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重庆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运动传导路 Motor pathway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PT
文档页数:28
文件大小:4.66M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重庆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运动传导路 Motor pathway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运动传导路 Motor pathway 解剖学教研室 周庭永

运 动 传 导 路 Motor pathway 解剖学教研室 周庭永

运动传导路的组成 特指从相关大脑皮质至躯体运动效应器(骨骼肌)之间 的神经联系,一般分为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两级 皮质核束 锥体系 皮质脊髓侧束 上运动 (直接 皮质脊髓束 皮质脊髓前束 神经元 通路) 锥体外系(间接通路) 下运动 脑干内的躯体运动性神经元 最后 神经元1脊髓前角内的躯体运动性神经元J∫公路

运动传导路的组成 特指从相关大脑皮质至躯体运动效应器(骨骼肌)之间 的神经联系,一般分为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两级。 锥体系 (直接 通路) 皮质脊髓束 皮质脊髓侧束 皮质脊髓前束 皮质核束 上运动 神经元 锥体外系(间接通路) 下运动 神经元 脑干内的躯体运动性神经元 脊髓前角内的躯体运动性神经元 最后 公路

锥体系(直接通路)Pyramidal system (一)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 1.皮质脊髓束的组成及行程 脊髓 前角 对侧 上下 7590%皮脊束交叉形成 肢肌 中央前回上 皮脊侧束达尾节 对侧 2/3及中央 经内囊后肢及 旁小叶前部 大脑脚脑桥 躯干 部分逐节交 肌和 的锥体细胞 基底部延髓锥 皮脊束中未 叉至对侧 上下 (Betz C) 体 交叉纤维形 肢 成皮脊前束 达胸节 部分始终于 K同侧 同侧下降 躯干

中央前回上 2/3及中央 旁小叶前部 的锥体细胞 (Betz C) 经内囊后肢及 大脑脚 脑桥 基底部延髓锥 体 75~90%皮脊束交叉形成 皮脊侧束达尾节 对侧 上下 肢肌 同侧 躯干 肌 脊髓 前角 皮脊束中未 交叉纤维形 成皮脊前束 达胸节 部分逐节交 叉至对侧 对侧 躯干 肌和 上下 肢肌 部分始终于 同侧下降 一、锥体系(直接通路)Pyramidal system (一)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 1.皮质脊髓束的组成及行程

(1)上运动第一级)神经元 胞体位于大脑皮质中央前回 上23和中央旁小叶前半(4.6区 即第一运动区)的Betz细胞。 轴突组成皮质脊髓束,行经 内囊后肢前端;中脑大脑脚中 3/5;脑桥基底部,至延髓集中 形成锥体,向下分为:皮质脊 髓侧束,管理对侧躯干、上、 下肢肌。皮质脊髓前束,管理 对侧躯干和肢体及同侧躯干肌。 (2)下运动第二级)神经元 胞体位于脊髓前角内侧运动 核和外侧运动核。 轴突经脊神经前根参与组成 脊神经,分布于躯干肌和上下 肢肌

(1)上运动(第一级)神经元 胞体 位于大脑皮质中央前回 上2/3和中央旁小叶前半(4.6区, 即第一运动区)的Betz细胞。 轴突 组成皮质脊髓束,行经 内囊后肢前端;中脑大脑脚中 3/5; 脑桥基底部,至延髓集中 形成锥体,向下分为:皮质脊 髓侧束,管理对侧躯干、上、 下肢肌。皮质脊髓前束,管理 对侧躯干和肢体及同侧躯干肌。 (2)下运动(第二级)神经元 胞体 位于脊髓前角内侧运动 核和外侧运动核。 轴突 经脊神经前根参与组成 脊神经,分布于躯干肌和上下 肢肌

2.特点 (1)倒立定位投射于大脑皮质中央前 回及中央旁小叶前部半(4.6区及第二运 动区一岛叶皮质),其代表区面积大小决 定于所代表器官运动的精细程度。 (2)经内囊后肢(脚)前部。 (3)躯干肌受双侧大脑皮质管理,上、 下肢肌只受对侧大脑皮质对侧管理。 (4)皮质脊髓束中只有管理精细运动 的纤维(约占20%)上运动神经元直接终 止于脊髓前角运动核,其余大部需要中 继。 3.皮质脊髓束受损的表现 (1)锥体交叉以上受损(如脑溢血、脑 栓塞时):对侧上、下肢硬瘫,浅反射 消失,深腱)反射亢进,病理征(+)。 (2)锥体交叉以下受损(如脊髓外伤或 脊髓灰白质炎时):同侧上、下肢硬瘫, 浅反射消失,深腱)反射亢进,病理征 (+)。 ediale

2.特点 (1)倒立定位投射于大脑皮质中央前 回及中央旁小叶前部半(4.6区及第二运 动区—岛叶皮质),其代表区面积大小决 定于所代表器官运动的精细程度。 (2)经内囊后肢(脚)前部。 (3)躯干肌受双侧大脑皮质管理,上、 下肢肌只受对侧大脑皮质对侧管理。 (4)皮质脊髓束中只有管理精细运动 的纤维(约占20%)上运动神经元直接终 止于脊髓前角运动核,其余大部需要中 继。 3.皮质脊髓束受损的表现 (1)锥体交叉以上受损(如脑溢血、脑 栓塞时):对侧上、下肢硬瘫,浅反射 消失,深(腱)反射亢进,病理征(+)。 (2)锥体交叉以下受损(如脊髓外伤或 脊髓灰白质炎时):同侧上、下肢硬瘫, 浅反射消失,深(腱)反射亢进,病理征 (+)

(二)皮质核束(Corticonuclear tract) 1.皮质核束的组成及行程 ⅢVI 眼外肌 V3 咀嚼肌 中央前回 下1/3的 I 内囊膝部 脑干内躯体 表情肌 锥体 运动核 XX (Betz) 咽喉肌 细胞 XⅪ 胸锁乳突 肌斜方肌 XⅫ 舌肌 舌外肌

中央前回 下1/3的 锥体 (Betz) 细胞 内囊膝部 脑干内躯体 运动核 眼外肌 Ⅲ Ⅳ Ⅵ Ⅶ 表情肌 Ⅴ3 咀嚼肌 ⅨⅩ 咽喉肌 Ⅺ 胸锁乳突 肌斜方肌 Ⅻ 舌肌 舌外肌 (二)皮质核束(Corticonuclear tract) 1.皮质核束的组成及行程

(1)上运动神经元 胞体位于中央前回下13 的Betz细胞。 轴突在锥体束内下降(途 径同皮质脊髓束)至延髓下 端终止,下降中沿途发出 纤维支配大部分的双侧脑 干躯体运动核,但面神经 核下半和舌下神经核只受 对侧皮质核束支配。 (2)下运动神经元 额 胞体位于8对脑干躯体运 动核内。 轴突由8对脑干躯体运动 核组成的相关脑神经(Ⅲ、 V、V、I、I、X,X Ⅺ、XⅫ)

(1)上运动神经元 胞体 位于中央前回下1/3 的Betz细胞。 轴突 在锥体束内下降(途 径同皮质脊髓束)至延髓下 端终止,下降中沿途发出 纤维支配大部分的双侧脑 干躯体运动核,但面神经 核下半和舌下神经核只受 对侧皮质核束支配。 (2)下运动神经元 胞体 位于8对脑干躯体运 动核内。 轴突 由8对脑干躯体运动 核组成的相关脑神经(Ⅲ、 Ⅳ、Ⅴ、Ⅵ、Ⅶ、Ⅸ、Ⅹ、 Ⅺ、Ⅻ)

2.特点 (1)正位投射。 (2)经内囊膝部并终止于延髓下端。 (3)除面神经核下半和舌下神经核外, 一侧皮质核束管理双侧8对脑干躯体运动 核中的其余6对半。(双侧管理:动眼神 经核、滑车神经核、三叉神经运动核、展 神经核、面神经核上半、疑核和副神经核 对侧管理:面神经核下半和舌下神经核) s precentralis 脑 brum 脑 dorsalis 225. Diagrar

2.特点 (1)正位投射。 (2)经内囊膝部并终止于延髓下端。 (3)除面神经核下半和舌下神经核外, 一侧皮质核束管理双侧8对脑干躯体运动 核中的其余6对半。(双侧管理:动眼神 经核、滑车神经核、三叉神经运动核、展 神经核、面神经核上半、疑核和副神经核。 对侧管理:面神经核下半和舌下神经核)

3.皮质核束受损的表现 ()上运动神经元受损(核上瘫),如:一侧(患侧)面丘平面以上的皮质核束受 损-一口舌瘫:①对侧(健侧)面部下部表情肌瘫痪,导致:健侧鼻唇沟变浅或消失 口角不能闭合(不能鼓腮)并流涎;露齿时口角歪向患(同)侧。②对侧(健侧)颏舌 肌瘫痪,导致:伸舌时舌尖偏向对(健)侧。 (2)下运动神经元受损(核下瘫),如:一侧(患侧)面神经受损一口眼瘫:患侧 (同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导致:同侧(患侧)额纹变浅或消失;眼睑不能闭合、鼻 唇沟变浅或消失;口角不能闭合(不能鼓腮)并流涎:露齿时口角歪向对(健)侧。 核上 核下癀 核下瘫 核上瘫 Supranuclear paralysis Infranuclear paralysis Infranuclear paralysis Supranuclear paralysis 300.面神经摊 301.舌下神经摊

3.皮质核束受损的表现 (1)上运动神经元受损(核上瘫),如:一侧(患侧)面丘平面以上的皮质核束受 损-口舌瘫:①对侧(健侧)面部下部表情肌瘫痪,导致:健侧鼻唇沟变浅或消失; 口角不能闭合(不能鼓腮)并流涎;露齿时口角歪向患(同)侧。②对侧(健侧)颏舌 肌瘫痪,导致:伸舌时舌尖偏向对(健)侧。 (2)下运动神经元受损(核下瘫),如:一侧(患侧)面神经受损-口眼瘫:患侧 (同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导致:同侧(患侧)额纹变浅或消失;眼睑不能闭合、鼻 唇沟变浅或消失;口角不能闭合(不能鼓腮)并流涎;露齿时口角歪向对(健)侧

(三)锥体系的特点和功能 1.特点 (1)人体各部在大脑皮质的代表区是体倒头正,面积大小与其所 代表的器官的功能有关。 (2)躯干肌和大部分头面部骨骼肌受双侧大脑皮质支配,但上、 下肢肌、面神经核下半及舌下神经核只受对侧大脑皮质支配。 (3)运动传导路两级神经元之间多有中继神经元,只有支配精细 运动(如肢端)肌的上、下运动元之间才为单突触直接联系(约占 20%)。 s precentralis 脑 brum 脑 dorsalis

(三)锥体系的特点和功能 1.特点 (1)人体各部在大脑皮质的代表区是体倒头正,面积大小与其所 代表的器官的功能有关。 (2)躯干肌和大部分头面部骨骼肌受双侧大脑皮质支配,但上、 下肢肌、面神经核下半及舌下神经核只受对侧大脑皮质支配。 (3)运动传导路两级神经元之间多有中继神经元,只有支配精细 运动(如肢端)肌的上、下运动元之间才为单突触直接联系(约占 20%)

共28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