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从甲午战败到抗战胜利(论文)从甲午战败到抗战胜利:中华民族何以浴火重生

从甲午战败到抗战胜利:中华民族何以浴火重生 发布时间:2015-10-19浏览次数:19 马昱迪14307110172 摘要: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是我国近代史上与日本的两次交手,一次惨败,而 另一次却反败为胜。相隔半个世纪后截然不同的结果反映的却是中华民族的崛起 本文通过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这两次中日交手战况的对比,突出甲午战败是政 府“避而不战”、“为私而战”,而抗战胜利是全民奋战这一原因。之后再导出了 这一转变的根本原因是民族精神的建立和民族思想的解放。从而展开对这两次战争 期间公车上书、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事件的分析,描绘出中华名族浴火重生的风 雨路程。 关键词:甲午战争抗日战争民族崛起 0引言: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甲午战争结束120周年。 在这样特殊的年份里再来回顾这两场极具历史意义的战争,从这两场战争中探索岀 中华民族重生的原因,对我们民族未来的发展也意义深远。 1甲午战争与抗日战争战况对比 武器、兵力的比较 甲午战争时,中、日双方武器水平相差不多,均使用近代枪炮,且都有海军。清朝 海军的实力使日方不敢小看。他们认为:“清国四个水师的舰艇,不管在数量还是 吨位方面远远凌驾于我方海军之上,而且北洋水师确有优于我方的军舰。故胜败难 以预料。”(1)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是一个强的帝国主义国家,他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 织力在东方是一等的,在世界也是五六个著名帝国主义国家中的一个”。(2侵华日 军的武器装备远远优于中国军队,尤其是其空军力量,而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 军和新四军,其装备更比不上日本军队。 2参战者的比较 甲午战争期间,领导参战的是腐败到极致的清政府。此时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是光 绪皇帝,但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却是慈禧太后,而军事外大权和战争指挥权则掌握在 北洋大臣李鸿章之手。1894年正值慈禧六十大寿,指挥战争的李鸿章一方面迎合慈 禧太后不希望因战争影响六旬庆典的心理,另一方面为了保存自己控制的北洋舰队 实力,总的指导思想是消极避战,积极求和。(3) 抗日战争期间,领导参战的实际是两个政权,即中国国民党和国产党。此时的 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的社会矛盾,在西安事变后两党开始一致对外。国共两支 军队各自担负一定的战略任务,开辟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分别牵制着大量日本 侵略军,使它处于腹背受敌的境地,遭到重大伤亡和消耗。而无论是国民党军队还 是共产党军队,参与战争的士兵们都是来自于各个阶级的爱国人民,与甲午战争仅 有政府带领参战不同,抗日战争很多时候是人民自发的参与斗争。 2政府因“私”参战与全民因“公”参战
从甲午战败到抗战胜利:中华民族何以浴火重生 发布时间: 2015-10-19 浏览次数: 192 马昱迪 14307110172 摘要: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是我国近代史上与日本的两次交手,一次惨败,而 另一次却反败为胜。相隔半个世纪后截然不同的结果反映的却是中华民族的崛起。 本文通过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这两次中日交手战况的对比,突出甲午战败是政 府“避而不战”、“为私而战”,而抗战胜利是全民奋战这一原因。之后再导出了 这一转变的根本原因是民族精神的建立和民族思想的解放。从而展开对这两次战争 期间公车上书、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事件的分析,描绘出中华名族浴火重生的风 雨路程。 关键词:甲午战争 抗日战争 民族崛起 0 引言: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甲午战争结束120周年。 在这样特殊的年份里再来回顾这两场极具历史意义的战争,从这两场战争中探索出 中华民族重生的原因, 对我们民族未来的发展也意义深远。 1 甲午战争与抗日战争战况对比 1.1 武器、兵力的比较 甲午战争时,中、日双方武器水平相差不多,均使用近代枪炮,且都有海军。清朝 海军的实力使日方不敢小看。他们认为:“清国四个水师的舰艇,不管在数量还是 吨位方面远远凌驾于我方海军之上,而且北洋水师确有优于我方的军舰。故胜败难 以预料。”⑴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是一个强的帝国主义国家,他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 织力在东方是一等的,在世界也是五六个著名帝国主义国家中的一个”。⑵侵华日 军的武器装备远远优于中国军队,尤其是其空军力量,而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 军和新四军,其装备更比不上日本军队。 1.2 参战者的比较 甲午战争期间,领导参战的是腐败到极致的清政府。此时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是光 绪皇帝 ,但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却是慈禧太后,而军事外大权和战争指挥权则掌握在 北洋大臣李鸿章之手。1894年正值慈禧六十大寿 ,指挥战争的李鸿章一方面迎合慈 禧太后不希望因战争影响六旬庆典的心理 ,另一方面为了保存自己控制的北洋舰队 实力,总的指导思想是消极避战,积极求和。⑶ 抗日战争期间,领导参战的实际是两个政权,即中国国民党和国产党。此时的 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的社会矛盾,在西安事变后两党开始一致对外。国共两支 军队各自担负一定的战略任务,开辟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分别牵制着大量日本 侵略军,使它处于腹背受敌的境地, 遭到重大伤亡和消耗。而无论是国民党军队还 是共产党军队,参与战争的士兵们都是来自于各个阶级的爱国人民,与甲午战争仅 有政府带领参战不同,抗日战争很多时候是人民自发的参与斗争。 2 政府因“私”参战与全民因“公”参战

从上面的战况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导致甲午战争失败的绝不是军力不足,而是 输在政府因“私”而战。甲午战争是朝廷的战争,当时虽有朝廷大员叹为“三千年 未有之变局”,但对广大民众而言,却多以事不关己的心态泰然视之。在甲午战争 中,日军侵占中国沿海部分城乡,一路烧杀抢掠,当地居民岀于义愤,激烈抵抗。 但清廷却担心有人乘机起事,极力压制民众的抗敌热情。个别官员甚至把甲午战争 看成是李鸿章与日本人之间的战争,俨然是在“坐山观虎斗”。而看李鸿章本人, 却又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极力消极避战。1901年光绪在诏书中说:“我中国之 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利字”。(4这 个“私”字和“利”字点出了甲午战争一败涂地的原因 然而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情况就大不一样了。虽然我方军队的军力远不及日 方,而且此时日方的野心更大,但这时的政府却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支持,抗日战争 俨然已成为全民的抗战。 仅以抗日战争时期参加战争的四川民众为例,有这样一组数据:1937年为 103837人,1938年为174145人,1939年为296341人,1940年为266373人,1941年为 344601人,1942年为366625人,1943年为352681人,1944年为391112人。(5)这个时 期早已不像封建时期那样,“每家每户出几壮丁”了,参加战争的都是自愿报国的 普通民众。虽然八年抗战战况惨烈,但毎年参战报国的人数却几乎呈不断上升的趋 势。民众愈发地意识到国家大事,匹夫有责。 再看当时参战官兵们的气节。如果说甲午战争时邓世昌、刘步蟾等人挽留了中 华民族的一丝脸面的话,那么在抗日战争时期,甘愿为国捐躯之人数不胜数。 1938年春,日军猛攻鲁南藤县,时任第122师师长王铭章决心死守滕城,命令把 南北城门封死,只留东西城门暂作交通道路,师部乜由西关移进城內。后日军重炮 轰城,该师3000余人阵亡。王铭章拔枪自杀殉国。藤县血战为台儿庄大捷赢得了时 间 淞沪会战战事激烈之时,152团四连连长正向团长解固基汇报本连情况,忽听友 邻团团长大叫:“解团长,你的四连退下来了!”解固基气愤之极,拔枪便向四连 长开了一枪,四连长中弹后,仍举手敬礼向后转身,走了两三步后才倒地,最终解 固基和两个营长也在战场上阵亡。 上述故事只是所有牺牲的爱国将士的冰山一角,像张自忠、左权等等更是不用 再看当时海外华侨对国内战争的关注。8年中,美国华侨购买“救国公 债”、“月捐”和“航空救国捐”三项,就达18亿元。1937年至1940年底,美国华 侨所捐之款可购飞机63架。1941年,美国加州北部的20个华侨社团捐献运输机8架。 至1938年底,华侨就献机50架。新加坡华侨集资购买滑翔机100架。印度华侨先后献 机10多架。据不完全统计,抗战前三年,各地华侨社团和个人,就献机217架,可以 装备5个空军师。(6)而在甲午战争时期,这样的捐助是绝对不可能有的,即便有人真 想捐助资金,也只能看着淸政府,感慨自己空有一腔报囯之情吧。 3民族精神的形成及其成因 3.1爱国主义为本的民族精神 甲午战争时期的清朝民众,要我来说,也许更像鲁迅小说里的看客。他们不只 是麻木不仁,其实是脑海中根本没有民族和国家这一概念。“知有朝廷,不知有国 家”便是这一时期民众的真实写照。而抗战的胜利所代表的,却是民族意识的空前 觉醒。正是将士们心中都有了国家,有了报国的热血,才能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也
从上面的战况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导致甲午战争失败的绝不是军力不足,而是 输在政府因“私”而战。甲午战争是朝廷的战争,当时虽有朝廷大员叹为“三千年 未有之变局”,但对广大民众而言,却多以事不关己的心态泰然视之。在甲午战争 中,日军侵占中国沿海部分城乡,一路烧杀抢掠,当地居民出于义愤,激烈抵抗。 但清廷却担心有人乘机起事,极力压制民众的抗敌热情。个别官员甚至把甲午战争 看成是李鸿章与日本人之间的战争,俨然是在“坐山观虎斗”。而看李鸿章本人, 却又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极力消极避战。1901年光绪在诏书中说:“我中国之 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利字”。⑷这 个“私”字和“利”字点出了甲午战争一败涂地的原因。 然而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情况就大不一样了。虽然我方军队的军力远不及日 方,而且此时日方的野心更大,但这时的政府却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支持,抗日战争 俨然已成为全民的抗战。 仅以抗日战争时期参加战争的四川民众为例,有这样一组数据:1937年为 103837人,1938年为174145人,1939年为296341人,1940年为266373人,1941年为 344601人,1942年为366625人,1943年为352681人,1944年为391112人。⑸这个时 期早已不像封建时期那样,“每家每户出几壮丁”了,参加战争的都是自愿报国的 普通民众。虽然八年抗战战况惨烈,但每年参战报国的人数却几乎呈不断上升的趋 势。民众愈发地意识到国家大事,匹夫有责。 再看当时参战官兵们的气节。如果说甲午战争时邓世昌、刘步蟾等人挽留了中 华民族的一丝脸面的话,那么在抗日战争时期,甘愿为国捐躯之人数不胜数。 1938年春,日军猛攻鲁南藤县,时任第122师师长王铭章决心死守滕城,命令把 南北城门封死,只留东西城门暂作交通道路,师部也由西关移进城内。后日军重炮 轰城,该师3000余人阵亡。王铭章拔枪自杀殉国。藤县血战为台儿庄大捷赢得了时 间。 淞沪会战战事激烈之时,152团四连连长正向团长解固基汇报本连情况,忽听友 邻团团长大叫:“解团长,你的四连退下来了!”解固基气愤之极,拔枪便向四连 长开了一枪,四连长中弹后,仍举手敬礼向后转身,走了两三步后才倒地,最终解 固基和两个营长也在战场上阵亡。 上述故事只是所有牺牲的爱国将士的冰山一角,像张自忠、左权等等更是不用 说。 再看当时海外华侨对国内战争的关注。8年中,美国华侨购买“救国公 债”、“月捐”和“航空救国捐”三项,就达18亿元。1937年至1940年底,美国华 侨所捐之款可购飞机63架。1941年,美国加州北部的20个华侨社团捐献运输机8架。 至1938年底,华侨就献机50架。新加坡华侨集资购买滑翔机100架。印度华侨先后献 机10多架。据不完全统计,抗战前三年,各地华侨社团和个人,就献机217架,可以 装备5个空军师。⑹而在甲午战争时期,这样的捐助是绝对不可能有的,即便有人真 想捐助资金,也只能看着清政府,感慨自己空有一腔报国之情吧。 3 民族精神的形成及其成因 3.1 爱国主义为本的民族精神 甲午战争时期的清朝民众,要我来说,也许更像鲁迅小说里的看客。他们不只 是麻木不仁,其实是脑海中根本没有民族和国家这一概念。“知有朝廷,不知有国 家”便是这一时期民众的真实写照。而抗战的胜利所代表的,却是民族意识的空前 觉醒。正是将士们心中都有了国家,有了报国的热血,才能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也

正是爱国精神的建立,才给予了中华人民浴血奋战的勇气,支撑起整个民族挺过这 艰难的半个世纪 3.2民族精神建立的过程 3.2.1公车上书一起步 甲午战争的战败造成的也并不全是负面影响,最直接的便是引发了公车上书事 件,拉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1895年春,乙未科进士正在北平考完会试,等待发榜。《马关条约》内割让台 湾及辽东,赔款白银二亿两的消息突然传至,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4月22 日,康有为写成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十八省举人响应,一千二百多人连 署。5月2日,由康、梁二人带领,十八省举人与数千市民集“都察院”门前请代 奏。(7) 甲午的战败就像一颗炸弹扔进了麻木的人群中,虽然其影响力并不彻底,但也 激发了部分知识青年的爱国热情。尽管公车上书和之后的戊戌变法最终都以失败告 终,但是这毕竟是从无到有。从这一刻中华民族开始踏上探索救囯之法的道路,在 战火中走向重生,民族思想逐渐解放,民族精神也在这其中渐渐形成。 3.2.2辛亥革命一改变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等事件的失败让已经觉醒的民众们明白不能再依靠清政 府,民主思想开始建立。于是在1911年,辛亥革命终于爆发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作为民主革命,它 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 使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 从辛亥革命开始,中华民族的思想开始解放,不再局限于保朝廷,在重重危机 中开辟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但是尽管如此,辛亥革命的民主思想仍旧只局限在 上层的社会人员中,底层的大多数人民仍旧无法参与其中,没有全国人民的支持, 辛亥革命最终难免失败的命运。 3.2.3五四运动一爆发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抗日战争之所以能获胜,中华民族之所以能浴火重 生,靠的是全民族的统一奋战。而在五四运动之前,这样的事是绝不可能的,因为 这之前,最底层的工农阶级人民还没有参与到国家大事中来,或者说还没有参与这 其中的意识。 有了新文化运动等奠定的基础,1919年5月4日,爱国的热情终于在全社会人民 中爆发,并且急速蔓延开来。从五四运动开始,劳动人民也开始认识到自己也应该 是国家的主人,爱国、奋斗、自强的民族精神真正普及到了全国人民。有了这样的 思想基础,以及之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中华民族才终于在浴血奋战中看到了民族 重生的希望。 结论:甲午战争拜在一个“私”字,政府官员为私而战甚至不战;抗日战争胜在 个“公”字,全囯人民为公而战,为国而战。这相差半个世纪的两场战争,反映的 却是中华民族浴火重生的全过程。民族精神从无到有,从个人到全民,人人心中都 装着国家,都在为了国家而奋斗,中华民族从而得以浴火重生。近代中国以四万万 同胞之力重生,而如今我们已有十四亿同胞,更应时刻保持爱国之情、奋斗之心; 而政府官员也更应借鉴过去,以“公”为大,切不可有私心 参考文献:
正是爱国精神的建立,才给予了中华人民浴血奋战的勇气,支撑起整个民族挺过这 艰难的半个世纪。 3.2 民族精神建立的过程 3.2.1 公车上书 — 起步 甲午战争的战败造成的也并不全是负面影响,最直接的便是引发了公车上书事 件,拉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1895年春,乙未科进士正在北平考完会试,等待发榜。《马关条约》内割让台 湾及辽东,赔款白银二亿两的消息突然传至,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4月22 日,康有为写成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十八省举人响应,一千二百多人连 署。5月2日,由康、梁二人带领,十八省举人与数千市民集“都察院”门前请代 奏。⑺ 甲午的战败就像一颗炸弹扔进了麻木的人群中,虽然其影响力并不彻底,但也 激发了部分知识青年的爱国热情。尽管公车上书和之后的戊戌变法最终都以失败告 终,但是这毕竟是从无到有。从这一刻中华民族开始踏上探索救国之法的道路,在 战火中走向重生,民族思想逐渐解放,民族精神也在这其中渐渐形成。 3.2.2 辛亥革命 — 改变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等事件的失败让已经觉醒的民众们明白不能再依靠清政 府,民主思想开始建立。于是在1911年,辛亥革命终于爆发。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作为民主革命,它 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 元,使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 从辛亥革命开始,中华民族的思想开始解放,不再局限于保朝廷,在重重危机 中开辟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但是尽管如此,辛亥革命的民主思想仍旧只局限在 上层的社会人员中,底层的大多数人民仍旧无法参与其中,没有全国人民的支持, 辛亥革命最终难免失败的命运。 3.2.3 五四运动 — 爆发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抗日战争之所以能获胜,中华民族之所以能浴火重 生,靠的是全民族的统一奋战。而在五四运动之前,这样的事是绝不可能的,因为 这之前,最底层的工农阶级人民还没有参与到国家大事中来,或者说还没有参与这 其中的意识。 有了新文化运动等奠定的基础,1919年5月4日,爱国的热情终于在全社会人民 中爆发,并且急速蔓延开来。从五四运动开始,劳动人民也开始认识到自己也应该 是国家的主人,爱国、奋斗、自强的民族精神真正普及到了全国人民。有了这样的 思想基础,以及之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中华民族才终于在浴血奋战中看到了民族 重生的希望。 结论:甲午战争拜在一个“私”字,政府官员为私而战甚至不战;抗日战争胜在一 个“公”字,全国人民为公而战,为国而战。这相差半个世纪的两场战争,反映的 却是中华民族浴火重生的全过程。民族精神从无到有,从个人到全民,人人心中都 装着国家,都在为了国家而奋斗,中华民族从而得以浴火重生。近代中国以四万万 同胞之力重生,而如今我们已有十四亿同胞,更应时刻保持爱国之情、奋斗之心; 而政府官员也更应借鉴过去,以“公”为大,切不可有私心。 参考文献:

(1)《日本军国主义侵华资料长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30-31页 (2)《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415页 (3)王晓秋《从甲午战争到抗日争》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九五年第四期 (4)《同治条约》卷20第21页。转引自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一卷,第45页 (5)《抗战期间各省历年实征壮丁人数统计表》 (6)海外华侨对抗战的贡献,原文地址http://www.xzbu.com/1/view-4707015.htm (7)钟书河《走向世界一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考察西方的历史》中华书局1985第415 416页
(1)《日本军国主义侵华资料长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30-31页 (2)《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 1967年版 415页 (3)王晓秋《从甲午战争到抗日争》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一九九五年第四期 (4)《同治条约》卷20第21页。转引自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一卷,第45页 (5)《抗战期间各省历年实征壮丁人数统计表》 (6)海外华侨对抗战的贡献,原文地址:http://www.xzbu.com/1/view-4707015.htm (7)钟书河《走向世界—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考察西方的历史》中华书局1985第415- 416页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复旦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从甲午战败到抗战胜利(论文)从甲午战败到抗战胜利:中华民族何以浴火重生.pdf
- 复旦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从甲午战败到抗战胜利(论文)从甲午战争到抗战胜利:中华民族缘何浴火重生.pdf
- 复旦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从甲午战败到抗战胜利(论文)浅论近代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中华民族何以浴火重生.pdf
- 复旦大学:《国史概要》教学资料_国史源流(讲义,共十讲).docx
- 复旦大学:《国史概要》教学资料_国史专题(讲义).docx
- 复旦大学:《史学导论》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讲 历史本体的探求与历史认识模式的构建.ppt
- 复旦大学:《史学导论》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五讲 史学论文撰写的规范化.ppt
- 复旦大学:《史学导论》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讲 历史研究的主要方法.ppt
- 复旦大学:《史学导论》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讲 历史学的历史发展及其学科意义——以典范为中心的考察.ppt
- 复旦大学:《史学导论》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引言(历史学系:章清).ppt
- 复旦大学:《史学导论》课程教学资源(读本)史学导论原典选读.pdf
- 复旦大学:《史学导论》课程教学资源(读本)参考文献读物(共三部分).pdf
- 北京大学:《西方文明史导论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Western Civilization》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案)第十六讲 全球和谐和全球化的文化基础.pdf
- 北京大学:《西方文明史导论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Western Civilization》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十五讲 为什么欧洲最早进入近代社会.pdf
- 北京大学:《西方文明史导论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Western Civilization》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案)第十五讲 为什么欧洲最早进入近代社会.pdf
- 北京大学:《西方文明史导论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Western Civilization》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案)第十四讲 英格兰的风暴.pdf
- 北京大学:《西方文明史导论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Western Civilization》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案)第十三讲 理性政治的开始(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英国).pdf
- 北京大学:《西方文明史导论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Western Civilization》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案)第十二讲 宗教改革和婚姻的世俗化.pdf
- 北京大学:《西方文明史导论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Western Civilization》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案)第十一讲 文化的创造性转化.pdf
- 北京大学:《西方文明史导论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Western Civilization》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案)第十讲 德国宗教改革运动.pdf
- 复旦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从甲午战败到抗战胜利(论文)从国民对国家主权意识的觉醒看中国为何赢得抗战胜利.pdf
- 复旦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从甲午战败到抗战胜利(论文)甲午战败与抗战胜利的对比及其思考.pdf
- 复旦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从甲午战败到抗战胜利(论文)民族意识的觉醒——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浴火重生的根本.pdf
- 复旦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从甲午战败到抗战胜利(论文)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中国人民的觉醒过程.pdf
- 复旦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从甲午战败到抗战胜利(论文)两次抗日,半个世纪,中华民族如何反败为胜.pdf
- 复旦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从甲午战败到抗战胜利(论文)民族精神觉醒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pdf
- 复旦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从甲午战败到抗战胜利(论文)甲午战败和抗战胜利的对比分析.pdf
- 复旦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辛亥革命与20世纪中国(阅读材料)辛亥革命与知识青年——论知识青年是辛亥革命的主导力量.pdf
- 复旦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辛亥革命与20世纪中国(阅读材料)思想启蒙的力量——辛亥革命与20世纪的中国.pdf
- 复旦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辛亥革命与20世纪中国(阅读材料)老报纸上的鲜活历史.pdf
- 复旦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战争(肖吟新).ppt
- 复旦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ppt
- 复旦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叶根发).ppt
- 复旦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章 新文化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王涛).ppt
- 复旦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高晓林).ppt
- 复旦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杜艳华).ppt
- 复旦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朱潇潇).ppt
- 复旦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高晓林).ppt
- 复旦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ppt
- 复旦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杜艳华).ppt