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生命体征(PPT讲稿)vital sign(发热、呼吸、血压)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PT
文档页数:44
文件大小:3.34M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发热、呼吸、血压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生命体征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一院 胡春燕

生命体征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一院 胡春燕

生命体征( vital sign) 评价生命活动是否存在及其质量的指标。 生命征包括: a体温( temperature,T) 脉搏( pulse,P) n呼吸( respiration,R); 血压( blood pressure,BP)。 生命征应及时而准确地记录于病历上

生命体征(vital sign) 评价生命活动是否存在及其质量的指标。 生命征包括: ■ 体温(temperature,T); ■ 脉搏(pulse,P); ■ 呼吸(respiration,R); ■ 血压(blood pressure,BP)。 生命征应及时而准确地记录于病历上

体温 (temperature 1.体温测量方法及正常范围 口测法置于舌下5分钟 正常范围363~37.2°C。 腋测法置于腋窝深处10分钟 正常范围36.0~37.0%℃。 肛测法徐徐插入肛门内达体温计长度的功左右5分钟 正常范围365~37.7°C 一般较口测法高03~0.5℃

体温(temperature) 1.体温测量方法及正常范围 • 口测法 置于舌下5分钟, 正常范围 36.3~37.2℃。 • 腋测法 置于腋窝深处10分钟, 正常范围 36.0~37.0℃。 • 肛测法 徐徐插入肛门内达体温计长度的 ½左右5分钟 正常范围 36.5~37.7℃, 一般较口测法高0.3~0.5℃

2S8

2.体温的记录及测量误差的常见原因 3.体温变化的评估 生理性浪波动 早晨体温略低,午后略高,24小时内浪动一般不超过1C; 老年人体温略低 运动或进食后略高; 月经期或妊娠期妇女略高

2.体温的记录及测量误差的常见原因 3.体温变化的评估 生理性波动 早晨体温略低,午后略高,24小时内波动一般不超过 1℃; 老年人体温略低; 运动或进食后略高; 月经期或妊娠期妇女略高

发热的概念 由于致热原的作用或各种原因引起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体温升高超出 正常范围(>0.5℃)时,称为发热

发热的概念 由于致热原的作用或各种原因引起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体温升高超出 正常范围(>0.5℃)时,称为发热

发热的发生机制 1致热源性发热 外源性致热源 各种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如细菌、病毒、真菌、 螺旋体、疟原虫等 抗原抗体复合物 某些类固醇物质 多糖体成分及多核苷酸、淋巴细胞激活因子等 源性致热源 如白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等。 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 使调定点上升

发热的发生机制 1.致热源性发热 外源性致热源 • 各种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如细菌、病毒、真菌、 螺旋体、疟原虫等 • 抗原抗体复合物 • 某些类固醇物质 • 多糖体成分及多核苷酸、淋巴细胞激活因子等 内源性致热源 如白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等。 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 使调定点上升

发热的发生机制 2非致热原性发热 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如颅脑外伤) 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甲亢) 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如广泛的皮肤病变)

发热的发生机制 2.非致热原性发热 • 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如颅脑外伤) • 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甲亢) • 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如广泛的皮肤病变)

发热的病因 1感染性(由病原体引起) 2,非感染性

发热的病因 1.感染性(由病原体引起) 2.非感染性

发热的临床表现 1临床过程及特点 体温上升期:发热早期,疲乏、全身不适、肌 肉酸痛、发冷、寒战等。 高热期:发热高潮,头痛、皮肤潮红灼热、呼 吸加快、脉率加快、口千舌燥等 体温下降期:汗多、皮肤潮湿等

发热的临床表现 1.临床过程及特点 • 体温上升期:发热早期,疲乏、全身不适、肌 肉酸痛、发冷、寒战等。 • 高热期:发热高潮,头痛、皮肤潮红灼热、呼 吸加快、脉率加快、口干舌燥等。 • 体温下降期:汗多、皮肤潮湿等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