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锤炼道德品质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DOC
文档页数:8
文件大小:62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锤炼道德品质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锤炼道德品质 张晓红 教学目的及要求:大学时期是人生道德意识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形 成的观念对同学的一生都影响重大。所以在大学期间让同学了解道德的起源和本质,正确把 据道德的功能和作用,可以帮助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正确对待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 传统,辨析道德建设中的错误思湖。明确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把握公民 基本道德 规范和公民建设的重点,提高进行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道德的起源、社会作用及本质 教学难点:道德的本质,如何使学生自觉加强道德修养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与互动教学相结合 教学时数:2学时 大学时期是人生道德意识形成、发展和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全面把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自觉格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选择良好的道德行 为,努力培养良好高尚的道德品质,是大学生成长成功成材的重要方向。 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律设,是实现德治方路的重要步摩,也是发展先讲文化的重要内容和 中心环节,提高全民相道德素质是我国思相道德建设的基水任名 ,是以德治国的具体表 现:大学生应自觉格守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努力培养良好的道德素养 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消德作为一种补会现象,其生有多方面的条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 历史过程。首先 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只 有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才会产生道德。其次,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 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当人们认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与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意识 到自己与他人或集体的不同利益关系以及产生了调节利益矛盾的迫切要求时,道德才得以产 生。应该看到,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是统一于生产实践的。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 会,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人们在劳动中结成了生产关系,并产生需要调 整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创造人们的道德需要,提供道德产生和发展的动力,也形成道 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统一的重要条件。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一)道德的起源 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 主观条件 客观条件: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主观条件: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主客体统于生产实践一一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个历史前提 初的道德 风俗习惯 道德 的本 道德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社 会奥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以善恶作为评价标准的,调整人们之间以及 个人和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锤炼道德品质 张晓红 教学目的及要求:大学时期是人生道德意识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形 成的观念对同学的一生都影响重大。所以在大学期间让同学了解道德的起源和本质,正确把 握道德的功能和作用,可以帮助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正确对待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 传统,辨析道德建设中的错误思潮。明确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把握公民 基本道德规范和公民建设的重点,提高进行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道德的起源、社会作用及本质 教学难点:道德的本质,如何使学生自觉加强道德修养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与互动教学相结合 教学时数:2 学时 大学时期是人生道德意识形成、发展和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全面把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自觉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选择良好的道德行 为,努力培养良好高尚的道德品质,是大学生成长成功成材的重要方向。 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实现德治方略的重要步骤,也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 中心环节,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是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以德治国的具体表 现;大学生应自觉恪守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努力培养良好的道德素养。 第一节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有多方面的条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 历史过程。首先,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只 有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才会产生道德。其次,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 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当人们认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与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意识 到自己与他人或集体的不同利益关系以及产生了调节利益矛盾的迫切要求时,道德才得以产 生。应该看到,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是统一于生产实践的。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 会,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人们在劳动中结成了生产关系,并产生需要调 整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创造人们的道德需要,提供道德产生和发展的动力,也形成道 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统一的重要条件。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一)道德的起源 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 主观条件。 客观条件: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主观条件: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主客体统一于生产实践——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最初的道德——风俗习惯 (二)道德的本质 道德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社 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以善恶作为评价标准的,调整人们之间以及 个人和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三)道德的特征 阶级性: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标准 继承性: 人类社会代代相传 稳定性:在 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 自律性:依靠人们自行约束个人行为 广泛性:在人类社会被广泛认同和遵从 二、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道德 能 是指道德 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道 德的功能集中表现为,它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及实现自我完 善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 (一)道德的主要功能 认识功能: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趣律和原则,明辩善恶: 调节功能:通过评价的方式,指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 (二)道德的社会作用 道德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实际效果 道德影响社会意识形态 道德的精神促进作用 (二)道德的历中发 道德发展的五种历史类型 1、原始社会 2、奴隶社会 3、封建社会 4、资木主义补会 5、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统治阶级的思想总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中国道德传统沿革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春秋战国时期 四书、五经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书、礼、义、春利 )儒家 1、孔子 《论语》“仁”为核心,孝悌、忠恕 2、无可 “亚圣”孟子性善说、仁义,强调道德修养的主观努力 3.带况 (】)著《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好利恶害 (2)道德的起源是群居生活的写照 (二)墨家的伦理思 墨子《墨子》:提倡兼爱,同时打破等级观念,是古代功利主义开创者,提出判断善 恶不仅要看效果还要看动机。 (三)道家 老聃:名李耳,著《老子》、《道德经》认为: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庄子:名庄周,持悲观厌世虚无主义态度 (四)法家一 最高的行为准则是法 管子:著《管子》,认为道德于经济生活有密切关系,治国之道必先治民。 韩非:著《韩非子》,认为法制高于教化,夸大法制,忽视教有

(三)道德的特征 阶级性: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标准 继承性:人类社会代代相传 稳定性: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 自律性:依靠人们自行约束个人行为 广泛性:在人类社会被广泛认同和遵从 二、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道 德的功能集中表现为,它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及实现自我完 善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 (一)道德的主要功能 认识功能: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明辩善恶; 调节功能:通过评价的方式,指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 (二)道德的社会作用 道德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实际效果 道德影响社会意识形态 道德的精神促进作用 (三)道德的历史发展 道德发展的五种历史类型 1、原始社会 2、奴隶社会 3、封建社会 4、资本主义社会 5、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统治阶级的思想总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中国道德传统沿革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春秋战国时期 四书、五经: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书、礼、义、春秋 (一)儒家 1、孔子 《论语》“仁”为核心,孝悌、忠恕 2、孟轲 “亚圣”孟子 性善说、仁义,强调道德修养的主观努力 3、荀况 (1)著《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好利恶害 (2)道德的起源是群居生活的写照 (二)墨家的伦理思想 墨子 《墨子》:提倡兼爱,同时打破等级观念,是古代功利主义开创者,提出判断善 恶不仅要看效果还要看动机。 (三)道家 老聃:名李耳,著《老子》、《道德经》认为: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庄子:名庄周,持悲观厌世虚无主义态度 (四)法家——最高的行为准则是法 管子:著《管子》,认为道德于经济生活有密切关系,治国之道必先治民。 韩非:著《韩非子》,认为法制高于教化,夸大法制,忽视教育

汉至隋唐时期 封建伦理道德宗教化。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西汉 1、亲亲尊尊:君为一国之长:父为一家之长 2、董仲舒:醇儒,著《春秋繁露》:提出三纲五常和天人感应论。 3、王充:东汉,著《论衡》,认为礼仪之行在于知足 (一)魏晋南北胡:老庄该学消佛教盛行 原因:1 ,社会动荡 、佛教自汉明帝传入中国 3、儒、道、佛三家思想调和,达到根本一致 (三)隋唐时期 1、韩愈著《原道》 (3)将人的性和情分为上、中、下三等 2、李翱著《复性书》 (1)认为性情对立,性善(指人本性)、情恶(指人的欲望) (2)主张排除欲塑 宋元明至清代中期 宋元明 1、王安石文章《礼和论》《原性》《性情》 认为:性情本无善恶,而是人的感情欲望表现在行为上是否恰当, 并决定其善恶。合理是好人、不合理则是恶人 2、张载,著《正蒙》提倡爱一切泛爱思想:爱一切人,一切物 3、 陈亮 叶适的伦理观 认为逍德与功利密切相关,反对只讲动机不讲效果、只讲原则不讲利益的唯心主义 4、程颢程顺著《程氏遗书》 (1)认为封建伦理纲常即为天理 (2)修养之道在于“存天理去人欲 5、朱熹:程朱理学的代表 著《四书集注》《朱子语类 (1)把封建道德神圣、永恒化 (2)居数、穷理一 一接触事物,要研究其道理 6、王守仁发展陆九渊学说,与其合称陆王心学。著《传习录》,提倡进行道德自我 修养和教有。 7、李贽反对封建礼教 (1)自私是人的天性 (2)离开物质生活,道德无从谈起,去人欲之说是胡说。 (3)认为封建礼教是贪暴的君主束缚黎民百姓的工具 明末至清代 1、王夫之 提倡重视实践 (1)环境改变可导致人的本性变化 (2)理欲不可分 2、颜元

汉至隋唐时期 封建伦理道德宗教化。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西汉 1、亲亲尊尊:君为一国之长;父为一家之长。 2、董仲舒:醇儒,著《春秋繁露》:提出三纲五常和天人感应论。 3、王充:东汉,著《论衡》,认为礼仪之行在于知足 (二)魏晋南北朝:老庄玄学 道佛教盛行 原因:1、社会动荡 2、佛教自汉明帝传入中国 3、儒、道、佛三家思想调和,达到根本一致 (三)隋唐时期 1、韩愈 著《原道》 (1)提倡道德,批判佛教 (2)用博爱讲释“仁” (3)将人的性和情分为上、中、下三等 2、李翱 著《复性书》 (1)认为性情对立,性善(指人本性)、情恶(指人的欲望) (2)主张排除欲望 宋元明至清代中期 (一)宋元明 1、王安石 文章《礼和论》《原性》《性情》 认为:性情本无善恶,而是人的感情欲望表现在行为上是否恰当, 并决定其善恶。合理是好人、不合理则是恶人 2、张载,著《正蒙》提倡爱一切 泛爱思想:爱一切人,一切物 3、陈亮、叶适的伦理观 认为道德与功利密切相关,反对只讲动机不讲效果、只讲原则不讲利益的唯心主义 4、程颢 程颐 著《程氏遗书》 (1)认为封建伦理纲常即为天理 (2)修养之道在于“存天理去人欲” 5、朱熹:程朱理学的代表 著《四书集注》《朱子语类》 (1)把封建道德神圣、永恒化 (2)居敬、穷理——接触事物,要研究其道理 6、王守仁 发展陆九渊学说,与其合称陆王心学。著《传习录》,提倡进行道德自我 修养和教育。 7、李贽 反对封建礼教 (1)自私是人的天性 (2)离开物质生活,道德无从谈起,去人欲之说是胡说。 (3)认为封建礼教是贪暴的君主束缚黎民百姓的工具 明末至清代 1、王夫之 提倡重视实践 (1)环境改变可导致人的本性变化 (2)理欲不可分 2、颜元

人的欲望是人性的必然表现 (1)认为义利统 (2) 道德修养上主张既要反复学习、又要实践,反对闭门思过 3、戴震 认为程朱理学杀人 求生存的欲望是人的本性和权力,不可否定和剥夺。 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改良派 1、康有为《大同书》等,空想社会主义 2、谭嗣同《仁学》 (1)提倡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 (2)批判君主专制、封建笔级 3、严复《天演论》译著 )认为相互竞 有助于社会发展 (2)批判韩愈圣人说、尊君论。 (二)民主派 1、章太炎 (1)著《革命道德论》《诸子学略论》 (2)认为道德随 积业变化 (3)批判孔子及儒学 2、孙中山 (1)三民主义 (2)恢复旧有道德,忠者、仁爱、信义、和平 (3)个人的内治、外修、:格物、致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第二节继承和弘扬优良道德传统 人类道德的发展且有其内在的想律性,是在继承和弘扬杨代良道德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 和进步的。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紧密结合新的实际,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 3、大学生个人成长的重要条件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重视整体利益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林则徐主张“荷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推崇 “仁爱”原则,强调人际关系中的伦理义务和责任 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人的欲望是人性的必然表现 (1)认为义利统一 (2)在道德修养上主张既要反复学习、又要实践,反对闭门思过 3、戴震 认为程朱理学杀人 求生存的欲望是人的本性和权力,不可否定和剥夺。 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一)改良派 1、康有为《大同书》等,空想社会主义 2、谭嗣同《仁学》 (1)提倡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 (2)批判君主专制、封建等级。 3、严复《天演论》译著 (1)认为相互竞争有助于社会发展 (2)批判韩愈圣人说、尊君论。 (二)民主派 1、章太炎 (1)著《革命道德论》《诸子学略论》 (2)认为道德随职业变化 (3)批判孔子及儒学 2、孙中山 (1)三民主义 (2)恢复旧有道德,忠者、仁爱、信义、和平 (3)个人的内治、外修、:格物、致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第二节 继承和弘扬优良道德传统 人类道德的发展具有其内在的规律性,是在继承和弘扬优良道德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 和进步的。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紧密结合新的实际,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 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 3、大学生个人成长的重要条件 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重视整体利益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林则徐主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推崇“仁爱”原则,强调人际关系中的伦理义务和责任 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右信 自强不息的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注重大义,讲求奉献 “义币于“利 生,亦我所欲也 亦我所欲也 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 三、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 族优良 道德传 中国传统美德与修身养性,强调个人的自身修养 克己复礼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修白为木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亲)民,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 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庄人,青是皆以修身为本 重学植田 好仁不好学,起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 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君子有九思: 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敏,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克己自省 孔子的学生曾参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往不信乎?传不习 乎?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面内自省也 慎独自律 道也者, 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知行合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积善成德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第三节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社会主义道德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 中国古代优良道德传统的传承和升华。是中国革命道德传统的直接继承和发展。中国革命道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自强不息的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注重大义,讲求奉献 “义”重于“利”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 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中国传统美德与修身养性,强调个人的自身修养 克己复礼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修身为本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亲)民,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 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重学慎思 好仁不好学,起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 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君子有九思: 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克己自省 孔子的学生曾参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往不信乎?传不习 乎?”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慎独自律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知行合一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积善成德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第三节 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社会主义道德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 中国古代优良道德传统的传承和升华。是中国革命道德传统的直接继承和发展。中国革命道

德传统式指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中围新民主 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造革命中所形成的革命气概,精神品质和道德情操。中 国革命道德传统式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中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思塑源泉 大力 扬中国革命道德传统,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全社会尤其 是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意义,确立社会主义道德观念,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 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升华自己的道德境界,为健康成才打下良好的道德基础。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会主义 德 建设的核心和原 社会主义来辱双 社会主义道德核心: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 毛泽东 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 为着解放人民,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四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因有 比泰山还重,法马卖力 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 山还要重的。 国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 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 你的办。“挤兵简政”这一条查见是费外人上李是铭失生提出来的:他摄得好对人民 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 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发达起来。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还要和全国大 多数人民走这一条路。我们今天已经领导着有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但是还不够,还要 更大此。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特,要看到光明。受 提高我们的勇气。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要奋斗就会 有辆 ,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 想到大多人民的编苦 我们 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不过,我们应当尽量减少那些不必要的栖牲。我们的干部要关 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此事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 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论悼会。这要成为一个制度。这个方法也要介绍到老百性那里 去。村上的人死了,开个追会。 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衰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未 一、为人民服务是一种全新的道德 前资木主义社会的主流道德是等级、特权道德。中国古代也是等级制度的道德。为人民 服务的新含义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是目的和手段相统一的道德。 2、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3、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给为人民服务注入了新的时代内容。 三、市场经济与为人民服务

德传统式指 1919 年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中国新民主 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造革命中所形成的革命气概,精神品质和道德情操。中 国革命道德传统式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思想源泉。大力弘 扬中国革命道德传统,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全社会尤其 是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意义,确立社会主义道德观念,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 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升华自己的道德境界,为健康成才打下良好的道德基础。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道德核心: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 毛泽东 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 为着解放人民,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 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 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 山还要重的。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 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 你的办。“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 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 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发达起来。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还要和全国大 多数人民走这一条路。我们今天已经领导着有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但是还不够,还要 更大些,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 提高我们的勇气。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要奋斗就会 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 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不过,我们应当尽量减少那些不必要的牺牲。我们的干部要关 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 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这要成为一个制度。这个方法也要介绍到老百姓那里 去。村上的人死了,开个追悼会。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一、为人民服务是一种全新的道德 前资本主义社会的主流道德是等级、特权道德。中国古代也是等级制度的道德。为人民 服务的新含义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是目的和手段相统一的道德。 二、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1、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 2、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3、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给为人民服务注入了新的时代内容。 三、市场经济与为人民服务

1、市场经济运行的原则是一等价交换,其前提是互利:其内在要求是主观为自己,客 观为他人:为人民服务包含公正(平等):贡献与索取对等 诚信是商品经济之 为人民服务引伸出诚信:言行一致,说话算数 四、为人民服务的三个层 A、底线层次:做好本职工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B、较高层次:努力为人民服务,多办实事、好事,不计个人得失。 C、最高层次:不计报酬,不讲条件的无私奉献。努力实践为人民服务的道德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仍然需要大力倡导和努力实践为人民服务的道德,为入 民服务可以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表现出 来,它体现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先进性要求与 泛性要求的统 应成为全民道德的准则。 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集体主义 1、集体主义精神实质是个人、集体、国家相一致。 发展他们正当的个人利益 ②集体利益优先的基础上 和个人利益相结合: ③责一切侵犯国家、集体、社会和个人正当利益的行为。 2、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 第一,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第一,补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供体利益高干个人利益: 第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3、集体主义的层次性 第一为起码要求:追求和实现个人利益时不得侵犯和妨碍群众,社会和他人的公共利益: 第二为一般要求:追求和实现个人利益时,兼顾群众、社会的公共利益: 第三为最高要求:必要时不惜牺牲个人利益,把他人、群众、社会的公共利益放在个 人利益前,成他人之美。 社会主义荣辱观 1、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 2、体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客观要求 3、大学生要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紫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融 以遵纪守法为 ,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垠苦奇斗为荣,以骄套淫逸为耻。 第四节格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第一次系统明 确地提出“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敏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大学生掌握并践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加强诚信道德建设,增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是提高 自身道德素质,锤炼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

1、市场经济运行的原则是—等价交换,其前提是互利;其内在要求是主观为自己,客 观为他人;为人民服务包含公正(平等):贡献与索取对等 2、诚信是商品经济之本,为人民服务引伸出诚信:言行一致,说话算数 四、为人民服务的三个层次 A、底线层次:做好本职工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B、较高层次:努力为人民服务,多办实事、好事,不计个人得失。 C、最高层次:不计报酬,不讲条件的无私奉献。努力实践为人民服务的道德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仍然需要大力倡导和努力实践为人民服务的道德。为人 民服务可以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表现出来,它体现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先进性要求与 广泛性要求的统一,应成为全民道德的准则。 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集体主义 1、集体主义精神实质是个人、集体、国家相一致。 ①国家集体和社会有义务关心保护人民群众,发展他们正当的个人利益; ②集体利益优先的基础上,实行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 ③谴责一切侵犯国家、集体、社会和个人正当利益的行为。 2、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 第一,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第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第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3、集体主义的层次性 第一为起码要求:追求和实现个人利益时不得侵犯和妨碍群众、社会和他人的公共利益; 第二为一般要求:追求和实现个人利益时,兼顾群众、社会的公共利益; 第三为最高要求:必要时不惜牺牲个人利益,把他人、群众、社会的公共利益放在个 人利益前,成他人之美。 社会主义荣辱观 1、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 2、体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客观要求 3、大学生要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第四节 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2001 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第一次系统明 确地提出“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大学生掌握并践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加强诚信道德建设,增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是提高 自身道德素质,锤炼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

一、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提出与主要内容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基本规范和要求 二、大学生与诚信道德 诚实守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 三、大学生努力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自我学习和向道德模范学习、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规范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 敬业奉献 作为公民应道循的基本道德规范。 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 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 思老顺: 1、道德的功能 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及意义 3、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内涵 4、现代公民道德素质与大学生道德品质 张晓红2009年4月初稿 李明2010年9月第二次修订 2011年9月第三次修订

一、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提出与主要内容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基本规范和要求 二、大学生与诚信道德 诚实守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 三、大学生努力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自我学习和向道德模范学习、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规范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 敬业奉献”作为公民应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 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 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 思考题: 1、道德的功能 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及意义 3、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内涵 4、现代公民道德素质与大学生道德品质 张晓红 2009 年 4 月初稿 李 明 2010年9月第二次修订 2011年9月第三次修订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