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工科化学》课程教学资源(习题解答)第5章 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DF
文档页数:19
文件大小:640.95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工科化学》课程教学资源(习题解答)第5章 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思考题1.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什么?什么是氧化剂和还原剂?什么是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有电子的转移或偏移。在氧化还原的过程中,得电子的物质为氧化剂,失电子的物质为还原剂。氧化数升高的过程称为氧化,氧化数降低的过程称为还原。2.如何用离子-电子法配平氧化还原方程式?配平原则:(1)反应过程中氧化剂所夺得的电子数必须等于还原剂失去的电子数。(2)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原子总数相等。配平步骤:将反应式改写成两个半反应式,先将两个半反应式配平,然后将这些反应加合起来,消去电子而完成。3.什么是氧化还原电对?同一元素原子的氧化型物质及对应的还原型物质称为氧化还原电对。氧化还原电对通常写成:氧化型/还原型(Ox/Red),如:Cu/CuZn/Zn4.如何用图式表示原电池?为简单起见,通常用符号表示原电池。图式中“「”表示相界面;“Ⅱ”表示盐桥:(一)和(+)分别表示原电池的负极和正极。一般进行氧化反应的负极写在左边,进行还原反应的正极写在右边。要注明电池反应的温度和压力,如不写明,一般是指在298.15K和标准压力下。对气体要注明压力,对溶液要注明浓度,当溶液浓度为1mol/L时可以不写。当电极无金属导体时,需要增加只起导电作用而不参加反应的情性电极Pt或C:若参加电极反应的物质中有纯气体,液体或固体时,则应写在情性导体的一边。5.原电池的两个电极符号是如何规定的?如何计算电池的电动势?(一)和(+)分别表示原电池的负极和正极

思考题 1.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什么?什么是氧化剂和还原剂?什么是氧化反应和还 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有电子的转移或偏移。在氧化还原的过程中,得电子 的物质为氧化剂,失电子的物质为还原剂。氧化数升高的过程称为氧化,氧 化数降低的过程称为还原。 2. 如何用离子-电子法配平氧化还原方程式? 配平原则:(1)反应过程中氧化剂所夺得的电子数必须等于还原剂失去的电 子数。(2)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原子总数相等。 配平步骤:将反应式改写成两个半反应式,先将两个半反应式配平,然后将 这些反应加合起来,消去电子而完成。 3. 什么是氧化还原电对? 同一元素原子的氧化型物质及对应的还原型物质称为氧化还原电对。 氧化还原电对通常写成: 氧化型/还原型(Ox/Red),如: Cu2+/Cu;Zn2+/Zn 4. 如何用图式表示原电池? 为简单起见,通常用符号表示原电池。图式中“∣”表示相界面;“‖”表 示盐桥;(—)和(+)分别表示原电池的负极和正极。一般进行氧化反应的负极 写在左边,进行还原反应的正极写在右边。要注明电池反应的温度和压力,如不 写明,一般是指在 298.15K 和标准压力下。对气体要注明压力,对溶液要注明浓 度,当溶液浓度为 1mol/L 时可以不写。 当电极无金属导体时,需要增加只起导电作用而不参加反应的惰性电极 Pt 或 C;若参加电极反应的物质中有纯气体,液体或固体时,则应写在惰性导体的 一边。 5. 原电池的两个电极符号是如何规定的?如何计算电池的电动势? (—)和(+)分别表示原电池的负极和正极

电池电动势E=E+-EE和E.分别代表正,负极的电极电势。6.电对的电极电势值是否与电极反应式的写法有关?电对的电极电势值是强度性质,与电极反应式的写法无关。7.原电池的电动势与离子浓度的关系是什么?从能斯特方程中可反映出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有哪些?原电池的电动势与正极和负极的电极电势有关,等于两者之差而电极电势与离子浓度之间的关系,可由能斯特方程表达。RTin [c(Red)/c')E(o/Rea = (o/rea) ~=F n Te(0x)/ e /p从能斯特方程可以看到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有温度,转移电子数,还原态物质和氧化态物质的浓度,以及电极反应式中氧化态物质的化学计量数g,以及还原态物质的计量数h8.判断氧化还原反应方向的原则是什么?试举例说明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只要氧化剂电对的电极电势大于还原剂电对的电极电势E>E.,即电动势E0时,该氧化还原反应可自发进行。RInK,E"是不是电池反应达到平衡时的电动势?9. E°=nF不是10.电极电势的应用有哪些?举例说明。电极电势的应用有:1)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强弱。2)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3)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4)计算原电池的电动势等。11.什么是元素电势图?有何主要用途?大多数非金属元素和过渡元素可以存在几种氧化态,各氧化态之间都有相应的标准电极电势。拉特默建议把同一元素不同氧化数的物质所对应电对的标准电极电

电池电动势 E = E+ - E￾E+ 和 E- 分别代表正,负极的电极电势。 6. 电对的电极电势值是否与电极反应式的写法有关? 电对的电极电势值是强度性质,与电极反应式的写法无关。 7. 原电池的电动势与离子浓度的关系是什么?从能斯特方程中可反映出影响电 极电势的因素有哪些? 原电池的电动势与正极和负极的电极电势有关,等于两者之差。 而电极电势与离子浓度之间的关系,可由能斯特方程表达。 ( /Re ) ( /Re ) [ (Re ) / ] ln [ ( ) / ] h Ox d Ox d g RT c d c E E zF c Ox c      从能斯特方程可以看到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有温度,转移电子数,还原态物质和 氧化态物质的浓度,以及电极反应式中氧化态物质的化学计量数 g,以及还原态 物质的计量数 h 8. 判断氧化还原反应方向的原则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只要氧化剂电对的电极电势大于还原剂电对的电 极电势 E+ > E- , 即电动势 E>0 时,该氧化还原反应可自发进行。 9. ln RT E K nF    , E  是不是电池反应达到平衡时的电动势? 不是 10. 电极电势的应用有哪些?举例说明。 电极电势的应用有:1)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强弱。2)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 的方向。3)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4)计算原电池的电动势等。 11. 什么是元素电势图?有何主要用途? 大多数非金属元素和过渡元素可以存在几种氧化态,各氧化态之间都有相应的标 准电极电势。拉特默建议把同一元素不同氧化数的物质所对应电对的标准电极电

势,从左到右按氧化数由高到低排列起来,每两者之间用一条短线连接,并将相应电对的标准电极电势写在短线上。这种表明元素各氧化数物质之间标准电极电势关系的图,称为元素的标准电极电势图,简称元素电势图。元素电势图用途如下:(1)计算不同氧化数物质构成电对得标准电极电势(2)判断歧化反应能否进行12.原电池和电解池各有何特点?举例说明(从电极名称、电极反应、电子流方向等方面进行比较)。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其中进行的是氧化还原反应。其中电子流出的电极为负极,电子流入的电极是正极。负极发生的是氧化反应,正极发生的是还原反应。电解是在外电源的作用下被迫发生氧化还原的过程,实现电解过程的装置称为电解池。在电解池中,与直流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是阳极,与直流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是阴极。阳极发生氧化反应,阴极发生还原反应。由于阳极带正电,阴极带负电,电解液中正离子移向阴极,负离子移向阳极。13.什么叫分解电压?为什么实际分解电压高于理论分解电压?使电解质溶液继续不断地电解所需施加的最低外加电压,叫做分解电压。除了内阻所引起的电压降外,超出理论分解电压主要是由于电极反应是不可逆的产生了所谓“极化”作用引起的。14:金属电化学腐蚀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粗锌(含杂质主要是Cu、Fe等)比纯锌容易在硫酸中溶解?为什么在水面附近的金属比在水中的金属更容易腐蚀?金属表面与介质如潮湿空气,电解质溶液等接触因发生电化学作用而引起的腐蚀,称为电化学腐蚀。其特点是有电极反应发生,存在电流。粗锌能和杂质构成许多微小的原电池,进而发生电极反应加快锌的溶解。在水面附近潮湿的空气里,金属的表面吸附了一层薄薄的水膜,这层水膜里含有少

势,从左到右按氧化数由高到低排列起来,每两者之间用一条短线连接,并将相 应电对的标准电极电势写在短线上。这种表明元素各氧化数物质之间标准电极电 势关系的图,称为元素的标准电极电势图,简称元素电势图。 元素电势图用途如下: (1) 计算不同氧化数物质构成电对得标准电极电势 (2) 判断歧化反应能否进行 12. 原电池和电解池各有何特点?举例说明(从电极名称、电极反应、电子流方 向等方面进行比较)。 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其中进行的是氧化还原反应。其中电子流 出的电极为负极,电子流入的电极是正极。负极发生的是氧化反应,正极发生的 是还原反应。 电解是在外电源的作用下被迫发生氧化还原的过程,实现电解过程的装置称为电 解池。在电解池中,与直流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是阳极,与直流电源负极相连的 电极是阴极。阳极发生氧化反应,阴极发生还原反应。由于阳极带正电,阴极带 负电,电解液中正离子移向阴极,负离子移向阳极。 13. 什么叫分解电压?为什么实际分解电压高于理论分解电压? 使电解质溶液继续不断地电解所需施加的最低外加电压,叫做分解电压。 除了内阻所引起的电压降外,超出理论分解电压主要是由于电极反应是不可逆的 产生了所谓“极化”作用引起的。 14. 金属电化学腐蚀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粗锌(含杂质主要是 Cu 、Fe 等)比 纯锌容易在硫酸中溶解?为什么在水面附近的金属比在水中的金属更容易 腐蚀? 金属表面与介质如潮湿空气,电解质溶液等接触因发生电化学作用而引起的腐蚀, 称为电化学腐蚀。其特点是有电极反应发生,存在电流。 粗锌能和杂质构成许多微小的原电池,进而发生电极反应加快锌的溶解。 在水面附近潮湿的空气里,金属的表面吸附了一层薄薄的水膜,这层水膜里含有少

量的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还溶解了氧气等气体,结果在金属表面形成了一层电解质溶液,它跟金属里的杂质恰好形成无数微小的原电池。进而发生电极反应加快金属的腐蚀。15.金属防腐的方法有哪些?1)正确选用金属材料,合理设计金属结构。2)非金属涂层3)金属镀层4)保护器保护5)阴极电保护6)缓蚀剂保护7)氧化膜16.化学电源主要有哪几类?主要有1)一次电池,如常用的锰锌电池。2)二次电池,如铅蓄电池。3)燃料电池

量的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还溶解了氧气等气体,结果在金属表面形成了一层 电 解质溶液,它跟金属里的杂质恰好形成无数微小的原电池。进而发生电极反应加 快金属的腐蚀。 15. 金属防腐的方法有哪些? 1)正确选用金属材料,合理设计金属结构。 2)非金属涂层 3)金属镀层 4)保护器保护 5)阴极电保护 6)缓蚀剂保护 7)氧化膜 16. 化学电源主要有哪几类? 主要有 1)一次电池,如常用的锰锌电池。2)二次电池,如铅蓄电池。3)燃料 电池

习题一、选择题1非金属碘在0.01mol·dm2的I溶液中,加入少量的H,O,,I,/I的电极电势( )。A.增大B.减少C. 不变D.不能判断答案:A)。2.为求AgCI的溶度积,应设计电池为(A. Ag,AgCiHCl(aq)|Cl, (p)(Pt)B. (Pt)CI,(p)|HCI(ag)AgNO,(aq)|AgC. AgAgNO,(aq)|HCl(aq)|AgCl,AgD,Ag, AgCI|HCl(ag)|AgCl,Ag答案:C3.已知碱性溶液中溴的元素电势图:0.54V0.45V1.07VBrO,BrOBrBr)。则E°(BrO-/Br)等于(A.1.52 VB. 0.76 VC. 1.30 VD. 0.61 V答案:B)。4.下列电池中,电池反应为H++OHH,O的是(A. (Pt)H,H (aq)OHO,(Pt)B. (Pt)H, NaOH(aq)/O,(Pt)C. (Pt)H, |NaOH(ag)|HCI(ag)|H,(Pt)D. (Pt)H,(p)H,O()H,(p2)(Pt)答案:C)。5.下列电对的电极电势与pH值无关的是(A.MnO'-/Mn2+B. H,O,/H,OC. O,/H,O2D. S,O-/SO°答案:D二、填空题1.电池Zn(s)Zn2+(c)Zn2+(cz)Zn(s),若c,>Cz,则电池电动势为若c=C2,则电池电动势为

习题 一、选择题 1. 非金属碘在 0.01 -3 mol dm 的 I  溶液中,加入少量的 H O2 2 , 2 I I 的电极电势 ( )。 A.增大 B. 减少 C. 不变 D.不能判断 答案:A 2. 为求 AgCl 的溶度积,应设计电池为( )。 A. Ag,AgCl HCl(aq) Cl ( )(Pt) 2 p B. 2 3 (Pt)Cl ( ) HCl(aq) AgNO (aq) Ag p C. Ag AgNO (aq) HCl(aq) AgCl,Ag 3 D. Ag,AgCl HCl(aq) AgCl,Ag 答案:C 3. 已知碱性溶液中溴的元素电势图: 3 2 0.54V 0.45V 1.07V BrO BrO Br Br    则 o E (BrO / Br )   等于( )。 A.1.52 V B. 0.76 V C. 1.30 V D. 0.61 V 答案:B 4. 下列电池中,电池反应为 H OH    H O2 的是( )。 A. + 2 2 (Pt)H H (aq) OH O (Pt)  B. 2 2 (Pt)H NaOH(aq) O (Pt) C. 2 2 (Pt)H NaOH(aq) HCl(aq) H (Pt) D. 2 1 2 2 2 (Pt)H ( ) H O(l) H (p )(Pt) p 答案:C 5. 下列电对的电极电势与 pH 值无关的是( )。 A. 2 2 MnO /Mn 4   B. H O /H O 2 2 2 C. O /H O 2 2 2 D. 2 2 S O /SO 2 8 4   答案:D 二、填空题 1. 电池 2 2 Zn(s) Zn ( ) Zn ( ) Zn(s) 1 2 c c   ,若 1 2 c c  ,则电池电动势为 ; 若 1 2 c c  ,则电池电动势为

答案:(1)>(2)4.根据三个电对的标准电极电势值:E(O,/HO,)=0.682V:E(H,O,/H,O)=1.77V;E(O,/H,O)=1.23V。可知其中最强的氧化剂是;最强的还原剂是;既可作氧化剂又可作还原剂的是;只能作还原剂的是答案:H,O,,H,O2,H,O,,H,O三、综合题1.用离子-电子法配平下列方程式。(a)酸性介质中:(1) KCIO,+FeSO4→Fe,(SO,),+KCl ;CIO,+6Fe2++6H+6Fe3++CI-+3H,0(2) H,O,+Cr,O→Cr*+0,;3H,O,+Cr,O2-+8H*-2Cr3++30, +7H,0(3) MnO-—→MnO,+MnO, 。3MnO°-+4H==MnO,+2MnO7 +2H,O(b)碱性介质中:(1)AI+NO;-→AI(OH), + NH, :

答案:(1)>(2) 4. 根 据 三 个 电 对 的 标 准 电 极 电 势 值 : 2 2 2 E (O / H O ) 0.682V   ; 2 2 2 E (H O / H O) 1.77V   ; 2 2 E (O / H O) 1.23V   。可知其中最强的氧化剂是 ;最强的还原剂是 ;既可作氧化剂又可作还 原剂的是 ;只能作还原剂的是 。 答案: H O2 2 ,H O2 2 ,H O2 2 ,H O2 三、综合题 1. 用离子-电子法配平下列方程式。 (a)酸性介质中: (1) KClO +FeSO Fe (SO ) +KCl 3 4 2 4 3  ; 2 ClO +6Fe +6H 3    3 2 6Fe +Cl 3H O    (2) 2 3+ H O +Cr O Cr +O 2 2 2 7 2   ; 2 2 2 2 7 3H O +Cr O 8H    3+ 2 2 2Cr +3O 7H O  (3) 2 MnO MnO +MnO 4 2 4    。 2 + 4 3MnO 4H   MnO +2MnO 2H O 2 4 2   (b)碱性介质中: (1) Al+NO Al(OH) NH 3 3 3    ;

8AI+3NO,+18H,O=8AI(OH), +3NH, +3OH(2)CIO;+MnO,CI+MnO;CIO; + 3MnO2 +60H ==CI+3MnO°+3H,0(3) Fe(OH), +H,O,→Fe(OH)。2Fe(OH), +H,O, 2Fe(OH);2.试将下列化学反应设计成电池。(1) Fe2(c(Fe2)+Ag*(c(Ag*)=Fe3*(c(Fe3+)+Ag(s);(2)AgCl(s)=Ag*(c(Ag*)+CI-(c(CI);(3)AgCl(s)+ I(c(I-))=Agl(s) +CI-(c(CI-);1(4)H, (p(H,) + :0, (p(O, )=H,0(1)。解: (1) Fe2+(c(Fe2+)+Ag*(c(Ag*)=Fe*t(c(Fe3+)+Ag(s)负极反应:Fe2+(c(Fe2+))-e→Fe3+(c(Fe3+))正极反应: Ag*(c(Ag)+e→Ag(s)电池: Pt|Fe2t(c(Fe2+),Fe3t(c(Fe3+)Agt(c(Ag')|Ag(s)(2) AgCI(s) == Ag*(c(Ag*)+CI-(c(CI-)负极反应: Ag(s)-e→Ag*(c(Ag*))正极反应: AgCl(s)+e→Ag(s)+CI(c(CI-))电池:Ag(s)|Ag* (c(Ag*)|CI(c(CI-)|AgCl(s), Ag(s)(3) AgCl(s)+I-(c(I-)) = Agl(s)+CI-(c(CI-))负极反应: Ag(s)+I(c(I-))-e→Agl(s)正极反应: AgCl(s)+e→Ag(s)+CI(c(CI)电池: Ag(s), Agl(s)|I-(c(I-)CI-(c(CI-)|AgCI(s),Ag(s)

3 2 8Al+3NO 18H O   3 3 8Al(OH) 3NH 3OH   (2) 2 ClO MnO Cl MnO 3 2 4       ; ClO 3MnO 6OH 3 2     2 Cl 3MnO 3H O 4 2     (3) Fe(OH) H O Fe(OH) 2 2 2 3   。 2 2 2 2Fe(OH) H O  3 2Fe(OH) 2+ 2+ + + 3+ 3+ + + - 2 2 2 2 2 2. 1 Fe ( (Fe ))+Ag ( (Ag ))=Fe ( (Fe )+Ag(s); (2)AgCl(s)=Ag ( (Ag ))+Cl ( (Cl )); (3)AgCl(s) I ( (I ))=AgI(s) Cl ( (Cl )); 1 (4)H ( (H )) O ( (O ))=H O(1) 2 c c c c c c c p p         试将下列化学反应设计成电池。 () 。 解:(1) 2+ 2 3 3 Fe ( (Fe )) Ag ( (Ag )) Fe ( (Fe )) Ag(s) c c c         负极反应: 2+ 2 3 3 Fe ( (Fe )) e Fe ( (Fe )) c c      正极反应: Ag ( (Ag )) e Ag(s) c     电池: 2+ 2 3 3 Pt Fe ( (Fe )),Fe ( (Fe )) Ag ( (Ag )) Ag(s) c c c      (2) AgCl(s) Ag ( (Ag )) Cl ( (Cl )) c c       负极反应: Ag(s) e Ag ( (Ag )) c     正极反应: AgCl(s) e Ag(s) Cl ( (Cl )) c      电池: Ag(s) Ag ( (Ag )) Cl ( (Cl )) AgCl(s),Ag(s) c c     (3) AgCl(s) I ( (I )) AgI(s) Cl ( (Cl )) c c        负极反应: Ag(s) I ( (I )) e AgI(s) c      正极反应: AgCl(s) e Ag(s) Cl ( (Cl )) c      电池: Ag(s),AgI(s) I ( (I )) Cl ( (Cl )) AgCl(s),Ag(s) c c    

(4) H,(p(H,)+=0,(p(O,)=H,O(I)负极反应:H,(p(H,)-2e→2H正极反应:10,(p(0, )+2H++2e →H,0电池: Pt|H,(p(H,)|Ht(c)|O,(p(O,)Pt3.写出下列电池中各电极上的反应和电池反应。(1) Ag(s)|Agl(s)|I(c(I-) |CI- (c(CI-)|AgCI(s)|Ag(s);(2)Pb(s)|PbSO,(s)|SO(c(SO*-)|Cu2 (c(Cu2*)|Cu(s)(3)PtH, (p(H,)/NaOH(c)HgO(s)|Hg()|Pt:(4)Pt/Hg(1)|Hg, CI, (s)KCI(aq)|Cl, (p(C1,)/Pt。解: (1) Ag(s)/Agl(s)|I(c(I)|CI (c(CI)|AgCI(s)|Ag(s)负极反应:Ag(s)+I(c(I-)-e→Agl(s)正极反应: AgCl(s)+e→Ag(s)+CI-(c(CI-)电池反应: AgCI(s)+I(c(I-))=Agl(s)+CI-(c(CI-)(2) Pb(s)|PbSO4 (s)|SO°-(c(SO?-)|Cu2+ (c(Cu2+)|Cu(s)负极反应:Pb(s)+SO-(c(SO-)-2e→PbSO,(s)正极反应:Cu2+(c(Cu2+)+2e→Cu(s)电池反应: Pb(s)+Cu2(c(Cu2)+SO-(c(SO’-)=PbSO,(s)+Cu(s)(3) Pt|H,(p(H,)/NaOH(c)|HgO(s)|Hg(1)|Pt负极反应:H,(p(H,)+OH -e -→H,O正极反应:HgO(s)+H,O+2e→Hg(s)+20H电池反应: H,(p(H,)+HgO(s)=Hg(s)+H,O(4) Pt|Hg(1)|Hg, C1, (s)|KCI(aq)/Cl, (p(CI,)Pt负极反应:Hg(1)+2CI-2e→Hg,Cl2(s)

(4) 2 2 2 2 2 1 H ( (H )) O ( (O )) H O(l) 2 p p   负极反应: H ( (H )) 2e 2H 2 2 p    正极反应: 2 2 2 1 O ( (O )) 2H 2e H O 2 p     电池: Pt H ( (H )) H ( ) O ( (O )) Pt 2 2 2 2 p c p  3.写出下列电池中各电极上的反应和电池反应。 2 2 2+ 2+ 4 4 4 2 2 2 2 2 2 1 Ag(s) AgI(s) I ( (I )) Cl ( (Cl )) AgCl(s) Ag(s); (2)Pb(s) PbSO (s) SO ( (SO )) Cu ( (Cu )) Cu(s); (3)Pt H (p(H )) NaOH(c) HgO(s) Hg(l) Pt; (4)Pt Hg(1) Hg Cl (s) KCl(aq) Cl (p(Cl )) Pt c c c c       () 。 解:(1) Ag(s) AgI(s) I ( (I )) Cl ( (Cl )) AgCl(s) Ag(s) c c     负极反应: Ag(s)+I ( (I )) e AgI(s) c     正极反应: AgCl(s)+e Ag(s) Cl ( (Cl )) c     电池反应: AgCl(s)+I ( (I )) AgI(s)+Cl ( (Cl )) c c      (2) 2 2 2+ 2+ Pb(s) PbSO (s) SO ( (SO )) Cu ( (Cu )) Cu(s) 4 4 4 c c   负极反应: 2 2 Pb(s)+SO ( (SO )) 2e PbSO (s) 4 4 4 c     正极反应: 2+ 2+ Cu ( (Cu ))+2e Cu(s) c  电池反应: 2+ 2+ 2 2 Pb(s)+Cu ( (Cu ))+SO ( (SO )) PbSO (s)+Cu(s) 4 4 4 c c    (3) Pt H ( (H )) NaOH(c) HgO(s) Hg(1) Pt 2 2 p 负极反应: 2 2 2 1 H ( (H ))+OH e H O 2 p    正极反应: HgO(s)+H O+2e Hg(s) 2OH 2    电池反应: H ( (H ))+HgO(s)=Hg(s)+H O 2 2 2 p (4) Pt Hg(1) Hg Cl (s) KCl(aq) Cl (p(Cl )) Pt 2 2 2 2 负极反应: Hg(1)+2Cl -2e Hg Cl (s) 2 2  

正极反应: Cl,(p(Cl,)+2e→2CI电池反应: 2Hg(1)+Cl, (p(C1, )=Hg,Cl,(s)4.当溶液中c(H+)增加时,下列氧化剂的氧化能力是增强,减弱还是不变?(3)Fe'";(2)Cr,O;(1)Cl ;(4)Mn。解:氧化还原电对的电极反应为:(1) Cl,+2e→ 2CI(2) Cr,O′- +14H*+6e →2Cr*+7H,0(3) Fe'++e→Fe2+(4) MnO +8H*+5e→Mn*++4H,0由电极反应的能斯特方程可知(1)、(3)电对的电极电势与H浓度无关。电对(2)、(4)的能斯特方程分别为a(Cr3t)(2) E(C,0;/Cr*t)= E(C,0;/Cr*)- 0.0592V,a(Cr,O)a(H*)146a(Mn**)(4) E(MnO//Mn**)= E(MnO/Mn*)- 0.0592V)109a(MnO)a(H*)85显然H浓度增加,电对的电极电势增加,因而氧化能力更强。5.已知下列化学反应(298.15K)21-(ag)+2Fe3+(aq)=l, (s)+2Fe2t(ag)(1)用图式表示原电池;(2)计算机原电池的E°:(3)计算机反应的k°;(4)若c(I-)=1.0×10-2mol-dm-3, c(Fe3t)=-c(Fe2+),计算原电池的电动势。10解:(1)负极反应:2I--2e→I(s)正极反应:Fe3(ag)+e→Fe2+(ag)

正极反应: Cl ( (Cl ))+2e 2Cl 2 2 p   电池反应: 2 2 2 2 2Hg(l)+Cl ( (Cl ))=Hg Cl (s) p 4. ( ) c H 当溶液中  增加时,下列氧化剂的氧化能力是增强,减弱还是不变? 2 (1)Cl ; 2 2 7 (2)Cr O ; 3+ (3)Fe ; 4 (4)MnO。 解:氧化还原电对的电极反应为: (1) Cl +2e 2Cl 2   (2) 2 + 3+ Cr O 14H +6e 2Cr +7H O 2 7 2    (3) 3+ 2+ Fe +e Fe  (4) + 2+ MnO 8H +5e Mn +4H O 4 2    由电极反应的能斯特方程可知(1)、(3)电对的电极电势与 H +浓度无关。 电对(2)、(4)的能斯特方程分别为: (2) 3 2 3 3 2 7 2 7 14 2 7 0.0592V (Cr ) (Cr O / Cr ) (Cr O / Cr ) log 6 (Cr O ) (H ) a E E a a           (4) 2 2 2 4 4 8 4 0.0592V (Mn ) (MnO / Mn ) (MnO / Mn ) log 5 (MnO ) (H ) a E E a a           显然 H +浓度增加,电对的电极电势增加,因而氧化能力更强。 5.已知下列化学反应(298.15 K) 2 3+ 2+ 2I (aq)+2Fe (aq)=I (s)+2Fe (aq)  (1) 用图式表示原电池; (2) 计算机原电池的 E  ; (3) 计算机反应的 K  ; (4) 2 3 c(I ) 1.0 10 mol dm    若    , 3 2 1 (Fe ) (Fe ) 10 c c    ,计算原电池的电动势。 解:(1)负极反应: 2 2I 2e I (s)    正极反应: 3+ 2 Fe (aq) e Fe (aq)   

电池:Pt(s)1;(s)|-(aq) |Fe'(ag),Fe2*(ag)|Pt(s)(2) E°=E°(Fe'+/Fe2+)- E°(I,/I)=(0.771-0.5355)V=0.2355V(3)△,G=-zF.E=-2×96500C-mol-l×0.2355V=-45.45kJ-mol-1K° = exp(-△,G / RT)= exp[45.45×1000 /(8.3145×298.15)]=9.15×107(4) E(Fe/Fe)=E(Fe/Fe)-00592VIog=(0.771-0.0592log10)V=0.7118Vc(Fe'+)g09E(1,/)=E(,/1)-2E =E(Fe3+/Fe2+)-E(I,/I)=(0.7118-0.6539)V=0.0579 V6.参考附录G中标准电极电势E值,判断下列反应能否进行。(1)I,能否使Mn2+氧化为MnO,?(2)在酸性溶液中KMnO4,能否使Fe2+氧化为Fe3+?(3)Sn2+能否使Fe3+还原为Fe2+?(4)Sn2+能否使Fe2+还原为Fe?E'(Mno /Mn= ) 1.解:E°(L,/I)=0.5355V,E(MnO//Mn2+)=1.507V,E°(Fe3+/Fe2*)=0.771VE°(Sn2+ /Sn)=-0.1375 V,E(F /F) 0.4E'(Sn4+ /Sn2+)=0.151V(1)Iz不能使Mn2+氧化为MnO2。(2)在酸性溶液中KMnO4能使Fe2+氧化为Fe3+。(3)Sn2+能使Fe3+还原为Fe2+。(4)Sn2+能使Fe2+还原为Fe。7.计算说明在pH=4.0时,下列反应能否自动进行。(假定除H*之外的其他物质均处于标准条件下)(1) Cr,O- (ag)+H (ag)+Br(aq)→Br,(l)+Cr3*(aq)+H,O(1);

电池: 3+ 2+ Pt(s) I (s) I (aq) Fe (aq),Fe (aq) Pt(s) 2  (2) 3 2 2 E E E (Fe / Fe ) (I / I ) (0.771 0.5355)V 0.2355V            (3) 1 1 r m G zF E 2 96500C mol 0.2355V 45.45kJ mol                 7 r m K G RT exp( / ) exp[45.45 1000 / (8.3145 298.15)] 9.15 10          (4) 2 3 2 3 2 3 (Fe ) (Fe / Fe ) (Fe / Fe ) 0.0592Vlog (0.771 0.0592log10)V 0.7118V (Fe ) c E E c             2 2 2 2 0.0592V (I /I ) (I /I ) log[ (I )] (0.5355 0.0592log(1.0 10 )V 0.6539V 2 E E c            3 2 2 E E E (Fe / Fe ) (I / I ) (0.7118 0.6539)V 0.0579V         6.参考附录 G 中标准电极电势 E  值,判断下列反应能否进行。 (1) 2 I 能否使 Mn2 氧化为 MnO2 ? (2)在酸性溶液中 KMnO4 ,能否使 2 Fe  氧化为 3 Fe  ? (3) 2 Sn  能否使 3 Fe  还原为 2 Fe  ? (4) 2 Sn  能否使 2 Fe  还原为 Fe ? 解: 2 E (I / I ) 0.5355V    , 2 2 E (MnO / Mn ) 1.224 V    2 4 E (MnO / Mn ) 1.507V     , 3 2 E (Fe / Fe ) 0.771V     2 E (Sn / Sn) 0.1375V     , 2 E (Fe / Fe) 0.447 V    4 2 E (Sn / Sn ) 0.151V     (1) I2 不能使 Mn2+氧化为 MnO2。 (2) 在酸性溶液中 KMnO4能使 Fe2+氧化为 Fe3+。 (3) Sn2+能使 Fe3+还原为 Fe2+。 (4) Sn2+能使 Fe2+还原为 Fe。 7.计算说明在 pH 4.0  时,下列反应能否自动进行。(假定除 H  之外的其他物质 均处于标准条件下) (1) 2 Cr O2 7  (aq) + + H (aq) + 3 Br (aq) Br (1) Cr (aq) H O(1) 2 2      ;

共19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