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课程教学资源:现代教育与主体间性
现代教育与主体间性 新疆奇台县职教中心秦凤白 http://www.edu.cn2006-01-0510:22:3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摘要:现代教育是主体间性教育,主体间性即师生间的交互关系是 现代教育的本质;现代教育过程是一种主体间性活动过程,师生间的 双向或多向交互活动是现代教育过程的关键。理论上的主体间性是 种充分的主体间性,实践中的主体间性是一种不充分的主体间性。不 充分的主体间性向充分的主体间性不断变化的过程,就是教育活动的 科学性和艺术性不断提高的过程。 关键词:现代教育;主体性;主体间性 主体教育思想的探索:从主体—主导论到双主体论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 动,教师与学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 中的地位和关系问题,则一直是教育学一个主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如何处理师生在教育中的关系,教育史上存在多种不同的理论观点和 实践模式,其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观点模式主要是以下三种: 第一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这种以赫尔巴特为 代表的传统教育派所倡导的教育模式,片面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忽视 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造精神,随着社会的 发展而日益显现其落后性
现代教育与主体间性 新疆奇台县职教中心 秦凤白 http://www.edu.cn 2006-01-05 10:22:33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摘 要:现代教育是主体间性教育,主体间性即师生间的交互关系是 现代教育的本质;现代教育过程是一种主体间性活动过程,师生间的 双向或多向交互活动是现代教育过程的关键。理论上的主体间性是一 种充分的主体间性,实践中的主体间性是一种不充分的主体间性。不 充分的主体间性向充分的主体间性不断变化的过程,就是教育活动的 科学性和艺术性不断提高的过程。 关键词:现代教育;主体性;主体间性 一、主体教育思想的探索:从主体——主导论到双主体论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 动,教师与学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 中的地位和关系问题,则一直是教育学一个主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如何处理师生在教育中的关系,教育史上存在多种不同的理论观点和 实践模式,其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观点模式主要是以下三种: 第一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这种以赫尔巴特为 代表的传统教育派所倡导的教育模式,片面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忽视 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造精神,随着社会的 发展而日益显现其落后性
第二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这种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 派所倡导的教育模式,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片面强调学生的 学习主动性,削弱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忽视人类长期积累与总结的 间接经验的学习,往往使学生的学习陷入一种自发性、盲目性的探索 过程,同样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第三种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观点。这是我 国现行许多教育学教科书的主流观点。这种“主体一一主导论”的出 发点,是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又充分发挥教师的启发 引导作用。良好的愿望本无可厚非。然而,由于“主体”与“主导” 概念内涵的重叠性,理论上的观点模式实施于教育过程时,往往会出 现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甚至会出现一种倾向抑制另一种倾向。 最为常见的是,这种观点模式导致一种误解,使教师的“主导”作用 凌驾于学生的“主体”地位之上,教师时时处处都成为主导。这必然 使学生从属于甚至时时处处从属于教师,并非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 位 围绕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发展目标等问题, 人们进行新的理性选择,经过许许多多教育工作者教育实践的检验, 这就逐渐形成了主体教育思想。主体教育思想要求教育工作者确立 种现代的教育本质观,这就是:教育是学生在教师为其创设的学习生 活环境中,经过自身知、情、意、行等身心活动,消化吸收内外各种 因素的影响作用达到自我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过
第二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这种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 派所倡导的教育模式,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片面强调学生的 学习主动性,削弱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忽视人类长期积累与总结的 间接经验的学习,往往使学生的学习陷入一种自发性、盲目性的探索 过程,同样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第三种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观点。这是我 国现行许多教育学教科书的主流观点。这种“主体——主导论”的出 发点,是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又充分发挥教师的启发 引导作用。良好的愿望本无可厚非。然而,由于“主体”与“主导” 概念内涵的重叠性,理论上的观点模式实施于教育过程时,往往会出 现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甚至会出现一种倾向抑制另一种倾向。 最为常见的是,这种观点模式导致一种误解,使教师的“主导”作用 凌驾于学生的“主体”地位之上,教师时时处处都成为主导。这必然 使学生从属于甚至时时处处从属于教师,并非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 位。 围绕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发展目标等问题, 人们进行新的理性选择,经过许许多多教育工作者教育实践的检验, 这就逐渐形成了主体教育思想。主体教育思想要求教育工作者确立一 种现代的教育本质观,这就是:教育是学生在教师为其创设的学习生 活环境中,经过自身知、情、意、行等身心活动,消化吸收内外各种 因素的影响作用达到自我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过
程。基于这种新的教育本质观,主体教育思想认为,在教育活动中, 教师是教育行为的主体,而学生则是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现代教育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双主体协同活动的过程,其核心目标是培 养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实现这一核心目标的关键是真正建立平等 民主、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双主体论”是主体教育思想的基 本观点,“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实质参与、师生平等互动”的教育活 动模式,则是主体教育思想的基本模式。 主体教育思想的发展: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哲学是人文社会科学之先导。哲学思想的变化和发展反映到 人文社会科学之中,必然影响和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的变化和发展。作 为人文社会科学之一的教育学,也必然如此。随着哲学主体性的转向, 主体教育思想也从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 首先回顾一下哲学主体性的历史演变。自古至今,哲学经历 了由前主体性到主体性再到主体间性的历史过程。古代哲学是本体论 哲学,属于前主体性哲学。近代哲学是认识论哲学,建立于主体一一 客体二分基础之上,属于主体性哲学。主体性哲学是近代社会发展的 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主体性哲学的历史局限性日益凸现出来:第 建立在主客二分基础上的主体性哲学不能解决人的生存本质问 题。主体性哲学将人的生存活动界定为主体对客体的征服和构造,导 致唯我论和人类中心主义,进而导致人口膨胀、资源匮乏、生态恶化 等全球性问题。第二、作为主体性哲学的认识论哲学,局限于认识论
程。基于这种新的教育本质观,主体教育思想认为,在教育活动中, 教师是教育行为的主体,而学生则是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现代教育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双主体协同活动的过程,其核心目标是培 养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实现这一核心目标的关键是真正建立平等 民主、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双主体论”是主体教育思想的基 本观点,“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实质参与、师生平等互动”的教育活 动模式,则是主体教育思想的基本模式。 二、主体教育思想的发展: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哲学是人文社会科学之先导。哲学思想的变化和发展反映到 人文社会科学之中,必然影响和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的变化和发展。作 为人文社会科学之一的教育学,也必然如此。随着哲学主体性的转向, 主体教育思想也从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 首先回顾一下哲学主体性的历史演变。自古至今,哲学经历 了由前主体性到主体性再到主体间性的历史过程。古代哲学是本体论 哲学,属于前主体性哲学。近代哲学是认识论哲学,建立于主体—— 客体二分基础之上,属于主体性哲学。主体性哲学是近代社会发展的 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主体性哲学的历史局限性日益凸现出来:第 一、建立在主客二分基础上的主体性哲学不能解决人的生存本质问 题。主体性哲学将人的生存活动界定为主体对客体的征服和构造,导 致唯我论和人类中心主义,进而导致人口膨胀、资源匮乏、生态恶化 等全球性问题。第二、作为主体性哲学的认识论哲学,局限于认识论
仅仅关注主客体关系,忽视本体论,忽视存在的更本质方面一一主体 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正因如此,人们在现代条件下扬弃了主体性哲学 而建立了主体间性哲学。现代哲学是主体间性哲学,存在被认为是主 体间的存在,孤立的个体性主体变为交互主体。主体间性哲学因时代 需要而产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下面分析主体间性的意义。主体间性即交互主体性,是主体 间的交互关系。主体间性不是反主体性,不是对主体性的绝对否定, 而是对主体性的扬弃。主体间性具有晢学本体论和方法论的意义。主 体间性首先涉及人的生存本质,生存不是主客二分基础上主体征服、 构造客体,而是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的交互活动。主体间性还涉及自 我与他人、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主体间性不是把自我看作原子式的个 体,而是看作与其他主体的共在,主体间性即交互主体性,是主体与 主体间的共在关系。 哲学上的主体间性理论渗透到主体教育理论之中,主体性教 育必然发展到主体间性教育。从主体性教育到主体间性教育,并非哲 学概念的简单移植,而是主体教育思想的自然发展。从“中心论”到 “主体——主导论”,从“双主体论”到“主体间性论”,主体教育 思想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其中,“双主体论”既 是这一辩证发展过程的中介,又是这一辩证发展的关键。从“双主体” 到“交互主体”,从“交互主体性”到“主体间性”,“主体性教育” 自然发展到“主体间性教育
仅仅关注主客体关系,忽视本体论,忽视存在的更本质方面——主体 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正因如此,人们在现代条件下扬弃了主体性哲学 而建立了主体间性哲学。现代哲学是主体间性哲学,存在被认为是主 体间的存在,孤立的个体性主体变为交互主体。主体间性哲学因时代 需要而产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下面分析主体间性的意义。主体间性即交互主体性,是主体 间的交互关系。主体间性不是反主体性,不是对主体性的绝对否定, 而是对主体性的扬弃。主体间性具有哲学本体论和方法论的意义。主 体间性首先涉及人的生存本质,生存不是主客二分基础上主体征服、 构造客体,而是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的交互活动。主体间性还涉及自 我与他人、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主体间性不是把自我看作原子式的个 体,而是看作与其他主体的共在,主体间性即交互主体性,是主体与 主体间的共在关系。 哲学上的主体间性理论渗透到主体教育理论之中,主体性教 育必然发展到主体间性教育。从主体性教育到主体间性教育,并非哲 学概念的简单移植,而是主体教育思想的自然发展。从“中心论”到 “主体——主导论”,从“双主体论”到“主体间性论”,主体教育 思想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其中,“双主体论”既 是这一辩证发展过程的中介,又是这一辩证发展的关键。从“双主体” 到“交互主体”,从“交互主体性”到“主体间性”,“主体性教育” 自然发展到“主体间性教育
主体间性教育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 义 首先,主体间性教育理论深化了人们关于教育本质和教育过 程的认识。主体间性教育理论认为,现代教育是主体间性教育,主体 间性即师生间的交互关系是现代教育的本质所在;现代教育过程是一 种主体间性活动过程,师生间的双向或多向交互活动是现代教育过程 的关键所在。传统教育派将目光集中于教师的教育行为,“现代教育” 派将目光转移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两者都失之偏颇。主体间性教育理 论将目光投射于师生间的交互活动,关注师生间的交互关系。深刻认 识师生间的交互关系,也就深刻认识了教育的本质;准确把握师生间 的交互关系,也就准确把握了教育的活动过程。 其次,主体间性教育理论能够更好地指导教育工作者的教育 实践活动。教育活动既是一种科学活动,同时又是一种艺术活动。不 断提高教育活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期望所 在。既然师生间的交互关系是教育活动的本质,那么准确认识和把握 师生间的交互关系,就成为教育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也就成为全体 师生主要的和共同的任务。 应当看到,理论上的主体间性是理想的主体间性,而理想的 主体间性是一种充分的主体间性;实践中的主体间性是现实的主体间 性,而现实的主体间性是一种不充分的主体间性。因为现实的主体间 性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要受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制约,具有很大
主体间性教育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 义。 首先,主体间性教育理论深化了人们关于教育本质和教育过 程的认识。主体间性教育理论认为,现代教育是主体间性教育,主体 间性即师生间的交互关系是现代教育的本质所在;现代教育过程是一 种主体间性活动过程,师生间的双向或多向交互活动是现代教育过程 的关键所在。传统教育派将目光集中于教师的教育行为,“现代教育” 派将目光转移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两者都失之偏颇。主体间性教育理 论将目光投射于师生间的交互活动,关注师生间的交互关系。深刻认 识师生间的交互关系,也就深刻认识了教育的本质;准确把握师生间 的交互关系,也就准确把握了教育的活动过程。 其次,主体间性教育理论能够更好地指导教育工作者的教育 实践活动。教育活动既是一种科学活动,同时又是一种艺术活动。不 断提高教育活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期望所 在。既然师生间的交互关系是教育活动的本质,那么准确认识和把握 师生间的交互关系,就成为教育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也就成为全体 师生主要的和共同的任务。 应当看到,理论上的主体间性是理想的主体间性,而理想的 主体间性是一种充分的主体间性;实践中的主体间性是现实的主体间 性,而现实的主体间性是一种不充分的主体间性。因为现实的主体间 性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要受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制约,具有很大
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不充分的主体间性向充分的主体间性不断变化 的过程,就是教育活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不断提高的过程。只有全体 理论教育工作者与实践教育工作者通力合作,具体而深入地分析和研 究具体师生间的交互关系,细化甚至量化从而准确把握师生间的交互 关系,才能不断提高教育活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进而不断提高教育 的质量和促进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邢永富.现代教育思想[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 社,2001 [2]杨春时.文学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新华文摘, 2002,(5)
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不充分的主体间性向充分的主体间性不断变化 的过程,就是教育活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不断提高的过程。只有全体 理论教育工作者与实践教育工作者通力合作,具体而深入地分析和研 究具体师生间的交互关系,细化甚至量化从而准确把握师生间的交互 关系,才能不断提高教育活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进而不断提高教育 的质量和促进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邢永富.现代教育思想[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 社,2001. [2]杨春时.文学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新华文摘, 2002,(5)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教育学》课程教学资源:关于教育全球化和商业化的争论.doc
- 《教育学》课程教学资源:教育产业化和教育市场化两种不同改革.doc
- 《教育学》课程教学资源:哈佛校长为什么一定要辞职.doc
- 《教育学》课程教学资源:教育部将安排小学书法绘画课比例.doc
- 《教育学》课程教学资源:义务教育法修订:公办中小学严禁设重点.doc
- 《教育学》课程教学资源: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四大关键词回应难题.doc
- 《教育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一章 教育本质 第二节 人的发展与教育.ppt
- 《教育学》课程教学资源:第一章 教育基本规律.doc
- 《教育学》课程教学资源:教育优先发展.doc
- 《教育学》课程教学资源:重庆义务教育概况.doc
- 《教育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一章 教育本质 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ppt
- 《普通心理学》课程电子教案(PPT课件讲稿)第一章 心理学概论 第二章 认知过程 第三章 情意过程 第四章 个性.ppt
- 《电化教育教程》PPT电子书.ppt
- 中南大学:《心理学》PPT电子书.doc
- 《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资源:第一章 绪论.ppt
- 《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资源:第四章 财经文书.ppt
- 《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资源:第六章 传播文书.ppt
- 《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资源:第八章 礼仪文书.ppt
- 《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资源:第五章 法律文书.ppt
- 《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资源:第二章 行政公文.ppt
- 《教育学》课程教学资源:河南公布义务教育阶段办学十条戒律.doc
- 《教育学》课程教学资源:德国约有150所中小学开设了汉语课.doc
- 《教育学》课程教学资源:哈佛与四川高校合作 成都可读哈佛MBA.doc
- 《教育学》课程教学资源:重庆邮电学院成功研发3G手机核心芯片.doc
- 《教育学》课程教学资源:重庆涪陵350名学生放弃高考.doc
- 《教育学》课程教学资源:中国义务教育历史回顾.doc
- 《教育学》课程教学资源:山东高密一中素质教育简介.doc
- 《教育学》课程教学资源:第二章 教育目的.doc
- 《教育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三章 教育目的.ppt
- 《教育学》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案:绪论.doc
- 《教育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绪论.ppt
- 《教育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二章 教育现代化.ppt
- 《教育学》课程教学资源:重庆市教育现代化2010年远景目标.doc
- 《教育学》课程教学资源:第三章 教育现代化.doc
- 《教育学》课程教学资源:日本和英国的教育与现代化.doc
- 《教育学》课程教学资源:文化模式与教育价值观.doc
- 《教育学》课程教学资源:是我改变了他的人生吗.doc
- 《教育学》课程教学资源:第四章 小学教师与学生.儿童犯罪.doc
- 《教育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四章 小学教师与学生 第二节 学生.ppt
- 《教育学》课程教学资源:第四章 小学教师与学生.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