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工程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 Highway engineering geology(适用于交通工程、测绘工程)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DF
文档页数:17
文件大小:299.51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工程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 Highway engineering geology(适用于交通工程、测绘工程)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工程地质学》教学大纲(适用于交通工程、测绘工程)1、课程名称:公路工程地质、工程地质概论2、英文名称:Highwayengineering geology3、课程编号:0515044、课程类型:专业限选课5、总学时:286、适用对象:交通工程、测绘工程本科7、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化学、物理、工程力学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工程地质学》是交通工程、土木工程、测绘工程和地质勘察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它是在物理、化学、工程力学、测量学和画法几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土力学、岩体力学、路基工程、勘察设计、桥梁工程、钻探学等后继课程服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与工程有关的工程地质基本知识,对简单的工程地质条件能进行评价和正确合理的设计能力,并能初步阅读分析工程地质资料,为设计和施工服务。使学生具备初步工程地质工作的基本素质。通过1周的野外实习,使学生获得判别矿物岩石、地质构造、地层岩性、不良地质和特殊地质现象等方面的实践能力。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释地质现象,完成学习知识到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安排教学环节课时安排讨论习题实验上机其它讲课课程设计合计课课课24428第一部分绪论(2学时)自的与要求工程地质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与任务;工程地质的主要内容;本课程的特点与学习方法:内容与重点)重点掌握五大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条件包含内容。第二部分岩石(建议学时数:4学时)【目的与要求】地壳的概念,地球内部层圈的划分;矿物的定义,矿物的主要物理性质,最主要造岩矿物的特征及肉眼鉴定;【内容与重点】掌握岩石的定义;岩石的成因类型。岩浆岩的定义,岩浆岩的形成,岩浆岩的化学成分及矿物成分、产状、结构、构造,主要岩浆岩的特征及肉眼鉴定。沉积岩的形成,沉积岩的物质成分,沉积岩的结构、构造,主要沉积岩的特征及肉眼鉴定。变质岩的形成,变质岩的矿物特征,变质岩的特征及肉眼鉴定。第三部分地质作用及地史概述(建议学时数:2学时)【自的与要求)地质作用的概念和类型;地史的概念,地质年代的确定与划分:

《工程地质学》教学大纲(适用于交通工程、测绘工程) 1、课程名称:公路工程地质、工程地质概论 2、英文名称:Highway engineering geology 3、课程编号:051504 4、课程类型:专业限选课 5、总学时:28 6、适用对象:交通工程、测绘工程本科 7、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化学、物理、工程力学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工程地质学》是交通工程、土木工程、测绘工程和地质勘察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 技术基础课。它是在物理、化学、工程力学、测量学和画法几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土 力学、岩体力学、路基工程、勘察设计、桥梁工程、钻探学等后继课程服务。通过本课程 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与工程有关的工程地质基本知识,对简单的工程地质条件能进行评 价和正确合理的设计能力,并能初步阅读分析工程地质资料,为设计和施工服务。使学生 具备初步工程地质工作的基本素质。通过1周的野外实习,使学生获得判别矿物岩石、地 质构造、地层岩性、不良地质和特殊地质现象等方面的实践能力。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 问题和解释地质现象,完成学习知识到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安排 教 学 环 节 课 时 安 排 讲课 习题 课 讨论 课 实验 课 上机 课程设计 其它 合计 24 4 28 第一部分  绪论(2学时) 【目的与要求】 工程地质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与任务;工程地质的主要内容;本课程的 特点与学习方法; 【内容与重点】 重点掌握五大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条件包含内容。 第二部分  岩石(建议学时数:4学时) 【目的与要求】地壳的概念,地球内部层圈的划分;矿物的定义,矿物的主要物理性 质,最主要造岩矿物的特征及肉眼鉴定; 【内容与重点】掌握岩石的定义;岩石的成因类型。岩浆岩的定义,岩浆岩的形成,岩 浆岩的化学成分及矿物成分、产状、结构、构造,主要岩浆岩的特征及肉眼鉴定。沉积岩 的形成,沉积岩的物质成分,沉积岩的结构、构造,主要沉积岩的特征及肉眼鉴定。变质 岩的形成,变质岩的矿物特征,变质岩的特征及肉眼鉴定。 第三部分  地质作用及地史概述(建议学时数:2学时) 【目的与要求】地质作用的概念和类型;地史的概念,地质年代的确定与划分;

内容与重点)地质年代的确定与划分。第四部分地质构造(建议学时数:4学时)目的与要求褶皱构造的定义:单斜构造及岩层产状要素:褶曲基本类型,褶曲要素,褶曲及褶皱的类型,褶曲的应力分析和工程评价,褶皱构造与道路工程关系;断裂构造的定义。裂隙的定义、分类,裂隙统计(玫瑰花图,极点图),裂隙发育程度分级。断层定义、要素、分类,断层的野外标志,断裂构造的应力分析和工程评价,断裂构造与道路工程的关系;(内容与重点)各种地质构造形态在地质图上的表现特征,地质图的阅读。第五部分风化作用(建议学时数:2学时)【目的与要求】风化作用的类型,影响岩石风化的因素;岩石风化的垂直分带,残积层的特征:风化岩层的调查和处理措施:【内容与重点】风化作用的类型;岩石风化的垂直分带,残积层的特征。第六部分地表流水的地质作用(建议学时数:2学时)(自的与要求暂时性地表流水的地质作用,坡积层、洪积层的形成及其特征,冲沟的形成,发展与防治。河流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残积层的形成及其特征;(内容与重点)河流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第七部分地震(建议学时数:2学时)自的与要求)了解地震现象,地震成因分类内容与重点)重点掌握地震分级,地震烈度。公路震害及其防震措施。第八部分地貌(建议学时数:2学时)【目的与要求】地貌的概念,地貌的形成,地貌的发展规律,地貌分类。山岭地貌的分类,口、山坡及其工程地质特征;【内容与重点】河谷地貌形态,阶地成因、基本类型及工程地质特征。第九部分地下水(建议学时数:4学时)【目的与要求】地下水存在形式,地下水的道路工程意义,地下水形成条件;【内容与重点】潜水定义、特征,潜水补给、排泄条件,潜水等水位线图,水文地质部面图;承压水特征,承压水埋藏条件。裂隙水与泉的概念;地下水对道路工程的危害等。第十部分实验(建议学时数:4学时)实验一、常见造岩矿物的肉眼鉴定(建议学时数:2学时)的与要求)熟悉与掌握用肉眼鉴定矿物的方法:熟悉掌握常见矿物的形态特征及物理性质特征,并据此鉴别矿物;为鉴定岩石打下基础实验二、常见三大岩石的肉眼鉴定(建议学时数:2学时)【目的与要求】学习肉眼鉴定岩石的步骤和方法;观察和掌握岩石的结构、构造及其主要特点;通过对岩石标本的详细观察和描述,了解岩石的简单分类及掌握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三、地质实习(见野外地质实习指导书)四、教材及参考书

【内容与重点】地质年代的确定与划分。 第四部分  地质构造(建议学时数:4学时) 【目的与要求】褶皱构造的定义;单斜构造及岩层产状要素;褶曲基本类型,褶曲要 素,褶曲及褶皱的类型,褶曲的应力分析和工程评价,褶皱构造与道路工程关系;断裂构 造的定义。裂隙的定义、分类,裂隙统计(玫瑰花图,极点图),裂隙发育程度分级。断 层定义、要素、分类,断层的野外标志,断裂构造的应力分析和工程评价,断裂构造与道 路工程的关系; 【内容与重点】各种地质构造形态在地质图上的表现特征,地质图的阅读。 第五部分  风化作用(建议学时数:2学时) 【目的与要求】风化作用的类型,影响岩石风化的因素;岩石风化的垂直分带,残积层 的特征;风化岩层的调查和处理措施; 【内容与重点】风化作用的类型;岩石风化的垂直分带,残积层的特征。 第六部分  地表流水的地质作用(建议学时数:2学时) 【目的与要求】暂时性地表流水的地质作用,坡积层、洪积层的形成及其特征,冲沟的 形成,发展与防治。河流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残积层的形成及其特征; 【内容与重点】河流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第七部分   地震  (建议学时数:2学时) 【目的与要求】了解地震现象,地震成因分类; 【内容与重点】重点掌握地震分级,地震烈度。公路震害及其防震措施。 第八部分    地貌(建议学时数:2学时) 【目的与要求】地貌的概念,地貌的形成,地貌的发展规律,地貌分类。山岭地貌的分 类,垭口、山坡及其工程地质特征; 【内容与重点】河谷地貌形态,阶地成因、基本类型及工程地质特征。 第九部分    地下水(建议学时数:4学时) 【目的与要求】地下水存在形式,地下水的道路工程意义,地下水形成条件; 【内容与重点】潜水定义、特征,潜水补给、排泄条件,潜水等水位线图,水文地质剖 面图;承压水特征,承压水埋藏条件。裂隙水与泉的概念;地下水对道路工程的危害等。 第十部分   实验(建议学时数:4学时) 实验一、常见造岩矿物的肉眼鉴定(建议学时数:2学时) 【目的与要求】熟悉与掌握用肉眼鉴定矿物的方法;熟悉掌握常见矿物的形态特征及物 理性质特征,并据此鉴别矿物;为鉴定岩石打下基础 实验二、常见三大岩石的肉眼鉴定(建议学时数:2学时) 【目的与要求】学习肉眼鉴定岩石的步骤和方法;观察和掌握岩石的结构、构造及其主 要特点;通过对岩石标本的详细观察和描述,了解岩石的简单分类及掌握常见岩石的基本 特征。 三、地质实习(见野外地质实习指导书) 四、教材及参考书

1.教材:《公路工程地质》,窦明健主编,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2.参考书:(1)《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张倬元等,地质出版社,1990(2)《中国工程地质》,张咸恭、王思敬等著,科学出版社,2000(3)《工程地质学概论》(高等学校教材),李智毅主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2五、对教学大纲的说明及对各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因学时所限,讲课和习题课、实验课穿插进行;实验安排在相关内容讲授后进行。通过课堂讲授、自学、做习题、做实验等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工程地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并初步具有分析土体和岩体的分类及其稳定性。,课堂授课结合工程实际,学科发展状况和前沿信息。六、责任认定1、大纲制定(修订)者:马亚杰2、大纲审定者:李昌存3、大纲批准者:韩秀丽4、大纲责任校对:水兰素5、制定(修订)日期:2007.4.15《工程地质学》教学大纲(适用于土木工程)1、课程名称:土木工程地质论2、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of Engineering Geology3、课程编号:0412194、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5、总学时:306、适用对象:土木工程本科7、先修课程:材料力学、土木工程概论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工程地质是土木工程及其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本科学生掌握与其专业紧密相关的工程地质知识,了解不良地质现象的形成条件和机制,地震灾害的形成与抗震规划、工程地质勘察的内容、方法及成果。通过课堂授课、作业、直观教学、习题讲解等教学环节,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岩石、矿物识别,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设计、抗震防灾规划以及对中小型土木工程进行工程地质勘察的能力。通过2周的野外实习,使学生获得判别矿物岩石、地质构造、地层岩性、不良地质和特殊地质现象等方面的实践能力。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释地质现象,完成学习知识到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二、课程的内容及学时分配

1.教 材: 《公路工程地质》,窦明健主编,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2.参考书: (1)《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张倬元等,地质出版社,1990 (2)《中国工程地质》,张咸恭、王思敬等著,科学出版社,2000 (3)《工程地质学概论》(高等学校教材),李智毅主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 社,2002 五、对教学大纲的说明及对各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 . 因学时所限,讲课和习题课、实验课穿插进行;实验安排在相关内容讲授后进行。 . 通过课堂讲授、自学、做习题、做实验等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工程地质的基本理论、基 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并初步具有分析土体和岩体的分类及其稳定性。 . 课堂授课结合工程实际,学科发展状况和前沿信息。 六、责任认定 1、大纲制定(修订)者:马亚杰 2、大纲审定者:李昌存 3、大纲批准者: 韩秀丽 4、大纲责任校对:水兰素 5、制定(修订)日期:2007.4.15 《工程地质学》教学大纲(适用于土木工程) 1、课程名称:土木工程地质论 2、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of Engineering Geology 3、课程编号:041219 4、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5、总学时:30 6、适用对象:土木工程本科 7、先修课程:材料力学、土木工程概论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工程地质是土木工程及其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本科学生 掌握与其专业紧密相关的工程地质知识,了解不良地质现象的形成条件和机制,地震灾害 的形成与抗震规划、工程地质勘察的内容、方法及成果。通过课堂授课、作业、直观教 学、习题讲解等教学环节,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岩石、矿物识别,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设 计、抗震防灾规划以及对中小型土木工程进行工程地质勘察的能力。通过2周的野外实 习,使学生获得判别矿物岩石、地质构造、地层岩性、不良地质和特殊地质现象等方面的 实践能力。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释地质现象,完成学习知识到运用知识能力的 培养。 二、课程的内容及学时分配

教学环节课时安排上机其它讲课习题课讨论课实验课合计26632第一部分:绪论(2学时)自的与要求)从工程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发展历程入手,介绍工程地质学涉及的学科与基本内容,以及工程中涉及到的工程地质问题,掌握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问题等重要的工程地质学基本概念,简要介绍工程地质学所要解决的工程地质问题以及工程地质学的研究思路与分析不良地质现象的技术方法。通过本部分学习,熟悉工程地质学的基本概念:了解不良地质现象与动力地质作用之间的关系:掌握通过实验来了解岩王工程性质并解决地基工程地质问题的技术思路,以及应用动力地质作用原理分析不良地质现象成因和防治措施的方法思路。内容与重点)工程地质学的概念,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问题的区别,不良地质现象与动力地质作用之间关系,分析方法与分析过程的认识。第二部分:岩土工程性质与实验(建议学时数:6学时)(自的与要求)从常见岩石矿物的概念、成分、成因分类、结构及其他主要特征入手,介绍岩石的物理性质、水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特殊土的工程性质,并认识岩土的工程分类和鉴定、勘探取样、实验测试以及检验等技术方法;对岩土工程勘察与工程评价的内容和方法等有初步了解。通过本部分学习,熟悉岩土工程分类与工程性质、理解岩主工程性质与地基工程地质问题间的关系;掌握解决地基工程地质问题的技术思路,以及试验测试的具体方法步骤等。内容与重点)勘探与取样、室内实验、原位测试的理解,岩土工程性质与地基工程地质问题间的关系,解决地基工程地质问题的技术思路以及试验测试的具体方法。第三部分:地下、地基工程地质与工程地质勘察(建议学时数:10学时自的与要求)从岩体结构与地应力的概念入手,介绍洞室围岩的变形及破坏基本类型,并了解围岩的工程地质分类;认识岩质地基的变形问题与变形计算、强度问题与加固处理措施;并掌握土质地基的变形问题、破坏形式与地基承载力确定方法;了解工程地质勘察的任务、阶段划分、各类工程的勘察要求,熟悉勘察技术与方法。通过本部分学习,认识地下、地基工程地质问题,理解工程地质问题与其性质之间的关系:掌握变形计算与地基承载力确定方法和通过了解岩土工程性质来解决地基工程地质问题的技术思路,以及工程地质勘察的任务、方法、步骤等。【内容与重点】岩质地基的变形问题与变形计算,土质地基的破坏形式与地基承载力确定方法,对洞室围岩变形及破坏基本类型的理解,通过工程地质勘察来避免出现地基工程地质问题的技术思路以及试验测试的具体方法。第四部分:动力地质作用与地质构造(建议学时数:4学时)

教 学 环 节 课 时 安 排 讲课 习题课 讨论课 实验课 上机 其它 合计 26 6 32 第一部分:绪论(2学时) 【目的与要求】从工程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发展历程入手,介绍工程地质学涉及的 学科与基本内容,以及工程中涉及到的工程地质问题,掌握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问题 等重要的工程地质学基本概念,简要介绍工程地质学所要解决的工程地质问题以及工程地 质学的研究思路与分析不良地质现象的技术方法。通过本部分学习,熟悉工程地质学的基 本概念;了解不良地质现象与动力地质作用之间的关系;掌握通过实验来了解岩土工程性 质并解决地基工程地质问题的技术思路,以及应用动力地质作用原理分析不良地质现象成 因和防治措施的方法思路。 【内容与重点】工程地质学的概念,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问题的区别,不良地质现 象与动力地质作用之间关系,分析方法与分析过程的认识。 第二部分:岩土工程性质与实验(建议学时数:6学时) 【目的与要求】从常见岩石矿物的概念、成分、成因分类、结构及其他主要特征入手, 介绍岩石的物理性质、水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特殊土的工程性质,并认识岩土的工程分 类和鉴定、勘探取样、实验测试以及检验等技术方法;对岩土工程勘察与工程评价的内容 和方法等有初步了解。通过本部分学习,熟悉岩土工程分类与工程性质、理解岩土工程性 质与地基工程地质问题间的关系;掌握解决地基工程地质问题的技术思路,以及试验测试 的具体方法步骤等。 【内容与重点】勘探与取样、室内实验、原位测试的理解,岩土工程性质与地基工程地 质问题间的关系,解决地基工程地质问题的技术思路以及试验测试的具体方法。 第三部分:地下、地基工程地质与工程地质勘察(建议学时数:10学时) 【目的与要求】从岩体结构与地应力的概念入手,介绍洞室围岩的变形及破坏基本类 型,并了解围岩的工程地质分类;认识岩质地基的变形问题与变形计算、强度问题与加固 处理措施;并掌握土质地基的变形问题、破坏形式与地基承载力确定方法;了解工程地质 勘察的任务、阶段划分、各类工程的勘察要求,熟悉勘察技术与方法。通过本部分学习, 认识地下、地基工程地质问题,理解工程地质问题与其性质之间的关系;掌握变形计算与 地基承载力确定方法和通过了解岩土工程性质来解决地基工程地质问题的技术思路,以及 工程地质勘察的任务、方法、步骤等。 【内容与重点】岩质地基的变形问题与变形计算,土质地基的破坏形式与地基承载力确 定方法,对洞室围岩变形及破坏基本类型的理解,通过工程地质勘察来避免出现地基工程 地质问题的技术思路以及试验测试的具体方法。 第四部分:动力地质作用与地质构造(建议学时数:4学时)

目的与要求)从地球的圈层构造与动力地质作用的关系入手,介绍地球的内部圈层构造与内动力地质作用、地球的外部圈层构造与外动力地质作用;了解岩石圈的概念和主要的地壳运动理论,认识地壳运动、地层、地质构造之间的关系,掌握地层要素与接触关系、地质构造类型及要素、断层形态和分类等重要的基础知识,并对地史演变和地质年代有初步理解。通过本部分学习,熟悉地层与地质构造的基本概念:以动力地质作用为核心,了解地壳运动、地质构造、地质年代、地表改变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不良地质现象与动力地质作用之间的关系;掌握地质构造类型、地层要素以及断层分类等重要的基础知识,初步认识通过对动力地质作用原理的理解来分析不良地质现象成因的方法思路。【内容与重点地层要素与接触关系、地质构造类型及要素、断层形态和分类等重要概念的理解,地壳运动、地质构造、地质年代、地表改变之间关系的理解,通过动力地质作用认识不良地质现象产生原因的分析方法与思路。第五部分:内动力地质作用与地震设防(建议学时数:4学时)自的与要求从活断层概念与特征入手,介绍地震要素与基于断层说的震源机制;了解活断层对工程建筑物的影响,以及活断层与地震的关系;重点掌握地震的震级和烈度的概念,理解地震释放能量、震级与烈度之间的关系;认识地震的振动破坏效应与地面破坏效应,并从地震的破坏效应出发,熟悉地震区建筑物的防震、抗震措施。通过本部分学习,熟悉地震要素、震级和烈度的基本概念;以构造地震的产生动力为核心,了解地震活动、活断层、地质构造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地震作用这种内动力地质作用;掌握从地震动力作用入手,分析地震破坏效应从而掌握活断层与地震区防震措施的方法思路,并初步掌握地震小区划的方法。【内容与重点】地震要素与震级和烈度的概念理解,从震源机制去理解地震破坏效应和地震区抗震防震措施的方法思路,以及对城市地震小区划方法的理解。实验一、常见造岩矿物的肉眼鉴定(建议学时数:3学时)【目的与要求】熟悉与掌握用肉眼鉴定矿物的方法;熟悉掌握常见矿物的形态特征及物理性质特征,并据此鉴别矿物;为鉴定岩石打下基础实验二、常见三大岩石的肉眼鉴定(建议学时数:3学时)【目的与要求】学习肉眼鉴定岩石的步骤和方法;观察和掌握岩石的结构、构造及其主要特点;通过对岩石标本的详细观察和描述,了解岩石的简单分类及掌握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三、地质实习(见野外地质实习指导书)四、教材及参考书1.教材:《土木工程地质》,胡厚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2.参考书:(1)《工程地质学概论》,李智毅、杨裕云主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6年。(2)《动力地质学原理》(第二版),李叔达主编,地质出版社,1995年。(3)《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学》,周云主编,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4)《灾害地质学》,潘懋、李铁锋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五、对教学大纲的说明及对各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

【目的与要求】从地球的圈层构造与动力地质作用的关系入手,介绍地球的内部圈层构 造与内动力地质作用、地球的外部圈层构造与外动力地质作用;了解岩石圈的概念和主要 的地壳运动理论,认识地壳运动、地层、地质构造之间的关系,掌握地层要素与接触关 系、地质构造类型及要素、断层形态和分类等重要的基础知识,并对地史演变和地质年代 有初步理解。通过本部分学习,熟悉地层与地质构造的基本概念;以动力地质作用为核 心,了解地壳运动、地质构造、地质年代、地表改变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不良地质现象 与动力地质作用之间的关系;掌握地质构造类型、地层要素以及断层分类等重要的基础知 识,初步认识通过对动力地质作用原理的理解来分析不良地质现象成因的方法思路。 【内容与重点】地层要素与接触关系、地质构造类型及要素、断层形态和分类等重要概 念的理解,地壳运动、地质构造、地质年代、地表改变之间关系的理解,通过动力地质作 用认识不良地质现象产生原因的分析方法与思路。 第五部分:内动力地质作用与地震设防(建议学时数:4学时) 【目的与要求】从活断层概念与特征入手,介绍地震要素与基于断层说的震源机制;了 解活断层对工程建筑物的影响,以及活断层与地震的关系;重点掌握地震的震级和烈度的 概念,理解地震释放能量、震级与烈度之间的关系;认识地震的振动破坏效应与地面破坏 效应,并从地震的破坏效应出发,熟悉地震区建筑物的防震、抗震措施。通过本部分学 习,熟悉地震要素、震级和烈度的基本概念;以构造地震的产生动力为核心,了解地震活 动、活断层、地质构造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地震作用这种内动力地质作用;掌握从地震 动力作用入手,分析地震破坏效应从而掌握活断层与地震区防震措施的方法思路,并初步 掌握地震小区划的方法。 【内容与重点】地震要素与震级和烈度的概念理解,从震源机制去理解地震破坏效应和 地震区抗震防震措施的方法思路,以及对城市地震小区划方法的理解。 实验一、常见造岩矿物的肉眼鉴定(建议学时数:3学时) 【目的与要求】熟悉与掌握用肉眼鉴定矿物的方法;熟悉掌握常见矿物的形态特征及物 理性质特征,并据此鉴别矿物;为鉴定岩石打下基础 实验二、常见三大岩石的肉眼鉴定(建议学时数:3学时) 【目的与要求】学习肉眼鉴定岩石的步骤和方法;观察和掌握岩石的结构、构造及其主 要特点;通过对岩石标本的详细观察和描述,了解岩石的简单分类及掌握常见岩石的基本 特征。 三、地质实习(见野外地质实习指导书) 四、教材及参考书 1.教  材:《土木工程地质》,胡厚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2.参考书: (1)《工程地质学概论》,李智毅、杨裕云主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6年。 (2)《动力地质学原理》(第二版),李叔达主编,地质出版社,1995年。 (3)《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学》,周云主编,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 (4)《灾害地质学》,潘懋、李铁锋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五、对教学大纲的说明及对各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

1、熟悉工程地质问题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工程地质勘察技术与方法。2、掌握岩土工程性质的实验测试方法以及处理地下工程与地基工程地质问题的基本技术方法,具备处理工程地质问题的能力。3、掌握动力地质作用原理以及应用该原理分析不良地质现象成因和防治措施的技术方法,具备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知识制定不良地质现象防治方案的能力。4、了解工程地质学的现状、前沿技术和研究方法。六、责任认定:大纲制定(修订)者:李昌存.大纲审定者:马亚杰大纲批准者:韩秀丽.大纲责任校对:刘科.制定(修订)日期:2006.1.12《工程地质学》教学大纲(适用于资源勘查工程)1、课程名称:工程地质学2、英文名称:Engineering geology3、课程编号:0520244、课程类型:专业限选课5、总学时:306、适用对象:资源勘查工程本科7、先修课程: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工程力学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工程地质学》是地质学的分支学科,文是工程与技术科学、基础学科的分支学科。它是工程科学与地质科学相互渗透、交叉而形成的一门边缘科学,从事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是服务于工程建设的应用科学。工程地质学还与工程应用技术科学、环境科学、工程科学等有关。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地质类非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的学生能掌握工程地质学最基本的原理与方法。学生掌握对不同工程地质问题的分析及解决方法,学会初步分析土体和岩体的分类及其稳定性,掌握区域动力地质作用的研究方法,对专门工程地质学后期研究有一扎实的理论基础。掌握工程地质勘察的基本方法。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安排教学环节课#时安排习题讨论实验讲课上机其它合计课程设计课课课24630

1、熟悉工程地质问题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工程地质勘察技术与方法。 2、掌握岩土工程性质的实验测试方法以及处理地下工程与地基工程地质问题的基本技 术方法,具备处理工程地质问题的能力。 3、掌握动力地质作用原理以及应用该原理分析不良地质现象成因和防治措施的技术方 法,具备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知识制定不良地质现象防治方案的能力。 4、了解工程地质学的现状、前沿技术和研究方法。 六、责任认定 . 大纲制定(修订)者:李昌存 . 大纲审定者:马亚杰 . 大纲批准者:韩秀丽 . 大纲责任校对: 刘科 . 制定(修订)日期:2006.1.12 《工程地质学》教学大纲(适用于资源勘查工程) 1、课程名称:工程地质学 2、英文名称:Engineering geology 3、课程编号:052024 4、课程类型:专业限选课 5、总学时:30 6、适用对象:资源勘查工程本科 7、先修课程: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工程力学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工程地质学》是地质学的分支学科,又是工程与技术科学、基础学科的分支学科。它 是工程科学与地质科学相互渗透、交叉而形成的一门边缘科学,从事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 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是服务于工程建设的应用科学。工程地质学还与工程应用技术科 学、环境科学、工程科学等有关。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地质类非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的学生能掌握工程地质学 最基本的原理与方法。学生掌握对不同工程地质问题的分析及解决方法,学会初步分析土 体和岩体的分类及其稳定性,掌握区域动力地质作用的研究方法,对专门工程地质学后期 研究有一扎实的理论基础。掌握工程地质勘察的基本方法。 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安排 教 学 环 节 课 时 安 排 讲课 习题 课 讨论 课 实验 课 上机 课程设计 其它 合计 24 6 30

第一部分绪论(2学时)【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讲课程的学习,了解地质环境与人类工程活动的关系。【内容与重点】重点掌握五大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条件包含内容。第二部分土的物质组成与结构、构造(建议学时数:4学时)【自的与要求】通过本讲课程的学习,了解土的形成及特征,土的颗粒级配。内容与重点)掌握王层与土体的概念,土的粒组划分。粒度成分的测定方法及表示方法。土的三大基本特征。土的矿物成分类型。比表面积概念重点明确土的粒组划分标准,重点掌握粒的累积曲线表示方法。第三部分土的物理性质(建议学时数:4学时)【自的与要求】掌握土的三相草图,主的基本试验指标及导出指标,了解土的物理性质。【内容与重点】了解土的三相体系,能画出土的三相示意图。掌握三个基本物理性质指标,能独立导出其他指标。理解孔隙比与孔隙率的适用范围。第四部分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及岩体工程分类(建议学时数:4学时)【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了解岩体的结构特征包括结构面和结构体。结构面的三种不同分类。结构面的产状、密度形态等。结构面的分级及其特征。软弱夹层的概念。泥化夹层的六个特征。岩体的结构类型划分。岩体的变形性质。岩体的剪切强度。【内容与重点】重点掌握爬坡效应的概念。记忆岩体结构的基本类型。区别法向变形与剪切变形特性。了解某些软弱结构面的抗剪参数。能用应力、应变、泊松比、模量、刚度等物理参数表示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能。第五部分活断层和地震工程地质研究(建议学时数:6学时)【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了解活断层的基本特征。活断层的野外鉴别。活断层区的建筑原则。能动断层的概念。地震的成因及地震波的性质。地震震级的定义。烈度的概念。识别等震线图。震级与烈度的划分。震源机制解的概念。我国地震的分布及地震地质的基本特征。地震效应。反应谱法。地震影响系数。震级与断层的关系。【内容与重点】能够指出活断层与能动断层的不同。掌握活断层野外鉴别方法,理解地震的形成机理。区别远震与近震对地震震级的不同计算方法。了解面波与体波的不同特征。通过震源机制解可以分析区域活断层活动情况。掌握震源机制的单力偶和双力偶模式。理解阻尼与阻尼比的不同。第六部分斜坡变形破坏工程地质研究(建议学时数:4学时)【(自的与要求】通过学习了解斜坡的组成要素。斜坡中应力状态变化,斜坡形成前与形成后的应力变化特征。斜坡变形破坏的类型。斜坡变形的三种型式。崩塌的定义及形成条件。滑坡的概念及分类。内容与重点加深对斜坡应力中应力分布的认识,掌握初步的计算方法。理解崩塌的运动学特征。认识滑坡活动的阶段性。掌握滑坡形成的必备条件。掌握典型土质和岩质滑坡的力学及算法。重点掌握滑坡的防治原则及一般方法。引用”龙山工程滑坡实例”加深对滑坡的认识,进而了解滑坡治理的一般方法及原则。影响斜坡稳定性的因素。斜坡稳定性的评价方法。滑坡的预测预报。斜坡变形破坏的防治措施。重点掌握地下洞室应力分布特征,应用普氏理论分析稳定性,抗力系数的计算确定

第一部分  绪论(2学时) 【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讲课程的学习,了解地质环境与人类工程活动的关系。 【内容与重点】 重点掌握五大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条件包含内容。 第二部分  土的物质组成与结构、构造(建议学时数:4学时) 【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讲课程的学习,了解土的形成及特征,土的颗粒级配。 【内容与重点】掌握土层与土体的概念,土的粒组划分。粒度成分的测定方法及表示方 法。土的三大基本特征。土的矿物成分类型。比表面积概念重点明确土的粒组划分标准, 重点掌握土粒的累积曲线表示方法。 第三部分  土的物理性质(建议学时数:4学时) 【目的与要求】掌握土的三相草图,土的基本试验指标及导出指标,了解土的物理性 质。 【内容与重点】了解土的三相体系,能画出土的三相示意图。掌握三个基本物理性质指 标,能独立导出其他指标。理解孔隙比与孔隙率的适用范围。 第四部分  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及岩体工程分类(建议学时数:4学时) 【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了解岩体的结构特征包括结构面和结构体。结构面的三种不同 分类。结构面的产状、密度形态等。结构面的分级及其特征。软弱夹层的概念。泥化夹层 的六个特征。岩体的结构类型划分。岩体的变形性质。岩体的剪切强度。 【内容与重点】重点掌握爬坡效应的概念。记忆岩体结构的基本类型。区别法向变形与 剪切变形特性。了解某些软弱结构面的抗剪参数。能用应力、应变、泊松比、模量、刚度 等物理参数表示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能。 第五部分  活断层和地震工程地质研究(建议学时数:6学时) 【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了解活断层的基本特征。活断层的野外鉴别。活断层区的建筑 原则。能动断层的概念。地震的成因及地震波的性质。地震震级的定义。烈度的概念。识 别等震线图。震级与烈度的划分。震源机制解的概念。我国地震的分布及地震地质的基本 特征。地震效应。反应谱法。地震影响系数。震级与断层的关系。 【内容与重点】能够指出活断层与能动断层的不同。掌握活断层野外鉴别方法,理解地 震的形成机理。区别远震与近震对地震震级的不同计算方法。了解面波与体波的不同特 征。通过震源机制解可以分析区域活断层活动情况。掌握震源机制的单力偶和双力偶模 式。理解阻尼与阻尼比的不同。 第六部分  斜坡变形破坏工程地质研究(建议学时数:4学时) 【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了解斜坡的组成要素。斜坡中应力状态变化,斜坡形成前与形 成后的应力变化特征。斜坡变形破坏的类型。斜坡变形的三种型式。崩塌的定义及形成条 件。滑坡的概念及分类。 【内容与重点】加深对斜坡应力中应力分布的认识,掌握初步的计算方法。理解崩塌的 运动学特征。认识滑坡活动的阶段性。掌握滑坡形成的必备条件。掌握典型土质和岩质滑 坡的力学及算法。重点掌握滑坡的防治原则及一般方法。引用"龙山工程滑坡实例"加深对 滑坡的认识,进而了解滑坡治理的一般方法及原则。影响斜坡稳定性的因素。斜坡稳定性 的评价方法。滑坡的预测预报。斜坡变形破坏的防治措施。 】重点掌握地下洞室应力分布特征,应用普氏理论分析稳定性,抗力系数的计算确定

第七部分实验(建议学时数:6学时)实验一、测定砂类土的粒度成分(筛分析法)(建议学时数:1学时)【原理与要求】筛分法是利用一套孔径不同的标准筛,分离一定量的砂类土中与筛孔径相应的粒组,而后称量,计算各粒组的百分含量,确定砂土的粒度成分。本方法只适用于分离粒径>0.074mm的粒组。实验二、测定细粒土的粒度成分(密度计法)(建议学时数:1学时)原理与要求】根据斯托克斯定律,在一定的温度下,土粒密度相等的颗粒,其沉降速率(v)与土粒粒径(d)的平方成正比v=Ad2。密度已知的均质悬液在静置过程中,由于土粒的下降速度不同,粗细颗粒发生分异现象,粗颗粒不断沉至容器底部,悬液密度逐渐减少。若悬液静置一定时间t后,用密度计测定某深度Hr处的密度。可以根据斯托克斯公式,计算出下沉至Hr处的最大粒径d,同时通过计算即可求出Hr处的单位体积悬液中直径小于d的土粒含量,以及这种土粒在全部图样中所占的百分含量。由于悬液在静置过程中,随时间的延续密度逐渐变小,那么相隔一段时间测定一次,就可以求出不同粒径在士中的相对含量。本方法适用于粒径<0.074mm的土。实验三、测定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建议学时数:2学时)原理与要求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是指岩石试件在单向受压至破坏时,单位面积上所能承受的荷载,简称抗压强度。据其含水状态又有干抗压强度与饱和抗压强度之分。岩石的抗压强度常采用直接压坏标准试件测得,也可与变形试验同时进行,或用其他间接方法求得。实验四、测定岩石的抗拉强度(劈裂法)(建议学时数:2学时)原理与要求)岩石的抗拉强度是指岩石试件在单向受拉时,能承受的最大拉应力。目前,测定岩石的抗拉强度的方法很多,大致可分为直接拉伸法和间接拉伸法两类。间接拉伸法以劈裂法和点荷载实验最为常用。本实验只介绍劈裂法。三、教材及参考书1.教材:《工程地质学概论》(高等学校教材),李智毅主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22.参考书:(1):《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张倬元等,地质出版社,1990(2):《中国工程地质》,张咸恭、王思敬等著,科学出版社,2000(3):《岩土力学》,张振营主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四、对教学大纲的说明及对各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因学时所限,讲课和习题课、实验课穿插进行:实验安排在相关内容讲授后进行。.通过课堂讲授、自学、做习题、做实验等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工程地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并初步具有分析土体和岩体的分类及其稳定性。:课堂授课结合工程实际,学科发展状况和前沿信息。五、责任认定1、大纲制定(修订)者:刘科、马亚杰

第七部分   实验(建议学时数:6学时) 实验一、测定砂类土的粒度成分(筛分析法)(建议学时数:1学时) 【原理与要求】筛分法是利用一套孔径不同的标准筛,分离一定量的砂类土中与筛孔径 相应的粒组,而后称量,计算各粒组的百分含量,确定砂土的粒度成分。本方法只适用于 分离粒径>0.074mm的粒组。 实验二、测定细粒土的粒度成分(密度计法)(建议学时数:1学时) 【原理与要求】根据斯托克斯定律,在一定的温度下,土粒密度相等的颗粒,其沉降速 率(v)与土粒粒径(d)的平方成正比v=Ad2。密度已知的均质悬液在静置过程中,由于 土粒的下降速度不同,粗细颗粒发生分异现象,粗颗粒不断沉至容器底部,悬液密度逐渐 减少。若悬液静置一定时间t后,用密度计测定某深度Hr处的密度。可以根据斯托克斯公 式,计算出下沉至Hr处的最大粒径d,同时通过计算即可求出Hr处的单位体积悬液中直径 小于d的土粒含量,以及这种土粒在全部图样中所占的百分含量。由于悬液在静置过程 中,随时间的延续密度逐渐变小,那么相隔一段时间测定一次,就可以求出不同粒径在土 中的相对含量。本方法适用于粒径<0.074mm的土。 实验三、测定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建议学时数:2学时) 【原理与要求】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是指岩石试件在单向受压至破坏时,单位面积上所 能承受的荷载,简称抗压强度。据其含水状态又有干抗压强度与饱和抗压强度之分。岩石 的抗压强度常采用直接压坏标准试件测得,也可与变形试验同时进行,或用其他间接方法 求得。 实验四、测定岩石的抗拉强度(劈裂法)(建议学时数:2学时) 【原理与要求】岩石的抗拉强度是指岩石试件在单向受拉时,能承受的最大拉应力。目 前,测定岩石的抗拉强度的方法很多,大致可分为直接拉伸法和间接拉伸法两类。间接拉 伸法以劈裂法和点荷载实验最为常用。本实验只介绍劈裂法。 三、教材及参考书 1.教 材: 《工程地质学概论》(高等学校教材),李智毅主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 社,2002 2.参考书: (1).《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张倬元等,地质出版社,1990 (2).《中国工程地质》,张咸恭、王思敬等著,科学出版社,2000 (3).《岩土力学》,张振营主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 四、对教学大纲的说明及对各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 . 因学时所限,讲课和习题课、实验课穿插进行;实验安排在相关内容讲授后进行。 . 通过课堂讲授、自学、做习题、做实验等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工程地质的基本理论、基 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并初步具有分析土体和岩体的分类及其稳定性。 . 课堂授课结合工程实际,学科发展状况和前沿信息。 五、责任认定 1、大纲制定(修订)者:刘科、马亚杰

2、大纲审定者:李昌存3、大纲批准者:韩秀丽4、大纲责任校对:水兰素5、制定(修订)日期:2008.3.5《工程地质学》教学大纲(适用于交通工程、测绘工程)1、课程名称:公路工程地质、工程地质概论2、英文名称:Highway engineering geology3、课程编号:0515044、课程类型:专业限选课5、总学时:286、适用对象:交通工程、测绘工程本科7、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化学、物理、工程力学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工程地质学》是交通工程、土木工程、测绘工程和地质勘察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它是在物理、化学、工程力学、测量学和画法几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土力学、岩体力学、路基工程、勘察设计、桥梁工程、钻探学等后继课程服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与工程有关的工程地质基本知识,对简单的工程地质条件能进行评价和正确合理的设计能力,并能初步阅读分析工程地质资料,为设计和施工服务。使学生具备初步工程地质工作的基本素质。通过1周的野外实习,使学生获得判别矿物岩石、地质构造、地层岩性、不良地质和特殊地质现象等方面的实践能力。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释地质现象,完成学习知识到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安排教学环节课时安排习题讨论实验上机其它讲课课程设计合计课课课24428第一部分绪论(2学时)目的与要求)工程地质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与任务:工程地质的主要内容:本课程的特点与学习方法:内容与重点)重点掌握五大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条件包含内容。第二部分岩石(建议学时数:4学时)【目的与要求】地壳的概念,地球内部层圈的划分;矿物的定义,矿物的主要物理性质,最主要造岩矿物的特征及肉眼鉴定;

2、大纲审定者:李昌存 3、大纲批准者: 韩秀丽 4、大纲责任校对:水兰素 5、制定(修订)日期:2008.3.5 《工程地质学》教学大纲(适用于交通工程、测绘工程) 1、课程名称:公路工程地质、工程地质概论 2、英文名称:Highway engineering geology 3、课程编号:051504 4、课程类型:专业限选课 5、总学时:28 6、适用对象:交通工程、测绘工程本科 7、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化学、物理、工程力学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工程地质学》是交通工程、土木工程、测绘工程和地质勘察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 技术基础课。它是在物理、化学、工程力学、测量学和画法几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土 力学、岩体力学、路基工程、勘察设计、桥梁工程、钻探学等后继课程服务。通过本课程 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与工程有关的工程地质基本知识,对简单的工程地质条件能进行评 价和正确合理的设计能力,并能初步阅读分析工程地质资料,为设计和施工服务。使学生 具备初步工程地质工作的基本素质。通过1周的野外实习,使学生获得判别矿物岩石、地 质构造、地层岩性、不良地质和特殊地质现象等方面的实践能力。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 问题和解释地质现象,完成学习知识到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安排 教 学 环 节 课 时 安 排 讲课 习题 课 讨论 课 实验 课 上机 课程设计 其它 合计 24 4 28 第一部分  绪论(2学时) 【目的与要求】 工程地质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与任务;工程地质的主要内容;本课程的 特点与学习方法; 【内容与重点】 重点掌握五大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条件包含内容。 第二部分  岩石(建议学时数:4学时) 【目的与要求】地壳的概念,地球内部层圈的划分;矿物的定义,矿物的主要物理性 质,最主要造岩矿物的特征及肉眼鉴定;

内容与重点)掌握岩石的定义:岩石的成因类型。岩浆岩的定义,岩浆岩的形成,岩浆岩的化学成分及矿物成分、产状、结构、构造,主要岩浆岩的特征及肉眼鉴定。沉积岩的形成,沉积岩的物质成分,沉积岩的结构、构造,主要沉积岩的特征及肉眼鉴定。变质岩的形成,变质岩的矿物特征,变质岩的特征及肉眼鉴定。第三部分地质作用及地史概述(建议学时数:2学时)目的与要求)地质作用的概念和类型:地史的概念,地质年代的确定与划分:内容与重点)地质年代的确定与划分。第四部分地质构造(建议学时数:4学时)【目的与要求褶皱构造的定义:单斜构造及岩层产状要素;褶曲基本类型,褶曲要素,褶曲及褶皱的类型,褶曲的应力分析和工程评价,褶皱构造与道路工程关系:断裂构造的定义。裂隙的定义、分类,裂隙统计(玫瑰花图,极点图),裂隙发育程度分级。断层定义、要素、分类,断层的野外标志,断裂构造的应力分析和工程评价,断裂构造与道路工程的关系;【内容与重点】各种地质构造形态在地质图上的表现特征,地质图的阅读。第五部分风化作用(建议学时数:2学时)【目的与要求】风化作用的类型,影响岩石风化的因素;岩石风化的垂直分带,残积层的特征;风化岩层的调查和处理措施;(内容与重点)风化作用的类型;岩石风化的垂直分带,残积层的特征。第六部分地表流水的地质作用(建议学时数:2学时)(自目的与要求暂时性地表流水的地质作用,坡积层、洪积层的形成及其特征,冲沟的形成,发展与防治。河流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残积层的形成及其特征;(内容与重点)河流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第七部分地震(建议学时数:2学时)自目的与要求了解地震现象,地震成因分类;内容与重点)重点掌握地震分级,地震烈度。公路震害及其防震措施。第八部分地貌(建议学时数:2学时)自的与要求地貌的概念,地貌的形成,地貌的发展规律,地貌分类。山岭地貌的分类,口、山坡及其工程地质特征;【内容与重点】河谷地貌形态,阶地成因、基本类型及工程地质特征。第九部分地下水(建议学时数:4学时)(目的与要求)地下水存在形式,地下水的道路工程意义,地下水形成条件:【内容与重点】潜水定义、特征,潜水补给、排泄条件,潜水等水位线图,水文地质部剖面图:承压水特征,承压水理藏条件。裂隙水与泉的概念:地下水对道路工程的危害等。第十部分实验(建议学时数:4学时)实验一、常见造岩矿物的肉眼鉴定(建议学时数:2学时)目的与要求)熟悉与掌握用肉眼鉴定矿物的方法:熟悉掌握常见矿物的形态特征及物理性质特征,并据此鉴别矿物;为鉴定岩石打下基础

【内容与重点】掌握岩石的定义;岩石的成因类型。岩浆岩的定义,岩浆岩的形成,岩 浆岩的化学成分及矿物成分、产状、结构、构造,主要岩浆岩的特征及肉眼鉴定。沉积岩 的形成,沉积岩的物质成分,沉积岩的结构、构造,主要沉积岩的特征及肉眼鉴定。变质 岩的形成,变质岩的矿物特征,变质岩的特征及肉眼鉴定。 第三部分  地质作用及地史概述(建议学时数:2学时) 【目的与要求】地质作用的概念和类型;地史的概念,地质年代的确定与划分; 【内容与重点】地质年代的确定与划分。 第四部分  地质构造(建议学时数:4学时) 【目的与要求】褶皱构造的定义;单斜构造及岩层产状要素;褶曲基本类型,褶曲要 素,褶曲及褶皱的类型,褶曲的应力分析和工程评价,褶皱构造与道路工程关系;断裂构 造的定义。裂隙的定义、分类,裂隙统计(玫瑰花图,极点图),裂隙发育程度分级。断 层定义、要素、分类,断层的野外标志,断裂构造的应力分析和工程评价,断裂构造与道 路工程的关系; 【内容与重点】各种地质构造形态在地质图上的表现特征,地质图的阅读。 第五部分  风化作用(建议学时数:2学时) 【目的与要求】风化作用的类型,影响岩石风化的因素;岩石风化的垂直分带,残积层 的特征;风化岩层的调查和处理措施; 【内容与重点】风化作用的类型;岩石风化的垂直分带,残积层的特征。 第六部分  地表流水的地质作用(建议学时数:2学时) 【目的与要求】暂时性地表流水的地质作用,坡积层、洪积层的形成及其特征,冲沟的 形成,发展与防治。河流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残积层的形成及其特征; 【内容与重点】河流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第七部分   地震  (建议学时数:2学时) 【目的与要求】了解地震现象,地震成因分类; 【内容与重点】重点掌握地震分级,地震烈度。公路震害及其防震措施。 第八部分    地貌(建议学时数:2学时) 【目的与要求】地貌的概念,地貌的形成,地貌的发展规律,地貌分类。山岭地貌的分 类,垭口、山坡及其工程地质特征; 【内容与重点】河谷地貌形态,阶地成因、基本类型及工程地质特征。 第九部分    地下水(建议学时数:4学时) 【目的与要求】地下水存在形式,地下水的道路工程意义,地下水形成条件; 【内容与重点】潜水定义、特征,潜水补给、排泄条件,潜水等水位线图,水文地质剖 面图;承压水特征,承压水埋藏条件。裂隙水与泉的概念;地下水对道路工程的危害等。 第十部分   实验(建议学时数:4学时) 实验一、常见造岩矿物的肉眼鉴定(建议学时数:2学时) 【目的与要求】熟悉与掌握用肉眼鉴定矿物的方法;熟悉掌握常见矿物的形态特征及物 理性质特征,并据此鉴别矿物;为鉴定岩石打下基础

共17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