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2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第二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基本要求 2-1控制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 2-2非线性微分方程的线性化 23传递函数 transfer function) 2-4动态结构图 2-5系统的脉冲响应函数 2-6典型反馈系统传递函数 返回主目录
1 第二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1 控制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 2-2 非线性微分方程的线性化 2-3 传递函数 (transfer function) 2-4 动态结构图 2-5 系统的脉冲响应函数 2-6 典型反馈系统传递函数 返回主目录 基本要求

基本要求 了解建立系统动态微分方程的一般方法 2.熟悉拉氏变换的基本法则及典型函数的拉 氏变换形式 3.掌握用拉氏变换求解微分方程的方法 4.掌握传递函数的概念及性质。 5.掌握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形式。 返回子目录4
2 基本要求 1.了解建立系统动态微分方程的一般方法。 2.熟悉拉氏变换的基本法则及典型函数的拉 氏变换形式。 3.掌握用拉氏变换求解微分方程的方法。 4.掌握传递函数的概念及性质。 5.掌握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形式。 返回子目录

6.掌握由系统微分方程组建立动态结构图的方 法。 7.掌握用动态结构图等效变换求传递函数和用 梅森公式求传递函数的方法 8.掌握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闭环传递函数, 对参考输入和对干扰的系统闭环传递函数及误 差传递函数的概念
3 6.掌握由系统微分方程组建立动态结构图的方 法。 7.掌握用动态结构图等效变换求传递函数和用 梅森公式求传递函数的方法。 8.掌握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闭环传递函数, 对参考输入和对干扰的系统闭环传递函数及误 差传递函数的概念

分析和设计任何一个控制系统,首要任务是 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 ■系统的数学模型是描述系统输入、输出变量 以及内部各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分为解析法和实验法
4 ◼ 分析和设计任何一个控制系统,首要任务是 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 ◼ 系统的数学模型是描述系统输入、输出变量 以及内部各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 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分为解析法和实验法

◆解析法:依据系统及元件各变量之间所遵 循的物理、化学定律列写出变量间的数学表 达式,并实验验证。 ◆实验法:对系统或元件输入一定形式的信 号(阶跃信号、单位脉冲信号、正弦信号 等),根据系统或元件的输出响应,经过数 据处理而辨识出系统的数学模型
5 ◆解析法:依据系统及元件各变量之间所遵 循的物理、化学定律列写出变量间的数学表 达式,并实验验证。 ◆实验法:对系统或元件输入一定形式的信 号(阶跃信号、单位脉冲信号、正弦信号 等),根据系统或元件的输出响应,经过数 据处理而辨识出系统的数学模型

总结:解析方法适用于简单、典型、常 见的系统,而实验方法适用于复杂、非常 见的系统。实际上常常是把这两种方法结 合起来建立数学模型更为有效
6 总结: 解析方法适用于简单、典型、常 见的系统,而实验方法适用于复杂、非常 见的系统。实际上常常是把这两种方法结 合起来建立数学模型更为有效

2-1控制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 口基本步骤: 口分析各元件的工作原理,明确输入、输出量 口建立输入、输出量的动态联系 口消去中间变量 口标准化微分方程 返回子目录
7 2-1控制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 ❑ 基本步骤: ❑分析各元件的工作原理,明确输入、输出量 ❑建立输入、输出量的动态联系 ❑消去中间变量 ❑标准化微分方程 返回子目录

列写微分方程的一般方法 例1.列写如图所示RC网络的微分方程 R
8 列写微分方程的一般方法 ◼ 例1. 列写如图所示RC网络的微分方程。 R ur C uc i

解:由基尔霍夫定律得: =Ritit (2-1) 式中:i为流经电阻R和电容C的电流消去中间变 量i可得 Rc-c+uc=ur dt 令RC=T(时间常数),则微分方程为: T-c+u=u
9 解:由基尔霍夫定律得: 式中: i为流经电阻R和电容C的电流,消去中间变 量i,可得: 令 RC = T (时间常数),则微分方程为: + u = R i idt r C 1 = u idt c C 1 (2 1) − (2 3) − c c r du T u u dt + = (2 2) − c c r du RC u u dt + =

例2.设有一弹簧质 ∠1 量●阻尼动力系统如 图所示,当外力F()作 用于系统时,系统海F() k 产生运动,试写出外 力F(0)与质量块的位移 y()之间的动态方程。 其中弹簧的弹性系数 f 为k,阻尼器的阻尼系 数为f,质量块的质量 为m。 7
• 例2. 设有一弹簧•质 量• 阻尼动力系统如 图所示,当外力F(t)作 用于系统时,系统将 产生运动,试写出外 力F(t)与质量块的位移 y(t)之间的动态方程。 其中弹簧的弹性系数 为k,阻尼器的阻尼系 数为f,质量块的质量 为m。 M F(t) k f y(t)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8章 状态空间分析方法.pps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3章 时域分析方法.pps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6章 非线性系统分析.pps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1章 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pps
-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系:《电力电子技术》第8章 电力电子技术典型应用.ppt
- 《电力电子装置设计与应用》控制电路设计注意事项.ppt
- 《电力电子装置设计与应用》直流电抗的设计.ppt
- 《电力电子装置设计与应用》滤波电抗器.ppt
- 《电力电子装置设计与应用》单相C型变压器计算.ppt
- 《电力电子装置设计与应用》根据开关器件中流过的电流选开关器件.ppt
- 《电力电子装置设计与应用》逆变电路输出电压.ppt
- 《电力电子装置设计与应用》什么是设计.ppt
- 《电力电子装置设计与应用》典型输出电路的传输特性.ppt
- 《电力电子装置设计与应用》典型输出电路的传输特性(修订版).ppt
- 《现代机器人学》PDF电子书(共十章).pdf
- 科学出版社:《机器人控制》教材书籍PDF电子版(编著:〔日〕大熊繁,共七章).pdf
- 《MCDC506全数字直流伺服驱动器》讲义.doc
- 清华数字:《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五版)第四章 组合逻辑电路.ppt
- 清华数字:《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五版)第十章 脉冲波形的产生和整形.ppt
- 清华数字:《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五版)第十一章 数-模(D/A)和模-数(A/D)转换.ppt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4章 频率域方法.pps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7章 采样系统理论.pps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5章 控制系统的校正.pps
- 《机器人参考书》(英文版)Build Your Own Reptilian Robot.pdf
- 21世纪全国高等院校自动化系列实用规划教材:《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PDF电子书(共六章,附各章思考题与习题).pdf
- 《线性系统理论》PPT课件:第3章 系统的数学描述(3.1-3.2)引言、输入输出描述.pdf
- 《线性系统理论》PPT课件:第3章 系统的数学描述(3.3-3.4)状态空间描述、输入输出描述和状态空间描述的关系.pdf
- 《线性系统理论》PPT课件:第3章 系统的数学描述(3.5-3.6)组合系统的数学描述、离散时间系统.pdf
- 《线性系统理论》PPT课件:第4章 线性动态方程和脉冲响应矩阵.pdf
- 《线性系统理论》PPT课件:第5章 能控性和能观性(5.1-5.4)引言.pdf
- 《线性系统理论》PPT课件:第5章 能控性和能观性(5.5-5.6)线性动态方程的规范分解.pdf
- 《线性系统理论》PPT课件:第6章 不可简约实现.pdf
- 《线性系统理论》PPT课件:第7章 状态反馈和状态观测器.pdf
- 《线性系统理论》PPT课件:第8章 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分析(8.1)李雅普诺夫稳定性.pdf
- 《线性系统理论》PPT课件:第8章 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分析(8.2)时不变系统稳定性及其关系.pdf
- 《线性系统理论》PPT课件:第8章 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分析(8.3)李雅普诺夫第二方法.pdf
- 《线性系统理论》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八章 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分析(8.3)李雅普诺夫第二方法.ppt
- 广东工业大学:《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3章 直流斩波电路.ppt
- 广东工业大学:《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4章 交流电力控制电路和交交变频电路(AC/AC变换).ppt
- 广东工业大学:《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5章 逆变电路(DC/AC变换).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