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资源(课堂讲义)第十讲:“法难”及其缘由分析

第十讲:“法难”及其缘由分析 一、,“三武一宗”灭佛及其原因分析 1、“三武一宗”灭佛 2、原因分析:(以韩愈《论佛骨表》为例) Al夷夏之辨: B\经济、 C\王道政治、 D伦理纲常、 E\道教 宋徽宗抑佛:唐太宗谓“柱下为帝室先系”,高宗乾封 元年(666年)尊老子“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还亲自为 《道德经》作注,命令士庶均须家藏一本。宋真宗对道教狂 热崇奉,导演一幕幕“天书”闹剧。他仿效唐朝宗祖老子的 做法,但自姓赵,于是虚构出他的始祖赵元朗为道教尊神, 封为“圣祖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并加封老子 “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宋徽宗自称是神霄帝君下凡, 示意道箓院上章,册封自己为“教主道君皇帝”。 二、近代太平天国运动灭佛、晚晴庙产兴学、 三、建国后历次政治运动:破四旧、文革 四、附录: 论佛骨表(也称谏(迎)佛骨表)
第十讲: “法难”及其缘由分析 一、“三武一宗”灭佛及其原因分析 1、“三武一宗”灭佛 2、原因分析:(以韩愈《论佛骨表》为例) A\夷夏之辨: B\经济、 C\王道政治、 D\伦理纲常、 E\道教 宋徽宗抑佛:唐太宗谓“柱下为帝室先系” ,高宗乾封 元年(666 年)尊老子“太上玄元皇帝” ,唐玄宗还亲自为 《道德经》作注,命令士庶均须家藏一本。宋真宗对道教狂 热崇奉,导演一幕幕“天书”闹剧。他仿效唐朝宗祖老子的 做法,但自姓赵,于是虚构出他的始祖赵元朗为道教尊神, 封为“圣祖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 ,并加封老子 “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宋徽宗自称是神霄帝君下凡, 示意道箓院上章,册封自己为“教主道君皇帝”。 二、近代太平天国运动灭佛、晚晴庙产兴学、 三、建国后历次政治运动:破四旧、文革 四、附录: 论佛骨表(也称谏(迎)佛骨表)

韩愈 臣某言,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後汉时始流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也。 昔者黄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岁:少昊在位八十年,年百岁:颛项在位七十九年,年九 十八岁:帝喾在位七十年,年百五岁:帝尧在位九十八年,年百一十八岁:帝舜及禹,年皆 百岁。此时天下太平,百姓安乐寿考,然而中国未有佛也。其后殷汤亦年百岁,汤孙太戊在 位七十五年,武丁在位五十九年,书史不言其年寿所极,推其年数,盖亦俱不减百岁。周文 王年九十七岁,武王年九十三岁,穆王在位百年。此时佛法亦未入中国,非因事佛而致然也。 汉明帝时,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其后乱亡相继,运祚不长。宋、齐、梁、 陈、元魏己下,事佛渐谨,年代尤促。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度舍身施佛,宗庙之 祭,不用牲牢,昼日一食,止于菜果,其后竞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事佛求福, 乃更得祸。由此观之,佛不足事,亦可知矣。 高祖始受隋禅,则议除之。当时群臣材识不远,不能深知先王之道,古今之宜,推阐圣 明,以救斯弊,其事遂止,臣常恨焉。伏维睿圣文武皇帝陛下,神圣英武,数千百年己来, 未有伦比。即位之初,即不许度人为僧尼道,又不许创立寺观。臣常以为高祖之志,必行于 陛下之手,今纵未能即行,岂可恣之转令盛也? 今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凤翔,御楼以观,舁入大内,又令诸寺递迎供养。臣虽至愚, 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直以年丰人乐,徇人之心,为京都士庶设诡异 之观,戏玩之具耳。安有圣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然百姓愚冥,易惑难晓,苟见陛下如 此,将谓真心事佛,皆云:“天子大圣,犹一心敬信:百姓何人,岂合更惜身命!”焚顶烧 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惟恐后时,老少奔波,弃其业次。若不即 加禁遏,更历诸寺,必有断臂脔身以为供养者。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 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 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假如其身至今尚在,奉其国命,来朝京师,陛下容而接之,不过 宣政一见,礼宾一设,赐衣一袭,卫而出之于境,不令惑众也。况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 凶秽之馀,岂宜令入宫禁? 孔子曰:“敬鬼神而远之。”古之诸侯,行吊于其国,尚令巫祝先以桃茹祓除不祥,然 后进吊。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巫祝不先,桃茹不用,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 失,臣实耻之。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使天 下之人,知大圣人之所作为,出于寻常万万也。岂不盛哉!岂不快哉!佛如有灵,能作祸祟, 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鉴临,臣不怨悔。无任感激恳悃之至,谨奉表以闻。臣某诚惶诚 恐。 牟子《理惑论》,署名苍梧(西汉时大约位于今广东、广西、湖 南之交界位置)太守牟子博,后人推测为汉章帝太守牟融。理,辩解 论理,分析解答。当时情形“视俊士之所视力,论儒林之所论,未闻 修佛道以为贵”,问者为儒士,答者为牟子。可见与儒道的冲突与融 合之初貌:针对“夷狄之术”的指责,答以“君子博取众善”、“昔 孔子欲居九夷”、“禹出西羌”以答之。以三皇五帝称号解释佛陀;
韩愈 臣某言,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後汉时始流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也。 昔者黄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岁;少昊在位八十年,年百岁;颛顼在位七十九年,年九 十八岁;帝喾在位七十年,年百五岁;帝尧在位九十八年,年百一十八岁;帝舜及禹,年皆 百岁。此时天下太平,百姓安乐寿考,然而中国未有佛也。其后殷汤亦年百岁,汤孙太戊在 位七十五年,武丁在位五十九年,书史不言其年寿所极,推其年数,盖亦俱不减百岁。周文 王年九十七岁,武王年九十三岁,穆王在位百年。此时佛法亦未入中国,非因事佛而致然也。 汉明帝时,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其后乱亡相继,运祚不长。宋、齐、梁、 陈、元魏已下,事佛渐谨,年代尤促。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度舍身施佛,宗庙之 祭,不用牲牢,昼日一食,止于菜果,其后竞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事佛求福, 乃更得祸。由此观之,佛不足事,亦可知矣。 高祖始受隋禅,则议除之。当时群臣材识不远,不能深知先王之道,古今之宜,推阐圣 明,以救斯弊,其事遂止,臣常恨焉。伏维睿圣文武皇帝陛下,神圣英武,数千百年已来, 未有伦比。即位之初,即不许度人为僧尼道,又不许创立寺观。臣常以为高祖之志,必行于 陛下之手,今纵未能即行,岂可恣之转令盛也? 今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凤翔,御楼以观,舁入大内,又令诸寺递迎供养。臣虽至愚, 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直以年丰人乐,徇人之心,为京都士庶设诡异 之观,戏玩之具耳。安有圣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然百姓愚冥,易惑难晓,苟见陛下如 此,将谓真心事佛,皆云:“天子大圣,犹一心敬信;百姓何人,岂合更惜身命!”焚顶烧 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惟恐后时,老少奔波,弃其业次。若不即 加禁遏,更历诸寺,必有断臂脔身以为供养者。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 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 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假如其身至今尚在,奉其国命,来朝京师,陛下容而接之,不过 宣政一见,礼宾一设,赐衣一袭,卫而出之于境,不令惑众也。况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 凶秽之馀,岂宜令入宫禁? 孔子曰:“敬鬼神而远之。”古之诸侯,行吊于其国,尚令巫祝先以桃茹祓除不祥,然 后进吊。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巫祝不先,桃茹不用,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 失,臣实耻之。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使天 下之人,知大圣人之所作为,出于寻常万万也。岂不盛哉!岂不快哉!佛如有灵,能作祸祟, 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鉴临,臣不怨悔。无任感激恳悃之至,谨奉表以闻。臣某诚惶诚 恐。 牟子《理惑论》,署名苍梧(西汉时大约位于今广东、广西、湖 南之交界位置)太守牟子博,后人推测为汉章帝太守牟融。理,辩解 论理,分析解答。当时情形“视俊士之所视力,论儒林之所论,未闻 修佛道以为贵”,问者为儒士,答者为牟子。可见与儒道的冲突与融 合之初貌:针对“夷狄之术”的指责,答以“君子博取众善”、“昔 孔子欲居九夷”、“禹出西羌”以答之。以三皇五帝称号解释佛陀;

无为、道解释涅槃;道家的真人、至人“蹈火不烧,履刃不伤”解释 佛家神通;对于无君无父,无家无国,解释为“见其大不拘于小”,、 “至于成佛,父母兄弟皆得度世”;节俭一布施;戒律一一礼制;
无为、道解释涅槃;道家的真人、至人“蹈火不烧,履刃不伤”解释 佛家神通;对于无君无父,无家无国,解释为“见其大不拘于小”,、 “至于成佛,父母兄弟皆得度世” ;节俭——布施;戒律——礼制;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上海交通大学:《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资源(课堂讲义)第九讲:中国佛教简史.docx
- 上海交通大学:《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资源(课堂讲义)第八讲:三生石典故及古代文人转世轮回说种种.docx
- 上海交通大学:《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资源(课堂讲义)第七讲:原始佛教教义.docx
- 上海交通大学:《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资源(课堂讲义)第六讲:印度佛教简史及其主要教义.docx
- 上海交通大学:《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资源(课堂讲义)第五讲:佛陀十大弟子及诸佛、大菩萨.docx
- 上海交通大学:《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资源(课堂讲义)第四讲:印、中佛教圣地(弘法圣地).docx
- 上海交通大学:《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资源(课堂讲义)第四讲:佛陀生平事迹.docx
- 上海交通大学:《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资源(课堂讲义)第二讲:印度古代文化:宗教文化.docx
- 上海交通大学:《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资源(课堂讲义)第一讲:本课程内容概要及基本要求、宗教知识初阶.doc
-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资源(电子书)原典·注释·译文·讲话(星云大师)《金刚经讲话》.pdf
-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资源(电子书)最绚丽的佛法百科全书《图解楞严经》.pdf
-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资源(电子书)听佛说最圆满的佛法(图解法华经).pdf
-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资源(电子书)听懂六祖慧能讲禅《图解坛经》.pdf
- 上海交通大学:《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资源(六祖慧能禅师)柳宗元:六祖禅诗碑铭.docx
- 上海交通大学:《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资源(六祖慧能禅师)刘禹锡:六祖禅师碑铭.docx
- 上海交通大学:《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资源(六祖慧能禅师)六祖能禅师碑铭并序.docx
- 《科学哲学》课程教学资源(参考书籍文献)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上下册)【英】W.C.丹皮尔著.pdf
-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哲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五)科学哲学09:波普尔与库恩的论战义.ppt
-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哲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五)科学哲学08:托马斯 库恩与历史主义.ppt
-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哲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五)科学哲学07:卡尔纳普与波普尔的论战.ppt
- 上海交通大学:《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资源(课堂讲义)第十一讲:禅宗(之一):历代祖师.docx
- 上海交通大学:《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资源(课堂讲义)第十二讲:禅宗(之二):禅宗的思想渊源、特征.docx
- 上海交通大学:《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资源(课堂讲义)第十三讲:禅宗(之三):反理性悟道方式——公案举凡.docx
- 上海交通大学:《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资源(课堂讲义)第十四讲:禅宗对于中国古代思想及西方世界的影响.docx
- 上海交通大学:《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资源(课堂讲义)第十五讲:王维禅诗、松尾芭蕉俳句与海德格尔晚年诗作.docx
- 上海交通大学:《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资源(课堂讲义)第十六讲:对当下和佛教在中国未来愿景的思考.docx
- 上海交通大学:《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资源_释迦如来(佛)成道记注.docx
- 上海交通大学:《生命伦理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义)第一讲 生命伦理学绪论(王莲芸).pdf
- 上海交通大学:《生命伦理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义)第四讲 遗传服务与研究伦理.pdf
- 上海交通大学:《生命伦理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义)第七讲 器官移植与伦理问题.pdf
- 上海交通大学:《生命伦理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义)第八讲 脑死亡、临终关怀、安乐死与伦理问题.pdf
- 上海交通大学:《生命伦理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义)第三讲 人类胚胎干细胞、克隆技术与伦理问题.pdf
- 上海交通大学:《生命伦理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义)第九讲 临终关怀与伦理问题.pdf
- 上海交通大学:《生命伦理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义)第二讲 基因伦理(人类基因组研究与伦理问题).pdf
- 上海交通大学:《生命伦理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义)第五讲 辅助生殖技术科学研究与应用的伦理问题.pdf
- 上海交通大学:《生命伦理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义)第八讲 安乐死与伦理问题.pdf
- 上海交通大学:《生命伦理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义)第六讲 人体实验与知情同意.pdf
- 上海交通大学:《生命伦理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义)第十讲 医学遗传服务与研究伦理.pdf
- 《西方文化》课程教学资源(参考书籍)ESV-CUV 对照版(Holy Bible)圣经.pdf
- 《西方文化》课程教学资源(参考书籍)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丛书《丧钟为谁而鸣》(美)海明威.程中瑞(1982扫描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