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密机械设计》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六章 精密机械设计概论

第六章精密机械设计概论知识要点:机器机械基本概念、仪器设计方法、零件工作能力和计算、应用介绍。$1概述一、精密机械设计时应满足的基本要求1.功能要求首先应满足它的功能要求。例如仪器的监测、控制功能,自动显示和记录功能数据处理功能,打印数据功能,误差校正和补偿功能等。2.可靠性要求要使精密机械在一定的时间内和一定的使用条件下有效地实现预期的功能,则要求其工作安全可靠,操作维修方便。为此,零件应具有一定的强度、刚度和振动稳定性等工作能力。3.精度要求精度是精密机械的一项重要的技术指标,必须保证精密机械正常工作时所要求的精度。如支承的回转精度,导轨的导向精度等。4.经济性要求组成精密机械的零、部件能最经济的被制造出来,这就要求零件结构简单、节省材料、工艺性好,尽量采用标准尺寸和标准件。5.外观要求设计精密机械时应使其造型美观大方、色泽柔和。二、精密机械设计的一般步骤调查决策阶段-研究设计阶段--.-试制阶段-投产销售阶段。S2零件的工作能力及其计算一、强度强度是零件抵抗外载荷作用的能力。弹性变形、塑性变形、断裂。强度不足时,零件将发生断裂或产生塑性变形,使零件丧失工作能力而失效。(一)载荷和应力根据作用在零件上的载荷和相应的应力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可分为两类:1:静载荷和静应力不随时间变化或变化缓慢的载荷和应力,称为静载荷和静应力(图1-1)。例如,零件的重力及其相应的应力。ott0图1-2静应力2:变载荷及变应力:随时间作周期性变化的载荷和应力,称为变载荷和变应力(图1-2)。1
1 第六章 精密机械设计概论 知识要点:机器机械基本概念、仪器设计方法、零件工作能力和计算、应用介绍。 §1 概述 一、精密机械设计时应满足的基本要求 1.功能要求 首先应满足它的功能要求。例如仪器的监测、控制功能,自动显示和记录功能, 数据处理功能,打印数据功能,误差校正和补偿功能等。 2.可靠性要求 要使精密机械在一定的时间内和一定的使用条件下有效地实现预期的功能,则 要求其工作安全可靠,操作维修方便。为此,零件应具有一定的强度、刚度和振动稳定性等工 作能力。 3.精度要求 精度是精密机械的一项重要的技术指标,必须保证精密机械正常工作时所要求 的精度。如支承的回转精度,导轨的导向精度等。 4.经济性要求 组成精密机械的零、部件能最经济的被制造出来,这就要求零件结构简单、 节省材料、工艺性好,尽量采用标准尺寸和标准件。 5.外观要求 设计精密机械时应使其造型美观大方、色泽柔和。 二、精密机械设计的一般步骤 调查决策阶段-研究设计阶段-试制阶段-投产销售阶段。 §2 零件的工作能力及其计算 一、强度 强度是零件抵抗外载荷作用的能力。弹性变形、塑性变形、断裂。强度不足时,零件将 发生断裂或产生塑性变形,使零件丧失工作能力而失效。 ㈠ 载荷和应力 根据作用在零件上的载荷和相应的应力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可分为两类: 1:静载荷和静应力 不随时间变化或变化缓慢的载荷和应力,称为静载荷和静应力(图 1-1)。 例如,零件的重力及其相应的应力。 o t σ 图 1- 2静应 力 2:变载荷及变应力: 随时间作周期性变化的载荷和应力,称为变载荷和变应力(图 1-2)

0号(a)(b)图1-2变应力变应力既可由变载荷产生,也可由静载荷产生,例如,轴在不变弯矩作用下等速转动时,轴的横截面内将产生周期性变化的弯曲应力。应力循环:应力周期性变化时,一个周期所对应的应力变化。令最大应力为αmax,最小应力为omin,则Omax +Omin平均应力.2Omax -Omin应力幅度α。=2Omin循环特性r=O max当r=-1时,称为对称循环:当r≠-1时称为非对称循环,其特例是r=0,称为脉动循环(如图1-2b)。在进行强度计算时,作用在零件上的载荷又可分为:(1)名义载荷在稳定和理想的工作条件下,作用在零件上的载荷称为名义载荷。(2)计算载荷为了提高零件的工作可靠性,必须考虑影响零件强度的各种因素,如零件的变形、工作阻力的变动、工作状态的不稳定等。为了计入上述因素,将名义载荷乘以某些系数,作为计算时采用的载荷,此载荷称为计算载荷。)零件的整体强度整体强度:零件整体抵抗载荷作用的能力。判断零件整体强度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把零件在载荷作用下产生的应力(α、)与许用应力((α)、(T))相比较,其强度条件为(o)或≤()0≤而,[罚l[s.][S,]式中.零件材料的极限应力;Clim、Tlim2
2 o t σ σ( σ σm ax min a) (σa) o t σ σm ax σ( a) σmin (σa) (a) (b) 图 1-2 变应力 变应力既可由变载荷产生,也可由静载荷产生,例如,轴在不变弯矩作用下等速转动时,轴 的横截面内将产生周期性变化的弯曲应力。 应力循环:应力周期性变化时,一个周期所对应的应力变化。令最大应力为σmax,最小应 力为σmin,则 平均应力 max min m 2 + = 应力幅度 max min 2 a − = 循环特性 min max r = 当 r=-1 时,称为对称循环;当 r≠-1 时称为非对称循环,其特例是 r=0,称为脉动循环(如 图 1-2b)。 在进行强度计算时,作用在零件上的载荷又可分为 : ⑴ 名义载荷 在稳定和理想的工作条件下,作用在零件上的载荷称为名义载荷。 ⑵ 计算载荷 为了提高零件的工作可靠性,必须考虑影响零件强度的各种因素,如零件的变 形、工作阻力的变动、工作状态的不稳定等。为了计入上述因素,将名义载荷乘以某些系数, 作为计算时采用的载荷,此载荷称为计算载荷。 ㈡ 零件的整体强度 整体强度:零件整体抵抗载荷作用的能力。判断零件整体强度的方法有两种, 第一种是把零件在载荷作用下产生的应力(σ、τ)与许用应力(〔σ〕、〔τ〕)相比较, 其强度条件为 σ≤ 〔σ〕或 τ≤〔τ〕 而 lim S = , lim r S = 式中 lim 、 lim - 零件材料的极限应力;

[S.]、[S,].许用安全系数。第二种是把零件在载荷作用下的实际安全系数与许用应力进行比较,其强度条件为S,=≥[s,] 或S, =≥[S,]a>1.静应力下的强度静应力下零件的整体强度,可以使用上述两种方法中的任何一种。对于用塑性材料制成的零件,取材料的屈服极限as或Ts作为极限应力,对于用脆性材料制成的零件,取材料的强度极限b或tb作为极限应力。当材料缺少屈服极限的数据时,可取强度极限作为极限应力,但安全系数应取得大一些。2.变应力下的强度在变应力作用下,零件的一种失效形式将是疲劳断裂,这种失效形式不仅与变应力的大小有关,也与应力循环的次数有关。疲劳极限:当循环特性I一定时,应力循环N次后,材料不发生疲劳破坏时的最大应力,用oN表示。应力疲劳曲线:应力循环次数N与疲劳极限αrN间关系的曲线。金属材料的疲劳曲线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当循环次数N超过某一值No以后,疲劳极限不再降低,曲线趋向水平(图1-3a),No称为循环基数。另一种疲劳曲线则没有水平部分(图1-3b),有色金属及某些高硬度的合金钢的疲劳曲线多属于这一类。0OrntOiNN=CLOiNN=CONNo00Na)b)图1-3疲劳曲线有明显水平部分的疲劳曲线可分为两个区域:N≥No区为无限寿命区:N<No区为有限寿命区。在无限寿命区,疲劳极限是一个常数,而在有限寿命区,疲劳极限αrN将随环次数N的减少而增大,其疲劳曲线方程为:oWN=o"N。=C或TN=t"N。=C"式中O(或T)..循环特性为r,对于无限寿命区的疲劳极限;m-..与应力状态有关的指数;C、C.常数。由上式可按α,求出循环次数为N的疲劳极限N。=K,0,ON=O,VN3
3 S 、Sr - 许用安全系数。 第二种是把零件在载荷作用下的实际安全系数与许用应力进行比较,其强度条件为 lim S S = 或 lim r r S S = 1.静应力下的强度 静应力下零件的整体强度,可以使用上述两种方法中的任何一 种。对于用塑性材料制成的零件,取材料的屈服极限σS 或τS 作为极限应力,对于用脆性 材料制成的零件,取材料的强度极限σb 或τb 作为极限应力。当材料缺少屈服极限的数据时, 可取强度极限作为极限应力,但安全系数应取得大一些。 2.变应力下的强度 在变应力作用下,零件的一种失效形式将是疲劳断裂,这种失 效形式不仅与变应力的大小有关,也与应力循环的次数有关。 疲劳极限 :当循环特性 r 一定时,应力循环 N 次后,材料不发生疲劳破坏时的最大 应力,用 σrN 表示。 应力疲劳曲线:应力循环次数 N 与疲劳极限σrN 间关系的曲线。金属材料的疲劳曲 线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当循环次数 N 超过某一值 N0 以后,疲劳极限不再降低,曲线趋向水 平(图 1-3a),N0 称为循环基数。另一种疲劳曲线则没有水平部分(图 1-3b),有色金属及 某些高硬度的合金钢的疲劳曲线多属于这一类。 o N σr N No σr N m = C σr N o N N σr N m N= C a ) b ) σr 图 1-3 疲劳曲线 有明显水平部分的疲劳曲线可分为两个区域:N≥N0 区为无限寿命区;N<N0 区为有限寿命 区。在无限寿命区,疲劳极限是一个常数,而在有限寿命区,疲劳极限σrN 将随环次数 N 的减少而增大,其疲劳曲线方程为: 0 m m rN r N N C = = 或 0 ' m m rN r N N C = = 式中 σr(或τr)- 循环特性为 r,对于无限寿命区的疲劳极限; m - 与应力状态有关的指数; C、C′- 常数。 由上式可按σr 求出循环次数为 N 的疲劳极限 m 0 rN r L r N K N = =

N.A式中KL--.-寿命系数。注意的问题:所谓无限寿命,是指零件承受的变应力低于疲劳极限时,工作应力循环次数可大于No,但并不意味着零件永远不会失效。零件处于变应力状态下工作时,通常以材料的,作为极限应力αlim,然后用寿命系数K来考虑零件实际应力循环次数N的影响。提高零件的疲劳强度可以采用以下措施:(1)应用较高屈服极限和细晶粒组织的材料:(2)零件截面形状的变化应平缓,以减少应力集中;(3)改善零件的表面质量,如减少表面粗糙度,进行表面强化处理(表面喷丸、表面碾压)等:(4)减少材料的冶金缺陷,如采用真空冶炼,使非金属夹杂物减少。白零件的表面强度1.表面接触强度在精密机械中,经常遇到两个零件上的曲面互相接触以传递压力的情况。加载前两个曲面呈线接触或点接触,加载后由于接触表面的局部弹性变形,接触线或接触点扩展为微小的接触面积。如图1-4a所示,原为线接触的两圆柱体加载后接触区域扩展为2ab的小矩形面积:图1-4b所示的原为点接触的两球,加载后接触点扩展成直径为2a的小圆面积。两个零件在接触区产生的局部应力称为接触应力。XF(a)线接触一面接触(b)点接触一面接触图1-4微小接触面积和接触应力根据赫兹公式,轴线平行的两圆柱体相压时,其最大接触应力可按下式计算,即u1-1-151EE式中O h---最大接触应力;Fu---接触线单位长度上的载荷,Fu=F/b;p----两圆柱体在接触处的综合曲率半径,1/p=1/p1土1/p2,其中正号用于外接触,负号用于内接触:4
4 m 0 L N K N = 式中 KL-寿命系数。 注意的问题:所谓无限寿命,是指零件承受的变应力低于疲劳极限σr 时,工作应力循 环次数可大于 N0,但并不意味着零件永远不会失效。 零件处于变应力状态下工作时,通常以材料的σr作为极限应力σlim ,然后用寿命系数 KL 来考虑零件实际应力循环次数 N 的影响。 提高零件的疲劳强度可以采用以下措施: ⑴应用较高屈服极限和细晶粒组织的材料; ⑵零件截面形状的变化应平缓,以减少应力集中; ⑶改善零件的表面质量,如减少表面粗糙度,进行表面强化处理(表面喷丸、表面碾压)等; ⑷减少材料的冶金缺陷,如采用真空冶炼,使非金属夹杂物减少。 ㈢ 零件的表面强度 1. 表面接触强度 在精密机械中,经常遇到两个零件上的曲面互相接触以传递压力的 情况。加载前两个曲面呈线接触或点接触,加载后由于接触表面的局部弹性变形, 接触线或接触点扩展为微小的接触面积。如图 1-4a 所示,原为线接触的两圆柱体, 加载后接触区域扩展为 2ab 的小矩形面积;图 1-4b 所示的原为点接触的两球,加 载后接触点扩展成直径为 2a 的小圆面积。两个零件在接触区产生的局部应力称为 接触应力。 F F F F 2 a 2 a y ρ1 ρ1 ρ2 ρ2 b σH σ H σ H σH (a)线接触—面接触 (b)点接触—面接触 图 1-4 微小接触面积和接触应力 根据赫兹公式,轴线平行的两圆柱体相压时,其最大接触应力可按下式计算,即 2 2 1 2 1 2 1 1 u H F E E = − − + 式中 σh-最大接触应力; Fu -接触线单位长度上的载荷,Fu= F/b; ρ-两圆柱体在接触处的综合曲率半径,1/ρ=1/ρ1±1/ρ2,其中正号用于外接 触,负号用于内接触;

E1、E2----两圆柱体材料的弹性模量;μ1、2----两圆柱体材料的泊松比。当1=2=时,上式可简化为OH= /F,E/2元p(1-μ)式中E-.-两圆柱体材料的综合弹性模量,E=2EE/(Ei+E2)。当两个钢制球体在力F作用下相压时(图1-4b),最大接触应力oh为FE?0=0.3883Vp?疲劳点蚀:在循环接触应力作用下,接触表面产生疲劳裂纹,裂纹导致表层小块金属剥落。点蚀将使零件表面失去正确的形状,降低工作精度,引起附加动载荷,产生噪声和振动,并降低零件的使用寿命。提高表面接触强度可采取以下措施(1)增大接触处的综合曲率半径p,以降低接触应力:(2)提高接触表面的硬度,以提高接触疲劳极限:(3)提高零件表面的加工质量,以改善接触情况:(4)采用粘度较大的润滑油,以减缓劳裂纹的扩展。2.表面磨损强度磨损:零件的表面形状和尺寸在摩擦的条件下逐渐改变的过程称为磨损。当磨损超过允许值时,即产生失效。原因:(1)由于硬质微粒落入两接触表面间而引起的:(2)由两接触表面在相对运动中互相刮削作用而引起的;从零件开始工作到磨损量A超过允许值而失效的整个工作期间,可分为三个阶段:atb)a)c)1-5(a)零件的磨损阶段(1)跑合阶段:机械加工后在零件表面遗留下来的粗大锯齿体,有的被刮削掉,有的发生塑性变形,填充了锯齿体的波谷底,因而增加了实际接触的平滑表面,直到平滑表面的宽度超过了残余波谷底的宽度时,跑合结束,磨损速度随之减缓并趋于稳定。(2)稳定磨损阶段:该阶段中磨损速度较稳定,是零件正常工作阶段。(3)崩溃磨损阶段:磨损量超过允许值,零件很快失效。二、刚度刚度是反映零件在载荷作用下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刚度的大小用产生单位变形所需要的外力或外力矩来表示。静刚度:由静载荷与变形关系所确定的刚度。5
5 E1、E2-两圆柱体材料的弹性模量; μ1、μ2-两圆柱体材料的泊松比。 当μ1=μ2=μ时,上式可简化为 ( ) 2 2 1 H u = − F E 式中 E-两圆柱体材料的综合弹性模量,E=2 E1E2 /(E1+E2)。 当两个钢制球体在力 F 作用下相压时(图 1-4b),最大接触应力σh 为 2 3 2 0.388 H FE = 疲劳点蚀:在循环接触应力作用下,接触表面产生疲劳裂纹,裂纹导致表层小块金属剥 落。点蚀将使零件表面失去正确的形状,降低工作精度,引起附加动载荷,产生噪声和振动, 并降低零件的使用寿命。 提高表面接触强度可采取以下措施: ⑴增大接触处的综合曲率半径ρ,以降低接触应力; ⑵提高接触表面的硬度,以提高接触疲劳极限; ⑶提高零件表面的加工质量,以改善接触情况; ⑷采用粘度较大的润滑油,以减缓劳裂纹的扩展。 2.表面磨损强度 磨损:零件的表面形状和尺寸在摩擦的条件下逐渐改变的过程称为磨损。当磨损超过 允许值时,即产生失效。 原因:⑴由于硬质微粒落入两接触表面间而引起的; ⑵由两接触表面在相对运动中互相刮削作用而引起的; 从零件开始工作到磨损量Δ超过允许值而失效的整个工作期间,可分为三个阶段: Δ o t a) b) c) 1 2 3 1-5(a)零件的磨损阶段 ⑴跑合阶段:机械加工后在零件表面遗留下来的粗大锯齿体,有的被刮削掉,有的发 生塑性变形,填充了锯齿体的波谷底,因而增加了实际接触的平滑表面,直到平滑表面的宽 度超过了残余波谷底的宽度时,跑合结束,磨损速度随之减缓并趋于稳定。 ⑵稳定磨损阶段:该阶段中磨损速度较稳定,是零件正常工作阶段。 ⑶崩溃磨损阶段:磨损量超过允许值,零件很快失效。 二、刚度 刚度是反映零件在载荷作用下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刚度的大小用产生单位变形所需要 的外力或外力矩来表示。 静刚度:由静载荷与变形关系所确定的刚度

动刚度:由动载荷与变形关系所确定的刚度。由工程力学可知,零件刚度的大小与材料的弹性模量、零件的截面形状和尺寸有关,而与材料的强度极限无关。片簧,其刚度为F"-F_3El._Ebh3元4L式中L----片簧的工作长度Ia----片簧的截面惯性矩,Ia=bh3/12,其中b为片簧的宽度h--片簧的厚度;E-.-片簧材料的弹性模量。提高零件刚度的有效措施改变零件的截面形状和尺寸,缩短支承点间的距离,或采用加强筋等结构措施。三、振动稳定性在变载荷作用下,零件将产生机械振动,如果零件的固有频率与载荷的频率相同时,将发生共振。一般情况下共振将使零件丧失工作能力而失效。任何零件都具有一定的刚度同时又有一定的质量因此任何零件都有一定的固有频率。弹簧元件或由弹性元件与其它零件组成的系统,固有频率较低,因而常常容易与载荷频率相同而产生共振。防止共振最根本的方法是消除共振的载荷。例如,可用静平衡、动平衡或加平衡重的方法来解决。但利用这个原理防止出现共振的可能性往往是有限的,通常是用改变零件的固有频率的方法来解决,或将零件安放在由减震器组成的隔振系统上,以防止共振的发生。S3零件与机构的误差估算和精度误差:实际值与理想值之间的差异。在精密机械设计中,精度的高低是用误差的大小来度量的,误差越小,则精度越高。一、零件与机构的误差零件的误差,按其使用场合不同可分为加工误差和特性误差。加工误差:指加工时零件的实际尺寸或儿何形状与理想值之间的差异:特性误差:指零件的实际特性与给定特性之间的差异。机构的误差:指实际机构运动精度与理想机构运动精度之间的偏差,常用机构的位置误差和位移误差来表示。理想机构系指能绝对精确地实现给定运动规律的机构。但机构的各构件并非绝对刚体各构件的尺寸也不可避免的存在制造误差,因此,理想机构并不存在,实际机构的运动与理想机构的运动总是有差别的。机构的位置误差:当实际机构与理想机构的主动件位置相同时,两者从动件位置的偏差。机构的位移误差:指实际机构与理想机构的主动件位移相同时,两者从动件位移量的偏差。二、误差估算的基本方法当零件或机构的解析式已知时,可采用全微分法计算其特性误差。影响零件和机构特性的原始误差可归纳为以下三类:(1)设计误差这类误差产生在设计过程中,由于采用了近似机构代替理想机构,或采用了近似的假设,使得设计的零件或机构在原理上产生了误差,也称为原理误差,6
6 动刚度:由动载荷与变形关系所确定的刚度。 由工程力学可知,零件刚度的大小与材料的弹性模量、零件的截面形状和尺寸有关,而与材 料的强度极限无关。片簧,其刚度为: 3 3 3 3 ' 4 F Ebh EI a F L L = = = 式中 L-片簧的工作长度; Ia-片簧的截面惯性矩,Ia=bh3 /12,其中 b 为片簧的宽度; h-片簧的厚度; E-片簧材料的弹性模量。 提高零件刚度的有效措施:改变零件的截面形状和尺寸,缩短支承点间的距离,或采用加强 筋等结构措施。 三、振动稳定性 在变载荷作用下,零件将产生机械振动,如果零件的固有频率与载荷的频率相同时,将发生 共振。一般情况下,共振将使零件丧失工作能力而失效。 任何零件都具有一定的刚度,同时又有一定的质量,因此,任何零件都有一定的固有频率。 弹簧元件或由弹性元件与其它零件组成的系统,固有频率较低,因而常常容易与载荷频 率相同而产生共振。 防止共振最根本的方法是消除共振的载荷。例如,可用静平衡、动平衡或加平衡重的方 法来解决。但利用这个原理防止出现共振的可能性往往是有限的,通常是用改变零件的固有 频率的方法来解决,或将零件安放在由减震器组成的隔振系统上,以防止共振的发生。 §3 零件与机构的误差估算和精度 误差:实际值与理想值之间的差异。在精密机械设计中,精度的高低是用误差的大小来 度量的,误差越小,则精度越高。 一、零件与机构的误差 零件的误差,按其使用场合不同可分为加工误差和特性误差。 加工误差: 指加工时零件的实际尺寸或几何形状与理想值之间的差异; 特性误差: 指零件的实际特性与给定特性之间的差异。 机构的误差: 指实际机构运动精度与理想机构运动精度之间的偏差,常用机构的位置误 差和位移误差来表示。 理想机构系指能绝对精确地实现给定运动规律的机构。但机构的各构件并非绝对刚体, 各构件的尺寸也不可避免的存在制造误差,因此,理想机构并不存在,实际机构的运动与理 想机构的运动总是有差别的。 机构的位置误差: 当实际机构与理想机构的主动件位置相同时,两者从动件位置的偏 差。 机构的位移误差: 指实际机构与理想机构的主动件位移相同时,两者从动件位移量的偏 差。 二、误差估算的基本方法 当零件或机构的解析式已知时,可采用全微分法计算其特性误差。 影响零件和机构特性的原始误差可归纳为以下三类: ⑴设计误差 这类误差产生在设计过程中,由于采用了近似机构代替理想机构,或采用 了近似的假设,使得设计的零件或机构在原理上产生了误差,也称为原理误差

(2)工艺误差在制造过程中产生的,是由于零件的加工、装配和调整不够准确而引起的。(3)使用误差产生于使用过程,例如,零件配合表面间的磨损、载荷作用下的变形、环境温度变化而引起零件尺寸的改变以及振动等因素造成的误差。84工艺性为了使精密机械能够最经济地制造出来,在结构设计过程中,应经常注意到整体的结构工艺性和各个零件的工艺性工艺性良好的结构和零件应当是:(1))制造和装配的工时较少:(2)需要复杂设备的数量较少:(3)材料的消耗较少;(4)准备生产的费用较少。S5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三化”: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即将相同的零件标准化,并按尺寸不同加以系列化,将在系列之内或跨系列的产品之间通用化。“三化”的意义:(1)减轻工作量,以便设计人员把主要精力用于关键零、部件和机构的设计工作上;(2)便手安排专门的工厂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大规模集中生产标准零、部件,有利于合理使用原材料、保证产品质量和降低制造成本:(3)增大互换性,便于维修和管理工作;(4)有利于增加产品品种,扩大产品批量,达到产品的优质、高产和低消耗等S6零件的设计方法及其发展一、零件的设计方法()理论设计:利用物理、力学等基础课程及本课程的理论知识进行设计。它又可分为:1.设计计算根据载荷情况和给定的特性要求,由计算公式直接求出零件的某些主要几何尺寸。例如,在计算受拉伸载荷的圆形截面直杆的尺寸时,可直接利用工程力学公式求出其直径d为:4Fd≥V元[0]式中,F---作用在杆件上的载荷。2.校核计算先根据其它方法初步定出零件的尺寸和形状,然后用理论计算的方法,校核零件截面上的应力或其特性。经验设计:根据对某些零件已有的设计和使用实践而总结出来的经验关系式,或者根据设计工作者的经验,采用类比的方法进行的设计。通常,经验设计多用于目前尚不便进行理论分析计算的零件设计中。白模型实验设计:对于某些零件,先初步定出零件的尺寸和形状,做出模型,进行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再修改其尺寸的设计。一般用于理论尚不成熟的关键性零件的设计。二、设计方法的新发展()可靠性设计1.可靠性的概念可靠性是指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7
7 ⑵工艺误差 在制造过程中产生的,是由于零件的加工、装配和调整不够准确而引起的。 ⑶使用误差 产生于使用过程,例如,零件配合表面间的磨损、载荷作用下的变形、 环境温度变化而引起零件尺寸的改变以及振动等因素造成的误差。 §4 工艺性 为了使精密机械能够最经济地制造出来,在结构设计过程中,应经常注意到整体的结构 工艺性和各个零件的工艺性。 工艺性良好的结构和零件应当是: ⑴制造和装配的工时较少; ⑵需要复杂设备的数量较少; ⑶材料的消耗较少; ⑷准备生产的费用较少。 §5 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 “三化”: 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即将相同的零件标准化,并按尺寸不同加以系 列化,将在系列之内或跨系列的产品之间通用化。 “三化”的意义: ⑴减轻工作量,以便设计人员把主要精力用于关键零、部件和机构的设计工作上; ⑵便于安排专门的工厂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大规模集中生产标准零、部件,有利于 合理使用原材料、保证产品质量和降低制造成本; ⑶增大互换性,便于维修和管理工作; ⑷有利于增加产品品种,扩大产品批量,达到产品的优质、高产和低消耗等 §6 零件的设计方法及其发展 一、零件的设计方法 ㈠理论设计:利用物理、力学等基础课程及本课程的理论知识进行设计。它又可分为: 1.设计计算 根据载荷情况和给定的特性要求,由计算公式直接求出零件的某些主要几 何尺寸。例如,在计算受拉伸载荷的圆形截面直杆的尺寸时,可直接利用工程力学公式求出 其直径 d 为: 4F d 式中, F-作用在杆件上的载荷。 2.校核计算 先根据其它方法初步定出零件的尺寸和形状,然后用理论计算的方法,校 核零件截面上的应力或其特性。 ㈡经验设计: 根据对某些零件已有的设计和使用实践而总结出来的经验关系式,或者根 据设计工作者的经验,采用类比的方法进行的设计。通常,经验设计多用于目前尚不便进行 理论分析计算的零件设计中。 ㈢模型实验设计: 对于某些零件,先初步定出零件的尺寸和形状,做出模型,进行实验, 根据实验结果再修改其尺寸的设计。一般用于理论尚不成熟的关键性零件的设计。 二、设计方法的新发展 ㈠可靠性设计 1.可靠性的概念 可靠性是指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

力。可靠度: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概率,常用R表示。累积失效概率:产品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失效的概率,常用F表示,有时也用P表示。设有N个同样的零件,在规定时间t内有N个零件失效,剩下N个零件仍能继续工作,则NN-N-1-AN,可靠度R=NNNN,=1-R,累积失效概率F=N可靠度与累积失效概率之和等于1。即R +F =1将F对时间求导,得(0)=dF_ dN,dtNdtf(t)称为失效分布密度。2.零件的可靠性设计零件的可靠性计算,是将工作应力和极限应力等参数看作随机变量,根据它们的失效分布规律,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方法得出可靠性的定量指标。机械优化设计机械优化设计是利用现代数学、物理、力学的成就及电子计算机技术对各种机械设计问题如方案选择、参数匹配、机构设计、结构及系统设计等寻求最佳设计的一种理论和方法。在设计精密机械时,设计变量可以是构件尺寸、运动参数或节点位置坐标等。约束条件是对某些外形尺寸、位置的限制或强度、刚度等的限制。设计目标是根据精密机械的使用要求确定的,例如最小体积、最轻质量、最长寿命、最地成本等。白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简称CAD,是将计算机具有运算快速准确、存储量大和逻辑判断功能强等特点与图形显示、自动绘图机等设备相结合,在人机交互作用下进行设计,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有关CAD可见第十六章或参阅有关文献。主要研究对象:精密机械中常用机构、零件、部件。从机构分析、工作能力、精度和结构等方面来研究这些机构和零、部件,并介绍其工作原理、特点、应用范围、选型、材料、精度以及设计计算的一般原则和方法。应掌握的内容:1.通用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特点、选型及计算方法;2.常用机构的结构分析、运动分析、动力分析及设计方法;3.对精密机械机械传动、仪器机构的综合设计能力:4.实验课:熟悉常见机构的特点、进行精密机械的设计安装。课程设计以8
8 力。 可靠度: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概率,常用 Rt 表示。 累积失效概率:产品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失效的概率,常用 Ft 表示,有时也 用 P 表示。 设有 N 个同样的零件,在规定时间 t 内有 Nf个零件失效,剩下 Nt 个零件仍能继续工 作,则 可靠度 1 f f t t N N N N R N N N − = = = − 累积失效概率 1 f t t N F R N = = − 可靠度与累积失效概率之和等于 1。即 1 R F t t + = 将 F 对时间求导,得 ( ) f t dF dN f t dt Ndt = = f(t)称为失效分布密度。 2.零件的可靠性设计 零件的可靠性计算,是将工作应力和极限应力等参数看作随机变量,根据它们的失效 分布规律,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方法得出可靠性的定量指标。 ㈡机械优化设计 机械优化设计是利用现代数学、物理、力学的成就及电子计算机技术对各种机械设计 问题如方案选择、参数匹配、机构设计、结构及系统设计等寻求最佳设计的一种理论和方法。 在设计精密机械时,设计变量可以是构件尺寸、运动参数或节点位置坐标等。约束条 件是对某些外形尺寸、位置的限制或强度、刚度等的限制。设计目标是根据精密机械的使用 要求确定的,例如最小体积、最轻质量、最长寿命、最地成本等。 ㈢计算机辅助设计 “计算机辅助设计”简称 CAD,是将计算机具有运算快速准确、存储量大和逻辑判断 功能强等特点与图形显示、自动绘图机等设备相结合,在人机交互作用下进行设计,是一门 新兴的学科。 有关 CAD 可见第十六章或参阅有关文献。 主要研究对象:精密机械中常用机构、零件、部件。从机构分析、工作能力、精度和结构等方面来 研究这些机构和零、部件,并介绍其工作原理、特点、应用范围、选型、材料、精度 以及设计计算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应掌握的内容: 1.通用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特点、选型及计算方法; 2.常用机构的结构分析、运动分析、动力分析及设计方法; 3.对精密机械机械传动、仪器机构的综合设计能力; 4.实验课:熟悉常见机构的特点、进行精密机械的设计安装。课程设计以

后进行。几个概念:“机械”:一般认为是“机器”和“机构”的总称。如缝纫机、洗衣机、复印机、各种机床、汽车等机器: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等机构。“机构”:由构件组成。是用来传递力和运动的可动装置。“构件”:“运动单元”。构件可以是单一的零件,也可以是几个零件的组合体(即部件)。“零件”:“制造单元”。零件和机构是从不同角度说明问题现代精密机械除具有使其内部各机构正常动作的先进控制系统外,有时还包含有信息采集处理和传递系统。9
9 后进行。 几个概念: “机械”:一般认为是“机器”和“机构”的总称。如缝纫机、洗衣机、复印机、各种机 床、汽车等机器;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等机构。 “机构”:由构件组成。是用来传递力和运动的可动装置。 “构件”:“运动单元”。构件可以是单一的零件,也可以是几个零件的组合体(即部件)。 “零件”:“制造单元”。零件和机构是从不同角度说明问题。 现代精密机械除具有使其内部各机构正常动作的先进控制系统外,有时还包含有信息采集、 处理和传递系统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精密机械设计》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三章 凸轮机构.doc
- 《精密机械设计》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二章 平面连杆机构.doc
- 《精密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Précision Machinery Design.pdf
- 《高等机构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案例10 后桥总成装配工艺分析案例.ppt
- 《高等机构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案例9 微车主减速器配对齿轮振动性能测试系统.ppt
- 《高等机构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案例8 传动轴中间支撑性能优化设计案例.ppt
- 《高等机构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案例7 传动轴的动力学分析与仿真.ppt
- 《高等机构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案例6 减速器主被齿轮齿侧间隙研究与分析案例.ppt
- 《高等机构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案例5 后桥主减速器主被齿轮安装距分析与应用.ppt
- 《高等机构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案例4 传动轴与后桥耦合振动研究与应用案例.ppt
- 《高等机构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案例3 汽车钢板弹簧轻量化设计与仿真分析.ppt
- 《高等机构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案例2 主减速器主动齿轮支撑轴承预紧力的分析与应用案例.ppt
- 《高等机构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案例1 主减速器总成参数测试与振动分析案例.ppt
- 《高等机构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九章 机械人与机械臂的机构学分析.ppt
- 《高等机构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八章 机构的平衡方法.ppt
- 《高等机构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七章 机构动力学的基础知识.ppt
- 《高等机构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六章 平面刚体引导的机构综合.ppt
- 《高等机构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五章 平面运动几何学.ppt
- 《高等机构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四章 铰链四杆机构的主要特性.ppt
- 《高等机构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三章 空间连杆机构运动分析的矩阵方法.ppt
- 《精密机械设计》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八章 齿轮传动设计.doc
- 《精密机械设计》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实验一 常见机构认知.doc
- 《精密机械设计》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实验二 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doc
- 《精密机械设计》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实验三 表面粗糙度及形位误差测量.doc
- 《精密机械设计》课程作业习题(含答案)第一章 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与自由度计算.doc
- 《精密机械设计》课程作业习题(含答案)第二章 平面连杆机构.doc
- 《精密机械设计》课程作业习题(含答案)第三章 凸轮机构.doc
- 《精密机械设计》课程作业习题(含答案)第四章 齿轮机构.doc
- 《精密机械设计》课程作业习题(含答案)第五章 轮系.doc
- 《精密机械设计》课程作业习题(含答案)第六章 精密机械设计概论.doc
- 《精密机械设计》课程作业习题(含答案)第七章 精密机械精度设计.doc
- 《精密机械设计》课程作业习题(含答案)第八章 齿轮传动设计.doc
- 《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模拟试卷1(无答案).pdf
- 《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模拟试卷2(无答案).pdf
- 《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模拟试卷3(无答案).pdf
- 《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模拟试卷4(无答案).pdf
- 《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模拟试卷5(无答案).pdf
- 《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模拟试卷6(无答案).pdf
- 《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模拟试卷7(无答案).pdf
- 《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模拟试卷8(无答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