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教学资源(专题讲座)蜱与蜱虫病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DF
文档页数:43
文件大小:1.01M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教学资源(专题讲座)蜱与蜱虫病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蜱与“蜱虫病

蜱与“蜱虫病

背景2004年~2005年,我国华东等省份报告了不明原因发热伴全身酸痛、白细胞和血小板降低、多脏器损伤的病人。病人多来自丘陵地区,症状疑似流行性出血热。2006年安徽发现首例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例。当年共报10例,1例死亡。死亡病例有明确“草蜱”咬伤史。此外,近年我国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天津、湖北、海南等省份都曾出现类似病例,且有死亡病例报告

背 景  2004 年~2005 年,我国华东等省份报告了不明原 因发热伴全身酸痛、白细胞和血小板降低、多脏器损 伤的病人。病人多来自丘陵地区,症状疑似流行性出 血热。  2006 年安徽发现首例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例。当年 共报10 例,1例死亡。死亡病例有明确“草蜱”咬伤 史。 此外, 近年我国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天津、湖 北、海南等省份都曾出现类似病例,且有死亡病例报 告

背景2007年5月河南发现首例疑似无形体病。截至2010年9月8日,河南省共监测发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557例,死亡18例。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5~8月发病年龄以40~70岁居多。山东省截至2010年9月9日累计发现182例,死亡13例

背 景  2007 年5月河南发现首例疑似无形体病。截至2010 年9月8日,河南省共监测发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557 例,死亡18 例。 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5 ~ 8月。 发病年龄以40~70岁居多。  山东省截至2010年9月9日累计发现182 例,死亡 13 例

背景由于被蜱虫叮咬后的症状类似于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症状,该病是由蜱虫叮咬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但目前我国研究人员仍没能从患者血清和虫身上分离出无形体病病原体。因此,还不能将此病确诊为无形体病,只是参考国际研究,在2010年5月之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暂将其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由于被蜱虫叮咬后的症状类似于人粒细胞无形体病 症状,该病是由蜱虫叮咬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但 目前我国研究人员仍没能从患者血清和蜱虫身上分离 出无形体病病原体。 因此,还不能将此病确诊为无形体病,只是参考国 际研究,在2010 年5月之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暂将其命名为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背 景

背景2010年9月,中国CDC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所长李德新带领实验室科研人员,在短短1个月内从来自6个省的病人的血清中分离到一株病毒,并完成该病毒全基因序列测定和同源性比较,认定该病毒可能为布尼亚病毒科白龄病毒属的新病毒。科研人员从湖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和辽宁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血液标本中又分离到10株病毒,并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从而确定该病毒为一种新的布尼亚科病毒。还建立了这一新病毒基因和患者血清的抗体检测方法,并用这一方法检测了600余份患者和健康人的血清,证明了新布尼亚病毒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因果关系

2010年 9月,中国CDC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所长李 德新带领实验室科研人员,在短短1个月内从来自6个 省的病人的血清中分离到一株病毒,并完成该病毒全 基因序列测定和同源性比较, 认定该病毒可能为布 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的新病毒。  科研人员从湖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和辽 宁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血液标本中又分离 到10株病毒,并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从而确定该病毒 为一种新的布尼亚科病毒。还建立了这一新病毒基因 和患者血清的抗体检测方法,并用这一方法检测了 600 余份患者和健康人的血清,证明了新布尼亚病毒 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因果关系。 背 景

背景卫生部也正在组织专家制订《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病诊疗方案》,从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上,对发现的感染病例,进行有效的界定和治疗“河南蜱虫叮咬事件”的元凶或将锁定为一种新型的布尼亚病毒。初步认定为蜱传布尼亚病毒但在发病的患者中,抗生素治疗有效,因此,有部分专家仍然倾向于无形体感染

卫生部也正在组织专家制订《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 毒病诊疗方案》,从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上,对发现 的感染病例,进行有效的界定和治疗。  “河南蜱虫叮咬事件”的元凶或将锁定为一种新 型的布尼亚病毒。初步认定为蜱传布尼亚病毒。 但在发病的患者中,抗生素治疗有效,因此,有部 分专家仍然倾向于无形体感染。 背 景

背景自前至少怀疑嗜春噬细胞无形体和布尼亚病毒能够引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有专家认为可能是无形体病和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并存,但哪一种类型的病例比较多还没有确定总之,蜱传传染病在我国已发现多种,其临床症状多较相似,临床很难区分是何种病原体感染,最终应以病原体分离或培养结果为准

 目前至少怀疑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和布尼亚病毒能够 引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有专家认为可能是无形体病和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 并存,但哪一种类型的病例比较多还没有确定。  总之,蜱传传染病在我国已发现多种,其临床症状 多较相似,临床很难区分是何种病原体感染,最终应 以病原体分离或培养结果为准。 背 景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定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三《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监测方案(试行)》稿中,将该病例定义为:1.发热(体温≥38℃)伴血小板降低,或2.发热伴出血症状(黑便、牙龈出血、皮肤瘀点或瘀斑、眼结膜充血等出血症状中至少一项)。*对符合上述病例定义第2项,但未做血象检查或无血象检查结果的患者,医疗机构应尽快对其进行血象检查。明确诊断的血液病等非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应排*上除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病例定义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 合征监测方案(试行)》稿中,将该病例定义为: 1.发热(体温≥38℃)伴血小板降低,或 2.发热伴出血症状(黑便、牙龈出血、皮肤瘀点 或瘀斑、眼结膜充血等出血症状中至少一项)。 * 对符合上述病例定义第2项,但未做血象检查或 无血象检查结果的患者,医疗机构应尽快对其进行血 象检查。 * 明确诊断的血液病等非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应排 除

(三)报告报告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符合病例定义的疑似或确诊病例时,暂参照乙类传染病的报告要求于24小时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疑似病例的报告疾病类别应选择“其它传染病”中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对于实验室确诊病例,应当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条目下的“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病”进行报告或订正报告

(三)报告 报 告 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符合病例定义的疑似或确诊 病例时,暂参照乙类传染病的报告要求于24小时内 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疑似病例的报告疾病类别应选择“其它传染病”中 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对于实验室确诊 病例,应当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条目下 的 “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病”进行报告或订正报 告

蜱鳌伤临床特点由硬蜱或软蜱的口器刺入皮肤后引起一、E二、皮疹特点:水肿性丘疹或小结节,红肿、水疱或淤斑,中央有虫咬的痕迹。有时可发现蜱。三、自觉症状: 瘙痒或疼痛。四、蜱麻痹:系蜱睡液中的神经毒素所致,易发生在小儿,表现为急性上行性麻痹,可因呼吸衰竭致死。在蜱吸血后数日出现发热、畏寒、五、蜱咬热:头痛、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蜱螫伤临床特点 一、由硬蜱或软蜱的口器刺入皮肤后引起 二、皮疹特点:水肿性丘疹或小结节,红肿、水 疱或淤斑,中央有虫咬的痕迹。有时可发现蜱。 三、自觉症状:瘙痒或疼痛。 四、蜱麻痹:系蜱唾液中的神经毒素所致,易发 生在小儿,表现为急性上行性麻痹,可因呼吸衰 竭致死。 五、蜱咬热:在蜱吸血后数日出现发热、畏寒、 头痛、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