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资源(六祖慧能禅师)刘禹锡:六祖禅师碑铭

刘禹锡(772年一842年),字梦得,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 学家,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历 任监察御史、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 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 户部尚书。刘禹锡对六祖慧能大师格外景仰崇敬。当元和十四年(819) 曹溪禅师道琳率徒专程来请刘禹锡为慧能撰《碑》时,他十分爽快地 应允,而写下此碑铭。 元和十一年某月日,诏书追褒曹溪第六祖能公,諡曰大鉴。实广 州牧马总以疏闻,繇是可其奏,尚道以尊名,同归善善,不隔异教, 一字之褒,华夷孔怀,得其所故也。马公敬其事,且谨始以垂后,遂 咨于文雄(文豪),今柳州刺史河东柳君为前碑。后三年,有僧道琳 率其徒,由曹溪来,且曰:“愿立第二碑,学者志也。” 惟如来灭后,中五百岁,而摩腾、竺法兰以经来华,人始闻其言, 犹夫重昏之见曶(通忽,迅速)爽。复五百岁,而达摩以法来华,人 始传其心,犹夫昧旦(拂晓,天之将明)之睹白日。自达摩六传至大 鉴,如贯意珠,有先后而无异同。世之言真宗者,所谓顿门,初达摩 与佛衣俱来,得道传付,以为真印。至大鉴置而不传,岂以是为筌蹄 耶?刍狗耶?将人人之莫已若而不若置之耶?吾不得而知也
刘禹锡(772 年—842 年),字梦得,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 学家,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贞元九年(793 年),进士及第。历 任监察御史、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 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 户部尚书。刘禹锡对六祖慧能大师格外景仰崇敬。当元和十四年(819) 曹溪禅师道琳率徒专程来请刘禹锡为慧能撰《碑》时,他十分爽快地 应允,而写下此碑铭。 元和十一年某月日,诏书追褒曹溪第六祖能公,諡曰大鉴。实广 州牧马总以疏闻,繇是可其奏,尚道以尊名,同归善善,不隔异教, 一字之褒,华夷孔怀,得其所故也。马公敬其事,且谨始以垂后,遂 咨于文雄(文豪),今柳州刺史河东柳君为前碑。后三年,有僧道琳 率其徒,由曹溪来,且曰:“愿立第二碑,学者志也。” 惟如来灭后,中五百岁,而摩腾、竺法兰以经来华,人始闻其言, 犹夫重昏之见曶(通忽,迅速)爽。复五百岁,而达摩以法来华,人 始传其心,犹夫昧旦(拂晓,天之将明)之睹白日。自达摩六传至大 鉴,如贯意珠,有先后而无异同。世之言真宗者,所谓顿门,初达摩 与佛衣俱来,得道传付,以为真印。至大鉴置而不传,岂以是为筌蹄 耶?刍狗耶?将人人之莫已若而不若置之耶?吾不得而知也

桉(同案)大鉴生新州,三十出家,四十七年而殁,既殁,百有六 年而諡。始自蕲州东山,从弟(同第)五师得授记以归,高宗使中贵 人再征,不奉诏,第(但)以言为贡,上敬行之。铭曰: 至人之生,无有种类。同人者形,出人者智。蠢蠢南裔,降生杰异。 父干母坤,独肖(本质上相似相近)元气。一言顿悟,不践初地。 五师相承,授以宝器。 宴坐曹溪,世号南宗。学徒爰来,如水之东。饮以妙药,瘥(音 chài,治愈:音cuó,病)其瘖聋。 诏不能致,许为法雄。去佛日远,群言积亿。着空执有,各走其域。 我立真筌,揭起南国。无修而修,无得而得。能使学者,还其天识 (本识、本心,“天”:天然本具的、法尔如是的)。 如黑而迷,仰见斗极。得之自然,竟不可传。口传手付,则碍于有。 留衣空堂,得者天授。 佛衣铭(并引) 吾既为僧琳撰曹溪第二碑。且思所以辩六祖置衣不传之旨。作佛衣铭曰。 佛言不行,佛衣乃争。忽近贵远,古今常情。尼父之生,土无一里。 梦奠之后,履存千祀。惟昔有梁,如象之狂。达摩救世,来为医王。 以言不痊,因物乃迁。如执符节,行乎复关。民不知官,望车而畏
桉(同案)大鉴生新州,三十出家,四十七年而殁,既殁,百有六 年而諡。始自蕲州东山,从弟(同第)五师得授记以归,高宗使中贵 人再征,不奉诏,第(但)以言为贡,上敬行之。铭曰: 至人之生,无有种类。同人者形,出人者智。蠢蠢南裔,降生杰异。 父干母坤,独肖(本质上相似相近)元气。一言顿悟,不践初地。 五师相承,授以宝器。 宴坐曹溪,世号南宗。学徒爰来,如水之东。饮以妙药,瘥(音 chài,治愈;音 cuó ,病)其瘖聋。 诏不能致,许为法雄。去佛日远,群言积亿。着空执有,各走其域。 我立真筌,揭起南国。无修而修,无得而得。能使学者,还其天识 (本识、本心,“天”:天然本具的、法尔如是的)。 如黑而迷,仰见斗极。得之自然,竟不可传。口传手付,则碍于有。 留衣空堂,得者天授。 佛衣铭(并引) 吾既为僧琳撰曹溪第二碑。且思所以辩六祖置衣不传之旨。作佛衣铭曰。 佛言不行,佛衣乃争。忽近贵远,古今常情。尼父之生,土无一里。 梦奠之后,履存千祀。惟昔有梁,如象之狂。达摩救世,来为医王。 以言不痊,因物乃迁。如执符节,行乎复关。民不知官,望车而畏

俗不知佛,得衣为贵。坏色之衣,道不在兹。由之信道,所以为宝。 六祖未彰,其出也微。既还狼荒(指荒远的边地。),憬俗(读音是jIng s, 是指边远地区的百姓。憬:遥远貌)蚩蚩。不有信器,众生曷归。 是开便门,非止传衣。初必有终,传岂无已。物必归尽,衣胡久恃。 先终知终,用乃不穷。我道不朽,衣于何有。其用已陈,孰非刍狗。 师入塔后,至开元十年壬戌八月三日,夜半,忽闻塔中如拽铁索声。众僧惊 起,见一孝子从塔中走出。寻见师颈有伤,具以贼事闻于州县。县令杨侃、刺史 柳无忝,得牒切加擒捉。五日,于石角村,捕得贼人,送韶州鞠问。云:「姓张, 名净满,汝州梁县人。于洪州开元寺,受新罗僧金大悲钱二十千,令取六祖大师 首,归海东供养。」柳守闻状,未即加刑。乃躬至曹溪,问师上足令韬曰:「如 何处断?」韬曰:「若以国法论,理须诛夷。但以佛教慈悲,冤亲平等:况彼求 欲供养,罪可恕矣。」柳守加叹曰:「始知佛门广大。」遂赦之。 上元元年,肃宗遣使就请师衣钵归内供养。至永泰元年五月五日,代宗梦六 祖大师请衣钵。七日,敕刺史杨缄云:「朕梦感能禅师请传衣袈裟,却归曹溪。 今遣镇国大将军刘崇景顶戴而送。朕谓之国宝,卿可于本寺如法安置。专令僧众 亲承宗旨者,严加守护,勿令遗坠。」后或为人偷窃,皆不远而获,如是者数四。 宪宗谥大鉴禅师。塔曰「元和灵照」。其余事迹,系载唐尚书王维、刺史柳宗元、 刺史刘禹锡等碑。守塔沙门令韬录 跋 六祖大师平昔所说之法。皆大乘圆顿之旨。故目之曰经。其言近指远。词坦义明。 诵者各有所获。明教嵩公常赞云。天机利者得其深。天机钝者得其浅。诚哉言也。 余初入道。有感于斯。续见三本不同。互有得失。其板亦已漫灭。因取其本校雠。 讹者正之。略者详之。复增入弟子请益机缘。庶几学者得尽曹溪之旨。按察使云 公从龙。深造此道。一日过山房睹余所编。谓得坛经之大全。慨然命工锓梓。颛 为流通。使曹溪一派不至断绝。或曰。达磨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卢祖 六叶正传。又安用是文字哉。余曰。此经非文字也。达磨单传直指之指也。南岳 青原诸大老。尝因是指以明其心。复以之明马祖石头诸子之心。今之禅宗流布天 下。皆本是指。而今而后。岂无因是指。而明心见性者耶。问者唯唯再拜谢曰。 予不敏。请并书于经末以诏来者。至元辛卯夏。南海释宗宝跋
俗不知佛,得衣为贵。坏色之衣,道不在兹。由之信道,所以为宝。 六祖未彰,其出也微。既还狼荒(指荒远的边地。),憬俗(读音是 jǐng sú, 是指边远地区的百姓。憬:遥远貌)蚩蚩。不有信器,众生曷归。 是开便门,非止传衣。初必有终,传岂无已。物必归尽,衣胡久恃。 先终知终,用乃不穷。我道不朽,衣于何有。其用已陈,孰非刍狗。 师入塔后,至开元十年壬戌八月三日,夜半,忽闻塔中如拽铁索声。众僧惊 起,见一孝子从塔中走出。寻见师颈有伤,具以贼事闻于州县。县令杨侃、刺史 柳无忝,得牒切加擒捉。五日,于石角村,捕得贼人,送韶州鞠问。云:「姓张, 名净满,汝州梁县人。于洪州开元寺,受新罗僧金大悲钱二十千,令取六祖大师 首,归海东供养。」柳守闻状,未即加刑。乃躬至曹溪,问师上足令韬曰:「如 何处断?」韬曰:「若以国法论,理须诛夷。但以佛教慈悲,冤亲平等;况彼求 欲供养,罪可恕矣。」柳守加叹曰:「始知佛门广大。」遂赦之。 上元元年,肃宗遣使就请师衣钵归内供养。至永泰元年五月五日,代宗梦六 祖大师请衣钵。七日,敕刺史杨缄云:「朕梦感能禅师请传衣袈裟,却归曹溪。 今遣镇国大将军刘崇景顶戴而送。朕谓之国宝,卿可于本寺如法安置。专令僧众 亲承宗旨者,严加守护,勿令遗坠。」后或为人偷窃,皆不远而获,如是者数四。 宪宗谥大鉴禅师。塔曰「元和灵照」。其余事迹,系载唐尚书王维、刺史柳宗元、 刺史刘禹锡等碑。守塔沙门令韬录 跋 六祖大师平昔所说之法。皆大乘圆顿之旨。故目之曰经。其言近指远。词坦义明。 诵者各有所获。明教嵩公常赞云。天机利者得其深。天机钝者得其浅。诚哉言也。 余初入道。有感于斯。续见三本不同。互有得失。其板亦已漫灭。因取其本校雠。 讹者正之。略者详之。复增入弟子请益机缘。庶几学者得尽曹溪之旨。按察使云 公从龙。深造此道。一日过山房睹余所编。谓得坛经之大全。慨然命工锓梓。颛 为流通。使曹溪一派不至断绝。或曰。达磨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卢祖 六叶正传。又安用是文字哉。余曰。此经非文字也。达磨单传直指之指也。南岳 青原诸大老。尝因是指以明其心。复以之明马祖石头诸子之心。今之禅宗流布天 下。皆本是指。而今而后。岂无因是指。而明心见性者耶。问者唯唯再拜谢曰。 予不敏。请并书于经末以诏来者。至元辛卯夏。南海释宗宝跋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上海交通大学:《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资源(六祖慧能禅师)六祖能禅师碑铭并序.docx
- 《科学哲学》课程教学资源(参考书籍文献)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上下册)【英】W.C.丹皮尔著.pdf
-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哲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五)科学哲学09:波普尔与库恩的论战义.ppt
-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哲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五)科学哲学08:托马斯 库恩与历史主义.ppt
-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哲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五)科学哲学07:卡尔纳普与波普尔的论战.ppt
-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哲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五)科学哲学06:卡尔.波普尔与批判理性主义.ppt
-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哲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五)科学哲学05:卡尔纳普与逻辑经验主义.ppt
-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哲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五)科学哲学04:西方科学传入与中国哲学文化传统.ppt
-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哲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五)科学哲学03:文艺复兴科学革命与理性主义.ppt
-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哲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五)科学哲学02:文艺复兴科学革命与经验主义.ppt
-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哲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五)科学哲学01:导论、古希腊自然哲学.ppt
-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哲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五)科学哲学15:科学与宗教.ppt
-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哲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五)科学哲学14:科学与人文.ppt
-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哲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五)科学哲学13:讨论:科学与人类社会.ppt
-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哲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五)科学哲学12:科学的精神与价值.ppt
-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哲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五)科学哲学11:科学推理2:直觉与逻辑.ppt
-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哲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五)科学哲学10:科学推理1:归纳与演绎.ppt
-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哲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四)科学哲学9:波普尔与库恩的论战义.ppt
-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哲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四)科学哲学8:托马斯 库恩与历史主义.ppt
-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哲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四)科学哲学7:卡尔纳普与波普尔的论战.ppt
- 上海交通大学:《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资源(六祖慧能禅师)柳宗元:六祖禅诗碑铭.docx
-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资源(电子书)听懂六祖慧能讲禅《图解坛经》.pdf
-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资源(电子书)听佛说最圆满的佛法(图解法华经).pdf
-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资源(电子书)最绚丽的佛法百科全书《图解楞严经》.pdf
-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资源(电子书)原典·注释·译文·讲话(星云大师)《金刚经讲话》.pdf
- 上海交通大学:《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资源(课堂讲义)第一讲:本课程内容概要及基本要求、宗教知识初阶.doc
- 上海交通大学:《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资源(课堂讲义)第二讲:印度古代文化:宗教文化.docx
- 上海交通大学:《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资源(课堂讲义)第四讲:佛陀生平事迹.docx
- 上海交通大学:《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资源(课堂讲义)第四讲:印、中佛教圣地(弘法圣地).docx
- 上海交通大学:《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资源(课堂讲义)第五讲:佛陀十大弟子及诸佛、大菩萨.docx
- 上海交通大学:《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资源(课堂讲义)第六讲:印度佛教简史及其主要教义.docx
- 上海交通大学:《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资源(课堂讲义)第七讲:原始佛教教义.docx
- 上海交通大学:《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资源(课堂讲义)第八讲:三生石典故及古代文人转世轮回说种种.docx
- 上海交通大学:《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资源(课堂讲义)第九讲:中国佛教简史.docx
- 上海交通大学:《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资源(课堂讲义)第十讲:“法难”及其缘由分析.docx
- 上海交通大学:《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资源(课堂讲义)第十一讲:禅宗(之一):历代祖师.docx
- 上海交通大学:《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资源(课堂讲义)第十二讲:禅宗(之二):禅宗的思想渊源、特征.docx
- 上海交通大学:《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资源(课堂讲义)第十三讲:禅宗(之三):反理性悟道方式——公案举凡.docx
- 上海交通大学:《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资源(课堂讲义)第十四讲:禅宗对于中国古代思想及西方世界的影响.docx
- 上海交通大学:《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资源(课堂讲义)第十五讲:王维禅诗、松尾芭蕉俳句与海德格尔晚年诗作.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