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教育学》课程教学资源:第四章 小学教师与学生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DOC
文档页数:9
文件大小:66.5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学习本章主要应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教师的概念,教师的作用;2、教师劳动的特点和现代教师的素养。1、学生的基本属性,2.学生的社会地位学生的权利;学生的义务。3.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概念;师生关系的特点;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第四章小学教师与学生 第四章小学教师与学生 内容提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 提高。学习本章主要应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教师的概念,教师的作用:2、教师劳 动的特点和现代教师的素养。1、学生的基本属性,2.学生的社会地位学生的权利;学生的 义务。3.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概念;师生关系的特点;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第二节学生 、学生的本质属性 学生是特指学校中(含全日制、业余、广播电视)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与发展为己任 的人。可以是青少年,也可以是中老年。这里主要是针对青少年学生而言。其主要属性如下: 首先,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人类社会的特殊群体。就个 体而言,学生时代处于人生的成长阶段,但同样是独立的生命实体,具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 所以需要别人尊重、理解。不少教育工作者将其看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或教育者的复制品, 这是不对的。学生的独立性表现为每个人都是不可替代的,教师替代不了,家长也不可替代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表现为通过主动的积极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去认识和改造外部环境,去认识 和改造自我。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很多教师不相信学生的能力,不敢放手让学生做主,事 无巨细包办代替,课堂上不给学生发言的机会,不给学生思考的余地,甚至出现把作文写好 了让学生背的现象。只有充分认识学生具有独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特点,才能充分发挥学生 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其次,学生是发展中的人。由于是发展中的人,学生身心各方面的发展还不成熟,可塑 性大,需要成人的关心和帮助。教师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要允许他们犯错误,更要 帮助、引导他们改正错误,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 生,要在学生的潜能上下功夫。要尊重、关爱、信任学生,相信他们中的每一位都能成为未 来社会建设的有用之材 最后,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学生以学为主,这是区别于社会其它人的典型特 征。整个社会人都需要学习和发展,尤其在今天这样一个学习化社会里,活到老,学到老。 但一般社会人不是整天到晚都以学习和发展为主要任务,有的则以工作为主。而学校里的学 生则必须以学习与发展为主要任务。这一属性是由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学牛是发展中的人 的属性决定的。学校主要通过教育活动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学生主要通过学习来发展 自身、完善自身。这一点一定要让学生和学生家长充分的认识到,让他们认识到学校不是养 老院,也不是托儿所,学校是教人学习的地方,是使人成人、成材的地方。所以,有的学生 在学校里整天不学习,就是没有完成应该完成的任务,就是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教师要想 使学生能有效地完成学习和发展的任务,不仅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还要使学生“学会学 习”,做学习的主人 二、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学生的权利 学生除了《宪法》中所规定的应享有的权利外,《国际儿童权利公约》和我国的《教育 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都对儿童应该受 到保障的生命权、生存权和发展权等作了具体规定。但学生权利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它涉及人们的教育观、儿童观、学生观、学校观,受制于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状况。在 强调教育民主化、教育平等的今天,学生的受教育权、人格权尤其应受到尊重。《中华人民 共和国教育法》第42条规定受教育者享有下列权利:①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 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等: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

第四章 小学教师与学生 1 第四章 小学教师与学生 【内容提要】 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 提高。学习本章主要应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教师的概念,教师的作用;2、教师劳 动的特点和现代教师的素养。1、学生的基本属性,2.学生的社会地位 学生的权利;学生的 义务。3.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概念;师生关系的特点;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第二节 学 生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 学生是特指学校中(含全日制、业余、广播电视)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与发展为己任 的人。可以是青少年,也可以是中老年。这里主要是针对青少年学生而言。其主要属性如下: 首先,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人类社会的特殊群体。就个 体而言,学生时代处于人生的成长阶段,但同样是独立的生命实体,具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 所以需要别人尊重、理解。不少教育工作者将其看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或教育者的复制品, 这是不对的。学生的独立性表现为每个人都是不可替代的,教师替代不了,家长也不可替代。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表现为通过主动的积极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去认识和改造外部环境,去认识 和改造自我。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很多教师不相信学生的能力,不敢放手让学生做主,事 无巨细包办代替,课堂上不给学生发言的机会,不给学生思考的余地,甚至出现把作文写好 了让学生背的现象。只有充分认识学生具有独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特点,才能充分发挥学生 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其次,学生是发展中的人。由于是发展中的人,学生身心各方面的发展还不成熟,可塑 性大,需要成人的关心和帮助。教师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要允许他们犯错误,更要 帮助、引导他们改正错误,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 生,要在学生的潜能上下功夫。要尊重、关爱、信任学生,相信他们中的每一位都能成为未 来社会建设的有用之材。 最后,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学生以学为主,这是区别于社会其它人的典型特 征。整个社会人都需要学习和发展,尤其在今天这样一个学习化社会里,活到老,学到老。 但一般社会人不是整天到晚都以学习和发展为主要任务,有的则以工作为主。而学校里的学 生则必须以学习与发展为主要任务。这一属性是由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的属性决定的。学校主要通过教育活动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学生主要通过学习来发展 自身、完善自身。这一点一定要让学生和学生家长充分的认识到,让他们认识到学校不是养 老院,也不是托儿所,学校是教人学习的地方,是使人成人、成材的地方。所以,有的学生 在学校里整天不学习,就是没有完成应该完成的任务,就是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教师要想 使学生能有效地完成学习和发展的任务,不仅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还要使学生“学会学 习”,做学习的主人。 二、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㈠学生的权利 学生除了《宪法》中所规定的应享有的权利外,《国际儿童权利公约》和我国的《教育 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都对儿童应该受 到保障的生命权、生存权和发展权等作了具体规定。但学生权利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它涉及人们的教育观、儿童观、学生观、学校观,受制于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状况。在 强调教育民主化、教育平等的今天,学生的受教育权、人格权尤其应受到尊重。《中华人民 共和国教育法》第 42 条规定受教育者享有下列权利:①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 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等;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

第四章小学教师与学生 ③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 ④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 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⑤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学生的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43条对受教育者应履行的义务也作了相应的规定:①遵守 法律、法规:②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③努力学 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④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强化学生的权利与义务的意识,认识学生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合法权 益,有利于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有利于调整师生关系。 三、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一)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的观点 传统教育派多从消极的人性观来理解教育。如西方基督教的“原罪论”、“赎罪论”和 禁欲说”等都依据了人性本恶的理论,认为人人有罪,连婴儿也有罪,把儿童看做是“上 帝的羔羊”,忽视了儿童自身的主体存在,教育对象成为被动的物体。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 认为儿童生来就有一种“盲目冲动的种子”,“处处驱使他的不驯服的烈性”,这种“烈性” 如果不从小加以“约束”,将来有可能发展成为“反社会的方向”,并指出:“学生对教师 必须保持一种被动状态。”因此,他提出对儿童要采取严酷的纪律。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也 认为,教师的要求对学生的学习来说,具有法律的性质。传统教育派以教贩为“中心”,质 抑学生的天性。否认学生的主体性,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强调处部环境和力量对学失的作 用与影响,把学怎溦成接受知识的被动载依。这种观点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更 不利于学生良好人格的养成,但有利于人的共性的形成,有利于法纪教育 现代教育派则多从积极的人性观来理解教育,倡导“人性”教育,崇尚自然的、快乐的 教育,主张个人多方面的主动和谐的发展。如卢梭在《爱弥儿》中,强调对儿童进行自然本 性的教育,他呼吁:要爱护儿童,珍视短暂的儿童生活。他坚决反对压制儿童的个性,束缚 儿童的自由,反对强制灌输和呆读死记,反对严酷的纪律和体罚。他主张让儿童从生活中, 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19世纪末20世纪初,杜威强调必须要热爱、信任蒉熏和理解儿 蕙,把学怎作为教育的起点。忠心和目的。他说:“现在我们的教育将引起的改变是重心的 转移。这是一种变革,这是一种革命,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学的中心从地球转到太阳一样的 那种革命。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着他们转动,儿童是中心,教 育的措施便围绕着他们组织起来。”①这种把学生视为教育过程的中心,教师只是学生的“仆 人”的观点,也是非常极端的。但这种思想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和民主意识。 (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客体地位 传统教育派和现代教育派的观点都不适当地贬低或抬高了学生的地位,都是不科学的。 那么我们如何来认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呢?根据马克思主义辨证认识论的观点, 对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地位的认识不能简单化、片面化,要全面辨证地分析。学生在教育过程 中既是认识的客体,又是认识的主体,是主体与客体的辨证统 学生是教育过程的愙使、是想对于教师的教而意的。由于学生是求学者,身心各方面发 展尚未成熟,在学习的过程中还需要有教师的组织、领导和帮助。在教学的方向、内容、进 程、手段、方法等方面,学生还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如果缺乏教师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 织地引导,仅仅依靠学生的自学,学生很难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身素质。正是从这个意义上 说,学生是教师的教育教学对象,是教育过程中认识的客体。 学生是教育过根的志体,是相对于学生的学而意的。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学习任务的 φ赵祥麟、王承绪译《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年1981版,第32页

第四章 小学教师与学生 2 ③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 ④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 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⑤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㈡学生的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 43 条对受教育者应履行的义务也作了相应的规定:①遵守 法律、法规;②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③努力学 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④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强化学生的权利与义务的意识,认识学生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合法权 益,有利于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有利于调整师生关系。 三、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一)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的观点 传统教育派多从消极的人性观来理解教育。如西方基督教的“原罪论”、“赎罪论”和 “禁欲说”等都依据了人性本恶的理论,认为人人有罪,连婴儿也有罪,把儿童看做是“上 帝的羔羊”,忽视了儿童自身的主体存在,教育对象成为被动的物体。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 认为儿童生来就有一种“盲目冲动的种子”,“处处驱使他的不驯服的烈性”,这种“烈性” 如果不从小加以“约束”,将来有可能发展成为“反社会的方向”,并指出:“学生对教师 必须保持一种被动状态。”因此,他提出对儿童要采取严酷的纪律。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也 认为,教师的要求对学生的学习来说,具有法律的性质。传统教育派以教师为“中心”,压 抑学生的天性,否认学生的主体性,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强调外部环境和力量对学生的作 用与影响,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被动载体。这种观点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更 不利于学生良好人格的养成,但有利于人的共性的形成,有利于法纪教育。 现代教育派则多从积极的人性观来理解教育,倡导“人性”教育,崇尚自然的、快乐的 教育,主张个人多方面的主动和谐的发展。如卢梭在《爱弥儿》中,强调对儿童进行自然本 性的教育,他呼吁:要爱护儿童,珍视短暂的儿童生活。他坚决反对压制儿童的个性,束缚 儿童的自由,反对强制灌输和呆读死记,反对严酷的纪律和体罚。他主张让儿童从生活中, 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杜威强调必须要热爱、信任、尊重和理解儿 童,把学生作为教育的起点、中心和目的。他说:“现在我们的教育将引起的改变是重心的 转移。这是一种变革,这是一种革命,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学的中心从地球转到太阳一样的 那种革命。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着他们转动,儿童是中心,教 育的措施便围绕着他们组织起来。”①这种把学生视为教育过程的中心,教师只是学生的“仆 人”的观点,也是非常极端的。但这种思想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和民主意识。 (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客体地位 传统教育派和现代教育派的观点都不适当地贬低或抬高了学生的地位,都是不科学的。 那么我们如何来认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呢?根据马克思主义辨证认识论的观点, 对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地位的认识不能简单化、片面化,要全面辨证地分析。学生在教育过程 中既是认识的客体,又是认识的主体,是主体与客体的辨证统一。 学生是教育过程的客体,是相对于教师的教而言的。由于学生是求学者,身心各方面发 展尚未成熟,在学习的过程中还需要有教师的组织、领导和帮助。在教学的方向、内容、进 程、手段、方法等方面,学生还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如果缺乏教师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 织地引导,仅仅依靠学生的自学,学生很难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身素质。正是从这个意义上 说,学生是教师的教育教学对象,是教育过程中认识的客体。 学生是教育过程的主体,是相对于学生的学而言的。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学习任务的 ① 赵祥麟、王承绪译《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年 1981 版,第 32 页

第四章小学教师与学生 主要承担者。相对于学习内容而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既是学生的权利,也是学生义 务。任何教师都不应该,也不允许剥夺学生的学习权利。但任何知识技能的领会与掌握都要 依靠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教师不能包办代替:任何有效的教学必须以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 律,特别是学习规律为前提。所以,从学的角度看,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应该而且必须处于主 体地位 因此,我们从主客体的关系来看,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外因,学生的 主动性、积极性才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内因。教师作为教育过程中的主导者,不是可随意霸 占学生的学习时间,也不是可以随意控制学生的思维,而是在教育教学中要积极主动地去调 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新时期我国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军,特别是当代的中小学生,他 们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学校、家长、社会对他们寄予了厚望并向他们提出了很高的 要求。但他们的身心特点和过去时代学生的特点相比,又有明显的不同,如果我们不了解和 研究他们现在的特点,就很难有效地开展教育工作,更不要说实现教育目的了。其主要特点 如下 ()生理上早熟 我国中小学生年龄为6、7岁到17、18岁,其生理特征如身体形态、体内机能、神经系 统特点和性发育成熟都较过去有很大变化。首先是身高和体重有明显的增加,其次是性发育 成熟以及由此引起的第二性征的出现有明显提前。据我国学者抽样调査,20世纪末,女生初 潮平均年龄13.38岁比20世纪60、70年代女生初潮时间提前了1年多;男生首次遗精平均 年龄为14.43岁提前了2年多。而高中生身高、体重都快接近成人的标准,脑机能也和成人 相当,性机能已发育成熟,性意识也越来越强。如中学生早恋现象越来越严重,《人生十六 七》月刊编辑部采用多段随机抽样方式,对全国8大城市的8000名中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 查,并访问了300多名中学生。调查显示,有55.5%的中学生承认自己心中有特别喜欢的异 性同学,但不承认这是早恋:25.5%的中学生承认自己确实早恋或正在早恋。就年龄阶段而言 16-17岁的中学生早恋的最多,占47.5%;其次是18-19岁的中学生,占33.2%:比例最小 的是13-15岁的中学生,占19%。也就是说,在早恋的队伍里,高中生是主力,初中生次之 ①青少年儿童的这些生理变化需要教育工作者敏于观察,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开展青春期教 育 (心理上幼稚 当代中小学生生理上的早熟,但心理上却表现得十分幼稚,两者形成很大的反差 第一,信息多元化导致学生对人类千百年来所确立的一些基本的道德信念产生了怀疑 很多学生对于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善恶的界限搞不清楚;对于“君子”和“小人”、“利” 和“义”、“正义”和“非正义”、“理想”和“奋斗”等社会道德标准产生困惑。据调查 当问及“在受到欺负时你怎样处理”时,60%的青少年学生宁愿采取“忍了”的态度,而不愿 去向教师、家长或警察求援。这些都是与自我中心、缺乏群体生活和不信任社会有关。 第二,“自我中心”和盲目“追星”。随着青少年学生自我意识的逐步苏醒,在当前社 会文化背景和独生子女家庭迅速增多的情况下,“自我中心”的个性心理在青少年学生中比 较突出。如在追逐个人利英的过程史,“社会”怎“他人”往往被遗忘。、一时间,立足于绝 对自我基础之上的“个人设计”竞成为一种时髦。“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成 为“新”的人生准则。不少中小学生不愿做班干部、不愿为他人服务和做公益事情。同时 学怎心目史的偶像逐步恵原来的领被与英雄人物变成影、歌暴和俠育明星等。据首都师范 大学研究人员的调查显示,青少年学生在最羡慕的人的名次排列上,科学家占22%、文体明 转引自易连云著:《重建学校精神家园》,第20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第四章 小学教师与学生 3 主要承担者。相对于学习内容而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既是学生的权利,也是学生义 务。任何教师都不应该,也不允许剥夺学生的学习权利。但任何知识技能的领会与掌握都要 依靠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教师不能包办代替;任何有效的教学必须以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 律,特别是学习规律为前提。所以,从学的角度看,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应该而且必须处于主 体地位。 因此,我们从主客体的关系来看,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外因,学生的 主动性、积极性才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内因。教师作为教育过程中的主导者,不是可随意霸 占学生的学习时间,也不是可以随意控制学生的思维,而是在教育教学中要积极主动地去调 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新时期我国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军,特别是当代的中小学生,他 们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学校、家长、社会对他们寄予了厚望并向他们提出了很高的 要求。但他们的身心特点和过去时代学生的特点相比,又有明显的不同,如果我们不了解和 研究他们现在的特点,就很难有效地开展教育工作,更不要说实现教育目的了。其主要特点 如下: ㈠生理上早熟 我国中小学生年龄为 6、7 岁到 17、18 岁,其生理特征如身体形态、体内机能、神经系 统特点和性发育成熟都较过去有很大变化。首先是身高和体重有明显的增加,其次是性发育 成熟以及由此引起的第二性征的出现有明显提前。据我国学者抽样调查,20 世纪末,女生初 潮平均年龄 13.38 岁比 20 世纪 60、70 年代女生初潮时间提前了 1 年多;男生首次遗精平均 年龄为 14.43 岁提前了 2 年多。而高中生身高、体重都快接近成人的标准,脑机能也和成人 相当,性机能已发育成熟,性意识也越来越强。如中学生早恋现象越来越严重,《人生十六 七》月刊编辑部采用多段随机抽样方式,对全国 8 大城市的 8000 名中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 查,并访问了 300 多名中学生。调查显示,有 55.5%的中学生承认自己心中有特别喜欢的异 性同学,但不承认这是早恋;25.5%的中学生承认自己确实早恋或正在早恋。就年龄阶段而言, 16—17 岁的中学生早恋的最多,占 47.5%;其次是 18—19 岁的中学生,占 33.2%;比例最小 的是 13—15 岁的中学生,占 19%。也就是说,在早恋的队伍里,高中生是主力,初中生次之。 ①青少年儿童的这些生理变化需要教育工作者敏于观察,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开展青春期教 育。 ㈡心理上幼稚 当代中小学生生理上的早熟,但心理上却表现得十分幼稚,两者形成很大的反差。 第一,信息多元化导致学生对人类千百年来所确立的一些基本的道德信念产生了怀疑。 很多学生对于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善恶的界限搞不清楚;对于“君子”和“小人”、“利” 和“义”、“正义”和“非正义”、“理想”和“奋斗”等社会道德标准产生困惑。据调查, 当问及“在受到欺负时你怎样处理”时,60%的青少年学生宁愿采取“忍了”的态度,而不愿 去向教师、家长或警察求援。这些都是与自我中心、缺乏群体生活和不信任社会有关。 第二,“自我中心”和盲目“追星”。随着青少年学生自我意识的逐步苏醒,在当前社 会文化背景和独生子女家庭迅速增多的情况下,“自我中心”的个性心理在青少年学生中比 较突出。如在追逐个人利益的过程中,“社会”与“他人”往往被遗忘。一时间,立足于绝 对自我基础之上的“个人设计”竟成为一种时髦。“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成 为“新”的人生准则。不少中小学生不愿做班干部、不愿为他人服务和做公益事情。同时, 学生心目中的偶像逐步由原来的领袖与英雄人物变成影星、歌星和体育明星等。据首都师范 大学研究人员的调查显示,青少年学生在最羡慕的人的名次排列上,科学家占 22%、文体明 ① 转引自易连云著:《重建学校精神家园》,第 20 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年版

第四章小学教师与学生 星占1%、军人占17%、艺术家占15%、教师占12%、政治家占10%、大款占6%、工人占0.4% 当然,这一次调查不是绝对的,但青少年学生盲目“追星”的心理值得教育者重视和硏究 第三,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增多。于时代的急剧变化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及片面追求升学而忽视心理教育等原因,学生的心理惑、矛盾冲突不断增加。调查表明 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分别约占10%、15%、19%。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不容乐观。如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大致有:①学习方面困扰,包括学习方法烦恼、学习压 力感大、考试焦虑、学习挫折、记忆力衰退、神经衰弱等:②人际关系方面的困扰,包括同 学关系烦恼、交友烦恼、师生关系烦恼、与家庭的间离感等:③青春期生理、心理困扰,如 性心理苦闷、早恋困惑、体相烦恼、孤独感等:④人生发展中的烦恼,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新生综合症、人生困惑感、自卑感、自杀倾向等。② 行为上失范 史J史小学生的心理上的幼稚、不成熟和道德价值观念的模糊,导致了他们在行为上患 现偏差,基至演变为对学校社会及自忌家庭危表更太的犯罪行为。在今天的中小学校 园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不文明的语言,同学斗殴,不正常的两性关系、消费 攀比、追求不切合实际的物质享受、追求不健康的网络信息和感官刺激等。目前,青少年犯 罪现在已成为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据统计,当前青少年犯罪已占到全社会犯罪成员的 70%~80%,已成为社会犯罪的主体,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在校学生。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与青 少年犯罪研究所1991年底对8省、市1983名违法犯罪青少年的调查发现,被调查者初次出 现劣迹行为的年龄始于小学阶段,犯罪的高峰曲线为14~17岁,最高峰值为16岁。起始犯 罪年龄的最高峰值为14岁。①而且青少年犯罪处上升趋势,以北京市丰台区法院1994~1997 年审理的未成年独生子女犯罪案件为例,1994年审结28起,1995年审结34起,1996年审 结48起,1997年审结70起。其比例呈明显的逐年上升之势。② 怎样预防和避免学生的生理早熟和心理问题而导致的违纪违法现象,如何提高学生的社 会适应性,怎样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已成为新时期教育工作者面对而又必须解决的问 五、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 小学生是指学龄初期儿童,年龄大约在6—1l、12岁之间。小学生的骨骼含胶质较多 柔软而富有弹性,不易骨折,但易弯曲、变形。教教育他们保捷幾、京、行走的正憩 瓷贽,防呔骨骼变形引起驼背。否则,不仅会失去人体健美,而且还会影响肋骨和肺的发 育。小学生肌肉娇嫩,大肌肉群的发育优先于小肌肉群,肌力不足,耐力差,易疲劳。血液 循环中血管发育速度大于心肺发育,心跳频率快,教呃应组缌小学生参加各秧适宸的漬动 运动量不能太大,时间不寡过长,免过度效累在引景儿学习友面,不能低值儿蕙的学 习灒力,又不能要求过高过急,特别不能搞题海战术,加重儿童的学习负担。大脑神经系统 发育很快,高级神经活动过程—一兴奋与抑制的机能迅速增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引导儿 童细致地综合分析外界事物,不断提高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水平的发展,小学生自我认识的独立性不断增强,自我意识得到 发展,儿童逐渐学会了通过榜样来认识自己,基本能做自我鉴定。同时小学生自我评价的原 则性正逐渐形成,小学生逐渐懂得依据原则评价对象,懂得区分动机和效果的关系。到了小 学高年级,小学生学会了更多地从人的内心品质来评判自己和别人,能既看到别人的优点 又看到别人的缺点,既看到自己的长处,也看到自己的不足,逐渐学会全面、客观地进行评 价,自我评价的批判性得到了发展。套教育过程史,教师对低年级儿蕙的价要士分漢慎 要引导儿蕙进行自我分板,客观公正地认识自忌和别人 叶澜等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276-321页。 φ转引自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2页。 ●转引自易连云:《重建学校精神家园》,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9页

第四章 小学教师与学生 4 星占 19%、军人占 17%、艺术家占 15%、教师占 12%、政治家占 10%、大款占 6%、工人占 0.4%。 当然,这一次调查不是绝对的,但青少年学生盲目“追星”的心理值得教育者重视和研究。 第三,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增多。由于时代的急剧变化、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以 及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心理教育等原因,学生的心理困惑、矛盾冲突不断增加。调查表明, 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分别约占 10%、15%、19%。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不容乐观。如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大致有:①学习方面困扰,包括学习方法烦恼、学习压 力感大、考试焦虑、学习挫折、记忆力衰退、神经衰弱等;②人际关系方面的困扰,包括同 学关系烦恼、交友烦恼、师生关系烦恼、与家庭的间离感等;③青春期生理、心理困扰,如 性心理苦闷、早恋困惑、体相烦恼、孤独感等;④人生发展中的烦恼,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新生综合症、人生困惑感、自卑感、自杀倾向等。② ㈢行为上失范 由于中小学生的心理上的幼稚、不成熟和道德价值观念的模糊,导致了他们在行为上出 现偏差,甚至演变为对学校、社会、乃至自己家庭危害更大的犯罪行为。在今天的中小学校 园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不文明的语言,同学斗殴,不正常的两性关系、消费 攀比、追求不切合实际的物质享受、追求不健康的网络信息和感官刺激等。目前,青少年犯 罪现在已成为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据统计,当前青少年犯罪已占到全社会犯罪成员的 70%~80%,已成为社会犯罪的主体,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在校学生。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与青 少年犯罪研究所 1991 年底对 8 省、市 1983 名违法犯罪青少年的调查发现,被调查者初次出 现劣迹行为的年龄始于小学阶段,犯罪的高峰曲线为 14~17 岁,最高峰值为 16 岁。起始犯 罪年龄的最高峰值为 14 岁。①而且青少年犯罪处上升趋势,以北京市丰台区法院 1994~1997 年审理的未成年独生子女犯罪案件为例,1994 年审结 28 起,1995 年审结 34 起,1996 年审 结 48 起,1997 年审结 70 起。其比例呈明显的逐年上升之势。② 怎样预防和避免学生的生理早熟和心理问题而导致的违纪违法现象,如何提高学生的社 会适应性,怎样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已成为新时期教育工作者面对而又必须解决的问 题。 五、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 小学生是指学龄初期儿童,年龄大约在 6—11、12 岁之间。小学生的骨骼含胶质较多, 柔软而富有弹性,不易骨折,但易弯曲、变形。教师应教育他们保持坐、立、行、走的正确 姿势,防止骨骼变形而引起驼背。否则,不仅会失去人体健美,而且还会影响肋骨和肺的发 育。小学生肌肉娇嫩,大肌肉群的发育优先于小肌肉群,肌力不足,耐力差,易疲劳。血液 循环中血管发育速度大于心肺发育,心跳频率快,教师应组织小学生参加各种适宜的活动, 运动量不能太大,时间不宜过长,避免过度劳累。在引导儿童学习方面,不能低估儿童的学 习潜力,又不能要求过高过急,特别不能搞题海战术,加重儿童的学习负担。大脑神经系统 发育很快,高级神经活动过程——兴奋与抑制的机能迅速增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引导儿 童细致地综合分析外界事物,不断提高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水平的发展,小学生自我认识的独立性不断增强,自我意识得到 发展,儿童逐渐学会了通过榜样来认识自己,基本能做自我鉴定。同时小学生自我评价的原 则性正逐渐形成,小学生逐渐懂得依据原则评价对象,懂得区分动机和效果的关系。到了小 学高年级,小学生学会了更多地从人的内心品质来评判自己和别人,能既看到别人的优点, 又看到别人的缺点,既看到自己的长处,也看到自己的不足,逐渐学会全面、客观地进行评 价,自我评价的批判性得到了发展。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低年级儿童的评价要十分谨慎, 要引导儿童进行自我分析,客观公正地认识自己和别人。 ② 叶澜等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年版,276—321 页。 ① 转引自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年版,第 132 页。 ② 转引自易连云:《重建学校精神家园》,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年版,第 29 页

第四章小学教师与学生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是直接动机,表现为求知欲和高涨的学习热情,这种动 机是同学生的直接兴趣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到了小学中高年级间接动机得到了发展,主要表 现为取得好成绩,是为了获得父母、教师的表扬等,其它更高层次的动机是以理想方式体现 出来的。所以教贩首先要使学叉成为一秧令人炔的趣味、高有吸引力的适动,力求避 免使儿童一开始就产生对学习的厌烦畏惧心理。同时把小学生数前的学习低务和未来的理想 联系起来,通过培养间接的学习动机,锻炼学生的意志,促进其刻苦顽强的学习 小学阶段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其形象思维占主导。在教学中 教师从具俠、感性例忠发,引导儿童在对学习材料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进行分析、 比较、综合、抽象和概括,促使其思维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发展。 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无意注意占主导。一般来说,小学生在一节课中,大 致可以保持10—20分钟的有意注意,所以教师要把难的惑熏貞进解的肉寮先进。小学生无 意注意占主导,教师应充分利用真观数学手段,邀发儿美的兴趣,引起其天意注意,但同时 要注意培养儿童的学习责任感,发展有意注意。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将有意注意和无意注 意互相转换,减轻学生的疲劳度 小学生由于知识经验不足,理解能力和思维发展水平不高,对他们而言一般是采取机械 识记的方式进行学习。作为教师要发挥其机械识记的优势,同时要努力帮助他们对学习材料 有透彻的理解,提高有意识记的能力。 第三节师生关系 思考:见文章:是我改变了他的人生吗?请回答:什么是师生关系?现代师生关系应 该有什么特点?如何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概念 学校中有师生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学校领导与教师和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家 长之间、教育工作者与社会人士之间的种种人际关系,其中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 关系。所谓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 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它对学生身心发展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对教育活动及其效果具有重要作 二、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 师生关系具有多种的表现形式,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它分为以下几种 (一)教育关系和心理关系。从认识与被认识、发展与被发展的角度来看师生关系通常 表现为教育关系和心理关系。 1·教育关系。也称忑作关系,是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一定的教育任 务,以施教与受教、指导与学习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也是“授受关系”“教 育和被教育关系”。这是师生关系最基态的表现形式,也是第一层面的表现形式,在教育活动 中是客观存在的。在这种关系中教师承担教育的任务,学生承担通过学习以发展与完善自己 的任务。在这一层面,教师与学生能否保持一致,将成为教育任务能否达成的关键。师生间 良好工作关系的建立,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教育水平 2.心理关系。这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所发生的认知交往与情感交流。包括认知 关系和情感关系。一切心理关系都是建立在教育关系基础之上的 认知关系是教育实践活动中,师生通过相互认知而形成的一种师生关系,它比教育关系 要深一个层次。学生主要以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式、教学技艺等为媒介来认识教师的, 教师主要以学生的学习方法、态度、效率以及学习效果为媒介来认识学生的

第四章 小学教师与学生 5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是直接动机,表现为求知欲和高涨的学习热情,这种动 机是同学生的直接兴趣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到了小学中高年级间接动机得到了发展,主要表 现为取得好成绩,是为了获得父母、教师的表扬等,其它更高层次的动机是以理想方式体现 出来的。所以教师首先要使学习成为一种令人愉快的充满趣味、富有吸引力的活动,力求避 免使儿童一开始就产生对学习的厌烦畏惧心理。同时把小学生当前的学习任务和未来的理想 联系起来,通过培养间接的学习动机,锻炼学生的意志,促进其刻苦顽强的学习。 小学阶段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其形象思维占主导。在教学中, 教师应从具体、感性事例出发,引导儿童在对学习材料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进行分析、 比较、综合、抽象和概括,促使其思维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发展。 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无意注意占主导。一般来说,小学生在一节课中,大 致可以保持 10—20 分钟的有意注意,所以教师要把较难的或重点讲解的内容先讲。小学生无 意注意占主导,教师应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激发儿童的兴趣,引起其无意注意,但同时 要注意培养儿童的学习责任感,发展有意注意。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将有意注意和无意注 意互相转换,减轻学生的疲劳度。 小学生由于知识经验不足,理解能力和思维发展水平不高,对他们而言一般是采取机械 识记的方式进行学习。作为教师要发挥其机械识记的优势,同时要努力帮助他们对学习材料 有透彻的理解,提高有意识记的能力。 第三节 师生关系 思考:见文章:是我改变了他的人生吗? 请回答:什么是师生关系?现代师生关系应 该有什么特点?如何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概念 学校中有师生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学校领导与教师和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家 长之间、教育工作者与社会人士之间的种种人际关系,其中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 关系。所谓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 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它对学生身心发展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对教育活动及其效果具有重要作 用。 二、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 师生关系具有多种的表现形式,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它分为以下几种: (一)教育关系和心理关系。从认识与被认识、发展与被发展的角度来看师生关系通常 表现为教育关系和心理关系。 1.教育关系。也称工作关系,是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一定的教育任 务,以施教与受教、指导与学习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也是“授受关系”、“教 育和被教育关系”。这是师生关系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也是第一层面的表现形式,在教育活动 中是客观存在的。在这种关系中教师承担教育的任务,学生承担通过学习以发展与完善自己 的任务。在这一层面,教师与学生能否保持一致,将成为教育任务能否达成的关键。师生间 良好工作关系的建立,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教育水平。 2.心理关系。这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所发生的认知交往与情感交流。包括认知 关系和情感关系。一切心理关系都是建立在教育关系基础之上的。 认知关系是教育实践活动中,师生通过相互认知而形成的一种师生关系,它比教育关系 要深一个层次。学生主要以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式、教学技艺等为媒介来认识教师的, 教师主要以学生的学习方法、态度、效率以及学习效果为媒介来认识学生的

第四章小学教师与学生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关系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情感交流时所形成的 关系。这种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育关丞和认知关系。在情感交 往中,能体现出人格的平等和相互尊重。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爱可以产生“皮格 马利翁效应”,会成为一种强有力的润滑剂。“爱生如子”、“不是父母胜似父母”等 是师生情感关系的反映。 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心理咨询的常识 (二)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 从管理与被管理的角度来看,师生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根据二 者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分为命令一一服从、放任—一自流、民主一一参与三种类型 1、命令一一服从型 这种关系教师以领导者自居,学生习惯采取服从态度,师生之间感情平稳,无冲突。在 课堂上,教师包揽一切活动,学生跟着教师设计的路子走,明显缺少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 从知识的掌握来看,有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差。 2、放任一一自流型 其特点是教师对学生没有严格的要求,放松指导责任,学生对学习采取自由的态度,课 堂气氛淡漠。在课堂上教师允许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学习各行其道,教师虽能解答学生的问 题,但缺乏对学生的正确指导,教学效果明显下降 3、民主一一参与型 其特点是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热情、和蔼、公正,发扬教学民主:学生尊敬教师,愿 意接受指导,主动自觉进行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情绪热烈、和谐。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呈现 双向的积极交流。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问,各抒己见,教师注重引导,教学效果良好 教师应该具备管理组织和沟通的能力。 思考:教师该如何处理好亲和和权威的关系2如何在管理中休现公平? 三、现代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1.平等性 教师和学生在政治地位上,在人格上,在真理面前,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一方面,这种 平等关系是貝家法律赋予的;另一方面,这种平等关系是由在教育过程史师生夏为主愙依关 系决定的。他们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完成各自的教授任务和学习任务,不存在身价高 低之分,只有工作任务和方式的不同。第三,呃失在真理面前是平等的,要互相学习,共同 进步。虽说教师“闻道在先,术业有专”,但在信息多元化,信息获得的多渠道的现代社会 里,在某些方面学生知道的不一定比教师少,教师也不总是正确的。这都需要教师重新审视 自己,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容许和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和不同见解,师生共同探讨真 理、服从真理。用亚里斯多德的教育名言“我爱老师,我尤爱真理”来与学生共勉。 2.民主性 教育民主是现代教育改革追求的目标。有无教育民主以及教育民主的程度在一底范围肉 影着学失良妖品德积个性的形成,以及铡造力的培养。专制的教育不仅压制人的个性,而 且障碍人的潜力的发挥和创造力的培养。新型的师生关系应是民主的。这种民主关系既是师 生关系平等性的要求,也是我国推行民主政治,培养公民民主意识的需要 3、和谐性(心理相容) 和谐产生美,和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最大特征。就像一幅画的美就在于它色调、构图 等各方面的和谐:一首歌曲的优美就在于它音色、音调、旋律、节奏等方面的和谐。和谐 是最佳组合,和谐是事物的最佳状态,和谐也是教育的追求。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表明:当 人际关系和诣映泠、当人的心情处于愉快轻松状态时,人的感知觉会更灵敏,记忆力会大 大增强,联想也会更加丰富。在这样的状态下,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学习潜力可以得到

第四章 小学教师与学生 6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关系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情感交流时所形成的 关系。这种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育关系和认知关系。在情感交 往中,能体现出人格的平等和相互尊重。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爱可以产生“皮格 马利翁效应”,会成为一种强有力的润滑剂。“爱生如子”、“不是父母胜似父母”等,正 是师生情感关系的反映。 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心理咨询的常识。 (二)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 从管理与被管理的角度来看,师生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根据二 者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分为命令——服从、放任——自流、民主——参与三种类型。 1、命令——服从型 这种关系教师以领导者自居,学生习惯采取服从态度,师生之间感情平稳,无冲突。在 课堂上,教师包揽一切活动,学生跟着教师设计的路子走,明显缺少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 从知识的掌握来看,有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差。 2、放任——自流型 其特点是教师对学生没有严格的要求,放松指导责任,学生对学习采取自由的态度,课 堂气氛淡漠。在课堂上教师允许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学习各行其道,教师虽能解答学生的问 题,但缺乏对学生的正确指导,教学效果明显下降。 3、民主——参与型 其特点是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热情、和蔼、公正,发扬教学民主;学生尊敬教师,愿 意接受指导,主动自觉进行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情绪热烈、和谐。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呈现 双向的积极交流。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问,各抒己见,教师注重引导,教学效果良好。 教师应该具备管理组织和沟通的能力。 思考:教师该如何处理好亲和和权威的关系?如何在管理中体现公平? 三、现代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1.平等性 教师和学生在政治地位上,在人格上,在真理面前,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一方面,这种 平等关系是国家法律赋予的;另一方面,这种平等关系是由在教育过程中师生互为主客体关 系决定的。他们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完成各自的教授任务和学习任务,不存在身价高 低之分,只有工作任务和方式的不同。第三,师生在真理面前是平等的,要互相学习,共同 进步。虽说教师“闻道在先,术业有专”,但在信息多元化,信息获得的多渠道的现代社会 里,在某些方面学生知道的不一定比教师少,教师也不总是正确的。这都需要教师重新审视 自己,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容许和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和不同见解,师生共同探讨真 理、服从真理。用亚里斯多德的教育名言“我爱老师,我尤爱真理”来与学生共勉。 2.民主性 教育民主是现代教育改革追求的目标。有无教育民主以及教育民主的程度在一定范围内 影响着学生良好品德和个性的形成,以及创造力的培养。专制的教育不仅压制人的个性,而 且障碍人的潜力的发挥和创造力的培养。新型的师生关系应是民主的。这种民主关系既是师 生关系平等性的要求,也是我国推行民主政治,培养公民民主意识的需要。 3、和谐性(心理相容) 和谐产生美,和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最大特征。就像一幅画的美就在于它色调、构图 等各方面的和谐;一首歌曲的优美就在于它音色、音调、旋律、节奏等方面的和谐。和谐 是最佳组合,和谐是事物的最佳状态,和谐也是教育的追求。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表明:当 人际关系和谐融洽、当人的心情处于愉快轻松状态时,人的感知觉会更灵敏,记忆力会大 大增强,联想也会更加丰富。在这样的状态下,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学习潜力可以得到

第四章小学教师与学生 更大发挥。师生关系的和谐主要体现在工作关系和谐、伦理关系和谐和情感关系和谐等方 面 (1)尊师爱生。学生尊重教师是尊重知识、尊重文化的表现,教师热爱学生应是一种 热爱祖国教育事业,关心人类未来的深层次情感。教师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地关心爱护。 (2)民主平等。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特点。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 服从于对真理的探讨。(3)教学相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 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4)心理相容。 四、如何建立现代新型的师生关系 讨论:有的同学说:“我很爱老师。但有时也很害怕老师。”有的同学说:“我有许多 话想和老师说,又不知从何说起”。还有的同学说:“我希望能和老师成为朋友,又觉得与 老师有一段距离。”是什么使我们处在这样一种矛盾状态之中?我们与老师之间到底应该如 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问趣:在中小学教育中,建立师生关系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谁处于主动的地位? 师生关系的建立,受多种因素制约。就教育内部而意、要建立良好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必 须要靠双友的扶同努力:教师在失关系的建立与发展史点主景地位,起关键作用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师观 我们既反对“教师中心论”,也反对“儿童中心论”。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正 确看待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应该认识到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发展和自我 教育的主体,学生是一个能动的个体,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感情的个体,是发展中的人。 要求改变教育观念学会蔑熏和欣赏学失。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把学生当做教育主体和主人。既要当好学生的教导员、引路人,又要当好学生的服务员。只 要是对学生发展有利的事,教师就要尽最大的努力帮助学生去实现 尊重学生是教师的_种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 的自尊心,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说到底就是对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的尊重。尊重 学生就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体罚学生:不辱骂学生:不冷落学生:不羞辱、嘲笑 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 每一位学生。会欣赏学生是师生间情感交往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教师教育艺术的一种表现。 教师只有善于欣赏自己的学生,才会用更多的时间和学生交往,才会为自己学生的点滴进步 而感到骄傲,良好的师生关系就会更容易形成。欣赏主要是通过赞赏的方式表现出来,教师 要注意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 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 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学生经常感受到教师由衷的赞赏,会不知不觉地产生对教师的亲近 和依恋情感 同时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在一些学校里依然存在夸大教师的作用和权威的现象,教师 在教育过程中被视为主宰,学生对教师只有绝对的服从。在中国,传统的师生关系一直被定 格在“师为主,生为仆;师为尊,生为卑”观念上,教师被称为“师长”,隐喻着教师的地 位类似家父、兄长,管理学生的权利不亚于家长,教师的地位和权威是至高无上的,是任何 人都不可侵犯的。有了这些思想的影响,在教育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主动性,甚至把体罚学 生作为达到教育目的手段在一些人眼里被认为是正常的事。对这些错误的思想必须给予清除 (资料Ⅳ4目前在中国实际发挥作用的教育观念)

第四章 小学教师与学生 7 更大发挥。师生关系的和谐主要体现在工作关系和谐、伦理关系和谐和情感关系和谐等方 面。 (1)尊师爱生。学生尊重教师是尊重知识、尊重文化的表现,教师热爱学生应是一种 热爱祖国教育事业,关心人类未来的深层次情感。教师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地关心爱护。 (2)民主平等。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特点。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 服从于对真理的探讨。(3)教学相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 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4) 心理相容。 四、如何建立现代新型的师生关系 讨论:有的同学说:“我很爱老师。但有时也很害怕老师。”有的同学说:“我有许多 话想和老师说,又不知从何说起”。还有的同学说:“我希望能和老师成为朋友,又觉得与 老师有一段距离。”是什么使我们处在这样一种矛盾状态之中?我们与老师之间到底应该如 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问题:在中小学教育中,建立师生关系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谁处于主动的地位? 师生关系的建立,受多种因素制约。就教育内部而言,要建立良好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必 须要靠双方的共同努力。教师在师生关系的建立与发展中占主导地位,起关键作用。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师观 我们既反对“教师中心论”,也反对“儿童中心论”。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正 确看待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应该认识到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发展和自我 教育的主体,学生是一个能动的个体,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感情的个体,是发展中的人。 要求改变教育观念,学会尊重和欣赏学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把学生当做教育主体和主人。既要当好学生的教导员、引路人,又要当好学生的服务员。只 要是对学生发展有利的事,教师就要尽最大的努力帮助学生去实现。 尊重学生是教师的一种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 的自尊心,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说到底就是对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的尊重。尊重 学生就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体罚学生;不辱骂学生;不冷落学生;不羞辱、嘲笑 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 每一位学生。会欣赏学生是师生间情感交往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教师教育艺术的一种表现。 教师只有善于欣赏自己的学生,才会用更多的时间和学生交往,才会为自己学生的点滴进步 而感到骄傲,良好的师生关系就会更容易形成。欣赏主要是通过赞赏的方式表现出来,教师 要注意赞赏每—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 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 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学生经常感受到教师由衷的赞赏,会不知不觉地产生对教师的亲近 和依恋情感。 同时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在一些学校里依然存在夸大教师的作用和权威的现象,教师 在教育过程中被视为主宰,学生对教师只有绝对的服从。在中国,传统的师生关系一直被定 格在“师为主,生为仆;师为尊,生为卑”观念上,教师被称为“师长”,隐喻着教师的地 位类似家父、兄长,管理学生的权利不亚于家长,教师的地位和权威是至高无上的,是任何 人都不可侵犯的。有了这些思想的影响,在教育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主动性,甚至把体罚学 生作为达到教育目的手段在一些人眼里被认为是正常的事。对这些错误的思想必须给予清除。 (资料Ⅳ-4 目前在中国实际发挥作用的教育观念)

第四章小学教师与学生 资料 目前在中国实际发挥作用的教育观念 (1)学生是不懂事的,生来就需要大人管,因此家长、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管与被管的关系,而不是平 等关系:(2)几千年来“师道尊严”的影响至今仍在无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的多数教师,显然口头上 承认应该尊重学生,但是实际上他们要求学生对他们的尊重远远多于他们对学生的尊重,例如,学生做了错 事或表现出某些缺点时,很多教师用大声批评、训斥、讽刺挖苦、让学生当众检査、让学生请家长、甚至体 罚来管:(3)很多教师不能平等地对待学生,特别是那些由于智力发展迟缓或社会性发展不良而学习落后的 学生,一些教师对这些学生采取放任、放弃甚至歧视态度:(4)很多教师不重视对学生独立性、创造性的培 养,而认为,听话的学生是好学生,不听话是坏学生:(5)由于社会和家长看重学生的智力发展,所以多数 教师认为,教师的职责主要是管好学生的学习,使他们在智力上得到良好发展,以适应将来激烈的升学和就 业竞争:(6)有很多学校对学生采取军营式的管理,不允许学生走出学校,限制他们的自由,并以这种作法 带来了较高的升学率作为理由:(7)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教师是一个社会地位不高的职业,非常辛苦, 而且待遇低,所以教师收受家长的礼物等作法不算什么问题:(8)对学生中出现的不符合“主流意识”的东 西,学校采取禁止、遏制和批判态度:很多教师认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就是要靠灌输、靠强制性的教育, 让学生接受我们成年人的价值观。 —陈会昌:《转变教育观念是当前我国教师的迫切任务》《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年第六期 (二)发扬教学民主,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师生关系直接受到师生交往方式的影响。如果师生交流是单向的,教师总是居高临下, 专制有加,民主不足,学生就难以展示自己的个性,难以主动与教师交往,更难以向教师敞 开心扉。如果学生不能向老师交心,就很难建立融洽的富有真情的师生关系。同时,学生集 体既是教师教育的对象,也是教师实施教育时所依赖的对象。因此,教师要深入学生当中, 倾听学生的意见,随时了解学生中带有倾向性的一些想法,以利于调整教育措施。只有这样 学生集体才会产生凝聚力,才能发挥集体的教育力量,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奠定坚实的基 础 (三)提高业务水平,加强自身修养,树立自己的威信 数师属说扮演着教育煮组织煮、领导煮的角色,但这种角色在多太程度上能被学怎承 认,被学怎认可,在很太程度上,取决于教频的威信没有威信的教师,很难建立良好的师 生关系。所以,教师要想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必须在学生心目中提升自己的形象,树立自 己的威信。为此,先要了解影响教师建立威信的主要因素 从客观上分析,影响教师威信的因素主要有:一是教师整体的社会地位。教师社会地位 高,教师就会被人们所敬重,威信自然就会提高;否则,教师威信就低。二是教师具体的职 业角色。如中小学教师与大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角色地位不同,一般任课教师与班主任老师 的角色影响也不一样。三是能否取得学生家长的尊重和支持,也是改变学生对教师看法一个 重要因素。四是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学生集体的形成,学生骨干对教师的尊重,不仅能带起 全班学生对教师的尊重,而且也能制止个别学生产生和教师对立的情绪 从主观上分析,影响教师威信的因素有:①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学问高、方法好:教 学民主,发挥班集体的作用②教师的思想作风: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关心学生③教师与学 生沟通、交往能力:④教师对待学生是否公平、公正。⑤控制情绪,正确处理师生之间的矛 盾。其中教师的教育与教学的水平是影响教师威信的最重要的因素。教怼学怎迂价是否愙 观、公正,也会真接影响到教师威信的建文与巩貞许多教师就因为一次对学生评价失误 次失态,从而在学生面前永远丧失了威信。一旦失去威信再想恢复,就不容易了 总之,教师的威信不是依靠强制、高压方式建立起来的,它是与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自身 修养密切相关的。教师要想建立自己的威信,就必须不断学习和钻研业务,不断提高自己的 教育教学水平,不仅能让学生全面发展,而且能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教师要想建立自己

第四章 小学教师与学生 8 资料 目前在中国实际发挥作用的教育观念 (1)学生是不懂事的,生来就需要大人管,因此家长、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管与被管的关系,而不是平 等关系;(2)几千年来“师道尊严”的影响至今仍在无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的多数教师,显然口头上 承认应该尊重学生,但是实际上他们要求学生对他们的尊重远远多于他们对学生的尊重,例如,学生做了错 事或表现出某些缺点时,很多教师用大声批评、训斥、讽刺挖苦、让学生当众检查、让学生请家长、甚至体 罚来管;(3)很多教师不能平等地对待学生,特别是那些由于智力发展迟缓或社会性发展不良而学习落后的 学生,一些教师对这些学生采取放任、放弃甚至歧视态度;(4)很多教师不重视对学生独立性、创造性的培 养,而认为,听话的学生是好学生,不听话是坏学生;(5)由于社会和家长看重学生的智力发展,所以多数 教师认为,教师的职责主要是管好学生的学习,使他们在智力上得到良好发展,以适应将来激烈的升学和就 业竞争;(6)有很多学校对学生采取军营式的管理,不允许学生走出学校,限制他们的自由,并以这种作法 带来了较高的升学率作为理由;(7)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教师是一个社会地位不高的职业,非常辛苦, 而且待遇低,所以教师收受家长的礼物等作法不算什么问题;(8)对学生中出现的不符合“主流意识”的东 西,学校采取禁止、遏制和批判态度;很多教师认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就是要靠灌输、靠强制性的教育, 让学生接受我们成年人的价值观。 ——陈会昌:《转变教育观念是当前我国教师的迫切任务》《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 年第六期 (二)发扬教学民主,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师生关系直接受到师生交往方式的影响。如果师生交流是单向的,教师总是居高临下, 专制有加,民主不足,学生就难以展示自己的个性,难以主动与教师交往,更难以向教师敞 开心扉。如果学生不能向老师交心,就很难建立融洽的富有真情的师生关系。同时,学生集 体既是教师教育的对象,也是教师实施教育时所依赖的对象。因此,教师要深入学生当中, 倾听学生的意见,随时了解学生中带有倾向性的一些想法,以利于调整教育措施。只有这样, 学生集体才会产生凝聚力,才能发挥集体的教育力量,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奠定坚实的基 础。 (三)提高业务水平,加强自身修养,树立自己的威信 教师虽说扮演着教育者、组织者、领导者的角色,但这种角色在多大程度上能被学生承 认,被学生认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威信。没有威信的教师,很难建立良好的师 生关系。所以,教师要想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必须在学生心目中提升自己的形象,树立自 己的威信。为此,先要了解影响教师建立威信的主要因素: 从客观上分析,影响教师威信的因素主要有:一是教师整体的社会地位。教师社会地位 高,教师就会被人们所敬重,威信自然就会提高;否则,教师威信就低。二是教师具体的职 业角色。如中小学教师与大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角色地位不同,一般任课教师与班主任老师 的角色影响也不一样。三是能否取得学生家长的尊重和支持,也是改变学生对教师看法一个 重要因素。四是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学生集体的形成,学生骨干对教师的尊重,不仅能带起 全班学生对教师的尊重,而且也能制止个别学生产生和教师对立的情绪。 从主观上分析,影响教师威信的因素有:①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学问高、方法好;教 学民主,发挥班集体的作用②教师的思想作风: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关心学生③教师与学 生沟通、交往能力;④教师对待学生是否公平、公正。⑤控制情绪,正确处理师生之间的矛 盾。其中教师的教育与教学的水平是影响教师威信的最重要的因素。教师对学生评价是否客 观、公正,也会直接影响到教师威信的建立与巩固。许多教师就因为一次对学生评价失误, 一次失态,从而在学生面前永远丧失了威信。一旦失去威信再想恢复,就不容易了。 总之,教师的威信不是依靠强制、高压方式建立起来的,它是与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自身 修养密切相关的。教师要想建立自己的威信,就必须不断学习和钻研业务,不断提高自己的 教育教学水平,不仅能让学生全面发展,而且能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教师要想建立自己

第四章小学教师与学生 的威信,就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和精神境界,不断地修养自己的个性,不仅要为 人师表,更要让“爱”的光环普照每一个学生。(资料学生心目中理想的教师形象) 资料 学生心目中理想的教师形象 我国曾有人以“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师”为题,向4415名中学生作书面调查,结果得出学生所喜欢的 教师品质依次是:①教学方法好:②知识广博:③耐心温和:④实事求是,严格要求:⑤热爱学生,尊重学 生:⑥对人对事公平合理:⑦负责任,守信用;⑧说到做到:⑨有政治头脑,关心国家大事:⑩讲文明,守 纪律。 日本学者大竹诚对日本中学生也作了同样的调查,结果得出学生所喜欢的教师品质依次是:①理解学生 亲切,平易近人:③能信赖学生:④公正:⑤教得清楚:;⑥开朗:⑦感情真挚:⑧教育热心;⑨守时,不 懒惰:⑩活泼:④D教学有趣:Q知识丰 美国保罗·韦地博士调查九万名学生后总结出好教师应具有十二种素质:①友善的态度:②尊重每 个人:③耐性:④兴趣广泛:⑤良好的仪表:⑥公正:⑦幽默感:⑧良好的品性:⑨对个人的关注:⑩伸缩 性:①D宽容:①2颇有方法 扈中平主编《现代教育理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05-207页 你认为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应该怎么做 (1)主动与老师沟通。主动沟通是一切交往的前提,化解与老师的误解、矛盾、增进与 老师的感情,一切从主动沟通开始 (2)学会从老师的角度看问题。因为角色不同,看问题的角度就不能,所以产生矛盾。 如果能从老师的立场、角度考虑问题,设身处地地为老师着想,就能理解老师的想法,从而 化解师生之间的冲突: (3)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被除数表扬时我们体验成功,被除被批评时我们体验 挫折:表扬好比加油站,要再接再厉,批评好比防疫站或急诊室,要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 勉 (4)原谅老师的错误,可以用适合的方式指出老师的错误; (5)注意与老师交往的方式、方法。如:与老师交往时要礼貌待师,注意场合,勿失分寸。 自测题: 1.根据教师素养的理解,阐述你在大学期间如何提高自身素养的计划 2.试分析我国教师目前的社会地位怎样,你愿意当教师吗?为什么? 3.教师劳动的特点有哪些? 4、学生的本质属性有哪些? 5、怎样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第四章 小学教师与学生 9 的威信,就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和精神境界,不断地修养自己的个性,不仅要为 人师表,更要让“爱”的光环普照每一个学生。(资料 学生心目中理想的教师形象) 资料 学生心目中理想的教师形象 我国曾有人以“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师”为题,向 4415 名中学生作书面调查,结果得出学生所喜欢的 教师品质依次是:①教学方法好;②知识广博;③耐心温和;④实事求是,严格要求;⑤热爱学生,尊重学 生;⑥对人对事公平合理;⑦负责任,守信用;⑧说到做到;⑨有政治头脑,关心国家大事;⑩讲文明,守 纪律。 日本学者大竹诚对日本中学生也作了同样的调查,结果得出学生所喜欢的教师品质依次是:①理解学生; ②亲切,平易近人;③能信赖学生;④公正;⑤教得清楚;⑥开朗;⑦感情真挚;⑧教育热心;⑨守时,不 懒惰;⑩活泼;⑾教学有趣;⑿知识丰富。 美国保罗·韦地博士调查九万名学生后总结出好教师应具有十二种素质:①友善的态度;②尊重每一 个人;③耐性;④兴趣广泛;⑤良好的仪表;⑥公正;⑦幽默感;⑧良好的品性;⑨对个人的关注;⑩伸缩 性;⑾宽容;⑿颇有方法。 ——扈中平主编《现代教育理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年,第 205-207 页 你认为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应该怎么做? (1)主动与老师沟通。主动沟通是一切交往的前提,化解与老师的误解、矛盾、增进与 老师的感情,一切从主动沟通开始; (2)学会从老师的角度看问题。因为角色不同,看问题的角度就不能,所以产生矛盾。 如果能从老师的立场、角度考虑问题,设身处地地为老师着想,就能理解老师的想法,从而 化解师生之间的冲突; (3)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被除数表扬时我们体验成功,被除被批评时我们体验 挫折;表扬好比加油站,要再接再厉,批评好比防疫站或急诊室,要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 勉; (4)原谅老师的错误,可以用适合的方式指出老师的错误; (5)注意与老师交往的方式、方法。如:与老师交往时要礼貌待师,注意场合,勿失分寸。 自测题: 1.根据教师素养的理解,阐述你在大学期间如何提高自身素养的计划。 2. 试分析我国教师目前的社会地位怎样,你愿意当教师吗?为什么? 3. 教师劳动的特点有哪些? 4、学生的本质属性有哪些? 5、怎样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