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素的重要思想成果 ·第二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散训 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略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 正确认识和处 里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四、初步探素的其他理论成果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杜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1、从学习苏联棋式到反思苏联模式 1950年2月14日,中苏两国在莫斯科签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苏联“已经建设起来了一个伟大的光辉灿烂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的最 好的先生” 苏联的探索 1、列宁时期 1917年十月革命,实行高度计划和集中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21年,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 2、斯大林时代: 形成了在公有制基础上高度集权的苏联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这个模式成为包括中 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仿效了样板。 苏联模式的特点 学习苏联不能代替对本国的建设道路的探索 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国内和党内相继出现了一些问题。而毛泽东在学习苏联 经验的过程中也逐步觉察到了苏联模式的某些弊端,陆续发现苏联的一些经验并不完全适合 我国的国情。开始产生了探寻中国自己道路的思想。 风云突变的1956年 1956年,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苏联和东歌一些社会主义国家,都在发生着广泛而又深刻的 变化 ·在1956年2月召开的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 密报告”,尖锐地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和肃反扩大化错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中产生强烈的震动,也给中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引发了西方的反苏反共的浪潮和波匈事件。 毛泽东说赫鲁晓夫“秘密报告”的作用有两点: ·一是他揭了盖子,一是他桶了福子。 ·说他揭了盖子,就是进他的秘密报告表明,苏联、斯大林并不是一切都是正确的 1
1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 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 四、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 1、从学习苏联模式到反思苏联模式 1950 年 2 月 14 日,中苏两国在莫斯科签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苏联“已经建设起来了一个伟大的光辉灿烂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的最 好的先生”。 苏联的探索 1、列宁时期: 1917 年十月革命,实行高度计划和集中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21 年,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 2、斯大林时代: 形成了在公有制基础上高度集权的苏联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这个模式成为包括中 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仿效了样板。 苏联模式的特点: 学习苏联不能代替对本国的建设道路的探索 1953 年 3 月,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国内和党内相继出现了一些问题。而毛泽东在学习苏联 经验的过程中也逐步觉察到了苏联模式的某些弊端,陆续发现苏联的一些经验并不完全适合 我国的国情。开始产生了探寻中国自己道路的思想。 风云突变的 1956 年 1956 年,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苏联和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都在发生着广泛而又深刻的 变化 • 在 1956 年 2 月召开的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 密报告”,尖锐地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和肃反扩大化错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中产生强烈的震动,也给中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 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引发了西方的反苏反共的浪潮和波匈事件。 • 毛泽东说赫鲁晓夫“秘密报告”的作用有两点: • 一是他揭了盖子,一是他捅了漏子。 • 说他揭了盖子,就是讲他的秘密报告表明,苏联、斯大林并不是一切都是正确的

完全照撤搬苏联不行,这就破除了迷信。说他桶了漏子,就是讲他作的这个秘密报告 没有经过党内充分酝酿,草率提出,纰漏百出:暴露和纠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如 此重大而长期的问题,事先不与各国共产党通气,难免引起巨大震荡和思想分歧。 小结: 1956年的复杂形势迫使每一个执政的共产党重新思考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 和现实问题。时代在呼唤着新的认识、新的思想的出现。 管经为马列主义思想宝库贡献了极为丰富的新民主主义理论的中国共产党自然而然地 迎接了这场挑战,开始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伟大探索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指导原则(基本轨道) 以苏为鉴,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 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 3 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工作路线) 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 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如何调动积极性? ·首先,若眼于从经济工作的各个方面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前五条主要讨论经济问题) ·其次,从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生活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后五条,讲汉族与少数民族 的关系 党与非党的关系、革命 反革 关系、 是非关系 中国 再次,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尽可能地克服消极因素,并且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 极因素。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1、社会主义社会矛盾思想提出的背景 (1)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弥漫着动荡不安的气氛,发生了波匈事件。 (2)帝国主义的反社会主义的浪潮 国内背景 ·大量人民内部矛质涿步成为政治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矛盾 ·1956年秋冬出现了“闹事情况,思想上缺乏准备 工作处置不当,造成矛盾激 956年下半年,国内经济出现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供应紧张的情况, 些 会矛盾表现得比较突出,有些地方甚至发生工人罢工、学生罢课的事件。在半年内 全国各地,大大小小,大约有一万多工人罢工,一万多学生罢课。从1956年1 0月起,广东、河南、安微、浙江、江西、山西、河北、辽宁等省,还发生了部分 农民要求退社的情况。对政府的批评意见,对现实的不满的言论,也多起来了”《毛 泽东传(194g 1976 2、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的主要内容 ·(1)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 会主义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 (2)关于杜会主义杜会的基本矛盾。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 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第三,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 ·第四,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2 完全照搬苏联不行,这就破除了迷信。说他捅了漏子,就是讲他作的这个秘密报告, 没有经过党内充分酝酿,草率提出,纰漏百出;暴露和纠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如 此重大而长期的问题,事先不与各国共产党通气,难免引起巨大震荡和思想分歧。 小结: 1956 年的复杂形势迫使每一个执政的共产党重新思考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 和现实问题。时代在呼唤着新的认识、新的思想的出现。 曾经为马列主义思想宝库贡献了极为丰富的新民主主义理论的中国共产党自然而然地 迎接了这场挑战,开始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伟大探索。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指导原则(基本轨道) 以苏为鉴,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 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 3、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工作路线) “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 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如何调动积极性? • 首先,着眼于从经济工作的各个方面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前五条主要讨论经济问题)。 • 其次,从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生活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后五条,讲汉族与少数民族 的关系、党与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 再次,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尽可能地克服消极因素,并且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 极因素 。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 1、社会主义社会矛盾思想 提出的背景 • 国际背景: • (1)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弥漫着动荡不安的气氛,发生了波匈事件。 • (2)帝国主义的反社会主义的浪潮 国内背景 • 大量人民内部矛盾逐步成为政治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矛盾。 • 1956 年秋冬出现了“闹事”情况,思想上缺乏准备,工作处置不当,造成矛盾激化。 • 1956年下半年,国内经济出现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供应紧张的情况,一些社 会矛盾表现得比较突出,有些地方甚至发生工人罢工、学生罢课的事件。在半年内, 全国各地,大大小小,大约有一万多工人罢工,一万多学生罢课。从1956年1 0 月起,广东、河南、安徽、浙江、江西、山西、河北、辽宁等省,还发生了部分 农民要求退社的情况。对政府的批评意见,对现实的不满的言论,也多起来了” 《毛 泽东传(1949——1976 2、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的主要内容 • (1)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 会主义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 。 • (2)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 第一,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 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 •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 第三,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 。 • 第四,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3)关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己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 现实之间的 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 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4)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矛后反映在政治上以划分为敌我不话和人民内部矛恬,这是两类 性质完全不同的矛盾 敌我矛盾是人民同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 团的矛盾,这是根本利益对立基醋上的矛盾,因而是对抗性的矛盾。一股说来,人 民内部矛盾后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因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但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两类 不同性质的矛盾可以互相转化 义社会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的矛 毛泽东论述了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的基本方法。他指出:敌我之间和人 民内部这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简单地说起来,前者是分清敌 我的问题,后者是分清是非的问题。 。 专政:敌我矛质:民主:人民内部P79 (5)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 方 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一个总方针 具体方针: 对于政治思想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团结 一批评一团结”的方针,坚持说 服教育、讨论的方法 对于物质利益、分配方面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兼顾 国家 、集体和个人 三方面的利益 对于人民群众和政府机关的矛盾,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要努力克服政府机关的 官僚主义,也要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教有: ·对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自由讨论和科 学实践、艺术实践去解决 和民主党派的矛后,实行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长 期共存 互相监督”的方针: ·对于民族之间的矛盾,实行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方针,若重反对大汉族主义,也 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 (6)关于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目的和意义 “向自然界开展,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 们的新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这一论断的根本着眼点, 在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全党的注意力转到社会主义 建设上来 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受苏联的影响,我国一度过多强调重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发展,影响了农业和轻工业 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比例失调,这就促使党和毛泽东思考如何走中国工业化 3
3 • (3)关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 “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 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 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 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 (4)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 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反映在政治上可以划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两类 性质完全不同的矛盾 。 • 敌我矛盾是人民同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 团的矛盾,这是根本利益对立基础上的矛盾,因而是对抗性的矛盾。一般说来,人 民内部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因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 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但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两类 不同性质的矛盾可以互相转化。 • (4)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 毛泽东论述了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的基本方法。他指出:敌我之间和人 民内部这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简单地说起来,前者是分清敌 我的问题,后者是分清是非的问题。 • 专政:敌我矛盾;民主:人民内部 P79 • (5)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 • 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一个总方针。 • 具体方针: • 对于政治思想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坚持说 服教育、讨论的方法; • 对于物质利益、分配方面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兼顾 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面的利益; • 对于人民群众和政府机关的矛盾,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要努力克服政府机关的 官僚主义,也要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教育; • 对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通过自由讨论和科 学实践、艺术实践去解决; • 对于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矛盾,实行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长 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 对于民族之间的矛盾,实行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方针,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也 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 • (6) 关于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目的和意义 • “向自然界开展,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 们的新国家”。 • (7)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这一论断的根本着眼点, 在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全党的注意力转到社会主义 建设上来。 • 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 受苏联的影响,我国一度过多强调重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发展,影响了农业和轻工业 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比例失调,这就促使党和毛泽东思考如何走中国工业化

道路的问题。 鉴于中国社会生产力落后,经济基础薄弱,又是农业大国,毛泽东提出了以农业为 ,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的国民经济的总方针, “两条腿走路 1958年毛泽东又提出了一整套“两条婴走路”的方针即重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重工业和轻 工业同时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和小 企业同时并。第禁 四初步探素的 其他 论成果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还提出了其他一些重要 的思想理论观点。 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社会主义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 达的社会主义 ◆ 在我国, 社会主义建设具有艰难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完成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艰 巨的任务。 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限巨的任务。 ·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在中国,50年不行,会要100年,或者更多的时间。建 ,必须不断在实践中积紫经验, 逐步克服盲目性,认识客观规律,才能 实现认识上的飞跃: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 找出社会 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制定适合中国情况的方针和政策。 b.关于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豫 ◆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国。 ◆两步走战略: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 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 使中国走在世界前列 c关于经济建设方针 >八大提出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重稳步前进的方针。 >毛泽东多次阐述了统筹兼顺的方针。 >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外援。P83 d.关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刘、周:把资本主义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 >朱德:注意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 >陈云:“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上老行 毛泽东 发展商品生 利用价值规律 刘少奇:使社会主义经济既有计划性又有多样性和灵活性,按经济办法管理经济 >陈云:适合于我国情况和人民需要的社会主义的市场。 >毛泽东的“两参一改三结合”, >邓小平关于整倾工业企业,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等观点」 【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八大提出进一步扩大民主,反对官僚主义,加强对于国家工作的监督,健全法制 “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 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
4 道路的问题。 ➢ 鉴于中国社会生产力落后,经济基础薄弱,又是农业大国,毛泽东提出了以农业为 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的国民经济的总方针。 “两条腿走路” 1958 年毛泽东又提出了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即重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重工业和轻 工业同时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和小 型企业同时并举,等等 四.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20 世纪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还提出了其他一些重要 的思想理论观点。 a. 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 社会主义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 达的社会主义。 ◆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艰难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完成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艰 巨的任务。 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 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在中国,50 年不行,会要 100 年,或者更多的时间。建 设社会主义,必须不断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逐步克服盲目性,认识客观规律,才能 实现认识上的飞跃;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找出社会主 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制定适合中国情况的方针和政策。 b. 关于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 ◆ 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国。 ◆ 两步走战略: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 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中国走在世界前列。 c. 关于经济建设方针 ➢ 八大提出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重稳步前进的方针。 ➢ 毛泽东多次阐述了统筹兼顾的方针。 ➢ 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外援。P83 d. 关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 毛、刘、周:把资本主义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 ➢ 朱德:注意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 ➢ 陈云:“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 e. 关于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 ➢ 毛泽东:发展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 ➢ 刘少奇:使社会主义经济既有计划性又有多样性和灵活性,按经济办法管理经济。 ➢ 陈云:适合于我国情况和人民需要的社会主义的市场。 ➢ 毛泽东的“两参一改三结合”, ➢ 邓小平关于整顿工业企业,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等观点。 f. 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 八大提出进一步扩大民主,反对官僚主义,加强对于国家工作的监督,健全法制。 ➢ “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 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

£关于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都具有重要作用,要建设一支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 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加强和改善党对知识分子和科学文化工作的领导。 g其他 >毛泽东以及党的其他领导人还在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实现国家统一、外交和国际 战略、执政党建设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观点。 第二节社会主义建设道略初 索的音义和敏加 社会主义建设道 路初步探素的意义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素的经验教训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1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杜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如何巩固和发展这一制度成为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党领导 全国人民, 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在经济 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取得重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 了广大人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践中得到了发展。 2、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成功的的经哈, 失误的教训:思想资源 在探索中形成的 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思想观点,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尤其是关于社 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这一时期的建设成就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3、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贱 探索的成就表明,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各个国家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 独立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不仅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也丰富了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为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素的经验教训 ·第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 路。 实践证明,只有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准确把握中国基本国情,运用马克 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 ,分析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充分认识社会主义 建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才能逐步掌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开辟适合中国特点的社 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二,必须正确队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实践证明,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始终坚持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对于社会主义社会一定范臣 内长期存在的阶级斗争,不能将其简单地等同于全国范围的阶级斗争,更不能搞大 规模的玫治运动。 第三,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棋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 急于求成。 。 实践证明,社会士义建设必须采取科学态度,深入了解和分析实际情况,努力按照 客观经济规律办事。毛泽东指出 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 律的认识,必须有 程。必须从实践出发,从没有经验到有经验,从有较少的经验,到有较多的经验, 从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到逐步地克服盲目性、认识客观规律、 从而获得自由,在认识上出现一个飞跃,到达自由王国。”只有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 5
5 f. 关于知识分子 ➢ 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都具有重要作用,要建设一支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 伍。 ➢ 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加强和改善党对知识分子和科学文化工作的领导。 g. 其他 ➢ 毛泽东以及党的其他领导人还在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实现国家统一、外交和国际 战略、执政党建设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观点。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1.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如何巩固和发展这一制度成为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党领导 全国人民,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经济、 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取得重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 了广大人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践中得到了发展。 2、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成功的的经验,失误的教训:思想资源。 在探索中形成的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思想观点,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尤其是关于社 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 这一时期的建设成就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 3、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探索的成就表明,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各个国家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 独立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不仅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也丰富了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为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 第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 路。 • 实践证明,只有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准确把握中国基本国情,运用马克 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充分认识社会主义 建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才能逐步掌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开辟适合中国特点的社 会主义建设道路。 • 第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 实践证明,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始终坚持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对于社会主义社会一定范围 内长期存在的阶级斗争,不能将其简单地等同于全国范围的阶级斗争,更不能搞大 规模的政治运动。 • 第三,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 急于求成。 • 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采取科学态度,深入了解和分析实际情况,努力按照 客观经济规律办事。毛泽东指出:“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的认识,必须有一个过 程。必须从实践出发,从没有经验到有经验,从有较少的经验,到有较多的经验, 从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到逐步地克服盲目性、认识客观规律、 从而获得自由,在认识上出现一个飞跃,到达自由王国。”只有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

础上,才能逐步掌握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 第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实我证明 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就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 法制。大力发展人民民主,确保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使公民的民主权利得到 切实保障: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一级党组织和领导人都不能有超 出法律之上的权利,各种制度和法律不能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能因领导人看 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第五,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实践证明,无产阶级政党在执政以后,必须认真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 反对个人崇拜,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党的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 创造性,保证党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必须大力发扬党内民主,确保党员的民 主权利,避免少数人说了算、个人说了算的现象。 第 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 会主义。 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历史总是在继承和超越中前进。资本主义的出现,开创 了生产力快速发展的时代,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 并不意味若社会主义要全盘否定和抛弃资本主义创造的一切成果,也并意味若社会 主义不同资水士义发牛任何联系 ,相反,社会主义要体现出相对资本主义的优势并 最终战胜资本主义, 以须 借鉴不 及收包括资本主义文 9的 切让人类 成果,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生产力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6 础上,才能逐步掌握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 • 第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 实践证明,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 法制。大力发展人民民主,确保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使公民的民主权利得到 切实保障;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一级党组织和领导人都不能有超 出法律之上的权利,各种制度和法律不能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能因领导人看 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 第五,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 实践证明,无产阶级政党在执政以后,必须认真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 反对个人崇拜,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党的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 创造性,保证党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必须大力发扬党内民主,确保党员的民 主权利,避免少数人说了算、个人说了算的现象。 第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 社会主义。 • 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历史总是在继承和超越中前进。资本主义的出现,开创 了生产力快速发展的时代,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 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要全盘否定和抛弃资本主义创造的一切成果,也并意味着社会 主义不同资本主义发生任何联系。相反,社会主义要体现出相对资本主义的优势并 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必须大胆借鉴和吸收包括资本主义文明在内的一切让人类文明 成果,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生产力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ppt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ppt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2).ppt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ppt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1/2).ppt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作业习题汇总(含答案要点).pdf
- 安徽大学:《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共四个专题).doc
- 安徽大学:《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含参考答案).pdf
- 安徽大学:《公共关系学》课程授课教案(授课教师:李明).docx
- 安徽大学:《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大纲(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pdf
-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件PPT教学课件(2021)专题7 学习法治思想 提升法治素养 第2讲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pptx
-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件PPT教学课件(2021)专题7 学习法治思想 提升法治素养 第4讲 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pptx
-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件PPT教学课件(2021)第五章 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道德品格 第1讲 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与原则.pptx
-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件PPT教学课件(2021)专题7 学习法治思想 提升法治素养 第1讲 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pptx
-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件PPT教学课件(2021)专题7 学习法治思想 提升法治素养 第3讲 维护宪法权威.pptx
-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件PPT教学课件(2021)专题4 继承优良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 第1讲 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pptx
-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件PPT教学课件(2021)第五章 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道德品格 第2讲 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pptx
-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件PPT教学课件(2021)第五章 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道德品格 第3讲 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pptx
-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件PPT教学课件(2021)专题4 继承优良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 第2讲 做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pptx
-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件PPT教学课件(2021)专题5 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pptx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ppt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五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ppt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六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ppt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全面深化改革的有关问题.ppt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ppt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ppt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九章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ppt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九章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理论.ppt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ppt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一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ppt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ppt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九章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ppt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中国革命道路.ppt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辅导报告.ppt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授课教案(教材讲义,共十二章).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