的社会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辩护。针对资产阶级经济学 家的错误观点,马克思指出:“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纺 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 , 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脱离了这种关系,它也就不 是资本了。”12资本是个历史的范畴,它只是一定的社会关系的物的体现。因此,资本不是 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世长存,它只存在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上。 (二)不变资体和可变资本 在揭示资本本质的基础上,马克思依据资本不同部分在价值增殖中的作用,将资本家 的预付资本分为两部分: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部分和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部分,即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是指购买生产资料,即劳动资料、原料、辅助材料等的资本部分。这部分资 本从劳动过程看,是生产的客观因素,是生产使用价值的物质前提。而从价值形式和价值 增殖的角度,亦即从生产剩余价值的角度看,它在生产过程中,其使用价值通过工人的具 体劳动被消耗,其价值也就随着使用价值的消耗程度被保存并转移到新的产品当中去。这 部分资本价值,只是通过生产过程转换了存在形式,即从生产资料的形式转移到新产品的 形式中去,其价值量并没有发生变化,因此,马克思把这部分资本叫做不变资本,用C表示。 可变资本是指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这部分资本,资本家以工资的形式支付给雇 佣工人,由工人购买消费资料用于生活消费,其价值也随着消费资料的消失而消失,因此, 这部分资本是不能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但是,资本家用这部分资本购买的是劳动力这个 特殊商品。从劳动过程的角度看,劳动力是劳动过程的主观因素;而从价值形式和价值增 殖的过程看,即从生产剩余价值的角度看,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是新价值的源泉。它不仅 把资本家预付的劳动力的价值再创造出来,而且还创造剩余价值。也就是说,资本家用来 购买劳动力的资本部分, 在剩余价值生产中,价值量发生了变化,发生了价值增殖,因此, 马克思把这部分资本叫做可变资本。 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马克思的伟大功绩之一,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1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75 版,243 页。 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75 版,第 362 页

这一划分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它不是资本家的全部资本,更不是不变资本,而是可变资本。诚然,不变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也是不可缺少的生产要素,但它只是剩余价值借以产生的物质条件,它本身并不发生价值增殖,因而是不变资本。直接创造剩余价值的是可变资本,或者说,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这一划分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实质,同时,这一划分对于考察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分析资本有机构成和平均利润理论等,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四、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前面我们从质的方面考察了剩余价值的生产,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的本质。本小节将从量的方面考察剩余价值的生产,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如果用W代表商品价值,c代表消耗的不变资本价值,V代表可变资本价值,m代表剩余价值,商品价值可以用公式表示为W=c+v+m。剩余价值表现为商品价值超过消耗掉的生产要素价值的部分,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价值之和而形成的余额。在商品价值的三个构成部分中,c是原有价值的转移,v+m是新创造的价值,显然,剩余价值只是v这个变为劳动力的资本部分发生变动的结果。因此,要计算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就应该把不变资本价值抽象掉,只计算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马克思把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称为剩余价值率。以m代表剩余价值率,则剩余价值率可以用公式表示为m=m(2--1)V由于可变资本的价值是在必要劳动时间,由必要劳动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是在剩余劳动时间内由剩余劳动生产出来的,由此,剩余价值率又可以用下列公式来表示:(2--2)剩余价值率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一剩余劳动/必要劳动文%这一公式和前一公式都是同一种关系的不同表现形式。公式(2一1)是以物化劳动形式计算的,它表明雇佣工人新创造的价值中,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部分与用于补偿劳动力价值部分的比率。公式(2-2)则是以流动劳动形式计算的,它表明雇佣劳动者在一个工作日中,为资本家劳动和为自已劳动两部分的比率。由此可以看出,在一个工作日中,雇佣劳动者为资本家劳动和为自已劳动各占多大的比例。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表明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由于剩余价值率是劳动力受资本剥削程度或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程度的准确表现,因此,剩余价值率又叫剥削率。例如,预付资本600元,其中不变资本(c)500元,可变资本(v)100元,生产出剩余价值(m)100元。按照剩余价值率的计算公式,则m=100%,这说明,雇佣工人在一个工作日中,半天为自已劳动,半天为资本家劳动。无偿占有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历史上一切剥削制度的共同特征。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区别于以前剥削制度的主要特点在于:第一,奴隶主和封建主是以直接占有剩余劳动或剩余产品的形式占有劳动者的剩余劳动,剥削是明显的;资本家则是在等价交换的形式下,以剩余价值的形式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剥削是隐蔽的。第二,奴隶主、封建主剥削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寄生生活的需要,它以使用价值为7
7 这一划分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它不是资本家的全部资本,更不是不变资本,而是可 变资本。诚然,不变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也是不可缺少的生产要素,但它只是剩余价值借以 产生的物质条件,它本身并不发生价值增殖,因而是不变资本。直接创造剩余价值的是可变 资本,或者说,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这一划分进一步揭示了资本 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实质,同时,这一划分对于考察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分析资本有 机构成和平均利润理论等,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 前面我们从质的方面考察了剩余价值的生产,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的本质。 本小节将从量的方面考察剩余价值的生产,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如果用W代表商品价值,c代表消耗的不变资本价值,v 代表可变资本价值,m代表剩余 价值,商品价值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W=c+v+m。剩余价值表现为商品价值超过消耗掉的生产 要素价值的部分,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价值之和而形成的余额。在商品价值的三个构成部 分中,c是原有价值的转移,v+m是新创造的价值,显然,剩余价值只是v这个变为劳动力的 资本部分发生变动的结果。因此,要计算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就应该把不变资本价 值抽象掉,只计算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马克思把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称为剩余价 值率。以m′代表剩余价值率,则剩余价值率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v m m' = (2-1) 由于可变资本的价值是在必要劳动时间,由必要劳动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是在剩余 劳动时间内由剩余劳动生产出来的,由此,剩余价值率又可以用下列公式来表示: 剩余价值率=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2-2) 这一公式和前一公式都是同一种关系的不同表现形式。公式(2—1)是以物化劳动形式 计算的,它表明雇佣工人新创造的价值中,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部分与用于补偿劳动力价 值部分的比率。公式(2-2) 则是以流动劳动形式计算的,它表明雇佣劳动者在一个工作日 中,为资本家劳动和为自己劳动两部分的比率。由此可以看出,在一个工作日中,雇佣劳 动者为资本家劳动和为自己劳动各占多大的比例。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表明了资本家对工人 的剥削程度。由于剩余价值率是劳动力受资本剥削程度或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程度的准确表 现,因此,剩余价值率又叫剥削率。例如,预付资本600元,其中不变资本(c)500元,可 变资本(v)100元,生产出剩余价值(m)100元。按照剩余价值率的计算公式,则m′=100%, 这说明,雇佣工人在一个工作日中,半天为自己劳动,半天为资本家劳动。 无偿占有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历史上一切剥削制度的共同特征。资本主义剥削制度 区别于以前剥削制度的主要特点在于: 第一,奴隶主和封建主是以直接占有剩余劳动或剩余产品的形式占有劳动者的剩余劳 动,剥削是明显的;资本家则是在等价交换的形式下,以剩余价值的形式占有雇佣工人的 剩余劳动,剥削是隐蔽的。 第二,奴隶主、封建主剥削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寄生生活的需要,它以使用价值为

对象;资本家剥削的目的是剩余价值,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无止境的。第三,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比以前的各种剥削制度都高。因为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经济占有统治地位,所以,可供剥削的剩余劳动有一定的限度。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力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剩余劳动不断增加,因此,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不断提高。剩余价值率表示的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相比较的相对量。剩余价值的绝对量是指资本家一定时期内所雇用的全部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数量,通常称为剩余价值量。剩余价值量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剩余价值率的高低,二是预付可变资本的数量或雇佣工人的数量。如果用M表示年剩余价值量,m表示每个雇佣工人每天创造的剩余价值量,V表示购买一个工人每天需预付的可变资本额,V表示资本家预付可变资本总量,则剩余价值量的计算公式是:M-m.V=mVD(2-3)由公式(2-3)可见,剩余价值率越高,剩余价值量越大:预付可变资本量越多,或者说雇佣工人数量越多,剩余价值量越大。因此,资本家要想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量,有两条途径:一是增加可变资本的数量,即雇用更多的劳动者,增加剥削的对象;二是提高剩余价值率,提高剥削程度。在一定时期内,资本家自身所有的资本数量总是有限的,因此,第一条途径,必然要受到资本数量的限制。在资本数量有限的条件下,资本家要增加剩余价值量,就要千方百计地提高剩余价值率,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五、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在一个社会经济形态的经济规律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经济规律,就是基本经济规律。为剩余价值而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动机和目的。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一一实质上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就是剩余劳动的吸取。”13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就是剩余价值规律,即剩余价值生产和资本增殖的规律。这一规律在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体系中居主导地位,起决定性作用。剩余价值规律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资本主义生产本质上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就是要利用各种手段,最大限度地榨取剩余价值。不可否认,在激烈的竞争中资本家也非常重视使用价值的生产,重视产品质量,甚至提出“消费者是上帝”等经营格言。但这绝不是说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使用价值。因为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也就没有剩余价值了。所以,为了获得价值,获得剩余价值,他们也只能重视使用价值。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各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资本主义的动机和目的,是为了获得剩余价值。资本主义流通则是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和使包含在商品中的剩余价值得到实现。资本主义的分配是资本主义各剥削集团之间瓜分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的消费既是劳动力再生产过程一一这是剩余价值生产的一个要素,也是资本家阶级消费剩余价值,以维持其生存的过程。无论是资本主义企业生产过程还是社会生产过程,都受剩余价值规律支配。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全过程。没有资本就没有剩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72版,第295页。8
8 对象;资本家剥削的目的是剩余价值,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无止境的。 第三,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比以前的各种剥削制度都高。因为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生产 力水平低,自然经济占有统治地位,所以,可供剥削的剩余劳动有一定的限度。在资本主 义社会,由于生产力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剩余劳动不断增加,因此,随着资本 主义经济发展,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不断提高。 剩余价值率表示的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相比较的相对量。剩余价值的绝对量是指资 本家一定时期内所雇用的全部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数量,通常称为剩 余价值量。剩余价值量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剩余价值率的高低,二是预付可变资本的数 量或雇佣工人的数量。如果用M表示年剩余价值量,m表示每个雇佣工人每天创造的剩余价 值量,v 表示购买一个工人每天需预付的可变资本额,V 表示资本家预付可变资本总量, 则剩余价值量的计算公式是: (2-3) 由公式(2-3)可见,剩余价值率越高,剩余价值量越大;预付可变资本量越多,或者说 雇佣工人数量越多,剩余价值量越大。因此,资本家要想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量,有两条途 径:一是增加可变资本的数量,即雇用更多的劳动者,增加剥削的对象;二是提高剩余价 值率,提高剥削程度。在一定时期内,资本家自身所有的资本数量总是有限的,因此,第一 条途径,必然要受到资本数量的限制。在资本数量有限的条件下,资本家要增加剩余价值 量, 就要千方百计地提高剩余价值率,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五、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在一个社会经济形态的经济规律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经济规律,就是基本经济规律。为 剩余价值而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动机和目的。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实 质上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就是剩余劳动的吸取。”13 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就是剩余 价值规律,即剩余价值生产和资本增殖的规律。这一规律在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体系中居主 导地位,起决定性作用。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资本主义生产本质上就是剩余价值的 生产,就是要利用各种手段,最大限度地榨取剩余价值。不可否认,在激烈的竞争中资本 家也非常重视使用价值的生产,重视产品质量,甚至提出“消费者是上帝”等经营格言。 但这绝不是说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使用价值。因为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 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也就没有剩余价值了。所以,为了获得价值,获得剩余价值,他 们也只能重视使用价值。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各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资本主义的动机和目的, 是为了获得剩余价值。资本主义流通则是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和使包含在商品中的剩 余价值得到实现。资本主义的分配是资本主义各剥削集团之间瓜分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的 消费既是劳动力再生产过程——这是剩余价值生产的一个要素,也是资本家阶级消费剩余 价值,以维持其生存的过程。无论是资本主义企业生产过程还是社会生产过程,都受剩余 价值规律支配。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全过程。没有资本就没有剩 1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4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版,第 295页

余价值,但也可以说,只有当剩余价值生产出来了,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对剩余价值的贪得无厌,构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内在动力。随着剩余价值的不断生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各种固有矛盾日趋深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越来越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为栓楷形式,最后,导致新生产关系代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灭亡。发现剩余价值,科学地揭示剩余价值的源泉和实质,是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是政治经济学史上划时代的发现。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由于其阶级局限性,不敢揭示剩余价值的秘密,他们总是把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说成是符合人类本性的,因而是永世长存的。空想社会主义虽然尖锐地批评了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残酷剥削,遣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但是,由于他们缺乏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理论,因而,不可能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性,不能解决依靠什么社会力量和如何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问题。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必然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解决了这个根本问题,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这个问题的解决是马克思著作的划时代的功绩。它使社会主义者早先像资产阶级学者一样在深沉的黑暗中摸索的经济领域,得到了明亮的阳光的照耀。科学的社会主义就是从此开始,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14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标志着马克思完成了政治经济学的空前革命变革,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运动的规律性,为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和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提供了最锐利的理论武器。止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指出:“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15第三节增殖价值的基本方法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具体办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有两种基本的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一、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所谓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就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使剩余劳动时间延长,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通过工作日的绝对延长生产的剩余价值就叫做绝对剩余价值。例如,某资本主义企业,工人原来工作日是12小时,其中必要劳动时间6小时,剩余劳动时间就是6小时。现在,资本家为了增加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6小时不变的情况下,把工日延长了3小时,使工作日由原来的12小时延长到15小时,剩余劳动时间就由原来的6小时延长到9小时,剩余价值率也由原来的100%增加到150%。用延长工作日的方法生产剩余价值,既省事又可靠。马克思曾经引用英国《工厂视察员报告》说:“有一位很可敬的工厂主对我说:如果你允许我每天只让工人多干10分钟的活,即你一年就把1000镑放进了我的口袋。”16资本家为了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总是力图延长工作日。工作日虽然是一个可变量,但它只能在一定的限度内变动。工作日是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之和,它和生活日不同,生活日是一天24小时,工作日比生活日要短。工作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版,第243页。15《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版,第363页。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版,第271页。9
9 余价值,但也可以说,只有当剩余价值生产出来了,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 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对剩余价值的贪得无厌,构成了资 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内在动力。随着剩余价值的不断生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各种固有 矛盾日趋深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越来越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为桎梏形式,最后,导致 新生产关系代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灭亡。 发现剩余价值,科学地揭示剩余价值的源泉和实质,是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是政治经 济学史上划时代的发现。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由于其阶级局限性,不敢揭示剩余价值的秘密, 他们总是把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说成是符合人类本性的,因而是永世长存的。空想社会主义 虽然尖锐地批评了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残酷剥削,谴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但是,由于 他们缺乏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理论,因而,不可能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产生、发展和 灭亡的规律性,不能解决依靠什么社会力量和如何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问题。马 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和资 本主义经济制度必然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解决了这个根本问 题,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这个问题的解决是马克思著作 的划时代的功绩。它使社会主义者早先像资产阶级学者一样在深沉的黑暗中摸索的经济领 域,得到了明亮的阳光的照耀。科学的社会主义就是从此开始,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 14 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标志着马克思完成了政治经济学的空前革命变革,科学地揭示了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运动的规律性,为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和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 提供了最锐利的理论武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指出:“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 理论的基石。”15 第三节 增殖价值的基本方法 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具体办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有两种基本的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 产方法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一、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所谓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就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 使剩余劳动时间延长,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通过工作日的绝对延长生产的剩余价值, 就叫做绝对剩余价值。 例如,某资本主义企业,工人原来工作日是12小时,其中必要劳动 时间6小时,剩余劳动时间就是6小时。现在,资本家为了增加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6 小时不变的情况下,把工日延长了3小时,使工作日由原来的12小时延长到15小时,剩余劳 动时间就由原来的6小时延长到9小时,剩余价值率也由原来的100%增加到150%。 用延长工作日的方法生产剩余价值,既省事又可靠。马克思曾经引用英国《工厂视察 员报告》说:“ 有一位很可敬的工厂主对我说:如果你允许我每天只让工人多干10分钟的 活,即你一年就把1000镑放进了我的口袋。”16 资本家为了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总是力 图延长工作日。 工作日虽然是一个可变量,但它只能在一定的限度内变动。工作日是必要劳动时间和 剩余劳动时间之和,它和生活日不同,生活日是一天24小时,工作日比生活日要短。工作 1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75 版,第 243 页。 15 《列宁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75 版,第 363 页。 1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版,第 271页

日有个最低限,也有个最高限。工作日的最低限必须超过必要劳动时间。因为工作日如果等于必要劳动时间,资本家就得不到剩余价值。但是,工作日也不能无限地延长,它有个最高限。它的最高限取决于两点:第一,生理的界限。工人在一个24小时的生活日内只能支出一定量的生命力。因为工人每天必须有一部分时间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如吃饭、睡觉、休息等,否则就不能恢复劳动力。第二,社会道德的界限。工人还必须有一定的时间用来学习文化、抚养子女及参加社会活动,以满足精神的和社会的需要。这种需要的范围和数量,是由一个国家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状况决定的。工作日就是在生活界限和社会道德界限之内变动的。这两个界限有极大的伸缩性,这就决定了工作日也有很大的伸缩性。资本家为了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总是尽量延长工作日,从而使工作日突破道德极限,甚至纯粹生理的极限。从工人方面来说,依据商品交换的原则,他们也有充分的理由反对资本家过度地延长工作日。因为工作日的过度延长,必然会损害工人的健康,缩短工人出卖劳动力的年限和寿命。因此,工人完全有权要求把工作日限制在一定的正常量内。这样,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上,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围绕工作日的界限开展了激烈的斗争,工作日的实际长度,就只能由资本家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的对比来决定。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生产技术以手工劳动为特征,资本家主要靠延长工作日来提高剥削程度。工作日的过度延长,极大地损害了工人阶级的身心健康,工人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生存权利,围绕缩短工作日同资产阶级进行了长期地、顽强地斗争。特别值得提到的是,1886年5月1日,美国的工人阶级举行了有40多万人参加的,以争取8小时工作日为内容的总罢工。这是一次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斗争。由于工人阶级的坚决斗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被迫实行了8小时工作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工人阶级斗争的加强,新的科技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作日比战前进一步缩短了。但是,不管工作日的绝对长度如何,工人的工作日必然要由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组成,工人仍然只有在为资本家提供了剩余劳动的条件下,才能获得劳动的权利。同时,由于科技的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工作日缩短的条件下,在工作日两部分中,必要劳动时间占的比重不断下降,剩余劳动时间占的比重不断上升,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进一步提高。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工作日长度既定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即改变工作日中两部分时间的量的比例,以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这种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就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仍然假定工人的工作日是12小时,其中6小时为必要劳动时间,6小时为剩余劳动时间,在工作日长度12小时不变的条件下,资本家把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了3小时,则剩余劳动时间就相对地延长了3小时,剩余价值率就由原来的100%变为现在的300%了,剩余价值率提高了两倍。怎样才能降低必要劳动时间呢?必要劳动时间是雇佣劳动者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所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必须降低劳动力的价值。降低劳动力的价值不能用降低工资的办法,因为我们仍然要在等价交换的基础上说明问题。仍然假定工资是按照劳动力价值支付的。由于劳动力的价值可归结为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因此,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就要降低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商品价值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所以,要降低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必须是生产生活资料的部门以及与之有关的生产资料生产部门都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生产生活资料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10
10 日有个最低限,也有个最高限。工作日的最低限必须超过必要劳动时间。因为工作日如果等 于必要劳动时间,资本家就得不到剩余价值。但是,工作日也不能无限地延长,它有个最 高限。它的最高限取决于两点:第一,生理的界限。工人在一个24小时的生活日内只能支 出一定量的生命力。因为工人每天必须有一部分时间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如吃饭、睡觉、 休息等,否则就不能恢复劳动力。第二,社会道德的界限。工人还必须有一定的时间用来 学习文化、抚养子女及参加社会活动,以满足精神的和社会的需要。这种需要的范围和数 量,是由一个国家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状况决定的。工作日就是在生活界限和社会道德界限 之内变动的。这两个界限有极大的伸缩性,这就决定了工作日也有很大的伸缩性。资本家 为了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总是尽量延长工作日,从而使工作日突破道德极限,甚至纯 粹生理的极限。从工人方面来说,依据商品交换的原则,他们也有充分的理由反对资本家 过度地延长工作日。因为工作日的过度延长,必然会损害工人的健康,缩短工人出卖劳动 力的年限和寿命。因此,工人完全有权要求把工作日限制在一定的正常量内。这样,在资本 主义生产的历史上,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围绕工作日的界限开展了激烈的斗争,工作日的 实际长度,就只能由资本家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的对比来决定。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生产技术以手工劳动为特征,资本家主要靠延长工作日 来提高剥削程度。工作日的过度延长,极大地损害了工人阶级的身心健康,工人阶级为了 维护自身的生存权利,围绕缩短工作日同资产阶级进行了长期地、顽强地斗争。特别值得 提到的是,1886年5月1日,美国的工人阶级举行了有40多万人参加的,以争取8小时工作日 为内容的总罢工。这是一次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斗争。由于工人阶级的坚决斗争,到第一次 世界大战以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被迫实行了8小时工作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工 人阶级斗争的加强,新的科技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作日 比战前进一步缩短了。但是,不管工作日的绝对长度如何,工人的工作日必然要由必要劳 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组成,工人仍然只有在为资本家提供了剩余劳动的条件下, 才能获得劳动的权利。同时,由于科技的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工作日缩短的条件 下,在工作日两部分中,必要劳动时间占的比重不断下降,剩余劳动时间占的比重不断上 升,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进一步提高。 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在工作日长度既定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即 改变工作日中两部分时间的量的比例,以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这种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 就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仍然假定工人的工作日是12小时,其中6小时为必要劳动时间,6小时为剩余劳动时间, 在工作日长度12小时不变的条件下,资本家把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了3小时,则剩余劳动时间 就相对地延长了3小时,剩余价值率就由原来的100%变为现在的300% 了,剩余价值率提高 了两倍。 怎样才能降低必要劳动时间呢?必要劳动时间是雇佣劳动者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 间,所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必须降低劳动力的价值。降低劳动力的价值不能用降低 工资的办法,因为我们仍然要在等价交换的基础上说明问题。仍然假定工资是按照劳动力 价值支付的。由于劳动力的价值可归结为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 料的价值,因此,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就要降低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商品价值与社会 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所以,要降低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必须是生产生活资料的部门以 及与之有关的生产资料生产部门都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生产生活资料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政治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一章 商品经济及其基本规律.doc
- 《政治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导论.doc
- 《政治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三章 资本的积累过程.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PPT教学课件(微观经济学)第十一章 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pdf
- 《西方经济学》课程PPT教学课件(微观经济学)第七章 不完全竞争的市场.pdf
- 《西方经济学》课程PPT教学课件(微观经济学)第六章 完全竞争市场中的厂商.pdf
- 《西方经济学》课程PPT教学课件(微观经济学)第五章 成本论.pdf
- 《西方经济学》课程PPT教学课件(微观经济学)第四章 生产论.pdf
- 《西方经济学》课程PPT教学课件(微观经济学)第三章 效用论.pdf
- 《西方经济学》课程PPT教学课件(微观经济学)第二章 需求和供给曲线.pdf
- 《西方经济学》课程PPT教学课件(微观经济学)第一章 绪论 Microeconomics.pdf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十章 经济增长理论.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九章 通货膨胀理论.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八章 失业理论.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七章 AD-AS模型 第二节 总供给曲线(2/2).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七章 AD-AS模型 第一节 总需求曲线 第二节 总供给曲线(1/2).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第二节 货币政策实践.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第一节 财政政策与政府预算.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五章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第二节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五章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第一节 财政政策的有效性.doc
- 《政治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四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doc
- 《政治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七章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doc
- 《政治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八章 资本国际化和国际垄断.doc
- 《政治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六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doc
- 《政治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五章 职能资本和平均利润.doc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深刻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试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社会主义因素.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新自由主义与当代资本主义阶级结构的变迁_下.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社会主义与当代资本主义的关系.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新自由主义与当代资本主义阶级结构的变迁_上_以美国和法国为例.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普兰查斯论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功能.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回归马克思的资本批判理论深化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全面深入探讨当代资本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重大问题的新成果.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论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及其基本特征.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论当代资本主义与当代社会主义的_共通_趋向.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问题的思考.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和发展趋势研究.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雇佣劳动的嬗变与当代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_阿格里塔的调节理论及其评价.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新变化及历史使命.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当前金融危机与当代资本主义停滞趋势.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