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学院2011年版课程教学大纲汇编(正文)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DF
文档页数:710
文件大小:12.17M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第一分册 理论课教学大纲 第二分册 实验实习教学大纲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上海海洋大学教学大纲 2011版 海洋科学学院 教务处编印 2011年

1 上海海洋大学教学大纲 2011 版 海洋科学学院 教 务 处 编 印 2011 年

第一分册 理论课教学大纲

2 第一分册 理论课教学大纲

《多元统计分析》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多元统计分析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课程编号:1106706 学分:2学分 学时:总学时32讲授学时24 上机学时8 开设学期:第4学期 授课对象: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 课程级别: 课程负责人:张新峰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为学科教有模块选修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熟练掌握多种多元 统计方法的基本思想,数学原理的基础上,能够把大量的数据简化到人们能够处理的范围之 内,能够构造一个综合指标代替原来的变量,能够进行判别、分类、主成分等分析,能够对 数学计算结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并从专业背景上给予分析:能将统计分析方法应用至实 际中去。为避免繁冗的数学计算,本课程要求学生学会使用R软件相关功能。 二、课程简介 多元统计分析是进行科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工具,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有广泛 的应用。多元分析研究的是多个变量的统计总体,这使它能够一次性处理多个变量的庞杂数 据,而不需考虑异度量的问题,即它是处理多个变量的综合统计分析方法,它可以把多个变 量对一个或多个变量的作用程度大小线性地表示出来,反映事物多变量间的相互关系:可以 消除多个变量的共线性,将高维空间的问题降至低维空间中,在尽量保存原始信总量的前提 下,消除重叠信息,简化变量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事物的表象,挖掘事物深层次的、不可直 接观测到的属性即引起事物变化的本质:也可以透过繁杂事物的某些性质,将事物进行识别、 归类。本课程主要学习多元正态分布、聚类分析、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等内容。 三、教学内容 章节名称 知识点 学时教学目标*备注 1.看重回顾矩阵的秩、特征值及特征向量 正定矩阵及非负定矩阵 第一章预备知识 4 2.随机向量的分布函数、密度函数、几种 掌握 常见分布间的关系

3 《多元统计分析》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多元统计分析/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课程编号:1106706 学 分:2 学分 学 时:总学时 32 讲授学时 24 上机学时 8 开设学期:第 4 学期 授课对象: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 课程级别: 课程负责人:张新峰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为学科教育模块选修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熟练掌握多种多元 统计方法的基本思想,数学原理的基础上,能够把大量的数据简化到人们能够处理的范围之 内,能够构造一个综合指标代替原来的变量,能够进行判别、分类、主成分等分析,能够对 数学计算结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并从专业背景上给予分析;能将统计分析方法应用至实 际中去。为避免繁冗的数学计算,本课程要求学生学会使用 R 软件相关功能。 二、课程简介 多元统计分析是进行科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工具,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有广泛 的应用。多元分析研究的是多个变量的统计总体,这使它能够一次性处理多个变量的庞杂数 据,而不需考虑异度量的问题,即它是处理多个变量的综合统计分析方法,它可以把多个变 量对一个或多个变量的作用程度大小线性地表示出来,反映事物多变量间的相互关系;可以 消除多个变量的共线性,将高维空间的问题降至低维空间中,在尽量保存原始信息量的前提 下,消除重叠信息,简化变量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事物的表象,挖掘事物深层次的、不可直 接观测到的属性即引起事物变化的本质;也可以透过繁杂事物的某些性质,将事物进行识别、 归类。本课程主要学习多元正态分布、聚类分析、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等内容。 三、教学内容 章节名称 知识点 学时 教学目标* 备注 第一章 预备知识 1.着重回顾矩阵的秩、特征值及特征向量、 正定矩阵及非负定矩阵 2.随机向量的分布函数、密度函数、几种 常见分布间的关系 4 掌握

3.总体与样本、参数估计、假设检验 4.数学期望、协方差矩阵 5.多元统计分析研究对象、主要内容 1.名元分布函数和多元密度函数 2.多维随机向量的数字特征、独立性与条 第二章多元正态分布 件分布 掌握 3.多元正态分布的参数估计 4.多元正态分布的假设检验 5.R的应用 变量的测量尺度、各种距离、相似系数 2.各种系统聚类法、系统聚类法的统一及 第三章聚类分析 性质、类的个数 5 掌握 3.型系统聚类法基本思粗与步骤 4.案例分析 5。R的应用 1.概念与分类 2.三个类别情形的判别 第四章判别分析 3.判别规则及具体判别步骤 5 掌握 4.案例分析 5.R的应用 1。主成分分析的基本思想,主成分的定义 导出及性质,主成分的几何意义 第五章主成分分析 2.主成分分析的数学原理,主成分的解释 5 掌握 主成分的应用及需注意的若干问题 3.案例分析 4.R的应用 1.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数学模型的定义 性质、因子的解释 2.常用的参数估计方法:主成分法、主因 子法、极大似然法 第六章因子分析 3。最大方差旋转法 5 掌握 4.因子得分估计方法:加权最小二乘法、 回归法 5.案例分析 6.R的应用 第七章其他多元分 1.什么是对应分析、对应分析的基本思想 析方法 2.对应分析方法的方法和原理 4 了解 3.典型相关分析的基本思想与原理

4 3.总体与样本、参数估计、假设检验 4.数学期望、协方差矩阵 5.多元统计分析研究对象、主要内容 第二章 多元正态分布 1.多元分布函数和多元密度函数 2.多维随机向量的数字特征、独立性与条 件分布 3.多元正态分布的参数估计 4.多元正态分布的假设检验 5.R 的应用 4 掌握 第三章 聚类分析 1.变量的测量尺度、各种距离、相似系数 2.各种系统聚类法、系统聚类法的统一及 性质、类的个数 3.Q 型系统聚类法基本思想与步骤 4.案例分析 5.R 的应用 5 掌握 第四章 判别分析 1.概念与分类 2.三个类别情形的判别 3.判别规则及具体判别步骤 4.案例分析 5.R 的应用 5 掌握 第五章 主成分分析 1.主成分分析的基本思想,主成分的定义、 导出及性质,主成分的几何意义 2.主成分分析的数学原理,主成分的解释, 主成分的应用及需注意的若干问题 3.案例分析 4.R 的应用 5 掌握 第六章 因子分析 1.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数学模型的定义、 性质、因子的解释 2.常用的参数估计方法:主成分法、主因 子法、极大似然法 3.最大方差旋转法 4.因子得分估计方法:加权最小二乘法、 回归法 5.案例分析 6.R 的应用 5 掌握 第七章 其 他 多 元 分 析方法 1.什么是对应分析、对应分析的基本思想 2.对应分析方法的方法和原理 3.典型相关分析的基本思想与原理 4 了解

4.典型相关分析的应用 5.R的应用 四、教学基本要求 1.理解和掌握多元统计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掌握聚类法的基本思想与聚类步暖: 3.掌握判别函数的建立、判别准则应用、两组判别的思想及应用: 4.掌握主成分分析的基本思想、概念、主成分的生成与途取、统计含义及性质: 5.掌握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因子分析模型求解的方法(主成分法)与步骤 6.掌握利用上述各种分析方法在统计软件R中的实现与应用 五、教学方法 采取理论讲授、课堂讨论、上机实习及课下收集相关资料的方式。理论课采用多媒 体教学,有效的利用课堂时间,要求学生上机完成作业。由于本课程重在要求学生能利用所 学的统计方法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所以鼓励学生收集与其所学专业相关的数据,来进行现 场分析处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考试主要采用考查方式,考查范围应涵盖所有讲授的内容,考试内容应能客观反映出 学生对本门课程主要概念的记忆、掌握程度,重点考查学生对有关理论的理解、掌握及实际 运用能力。 总评成绩:平时作业占30%、课堂讨论和出勤占20%、考查占50% 六、参考教材和阅读书目 参考教材: 高惠璇,《应用多元统计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2011年印刷 阅读书目: 1.傅德印,《多元统计分析》,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 2.于秀林、任雪松,《多元统计分析》,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3.王学民编,《应用多元分析》(第三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 4.[美]Richard A.Johnson,.Dean W.Wichern著,陆璇等译,《实用多元统计分析》,清华 大学出版社,2008年。 主撰人:张新峰 审核人:邹晓荣

5 4.典型相关分析的应用 5.R 的应用 四、教学基本要求 1.理解和掌握多元统计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掌握聚类法的基本思想与聚类步骤; 3.掌握判别函数的建立、判别准则应用、两组判别的思想及应用; 4.掌握主成分分析的基本思想、概念、主成分的生成与选取、统计含义及性质; 5.掌握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因子分析模型求解的方法(主成分法)与步骤 6.掌握利用上述各种分析方法在统计软件 R 中的实现与应用 五、教学方法 采取理论讲授、课堂讨论、上机实习及课下收集相关资料的方式。理论课采用多媒 体教学,有效的利用课堂时间,要求学生上机完成作业。由于本课程重在要求学生能利用所 学的统计方法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所以鼓励学生收集与其所学专业相关的数据,来进行现 场分析处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考试主要采用考查方式,考查范围应涵盖所有讲授的内容,考试内容应能客观反映出 学生对本门课程主要概念的记忆、掌握程度,重点考查学生对有关理论的理解、掌握及实际 运用能力。 总评成绩:平时作业占 30%、课堂讨论和出勤占 20%、考查占 50%。 六、参考教材和阅读书目 参考教材: 高惠璇,《应用多元统计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2011 年印刷。 阅读书目: 1.傅德印,《多元统计分析》,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年第一版。 2.于秀林、任雪松,《多元统计分析》,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年第一版。 3.王学民 编,《应用多元分析》(第三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年。 4.[美]Richard A.Johnson,Dean W.Wichern 著,陆璇 等译,《实用多元统计分析》,清华 大学出版社,2008 年。 主撰人:张新峰 审核人:邹晓荣

《系统工程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系统工程概论Introduction toSystem Engineering 课程编号:1203002 学分:2学分 学时:总学时32理论教学32学时 开设学期:第7学期 授课对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 课程级别:专业教有选修 课程负贵人:印春生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为环境工程本科的专业相关选修课。本门课程主要讲授系统和系统工程的基本概 念、系统工程方法论、系统结构分析、系统的演化与优化、系统建模、系统结构模型化方法、 系统仿真、系统动力学、系统评价和系统决策等内容。使学生了解系统工程学科所涉及到的 各类知识,掌握系统和系统工程的概念,掌握系统分析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类数学方法的原理 和运用技巧,并能初步使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讲授系统工程和系统分析的基本原理、概念和方法,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 了解系统工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了解系统工程学科的发展过程,掌握系统 工程工作中所使用到的各类数学方法的原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相关的课程打好基础。并通 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以系统工程理论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观念。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2学时) 主要内容:系统及其一般理论:系统工程的产生及发展:系统工程的概念:系统工程的学科 基础:系统工程技术 重点:系统及其一般理论:系统工程的概念 难点:系统工程的学科基础 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了解系统的一般理论:了解系统工程的产生及发展、系统工程的学科基 础以及系统工程技术:理解系统及系统工程的概念

7 《系统工程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系统工程概论/Introduction to System Engineering 课程编号:1203002 学 分:2 学分 学 时:总学时 32 理论教学 32 学时 开设学期:第 7 学期 授课对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 课程级别:专业教育选修 课程负责人:印春生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为环境工程本科的专业相关选修课。本门课程主要讲授系统和系统工程的基本概 念、系统工程方法论、系统结构分析、系统的演化与优化、系统建模、系统结构模型化方法、 系统仿真、系统动力学、系统评价和系统决策等内容。使学生了解系统工程学科所涉及到的 各类知识,掌握系统和系统工程的概念,掌握系统分析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类数学方法的原理 和运用技巧,并能初步使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讲授系统工程和系统分析的基本原理、概念和方法,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 了解系统工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了解系统工程学科的发展过程,掌握系统 工程工作中所使用到的各类数学方法的原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相关的课程打好基础。并通 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以系统工程理论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观念。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 (2 学时) 主要内容:系统及其一般理论;系统工程的产生及发展;系统工程的概念;系统工程的学科 基础;系统工程技术 重 点:系统及其一般理论;系统工程的概念 难 点:系统工程的学科基础 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了解系统的一般理论;了解系统工程的产生及发展、系统工程的学科基 础以及系统工程技术;理解系统及系统工程的概念

第二章系统工程方法论(2学时) 主要内容:以兰德公司为代表的系统分析方法论:以Hl为代表的硬系统工程方法论:以 Checkland为代表的软系统工程方法论: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从定性到定量的缘合 集成方法论 重点:以Hal为代表的硬系统工程方法论 难点:以Checkland为代表的软系统工程方法论 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了解以兰德公司为代表的系统分析方法论、以兰德公司为代表的系统分 析方法论、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论:理解和掌握以 Hal为代表的硬系统工程方法论。 第三章系统结构分析(4学时) 主要内容:系统结构的概念:系统结构的特性:系统结构的对比与比例分析方法:系统结构 的罗辑关系分析方法 重点:系统结构的概念:系统结构的特性:系统结构的逻辑关系分析方法 难点:系统结构的逻辑关系分析方法 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了解系统结构的对比与比例分析方法:理解系统结构的特性:掌握系统 结构的概念和系统结构的逻辑关系分析方法。 第四章系统的演化与优化、稳定与控制(4学时) 主要内容:系统的优化演化规律:系统优化的技术方法:系统的稳定:系统的控制 重点:系统的优化演化规律:系统优化的技术方法:系统的控制 难点:系统优化的技术方法 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了解系统的稳定性相关理论:理解系统优化的技术方法:掌握系统的优 化演化规律和系统控制的方式。 第五章系统建棋(4学时) 主要内容:系统建模在系统分析中的作用:系统建模的一般原理:系统建模的分类:常用的 几类经济数学模型 重点:系统建模在系统分析中的作用 难点:系统建模的一般原理 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了解系统建模在系统分析中的作用、系统建模的一般原理、系统建模的 分类和常用的几类经济数学模型

8 第二章 系统工程方法论(2 学时) 主要内容:以兰德公司为代表的系统分析方法论;以 Hall 为代表的硬系统工程方法论;以 Checkland 为代表的软系统工程方法论;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 集成方法论 重 点:以 Hall 为代表的硬系统工程方法论 难 点:以 Checkland 为代表的软系统工程方法论 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了解以兰德公司为代表的系统分析方法论、以兰德公司为代表的系统分 析方法论、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论;理解和掌握以 Hall 为代表的硬系统工程方法论。 第三章 系统结构分析(4 学时) 主要内容:系统结构的概念;系统结构的特性;系统结构的对比与比例分析方法;系统结构 的逻辑关系分析方法 重 点:系统结构的概念;系统结构的特性;系统结构的逻辑关系分析方法 难 点:系统结构的逻辑关系分析方法 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了解系统结构的对比与比例分析方法;理解系统结构的特性;掌握系统 结构的概念和系统结构的逻辑关系分析方法。 第四章 系统的演化与优化、稳定与控制(4 学时) 主要内容:系统的优化演化规律;系统优化的技术方法;系统的稳定;系统的控制 重 点:系统的优化演化规律;系统优化的技术方法;系统的控制 难 点:系统优化的技术方法 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了解系统的稳定性相关理论;理解系统优化的技术方法;掌握系统的优 化演化规律和系统控制的方式。 第五章 系统建模(4 学时) 主要内容:系统建模在系统分析中的作用;系统建模的一般原理;系统建模的分类;常用的 几类经济数学模型 重 点:系统建模在系统分析中的作用 难 点:系统建模的一般原理 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了解系统建模在系统分析中的作用、系统建模的一般原理、系统建模的 分类和常用的几类经济数学模型

第六章系统结构模型化方法(4学时) 主要内容:系统结构模型化方法概述;系统的结构表述:DEMATEL方法:ISM法 重点:系统的结构表述 难点:系统的结构表述:DEMATEL方法:ISM法 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了解系统结构模型化的基本概念:理解DEMATEL方法和ISM法:掌 握系统的结构表述。 第七章系统仿真(2学时) 主要内容:系统仿真概论:系统仿真的建模过程:连续系统仿真:离散事件系统仿真 重点:系统仿真的建模过程 难点:离散事件系统仿真 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了解系统仿真的基本知识:理解连续系统仿真和离散事件系统仿真的基 本方法:掌握系统仿真的建模过程。 第八章系统动力学(2学时) 主要内容:系统动力学概述:因果关系与反馈环:系统动力学模型:DYNAMO语言编程: 流图绘制与方程设计实例:系统动力学仿真软件sim及其应用 重点:因果关系与反馈环 难点:因果关系与反馈环 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理解系统动力学的基本概念:了解系统动力学模型及编程的相关知识: 掌握因果关系与反馈环的概念和判断。 第九章系统评价(4学时) 主要内容:系统评价的原理:系统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指标的权重:系统综合评价:层次 分析法:模糊评价法:可能一满意度法:主成分分析法:数据包网络分析 重点:评价指标的权重:系统综合评价 难点:层次分析法:可能一满意度法:主成分分析法:数据包网络分析 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了解层次分析法、可能一满意度法、主成分分析法和数据包网络分析方 法:掌握系统评价的原理、评价指标的权重的确定、系统综合评价和模糊评价 方法。 第十章系统决策(4学时) 主要内容:系统决策模型与方法:风险型决策分析:贝叶斯决策:效用与决策分析:决策分 析系统与专家系统:冲突分析: 9

9 第六章 系统结构模型化方法(4 学时) 主要内容:系统结构模型化方法概述;系统的结构表述;DEMATEL 方法;ISM 法 重 点:系统的结构表述 难 点:系统的结构表述;DEMATEL 方法;ISM 法 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了解系统结构模型化的基本概念;理解 DEMATEL 方法和 ISM 法;掌 握系统的结构表述。 第七章 系统仿真(2 学时) 主要内容:系统仿真概论;系统仿真的建模过程;连续系统仿真;离散事件系统仿真 重 点:系统仿真的建模过程 难 点:离散事件系统仿真 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了解系统仿真的基本知识;理解连续系统仿真和离散事件系统仿真的基 本方法;掌握系统仿真的建模过程。 第八章 系统动力学(2 学时) 主要内容:系统动力学概述;因果关系与反馈环;系统动力学模型;DYNAMO 语言编程; 流图绘制与方程设计实例;系统动力学仿真软件 Vensim 及其应用 重 点:因果关系与反馈环 难 点:因果关系与反馈环 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理解系统动力学的基本概念;了解系统动力学模型及编程的相关知识; 掌握因果关系与反馈环的概念和判断。 第九章 系统评价(4 学时) 主要内容:系统评价的原理;系统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指标的权重;系统综合评价;层次 分析法;模糊评价法;可能-满意度法;主成分分析法;数据包网络分析 重 点:评价指标的权重;系统综合评价 难 点:层次分析法;可能-满意度法;主成分分析法;数据包网络分析 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了解层次分析法、可能-满意度法、主成分分析法和数据包网络分析方 法;掌握系统评价的原理、评价指标的权重的确定、系统综合评价和模糊评价 方法。 第十章 系统决策(4 学时) 主要内容:系统决策模型与方法;风险型决策分析;贝叶斯决策;效用与决策分析;决策分 析系统与专家系统;冲突分析;

重点:风险型决策分析 难点:贝叶斯决策:效用与决策分析:决策分析系统与专家系统:冲突分析: 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了解贝叶斯决策、效用与决策分析、决策分析系统与专家系统和冲突分 析:理解系统决策的模型与方法:掌握风险型决策分析的各种激学方法, 四、教学基本要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系统工程的基本概念为基础,向学生讲授系统分析的基本原 理、过程和方法,结合实例向学生讲授系统分析过程中用到的各类数学方法。在此基础上, 向学生讲授使用系统工程方法在工业生产、经济学和社会学领域中的各类应用。由于本课程 完全是理论教学,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类实例,通过实例的讲解,加深学生对相关 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程中所涉及到的数学方法如果没有详细讲解 的,都应给学生一定的参考资料目录,方使学生对相关的内容进行自学。同时应鼓励学生阅 读一定的参考书籍,以弥补课堂讲授的不足,拓宽知识面。 五、教学方法 本课程主要是理论教学。理论教学在讲述系统工程基本概念的基础上,主要分为九个部 分,即系统工程方法论,系统结构分析、系统的演化与优化,系统建模,系统结构模型化方 法,系统仿真,系统动力学,系统评价和系统决策。讲授过程中应多结合实例强化学生对知 识点的理解和掌据。 本课程采用的教学媒体主要有文字教材(包括主教材和学习指导书)和课件(包含课程 PPT以及图片)。课程的答疑主要是课后答疑以及电子邮件和手机通讯等形式。 考试主要采用闭卷方式,考试范围应涵盖所讲述知识点中的重点内容,考试内容应能客 观考查学生对系统工程的基本概念、系统分析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原理和方法的理解程度。 总评成绩:平时作业占20%、课堂讨论和出勤占20%、闭卷考试成绩占60%。 六、参考教材和阅读书目 参考教材: 周德群编著,《系统工程概论》,科学出版社,2007年。 阅读书目: 1.白思俊编若,《系统工程》,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年。 2.喻湘存主编,《系统工程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3.胡运权等编著,《运筹学基础及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10 重 点:风险型决策分析 难 点:贝叶斯决策;效用与决策分析;决策分析系统与专家系统;冲突分析; 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了解贝叶斯决策、效用与决策分析、决策分析系统与专家系统和冲突分 析;理解系统决策的模型与方法;掌握风险型决策分析的各种数学方法。 四、教学基本要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系统工程的基本概念为基础,向学生讲授系统分析的基本原 理、过程和方法,结合实例向学生讲授系统分析过程中用到的各类数学方法。在此基础上, 向学生讲授使用系统工程方法在工业生产、经济学和社会学领域中的各类应用。由于本课程 完全是理论教学,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类实例,通过实例的讲解,加深学生对相关 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程中所涉及到的数学方法如果没有详细讲解 的,都应给学生一定的参考资料目录,方便学生对相关的内容进行自学。同时应鼓励学生阅 读一定的参考书籍,以弥补课堂讲授的不足,拓宽知识面。 五、教学方法 本课程主要是理论教学。理论教学在讲述系统工程基本概念的基础上,主要分为九个部 分,即系统工程方法论,系统结构分析、系统的演化与优化,系统建模,系统结构模型化方 法,系统仿真,系统动力学,系统评价和系统决策。讲授过程中应多结合实例强化学生对知 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本课程采用的教学媒体主要有文字教材(包括主教材和学习指导书)和课件(包含课程 PPT 以及图片)。课程的答疑主要是课后答疑以及电子邮件和手机通讯等形式。 考试主要采用闭卷方式,考试范围应涵盖所讲述知识点中的重点内容,考试内容应能客 观考查学生对系统工程的基本概念、系统分析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原理和方法的理解程度。 总评成绩:平时作业占 20%、课堂讨论和出勤占 20%、闭卷考试成绩占 60%。 六、参考教材和阅读书目 参考教材: 周德群编著,《系统工程概论》,科学出版社,2007 年。 阅读书目: 1.白思俊编著,《系统工程》,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年。 2.喻湘存主编,《系统工程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年。 3.胡运权等编著,《运筹学基础及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年

4.刘承平主编,《数学建模方法》,高等教有出版社,2002年。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系统工程概论》课程,涉及的学科很多,包括一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运筹学、 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理论、混沌系统理论、突变理论等等。本课程教学中涉及比较多的课 程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高等数学》、《微分方程数值解》、《运筹学》、《计算机程序设计 语言》,这些课程是学习《系统工程概论》课程的基础,建议学生先进行这些课程的学习。 主撰人:印春生 审核人:刘洪生 分管教学院长:杨红 2011年10月7日

11 4.刘承平主编,《数学建模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年。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系统工程概论》课程,涉及的学科很多,包括一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运筹学、 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理论、混沌系统理论、突变理论等等。本课程教学中涉及比较多的课 程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高等数学》、《微分方程数值解》、《运筹学》、《计算机程序设计 语言》,这些课程是学习《系统工程概论》课程的基础,建议学生先进行这些课程的学习。 主撰人:印春生 审核人:刘洪生 分管教学院长:杨红 2011 年 10 月 7 日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