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泰山医学院):《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章 神经系统(3/3)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PT
文档页数:11
文件大小:1.74M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第一节 神经元与胶质细胞的一般功能 第二节 神经元的信息传递 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 第五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本能行为和情绪的调节的调节 第六节 觉醒、睡眠与脑的电活动 第七节 脑的高级功能 第八节 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相互关系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三、反射弧中枢部分的活动规律 (一)反射活动的中枢控制 反射(reflex)在CNS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 的规律性应答反应。 感受信息经传入神经 ③ 背根 传递给中枢,由中枢进 中间神经元 背根神经节 ① 行分析处理,然后再发 感受器 出传出信息到达效应器, 产生效应。在反射活动 传入神经 中,既有低位中枢的整 皮肤 合作用,也有高级中枢 控制活动。反射中枢越 高级,反射活动越精确 ④ 更具有适应性。 传出神经 脊神经 此外,也可经过内分泌 前根 ⑤ 骨骼肌 的激素来调节效应器。 效应器 目录

三、反射弧中枢部分的活动规律 (一)反射活动的中枢控制 反射(reflex) 在CNS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 的规律性应答反应。 感受信息经传入神经 传递给中枢,由中枢进 行分析处理,然后再发 出传出信息到达效应器, 产生效应。在反射活动 中,既有低位中枢的整 合作用,也有高级中枢 控制活动。反射中枢越 高级,反射活动越精确, 更具有适应性。 此外,也可经过内分泌 的激素来调节效应器

4.反射过程:中品 背根 背根神经节 ① 惑受器 适宜刺激 ② 传人神经 感受器 皮肤 AP 传入神经 a 传出神经 誉神经 前根 反射中枢 ⑤ 骨船肌 效应器 AP 传西神经 内分泌腺 激素 血液 效应器 效应器 N反射特点: N-体液反射特点: 快、短、准 慢、广、久 目录

4.反射过程: N反射特点: 快、短、准 适宜刺激 感受器 传入神经 反射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内分泌腺 效应器 N-体液反射特点: 慢、广、久 激素 血液 + AP AP

(二)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一下行神经天 传入大脑 灾触前神经天 1 风受 传入经 受器 突脸后神经天 传出神经 传出神是 神经冲动传导方向 聚舍点 中枢神经元的聚合式联系 中枢的辐散式联系 麦上出 A 环式 B 入 出 链锁式 目录

环式 链锁式 (二)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四)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 ()单向传递突触前N元一→突触后N元。 (2)突触延搁需时0.3~0.5ms/个突触。 (3)总和时间总和和空间总和。 (4)兴奋节律的改变在同一反射弧中的突触前N元 与突触后N元上记录的放电频率不同。 主要原因与中间神经元的环式联系和突触后N元 常接受多个突触的信息,最后整合所致。 (⑤)后发放环状联系是后发放的结构基础。 (6)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对缺氧、 PCO2↑、药物敏感(如pH↑→N元兴奋性↑;士的宁 →递质释放↓;咖啡因→递质释放)。 易疲劳性与递质的耗竭有关

(四)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 ⑴单向传递 突触前N元→突触后N元。 ⑵突触延搁 需时0.3~0.5ms/个突触。 ⑶总和 时间总和和空间总和。 ⑷兴奋节律的改变 在同一反射弧中的突触前N元 与突触后N元上记录的放电频率不同。 主要原因与中间神经元的环式联系和突触后N元 常接受多个突触的信息,最后整合所致。 ⑸后发放 环状联系是后发放的结构基础。 ⑹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 对缺氧、 PCO2↑、药物敏感(如pH↑→N元兴奋性↑;士的宁 →递质释放↓;咖啡因→递质释放↑)。 易疲劳性与递质的耗竭有关。

(五)中枢抑制 1.突触后抑制 兴奋冲动 特点在兴奋传导通 抑制性中间N元 路中,通过侧支兴奋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对 释放抑制性性递质 另一通路产生抑制效 突触后N元产生IPSP 应。 机制 见右示意图 突触后N元发生抑制 分类①侧支性抑制 ②回返性抑制 目录 X

1.突触后抑制 特点 在兴奋传导通 路中,通过侧支兴奋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对 另一通路产生抑制效 应。 机制 见右示意图 分类①侧支性抑制 ②回返性抑制 (五)中枢抑制 兴奋冲动 抑制性中间N元 释放抑制性性递质 突触后N元产生IPSP 突触后N元发生抑制

①侧支性抑制: 传入纤维 兴奋冲动传入 侧支 兴套 抑制推尚N 突触后 元 抑制性中间N元 释放抑制性递质 全 屈肌运动 神经元 EPSP 突触后膜产生IPSP 伸肌运动 兴奋一N元 抑制另一N元 神经元 意义:调控其它N元,以便 活动协调同步。 交互抑制 目录

兴 奋 冲 动 传 入 侧支兴奋 抑制性中间 N 元 抑制性中间 N 元 释放抑制性递质 抑制另一 N元 突触后膜产生IPSP 交互抑制 ①侧支性抑制 : 意义 :调控其它 N元,以便 活动协调同步。 兴奋一 N 元 突触后膜产生 EPSP 侧支

②回返性抑制: 运动神经元 N元兴奋冲动沿轴突传出 突触后 抑制革间N元 座 醒轰 EPSP 突触后膜产生IPSP 侧支 效益矗胞 原兴奋的 闰绍细胞+〉 N元抑制 意义:调控N元本身,使其活 动及时终止。 回返性抑制 目录 X

回返性抑制 ②回返性抑制: 意义:调控N元本身,使其活 动及时终止。 N元兴奋冲动沿轴突传出 侧支兴奋 抑制性中间N元 抑制性中间N元 释放抑制性递质 原兴奋的 N元抑制 突触后膜产生IPSP 兴奋 效应细胞 突 触 后 膜 产 生 EPSP

2突触前抑制 m 60 (①)结构基础: 65 轴2轴1胞3串联突触。 -70 (2)概鱼于突触前膜释放递质 减少,使突触后膜产生的 轴突2(中间神经元) EPSP幅度减小而达不邻近膜 的阈电位,使突触后N元不能 兴奋,称为突触前抑制。 神经元3一 轴突3 轴突1 (3)意规少或排除干扰信 息的传入,使感觉功能更 实验A:刺激轴突1时,胞3产 为精细。 生1omV的PsP; 实验B:先刺激轴突2,再刺激 (4)机制:(见下页) 轴突1时,胞3产生5mV的 EPSP。 目录

2.突触前抑制 实验A:刺激轴突1时,胞3产 生10mV的EPSP; 实验B:先刺激轴突2,再刺激 轴突1时,胞3产生5mV的 EPSP。 ⑴结构基础: 轴2-轴1-胞3串联突触。 ⑵概念: ⑶ ⑷机制:(见下页) 减少或排除干扰信 息的传入,使感觉功能更 为精细。 ⑶意义: 由于突触前膜释放递质 减 少 , 使突触后膜产生的 EPSP幅度减小而达不邻近膜 的阈电位,使突触后N元不能 兴奋,称为突触前抑制

(④)机制 先刺激轴2 m 601 ms 轴2兴奋释放递质(GABA) 轴1部分去极化(C电导) 在此基础上再刺激轴1 轴突2(中间神经元) 轴1产生AP幅度! 轴1Ca2+内流量 神经元 3 轴突3 轴突1 轴释放递质量! 胞3EPSP幅度I 特征:是去极化抑制。 胞,不易总和达到阈电位而兴奋=胞抑制 目录 X

⑷机制 先刺激轴2 轴2兴奋释放递质(GABA) 轴1部分去极化(Cl-电导↑) 在此基础上再刺激轴1 轴1产生AP幅度↓ 轴1 Ca2+内流量↓ 轴1释放递质量↓ 胞3EPSP幅度↓ 胞3不易总和达到阈电位而兴奋 = 胞3抑制 特征:是去极化抑制

(六)中枢易化 1概念易化是指某些生理过程变得容易。 2.表现: 突触后易化=EPSP。 突触前易化=在与突触前抑制同样的结 构基础上,由于到达轴的AP时程延长 Ca2+通道开放时间增加,胞3产生得EPSP 变大。 目录 U

(六)中枢易化 1.概念 易化是指某些生理过程变得容易。 2.表现: 突触后易化=EPSP。 突触前易化=在与突触前抑制同样的结 构基础上,由于到达轴1的AP时程延长, Ca2+通道开放时间增加,胞3产生得EPSP 变大

共11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