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四章 萃取分离技术

萃取分离技术 ■利用物质在两相中的溶解度不同而使其分 离的技术。 ■一有机溶剂萃取 ■注意防止变性:温度,接触时间 ■1有机溶剂选择 2操作:萃取,分离
萃取分离技术 ◼ 利用物质在两相中的溶解度不同而使其分 离的技术。 ◼ 一 有机溶剂萃取 ◼ 注意防止变性:温度,接触时间 ◼ 1有机溶剂选择 ◼ 2操作:萃取,分离

二双水相萃取 ■双水相是由两种互不相溶的高分子溶液或 互不相溶的盐溶液和高分子溶液组成。 ■分配系数的大小决定了萃取分离的效果。 可采取修饰高分子聚合物的方式提高分配 系数
二双水相萃取 ◼ 双水相是由两种互不相溶的高分子溶液或 互不相溶的盐溶液和高分子溶液组成。 ◼ 分配系数的大小决定了萃取分离的效果。 可采取修饰高分子聚合物的方式提高分配 系数

超临界萃取 ■超临界流体:在温度和压力超过某物质的 超临界点时,该物质称为超临界流体。 ■特点:介于液体与气体之间,溶解能力与 液体接近,扩散系数接近于气体。 ■应用
三 超临界萃取 ◼ 超临界流体:在温度和压力超过某物质的 超临界点时,该物质称为超临界流体。 ◼ 特点:介于液体与气体之间,溶解能力与 液体接近,扩散系数接近于气体。 ◼ 应用

1-CO2钢瓶 2-注塞泵 3-高压釜 4-分离釜 5-压力表 图1超临界流体萃取沙田柚皮精油流程图
3 1 1-CO2钢瓶 2-注塞泵 3-高压釜 4-分离釜 5-压力表 图1 超临界流体萃取沙田柚皮精油流程图 2 4 5

反胶束萃取 ■将表面活性剂溶于水中,当其浓度超过临界胶束 浓度时,表面活性剂就会在水溶液中聚集在一起 而形成聚集体,在通常情况下,这种聚集体是水 溶液中的胶束,称为正常胶束。结构示意见图a。 在胶束中,表面活性剂的排列方向是极性基团在 外,与水接触,非极性基团在内,形成一个非极 性的核心、在此核心可以溶解非极性物质
反胶束萃取 ◼ 将表面活性剂溶于水中,当其浓度超过临界胶束 浓度时,表面活性剂就会在水溶液中聚集在一起 而形成聚集体,在通常情况下,这种聚集体是水 溶液中的胶束,称为正常胶束。结构示意见图a。 在胶束中,表面活性剂的排列方向是极性基团在 外,与水接触,非极性基团在内,形成一个非极 性的核心、在此核心可以溶解非极性物质

若将表面活性剂溶于非极性的有机溶剂中,并使 其浓度超过临界胶束浓度,便会在有机溶剂内形 成聚集体,这种聚集体称为反胶束,其结构示意 见图b。在反胶束中,表面活性剂的非极性基团 在外与非极性的有机溶剂接触,而极性基团则 列在内形成一个极性核。此极性核具有溶解极性 物质的能力,极性核溶解水后,就形成了“水 池
◼ 若将表面活性剂溶于非极性的有机溶剂中,并使 其浓度超过临界胶束浓度,便会在有机溶剂内形 成聚集体,这种聚集体称为反胶束,其结构示意 见图b。在反胶束中,表面活性剂的非极性基团 在外与非极性的有机溶剂接触,而极性基团则排 列在内形成一个极性核。此极性核具有溶解极性 物质的能力,极性核溶解水后,就形成了“水 池”

水 极性核 C 有机剂 a)正常胶束 (b)反敌束 极性头一 非极性尾

当含有此种反胶束的有机溶剂与蛋白质的水溶液 接触后,蛋白质及其他亲水物质能够通过螯合作 用进入此“水池”。由于周围水层和极性基团的 保护,保持了蛋白质的天然构型,不会造成失活。 蛋白质的溶解过程和溶解后的情况示意于图中。 反胶团 反胶束 有机相 蛋白质 水 相 水 油 水相
◼ 当含有此种反胶束的有机溶剂与蛋白质的水溶液 接触后,蛋白质及其他亲水物质能够通过螯合作 用进入此“水池”。由于周围水层和极性基团的 保护,保持了蛋白质的天然构型,不会造成失活。 蛋白质的溶解过程和溶解后的情况示意于图中

反胶東萃取的操作 1表面活性剂与有机溶剂选择 表面活性剂是由亲水憎油的极性基团和亲油憎水的非极性 基团两部分组成的两性分子,可分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它们都可用 于形成反胶束。 在反胶束萃取蛋白质的研究中,用得最多的是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AOT( Aerosolot,其化学名为丁二酸-2-乙基己基磺酸钠。这种 表面活性剂容易获得,其特点是具有双链,极性基团较 小、形成反胶束时不需加助表面活性剂,并且所形成的 反胶束较大,半径为170nm,有利于大分子蛋白质进入
反胶束萃取的操作 1 表面活性剂与有机溶剂选择 表面活性剂是由亲水憎油的极性基团和亲油憎水的非极性 基团两部分组成的两性分子,可分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它们都可用 于形成反胶束。 在反胶束萃取蛋白质的研究中,用得最多的是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AOT(AerosolOT),其化学名为丁二酸-2-乙基己基磺酸钠。这种 表面活性剂容易获得,其特点是具有双链,极性基团较 小、形成反胶束时不需加助表面活性剂,并且所形成的 反胶束较大,半径为170nm,有利于大分子蛋白质进入

■2反相胶束的形成 ■3萃取 ■萃取条件:pH、离子强度、温度 4反萃取
◼ 2 反相胶束的形成 ◼ 3 萃取 ◼ 萃取条件:pH、离子强度、温度 ◼ 4 反萃取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生化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三章 过滤与膜分离技术.ppt
- 《生化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六章 化学检测.ppt
- 《生化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一章 绪论.ppt
- 湖北大学:《无机化学》第十一章 氧化还原反应 Electrochemistry.ppt
- 《分析化学》课程PPT教学课件(教案讲稿)第七章 重量分析法.ppt
- 《分析化学》课程PPT教学课件(教案讲稿)第十三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ppt
- 《分析化学》课程PPT教学课件(教案讲稿)第十二章 气相色谱法 12.1 概述 12.2 气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ppt
- 《分析化学》课程PPT教学课件(教案讲稿)第十二章 气相色谱法 12.5 分离条件的选择 12.6 定性定量分析.ppt
- 《分析化学》课程PPT教学课件(教案讲稿)第五章 误差及分析数据的处理.ppt
- 《分析化学》课程PPT教学课件(教案讲稿)第九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9.3 气相色谱柱 9.4 检测器.ppt
- 《分析化学》课程PPT教学课件(教案讲稿)第九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9.1 绪论 9.2 氧化还原反应 9.3 氧化还原滴定 9.4 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应用.ppt
- 《分析化学》课程PPT教学课件(教案讲稿)第六章 配位滴定法.ppt
- 《分析化学》课程PPT教学课件(教案讲稿)第十一章 色谱分析概论和经典液相色谱 11.1 色谱法概述 11.2 色谱法的原理 11.3 色谱法的历史与展望.ppt
- 《分析化学》课程PPT教学课件(教案讲稿)第十四章 红外分光光度法 14.5 红外光谱解析方法续.ppt
- 《分析化学》课程PPT教学课件(教案讲稿)第十四章 红外分光光度法 14.1 红外分光光度法概述 14.2 红外分光光度法基本原理.ppt
- 《分析化学》课程PPT教学课件(教案讲稿)第十四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4.1 光学分析概论 14.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2/2).ppt
- 《分析化学》课程PPT教学课件(教案讲稿)第十四章 红外分光光度法 14.4 各种化合物的典型光谱(2/2).ppt
- 《分析化学》课程PPT教学课件(教案讲稿)第十四章 红外分光光度法 14.4 各种化合物的典型光谱(1/2).ppt
- 《分析化学》课程PPT教学课件(教案讲稿)第十四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4.5 定性和定量分析.ppt
- 《分析化学》课程PPT教学课件(教案讲稿)第十四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4.1 光学分析概论 14.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1/2).ppt
- 《生化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二章 离心分离.ppt
- 《生化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电泳技术.ppt
- 《生化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酶、基因和细胞操作技术.ppt
- 《生化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七章 光学检测技术.ppt
- 《生化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气体检测技术.ppt
- 《生化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放射性同位素检测.ppt
- 《生化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九章 生物检测技术.ppt
- 陕西师范大学:《物理化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一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应用 第八章 热化学(Thermochemistry).pdf
- 陕西师范大学:《物理化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十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一).pdf
- 陕西师范大学:《物理化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十一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二).pdf
- 陕西师范大学:《物理化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十二章 表面现象.pdf
- 陕西师范大学:《物理化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十三章 胶体分散体系和大分子溶液.pdf
- 陕西师范大学:《物理化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二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pdf
- 陕西师范大学:《物理化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三章 统计热力学基础.pdf
- 陕西师范大学:《物理化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四章 溶液.pdf
- 陕西师范大学:《物理化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五章 相平衡.pdf
- 陕西师范大学:《物理化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六章 化学平衡.pdf
- 陕西师范大学:《物理化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七章 电解质溶液.pdf
- 陕西师范大学:《物理化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八章 可逆电池的电动势及其应用.pdf
- 陕西师范大学:《物理化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九章 电解与极化作用.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